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渔歌子》教学设计 |
范文 | 《渔歌子》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渔歌子》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渔歌子》教学设计1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词和词牌。 1、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三、品读,感受诗词画面美。 过渡语:接下来,我们一起进一步品味这首词。词的作者张志和,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他的词更有特点。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过渡语:读得真好!老师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个美丽的画面了。这样吧,我们一起共同用粉笔画出来,好吗? 师生小结:画面美吗?美在哪儿呢?引导学生看黑板,师生共同描述:第一,美在色彩协调……第二,美在动静结合……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过渡语:“斜风细雨不须归”。谁“不须归”啊?呵呵,原来是这位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人。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里。这位渔人虽然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但非常耐人寻味。他是谁?为什么“不须归”呢?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师:(引导看黑板渔人背影图),如果说这位渔翁就是张志和,那么此时你一定看到他的神情了。想象一下,他的神情是怎样的呢?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来,让我们静静地坐在乌蓬船上,或者站在古老的石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带着桃花味儿的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一口气,悠闲自在地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四、拓展读,品味词人“钓”之蕴。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五、回味读,升华诗词“钓”之情。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 (二)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和语言之美。 (三)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较为生动具体表达词中意境。 (四)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学,初探词意 1、同学们,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都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板书课题)又叫《渔父乐》。 2、读题(强调子读zǐ);①这是一首词,你们知道词与诗有什么不同吗?②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它就成了词牌名。 3、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10页,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展示读,师正音①请你读(刚开始学,读通了,读准了,也不错)②谁还想再读? (虽然读得不怎么流畅,但相信学了以后,会读得更棒) ③下面老师和大家对对读,好吗? (老师读一句,你们对一句,好不好?) ④就这样,我们跟着感觉读。(师读题目,朝代和作者,生读整首词) 二、寻找词眼,质疑细学 1、读着、读着,你们在词中看到词人的身影了吗?是从哪几句看到的? 2、生读3~4句(1)认识箬笠,蓑衣:是什么工具?(你 怎么知道的?你能借助注释读懂词语的方法真好。你是看插图读懂的,非常直接的一个方法。) (2)(出插图)你看到了怎样的词人?(他在干什么?) (生①他头戴箬笠,身穿蓑衣,手握鱼竿,在钓鱼呢?) 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词人? (生②在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在河边钓鱼。 生③在桃花丛中,他?? 生④刮小风,下小雨时,词人坐在小船上。) (3)在怎样的日子里,词人在钓鱼呢? A起风:这是怎样的风?你从哪个词语读出风很小? 这样的风,我们可以叫什么风?(和风、微风、轻风、习习凉风) B下雨:那这雨呢? (生①很细很细; 生②像牛毛,像绣花 ; 生③像发丝)让我们想起了哪些词语? 春风拂面 微风吹拂 凉风习习 清风徐徐 毛毛雨 毛毛细雨 细雨如丝 牛毛细雨 蒙蒙细雨 细雨绵绵 绵绵小雨 细雨如烟 烟雨蒙蒙 细雨飘零阴雨绵绵 淅淅沥沥 雨丝飘洒 C这样的风,这样的雨叫什么?(斜风细雨) D还可以叫?(微风细雨,和风细雨) F春天:你是从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4、起风了,下雨了,词人回家了吗?(没有)你怎么知道的?(板书理解:不须归)为什么不想回家?答案就藏在词的27个字中。 三、品读词眼,感悟心境 (一)自由读词,寻找原因 (二)品读想象,寻“不须归”之源。 1、词人为什么不想回家?(生:景色美、春景美) ①有哪些景物很美呢?请圈出写到的景物? ②反馈、出图:山、白鹭、花、水、鳜鱼、风雨、箬笠,蓑衣 随机了解:西塞山、白鹭、鳜鱼 ③这些景物哪方面很美呢? A、(外显)颜色美:你怎样知道的?(白、青、绿)(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B、(隐藏)颜色美:除了白、青、绿这三种色彩,你好像还看到了哪些色彩?又是从哪些词语想象到的? (西塞山:郁郁葱葱 青翠 ;桃花:粉红; 鳜鱼:青黄间有黑斑,肉质细嫩而鲜美) ④仅仅是被迷人的春光陶醉了吗?(生:鳜鱼肥 板书) ⑤青翠的西塞山,白鹭飞翔,粉红的桃花,鳜鱼鲜美,多么清新,多么明丽呀! A、谁想读读1、2两句?多么享受呀,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何乐而不为呢? 谁想当当快乐的张志和! 谁想当当幸福的张志和! B、谁能(还想)让白鹭飞得更高,鱼儿更欢跃?自由读。 C、指名读。 D、再指名读。 2、你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配乐)请选一个画面写一写:按一定顺序写(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下到上、从近到远)还可按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3、交流写话:(指名说→评讲→自由读) 我好像看到(灰蒙蒙的天空,碧波漾漾的音乐河面上,飞过一排白鹭,它们展翅在空中划过一道优美的弧线。