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
范文 |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时间的测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1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为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让学生通过对长度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的了解,了解国际单位制并学会基本的测量方法,第一次科学正确的对物体进行测量并且读数,而且在中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为后面运动的快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教材的特点 教材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贯穿教学。“测量活动”的选择可以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参考。本节给出了一些具体的测量活动,如用刻度尺测量长度。鉴于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测量知识和技能,教材编写的思路是以“测量活动”为核心展开。使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通过教师指导、阅读以及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等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及单位换算;(2)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3)知道测量的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明确测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体会正确使用刻度尺,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2)培养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体验成功的快乐。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和长度的测量;(2)误差和错误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突出物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倡导学生的主动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脑、善于表达、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个性化。 教学重视三性:生活性、主体性、实践性。即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需要引出测量的实质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物品为材料探究长度测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从生活到技术多角度、全方位认识长度的测量,在动手操作实践中发展学生探究、分析、归纳、迁移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导入法引入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问题一: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用的长度测量的工具,教师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如直尺、卷尺、三角尺 问题二:请学生回顾小学所学到的长度单位及其换算,教师补充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长度和时间的侧量 3.长度的单位 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问题三:请学生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和宽,教师总结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认:认清刻度尺上标注的单位、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放:刻度尺要放正并使有刻度值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 看:视线应垂直于被测物体及刻度尺读:读出准确值,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的数据要有数字和单位。 问题四:让学生回答裁判是怎么判断出长跑运动中的冠亚军的,教师总结 5.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问题五:让学生回答我们测量所得的值就一定和真实值完全一样吗? 教师总结并引入误差 6、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巩固练习 (五)学后反思 (六)板书设计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直尺、卷尺、三角尺 2单位国际单位米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二时间的测量 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测量的仪器:秒表、电子表、钟 三误差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错误可以消除。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2尊敬的各位的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的内容是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时间的测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科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在前几节长度、温度和质量等有关测量内容基础上的再拓展。停表的使用在很多实验探究中都涉及到,同时学会珍惜时间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这节课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时间的单位和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事件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了解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自己找资料,然后和大家一起交流,初步认识科学实验的工具,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决某些具体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利用时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时间的单位、停表的使用。 教学难点:时间计量方法的探究。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学生而言,初一的'学生对时间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一些测量工具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有叫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求知欲。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为主,鼓励启发、讲练结合为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注意力分散的弱点,达到“以参与求体验,以体验求感悟”的教学。 2、学法。 将原本由教师讲述的“时间的测量工具的历史”交由学生自己查找,收集资料,让他们想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 让学生合作交流停表的使用,培养利用已学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引入新课,使学生在散文文学中来对时间进行另一番体验,从而使学生的情绪高涨自然的引入时间的学习。同时要求停内容时,一部分同学估计时间,一部分同学记录一下这位同朗读所用的时间及开始、结束的时间。 (二)、新课教学。 1、时刻与时间间隔,以北京奥运会开幕时间讲解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以学生记录的时间巩固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区别。这样设计能使学生体验时间过得飞快。 2、时间的单位及换算,以学生记录的几分几秒中分秒的关系引入时间的单位及换算。这部分内容已留作课前作业,所以检测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由于这部分学生小学已了解,但有些同学还会出错,我会分别出示由易到难的题目以达巩固的目的。 