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 |
范文 |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11篇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给人努力工作的动力,不如立即行动起来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去写总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1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美貌的人) 3.凌万顷之茫然(凌:古义-越过今义-欺侮)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 词类活用 1.羽化而登仙(羽:名词作状语) 2.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使动) 3.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使动) 4.正襟危坐(正:形容词使动) 5.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 6.西望夏口(西:名词作状语) 7.下江陵(下:名词作动词) 8.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作动词) 9.侣鱼虾而友糜鹿(侣,友:名词意动)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2【重点语句翻译】 1、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 译:我虽然正气凛然,没什么惭愧的,但在君主和双亲面前,却没有一点事功来掩饰自己的罪过。 2、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译:这五个人受斩刑的时候,神情昂然,喊着巡抚的名字而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首级放在城上,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译:然而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为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而不回头,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同社的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也借以说明死生的重大意义,平民也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啊。 5、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译:他已经把郑国当作东边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疆界。 7、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译:损害秦国而让晋国受益,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 8、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赢。 译: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 9、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译:做大事不必顾及小节,讲大礼不必计较小的谦让。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译: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还告辞干什么呢? 1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译:我们离开父母兄弟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因为仰慕您高尚的品德。现在您和廉颇同在朝廷做官,廉将军说出无理的话,但您却害怕躲避他,害怕得太过分了。就是一般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 1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但是我考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用兵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丝绸为后啊! 13、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呀! 14、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 译:上面执政的人抓获他之后就会惩罚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 15、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译:现在的不仁义是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这是错误的,反而就这件事情称赞它,说它是义举。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3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6.小知不及大知及:赶得上。 7.穷发之北穷:荒远的、偏僻 发:毛,指草木 8.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待:凭借 9.下迨蔀屋迨:至 蔀:遮蔽光明之物 10.置酒交衢间衢:大路 11.栉比如鳞栉:木梳;比:并、排列 12.妍媸自别妍媸:美丑 13.恐进之亦兴阑矣阑:衰落、消失 14.迟月生公石上迟:等候 15.不知尚识余言否耶识:记着 16.居为奇货居:积,储存 17.操童子业,久不售操……业:从事……行业;售:考取 18.宰严限追比比:追征 19.成妻具资诣问诣:到……去 20.唇吻翕辟翕:合;辟:开 21.有古陵蔚起蔚:草木茂盛的样子,引申为高大 22.如被冰雪被:遭受 23.气息然然:气息微弱的样子 24.审谛之审谛:仔细 25.径造庐访成造:到 26.则虫集冠集:止,落在 27.俾人邑庠邑:县;庠:学校 28.抚军亦厚赉成赉:赏赐 29.独是成氏子以蠧贫蠧:蛀虫 30.民日贴妇卖儿贴:抵押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4《苏武传》 1.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⑥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⑦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⑧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⑨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⑾蹈其背以出血蹈:通“掏”,叩,轻轻敲打 2.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相当:古义:抵押。今义:正在(某时某地)。 2.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4.欲因此时降武。因此: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5.独有女弟二人。女弟: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6.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7.武等实在。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8.稍迁至栘中厩监。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9.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遗: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10.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11.此必及我。及:古义:牵连今义:常作连词“和”用 12.会论虞常。论:古义:判罪今义:常作议论 13.以货物与常。货物:古义:财物今义:指供出售的物品 14.卧起操持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3.词类活用 ①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7)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归:使……归 (8)屈节辱命屈:使……屈身辱:使……受辱 ③名词活用 (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武能网纺缴,檠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 (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用车子。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7)绝不饮食饮食:名词做动词,给他吃的、喝的。 4.一词多义 ①使 (1)数通使相窥观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第一个“使”:出使。 (3)单于使使晓武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语 (1)以状语武语:告诉。 (2)如惠语以让匈奴语:说的话。 ③引 (1)虞常果引张胜引:招供。 (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绝不饮食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食:吃。 3)廪食不至食:粮食。 4)给其衣食食:食物。 ⑤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发:打发。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发:发动。 3)恐前语发发:被揭发。 5.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为见女” (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②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③被动句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4)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5《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掌握下列文言词 1、宦者令: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宦官的头目) 2、舍人: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门客) 3、和氏璧:得楚和氏璧(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经雕琢成的璧) 4、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5、即:即患秦兵之来(则,就) 6、斧质: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古代一种腰斩的刑具)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五篇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6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高一语文常用知识点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语文学习五种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 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特别读喜欢课外书。 