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
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荐】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总共有四篇课文——《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编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同时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是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有特色。本节课,从“表达方法”入手,让学习读中感悟,体会老舍先生的语言特点,并通过写作训练,落实了“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的教学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内容简析: 《母鸡》这篇课文语言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的: 1、采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感受母鸡的形象,体会作者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2、学会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对母鸡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学过一组课文“作家笔下的动物”,丰子恺的《白鹅》、叶·诺索夫的《白公鹅》、老舍先生的《猫》和《母鸡》。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这节课,我们以《母鸡》为例,学习“语言直白表真情”。 二、探讨交流 1、在读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我一向讨厌母鸡。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再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 ①集体朗读,思考,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怎样的情感? ②默读思考,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③在朗读中再次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再读感悟: 它永远不反抗公鸡。有时候却欺侮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毛来。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 ①默读思考,这两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母鸡的怎样的情感? ②朗读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小结:作者先写了母鸡的叫声,再写了性格特点,欺软怕硬,最后又写了它的性格特点,爱炫耀。语言非常的直白,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3、再次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 ①指名朗读。 ②体会作者对母鸡的喜爱之情,进一步了解作者语言的特点。 三、改写练习 改写前三段语言,学会运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对母鸡的喜爱之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小结:同学们,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用直白的语言可以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4课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置之不理,邻居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有密切联系,要联系的看问题。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同学,有一定的识字积累和阅读体验,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但要明白叶子和葫芦的关系,其中蕴含什么道理有一定困难,所以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过程与方法: 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重点: 1.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2.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反问句,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教学方法: 多种方式朗读,引导学生质疑,注重联系实际,注重鼓励评价。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葫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生字词语趣味读。 2.课题葫芦大声读。 【设计意图】:趣味读生字,可以在复习知识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学习课文品读感悟 1.初读课文,正音指导。 2.边听边想,概括故事。 从前,有个人种了,后来叶上长了,他不治,最后。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内容,走进课文。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一)看图比较,找出不同 1.火眼金睛找不同,引导学生看图比较不同。 2.请同学回答,可从表情、叶子,葫芦上比较。 这两幅图为什么会不同呢?让我们赶紧去课文里找找答案吧! (二)前后对照,提出问题 1.一起认识可爱的小葫芦。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葫芦长得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学生交流,课件突出: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 (3)这是一棵怎样的葫芦?它可爱在哪些地方呢? 这棵可爱的葫芦最后长成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2.小葫芦的掉落。 (1)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葫芦都落了? (2)齐读课文,体会感情。 (三)探究问题,朗读感悟 1.知道什么原因了吗? (1)叶子上长了蚜虫他不治。 (2)邻居劝他,他也不治。 2.他看见了蚜虫,心里怎么想的?又怎么说的呢? (1)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思考意思,练习句式。 (2)蚜虫这么厉害,可那个种葫芦的人根本没把蚜虫放在心上。