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
范文 |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8~49页整理与练习练习与应用第8~12题,探索与实践第13~14题,评价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能应用因数、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或探索数的一些简单规律或特点。 2.使学生整理并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在思考、解决问题中有条理地思考,培养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和探索实践过程中,感受获得方法、发现规律的喜悦,体会数学的奇妙,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培养回顾反思、客观评价的意识、习惯和品质。 教学重点: 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理解简单规律。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引入 1.复习旧知。 让学生计算练习与应用第8题,直接写出得数。 口答得数,说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怎样算的。 2.回顾内容。 引导:我们上节课整理与练习了因数和倍数,重点练习与应用了哪些内容? 你能找出12和8这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吗?(板书:1 2 8)自己找一找,把因数和倍数写下来。 交流:12的因数和倍数各有哪些?8呢?(因数和倍数分别对应板书) 提问:比较两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怎样的数?比较倍数呢? 3.引入复习。 提问:那什么叫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呢? 引入:今天的数学课,我们继续整理与练习因数和倍数,在上节课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整理与练习公因数和公倍数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公因数和公倍数,特别要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还要通过探索与实践,发现一些关于数的特征的简单规律。 二、练习与应用 1.整理方法。 引导:我们已经从上面的练习中了解了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意义,能不能自己举出两个数的例子,找出公因数和公倍数?每个同学独立完成。 指名交流自己的例子,教师选择两个例子板书过程。 让同桌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例子,说出公因数和公倍数。 提问:黑板上的例子里,最大公因数是几,最小公倍数是几?怎样找出来的? 那现在说一说,求公因数和公倍数的方法各是怎样的?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是怎样的? 2.做练习与应用第9题。 (1)要求学生完成前四组题,先求最大公因数,再求最小公倍数。 (2)交流:这四组数各是怎样找最小公倍数的,结果各是几?说一说你的方法。(根据交流板书过程和结果) 3.做练习与应用第10题。 学生读题,弄清题意:每次分别按3格和4格走,找出两种棋都走到的格子涂上颜色。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找出这些格子,涂上颜色。 三、探索与实践 1.做探索与实践第13题。 2.做探索与实践第14题。 四、评价总结 1.评价反思。 让学生对照评价内容,反思自己三个方面的学习表现,在☆上涂色表示。 交流评价结果,肯定全班的学习表现,提出以后的学习希望和要求。 2.交流收获。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整理与练习,你对这部分内容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体会? 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应用第9题后四组题,第11、12题。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7~48页整理与练习回顾与整理和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认识因数和倍数,能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进一步认识质数和合数;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偶数和奇数;加深理解质因数,能正确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能整理因数和倍数的知识内容,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应用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进一步掌握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思维的初步经验,提高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加深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与回顾、整理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等活动,培养乐于思考的品质和与同伴互相交流、倾听等合作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方面的知识积累和进步,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整理、应用因数和倍数的知识。 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正确判断、推理。 教学准备: 小黑板、准备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最近的数学课,我们学习了哪方面的内容?回忆一下,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揭题:我们已经学完了因数和倍数这一单元的内容,今天开始主要整理与练习这一单元内容。(板书课题)通过整理与练习,我们要进一多认识因数与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方法;能判断偶数和奇数、质数和合数,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正确分解质因数,提高对数的特征的认识,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回顾与整理 1.回顾讨论。 出示讨论题 (1)你是怎样理解因数和倍数的?举例说明你的认识。 (2)2、5、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我们是怎样发现的? (3)自然数可以怎样分类,各能分成哪几类?举例说说什么是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 (4)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结合讨论适当记录自己的认识或例子。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3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3.前置性作业 (1)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2)把一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得到一个展开图是(可以画一画也可以贴一贴) 4.做一做 (1)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正方体? (2)下面哪些图形沿虚线折叠后刚好能围成长方体?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内容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设板书计: 展开与折叠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4教学内容: 教科书P89-90练习十三第4-10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感受圆的特征,能熟练地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了解圆心、半径与圆的位置、大小之间的联系,会运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比较等活动,加深对圆的认识,提高操作实践的能力,培养比较、抽象及概括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主动参与操作、实践等活动,体验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和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相关属性 教学难点: 理解、归纳圆的相关属性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进行圆的有关练习 二、练习指导 1.