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
范文 |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通用15篇)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前提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曾经极大地释放了农民的潜能,深刻地改变了我国农村面貌。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老化和减少,农村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土地产出低效化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并逐步滞后于现代农业的要求,已然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坎。近年来围绕落实农业农村改革部署,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通过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经营体制的方式,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现状及难题 街道村地处街道北面,距离城区2.5公里,下辖7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19户,农业人口1781人,现有耕地面积1947亩,人均耕地约1.09亩。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将耕地分级搭配,整田整土划割为若干小块分到农户,导致每家每户承包经营的耕地零散分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在家的“留守农户”接手耕种承包地,使地块分布更加零散。如村5组其中一户农民3.5亩旱地被划分成10余块,最小的一块地只密植了3株柑桔。分散的土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是难以进行机械作业,耕作效率低; 二是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度;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相互掣肘; 四是种养结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难以有效运行; 五是对外土地流转涉及农户多,难以协商一致; 六是地块分割产生了较多不能耕作的边界,浪费了耕地资源。围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我们在街道村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通过承包权入股、土地预流转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耕地的“团聚”和适度规模经营,劳动效率和经营效益也相应提升。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及构想 在村调研发现,虽然群众意识到了承包地散碎化的各种弊端,也有将土地“集零为整”的愿望,但缺乏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具体路径,缺乏组织者。如农户间相互可以进行土地调换,但各怀心思,效果有限;外部业主整体流转集约经营因农户意见不一难以达成。鉴于此,我们在广泛调研、听取民意的基础上,提出了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入股、适度规模经营试点的构想:以生产社为单位,以农民自愿为前提,农户的耕地承包经营权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对农田进行集中整理,引进专合社、龙头企业进行成片经营。在具体探索过程中,我们分别制定了《村耕地成片经营试点管理办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预流转协议》等,组织街道及村干部成立了工作小组,通过宣传动员并与村民们达成一致意见,在不改变土地农业用途的情况下,以书面协议形式,每户农民将所有土地经营权委托给所在村民小组,村民小组和村集体资产公司完善入股相关手续,实现土地标准化整理和规模化经营。 三、土地股份制的实践和成效 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街道以村为试点村,通过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吸引民间投资,以村集体资产公司为主要载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民”的互利共赢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血橙基地,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一)落实三权分置。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后,推进土地股份制改革,要坚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落实好集体所有权,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动摇,这是开展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实践中,稳定农户承包权,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等用益物权权能;放活土地经营权,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模式,推行由农民一次性出租让渡土地经营权向入股经营、合作经营等共享土地经营权方式转变,形成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 (二)规范资源管理。街道村xxxx年注册成立市区社区集体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对现有山坪塘、渠道、提灌站、村道、村级公益性房屋等集体资源资产进行清产核资,通过回收分散的集体资产,对村级“三资”开展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村集体经济共有人进行确认,为下一步村集体收益分配提供依据。按照“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思路,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村集体公司,集体公司聘请专合社和农村经纪人负责生产经营,通过把村集体资源资产折股量化组建村集体公司,并整合上级财政扶持资金和吸收民间资金,实现村集体公司、专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三方合作和互利共赢。 (三)培育主导产业。 一是以区大规模绿化行动项目(混交林)为支撑,通过新栽苗、嫁接等方式,规范化种植塔罗科血橙1000亩。注入社会化资本,完成“伙儿山牌”血橙商标注册,通过电商平台开展前期市场拓展、销售。 二是林下种植蔬菜、芽菜等,并与公司签订蔬菜订单收购合同,培育近郊城市保障性蔬菜基地。 三是发展特色水产和肉牛生态养殖,利用嘉隆竹木专业合作社竹笋加工废料为牛饲料,牛的粪便作为种植血橙有机肥,实现种养结合、种养循环。四是培育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血橙、蔬菜种植、有机草莓等产业,融合新村发展和七洞湖休闲体验,打造村田园综合体品牌,建立1-2家星级农家乐、农业公园,形成轻纺园区和南观路农业旅游示范点。 (四)优化利益机制。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对村集体经济的带动作用,村集体公司争取区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90万元投入血橙种植项目,专合社吸收民间资金和技术,通过采取“村集体资产公司+专合社+农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导农户、村集体公司和参与“三变”改革的新型经营主体依法订立合同或协议,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股份联结和合作机制,确定村集体与合作社共占4成、入股农户占6成的初次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灵活多样的股权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拟实施经营收益二次返利,切实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村居民股东权益。同时,聘请本村种植大户、贫困户进行长期或临时性工作,以工资收入的形式回馈种植大户和农户。 (五)开展新村建设。加快“四好村”创建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着力实施农村房屋改造、风貌改造、环境整治、洁净亮化工程;开展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工作”,示范区内农房、道路及沿线人居环境改善逐步提升,适度统一,彰显特色;推进乡风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完善“一约三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反黑会),开展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文明院落等评比,开展法律明白人、法律进乡村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活;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220xx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对石堆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石堆镇位于安丘市东部,面积67平方公里,辖47个行政村,1.06万户,人口3.9万,耕地面积6.4万亩。今年以来,石堆镇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着力点,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以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为主线,加快推进“四个城市”建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基本情况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资料。全面摸清每个村底数,包括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村规民约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纠纷、村霸村痞等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研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四个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重点,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创建活动。 一是产业兴旺方面。开展“带富增收富民”活动。 1、培育一项致富产业。各村结合实际,突出特色,确定一项或多村确定一项能够有带动性的增收产业项目,增加群众收入。 2、培训一套致富技能。通过外出参观学习、举办种养业、务工知识等培训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培训达到90%以上,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各村帮助留守人员联系工艺品加工、农产品粗加工等项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 3、探索一条融资渠道。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金融信贷单位,对有意向发展项目缺少资金的家庭,特别是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回乡创业大学生创办项目,帮助落实贷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务。 二是生态宜居方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活动。 1、全面开展农村环境和卫生整治,通过落实门前三包,完善村规民约,加强宣传教育等手段,引导村民树立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爱护环境的意识,确保村庄环境卫生长期清洁。坚持“应绿尽绿,能绿则绿”,对村内主要街道进行绿化、亮化,房前用竹篱、围栏围起,房前屋后规范栽种瓜果、绿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乡土浓郁”的景观。 2、加快美丽村庄建设,全镇打造西莲池、前留晃、阿洛、西河洼、董家下坡、马家亭子、梯门、娄戈8个示范村。 3、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镇驻地村、社区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镇区、社区集中居住。 三是乡风文明方面。开展“倡树新风正气”活动。 1、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每月确定一个评选主题,在“阳光议事日”活动中开展“移风易俗标兵”“石堆好青年”“种养殖能手”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利用电视、报纸、微信等形式,对先进典行大张旗鼓的宣传,激发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已评选巾帼标兵117名、移风易俗标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增强群众简办婚丧嫁娶事宜、远离不良习俗的自觉性。 3、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大赛、消夏晚会、农民趣味运动会、书画展等系列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4、每村打造1条文化长廊,重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知识,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导观念,让大家感受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风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开展“街头巷尾平安”活动。每村配备1名警务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逻队伍,警务助理牵头开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网”监视系统,连接派出所治安监控平台。每村组建一个警民微信交流的群,提供警务服务、典型案件和安全防范等信息,随时随地与群众进行互动、交流。 2、开展“全民参与调解”活动。每社区聘请1名法律顾问,在阳光议事日组织法律咨询和宣传,让法律咨询服务形成常态化。各村成立调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优秀村民和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组成,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处“听证室”,对家长里短、邻里争吵等简单矛盾纠纷实行村级听证。 五是开展“干部能力提升”活动,强化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保障。制定了《农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村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每月召开一次“阳光议事”会议,组织学习农业技术、法律常识、健康保健等知识,充实阳光议事内容,增加阳光议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确定一个净增收不低于3万元的致富项目。发展村庄集体经济,在盘活资源、招商引资、土地流转上下功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确保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低于5万元。 (三)打造示范点,进行典型带动。重点打造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四个示范点。