看见叶子上的一些蚜虫,“那个人”又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 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小葫芦,根本不管叶子上的蚜虫。可有一天还有谁看见了?(邻居)邻居看见之后,他们进行了怎样的对话? (1)同桌分角色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他们的想法。 (2)学习句子,指导学生体会意思。 ①一个邻居看见了,对他说:“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蚜虫,快治一治吧!”(想一想邻居为什么这样说。) ②那个人感到很奇怪,说:“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他为什么会觉得奇怪呢? ③学习反问句: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④句式迁移,练说反问句。 (4)同学们认为他想得对不对?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呢? 小结:叶子和葫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种葫芦的人只想要葫芦,却没想到叶子对葫芦的重要作用。叶子绿,葫芦就长得好;叶子黄了,葫芦就会落下来。 (5)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在多种方式的朗读,葫芦实物的呈现,联系生活的讲解,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明白道理,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蚜虫,叶子和葫芦的关系。 四、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种葫芦的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可他的小葫芦却都落了,你们猜,他看着这些落了的葫芦,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他会说些什么呢? 2.学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自由说,老师引导学生懂得“要多听听别人的劝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孤立的看问题”的道理。 【设计意图】:在老师的引导下,带领学生学会自己总结课文,说一说所学所获,锻炼总结概括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巩固提升 想一想,如果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结果会怎样?请大家编一个小故事。可以在我们的看图写话本上画一画,写一写。 【设计意图】:续写故事,是对课文的一个巩固,更是更高一层次的运用,通过想象用自己的双手绘出写出一个新的故事,学生的兴趣大,乐写会写。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3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师补充叙述: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是真善美的情感,让我们终身难忘。当我们被一幕幕事情感动着,我们的心灵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3.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一些感动画面或场景,营造表达氛围。 二、抛砖引玉 1.谈话,拨动“琴弦” 同学们,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我想你曾开心地笑过,痛苦地哭过;也曾感动过,懊悔过;更沐浴过爱的圣洁,遭遇过烦恼与无奈……这些情感是什么造成的呢?你若能把这令你最熟悉、最动情的东西说出来,定能感动听众。老师我也有种种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我亲爱的学生最让我感动。 观看一则公益广告: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稚嫩的双手颤巍巍的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他妈妈洗脚。 看一部电影简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 2.阅读87页口语交际内容提示,说说你通过阅读明白了什么?想一想你喜欢选择什么内容来和同学交流? 3.学生整理自己的材料。 4.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感动的事。 (2)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畅,感情要真实。 5.全班交流 学生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要求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让学生”说自己最难忘、最动情的事”,让学生打开记忆的大门提取“存货”,发言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教师多作鼓励性点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4《和田的维吾尔》是篇略读课文,也是第二组课文的最后一篇课文。通过第二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生动形象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作者生动、准确、感情充沛地对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加以说明,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我本课的设计旨在创设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运用自读——自悟——交流——自得的方法,采用版块式教学让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人勤劳质朴、豁达乐观的特点及民族风俗,同时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如文章中比喻等写作手法的运用,感受作者对比、前后呼应等的写法。 一、落实字词的教学 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根据课文的特点,文中出现了许多像“都帕”、“艾得莱丝”等根据维吾尔语音译过来的词语。这些词语学生是第一次碰到。所以在初读课文后我出示了这些词语,让他们认读这些词语,并且在老师的带领下理解他们究竟是什么。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关注作者的写法 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找找“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来介绍和田维吾尔的风俗特点的”从中知道作者是如何来谋篇布局的,知道作者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安排材料的。联系这组单元中第七课《藏戏》也是这样安排材料的,让学生对这写法加以巩固。