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说课稿 |
范文 | 【精华】说课稿集合六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设计的是美工活动《装扮树》,是结合本月活动主题-----“叶子”而开展的。 一.我选择这个活动内容是因为: ①.活动内容简单有趣,形象鲜明突出,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②.首先,在优美的散文中,让幼儿感受美,再在美工活动中让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③.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 ④.幼儿对动手操作非常感兴趣,大班的幼儿小手肌肉已经发展的不错了,对于绘画活动,幼儿已经非常熟悉,于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又给幼儿提供了剪刀,加深了本次活动的难度。 二.考虑到半个月以来,幼儿对“叶子”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我制定了以下本次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①.通过欣赏活动,加深幼儿对树叶从春天到秋天逐渐变黄,最后变成落叶的印象,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美。 ②.引导幼儿大胆设计,并练习剪、贴的技能,培养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本次活动的目标中提到: 教师要引导幼儿大胆设计,并练习剪、贴的技能,因此这个活动中,我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这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我确定本次活动的难点是: 使用剪刀。现在的孩子能自己动手的机会很少,特别是剪刀这类比较危险的工具,但是,俗话说“心灵手巧”,所以,为了孩子各方面都能得到锻炼和发展,我还是让孩子联系使用剪刀。 四.教、学具的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与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的准备工作: 1.知识准备: ①.幼儿对秋天的认识和了解。 ②.幼儿练习过使用剪刀。 2.教具准备: ①.制作一棵立体的“大树妈妈”,更加形象、直观,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②.幼儿的操作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我画好外形轮廓的;另一种是没有任何图形的,需要孩子自行设计的,这样,不同能力的孩子都能得到锻炼。 五.说教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游戏罚,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能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六.说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渐入深的教学原则,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体验美, 幼儿将运用讨论谈话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 七.设计思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几个环节:①.导入活动。②.基本活动。③.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朗诵散文,然后提出问题:“小树叶春天是什么样子?夏天和秋天又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比较简单,我可以请一些能力较弱的幼儿回答,还有“你听了散文后,觉得小树叶是怎样的孩子?你有什么感受?”这个问题可是让幼儿自由讨论,我不做任何评价,只要孩子能说出原因。本环节中,主要是帮助孩子感受美。 在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中,我主要是让孩子自己动手操作,操作材料分为两种,孩子可以自由选择,鼓励孩子大胆设计,在使用剪刀的时候,多提醒孩子注意,本环节中,主要是帮助孩子发现美。 第三个环节是结束活动,我设计的是以“我们和大树妈妈一起跳舞”,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中除去美工活动中的疲劳,帮助孩子体验美。 说课稿 篇2尊敬的亲爱的各位领导、评委: 下午好! 我此次说课的课题是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摸球游戏——可能性》, 一、说教材 1、 本课地位 本课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惟一一次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它的前置基础是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可能性”方面的生活经验基础,它的后继地位是以后学习较复杂的概率知识的基础。为后续学习作好坚实的铺垫。 2、 教学目标 (1)借助摸球游戏,充分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能对生活中简单的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确定性描述。 (2)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形成判断、推理的能力,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借助游戏活动和直观图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教法 教学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面向全体引领学生借助有趣的摸球游戏活动和直观操作演示及图示法进行教学。兼用小故事、猜谜语、小游戏等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同时利用辅助教学。通过摸球游戏,调动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激疑、猜想、验证”的过程,理解起来更直观。 三、说学法 在自主探究、合作探索中,让每位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充分调动眼口心等各种感官,亲自动手摸,猜想,统计(画正字法),表达,归纳总结,经历统计和猜测的过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四、说教学流程 1、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游戏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做游戏,今天老师带来3个袋子,编号为甲、乙、丙,里面分别有黄色、红色小球。咱们如果做个摸球游戏,捂着眼睛从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大屏幕显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以游戏切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数学素养。) 2、游戏前奏,运用素材,猜测感知 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大家是不是急欲知道答案,老师现在不告诉你们,请根据你的经验大胆猜测一下,从三个袋子中任意摸一个球,分别会是什么颜色?(大屏幕显示) 答案不一,也不好确定,到底是什么结果呢?我们来动手试试好吗?