其中,步云岭休闲生态园,规划面积3500亩,已建成1500多亩,是集观光旅游、户外运动、休闲采摘、餐饮娱乐、农事体验、延伸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旅游综合体。目前,已发展阡陌人间、步云山庄、云岭人家、环秀山庄等11家休闲农庄和1处步云赛鸽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发展大樱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种植大棚80个,发展西瓜、大桃、黄金梨等1500亩。莲池高效农业示范园,规划面积2200亩,已建成1100亩,已发展百汇紫苏庄园、东顺蒜黄种植基地、华仔蔬菜种植基地、田硕洋葱种植基地、孟戈有机蔬菜合作社种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农业示范园,占地150亩,已建成高效种植大棚45个。沃奇文冠果主题公园,占地面积358亩,以生产生活生态、健康文化旅游为主题,建设木本粮油博物馆、文冠果加工和旅游综合体、文冠果健康体验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种植、选育、高产示范、集散、加工、营销一体化的全国木本粮油谷。目前,已经栽植文冠果210亩。全部建成后,带动就业人数300余人,年可实现利润2900万元,利税700余万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对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教育引导不够。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尤其在发展产业方面,目前大部分产业项目主要以工商资本下乡的方式建设,通过引导群众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农家乐、乡村旅游难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资金扶持。在基础设施提升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薄弱,镇级财政不足,单凭县、镇、村三级财力,很难对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人才匮乏。目前,广大农村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学生及高层次人才不愿到农村创业。回来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担任村干部。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群众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培训力度,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建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给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医疗、教育、文体等设施,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三)建议加大政策扶持、项目扶持、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建设田园综合体、郊野公园和休闲农庄,打造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四)建议上级职能部门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技术等各类支持,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3十年前,四都乡作为松阳县整乡搬迁的下山脱贫乡镇,不少农户下山搬迁到县城周边生活,村里的房子、田地、山林被大量闲置,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年后,四都乡大力发展精品民宿,一些贤才能人返乡创业,乡村重新焕发新活力。调研组针对四都乡基层党组织如何利用民宿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课题,展开深入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四都乡是松阳典型的山区乡镇。2014年以来,该乡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生态资源和乡村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精品民宿建设。截止目前,全乡共有中高端民宿、农家乐27家,床位283张,餐位1500余个,共接待游客50余万人,四都山居民宿的集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 一、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成效与启示 (一)品质引领,政府主动作为。 一是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先后与清华大学、哈佛大学等团队开展紧密合作。如平田村26幢民居由多个知名学院的团队联合设计施工。在政策处理之初,村两委干部主动参与难题破解,村民思想不通,实行党员联系户包干制度落实;村庄建设进度延缓,村两委干部齐上阵,确保按时完工。 又如,2015年8月第一家精品民宿“过云山居”试营业,三年多入住率稳定在90%以上。业主与村集体良好互动,多次参与“主题党日”志愿者服务,为村民送上寒冬里的暖阳;2017年以来,南京先锋书店、云夕酒店、榔树民宿综合体等先后入驻四都,期间,村主要干部全程参与,营商环境和谐。 先锋书店 二是强整合,建设基础设施。四都乡统筹整合,全域谋划,结合六边三化三美、五水共治、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整合资金,在道路建设、村庄环境整治、自来水提升、污水治理等方面优先考虑民宿发展村的配套建设,加大政府投资力度。2014年以来,共投入政府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村庄和民宿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三是优保障,提供高效服务。如何利用民宿发展助推村集体增收,四都乡陈家铺村、西坑村、庄河村走出了一条盘活存量资源的道路,将村闲置房产、土地、山林等统一租赁到村集体,为客商提供优质资源。做好政策处理和要素保障工作,主动对接民宿项目建设各阶段存在的难题破解,形成乡、村、民宿三方联动模式,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 (二)内涵发展,民宿共建共享。 一是立足当地,深挖特色。坚持高品质的规划设计,现已营业的过云山居、云端觅境等除了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也充分展示了在地文化,挖掘和突出当地文化元素,乡村特色,在保留中创新,在创新中显品质。 二是发挥优势,融入乡村。一方面通过举办萝卜节、乡村音乐节、乡村论坛、艺术沙龙等风格各异的活动以及与村民共过传统节庆等形式,进一步融入农村、农民。另一方面村两委邀请设计师、专家等参与村庄建设,为村庄发展把脉,聘请了王维仁、张雷、叶胜海等7人为乡村振兴顾问。 三是注重长效,打造品牌。重视民宿自身文化品牌的建设,积极研发符合民宿特色的logo、伴手礼等,开展员工服务、礼仪等培训,组织参加管家、厨师比赛等。 (三)强村富民,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民宿带动“双增”。四都民宿已初步形成了以江苏、温州、上海、杭州等城市为主的客源市场,民宿经济进一步壮大,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500余人,间接带动相关行业就业1000余人,村集体年增收40余万元。 二是民宿促进产业。通过民宿的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成立香榧、番薯、果蔬等村级合作社4家,全乡生态循环农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等发展势头良好。 云端秘境 三是民宿改善乡风。随着优秀人才的乡村回归和深入参与,“乡村振兴”讲习所孕育而生,社会治理格局发生新变化,文化修复、人心修复于无声处改变着乡风民风。 调研组也发现四都民宿发展存在一些短板,如民宿的融合度不高,“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深度挖掘不够,功能比较单一,缺乏与生活习俗、生态资源、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民宿的同质化现象,一定程度上存在自然景观类似,文化特色相同,不能充分体现民宿主人独特气质、内涵,“故事分享”不多。 二、四都乡民宿经济发展的建议 根据四都乡民宿旅游开发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调研组提出如下发展策略。 一是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乡村民宿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应始终放在“乡村振兴”和“三农”战略的大背景下谋划,否则就丧失了生命力。下一步,要树立与村集体、村民共融共生的发展意识,最终于村集体之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二是深化一二三产融合。要鼓励民宿业主树立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行业特色、空间要素、民俗文化的深度融合意识;要加强对当地原汁原味的人文环境保护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做好“民宿+文化”、“民宿+农业”等文章。 通过五年的探索和发展,四都乡在民宿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坚持以党建引领村庄发展,在城乡融合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文化复兴、生态环境保护、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治理有效等方面走出了乡村振兴的“四都模式”,为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迈出了新步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4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农村的“面子”就是中国的“里子”,只有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 一、乡村基础现状 1、农业产业竞争弱。县内蔬菜及其他农产品拥有一些品牌,但由于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真正有辐射效应的品牌产品不多,知名品牌更少,产品宣传力度小,申报注册步伐慢。在产品质量上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有名无牌,有的有牌无名,缺乏市场竞争力。 2、主体作用发挥差。由于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素质不高,很多群众对乡村振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为乡村振兴是政府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主人翁意识,参与热情不高,出现了“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 3、农村环境污染重。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生活垃圾和人畜粪便等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使农村地区环境状况日益恶化,大部分行政村未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乱排乱倒现象严重,破坏水体生态,危害人居生存环境。 4、三大产业融合程度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迟缓,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农业产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链条短,附加值不高。 5、乡村文化项目贫乏。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创建水平不高、活动不深入、载体不丰富、机制不健全、方法较单一,打架斗殴、聚众赌博、封建迷信、大操大办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乡村文化项目单一,群众文明素养、文明习惯有待提高。 6、基础设施欠账多。由于历史欠帐,以及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乡村道路、供排水、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条件依然与城镇比、与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乡村振兴要求相比更有很大差距。 7、实用人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短缺、大学生村官、村两委干部、脱贫致富带头人等农村实用人才不足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技术服务不到位制约着我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技术力量严重不足,近年来承担工作逐年加大,但人员减少和专业技术人员匮乏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二、实施乡村振兴,完善乡村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侧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劳动力内部转移,鼓励民营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民营企业作为全面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扶持、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资农村。其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全县学校布局进一步优化,各乡镇建起了乡村及城镇化寄宿制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教育公平一盘棋的深度融合,推进了城乡学校布局一体化。最后,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国家现在对医保这块投入越来越大,可报销比例和范围不断扩大,但是目前还有很多人没有缴纳医保的费用,认为那是花“冤枉钱”。面对村民的不信任,我们要贴心,细心、耐心地讲解医保的作用,让每一位村民都可以享受到医保,不至于“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更多人放心看病。 三、实施乡村振兴,厚植乡村文化底蕴。一是实施文明培育工程,促进了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由县直单位、乡镇政府、各村委会组织开展活动,以城带乡,城乡共建,将移风易俗与“我们的节日”、“三下乡”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县举办“崇尚科学、破除迷信、拒绝邪教”科普宣教活动,通过规范红白理事会,制定村规民约,春节送春联、送吊挂,移风易俗文艺晚会展演等形式,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破除封建迷信、树立文明新风。二是将文化元素注入乡村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坚持以文化为魂,将剪纸、武术、民歌闽南戏曲、芗剧等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地融入到镇村建设中,在基层镇村举办戏剧比赛、象棋比赛、广场舞比赛、农民篮球赛、武术比赛等文体赛事,着力突出公共服务和文化建设,2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有序推进,“村村通”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大力发展文化的产业化,提升文化底蕴,让乡村文化真正做到移风易俗。 四、实施乡村振兴,转变乡村农业发展导向。