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在概括几个方面的时候,如果有总起句,可以在总起句中找到中心词,这样概括的方法。因为文中的第二、第四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的。 在学习“爱土地、爱美、爱歌舞”的几个方面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用“谁能、谁又能”的句式以及连用两个“!”写出了作者的`那份惊叹。抓住“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知道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只用了三个词语就把他们的服装等特点写清楚了。再有,抓住“犹如、又似”这个比喻,感受那份美。 在学习第一、第七自然段时,让学生通过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的方式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对比的写作方法。 三、利用视频、图片资料创设情境帮助理解课文 因为维吾尔是少数民族,他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距离我们这里较远,因而课文的内容相对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里面所介绍的风俗特点有些是我们第一次看到的。而维吾尔族又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无论是服装,还是其他都是很有民族特色的。结合课前的提示,我选择了一段维吾尔族的歌舞来导入,让学生在视觉上对他们有一个鲜明的认识。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也选择了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透过文字、借助图片直观的认识他们。在学习“爱美”这个板块中,我也选用了一组反映维吾尔人爱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他们只要是能看到的地方都会有花的存在。同时也选择了一段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歌曲作为背景音乐,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维吾尔。 四、以读促悟,加深理解 文章中有许多作者写得很美的句子,例如“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还有“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这句,设计了朗读的环节,希望通过读来感受维吾尔人对生活的那份热爱之情。 五、让学生通过想象感知文本 在学习“爱美”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到最后设计了一个句型的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花儿还会盛开在哪里。本来打算在教学“爱歌舞”这部分内容时,结合“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这句的理解来想象写话。不过试教下来发现时间上来不及,因而今天改用了说的形式,让他们想象还会有哪些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载歌载舞。 在今天课堂的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总结回顾本单元所学的词语、课文内容,领悟其中的道理。 2、通过听、说、读、讲多种活动,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本单元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快速说出课文题目。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盘点词语 1、出示“我会记”,学生开火车读、齐读,用其中的词语说一句话。 2、出示“我会读”,学生自由读词语,比一比谁在1分钟内记得词语多。 三、梳理课文 1、回忆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精读课文?略读课文? 《巨人的花园》一课主要讲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仿照第九课学生自行整理10、11、12课的中心,汇报。 2、分享语句 童话中哪些语句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最喜欢哪些语句就把它和同桌分享吧!学生同桌之间读句子、交流,班内汇报,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总结特点 这些童话你们喜欢吗?那你发现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四、拓展延伸猜童话 师出示童话图片,学生猜名字或内容。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 1、会认“z c s”三个声母,能够读准字音。 2、学会认清形,在四线格上能够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z c s”三个声母,能够读准字音,认清形状,学会正确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课件出示儿歌: 紫色树,紫色花,紫花开了结紫瓜,紫瓜柄长小刺,紫瓜里面装芝麻。 2、教师诵读儿歌,说说你听到了哪些声母? (学生交流汇报) 3、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三位新的声母宝宝了,你的心情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和他们交朋友吧!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 c s”,读准音、认清形 学习声母Z的音形。 1、出示课文插图一: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看图并且各抒己见) 2、你觉得小姑娘写得是个什么字?(2 Z)——这字确是像2,但它不是2,它是我们汉语拼音的z。(板书:z) 3、请学生试着读一读。 (这z的发音与“字”的读音相近。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顶住上牙门齿背,憋住气流,舌尖稍微放松,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注意读得轻短些就是“z”的音了。) 4、教师边讲解边用双手演示发音方法,再请小朋友们自己试试。 5、教师范读“z”,学生轻轻地跟读。 6、学生练读“z”,体会发音要领。 7、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正音,读准字音) 8、编个儿歌,说顺口溜:像个2字z z z,记忆字形。 学习声母“c”的音形。 1、导语引出c:我们小朋友可真能干,请继续往前走吧!你瞧,谁来迎接我们了。出示“c”的图,学生说。 2、在图片上添加出示“c”,你知道它读什么呢?学生试读。 3、你们可以借助““刺”的音来读字母“c”的读音。请学生上台触摸仙人掌,感受“刺”的感觉。 4、教师范读“c”,学生自己试读,体会发音要领。强化读,读准音。 5、记忆“c”的形。(1)问:看看图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的形呀?