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
范文 | 韦应物《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的《淮上遇洛阳李主簿》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赏析】 韦应物于公元773年(唐大历八年)秋冬之间,曾南下江淮,准备到广陵(今江苏扬州)谋事。在广陵盘桓了八、九个月,一事无成,于公元774年(大历九年)秋天,怀着怅然若失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在洛阳时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名篇。 首联写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他结茅隐居于淮水边的古渡口,可以卧看淮水奔流。环境虽然清幽,但从古渡口的废弃不用和淮水的逝去不复返,已暗含下联时不我待、人将衰老的感慨,韦诗运笔的精致细腻,于此可见一斑。 颔联为传诵千古的警句,人与树相互映衬。意思是:树已逢秋,人怎能不老?窗里将老之人,面对着门前已衰之树,联想岁月流逝,壮志蹉跎,人何以堪?这两句不仅颇为传神地描摹了李主簿衰颓的形象与凄凉的心境,而且寄寓着诗人自己怅然若失的.情怀,蕴含极其丰富。 颈联写李主簿在古渡口的茅屋里见到的景象。表面上,这两句似乎是随手拈来,漫不经心;实际上,是赋比结合,寓意深刻。寒山”切深秋季节,独过雁”比况李主薄孤独、索寞的生活境遇;暮雨”既照应上联之人老树耿,又关合下联之日夕逢归,远来舟”牵引出下联的逢归客”。真可谓细针密线、情景交融。尾联仍从李主簿这边落笔,不说诗人遇上李主簿,而说李主簿在傍晚时遇上了一位北归的客人,依然不舍旧情,仍然热情接待。诗至此,便戛然而止,至于主客相会后的情景,便全留在诗外,需想象品味。 通观全篇,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抒写,诗中所突出的,是居于客位的李主簿的形象与感受,而将诗人主观的感受融化在客体之中。如此写来,别有情韵。 拓展阅读:《新秋夜寄诸弟》韦应物 新秋夜寄诸弟 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①。 高梧一叶下,空斋②归思多。 方用③忧人瘼④,况自抱微痾⑥。 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⑦。 【注释】 ①星河:银河。 ②空斋:萧条的居室。 ③用:因为。 ④人瘼(mò):即民瘼,民生疾苦。民:因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改。 ⑤微疴:小病。 ⑥颜鬓:容颜,鬓发。 ⑦蹉跎:虚度年华,指衰老。 【白话译文】 相隔两地都是秋天的夜晚,在这晚上,能与诸弟共望的,只有天上星河而已。高高梧桐树飘落一片枯叶,独坐在空空的书斋里,思念着故乡亲人。朝廷对我刚刚委以重任,我生怕不能为解除人民的灾难和忧患,况且本来自己的身体就不太好。虽然十分思念诸弟,但毕竟分别时间不算太久,还是不要过于在意这短期的分别,以致颜鬓苍老,岁月失时。 【创作背景】 《新秋夜寄诸弟》作于公元783年(唐建中四年),当时韦应物四十七岁,这年初夏,诗人由比部员外郎升任滁州刺史。诗人籍贯长安,原来又在中央任职,所以常和诸弟栖游共处;今虽升迁,但远在外郡,因而秋来十分思念诸弟,感秋而有此作。 【赏析】 首二句言新秋,但从中已流露思弟之苦:两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这两句,俱秋夕”的俱”字,从两地落笔,点出与弟相思难会之苦;而秋风萧索之夕,更从季候中烘衬出一层悲凉之色。共星河”的共”字,反衬出除星河”而外,其他别无可共。从而使人由今夕而想到已往。昔日在京,家庭欢聚,同桌共餐,携手同游,文津共渡,诗文同赏,无话不论,何等欢欣;而今共望”的,却只星河”在天。一个共”字,反衬出诗人极其寂寞之感,透出诗人极其忆昔之情。 如果说首二句,把兄弟的相思和思归之心还暗藏于字面之后,那么,次二句的这种感情表现得就更加明显了:高梧一叶下,空斋归思多。”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高大的梧桐树上,秋风偶吹黄叶落地,便引起诗人无限的思归之情。高梧”对空斋”,虽是衙署中实有之景,却正契合着诗人心境空寂的情愫;一叶下”对秋思多”,表面是因果关系的对仗,好像因叶下”而生归思”之想,而实则是因归思多”才更注意了节候的变化,由此衬出诗人思念诸弟之殷切。 念弟思归毕竟是个人小事,从政爱民才是职责大事。作为清正的官吏,诗人在这一点上是看得很清楚的。因而接下去写道方用忧民瘼,况自抱微痾。”为递进之语,为尾联内容转折作铺垫。无将别来近,颜鬓已蹉跎。”两句的言下之意是一定要好好从政爱民,切不可因思念诸弟而使岁月蹉跎。劝勉自己不要因念诸弟而变得苍老,正说明思弟情深,难于忘怀。 这首诗语言浅近,感情深挚,诗人能把个人小事置于从政大事之下,体现了一位清正官吏应有的思想品格。诗虽是古体,但有些诗句却清丽而又对仗工稳,情深而又不独溺于己情,表现了诗人娴熟的写作技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