最大化利用资源,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面对农村“地多劳动力流失”的情况,可以形成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农村闲置土地,一方面应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解决土地碎片化问题,另一方面应成立种植合作社或引入第三方合作,解决劳动力外出流失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要扩大农民的参与度,积极引进资源,形成“乡镇企业+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的经营模式。在立足本村优势的基础上,注重产品质量,多元化思考提升产品附加值。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契合点,打造属于本村的特色经济产品。加强一、二、三产业关联度,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各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积极了解并顺应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到发展中,打破产业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开展电商服务,发展“互联网+”模式,借助“电商”平台推广农产品,引导农民、农业从“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的“新农人”“新业态”。 五、实施乡村振兴,构建脱贫致富长效机制。着实摸清贫困人口家底,明确扶贫思路。乡镇驻村领导、驻村工作队长和村两委干部开展入户走访,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核对贫困户家庭生活情况,做到应纳尽纳、应退尽退、应扶尽扶。着力落实造福工程、危房改造,保障贫困户住房问题。镇、村两级通力协作,全力摸排易地搬迁对象,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督查,督促贫困户加快确定建房地址、抓紧动工、加快建设进度,早日住上新房。着实做好产业扶贫项目,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围绕乡镇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乡镇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培育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支柱产业,以发展生态养殖、特色种植、办理小额贷款等帮扶模式将“结对”贫困户推上了快速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六、实施乡村振兴,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管理,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带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增强乡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让乡村成为人民向往的美丽家园,实现新时代乡村现代化。切实把加强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日程,组织部、农业局应联合举办乡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大力度高频次培育乡村实用人才,设置创业富民、新型农业经营、大学生村官能力建设、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主题培训班。培训对象的遴选要具针对性,一是重点面向贫困地区,二是遴选村级党组织书记及村“两委”其他成员、大学生村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等。各地高校要负责培养一批内心真正为民生为国家做贡献、做牺牲的毕业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把真正适合农村工作的人选拔进来,在农村这片热土上,留下踏踏实实在基层服务的干事人,留下兢兢业业的逐梦者。 七、实施乡村振兴,助力乡村绿色发展。没有完好生态环境的乡村是病态的,不完整的,乡村振兴,应该绿色先行,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开展乡村垃圾治理,抓好建章立制,建立和完善管理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和措施,理顺管理机制,制定农村环境管理和督查、环卫设施管理、清扫保洁、垃圾清运等相关配套制度,形成长效机制。开展乡村污水治理,各乡镇主动履职、敢于负责、镇村联动、合力攻坚,乡镇政府要主动牵头,自觉履行属地管理责任,齐心协力,协调配合,凝聚工作合力,严格执法,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开展村容村貌治理,各乡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集中清理乱搭乱建、乱推乱放、乱写乱画,做好“五清”,提升村容村貌亮化美化。开展乡村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各乡镇要加大畜禽养殖污染的打击力度,切实把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以铁的决心、铁的措施坚决将整治落实到位,对违法行为决不能姑息,切实做到禁养区内养殖场所一律取缔;可养区内无证养殖的坚决予以打击,正在办理手续的,一律停办。要狠下决心重拳出击,合力抓好畜禽退养整治工作,做到零复养、零延伸。开展乡村矿山及废弃矿渣整治,持续加大矿山整治力度,落实监管责任,加大打击力度,加强矿山修复、狠抓专项行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乡村振兴关乎全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5一、农业、农村、农民现状 (一)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滞后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二)农业经营者素质不高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基层政府服务能力不强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二、建议意见 (一)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三)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6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月21-25日,市统计局组织力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子湖区梁子镇沙湾村和沼山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方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人,女性23人;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人,50岁及以上34人;按照文化程度分类,高中以下40人,高中及以上16人;按照调查对象的身份分类,村民44人、村干部8人、乡镇干部3人、其他1人。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一)期盼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人选择“生活富裕”,占41.1%。 (二)期盼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高居民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然而,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大,需要多方合力来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金、人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金、人才、技术的,分别有42人、35人、37人,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金、人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人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金、人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角色,这是大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分别有32人、20人,分别占57.1%、35.7%。认为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人,占35.7%。希望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医疗报销比例是村民的共同心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一)产业发展逐步壮大 近年来,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组织不断壮大,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比增长10.77%。同时,全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武昌鱼、蓝莓、沼山胡柚、梁道大米等特色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一村一品”点308个,示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24.39%。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子变大了、村子变干净了”。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高乡村资源利用率,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约60万吨,综合使用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水处理设施对乡村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污水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生室、图书室、体育健身场所、村民活动中心等基础公共服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文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文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行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面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立全域覆盖的农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生、调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网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而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高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一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小麦,产量320斤,毛收入330元,投入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子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人工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大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二)乡村特色产业不强。通过走访企业,我们了解到,生产特色农产品的企业规模小、生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子镇铁皮石斛生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人表示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技术要求高,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干品这一环节目前依赖于浙江的同行,其原因是这一环节技术要求高,如果在本地培训工人,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工人,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行那里进行烘焙处理。 (三)技术人才支撑不足。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50岁以上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人员文化程度一般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广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一些人觉得医疗费用太高,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用。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几点建议 1.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共治共享。一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干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转变工作作风。在面对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二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大乡村振兴工作的宣传力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行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自身努力奋斗,实现生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生动力。一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力争聚集一批特色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色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子湖”两大品牌。用“一条鱼”、“一个湖”带响“梁道”、“梁心”等一批产品品牌。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生投入,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的短板,缩小城乡差距。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生产绿色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生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大对农业新业态的投入,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人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干部队伍建设,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使用。二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人才,提高科学种养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鼓励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生力军。同时,进一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7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乡村实用人才和优秀的村书记是我市农业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应充分发挥典型作用,通过政府正向奖励、正向宣传,让优秀人才特别是创新能力强、对周边农户有较大带动作用的乡村人才被社会所认可,最大程度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创新智慧和热情。