(2)学生说顺口溜:半个圆圈c c c,记忆字形 学习声母“s”的音形。 1、导入出示“s”的图:问:你们看这是什么呀? 2、你能根据z、c的'发音方法来试着读读这个字母吗?指名,学生试读。 3、讲:我们可以借助“丝”的音来读字母“s”。发音时读得轻短些,舌尖平伸,与上门齿背接近,中间留一条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来。 4、教师范读“s”,正音,学生自己试读, 5、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6、记忆“s”的形。 (1)问: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母呢? (2)根据学生回答编说顺口溜,记忆s。如:半个8字s s s。 7、拍手歌:像个2字Z Z Z,半个圆圈C C C,半个8字S S S 8、游戏:拼音接龙。 (三)指导声母的书写 1、出示四线三格,老师来写写“z c s”,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字母是几笔写成的?在四线三格的哪个格上写?咱们比比谁观察得最认真?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 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还要注意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和执笔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7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表演及朗读课文。 2、懂得只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课件(欣赏课文、高山、海景、课文最后一幅插图) 投影片三张(鹰、两段话)头饰(青蛙、苍鹰、松鼠)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看动画度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都知道,青蛙生活在?有一只长期生活在湖边的青蛙想去看大海,它能看到吗?我们来看一个动画片好吗? 二、欣赏课文课件 三、进入情境,倾情朗读 1、引导品读第1——3自然段。 (1)、过渡:青蛙一开始很想去看大海时,可是看大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青蛙可遇到困难了。 (2)、自读1——3自然段,看看青蛙遇到了什么困难呀? (3)、指名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A、青蛙遇到困难了,别担心,有了,它的好朋友谁来了?苍鹰怎么告诉青蛙的? “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反复读。点名读,指导(“喏”要轻,加上动作,注意语气),生练读,再点名读。边读边表演做动作。 B、过渡:对于苍鹰来说,登上山顶太容易了,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青蛙却认为这山简直是——(太高了)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天哪,这么高的山!”) ·*指导看高山插图。 *指导学生模仿青蛙的口吻,惊叹山的高,感受任务的艰巨。 假如你是这只青蛙,看了这么高的山,你怎么说?引导把课文的句子读出来. C、过渡:说着,青蛙还—— “青蛙吸了口凉气……” *指名表演“吸了口凉气”,说说青蛙为什么要吸一口凉气? (4)导读第三自然段:苍鹰是怎么回答青蛙的? (5)学生先独自扮演不同角色读第1——3自然段,再在小组里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相互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小组派代表在班上带头饰分角色朗读,读后评一评苍鹰、青蛙说话的语气是否到位。 2、品读第4——12自然段 (1)过渡:青蛙没有良好的自身条件,可是苍鹰告诉它,不登上山顶,怎么能看到大海呢?怎么办呢? (2)自读第4——11节,思考:青蛙是怎么看到大海的.呢? (3)谁帮助了它?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加深对青蛙言语的体会。见过青蛙跳吗?见过青蛙登山吗?试着做青蛙跳台阶的样子,跳一跳。 (4)分角色赛读松鼠与青蛙的对话。小组练读、戴头饰读 说话:你说松鼠凭什么说青蛙一定能看到大海? (5)青蛙是怎样跳到山顶的?画出句子,读一读。 “就这样……” *你认为小青蛙怎样? *试一试怎样读才能让人知道青蛙登山的艰难,再把句子读给同学听。 (6)经过这么艰辛的过程,最后他们终于——?课文怎么说的? *读: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面前! 四、感悟内涵,表现美感 1、伴着动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出示启发说话:青蛙和松鼠在山顶上将会看到什么? ·说话:它们又会说些什么?指名表演,集体评议。 说话:如果苍鹰看到了,它会说什么? 3、自由组合,分角色美读课文。 五、作业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课后反思; 1 以边读边表演感受情境。教学中,在充分理解和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带着头饰表演课文描叙的情景:松鼠(老师)带着青蛙(学生)来到了山脚下,不畏辛苦地一级一级地登上山顶,最后终于看到了大海。这就促使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带着小青蛙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的加深了内心体验。学生的兴趣很浓,思维很活跃,表演和朗读都挺到位。表演是在熟读了课文后进行的,属巩固性的实践活动。表演后,伴随着热烈的情绪,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记忆,也体会出登上山顶要靠不懈地努力,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去走,表演方面我觉得师生都做的不错。激发了他们的表演欲。 2、画面再现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挂图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山的高大雄伟和海的壮阔美丽,当时学生看的时候眼睛睁大了,还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声赞叹,看完后让他们谈一谈感觉,学生不仅有强烈的表达欲望,还争相说出了自己不同的感受。由此看来,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在导读方面还要继续努力,我认为自己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还望各位多提点建议。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认读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文中出现的四个字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感受钱塘江大潮来时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你一定去过许多旅游胜地、大山名川,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下自古以来被誉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板书: 观潮 (齐读课题) 二、预习入手,了解学情 1、昨天回家都预习了吗?