3、时间的测量工具,以回到古代没有手表来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古代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从而让学生总结出为什么它们可以记时间。古今对照展示现在的计时器,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测时间的工具的发展,同时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 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以展示计时器引出停表。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停表的使用、观察机械停表的表盘、思考怎样读数。我会分别给出机械停表的图像、表盘的有关填空、读书的相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机械停表并学会读数,同时,设计一道习题,让学生巩固练习。这样即把重点交给学生,学生也参与到教学中,不会感觉到停表使用的困难。 由学生讨论之后,原本不容易记住的内容学生会记忆深刻;原本不易理解、不懂得地方通过兵教兵都可以解决,从而突破重点。 巩固内容:作业完成探究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实验测量的基础。尽管物理测量会涉及各种不同的量和测量工具,但在技能和方法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需知道测量工具的量程和分度值,观察示数的方法相似,需同时记录数值和单位等,通过测量活动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通过本节课,应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了解实验误差的初步知识。另外,本节内容体现了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物理学的时代性,要求学生用生活中的“尺”和“钟”估测距离和时间,了解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长度和时间的单位,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 (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体验探究长度间接测量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2)了解物理、生活紧密联系,感受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难点: 1、长度的间接测量方法。 2、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问题引导、激发兴趣、实验演示、指导归纳、积极评价 学法:从生活出发,受兴趣激发,在老师引导下思考、回答问题、做探究实验、交流讨论,并进行自我评价。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测量知识,要让学生先了解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另外,学生也没有经历过科学的测量,所以必须让学生充分活动,充分体验测量的过程。间接长度和估测时间,对学生在知识运用和联系生活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有一点困难,应多举例和引导探究。 六、教学环境 物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 七、课前准备 两根木棒、演示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 八、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运动的物体的位置都在随时间而变化。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测量长度和时间。 2、观看图片,列举学生自己脑海中的运动情景。通过举例学生自己脑海中的运动情景,感受运动的精彩和测量的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1、提问:不用尺,怎么比较两根木棍的长短? 2、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4、单位转换。 5、展示一些物体的长度。 1、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问题,并实际演示。 2、了解测量。 3、了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 4、了解单位换算。 5、感受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亲身体会什么是测量;通过长度标尺,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物体的长度,感受物体的微小与庞大,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长度的测量 1、提问:我们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2、介绍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正确使用刻度尺: ①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放正尺的位置。 ②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 ③视线要与刻度尺的尺面垂直。 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 4、读数时估读值有时候偏大,有时候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 5、介绍长度的其它测量工具: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6、生活中的刻度尺选择。 7、长度的间接测量提问:如何测出一张纸的厚度?指导学生活动,并要求学生完成表格设计,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提问:每次测量结果一样吗?讲解:读数时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这种误差。 9、展示有趣的人体尺度。 1、回答:刻度尺。 2、了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3、了解使用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随堂做测量练习。 4、了解误差。 5、了解长度的其它测量工具。 6、思考并做练习,选择合适的测量长度工具。 7、回答:测出很多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纸的张数。学生活动:完成表格设计,进行实验,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8、回答:不一样。 9、了解有趣人体尺度。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多媒体介绍刻度尺,直观、简洁。每一步讲解完后立刻巩固、检验,使学生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充分交流。与生活紧密相联系,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测量和测量工具,培养对生活和物理学的热爱。通过间接测量,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会更多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学会处理和分析数据。通过了解有趣的人体尺度,激发学生探究精神,激励学生探索人类自己的奥秘。时间的单位研究物体的运动除了要学会长度的测量外还要学会时间的测量。 1、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分(min)、小时(h)。 2、单位换算。 1、了解时间的单位。 2、进行单位换算。从长度的测量过渡到时间的测量。时间也是与生活密切相关,需要了解时间的单位和换算。时间的测量 1、介绍计时工具的历史。 2、展示实验室常用测量时间的工具:秒表。 3、提问: ①大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②小表盘一周量度的时间是多少?分度值是多少? 4、介绍秒表上按钮功能。 5、展示秒表上的指针位置,提问:秒表上记录的时间是多少? 1、了解计时工具的历史。 2、观察秒表。 3、回答问题。 4、了解在秒表上的按钮的功能。 5、观察后回答问题。学生对于有些计时工具是非常感兴趣的,通过介绍计时工具的历史,使学生产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实物展示,直观、简洁。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谈收获,谈体会。通过及时总结、评价,巩固本堂课的学习成果。布置作业 1、测量一下你正常步行时一步走过的距离,并估测从校门到教室的距离。 2、利用你的“生物钟”估测从校门步行到教室所用的时间。(课后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完成作业。)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究兴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