但是,当前乡村已有的很多实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优秀的乡村实用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同时,电视、网络、微信、报纸等各类媒体对乡村实用人才的典型报道较少,影响了乡村实用人才的积极性。四是培训体系不健全。我市乡村诸多部门对乡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主要有农业局、科协等,但相互之间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培训内容又往往会存在重复性,培训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三农发展的要求。 (二)乡村生态环境欠佳。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全市乡村环境、人居环境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处。一是部分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随意丢弃生活、生产废弃物,到处排放污水等陋习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致使“脏、乱、差”现象难以彻底根除。二是乡村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依然存在。乡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落后状态,大部份乡村没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部分水利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对水源地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三是农业废物综合利用率低,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盖已在广大乡村大量使用,上述废棚(地)膜长期滞留于土地中,对土壤质量构成污染。农作物秸秆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烧秸秆现象,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重要来源之一。在畜禽养殖过程中,农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占主体,畜禽粪便随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无无害化处理及肥料化利用,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乡村农业体系不完善。我市乡村对于大规模健康养殖、水稻种植产业、乡村旅游都有一定的发展,但这些力度还不是很大,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产业转型升级乏力。一是农业不大也不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发展不足,特色产业培育困难,农业产业链条不长,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绝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以卖原料为主,即使是简单的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也没有,全市乡村在传统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实现产业升级重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设严重滞后。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主要以线下为主。对于乡村电商、现代农业示范区、现代工业强镇、新型经营主体等的培育和建设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不断加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的几点建议。一是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把干部资源向县(区)倾斜,把精力、资源、力量聚焦到乡村振兴上。改善乡镇领导班子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增强班子领导“三农”工作能力,把热爱乡村、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选调到乡镇领导班子。择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加大党员发展工作力度,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再教育、再培训工作。二是创新教育培育理念。要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怎样更好种地,谁来帮助种地”的历史性难题,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乡村实用人才和加快推动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所谓“培育”,虽然与“培训”仅有一字之差,但与“培训”有着较大的差别。“培训”仅是传授知识及技能,而“培育”则包括农村实用人才成长的全过程,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训、思想培训、市场培训、思维培训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乡村实用人才的队伍建设就无法实现更大的发展。三是吸收各类实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长期“乡村实用人才计划”吸收和引进各类人才充实乡村实用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创造各类适宜的条件,大力吸收和引进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农业高技术高技能、市场推广、机关党建等人才资源,不断壮大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大量吸收涉农大中专毕业生,通过网上招聘会、人才交流大会、赴外招引人才活动等各种形式,鼓励我市的涉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吸收涉农院校毕业生为农村实用人才。 (二)不断加强乡村生态环境治理。一是加强宣传提高环境意识。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形式、多层面地进行宣传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通过第三方服务建立村中的物业管理组织,加强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权负责管理村清洁卫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及长效管理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发展绿色产业,培育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健康养生等“美丽经济”。培育一批集生活、生产、生态于一体的乡村田园综合体、村落风景区、旅游风情小镇,打造一批美丽小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让美丽乡村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园和市民休闲养生养老的生态乐园。三是深入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巩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制度。加强农村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强重要水资源流域整治和保护,保护好饮用水源。 (三)不断推进乡村农业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农业融合体系框架。继续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园林特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梅花鹿、东辽黑猪、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不断优化结构,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与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试点示范,整合集中连片原料基地、加工园区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区域性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示范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及模式。二是加快实施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标准农田的保护和建设,发展科学施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水灌溉工程建设,提高耕种机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电力等设施建设和改造,提高耕种质量。按照各地资源禀赋特点,注重分工协作,避免浪费资源环境,禁止在不适合区域发展相应产业。借助部分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民俗旅游的发展契机。注入文化景观元素,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田园人文乡村旅游产业链,创建一批特色小镇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框架。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电商化和物联网工程的建设,围绕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场等地,建设一批可清洗、分装、预冷、储藏、加工的设施,择优选择和推介一批有基础、有实力、有意向的中小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开展合作,完善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力新优势。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8(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为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划引领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努力,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先于、高于、优于云南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项难以跨越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环境整治。 注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完善环境治理体系。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分类处理,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类存放,每家每户也统一配发了有编号的垃圾袋,引导农户分类倾倒,分类处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资源化利用站制成有机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后运至垃圾处理场,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中转”。另外微型化的污水处理设施也较为特色,相对于我们实施的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而言,环溪村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特点是小,有的结合地势环境收集处理5—10户人的`污水,再通过管网汇集到村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有效提高入户收集率的同时,还实现了村内污水2级以上的生态处理。 (四)注重资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一是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环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颐后代集居地,该村深度挖掘《爱莲说》文化底蕴,不断将“清莲环溪”文化发扬光大,打造成为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显传承千年孝廉价值观。在荻浦村,当地群众还将从前的猪圈、牛圈修缮,改造成具有乡村特色的猪栏咖啡屋、牛栏咖啡屋,挖掘了乡土文化。二是安吉鲁家村创新运行架构,在村委会领导下设立鲁家两山学院以及安吉乡土农业发展和安吉乡土旅游服务两家有限公司,特别是“鲁家两山学院”承担的“两山理论”研学和理念输出,固然是历史机遇的造就,但在意识的先进、机遇的把握和资源的挖掘方面,对比而言,我们的落后可能比两省之间的GDP差距还要大得多。 (五)着力产业发展。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xx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xx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xx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9一、基本情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胡陈乡农业比重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至关重要。为此,特围绕胡陈乡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以来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开展专题调研。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资金问题成乡村振兴“拦路虎” 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庞大资金,而胡陈乡财政薄弱,难以长期支撑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出于物流等因素的考虑,好项目、大企业一般优先落户开发区、城乡结合部和交通枢纽地带,胡陈乡由于先天的地理劣势,在招商引资上明显缺乏竞争优势。 (二)创新不足制约乡村振兴推进 目前,胡陈乡由于创新不足,发展模式僵化,导致原有优势不显、发展后劲不足,最终拖慢乡村振兴进度。以旅游工作为例,胡陈旅游具有“点多、面广、环境好”的特点,并且拥有农事节庆、休闲农业、户外运动等三大资源要素,优势突出。但是,由于创新不足,胡陈绿水青山等优势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且随着周边乡镇对乡村旅游的日渐重视,胡陈旅游的优势日益减弱。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今年胡陈桃花节外来游客人数和去年相比,下降幅度在60%以上,其中流失的大部分游客前往其他乡镇街道参加模式更新的樱花节、油菜花节。 (三)群众观念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传统“小农思维”影响,大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还停留在“抱地养老”、“抱房养老”的程度,农村一些闲置土地、房产难以通过集中流转、整村入股等形式得到合理利用,最终导致花卉经济、民宿经济、观光经济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遭遇土地瓶颈。