判断。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 (3)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 (4)要画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4厘( ) (5)半径是2厘米的圆比直径是3厘米的圆大。( ) 2.完成练习十三第4题。 生口算,校对得数 3.完成练习十三第5题。 (1)学生先独立在书上画圆,再和同桌比一比,看谁画的圆大? (2)小组讨论: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圆的半径是多少?怎么确定最大圆的半径? (3) 学生试画最大的圆。 (4)全班交流 ① 展示学生画的正方形内最大的圆。 ② 指名说一说怎么确定正方形内最大圆的半径?圆的半径和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③ 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完成练习十三第6题。 (1)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比较圆的大小,其实就是比圆的半径或直径的大小。 5.完成练习十三第7题。 生填空,交流填法 问: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 三、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8题。 生思考,说说自己的发现 交流:为什么这样测量圆的直径? 2.完成练习十三第9题。 生思考,小组讨论 指出:因为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所以车轴装在圆心位置上,无论车论怎样滚动,车轴到地面的距离都保持不变。这样就可以使行驶的车辆始终保持平稳状态。 3.完成练习十三第10题。 先说出对称轴的条数,再画一画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5第一单元 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 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 2课时 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6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3~44页例1 1、例1 2和“练一练’’,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揭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今天这节课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提问: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 你对公倍数有哪些想法?对最小公倍数呢? 引导:大家交流的想法,实际上是联系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进行联想,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学好数学。那刚才大家的想法是不是正确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倍数。 (1)出示例11,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些什么,提出的什么问题。 引导: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铺两个正方形,哪个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看图想一想是为什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写出算式来说明理由,并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哪个正方形能正好铺满,哪个不能铺满? 提问:联系铺满长方形的图形,观察列出的算式,你觉得6和3、2这两个数有怎样的关系? 说明: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是3和2公有的倍数。 (2)引导:想一想,这个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和同桌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还能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明确可以正好铺满边长12厘米、18厘米的正方形) 你发现正方形的边长厘米数只要满足什么条件,就能用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像这样能被正好铺满的正方形有多少个,能找得完吗? (3) 引导:现在你发现,6、12、18、24这些数和2、3都有什么关系?说说你的想法。 指出:同学们的理解还真不错!大家发现6、12、18、24这样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也就是2和3公有的倍数,我们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板书:公倍数) 追问:8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不是? 那哪些数是2和3的公倍数呢?(板书:6,12 ,18,24是2和3的公倍数)为什么公倍数里要用省略号?你还能任意再说几个2和3的公倍数吗? 2.求公倍数。 出示例12,明确要找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 让学生独立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与同桌交流自己的 方法。 交流:你是怎样找出6和9的公倍数和最小的公倍数的? 结合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用不同方法找的过程和结论,使学生领会。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其中’最小的是18。 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追问: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为什么? 说明:两个数的公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的公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里最小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板书:最小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倍数。 引导:你也能用圆圈图表示6的倍数、9的倍数和公倍数的关系吗?自己画一画。 学生交流,呈现集合相交的图,(图见教材,略)分别标注出“6的倍数”“9的倍数”“6和9的公倍数”,并强调三个部分都有无数个数,都要用省略号表示。 让学生看直观图说说,哪些数是6的倍数,哪些数是9的倍数,哪些数是6和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几。 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6和9公有的倍数,是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9题。 4.做练习七第10题。 四、总结提升 引导:今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可以怎样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写公倍数时要注意什么?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7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89页,例1、例2、练一练,练习十六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向”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如果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这两杯果汁的数量分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进行操作演示。回顾操作过程,出示完整示意图。 (2)解决实际问题。把甲杯中的40毫升果汁倒入乙杯后,两个杯子的果汁总量有没有变化?一共还是多少毫升?那么现在每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知道了现在每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怎样求原来两个杯子中的`果汁数量?可以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小组讨论。 (3)汇报方法。如果把乙杯中的40毫升果汁再倒回甲杯,两个杯中的果汁数量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看来“再倒回去”是个好办法,用这个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想到原来两个杯子里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回想一下,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能按照解题的过程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边填边说每个数据各是怎样推算出来的。