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
范文

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精选5篇)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将其渗透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综合文化素质,而且更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 1

一、把礼学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

中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雅称,20xx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声中,人类最终将要进入“讲信修睦,谦敬礼让”的文明时代。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礼是人类文明的表征,礼是人类生活的文明风范,礼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典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礼学文明,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做到讲文明、懂礼貌、爱家爱国、诚实守信。

如,在教学《游子吟》这首古诗时,教师就要带领学生走进古诗,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一句中,引导学生感受深挚的母爱。此时正是教育学生孝敬长辈、懂得感恩的好时机。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礼学的重要,使学生能在古诗学习中体会传统文化的意义。

通过在课堂上学习古诗文,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比如在《秋思》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文意思的同时感受作者朴实而真挚的游子心态,从而体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学生在这首诗的学习中能感受到家乡对于每个人的意思,引发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而上升到对国家的热爱。

教师还可以教育学生热爱生活、旷达乐观。在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这首诗中,“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诗十分催人自强,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教师可以通过这首诗的教学,教育学生学习苏轼的豁达乐观,从而让学生形成不在逆境中放弃的人生观。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带领学生走进我国的礼学文化,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把民间故事带进小学语文课堂

小学阶段的孩子想象力极为丰富,而语文的学习正是需要这些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适当插入民间故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每个学生对同一个故事的解读是不同的,而且,学生对于故事类的课文尤为感兴趣,当遇到一些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的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有趣的民间故事。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更能够在引导学生理解故事的渗透正确的世界观。

比如,在《狐狸和乌鸦》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听了别人的奉承就得意忘形,使学生知道爱听好话容易上当的道理。还可以补充一些关于狐狸的民间故事,比如《狐狸报恩》。让学生明白不是所有的狐狸都是狡诈的,《狐狸报恩》中的狐狸就是知恩图报、善良的。从而教育学生不要一概而论,要从具体的事件中评价别人。

把民间故事带进小学语文教学,能充实课堂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民间故事要适度,不可以过分利用课堂时间,也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使用得当才能发挥其作用。

三、把传统节日带进语文课堂

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学生喜欢过节的天性使他们对于有关传统节日的课文格外感兴趣。把传统节日带进小学语文课堂,比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具体介绍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挖掘传统节日元素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

比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可以把重阳节渗透到课堂中。引导学生查询收集和重阳节有挂的信息,如:重阳节还有哪些别的名字?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关于重阳节还有哪些古诗或者著作?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浓烈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小学语文课本中还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内容,比如《五月端阳》、《北京的春节》,而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些动人的传说和历史渊源等,教师在结合教材教到这些文化时可以把这些美妙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和深厚的内涵。中国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在节日中为学生讲解涉及节日方方面面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知识,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

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寄托着民族的希望。把传统节日带进小学语文课堂,让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的内涵,充分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把历史知识带进语文课堂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旷古悠久,自黄帝王朝的姬轩辕(公元前2717—前2599年)时期算起,至今已有约5000年的历史了。而我国的传统文化正是这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把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带进小学语文课堂,能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而且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历史故事,学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能得到不少道理和启发。但是由于历史故事发生的年代和现在小学生所处时代相差甚远,导致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偏差。此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渗透一些历史知识就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中包含的传统文化。

在教学一些历史故事之前,教师可以先导入与之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通过这些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再展开教学。比如在在教学《孔子拜师》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与孔子有关的历史知识,比如他的成就从而让学生明白孔子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而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义,因为它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再比如,当课文学到“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时有些学生对于“学生孔丘”会感到奇怪:他为什么又叫孔丘呢?这时教师可以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即孔子本名孔丘、字号仲尼,后世称之为孔子、孔夫子、孔圣人,等等。而写作文章的并非孔子本人,是后人对孔子事迹的编写,因此文中都是用孔子代指,而在实际的对话中,则使用孔丘。这样一解释,学生自然就能理解了。