另一方面,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农家乐、乡村民宿经营业主因现代经营理念欠缺,产品服务比较单一,难以吸引中高收入人群用餐入住,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综合价值相对有限。 三、下步打算 (一)加强资金管理,强化招商引资 一方面,加强乡村振兴资金监管,做到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审核,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快提升全乡道路交通建设网络,完善全域绿道功能,实现盛宁线力洋至胡陈段建成通车,争取沿海高速互通连接线立项动工,推进乡客运场站规划建设,扭转地理劣势,强化招商引资竞争力。 (二)拓宽工作思路,增强发展后劲 一方面,积极组织乡工作人员、村干部、党员、妇女代表等人员前往乡村振兴工作先进乡镇进行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把握胡陈乡现有优势,通过改革试点等方式,“老瓶装新酒”,积极探索胡陈乡村振兴新模式。 (三)改善群众观念,推进全民共建 一方面,通过村民说事、聊天长廊等平台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群众观念,激活群众主人翁意识,鼓励群众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另一方面,借助光点小聚等活动,加强农家乐、乡村民宿经营者之间的交流,并安排相应的经营技能培训,提高经营者经营水准,努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实力,既是党中央让广大农村老百姓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又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潜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理念在农村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社会稳定和党的执政地位。根据民权县县委组织部的统一部署,在林七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于今年9月下旬通过走访农户及查阅有关档案资料等方式对XX村关于新农村建设方面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状况整理如下: 一、xx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XX村概况 XX村座落在民权县县城的东北部,与县城相连,距县城22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1公里,公路从村中穿过,地理条件优越,全村总面积为13.5平方公里,辖8个自然村13村民小组,713户人,全村可用耕地3024亩,水面面积50亩,2007年人均纯收入4200元,村群众经济收入达4.6万元,全村共有65名党员,设一个党总支,二个党支部,下设11个党小组,村级组织健全。 (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1、精心谋划,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群众参与,科学编制,坚持标准,逐步到位”的原则,设定好新农村建设的规划。 2、理清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利用X村地处城郊的地理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群众资产的管理,着力抓好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和村级群众经济稳步发展。一是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效益 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用心引导村民发展优质粮食作物,大棚蔬菜、瘦肉型生猪等农产品,并不断扩大大棚蔬菜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规模,如司庄、梅山、黄村、仰村八个村民小组利用毗邻城区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建立了占地80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为城区居民带给新鲜蔬菜,菜农收入稳步提高。二是用心发展种植草莓、甘蔗基地400亩和农村种类中介服务组织,扶优做强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带动村民用心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三是用心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输出工作,增加劳力经济收入。 3、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X村坚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入手,应对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看病难等“热点难点”实际问题,村两委干部用心争取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村民也自愿捐款,多渠道筹措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4、建立机制,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 按照林七乡党委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组,X村总支书记王继思为组长、村委会主任王继祥为副组长,两委村干部为成员,村文书为信息报道员。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新农村建设工作,真正构成了“市指导、县组织、乡镇主抓、村实施”的良好氛围。 二、X村新农村建设的一点成效 1、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从X村的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按照新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切合村情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做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正确处理阶段性目标和长远性目标的关系,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打好基础,分步实施。 2、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X村下辖8个自然村,一方面既按照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另一方面,又从解决好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找准突破口,根据当前的资源和工作力量,突出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分步实施。 3、干群关系得到必须改善。 以前乡镇干部及村干部下农村入农户时,是“要钱要命”,而此刻是“送钱送物”。 三、X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1、徐村党员干部和农民中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该村党员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多数人却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以农村为载体、以农民为主体来进行的,这证明X村部分农村党员干部还存在思想不够解放,不够开拓性,创新性地去开展工作。如此看来,X村两委领导班子尤其是村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素质高低,必须程度上决定着该村新农村建设行动的成败。 2、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投入少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实行一事一议制度,但由于各种原因,一事一议较难统一农民的意见,使得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目前农业投入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 3、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对科技应用的不够 实践告诉我们,要想使农民富起来,使他们成为新型农民,不加大科教的投入力度,不注重农村的卫生事业、法制教育是不行的,没有高素质的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我认为要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用5—10年的时间,建立培训示范基地,培养一些精通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畜牧特产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农户至少要有一个懂技术的明白人,要以乡、村为单位做好非农业的专业技术培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11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把乡村旅游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力抓手,着力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特别是在“寻梦·中国最美村镇”评选中,康县阳坝镇、大水沟村被评选为全国最美村镇。全市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不仅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而且增加了农民就业率,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山区旅游脱贫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国家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0个,省级旅游扶贫试点村12个,市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65个,农家客栈达到876家,8191张床位,农家乐达到1321户,其中星级农家乐54户,星级农家客栈8家;发展旅游专业合作社74家,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480家。20XX年,陇南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828.7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0.5%,收入19.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 一、陇南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做法 按照市委“433”发展战略中“努力把陇南打造成为甘陕川毗邻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我市以创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市为契机,在打造陇南十大旅游景区、提高旅游开发水平的同时,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打造陇南旅游品牌的重要内容,着力建设一个不要门票的大景区,在发展全域乡村旅游中促进精准扶贫。 1、明确目标,聚力扶贫 全市各县区以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把旅游扶贫村作为景点来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把旅游扶贫村建成有个性、有特点、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精品,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途径。突出“旅游扶贫”主题,紧紧围绕旅游扶贫来做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尽可能吸收全体村民参与,让精准扶贫的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旅游扶贫村建设依托当地旅游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把保护好历史遗存,留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 2、政府引导,行业规范 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建设了康县阳坝、宕昌哈达铺等10个旅游名镇和康县大水沟、文县哈南等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名村。同时要求各县区结合地域特点,储备乡村客栈建设图纸,免费向乡村旅游户提供,并指派专业人员现场指导施工,出台以奖代补政策,每建成一间乡村旅游标准客房,政府补贴一部分,双联单位帮扶一部分,农户自筹一部分,引导群众打造标准化农家客栈。 3、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各县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整合资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道路、供排水和房屋风貌改造、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加快乡村旅游示范村的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山、水、田、林、建筑等原生资源的保护利用,标准化打造农家客栈,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涌现出了一批道路交通便利、村容村貌整洁、彰显地方文化和自然生态特色的旅游示范村。市上自筹资金2亿多元,建成了贯通两县三片区的五阳路,为向南开放、带动沿线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重要条件。全市旅游扶贫村通宽带率达到90%以上,陇南市区公共场所和30个重点旅游景区、所有星级宾馆饭店均实现了免费无线网全覆盖。 4、统筹联动,金融发力 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双联帮扶单位的优势,帮助乡村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旅游扶贫,引导企业在贫困村创办旅游公司,鼓励能人大户领办旅游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脱贫。市上重组市信通公司,追加1亿元资本金,组建成立新的市级文化旅游投融资平台公司,并要求每县区至少成立一家旅游发展公司。市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各县区政府每年安排不低于500万元的旅游发展基金,用于奖补贫困村编制旅游规划、开展宣传推介、建设公共服务设施。 5、创新模式,示范带动 一是“公司+合作社(协会)+农户”的花桥模式。由市龙江公司投资,县里提供土地,共同组建乡村旅游发展公司。二是“帮扶单位+支部+公司+农户”的凤凰谷模式。康县城关镇凤凰谷以村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成立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将帮扶单位和镇上帮扶资金的一部分作为集体股由村上持有,另一部分按每户3000元的标准作为19户贫困户的股金,其他农户自筹资金入股,年终按股份分红。三是“合作社(协会)+农户”的鹿仁模式。宕昌县城关镇鹿仁村成立了羌寨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村内从事农家餐厅、农家客栈经营和旅游商品营销的农户纳入合作社。四是经营大户带动的草河坝模式。文县铁楼乡草河坝将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能人大户创办白马风情园,引导农户发展农家客栈、农家餐厅,所需蔬菜、土鸡、猪肉及各种杂粮均由周边农户供应,带动当地农户致富。 6、新媒助力,加大宣传 全市大力推进“互联网+旅游”战略,整合各类新闻媒体,利用全市2690个政务微博、560多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和大量的新闻网站、政务网站、商业网站,海量发布与乡村旅游等相关的摄影及图片。