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五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学工具 激光源、平面镜、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请举出应用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例。 二、新课引入 教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我们能看见太阳、电灯,是由于它们能发光,光线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我们为什么又能看见人、教室、书本这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这是因为他们能反射太阳、电灯等光源发出的光,这些被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本节我们就研究光的反射及其规律。 三、新课教学 1.光反射的规律 1、教师:光传到两种不同物质的分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教师向学生介绍以下名词:一点、两角、三线.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用虚线表示)。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教师: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2.2-3,让从激光器射出的光沿纸板入射到镜面上的O点,观察反射光的位置。在白纸上画出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位置。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板书: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原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讲述反射光路图的画法: 例:下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①过入射点画法线;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学生练习:投影仪胶片。 (1)画出下图的入射光线。 (2)如图,画出反射光线,并回答:入射角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多大?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三:用镜子和白纸反射太阳光或灯光。 问:为什么镜子反射的光很强,白纸反射的光很弱呢? 我们来研究这两种情况。 教师: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物体表面上时的`情况如图: 初中物理光的反射教案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镜面反射:每条光线都遵守反射定律。反射光向同一方向射出,在这个方向的反射光很强,而其余方向无反射光。 演示四:把几根大头针垂直插入硬纸条中表示“法线”,把硬纸条任意弯折后“法线”不再平行。(图上) 强调:漫反射也遵守反射定律。 漫反射向各个方向反射光,所以能使我们从各个方向看到物体。 教师分析实例:同学们看不到黑板反光部分的字,这是因为黑板上的反光部分发生镜面反射,光线强度比粉笔字漫反射的光线强。怎样避免这种情况?让“反光”部分粗糙,这样就可以发生漫反射,减弱反光部分来的反射光,同学们就能从不同方向看清粉笔字反射来的光,也就是能看清楚字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情节。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十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结友。 5.概括情节:劝学~就学一议论~结友。 6思考: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一笔带过。 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 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五、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思考讨论: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难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思考讨论: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清说明。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六、背诵课文。(可当堂检查) 七、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八、布置作业 。 完成练习一、二。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资冶通鉴》 劝学:辞~就(恳切、关心) 议论:非复吴下阿蒙(惊异、赞叹) 何见事之晚(自得、自豪) 教学设计方案 篇3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明白“知音”的含义:能够懂得对方的思想感情。知音是很难得到的,有了知音,要懂得珍惜。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伯牙和钟子期是知音。 2、体会伯牙断琴的意义。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高山流水》的曲子、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出示图片)师:同学们,在我们武汉市汉阳区有个地方叫古琴台,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这里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那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知道主人公的名字吗?(板书:伯牙、钟子期)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古老的故事中去。 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伯牙是什么人?伯牙的高超琴艺是怎么练成的?请勾画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相机强化“伯牙学琴功夫深”的结论。 3、出示重点句子:“这里就像仙境一样,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浑然忘掉了自己。风声,浪声,鸟语,虫鸣,大自然奏起的交响乐,深深地打动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弹起琴来。” ⑴、遇到重点句,先别急,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首先,多读几遍句子,再找到重点词来理解,谈体会,最后再美美地读一读。