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母亲的河》教学设计 |
范文 | 《母亲的河》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的河》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综合历史、地理、人文等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充分体现了学科整合的特征。首先,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认识黄河和长江,通过诵读诗歌和欣赏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和长江的热爱和向往。接着通过问题设置、自主学习、同学交流三步,让学生掌握黄河和长江各河段的主要特征和风貌,加深对黄河和长江的认识和理解。最后通过对黄河和长江的现状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的教学目标。整节课围绕“情景渲染──自主探究──问题讨论”三大步骤完成教学。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蔓菁、门庭若市”等字词的读音或(和)含义。 2.了解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建议学生预习《母亲河》教学内容,对黄河、长江的地理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提前查找“我所知道的黄河和长江” 的相关材料(关于黄河和长江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各个方面)。 2.充分认识黄河、长江是母亲河,是哺育中华民族的摇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认识黄河和长江,通过诵读诗歌和欣赏美丽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黄河和长江的'热爱和向往。 2.让学生掌握黄河和长江各河段的主要特征和风貌,加深对黄河和长江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难点 通过对黄河和长江的现状分析,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保护母亲河,从我做起”的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 2.诵读法、 3.讨论法 4.质疑分析法 ● 教学媒体 (一)教具准备 投影仪 (二)素材准备 长江、黄河流域的图片、重点字词等文字材料 ● 课时安排 1课时 ●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一、黄河、长江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多媒体展示“黄河、长江流域图”。 (一)环节一:交流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将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黄河、长江的资料向其他同学汇报一下,并提出以下三点要求。 1.汇报时声音要响亮。 2.注意要用简短的语言表达材料中的信息,不要长篇大论。 3.前面同学已涉及过的信息不要再重复汇报。 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材料,内容涉及与黄河、长江相关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方面。(设计意图:通过汇报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语言归纳能力。) (二)环节二:诵读诗词 学生汇报交流完毕,教师通过媒体介绍黄河、长江流域原始人类古代文化的两段史料;并让学生根据媒体设置的情境朗诵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王之涣的《登鹤鹊楼》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意图:介绍史料意在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黄河、长江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诵读诗词又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认识黄河、长江,既激发了学生对黄河、长江的赞美之情,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环节三:欣赏图片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古代诗人的描绘中对黄河、长江有了初步体会,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黄河与长江的美丽风貌。 (多媒体显示黄河与长江的风光图片,重点渲染黄河的壮观和长江的秀美,学生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教师:现在同学们只是在图片上看,如果亲临黄河、长江,看到她们的真实风貌,可能你们也会像古代诗人那样吟诗作画了。 (进一步渲染黄河、长江的壮美,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和向往。) 二、黄河、长江 (一)环节一:自主学习 提出以下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 1.黄河(长江)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 2.黄河(长江)发源于何处?途经哪些省市区?流入什么海? 3.黄河(长江)主要有哪些支流?主要集中在黄河(长江)的哪一段? 4.黄河(长江)上中下游各有何显著特点? 学生自主探究:两组同学解答有关黄河的问题;另外两组同学解答有关长江的问题。同组同学,互相协商,共同合作探究。 (二)环节二:师生合作 分别请几位学生通过媒体显示的《黄河流域图》和《长江流域图》讲解,回答相关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第4题有一定难度,如果学生回答不全,可由教师系统讲解。教师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黄河和长江上中下游的显著特点。 (三)环节三:知识拓展 在讲解第二环节有关问题时,可穿插“知识窗”,介绍以下两个小知识。 1.“地上悬河”。可让学生思考地上悬河的形成原因? 2.“三峡工程”。可提问三峡工程为何建在宜昌?三峡工程的建成有何重大意义? (此内容为本课难点。通过创设由浅入深的问题情景,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问题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自主获取知识。“知识窗” 意在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时事,并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大家谈”──母亲河的现状与未来 教师:黄河和长江哺育着中华民族,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河历经沧桑,正在渐渐失去她昔日的风采。 (一)环节一:图片展示 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关于黄河的污染、断流、干旱、河水浑浊等方面的图片;另一组是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的图片。 (二)环节二:问题讨论 多媒体展示“黄河涝旱” 的图片,并提出以下讨论题。 1.造成黄河断流、干旱和“地上悬河”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哪些?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又有哪些?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 2.为保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该怎么做?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学生发表新见解、新想法,一切合理的分析和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沉思的老汉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他对母亲河的担忧;通过对黄河、长江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她们是如此的令人神往和骄傲,让我们共同努力,从我做起,为母亲河的壮美、清秀添一份力。 四、总结 课后反思 1.本课将历史、地理和思想政治三大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得到落实。 2.通过收集黄河、长江相关图片,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美的享受,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课上交流;课堂上让学生上台演示、回答问题;组织课堂讨论、朗读等多种的教学形式,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4.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丰富生动的知识内容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能使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如鱼得水,有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但对于一些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仍有很大的学习障碍,他们不能积极、自信、全程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