许多农家乐、农家客栈与美团、去哪儿、携程等全国知名平台合作,实现了全民分销和全网营销,吃、住、行、游、娱、购全面触网,为游客带来多元立体的旅游服务体验。 二、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有效的推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创业增收。但我市乡村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扶持政策仍需不断完善。 对乡村旅游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与强势推进的形势不相适应。目前,各县区乡村旅游发展呈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对乡村旅游示范村的打造,主要靠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专项发展资金少。由于旅游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够大,投融资渠道较窄,乡村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态势尚未形成,单纯依靠政府开发投入,投资严重不足。农民筹资有限,资金、项目等原因严重制约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此外,当前的环保、土地政策也制约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发展。 二是配套服务设施不尽完善。 乡村旅游道路、环境卫生、旅游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还很不完善。县乡公路等级较低,路况差,标识标牌缺乏,不便于旅游车辆通行。乡村旅游点的停车场、供水供电、应急救援、购物商店、游览步道、观赏休憩、旅游厕所、垃圾收集、污水处理等设施还不完善。农家乐、农家客栈建设标准低,接待能力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开发层次低,产品形式单一。 当前大部分乡村“空巢化”现象严重,缺乏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大部分乡村旅游项目在开发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建设水平低,乡村旅游产品粗糙、深度开发不够,不能满足游客需求。 四是乡土文化特色不明显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认识不足,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存在较大盲目性。过分地依赖农业资源,地域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雷同现象突出。在乡村旅游打造中存在千篇一律、风格雷同现象,人工痕迹过于明显,无法体现乡村旅游环境的生态、自然之美。 五是文化内涵有待深度挖掘。 在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对各地独特的生态资源、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深层次挖掘、开发和利用不够,致使景区开发档次低、文化内涵少。特别是对散落在乡村的大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保护挖掘开发不够,致使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体现不出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对乡村农耕文化的挖掘利用保护工作滞后,对独特的无公害绿色农特产品开发滞后,乡村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离规模化、品牌化还有很大差距。 六是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较低。 在实际的乡村旅游实体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乡(镇)、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都是本地农民,旅游领域管理服务技能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且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其管理水平及综合服务质量相对偏低。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矛盾突出,乡村旅游处于粗放、低级的管理营运状态,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三、做好全市乡村旅游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制定扶持政策,创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加强统筹,建立由旅游部门牵头,文化、农业、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参与配合的乡村旅游协同管理与服务机制,合作解决旅游扶贫工作中的规划对接、用地保障、资金整合等问题。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旅游,推动农家乐的产业化发展和提质升级。加强与省农委、扶贫办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统筹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项目的扶持。在重点推进农家乐集中连片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专业合作社、企业主导型、产业集聚型的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品牌化、专业化、企业化经营。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乡村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乡村公路建设,提高通行能力和安全水平;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农村生活环境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向乡村延伸。统筹协调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对旅游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的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停车场、购物中心、餐饮服务、标识标牌、旅游厕所、村容村貌改造、农家客栈、农家乐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升旅游接待条件。推广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多种形式兴办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形成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3、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能力建设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做好政治引领、组织建设、政策宣传、能人培养、机制建设等工作。积极落实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化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结合当地实际,引导科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要素保障,“牵头”形成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工作合力。通过“党建+乡村旅游”联动融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和电商发展优势,对于闲置农房,由村党支部或村民委员会收回农民的原有房屋土地使用权,对地上建筑物实行补偿,产权归村民委员会所有,并通过房屋修缮后,出租给原住民或社会投资人创办旅游项目。 4、全面提升乡村旅游要素品质。 紧盯旅游发展新业态,以旅游为导向,以“1+N(养老、养生、体育、亲子、研学、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为模式,积极依托当地区位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农业、林业等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开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民俗风情体验、康养服务、旅居养老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庄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农家客栈和乡村旅游点。鼓励农民以土地流转、带地入股等方式参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景区周边、城市周边、高速公路出口(休息站)及沿线地区的乡村旅游,着力打造景区(点)与乡村旅游联动发展的有效平台,实现乡村旅游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 5、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参与性、休闲性为卖点,逐步实现由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生态、农业、民俗等旅游产品转变。注重打造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让旅游者亲自参与操作、实践、设计等环节,使旅游者体会劳动生产和产品制作的过程,既体现旅游者自身的价值,也显示出其体验的乐趣。挖掘具有典型的、古老的、乡土的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历史知识、跨文化差异的了解、感受和体验,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鼓励乡镇举办旅游艺术节庆活动、推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乡村信息垂直平台、发展乡村电商等,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乡村旅游宣传营销。 6、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育。 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在岗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学习旅游政策、市场动态、经营和操作程序、环境教育等专业知识;利用旅游院校培训班、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各种形式以及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乡村旅游管理人才,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注意从本地农民中培养一批导游人员,以密切旅游区和当地农民的相互关系。在原有康县花桥村全省乡村旅游培训示范基地基础上,增建几处市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鼓励旅游企业或有资质的相关机构对农户进行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市场营销等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技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12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区坚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做到早谋划,早见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倾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今日的寻乌乡村,处处呈现“产业旺、村庄美、农民富、治理好”的美好景象。 二、工作成效 (一)全力推进产业兴旺 坚持“柑橘为主、多元发展”思路不动摇,按“八条件十不准”要求,科学、有序引导柑橘产业恢复发展,在全县范围内建设32个标准化生态果园,其中市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5个,县级标准化生态果园17个,恢复种植面积3万亩,确保柑橘总面积稳定在30万亩以内。以大棚蔬菜产业为抓手,积极动员有劳力、有积极性的群众和新型经营主体,按照“七统一分”发展模式,以建设主推大棚蔬菜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大棚蔬菜,目前,全县大棚蔬菜总面积达8500亩。建立了3个供深蔬菜基地。大力发展百香果、甜柿、猕猴桃、蓝莓、红薯、龙脑樟等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达13万亩。立足产业优势大力引进科技示范型、农产品加工型、三产融合型、观光体验型等现代农业项目。 (二)着力攻坚生态宜居 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三清两改一管护”要求,大力推进村庄清洁行动。每年投入资金7000万元。建立健全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垃圾、河道垃圾日产日清。切实抓好农村厕所革命,确保每户农户至少建有一个室内水冲厕,实现农户改厕全覆盖。全面推行“河长制”,深入推进清河行动和各项专项治理,强化河道、水库、沟渠等水域保洁,采用综合措施,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18年,xx区“河长制”工作获全省第二名。持续推进“五净一规范”,积极开展清洁家庭创评活动,结合“赣南新妇女”运动,将整洁干净的村庄环境延伸到户。在干净整洁的基础上着力抓好“七改三网”建设,围绕“十线一区”,重点推进68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庄建设。大力推进路域环境整治,打造畅安舒美的通行环境。进一步强化农村建房管控,持续推进“两违”整治,严格控制农房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建筑高度。 (三)大力培育乡风文明 建好管好用好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加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确保每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建设“文明之家”,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薄养厚葬等陋习,树立文明新风尚。积极组织“三类”活动。以“学习强国”全国服务平台落户寻乌为契机,大力开展典型创评活动。深入开展“六星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星级文明信用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创评活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开展惠民政策系列宣传活动,提高广大群众对惠民政策的知度、满意度,激发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巨大热情;开展文化惠民活动。通过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体志愿服务活动、“百村百节”“百姓舞台”等群众性文艺活动,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实施“五项”整治。大力实施不孝老爱亲风、乱埋乱葬风、赌博风、铺张浪费风、迷信风等专项整治活动,切实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 (四)持续抓实乡村治理 坚持党建引领。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推进“党建+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三治结合。