(好奇引发猜测,猜测促人探究,让学生根据情况大胆猜测,在培养他们猜测意识的同时吊足他们想动手试试、看看结果的胃口,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3、游戏进行,合作交流,验证猜测,建构概念 (1)解决第一个问题 从甲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怎样? 先明确游戏规则(大屏幕显示); 分小组合作,小组长带领组员开始摸球;交流结果,怀疑全是红色;倒出验证,果然如此;老师及时表扬鼓励,敢于质疑,一个个真像科学家!(板书:确定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 从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分小组合作活动,并根据记录表用画正字法统计摸到红球和黄球的次数。(体会画正字法进行统计的优越性)猜猜看,乙袋中球的颜色有什么样的?既有红色又有黄色;倒出口袋验证结论。(板书:不确定的) (3)解决第三个问题,从丙袋中任意摸一个球,结果会怎样? 这次游戏有变化,先直接打开袋子看看里面红球、黄球各有多少个(4红1黄)。猜一猜,任意摸一个,结果会怎样?小组活动验证猜想(个别会出现黄球多,摸的次数越多,还是摸到的红球多)因为红球多,所以摸到的可能性就大,黄球数量少,摸到的可能性就小,看来可能性真的有大有小!(板书:大 小) (4)举生活中例子 老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不确定的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今天大家大胆猜想自己动手验证的就是我们学习的新内容:可能性。(板书:可能性)(这个游戏环节给我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探索空间。恰当地让学生经历猜测、实验、观察、质疑、验证、反思、交流、感悟这样的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1)自主练习第1题 (出示)(2)改变可能性大小(出示) (3)小故事 阿凡提与金币 (本环节通过基本练习,巩固、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改变可能性大小”、“听故事”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5、课堂总结,交流收获 你有哪些收获?(引导从知识、方法、感受等方面) (教师以具体的问题引领学生从知识、方法、感受几个方面全面回顾梳理,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活动经验,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增强学习信心和乐趣,培养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能力) 6、游戏 “再见”(大屏幕显示游戏要求) (在结尾处以“再见”游戏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达到巩固知识、激发兴趣、灵活反应、发展思维的目的) 7、板书 摸球游戏——可能性 一定发生 确定的 不可能发生 大 不确定的 可能性 小 说课稿 篇3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我是小学语文教师韩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三单元“植树”中的一篇主体课文《一片树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手段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片树叶.》写的是一群小动物采用了不同方式爱护一棵小树的故事,小兔子、小熊、小猴都喜爱小黄牛栽的小椿树,也都认识到小椿树将使他们的生活更美好,但是小椿树还是被他们搞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可见问题不是出在懂不懂道理上而是出在每个人能不能自律上。他们懂得大道理却原谅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且找借口为自己的不良行为开脱,他们的认识和行为不统一。这篇课文无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教育意义都很大。它还采用拟人手法,让小动物用人的语言方式去交流,符合了孩子们心理特点,内容童趣盎然,语言生动活泼。孩子乐于接受,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感情。 新课程倡导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创新”是现代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越早越好,在教学中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没有停留在让学生会读、理解这个层面上。课文中没有把所有小动物摘树叶的镜头展现给学生,而用了一个省略号。因此我利用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想象表演这些小动物的动作。课文的结尾我还设计了小猴子回来,看见一片树叶都没有了会说什么?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些对教材加工、重组的环节,极大的激发学生表达欲,把学生的思维从书本导向了更广阔的空间。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并且能在读中提出问题,在读中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法定位 (1)教学目标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听说读写的能力,现在是他们最富有创造性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见解独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以下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且在读基础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想象、创新等能力。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爱护花草树木的思想感情。 (2)教法定位 1、充分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养成儿童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行为和习惯; 2、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传统的教学常规,跳出学科本位的自我封闭的认识圈子,树立整体、综合的素质教育课程观,在学科之间相互交*、渗透与融合的关联中把握教学。 3、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读读、画画、说说、写写中自我品味语言,感悟诗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4、《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入多种教学形式,转换课堂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投入地学、生动地学,再尽情展示学后的成果。我在设计的过程中,尽力做到开放思维、激发想象、发挥潜能。 三、说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乐学兴趣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开篇伊始,我用挑战性的语气对学生说:“老师送给你们一件礼物,想要吗?它是一幅美丽的图片,要想看到它就要过字宝宝的这一关。”这样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导入新课。当学生读对时,大屏幕会出现一片树叶的图片。