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蜡烛》教学设计 |
范文 | 《蜡烛》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透过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 (三)德育目标: 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记得有一篇课外阅读:讲的是一队德国兵到一个被占领地的一个农家去,那农家的妻子正是个地下党。……谁能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同样的蜡烛,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一课中的蜡烛将起着怎样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及背景。 2.学习了这麽多篇课文,我们已有了这样的常识,一打眼儿就能知道这篇文章是赞美什麽或讲述什麽的,那麽这篇课文呢? 主旨: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3.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4.那么,这里的烛光,又有什么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6.总结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4)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7.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但是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8.你还能举出像老妇人这样的例子吗? 三、教师小结 文章中的南斯拉夫老妇人不顾生死,不顾年老体衰,满怀爱意地埋葬苏联红军烈士的遗体,这种感情,达到了跨越国界,母子情深的境界,使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得到升华。希望同学们都能体会这种美好的感情。 四、课后练习: 1)课后练习二。 2)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把你设想的老妇人的心理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并且用上研读与练习中的字词,300字左右即可。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学习本课时,我让学生复述课文,在复述中把握记叙文的要素。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抓住老妇人的形象分析。更深层次的体会人物感情。理解文章主题。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