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 2

一、善于营造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诗是其中璀璨如星河的一部分,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语文始终源自于生活,因此语文教学具有生活气息的特征,但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法,都应以学生兴趣与积极性为切入点,语文古诗词教学也同样如此。以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教学为例,诗人用“小雨”、“草色”两个简朴的词汇,将早春的独特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近似于口语化的风格更为清新自然,更令人有心声贴近之感。

笔者在带领学生朗诵这首诗的同时,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春天细雨蒙蒙、生机盎然的图景,让学生们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与幻灯片相结合,从而使教学显得更为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到充分激发,对诗人所表达出的欣喜之情也有了切身感受。此种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全文,掌握全诗主旨。

二、从诗词的时代背景出发,加深学生理解

在小学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详细讲解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文本重点。以《古诗四首――春望》的教学为例,笔者首先简述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并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草图,指出唐王朝经过“安史之乱”后即已由盛转衰,唐王朝军队与叛军交战区域生灵涂炭,人民流离失所,这场浩劫严重破坏了北方经济。“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汝、郑等州,比屋荡尽,人悉以纸为衣”。

诗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送妻儿回到老家,孑然一身投奔玄宗皇帝,却为叛军所擒,作为俘虏的他亲眼见证了陷落后萧瑟残破的长安城,感时忧国之下,一首《春望》带着对唐王朝的热爱、对家人的不舍与眷恋击中了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学生纷纷唏嘘不已,本已对交战区域千里萧条、人烟断绝的惨景感到惊心动魄的他们,读到“人悉以纸为衣”时更是惊讶万分。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学生很容易把握诗文的中心思想,认识更为深刻,也更容易产生共鸣。

三、多读多思,把握文章精髓

任何一篇文章均有其精髓与主旨,古诗词也同样如此,诗中精髓与中心词汇能够细腻、全面地表达出作者内心深处蕴藏的感情,所以,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诗文,认真剖析其中关键字的作用与意义,进而引领学生探寻诗文主旨与精髓,提高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以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为例,前句“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中的“客路”、“行舟”、“青山”、“绿水”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在江南吴楚之地、清丽山水之间旅行的图景,心中对这一片安宁静谧景色充满热爱之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的“平”与“阔”是因果关系,潮水涨满才显得水面辽阔,这一句大大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眼前恍然出现一副潮涨潮落、孤帆远影的景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被作者自然而然地引出,前人用“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来称赞这一句炼字炼句的精妙之处,其中“日”与“春”代表着新生事物,而“生”与“入”则将二者拟人化,作者感怀时序交替而触景生情的形象跃然纸上。通过反复诵读,并强调其中关键字词的涵义,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能够深入把握文章精髓。

四、由情入手,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词无一不是字句珠玑、世代传颂的瑰宝,古人反复琢磨诗中字句,颇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意。这样创作出来的古诗词皆是言辞优美、句章精炼的佳作,其绘景入胜,咏物传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文本内涵,又要从文本作者角度出发对诗作所描绘的意境加以细细品味,深入体会作者创作时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这首诗是被贬之后作者所写,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刻画出独钓的悲凉心境及身处异地所生发的渺小之感。

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 3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

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2-3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2、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属,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象酒文化,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开展此项活动,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调查报告的填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活动结束后,开展一系列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演讲宣传,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4、 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课堂教学的`容量是有限的,教师一直参与学生的学习也是不现实的。学生只有利用课后的时间进行大量的自学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授人以渔”之后,学生就应该学会自己去捕鱼了。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书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且作上读书笔记。每周或每月举办一次语文学习沙龙活动,让学生们把自己的学习方法、感悟或学习经验进行汇报,以达到学习交流的目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适当的辅导,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 4

(一)结合学生生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对于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下功夫。只有教学方法得当,学生才能够在汲取知识的过程中,渐渐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方式可以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其中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教学这种方式是目前较有效的。当然,传统文化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所体现,因此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结合生活情境,而不仅仅局限于课上的知识教育。教师应当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文化传承过程中有更深刻的体会。例如,教师可以在实际生活中以身作则,让学生能够传承传统的尊老爱幼等品质。