揭示课题继续学习这一课,然后让学生把刚才读过的生字朋友送回家,这个环节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的心理,既复习了生字词又自然的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读中质疑、读中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请您毫不犹豫的在每一节课里尽量留出时间,让我们尽量留出时间让学生尽情提问吧?因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是每一个孩子,质疑问题是儿童的天性,它好象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在“生疑能力”的驱使下,儿童会主动地产生学习的意愿并渴望及时解疑。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个人体验提出问题,然后发动学生积极的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很可贵的。因为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的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在这中间被点亮。同时呢,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此外在大家的努力下,一起学习新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品读感悟、理解情节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设计了“这几只小动物对这么可爱,你喜欢哪一种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把它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学生这时自读感悟,通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充分体现语文课标中的要求: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体验,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在这个读悟的环节中,教师作为合作伙伴参与其中适当指点、引导并且运用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互评自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四)、图文对照想象理解 运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能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在这个环节我用多媒体放映书上的小黄牛栽树、五只小动物摘叶子、小黄牛目瞪口呆等彩图。让学生图文对照,说说每幅图写的是哪个自然段的内容通过看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想象的世界。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想象力的重要性。而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场所。我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想象,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希望使他们在想象、思维、表达的过程中,切实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五)、创新表演情感升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儿童是正在发展的个体,具有惊人的创造潜能,其想象力常常使成年人望尘莫及。我们要保护儿童的天性。塑造儿童独立的个性,促使儿童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在这个环节中我组织学生当小导演,把这个故事排成课本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在学生用肢体语言对课文进行感悟、体验、诠释、认知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小椿树的角度去思考小椿树被摘掉叶子的痛苦心情。由此产生保护花草树木的美好愿望,也使本课的'三维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尽可能的把更多的时间归还给学生”是我设计这一课的一个宗旨。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以让学生自由总结来结束本节课。今天这节课,你快乐吗?今后你会怎样做?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这些看似简单的话题,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把学生导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思考,去探索。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用大屏幕展示了书中的彩图,再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图文对照的同时,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画的情景中。直观、形象的画面,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了鲜活的空间。 说课稿 篇4一、教材简析: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 通过自读自悟,结合实际,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二、教学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再以悟促读,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知课文语言。最后让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可谓是顺理成章。另外,新课程又十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采用小组合充分作学习,如小组成员一起交流信的内容,使学生在互动中合作学习。《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三、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读完后指名答。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四、实读,读出愿意。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五、创读,读出新意。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六、实读,读懂原意。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七、创读,读出新意。 儿子收到了高尔基寄来的信,很激动,决定也给爸爸写一封回信。同学们想一想,儿子的这封回信应该写些什么内容呢?(指名说)①爸爸,读了你的信,我知道我种的鲜花开了,你很高兴,我也很高兴。……②读了你的信,我懂得了一个道理。……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写信 种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说课稿 篇5我阅读《赶海》这篇课文,应该说有多遍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怎么学习这篇文章呢?思来想去,感觉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参与过的活动。 