读课文了吗?老师把检查的权力交给大家: ⑴ 同桌互读互查: 同桌互相读课文,每人读一段,合作将这篇文章读完,看是否读正确、流利了;如果你的.同桌读得好,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他,如果你的同桌在朗读时遇到了困难,也请你帮帮他,好吗? (反馈情况:获得表扬的同学请举手。) ⑵ 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课文读过了,生字词语一定难不倒大家。 课件依次出示词语: 据说 笼罩 薄雾 犹如 霎时 余波 恢复 涨高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踮着脚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开火车读,齐读。) ⑶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9【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接触过汉语拼音,对字母的读音和音节的拼读有一定的基础,只是受“先入为主”的影响个别字母和音节的发音不准确。 【难点】 n、l 的发音及 n、l 与韵母的拼读。 【教师思考】 如按常规教学仅凭教师讲解声母音、形、义,大部分学生定会兴趣索然。因此,教者应该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重点】 声母 d、t、n、l 的形状及 d、t、n、l 与韵母的拼读。 【设计特色】 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在创新中求发展。 【信息资料】 1、 d、t、n、l 的字母卡片及与单韵母相拼的翻动式卡片。 2、拼音乐园的课件及“摘苹果”游戏的挂图。 3、学生用的橡皮泥、小棒和毛线绳。 【教学要求】 1、学会 d、t、n、l 4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 d、t、n、l 与单韵母拼读音节及带调拼读音节。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声母:b、p、m、f 并让学生回忆记忆的方法。 2、复习音节:ba、fo、ma、po 设计意图:采取指读对读齐读和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一方面检查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进行字母形状记忆方法的迁移。 二、声母音的教学 1、拼音乐园里可热闹了!今天老师还要带小朋友到这里认识一些拼音娃娃。你们看谁来了?大屏幕演示字母 d、t、n、l 及直观图。 2、小朋友,你认识他们吗?指名试着读一读。教师追问: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3、学生模仿读、练读、对读、同座互相检查读,教师相机指导 n 、l 纠正的发音。 设计意图: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不同发展需求,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注重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 三、声母形的教学 1、屏幕上的图能够帮助你们记住 d、t、n、l 的样子,请小朋友仔细看图,想一想有什么新的发现,同座交流交流。(学生用以前的方法编顺口溜:队鼓鼓锤 d d d;鱼儿跳舞 t t t;一个门洞 n n n;一根木棍 l l l。) 2、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学生联系日常生活畅所欲言。(马蹄印 d d d、用手指摆d的 形状;小伞把 t t t、倒拄拐棍 t t t 和“七”像;独木桥 n n n;l 的形状像数字 l、筷子、教鞭、指挥棒、旗杆、铅笔、灯管……) 3、他们还和我们以前认识的哪些拼音娃娃很像? (d 和 b;p、n 和 u、m;t 和 f;l 和 i) 设计意图: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放手让学生去寻找新的`发现,使学生思维中创造的火花不断闪现。声母形的记忆体现层次性:先引导学生从直观画面观察记忆字形;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字形;最后指导学生根据所学比较记忆字形。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体验、合作、发展,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声母与单韵母的拼读教学 1、翻版出示音节;这些音节你们会读吗?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小组读、示范读、指名当小老师领读、自由选择读、齐读等。教师重点纠正 n、l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 2、屏幕演示一些带调音节:da、di、tu、nu、li、lu、ni、na。让学生用这些音节组词或说一句话,看谁用上的音节多。 设计意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的成就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也充分发挥了拼音在生活中的作用,为学生提前识字说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指导书写 1、指导学生观察:这四位拼音娃娃分别在四线格的什么位置? 2、教师重点指导声母“t”的写法。其余三个声母学生根据观察试着写一写。想写几个就写几个,指导自己满意为止。 3、教师巡视纠正指导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展示。 设计意图:书写在低年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书写的乐趣。 六、巩固练习 1、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小棒、毛线捏一捏、摆一摆今天认识的拼音娃娃。有的独自进行,有的与同座讨论合作,教师给捏摆好的同学以展示的机会。 设计意图:独特的教学手段再次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饶有情趣的欣赏、展示是对学生内在需求的最好馈赠。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会成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财富。 2、“摘苹果”游戏。拼音娃娃来到果园里,哇!树上结满了红通通的大苹果,多诱人啊!你们想吃吗?学生认读苹果上的字母、音节,读对了就奖励一个大苹果。 设计意图:游戏是孩子们快乐求知的源泉。学生在积极的竞争参与中,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得到培植。 【反思】 本节课力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实践之中,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都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变革。