坚持自治为核心、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扎实推进平安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全面推广应用廖建强工作室矛盾调解“八步法”和“联村共治、法润乡风”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开展无上访、无诉讼、无案件“三无”村创建活动。在各村(居)建立完善了具有寻乌特色的“一站二堂四会”。xx区坚持“三治”结合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做法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充分肯定。 (五)努力实现群众生活富裕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激励和宣传引导,把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做大做强以柑橘为主的农业支柱产业同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扶持力度,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更多分享产业发展增值收益,制定出台保障农民充分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增加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激励保障措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增加财产性收入。创新“三资”管理经营方式,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18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平均达22.68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达35%。全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37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99元,增长12.5%。 三、经验做法 (一)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富有区域特色的农村经济结构初步建立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在“柑橘黄龙病”出现后,地方政府在积极防疫的基础上,引导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发展,当地群众积极探索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如:百香果、火龙果、猕猴桃、葡萄、葛粉、花卉苗木、蜂蜜等特色产业。目前,xx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2 个、田园综合体1 个;发展柑橘面积24.36万亩、百香果4万多亩、红薯3.2万亩、猕猴桃2.5万亩、甜柿0.65万亩、大棚蔬菜0.52万亩(2019年计划发展3000亩,现已完成土地流转3000亩、平整1200亩、主体搭建完成480亩及部分基地杆线迁移工作)、哈蜜瓜200亩、龙脑樟1.6万亩;养殖业主要有全省最大的蛋鸡养殖场、三黄鸡养殖及水产养殖等;农产品加工业主要有龙脑樟精深加工业。(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稳步发展。在政府奖补政策引导下,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并通过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夯实要素入股、安排就业和技术培训,构牢贫困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的利益联结之网,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2018年,我区经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的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达300多家,注册资金近10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以整治农村环境为抓手,生态宜居村落初步呈现 我区围绕“整洁美丽,和谐宜居”的总体要求,结合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和贫困村建设整村推进,持续推进农村道路交通网、农村电网、农村通信网改造建设,以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和乱搭乱建环境整治为重点内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有力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1)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整治。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村庄外接公路建设、村内主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硬化率达100%;改水率达到95%,改厕率达到98.97%;加强村庄规划执行、村民建房质量和建筑风貌管控,空心房和危旧房屋均已拆除到位,并严格按照规划和推介房型新建房屋;水塘、沟渠均已整治到位;农村垃圾处理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要求。(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大改善。我区行政村公路达到四级以上公路标准,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公路,打通农村入户“最后一公里”。(3)农村公共服务不足有所缓解。我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贫困村退出指标体系”为标准,不断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三)以乡风文明为目标,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乡村治理初见成效 我区大力传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客家优秀传统美德,破除陈规陋习,摒弃封建迷信,引导村民树立诚实守信、勤劳节俭、崇尚科学、讲究卫生、孝敬父母、邻里和谐等文明健康的乡风民风。近年来,农村和谐稳定,村民对基层组织干部的满意度逐年上升。(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引进社会力量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我区100%行政村实施了派出第一书记制度,30%的行政村有“大学生村官”,农村基层党组织力量得到加强,组织机构比较健全。(2)农村法治建设得到加强。由综治办、司法、公安、法学会等部门联合组建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初步建立,农村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偷盗案件大幅度减少。(3)农村自治能力得到加强。除村委员干部选举产生外,我区还成立了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参与农村管理,由热心村里公益事业、德高望重、有组织协调能力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组成的村民理事会,积极参与本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农村村民用于请客送礼费用占生活支出比例从原来的10%以上下降到现在的5%左右,极大减轻农民负担。 (四)以脱贫致富为目标,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小康生活初步实现 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区在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中成绩显著,2018年实现全面脱贫,农村农民可支配收入超万元。(1)农村居民收入远超国定贫困线。在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医疗扶贫、社保扶贫、科技扶贫、住房保障扶贫等一系列精准扶贫工程后,我区农村居民总体水平大幅上升,农户家庭的存款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不断提高。(2)农村家庭收入来源相对稳定。我区结合精准扶贫相关政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我区脐橙、百香果、猕猴桃、油茶树等高收益产业和休闲旅游观光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断扩宽增收渠道,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产业转型带动有待提升。除柑橘产业外,其它一些新兴的农业产业,如猕猴桃、蔬菜、百香果等,目前还处于探索转型期,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现,示范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点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的现象。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 五、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意见建议 工作打算 (一)加快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 1、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确保人才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2、强化投入保障,确保资金需求。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一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二要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三要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根据中央、省、市部署,按照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和时间节点,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着力补齐我区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快实现我区农村环境显著改善,所有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村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三)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 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尽快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组织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建议省市尽快下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实施内容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 (三)建议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体系。细化实化一批具体的优惠政策和项目,给予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13思想是一种认识,要解放思想,首先就要有思想。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成功的法宝!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为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振兴战略总体分为五个部分,其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乡村产业振兴的经济基础好,才能建设好乡村环境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并最终实现生活富裕的民生目标。结合实际情况谈一下主要做法: (一)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中解放思想。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扶贫、乡村振兴等相关政策,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实现个人素质持续发展与提升。同时利用“学习强国”、“新时代e支部”等网络学习开展常态化线上学习,牢记初心使命,为全面建设“一谷一城”贡献力量。 (二)要在推进发展中解放思想。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要用农民生活富裕程度来评价。推进发展与解放思想是相辅相成的。解放思想的目标是为推进发展,推进发展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解放思想。2019年我镇积极发展镇域经济,深入推进优质扶贫项目。 (三)要在探索创新中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是我们搞好工作的动力,也是我们解决发展中问题的一大法宝。我镇严格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标准,积极解决困难群众危房解危工作等民生问题,现已取得初步成效。此外我镇还实施教育保障扶贫和医疗扶贫,全面落实困难群体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持政策。同时,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大主题,其中提升村庄卫生,改变人居环境是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桦树镇坚决贯彻省、市乡村振兴会议精神,通过开展规范垃圾处理、新建木制栅栏、修建道路硬化、栽种绿植花卉、危房和厕所改造、评选美丽庭院等工作,统筹推进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 二、制约因素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通过对制约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总的来说,在乡村振兴上还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发展环境不优。还普遍存在着标准不高、质量不一、使用效益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高标准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基础设施还有较大的差距,规模经营、机械化施工都在我镇都存在较大困难,农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同时,机械化程度低。农机设备科技水平限制,土地耕地分散,机械化与规模化结合不紧密,农机田间操作、维护和管理技术落后等等因素,导致农业生产比较落后,机械化程度整体偏低,生产效率、产品加工能力与水平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2.教育与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近几十年来,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没出息的的人才当农民,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3.产业融合度不高。对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认识还不到位,利用生态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不充分,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此外,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采摘农业等的办法不多,普遍存在低水平模仿、模式单调等问题。产业类型重复不仅会影响项目质量,更会在本区域内形成强大的竞争阻力,分散消费能力,从而降低项目效益。 