《赶海》这篇文章文字优美,富有童趣,短短五个自然段,把赶海的整个过程介绍给了读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很好玩。当然这篇文章还是有难点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大海,没有看过大海,当然理解赶海,只能借助这些文字,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获取。也许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海的概念,建立起一种美好的愿望,建立起赶海的向往。 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这个场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暂时的建立,让学生感受到赶海中最值得记忆,最值得写的过程。所以,这一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读读,虚构式的享受一次赶海的美,引领他们走入到这个情境中来。 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阅读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是很难走下去的。所以,在学生完成读熟的任务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另外一种形式占有这篇文章。而这种方式,就是引导他们明白,作者是怎样记下这一次赶海的。 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前后照映的写作方式,我们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去模仿。因为这是次要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么写中间那三个自然段的。 从第二自然段中,一个“闹”字,应该说非常有意思的,这个字留在作者的记忆力,是因为作者童年有这种好玩的需求。而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这种经历。还有一个词是“兴奋”,这个词也是引导学生掌握习作方法的好词,有了兴奋,才能玩出个所以然来。如果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高兴、不情愿,肯定写不出这篇文章的赶海之美。所以,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个词,用习作的思维引领学生认识,孩子们会感受到写作其实就是这样“闹”出来的,“兴奋”起来的。 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中心段,这其实就是兴奋下的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一条条认识这些内容,把内容理清楚。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学会把一些事理清头绪来,这是教给学生有序思考的方法,有了有序思维,孩子在习作时,才能感觉到重点段怎么写。这其实是把孩子往明白人上领。因为好多孩子玩过之后忘记了,参与活动之后,却不知如何下手。当然这一段,学生在阅读中还可以学会如何表达才能更有趣。 第四段是略写。其中“平静”一词,我觉得最能引导学生认识习作的重要性。我们参与任何一次活动,总会有结束的。总是要平静下来。平静下来做什么?文中是回家,最后是作者写出了《赶海》这篇文章。引导到这一步,学生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会真心感触到写作原来如此这么好玩。 说课稿 篇6一、教材分析 《电和磁》这一节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增强学生学习活动的探究性、趣味性。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指导学生做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偏转,经历对新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思维过程;第二,做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用线圈代替直导线做电生磁实验,为理解电磁铁原理打下基础也为研究玩具小电动机埋下伏笔。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探究使指南针指针发生更大偏转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的品质的重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的实验讨论和设计(用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教学难点: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的现象做出解释。 四、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闸刀、导线、指南针、线圈、实验记录单(每组3份) 教师准备:,一套学生用的器材,纸质指南针模型(用于学生的汇报) 五、教学过程 下面谈谈设计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部分直接以谈话的形式展开,跟学生讲奥斯特的神奇实验,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 (二)新课 1、点亮小灯泡 首先,以点亮小灯泡作为一个热身活动,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为后面奥斯特的实验做好实验准备。然后对指南针做简单的观察和介绍,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指南针的指针静止时是指向南北方向的,这是为实验做好认知准备。 2、通电导线与指南针 接着让学生重演奥斯特的神奇实验,让学生看着中的实验图,让学生找出这个实验的操作和注意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我觉得如果直接将实验步骤呈现给学生的话,容易让学生失去主观能动性。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通电的导线是指针偏转,但是原因是什么?就需要学生来分析、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通过对比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原因向电流方向考虑,并且提问学生能让磁针偏转的物体有哪些?他们使磁针偏转的原因又是什么?以此分析出电流可能产生了磁性,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3、短路导线与指南针 结合前一个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如何让现象更明显?方法有哪些?学生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已经知道电流产生了磁性,那么改变电流的大小,可能会是磁针的偏转也发生变化。学生最先想到的就是增加电池的数量,而我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达到相似的效果,渐渐引出学生对短路的联想。接着让学生来设计实验如何开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抓住本节课的重点。 4、通电线圈与指南针 通电线圈似乎是学生不容易想到的,教师可以做一定的提示,让学生联想并思考通电线圈是否会产生磁性,以及线圈如何摆放,磁针的偏转角度最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渐渐形成一个想法,通电线线中的磁性可以叠加起来。 (三)结课 1、回顾本节课的三个实验,总结结论。 2、将所学知识引申到生活中,给学生留下几个问题课后研究。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