能够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身心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以参与求体验,以合作求创新,以探究求发展。在声母音形教学上,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间尝试学、互相教学、讨论研究学,学生主体地位凸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2、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深知学情的基础上,打破了以往拼音教学单一的呈现方式,及各个字母按音形义讲解,采取了集中训练,减少头绪,加强综合的教学思路。一些弹性要求和交流展示拓宽了学生思维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师的感召下得以彰显。 3、拼音教学生活化、情境化。以游戏和活动为主线,让全体学生积极动口、动脑、动手,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联系日常生活、捏摆字母记忆字形展现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得以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2、过程与方法 (1)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体会作者的心里变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做一个严格遵守道德标准的孩子。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因为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我们一起把课文的题目读一遍。 2、理解题目意思。师:“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题目的意思是-- 二、初步了解课文1、生字读音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2、部分词语的意思。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三、深入体验课文情感 (一)、初步了解情感 提问,随机指导,择要板书(如:得意依依不舍感激) (对获得启示以后感激的情感的体会很难,学生可能说不出来。在学生真正说不出来之后,可以暗示:明白了所发生的.事情的意义后,我对父亲是什么情感啊?) (二)深入体验“我”的情感。 1、自读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 2、指导与交流(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指导:在朗读种体会,联系《江上渔者》体会(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指导:逐句指导,在朗读种体会,在想象中体会。 (三)父亲的情感 1、自读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三、课堂小结,留下悬念 师: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会怎样影响我的成长?我为什么对父亲满怀感激之情?这些内容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当堂训练 1、写生字词,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写3遍;带生字的词语每个写2遍。 2、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1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举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懂得小录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教学准备:动物头饰,玫瑰盛开的录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玫瑰花吗? 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我们去看看吧。 揭示课题:4、小鹿的玫瑰花 二、自学生字,质疑问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主识字交流: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已认识的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结合经验理解:一瘸一拐结合图理解:花骨朵 3、引导质疑: 预测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鹿弟弟先说这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没有白栽呢? 三、读读演演,解决疑难 根据学生质疑,出示文中的两句话: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一)学习1-4自然段 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鹿弟弟为什么说,哥哥的玫瑰白栽了? 1 出示一组句子,找出文中的一对近义词: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理解“渐渐”,体会小鹿栽种玫瑰的辛苦以及对玫瑰的喜爱。 2 体会小鹿没看到一朵花的心情,理解“惋惜”。指导朗读,练习说话。 (二)自学5-8自然段 1 师:要是能看到小鹿栽种的.玫瑰开花时的样子,该多好啊!小朋友们,想看看吗? 读一读第5-8自然段。 2 老师扮演小鹿,发给学生“黄莺”和“微风”的头饰,引导学生扮小鹿的朋友,告诉小鹿玫瑰开花时的样子。 3 学生自由分组研究角色,表演课文5-8自然段。 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开发文本,拓展表演: 电脑出现小兔的画面,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小兔是小鹿的好朋友,她悄悄地拍下了玫瑰开花时的情景,今天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小鹿,祝它身体健康。(电脑出现玫瑰盛开的画面) 再现童话情境,激励学生充当小鹿的各种朋友,告诉小鹿看到的玫瑰盛开情景。 随机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指导朗读。 五、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会读会认15个。能写并能运用7个生字。 2、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已有的经验记字。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读通课文。 4、在学习中感受汉字中部首和字意的一些简单联系,感受学以致用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字、识字。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难点:让学生体会快乐的含义。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喜欢什么样的游戏? 今天,我们就把课堂当成嬉戏的场所,尽情地玩一玩吧。 