三、下一步打算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要立足实际、迎接挑战、完善政策、补齐短板,努力为乡村产业振兴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乡村吸引力,带动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乡村汇聚,让农民看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希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要勤于学习,不断提升思想观念。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断提升自身思想观念。 (二)要善于思考,不断强化思想意识。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面对群众时,要善于思考,创新改变工作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妥善处理好矛盾和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三)要勇于实践,不断强化担当精神。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继续加大力度做好项目建设、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任务,做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对域内特色产业的宣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14为充分了解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521-25,市统计局组织量对全市乡村振兴情况进了调研。此次调研抽取了梁湖区梁镇沙湾村和沼镇湖瓢村。调研采取实地调查和交流座谈相结合的式。共收到有效调查问卷56份。按照性别分类,男性33,性23;按年龄分类,50岁以下22,50岁及以上34;按照化程度分类,中以下40,中及以上16;按照调查对象的份分类,村民44、村部8、乡镇部3、其他1。从调研结果看,全市乡村变化明显,乡村振兴取得定成效,但也反映出农业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相关问题,须引起各级政府度重视。 一、农村居民对乡村振兴的关注点 ()期盼活平进步提升。在被问到“产业兴旺、态宜居、乡风明、治理有效、活富裕五个有关乡村振兴的选项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时,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3选择“活富裕”,占41.1%。 ()期盼居民收进步增加。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有24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提居民收。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居民收保持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收差距不断缩。然,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依然较,需要多合来进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期盼资、才、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认为影响乡村振兴的因素是资、才、技术的,分别有42、35、37,分别占75.0%、62.5%、66.1%。在问到“您认为乡村振兴的因素有哪些”时,沙湾村六组龙群莲回答说“当然是资、才、技术了,没钱,怎么搞好农村,有钱,没才和技术也搞不好农村啊”。资、才、技术在乡村振兴中扮演重要,这是家的共识。 (四)期盼社会保障平进步提。在56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期盼的是提养保障平、提医疗保障平的分别有32、20,分别占57.1%、35.7%。认为家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的有20,占35.7%。希望提养保障平、提医疗报销例是村民的共同声。 二、乡村振兴的有利因素 ()产业发展逐步壮 近年来,专业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组织不断壮,为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105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1573家,同增长10.77%。同时,全市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武昌鱼、蓝莓、沼胡柚、梁道等特产业,打造本地农产品品牌。2017年底,全市共有“村品”点308个,范点45个。全市新增农产品“三品标”有效品牌88个,总数达204个,同增加40个,增长24.39%。 ()态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鄂州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更层次、更平上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调查中发现村民感觉变化最的是“道路变好了变宽了、房变了、村变净了”。在改善农村态环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提乡村资源利率,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约60万吨,综合使量达57.7万吨,综合利率达到96.2%,较上年同期提0.5个百分点。乡村垃圾按照“村收集、镇集中、区转运、市处理”的模式集中处理,活垃圾处理指数达到100%。全市有600多座污处理设施对乡村活污进集中处理,污集中处理指数达到90%以上。 (三)乡风建设基础扎实 全市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村卫室、图书室、体育健场所、村民活动中等基础公共服务从到有不断完善,为乡风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全市对乡风建设不断加物财投,在开展乡村振兴作过程中,注重以乡村化为载体,在尊重原有乡村化体系的基础上吸纳现代元素。在进农村旧房改造时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利。 (四)乡村治理有序推进 鄂州市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管理途径,整合向农村的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建全域覆盖的农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每个村都有配备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监督环境卫、调解盾纠纷等作。格化的服务管理体系不仅降低了乡村治理成本,且促进了乡村的和谐稳定。现阶段,随着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化试点作的深推进,村民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更加科学效。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农业产较效益低。在与村民的交谈中了解到,户农民种植0.8亩地的麦,产量320,收330元,投成本335元(整地90元、种60元、化肥80元、收割85元、农药20元),未计,亏本5元。据调查,今年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价格较往年有较幅度上涨,全市化肥价格按简单平均,平均涨幅22.8%。同时,农业产成本不断增长。农业产较效益低,影响农民种植积极性。 ()乡村特产业不强。通过访企业,我们了解到,产特农产品的企业规模、产链短,产业集群度低。以湖北省梁镇铁斛产基地为例,基地负责表铁斛种植、加技术要求,其中从鲜品烘焙成品这环节前依赖于浙江的同,其原因是这环节技术要求,如果在本地培训,由于是临时作业,难以留住,所以宁愿将鲜品运往浙江同那进烘焙处理。 (三)技术才撑不。通过调查了解,农村在家从事农业产的多是50岁以上,从事农业产的青壮年较少。务农员化程度般以初中及以下化程度为主。农业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推难,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发展。 (四)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在调研过程中,部分村民觉得年纪了,不想做农活了,希望政府供养他们。些觉得医疗费太,政府最好全部报销费。部分村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遇到困难和问题习惯于等政策、靠扶持、要条件,过度依赖政府,缺乏艰苦奋、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建议 1.提乡村治理平,促进共治共享。是加强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基层部要解决好农村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需要不断增强乡村治理能,转变作作风。在对环境治理、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问题时,切实把中央的精神落到实处,为百姓实事好事。是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加对基层部法治教育培训,提他们民主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意识。三是加乡村振兴作的宣传度。在向村民宣传国家各项政策时,进合理引导,让群众在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同时,摒弃“等靠要”思想,通过努奋,实现活富裕。 2.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激发内动。是重点发展农产品加、观光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做做强特产业。争聚集批特产业创新性龙头企业,带动特产业加快升级。三是以品牌意识拓展市场。做响“武昌鱼”、“梁湖”两品牌。“条鱼”、“个湖”带响“梁道”、“梁”等批产品品牌。 3.加资扶持度,发展农村经济。坚持增加民投,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的短板,缩城乡差距。在尊重然、顺应然、保护然的基础上,美化村容村貌。在产绿安全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发展农耕化、乡愁等精神产品,打造态宜居的好环境。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加对农业新业态的投,推动农业多功能拓展,发展绿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使农业成为们追求幸福的新产业新业态。 4.加强才队伍建设,振兴技术才。乡村振兴,关键在。是加强农业农村部队伍建设,度重视农业农村部的培养、配备、使。是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引进农业科技才,提科学种养平,增强农产品竞争,提升农业产较效益,增加农民收。三是励返乡中专毕业、退役兵、“三新”农民创新创业,使他们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军。同时,进步细化扶持返乡创业的相关政策,为返乡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篇15一、乡村旅游开发的发展现状 近五年来,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扩,已成为国内旅游的亮点。中国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并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养、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体的综合型向发展。当前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较的乡村旅游项是以“休闲光观、农事体验”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且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是我国在脱贫攻坚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扶贫作为新时期旅游扶贫作重点之,充分体现了“造式”扶贫式。乡村千亩基地的打造更程度也是为了响应当前脱贫攻坚的号召,以农旅融合发展的式,带领群众持续脱贫致富,实现全康。 幅员积2.3373平公,全村10个社,总户数459户,总1296,均纯收1500元左右,村民收来源较单,主要以种植和外出务为主。前建档卡的贫困户数有41户112,以疾病、缺乏劳动、缺乏资为主要致贫原 因。贫困户已全部脱贫,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部分贫困旅游参与意愿强,希望通过旅游改变现状。在旅游开发扶贫的过程中主要是对这部分有意愿、有劳动能贫困的扶贫。村千亩基地前已初具规模,但在发展中的过程中还存在些问题。 二、基地打造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基地的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是旅游可进性较差。村基地距离县城区车程约1个时,公共交通具班次少,如遇梅花观赏旺季均上千法满游客需求。基地现有停车位规划有限,驾游的游客有时候法找到停车位导致汽车占公路停车,从进步导致出基地交通不畅通、摩托车横冲直撞乱停乱放等交通秩序混乱现象。是基础设施与游客需求不配套。基地内公共厕所、饭店等基础配套乎没有,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不利于及时解决。三是休闲设施尚未配套规划。旅游是项耗体的活动。游客在长时间的步观赏美景或参加活动后需要有个短暂的休息,在基地环线暂未规划适合歇脚的长椅、长凳或休息区。这对于年、孕妇和孩等弱势群体来说分不便。 ()资投度不够。乡村旅游开发离不开资的持,长期以来农村融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村融滞后城市融的均衡局出现,缺少投融资渠道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前基地主要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业主参与地流转、提供梅花苗,农户通过地股,可使的资量较少,后续的配套建设需要量资,但融资度和吸收社会资本较难,申请项持资度也不够,这严重影响了基地的打造。 (三)品牌效应不显著。前基地的标客源主要是县本地居民或者相邻县居民及部分学,均以散客居多。基地还不具备定的知名度,且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游客出游的的以消遣性旅游为主且购买旅游消费品的意愿并不强烈,梅花本经济效益也未凸显,除了季节性观赏外,没有打造系列梅花产品供游客购买。 三、千亩基地打造的有效措施 ()完善旅游配套设施。乡村旅游基地基础设施功能要尽快完善,“吃、住、游、购、娱”六要素要配套,并且提周边村的可进性,改善村现状交通条件,通过加宽提现有道路等级、修建景观道等,从交通上贯穿周边村,提村庄可进性,达到“进的来、散得开、出的去”的效果,加旅游景观交通的规划度,实现“路亦观景,观景亦路”。从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优越性,依靠德遂速建设契机带来的游客促进村旅游业发展。 ()加融资投度。尽快制定整体规划,可性案,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多渠道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难问题。是积极向上争取资,根据政府投资向,明确重点,做好配套作,积极筹划符合上级投资向,能体现地特项规划。是积极引导当地群众投资,在“吃、住、游、购、娱”,动员当地群众参与投。三是积极招商引资,与实雄厚的业主合作,吸收社会资本参加项开发。 (三)打造品牌形象。树旅游品牌形象必须要认清并解决现存的问题。对内积极加强旅游配套建设,提升旅游档次,对外加宣传度。可制作宣传册从源头上保护环境,拒绝乱折枝、乱扔垃圾等不明为,为基地打造个更加舒适的态环境。通过、电视、播报纸等多媒体集中宣传扩知名度吸引更多新鲜的客源市场,打造品牌态旅游村,同时政府部门加强指导度和管理作,励当地居民参与发展态旅游,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提并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