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用这个方法,自己来试着学习这句话。 ⑵、学生自学,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师小结:伯牙弹琴很投入,他是情由景生,是触景生情,然后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4、伯牙的琴艺大有长进,这令他十分高兴。然而,没高兴多久,苦恼的事情就来到了,你知道是什么吗?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3、重点指导书写:勤 4、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他自己十分陶醉,可是周围的人都听不懂,无法理解他的琴声,这使他陷入了孤独之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伯牙遇到了钟子期。 二、探究学习4-5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钟子期是一个有着什么特点的人?你从哪里可见钟子期特别善于听琴? 2、学生交流。(在抓重点词语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方法:初读——理解词——美读 ⑴、“高山”这部分,抓住“立刻”和“兴奋”这两个关键词。 ⑵、“流水”这部分,应该抓住“不住地赞赏”,因为从中可以感受到钟子期反应强烈。 ⑶、“在下雨的情景”这部分,重点学习三个“时而”的排比句。 ⑷、朗读感悟。 3、紧承提问:伯牙对找到知音的感受是什么?讨论:为什么伯牙的感受是“感动”而不是“激动”呢?谁来读好伯牙的话? 4、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是怎么做的?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拓展 1、钟子期去世了,为什么伯牙断琴?你怎样看待伯牙断琴? 2、知音,是令人向往的,人人都想拥有知音。伯牙断琴,缘于知音难觅。而《高山流水》也成了千古绝唱,有空,大家也去听听这首古曲,也可以写一写感受,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 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4个。 2、学生交流。注意“弦”的拼音。 3、指导书写“泰、抒”。 4、学生练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4第一课 新社会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接受) 2、认识民族打击乐器“钹”,学习演奏方法。(掌握、初步学会) 3、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的名称及时值。 (掌握) 技能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东北民歌风格及女声的音色特点。(接受)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2、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3、民族打击乐器——钹的持法与演奏方法 4、复习巩固已学音符,休止符的名称与时值。(想想划划)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用活泼、热情的歌声歌唱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 难点: 1、附点节奏的正确演唱 2、前三局开头两小节的演唱要准确,不混淆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巩固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四分、八分休止符的时值及连音线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巩固上学期学过的歌曲 1、小小牵牛花 2、夏 3、党是太阳我是花 4、鼓上的小米粒 5、井底的小青蛙 6、朗朗朗朗马来了 7、张大也把工人当 …… 三、发声练习 2/4 54 32 ┃1─‖ m (哼鸣练习:要求放松,用上气息,连贯自然的演唱) 四、想想划划 1、复习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2、做几个鱼的头饰分别在鱼上写上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及四分、八分休止符 请几位同学戴上小猫的头饰按老师的指示钓到相应的鱼 3、做做 请学生独立完成P5(1)题 4、把时值相符的音符(休止符)用线连起来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五、学唱《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的曲调 1、学唱1—3句 出示节奏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的节奏 (1)说说里面有几个四分、八分、二分音符分别是几拍 (2)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拍拍念念,指出他们的好坏 (3)齐拍 (4)要求按2/4拍的强弱规律来 (5)初听全曲想想这样的节奏在歌曲共出现几次 2、逐一分句听琴模唱 6 3 3 │5 3 3 │2 3 2 1 │6 ― ‖ 6 2 2 │1 2 2 │5 3 2 1 │2 ― ‖ 1 3 3 │5 3 3 │2 3 2 1 │3 ― ‖ 3、 学唱第4句 X X X│X X X │ 2 2 3│ 5 6 5│ ①按节奏跟读 ②让生初步认识切分节奏 ③填词按节奏读 ④填曲唱 4、比比 6 .5 32 │ 1 . 2│ 6 .5 32 │ 1 ―│ ①找出不同的地方 ②认认附点 4、跟琴试着视唱全曲 七、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X ― 二分音符 二拍 X 四分音符 一拍 X 八分音符 半拍 0 四分休止符 停一拍 O 八分休止符 停半拍 5000╙╙OO0000 555555455 5 5000╙╙OO0000 555555455 5------- X X X │X X X │X X X X │X ― ‖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发生练习 1 2 3 4 ┃5─┃ 54 32 ┃1─‖ 公鸡 怎样 叫 O (按上节课的要求准确、有气息、自然地歌唱) 三、认识钹及它的演奏姿势 1、 出示实物介绍外部特征:钹,铜制,圆形,中间凸起成碗状,中间有一孔,穿上一块红绸布便于抓拿,两片成一副。 2、 钹的音色及使用场合 钹,音色明亮,常用于合奏及表现喜庆热闹的场面。 3、 学习演奏方法 ①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片,抓住绸子,两片相击发音。力不能过猛,两片稍叉开。 ②师示范演奏 ③请个别学生上来示范 4、 拍拍敲敲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步骤:1、师逐一将节奏拍出,生默背 2、请个别能力好的学生试拍,其他学生听辩对错 3、齐拍 4、出示节奏,让学生分析三条节奏分别有什么组成 5、分组,分声部练习 6、试着用上钹和碰铃让学生分声部演奏 7、放录音《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为学生的演奏伴奏 四、继续学唱歌曲《小朋友爱唱社会主义好》 1、复听全曲,感受气氛 提问: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复习曲谱 ①试者跟琴轻唱 ②分组分句唱 ③能正确自信地视唱 3、 唱歌曲 ①试着跟琴轻唱 ②逐句对歌曲情绪进行分析 此歌要带着欢快、活泼的歌声来演唱,演唱是速度稍快、音量中等,最后一句可处理成稍强 ③有感情的齐唱 ④试着用已学过的前三条节奏为歌曲伴奏 五、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钹 X X X │X 0│X X X │X 0 ‖( 拍手) X X X │XX X │X X X X│X 0 ‖(钹) X 0│ X 0│X 0 │XX X ‖(碰铃) 第三课时 内容:复习巩固歌曲 欣赏《新东北风》 继续拍拍敲敲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新东北风》 (一)理解歌词 ① 出示挂图 问题:说说从服装上、舞蹈上看出是哪个地方?表达一种怎样的气氛? ② 揭题 ③看图,师朗诵 ④出示歌词生齐读` (二)初听全曲 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 表达了怎样一种场面? 了解:乐曲的风格奔放,有一种北方人独有的特点热情奔放粗犷,不同于南方人的细腻 (三)复听 提问:听了这首乐曲有什么感觉? 表达了人们一种怎样的心情? 歌曲表达了什么意思? (四)再复听 这是哪一种人声演唱的? 演唱的声音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女高音特点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五)再次复听 教师为歌曲编配几个动作(秧歌步及甩手绢)随着教师学生边听边表演 三、巩固歌曲 1、有感情地齐唱 2、个别检查,并纠正错误 3、和伴奏演唱 4、用已学过的打击乐曲钹和碰铃为歌曲伴奏 ①师示范 ②师生共同演奏 ③请个别能力较好的学生来演奏 ④大面积的参与,让每位学生都来感受音乐亲自动手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新东北风》 (女声独唱) 东北民歌 女高音:音色明亮、柔美、悦耳、高音区较多 教学设计方案 篇5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六个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内在品质。 难点: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三、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2.配乐朗读录音带。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3、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白杨》。请四位同学每人朗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思考问题。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齐读题目,《白杨》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请同学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白杨》这篇课文记叙了爸爸在旅途中向孩子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事。)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指什么。 (这里讲的“卫士”指的是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这位旅客“出神”为什么呢?我们分析课文之后,就会明白了。 二、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直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说得很好。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对。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板书: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还要坐汽车。”)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都是爸爸想让他们知道的。那么,爸爸到底想让他们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再一次分小组议论议论,替孩子们找到答案。 当年很多边疆建设者都和课文中的爸爸妈妈一样,听从祖国的召唤来到新疆。为什么他们又要把自己的孩子也接到新疆呢? (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们能继承他们的工作,建设边疆。) 爸爸的心愿,也就是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没有直接讲明,却让同学们给解释得这么好。看来同学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可是爸爸好像对白杨树情有独钟,为什么?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目的是要表白自己的心。) 同学们,你们说他们是不是具备了白杨树的高贵品格的人呢? 我们以崇敬的心情,再一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几句话。 三、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爸爸“又陷入了沉思。” 同学们,爸爸“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他又沉思什么?从哪儿看出来的? (他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几 棵小树象征的是:边疆建设者的下一代正迎着困难,茁壮成长。这一点是他希望的。因此他很欣慰。由此,我也理解了刚才爸爸沉思的内容,他在想孩子们是否也能同他们一样迎着困难,不怕艰苦,建设边疆呢? 说得好。爸爸的“微笑”已经说明,他不必担心了。 四、朗读全文,体会边疆建设者具备白杨树的高贵品格。 五、理解《白杨》表达的情感。 教师出示投影: 选择你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情感: 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六、总结全文。 从课题我们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白杨树,可是通过分析课文,我们又进一步明白了,作者描写白杨树,实际上赞扬了边疆的建设者。这种写法很新颖,能够引人入胜。这种方法叫做借物喻人。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记住白杨的特点,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直 扎根边疆 适应性强 坚强 建设边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