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王开岭散文读书笔记
范文

王开岭散文读书笔记范文

王开岭,男,1969年出生,山东滕州人。现居北京。作家、媒体人。历任央视《社会记录》《24小时》《看见》等栏目的指导和主编。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王开岭散文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王开岭散文读书笔记范文篇1

和年轻人聊天,你会发现,论及自己的成长,他眷念最深的,往往是中学语文课。

为什么呢?

在一个孩子的精神发育和心灵成长中,语文扮演着保姆和导师的角色,它不仅教授语言和逻辑,还传递价值观和信仰,一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审美,其人格和心性的塑造,其内心浪漫和诗意的诞生??这些任务,一直是由一门叫“语文”的课来默默承担的。

若语文老师是位博学雅识者,是位有品质的爱书人,在教材之外还赠送了丰盛的课外阅读,那这些孩子就是有福的。也许这些阅读,并未在考试中立竿见影,但等他成人以后,等他的人生走出了足够远,他会朝自己的语文课投去感激的目光。

语文的能量,比想象中要大得多。古代只有一门课,即语文课,那是一门人生课,一门教孩子“做人”的课,把“人”做对、做好、做美,提升做人的成绩。它里面盛放的,是人的故事,是自然与伦理,是情感美学和理想人格。

语文,是天下最大的课堂。于之而言,几无“课外书”之说。语文课,本质上即阅读课。无论对老师或学生,我的建议都是丰富阅读,并使之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如今的教学,似乎太注重单篇文本的理析和深度挖掘,有“开采过度”和“玩术”之嫌,在命题和答案设计上,“归纳性”“排他性”过强,参与空间小,谈判机会少,

阻断了学生的想象和议论。其实,这等于剥夺了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主权。我有许多文章被用于了试题,而我做那些“作者认为”的题目时也颇感痛苦,因为它们缺少谈判空间。文学的本性是浪漫的、多义的,可它常遭受“物理”“数学”的待遇。

发现语文之美,是热爱语文的密码。学习语文的最好路径,是“旅行”式的阅读,要移动,要“广游”,当你积累了丰富的精神地理,当你领略了足够的心灵风光,你自会清楚每一段里程的意义,你才有自己的鉴赏力和感受力。语文老师应成为汉语世界里的旅行家和鉴赏家,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大,语文即有多大;你有多美,语文即有多美。

丰富阅读,我指的不是数量,而是视野、格局和配方,我觉得当下孩子的阅读负担很重,但视野不够辽阔,格局偏小,资源配置和作业设计不合理,同质主题、情感类软文侵占了孩子太多时间。尤其在现代价值观的提供上,缺失项较多,没有及时和社会生活同步,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伦理、动物福利、个体权利、公民意识、人道主义、社会正义等话题。

抛开考试困扰,我觉得做语文老师真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事,这份职业就是和孩子一起读书的事业。

两千多年前,孔子问弟子:人生当如何过?他最赞许的回答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阳春三月,脱掉厚棉衣,轻装盈步,几个成年人带上一群小儿,在河水里嬉戏,然后吹吹风,晾干肌肤,唱着歌回家了。

天地间,一群知时节的人,一群纯真无忧的人,一群生命在起舞。每读之,我总隐隐动容,为这种天赐的零成本的欢愉所感染,不禁想起海子的“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想起海德格尔的“诗意栖息”,而前者比后者更添平民的温暖和简易。

或许,在孔子眼里,这也是最理想的教学情境罢。在露天的课堂里,阅读的是自然,沐浴的是身心,俯仰的是天地。其实,孔子即一位伟大的语文老师,《论语》即一个教学范本。

我以为,语文的使命,主要是帮孩子完成三个方面的.奠基:一是语言系统;二是美学系统;三是价值观系统。自古至今,优秀的老师莫不如此,孔子也是,上文提到的《论语》的那段,表达的正是一种生活美学和价值观。同样,这三个系统,也可作为评判一本好书的标准。教师的作用,即围绕这三个方面筛选篇目、设计比例,完善孩子不同时期的阅读。

我不知今天的师生是如何消费孔子与弟子的这段聊天的,若只求字释注考,精神上无动于衷,那是最糟糕的。我觉得,若教学时,心境和语境能像对方那样松弛,把它还原成生活本身,把它和我们向往的自然风物、栖息方式,和我们憧憬的心灵状态结合起来,和现代人生存的复杂、焦虑结合起来,那就是成功的,即未辜负它的本意和纯真。

“咏而归”,多惬意,多美好——那歌声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传来的!一直响彻到今天。

语文也应是歌声嘹亮、让人幸福的。

王开岭散文读书笔记范文篇2

读王开岭的书,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思想也会随着他的文字不断深入,直至心灵的彼岸。

“每个故乡都在消逝”,是啊,可与故土一起灰飞烟灭的还有家乡的风土人情、山山水水乃至活生生的“人”。

“乡下人太少了”,沈从文的一声叹息正是良好时代应发出的忏悔。那黑黝黝的脸颊、生满老茧的双手与那一颗颗单纯而炽热的心都上哪儿去了?谁能知道、又有谁敢知道那一座座用“靡靡之音“与盲目闪烁的霓虹灯拼成的”现代化都市“的背后又有多少险恶呢?

初读此书时或许会认为作者单单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忧心,殊不知他更忧虑的是渐渐泯灭的人性与平凡的真善美!

人们的生活水平的确提高了,但请不要用精神食粮来填补物质仓库的贫瘠!若人世间还有一片坚定的呼声在“搬运者们”终会醒悟到精神的空虚才是最坏的结局!

人的改变是悲剧的,而虫子——世间极卑微的生命,却用一声声“唧唧”、“啾啾”构成的永不跑调的生命之歌来赞颂自然、赞颂生命,这难道不应令人类脸红吗?

一个好的时代,我认为是一个有魅力的时代——她有容貌、有气质、有修养。而一个坏的时代,大概是一个邋遢的时代,浑身散发着恶臭。更有甚者,它还对自然指手画脚,俨然一副暴君的模样。而人类正是这个暴君。再不醒悟,自然的起义终将毁灭人类!

光滑的白纸因为王开岭率直的文字而变得凹凸不平,上面写满了忧愤,画满了愤怒的感叹号、迷惘的问号与无奈的省略号??

正如此书封底所言,这本书有着“清洁的思想、诗性的文字、纯美的灵魂”。它作为上天的>礼物献给了语文、献给了青春、献给了人间,把人们从万劫不复的深渊中拽了出来,让人们忽又有了前行的勇气。

王开岭,谢谢你!

王开岭散文读书笔记范文篇3

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又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

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

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10: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