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积累:语词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等。 这样的孩子在写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构思、神奇的用词,在阅读理解方面有杰出的见地,在说话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见识等。 总之,他们由于见多识广而语文根底厚实。 坚持阅读是培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多读一些文辞优美、气魄宏大的散文,对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帮助,比如《鲁迅文集》,《读者》杂志对培养这些能力和素养都很有帮助。 博览群书不但是孩子语文素养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个重要条件。 因为丰富的知识是创造力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也是见识增长,智慧来源的途径之一。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远离名著,培养孩子阅读经典名著要从小引导,循序渐进。 同时要注意不但要阅读,而且要写读书笔记或者书评。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如果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间——16岁之前,让孩子记诵大量的语言精华,那么,这个孩子从小就奠定了坚实的语文根底。 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向阅读的海阔天空,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 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基础,将来孩子就很难成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创造性的现代人。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写日记的好处大大超过了教育者的想象。 培养孩子写日记的习惯要循序渐进,开始可以写短些,每天一、两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长。 内容也不拘格,什么都可以写,想象的,现实的,国内的,国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国家大事,小到鸡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闻必记,有为必记,有见必记,有感必记。 但一定不能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哪怕一两句也要写上,写得荒诞一点,不合常规也行,但必须要写下去,目的是为了习惯的养成,终止了,就前功尽弃了。 只要老师与家长引导得当,一定能够大幅提升孩子的写作水平与语文水平。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语文学习还要在广阔的天地中,引导孩子睁开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去逛书店、旅游、看展览、做采访、搞调查、看焦点访谈;讨论下岗分流、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 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里,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中,感受人世间的爱与恨,美与丑。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提高语文成绩有哪些窍门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语文即使不听课,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听课,或者是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去睡觉,这种做并不对,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的时间,然后在课下的时候,用少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其实有些时候,语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课后的时候不怎么学习,课上认真听讲一点,你的成绩也会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对你学习很重要。 语文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7虚词归纳 ⑴之 纵一苇之所如(助词,取独)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苟非吾之所有(助词,取独) ⑵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 ⑶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 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特殊句式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句) 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寄(如)蜉蝣于天地,渺(如)沧海之一粟。(谓语省略,省略句) 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 固一世之雄也——“也”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非”为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非”标志的判断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的被动句 (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省略句 (其声)舞幽壑之潜蛟——省略句 词类活用(词性转换) 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歌咏) 击空明兮溯流光(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 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下)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舞动) 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渺沧海一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渺) 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译作状语加动词,向东进军) 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通假字 ①举酒属客属—嘱劝酒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凭凭借 ③山川相缪缪—缭盘绕 ④举匏尊以相属属—嘱劝酒尊—樽酒杯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8(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封侯) 质于齐(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填然鼓之(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东面而视(面对) 履而制六合(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安排次序) 籍吏民(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向东)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向上).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时常)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9文学常识 1、《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字数近二十万,超过《春秋》本文十倍)。 2、《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著作,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具有重要的地位。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余字。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备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正说明了《史记》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10通假字? ①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③秦伯说(同“悦”)? ④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 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既东封郑(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 ③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⑤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 ⑦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 古今异义? ①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 ②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 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C.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3)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高一语文知识点文言文总结11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名词作动词 ①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 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