标题 | 作文运思应需要借助“这一点” |
范文 | 作文运思应需要借助“这一点” 作文运思需要借助“这一点” 写作时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平时读了很多文章,可一旦面对一道作文考题时就是感觉用不上;或者有时思绪纷杂,不知从何落笔;而有时作文开了个头,却很难往下开展思路……的确,这些“瓶颈”在不时地制约着我们的作文运思。要想有所突破、有所超越,必须给思想找一个“入口”,进而打开一条“通道”,最终使作文提升至“柳暗花明”的境界。 其实,我们可以先想想聊天时是如何打开“话匣子”的,往往会有“今天天气真好啊”“你吃了吗”类似的寒暄“话头”,甚或有时聊得高兴也就是因为某一个话题让大家都很感兴趣。把聊得精彩的内容写到文章中就是佳作,这聊天的艺术同样也可以运用到写作中:高明的写作者往往看似漫不经心地由某一点引入话题,其实这个“话头”是作者独辟蹊径巧妙引入的;行文中的诸多内容看似“东拉西扯”,其实是作者精心选择并围绕某一点严密展开的,而文章的结尾也往往会再收束到某一点。当然,这也正是何永康教授的谆谆告诫:议论文写作要有好的“由头”,记叙文写作要有一个小“口子”。 也就是说,作文运思需要借助“这一点”。“这一点”的说法其实是受黑格尔的“这一个”艺术典型论的启发,“这一点”最好是具象化的、有个性的、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一点”可以是作文运思的出发点,也可以是归结点或者是支撑点;“这一点”要能触发、引领、牵系或收结文章的思想情感,使文章能基于“这一点”而纵横捭阖、收放自如。 下面,就以必修、选修教材的经典篇目为例,再结合江苏近五年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选文、优秀作文以及文学名著、时新美文等,来透析这些作品借助“这一点”进行运思的写作艺术。 一、认识作文运思中的这一点”是什么 刘半农先生的诗歌《教我如何不想她》意境优美、情感浓郁,让人百读不厌。反复吟咏这首诗,我们就能体会到涛人心底潜藏的纯真的爱意与热切的思念之情。那么,诗人的情感是如何被触发的?涛歌反复使用了比兴手法,所以我们可以从“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诗句中准确地捕捉到:是轻拂的微风、呢喃的燕子、西天的残霞等意象不时地触发着诗人的情思。像这些意象,就是作文运思时需要借助的独特的“这一点”。 我们再到生活中寻找牵系我们思想情感的某一点。比如:一片带有小齿的草叶,启发鲁班发明了锯;一只从树上落下的苹果,诱导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的存在;“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国人对教育的深度反思。还有,与“我”的生活关联密切的某一点可能是:老师一句简单的问候,让我感到温馨;同学一个鼓励的眼神,让我充满信心;一朵小花的绽放,让我欣喜生活的美好;一片黄叶的凋零,让我感叹生命的无常。像这一叶草、一只苹果、一个问题、一句话、一个眼神、一朵花、一片叶等,都是触发我们情思的极为重要的“这一点”,把生活中的“这一点”写到作文中,就是我们运思时尤为需要借助的“这一点”。 当然,我们还可以到文学的长廊中来进一步认识“这一点”。例如:吴承恩把师徒四人西游的故事都安排在一条取经的路上,施耐庵把一百零八位好汉都会聚于一座梁山上,曹雪芹把爱、恨、情、愁主要诉诸一个大观园中,沈从文把美好、善良的人性集中于一个叫翠翠的女孩身上,鲁迅把祥林嫂的心愿寄托于一个叫“祝福”的节日,艾米让老三和静秋定情于一棵山楂树,莫言把对中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考聚焦于“蛙”上……这些经典作品中的“这一点”可能是一条路、一座山、一个大观园;也可能是一个人、一个节日、一棵树、一只蛙等。 通过上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可大可小。简而言之,“这一点”可以是一景、一物、一时、一地、一人、一事、一言、一行、一部作品、一个问题等等。总之,“这一点”是最富有标志性的、最具有鲜明特征的、最个性化的、“具象”化的事物。 