(二)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当然,在小学语文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内容也应当选择恰当,在教学内容中,无时不刻渗透着传统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文化的传承需要教师去引导,因此,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是十分重要的。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大多都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较少。因此,现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拿有关屈原的故事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较典型的例子,应当注重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很有历史性的,是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文化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我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能够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语文诵读中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项。我国留下了许许多多文化积淀,这在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因此,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诵读文化经典,并且在诵读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经典的诵读,低年级可以诵读《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高年级则可以诵读《论语》《道德经》等,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但提升了个人文化素质,也加强了个人记忆,并且潜移默化地按照我国经典文化中的做法规范自己的行为,懂得了更多人生哲理,提升了个人素质。

把传统文化带进小学语文课堂 5

一、古典文学——诵读结合

作为古典文学的精华,古代诗词的教学应该遵循以读为主的原则。富有感情的朗读,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背诵则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重要手段。新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丰富语言积累”的要求,并明确规定六年制小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不少于160篇(含课文),并在课标后面附有古诗词推荐篇目70首。因此,还必须要求学生进行古诗词的课外积累。这可以是根据作者或诗的内涵,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学习了杜甫的《望岳》,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关赞颂名山大川的故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苏轼的《题西林壁》;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杜甫的诗篇,如《春夜喜雨》、《绝句》(迟日江山丽)等。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古典小说的教学。在学习了《林冲棒打洪教头》和《三借芭蕉扇》之后,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和《西游记》,再延伸到阅读四大古典名著甚至更多。事实证明,这是完全可行的,甚至能在班级中形成阅读古典名著的.良好氛围。

二、传统美德——知行合一

《三字经》包含了读书、礼仪等多方面的传统优秀品质。课本在选入时,都是取其之精华,对学生进行了孝亲敬长、谦逊礼让等方面的教育。学生熟读成诵后,以此指导自身言行,形成良好的品行,这才是达到了教学目的。同样,课文中有关古代名人的事迹,也深深感染了学生。如《郑成功》一文,学生们学习郑军官兵英勇杀敌的情景时,都不禁心潮澎湃:“好!”“消灭他们!”“郑军官兵真是太神勇了!”……充满激情的语言让教师欣喜不已。爱国的美好情感已植根于学生的心中。确实,好的教材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受到思想上的震撼。郑和、孔子到屈原、文天祥,这些古代名人的感人事迹所折射出的优秀品质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是让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感到欣慰的现象。

三、建筑遗产——直观拓展

课文列举的建筑遗产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甚至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许多离学生实际较远,如果照本宣读,就如纸上谈兵。现代化的媒体手段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课文《莫高窟》提及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让人感觉神秘而遥远,课文的插图也是有限的。而当打开网络,学生不仅能欣赏到各种类型的彩塑和壁画,还能了解有关莫高窟的发现和被掠夺等史实。它所产生的效果是在课堂上采用其他手段所难以比拟的。

因此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课件是十分必要的。如有条件,上一堂网络背景下的阅读课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中国的建筑遗产还有很多,故宫、长城等。离学生较近的,便是苏州园林了。运用多种方法查阅资料,进行实地旅游,相信学生对中国灿烂的建筑文化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四、民间艺术——欣赏领悟

民间艺术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只是在现代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学生们对它已倍感陌生。他们往往流行音乐随口就能哼上几句,对二胡琵琶却一无所知。

课文《二泉映月》的主人公阿炳生活在无锡,和学生仅一太湖之隔;《二泉映月》这一二胡名曲更是闻名于世。教学时,二泉的月夜美景配上直观的画面。二泉水波荡漾,静影沉璧,先将学生引入情境,再文曲结合。特别是第四自然段,听朗读录音,进行配乐朗读,才能引导学生真正地领悟曲子的深刻内涵,体会阿炳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完整地聆听《二泉映月》是全文的总结。至此,学生对该曲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有位学生课后对我说:“老师,《二泉映月》是我听过的最美的曲子!”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8:5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