2、介绍你们都是怎么玩的。 板书课题《大家都快乐》。(师板书,同时生书空。) 二、认字词。 感受词语,分散难点。 折纸船折纸马踢毽子听广播下象棋打乒乓讲故事 跳皮筋掰手腕过家家学唱歌丢手绢赛拔河 1、看图识字。 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你能猜出他们在玩什么吗? 这些活动的名称你们认识吗? 2、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词语。 (用自己喜欢的动作边读边记住这些字。) 3、不看图识字。(师抽读,生抽读。) 4、重点认识几个词。(看课件,认生字,拼拼音。) 三、学习儿歌。 1、(出示课文)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小朋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刚才学的词都在儿歌中。)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自己还不认识的字,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它们。 3、用自己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小节。(可离开座位找其他的小伙伴读。) 4、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说说为什么,并指导朗读,评读,要注意读出快乐的心情。 5、指导学生读出儿歌中的儿化音。(全班齐读。) 6、原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你有什么新玩法? 小创作:一个人玩,挺快乐, 静悄悄的,独自一个。 正好画图画、读书, 还可以看电视、堆积木。 7、练习表演读。 一个人读第一段,二个人读第二段,三个人读第三段,全班同学读第四段。 四、总结。 小朋友,今天我们很快乐的学习了,这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大家两句话: 如果你是对的,你的世界也是对的;如果你是快乐的,你的世界也是快乐的。 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是快乐的。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了,祝大家快乐地学习主,快乐地长大,现在,你们就出去快乐地玩吧。 板书设计: 大家都快乐 一个人玩挺快乐 两个人玩真快乐 三个人玩很快乐 许多人玩更快乐 教学反思: 《大家都快乐》是一篇很轻松愉悦的儿歌,意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明白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从本节课与学生的学习中我悟得了一些道理: 一、快乐识字,轻松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低年级要注意“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这一理念如清风活水,使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本节课的设计,导入新课时的“游戏”的情境,让学生轻轻松松进入到学习中去,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识字目标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得以实现,学生在快乐的游戏,快乐地看图片中识字,轻松学习。很快地学生就与本节课要求认识的15个认读字交上了朋友。 二、表情朗读,快乐体会 “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往往会误解读书仅仅是重复课文的内容,这是错误的。朗读不亚于演员对角色的再创造。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感情,在评议中寻求答案,用读来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在本节课中,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 三、启发引导,展开想象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创造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才会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把自己头脑中生活经验的积淀付诸于文本的理解。在本节课教学中,模仿儿歌形式进行“小创作”,让学生也来当回小诗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拓宽了教学渠道,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交流。 四、自主学习,精心组织 语文课堂提倡“自主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主动,共同发展……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参与和教师合理引导的关系。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引导、积极参与,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取得实效。如本课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朗读”、“选择伙伴和游戏方式”等都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空间。 五、快乐学习,贯穿始终 从开头的游戏导入,到结束时的小结,教师都尽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在快乐的游戏,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4(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森林、困难、准备 2、指三名同学朗读三则日记,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导学第1则日记 1、自读第1则日记,思考这则日记写的事是哪个季节的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时间:10月23日 (2)、景物:白杨树的叶子快落光了,地上的草叶枯黄了,天冷起来了。 2、在这个季节里,刺猬和松鼠分别做了哪些事情呢? 刺猬:找来干草和树叶,塞进树底下的一个洞里去,做过冬的窝。 松鼠:采来蘑菇,晒在松树枝上。 3、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日记中描写的情景。 (三)、扶学第2则日记 1、自读第2则日记,思考这则日记写的又是哪个季节的事,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交流,相机指导1、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暴风雪袭击大森林的景象,理解“袭击”一词。 3、在这么冷的冬天里,刺猬和松鼠又是怎么过的`呢? 刺猬:冬眠(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松鼠:睡在窝里,饿了就吃蘑菇干。(指导朗读第3自然段) (四)、自学第3则日记 1、学生自学,想想这则日记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刺猬和松鼠分别在干什么。 