二、体会“这一点”在作文运思中有何用 我们可以通过回忆所学的必修教材、选修教材里的一些文章来进一步体会“这一点”在作文运思中的作用。 例如:“如怨如慕”的笛声引发了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的感叹,一张满载旅客的照片启发了曹文轩关于“前方”的思考,那潇潇的冷雨触发了余秋雨心底浓浓的乡愁,凌晨四点未眠的海棠花激发了川端康成的审美情趣……像上例中的笛声、照片、冷雨、海棠花等,都是作者情思的“触点”,是写作的“原点”,是思想情感的源头。没有“这一点”,文章运思就无从展开。 可见,“这一点”是作文运思的“出发点”。 再如:欧·亨利把老画家贝尔曼最美的爱倾注于那“最后的常春藤叶”,莎士比亚把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终结于一服毒药,曹禺把周鲁两家的恩怨消解于一场雷雨,雨果把人性的美丑凝聚于用来换一滴水的那一滴眼泪……像上例中的这一服毒药、一场雷雨、一片叶、一滴泪等在文章的最后才凸现出来,是文章运思的“收束点”,是谜底,是结局。有了“这一点”,文章就能收束有力。 亦可见,“这一点”是作文运思的“归结点”。 又如:朱自清那淡淡的喜悦和忧伤始终被那一方荷塘牵系着,归有光几多欢喜和忧伤都承载在那一角小小的项脊轩里,刘亮程和他亲人们的岁月一直被寒风吹彻,史铁生把所有的心事都隐藏在那古老的地坛里……像上例中的这一方荷塘、一个小轩、一缕寒风、一座地坛等始终牵系着作者的情思,是文章运思的支撑点;同时“这一点”也是文章运思的“出发点”和“归结点”。 还可见,“这一点”是作文运思的“支点”。 总之,“这一点”可以引发、收结、支撑着作者的情思,是行文时运思的“寄情点”、“凝思点”。 三、探究如何借助“这一点”进行作文运思 写作时该如何巧妙地借助“这一点”进行运思呢?不妨尝试以“这一点”为出发点,分别画三条线段,看看能画出怎样的图形。我们有可能画出下面几组图形: 其实,这几种图形就犹如我们作文时由“这一点”出发的运思路径图,而且每一条路径都可以再返回原点。当然,在绘图的过程中,出发的“这一点”也可以是“支点”,也可以是“归结点”。作文运思亦同此理,而图中所画的三条线段也可理解为作文思想内容的三个层次或三个板块等。因此,可以把这几种运思的路径分为发散、横向、纵向、纵横运思等几种模式。 (一)发散运思 发散运思是指往多处想:由“这一点”展开多角度的自由联想(意识流),可以是相似、相反、相关联想等。 例如,伍尔夫在小说《墙上的斑点》中由“墙上的斑点”“这一点”发散运思:由斑点联想到钉痕、挂肖像的前任房客;由对斑点的疑惑联想到生命的神秘、思想的不准确性和人类的无知;由猜测斑点是一个凸出的圆形联想到一座古冢,进而想到忧伤、白骨和考古……最后发现墙上的斑点不过是一只蜗牛。小说由“斑点”展开冥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反映生活本质,揭示永恒真理。 再如,2009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品味时尚》,文章让鲁迅小说《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围绕“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发散运思,分别品味了这样几种时尚:惊看街头时尚,难解老年时尚,困惑文字时尚,无语自己竟成了时尚等。文章凭借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这句话生发出意趣横生的几个故事,善于反讽;“一代不如一代”这经典之语在当下的时尚中也被赋予了新的深刻内涵。 这些看似自由的发散式联想,都由“这一点”引发,行文中不时照应“这一点”,结尾又回到“这一点”,文章结构就因此显得开合有致。 (二)横向运思 横向运思是指由“这一点”由此及彼地展开一系列相关联想,讲究先后顺序。 例如,阿成的《溜索》(2010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先写精瘦汉子“悄没声”地溜索,接着写牛“皮肉发抖”地溜索,再写“我”“战战兢兢”地溜索,最后写领队飞一般溜索, 再如,师陀的《邮差先生》(2012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先写邮差先生送信时先感叹“这一封真远”;接着抱怨有封信“又来催饷了”;再写给老太送信——“挂号信,得盖图章”;最后告诉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这两篇小说都是以一件事(溜索、送信)为写作的“出发点”和“支点”,由此关联、涉及不同对象(不同对象溜索、送信给不同的人),使主题的表达更加丰厚。