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端午活动设计教案 |
范文 | 端午活动设计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端午活动设计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端午活动设计教案1一、主题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三、环境创设: 1、 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 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 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 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 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 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 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 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 粽子香袋 目标: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 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很多家长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端午活动设计教案2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 学社自己动手做“龙舟”、“粽子”。 教学难点: 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等活动。 板书课题。 二、 授课 1、讨论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传统的香囊内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悦目。” 2、读儿歌 “五月五,过端午,锣鼓喧天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家家户户扎粽忙。” 3、老师示范 1)将纸杯剪开; 2)用胶水粘好; 3)用吸管做船桨; 4)做龙头和小人。 4、学生讨论,尝试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 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6、小组制作 1)选择合适的废旧挂历、包装纸、彩色丝线或毛线,做个纸粽香囊。 2)用纸杯和吸管来做一只“龙舟”。 7、老师指导 点评作业 8、展示作品 填写意见卡,填写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人对作品的建议。 9、分组进行扎粽子或划龙舟比赛。学生集体评选出最佳选手。 三、小结:纸粽可作为礼物过节时送给亲朋好友,龙舟可以用来进行一次同学之间的友谊赛。 第二课时:描绘划龙舟的场景 1、 龙舟上人物角色、动态:旗手、舵手、划桨手、鼓手,动作各不相同。 2、 场景热闹欢快,色彩鲜艳丰富。 3、 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巡视。 4、 作业展评。 5、 小结:有学生自己谈谈收获。 板书设计:12、端午节 1、老师示范作龙舟: 1)将纸杯剪开; 2)用胶水粘好; 3)用吸管做船桨; 4)做龙头和小人。 2、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 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教学反思: 端午活动设计教案3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 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 1 、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做五彩绳 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 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 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 、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 清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 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 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2 、师:好了,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 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 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运用句型“不仅·····还” 1 、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 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 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 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 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做香包、做五彩绳 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 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 教师引导: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象,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 “不仅······还”说哪些句子呢? 教师示范: 比如说, 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 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 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 活动评析 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 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 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