2、交流反馈。 3、指导朗读。 (五)、学写日记 1、默读这3则日记,你发现从格式上看有什么特点? 第一行正中间写日期和天气,然后换一行开头空两格写正文。 2、从这三则日记来看,日记的内容一般写什么呢? 日记内容一般写当天所看到、听到或做过的事情,也可以写自己心里所想到的。 3、鼓励学生写一篇日记。(课堂可组织学生说一说要写的内容) (六)、课堂总结 1、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呢?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过冬的知识?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松鼠日记 秋天____冬天____春天 松鼠:采、晒、吃蘑菇、吃松果 刺猬:做窝、冬眠、睡觉 课堂练习 (1)、我会拼写。 zhǔn bèi kùn nán hū rán sēn lín ()()()() (2)、词语接龙真有趣。 准备→()→()→() 困难→()→()→() 拜访→()→()→() 作业安排 1、我会按要求从文中摘抄句子。 描写秋天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冬天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春天景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下列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吗? 松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刺猬: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燕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15一、说教材 分析这一板块的主题是推敲,包括三篇文言文,《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荆公改字》一文选自南宋。表现的是古人严谨创作、反复推敲的学习态度。洪迈的《容斋续笔诗词改字》卷八,主要讲的是《泊船瓜洲》一诗草稿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王安石改来改去,换了十多个字,最后才确定为“绿”字。课文虽然短小,所表现出的王安石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炼字精神是足以让人深受感动的。课文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王荆公的绝句《泊船瓜洲》,第二部分是“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修改过程。 二、说教学 目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本课教学,从课初的学生初读,指名读,教师指导读、范读,学生练读,齐读。到课中,边理解边读,一直到理解后的背诵。可谓是把读和诵贯穿始终。教育家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本篇课文的学习完全是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手中的工具书自学完成的,特别是在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我请同学们把王安石曾经用过的“到,过,穿,送,染”等字送回诗句中,通过读自主地发现,体会。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学习语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古人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把文章改写成小故事。 3、品味王安石改字的精妙,体会推敲炼字的民族文化智慧。 教学重点: 学生能理解课文,体会王安石改字的精妙。 教学难点: 品味王安石改字 三、说教法 和学法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非考察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上述,我选用了如下教学法和学法: 教法: 1、朗读感悟法,读出文言文的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律,于读中感悟用字之妙。 2、点拨法,对于学生疏通有困难的地方予以点拨。 3、评价激励法。 学法: 1、讨论交流法:让学生结合工具书自主交流悟出文章的大意。 2、情境朗读法,通过启发激励,让学生读出一个一丝不苟的王安石,一个精益求精的王安石。 3、想象质疑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 四、说教学 媒体资源的选择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工具书、多媒体课件、人物图片等教学资源,以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课是《荆公改字》的第二课时,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地把握,故本课我设置了“板书课题,总体回顾;共讨学法,再现文章内容;交流汇报,悟字之妙;创新课堂,故事演练;拓展延伸,情感升华”五个环节。 (一)、板书课题,总体回顾本环节中,学生将齐读课题,回答王荆公是谁?改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要改呢?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自然走入文本区品味用字之妙。 (二)共讨学法,再现文章内容出示荆公改字的原文让学生去读,读的过程中对个别断句处教师进行相机指导。力求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与韵律。由于文言文语言不像现代文那样通俗易懂,我将与学生共讨如何再现文言文内容的方法,进而总结出来,出示在幻灯片上,让学生结合上述方法,去疏通文章内容,有疑难出我将予以启发和点拨。再现文章内容后,让学生结合文章脉络尝试背诵。此环节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三)交流汇报,悟字之妙基于上一环节对文章大意的疏通,学生已于无形当中感受到了王安石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这一环节,将结合课后思考与交流部分第三题与学生共同讨论,为什么用“绿”字,绿字好在哪里?设计此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只要学生言之有理都讲予以鼓励性评价。 (四)创新思维,故事演练写,中央教科所张若田先生就曾说过,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语文教学,一手抓读,一手抓写,如此而已。因此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故事改编这一内容。鼓励学生在尊重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的展开想象,把荆公改字改写成一个生动的现代文小故事。这样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既注重了积累感悟,又注重了实践运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