相比发散运思,横向运思更注意先后顺序的安排,但不如纵向运思那样层层递进。 (三)纵向运思 纵向运思是指由“这一点”层层递进地想,可以是由近及远、由点及面、以小见大、由浅入深或由表及里地展开思路。 例如,汪曾祺的《侯银匠》(2008年江苏高考现代文阅读)。小说先写侯菊向父亲要花轿,接着写侯菊改装花轿,再写侯菊坐着改装后的花轿出嫁,最后写侯菊婚后出租花轿。花轿是这篇小说写作的“支点”,情节借此层层推进,表现了侯菊的精明能干。 再如,2012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忧与爱》。文章先写自己独处斗室,花香送鼻,拨弄小虫;接着感叹小虫放弃目标的生存状态令人担忧,人在灾难面前一次次地迷失的生存状态岂不更令人担忧?又写再看小虫,小家伙藏到浓绿中;花、蝶、“我”融为一体,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伤怀之美!继而感悟到:“仿佛是为了感谢我对虫子的爱,“平等”在心空放彩——人类要学会抱着爱的哲学平等相待万物。”最后感谢小虫,竟帮“我”厘清了忧与爱的哲学!小虫是这篇作文议论的“由头”,文章由虫及人,由情人理,在纵向运思中呈现了小作者深刻的思想和高明的见解。 纵向运思,就好比是“打井”,不能浅尝辄止,而要“掘井及泉”。 (四)纵横运思 纵横运思是指由“这一点”杂糅多种运思路径,或发散,或纵或横,层层转折。 例如,张笑天的《上善若水》(2009年江苏高考现代文)。作者先写看都江堰“上善若水”的巨幅,想老子之道;接着写在都江堰离堆前,想到李冰修筑的都江堰,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再写伫立水边,想到今天的水污染,叩问何处有生命之泉;继而又写由原生态的都江堰想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最后写临别的晚上,吃河鲜,听涛鸣,感到一种久违的幸福。都江堰是这篇文章写作的“原点”,由此想到它的过去和现在,关于“上善”的思考也就水到渠成。 再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小作者先写不由得想起早上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风沙渡”超越了平庸;其次写不由得又想起也曾坐在这考场的一群人——“蚁族”甘于平庸;接着写要俯瞰平庸的众生,先必有一股“登临意”;又写超脱平庸还要有高贵的思想;再写“蚁族”又如何?若心怀鸿鹄之志能“扶摇而上九万里”;最后写相信“风沙渡”的主人不会是一个平庸商人吧……我必去“风沙渡”。“风沙渡”是这篇作文写作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文章“猪肚”部分的运思纵横转折,让人不得不为小作者的机智构思而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这一点”在作文中可“呼风唤雨”,使行文自如地起承转合;“这一点”是文章的“美点”,是智慧的“原点”。把“这一点”放大、扩展、延伸,满篇则能熠熠生辉! 四、借助“这一点”进行作文运思练习 通过赏析,我们可以借鉴这些例文的运思模式,借助“这一点”进行作文运思练习。例如,可以借助“一棵树”“这一点”进行发散或纵向运思,写一篇以“一棵树,三堂课”为题的文章;还可以以“温馨”为题,把“温馨”具象化为“这一点”,再由此进行发散运思、纵横运思。总之,要不断地坚持这样的运思练习,努力让“这一点”成为作文中内容丰富、深刻、有创意的“一点”! 当然,写作中绝不能为了运用“这一点”而机械地套用,一定要在审题立意精准的前提下选择最佳的“这一点”来谋篇,使“这一点”真正成为文章的“文眼”“感点”“美点”或思想的“原点”“支点”“节点”等。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