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哪些策略?你认为“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有什么优点?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2、教学例2。 (1)理解题意,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题目的意思更清楚的表达出来? (2)解决问题。 指出:可以按题意摘录条件进行。出示示意图。你能根据示意图说说题目的大意吗?你准备用什么策略来解决?你能仿照示意图的样四,表示出“倒过来推想”的过程吗?尝试画倒推的示意图。展示作业。根据示意图写出倒推后每一步的结果。你能列式解答吗?说说自己的想法。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推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呢?怎样验算? (3)归纳。 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是怎样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的?你认为适合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来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3、完成练一练。 理解题意。尝试将题目中的条件,展示学生作业。你是怎样想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策略角度解决这个问题?“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明”是什么意思?你能换种手法表示这样的意思吗?回列式解答吗?说说推想的过程。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你能通过列表的方法题目中的信息吗?你会列式解答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你能画图题目中各个条件的示意图吗?学生根据示意图列式解答。交流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0~91页,练习十六第3~8题。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思路,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上节课 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解决问题时,可以应 用什么策略?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你能把题中的条件进行吗?可以运用什么策略解决呢?你能在图中标出其他几个景点和大门的位置吗?展示作业,说说自己的思路。 2、完成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你是怎样解决的?应该怎样倒过来想呢? 3、完成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方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怎样检验所填的数据是否正确? 4、完成第6题。读题,理解题意。下午6时的气温是18℃,根据比中午下降了7℃,你能推算出中午12时的气温吗?你是怎样推算上午8时是多少℃的? 5、完成第7题。理解每幅图中显示的相等关系:5个桃子的重量=2个梨子的重量3个梨子的重量=1个菠萝的重量1个菠萝重600克小组中交流思路。说说是怎样想的? 6、完成第8题。你能根据题中的条件进行吗?根据的条件列式解答。应该怎样倒过来推想呢? 三、课堂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生活中,在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页,练习十六第9、10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解决问题策略的实际应用价值。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逆推法”的策略解决问题。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9题。 理解对帐单每一栏的含义。4月份的结单余额和上月比,是多了还是少了?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可以算出张阿姨信用卡3月份的结单余额是多少元?小组讨论方法。汇报交流想法。 2、完成练习十六第10题。 要知道这四张牌原来是怎么放的,可以运用什么样的策略?(逆推法)根据第四幅图,你能知道第三幅图中的牌是什么顺序吗?(10、9、7、8)原来的牌是什么顺序呢?(7、9、10、8)分组活动:拿出四张牌,任意交换两次位置,再翻开看结果,猜猜原来四张牌是怎样放的。小组活动。 3、完成思考题。 理解题意及关键词的意思。“遇店加1倍”,遇到店将加成壶中酒的2倍。你能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吗?原有?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加1倍→喝1斗(喝完)逆推为:0→1斗→0.5斗→1.5斗→0.75斗→1.75斗→1.75斗→0.875斗 三、课堂 你觉得“逆推法”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什么作用?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8教学内容: 教科书P 92-93例4、例5,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的周长,认识圆周率,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应用圆的周长公式计算周长,解决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测量、计算和交流、归纳等活动过程,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积累推导计算公式的学习过程,发展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积累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探索计算公式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推导圆的周长公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4。 1.谈话:同学们,我们经常听人们说:我买了一个28的自行车。我买了一个24英寸的彩电。这里的28和24英寸都是表示物体规格的数字。 2.课件出示例4题目及图示,全班交流:你从图中了解哪些信息? 3.小组交流:从你课前滚动大小不同的圆片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4.课件演示车轮滚动,验证学生的发现。 5.全班交流 你觉得圆的周长和圆的什么关系?(直径越大,圆也就越大,所以周长也越长。因为直径是半径的2倍,所以说圆的周长跟半径也有关。) 二、教学例5。 1.课件出示例5,全班交流:这样的实验你们课前做了吗? 2.拿出课前探究圆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实验单,小组交流并演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周长/cm 直径/cm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 (保留两位小数) 3.指名汇报,全班交流。 ⑴ 各小组派一名同学展示实验记录单,介绍实验过程。 ⑵ 纵观各组的实验结果,你们有什么发现? 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4.学生自学课本93页,了解圆周率及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研究成果。 5.概括圆周长公式。 ⑴ 圆周率用字母表示,如果圆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谁来说一说、C、d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板书:Cd=,C=d ,C=d) ⑵ 求圆的周长用哪个公式?(C=d或C=2r) 三、巩固拓展 1.完成试一试 ⑴ 学生独立计算。⑵ 全班展示交流。 2.完成练一练。 3.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 4.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 ⑴ 学生独立计算。 ⑵ 全班展示交流。 ⑶ 学生订正。 5.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指名口头列式,学生集体计算。 交流:为什么求是车轮的周长? 6.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学生独立计算后再汇报交流。 四、总结延伸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