(自由自在地飞翔) 西塞山隐隐约约,像害羞的小姑娘。不远处小河叮叮咚咚地流淌着。 岸边,桃花绽开了粉红的笑脸,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 河水涨高了,变绿了。河里不时游过一群群淡黄色的鳜鱼。有时跃出水面,溅起朵朵小花。有时与花瓣捉迷藏,这里就像仙境一般。 评:(1)色彩丰富而协调。(2)把江南水乡的春色之美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赏心悦目。(3)以动衬静。(4)写得生机勃勃。 (二)拓展信息,悟“不须归”之情。 1、过渡:春景美,鳜鱼肥,怪不得词人张志和不须归!你们了解过张志和吗?老师也了解了一些。 2、补充介绍张志和生平。 ①出示照片和生平 ②出示《唐书·张志和传》中的句子: 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你觉得他钓到了什么? 生①自由自在(板书) 生②好心情 生④悠然自得 生③悠闲 3、是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渔父之意不在鱼,在乎心情也。让我们也做个快乐的、幸福的、悠闲的张志和吧!齐读全词。 4、过渡: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读了他这首词后,也写了一首词。想读吗? 四、反复诵读,初探词牌特点 1、出示《和答/弟/志和/渔交歌》。自由读 ①第一遍,我当兄长(师读张松龄整首词),你们当贤弟张志和读整首词。 ②第二遍,他哥哥担心弟弟神驰心醉于水乡春景,流连忘 返、乐而忘归,不再回家,于是: 师放慢读兄长后两句(生也放慢速度读贤弟后两句) ③第三遍,师快读两句(生也快读) ④第四遍,(师慢读最后一句)生也慢读最后一句 ⑤第五遍,师急呼唤,且须还 ! 生急回答:不须归! 3、词人在这山山水水之间,还愿意回去吗?让我们一起留住这美丽的山光水色,一起留下这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背诵)出图、配乐 4、欣赏唱词,进一步体会意境和心境。 五、延伸课外,布置作业。 词人还写了另外四首《渔歌子》表现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课外,大家可以去读读。 唐 张志和《渔父乐》 春景美 鳜鱼肥 不须归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 sai se )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设计4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师: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很多是写钓鱼的。古人为什么这样不约而同地迷恋钓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板书)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谁愿意读? 生:渔歌子 渔歌子是今天要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当我们读词牌的时候一般不读轻声。 师:我们一起再读?(齐读)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过渡:好,让我们拿起课文读一读这首词。 师: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次,要读得通顺流利,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先请同学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学习词语:(读音: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 指名读,齐读。 师:同学们,有些词中是有画面的,哪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生说,(指导朗读,读出画面的感觉) 师;很好,把这些美的画面带到句子中读读。自己先读,(指名朗读,男女分角色朗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颜真卿称张志和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词中的画面。) 课件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随机指导 (还有谁能发现这其中美好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人?看到了什么景色?)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真不错,拿起笔划一划,词中写了哪些景物? 交流:你发现了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交流:你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鳜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一位身披蓑衣的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着。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你看的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你站在哪儿看的?) 师:这桃花,这流水,正让我想到了这句——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就是——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这斜风,真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 师:这就是——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咱们对读,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词句)。 师:这细雨,又是怎样的细雨呢?也正是——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机动) 师:这般情景,不禁想吟诵一曲——《渔歌子》。(生齐诵) 师:(桃花流水,斜风细雨中,还有一个背影,青箬笠,绿蓑衣)。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他的心里是怎样的?) (悠闲的,自在的,从容的,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一份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吟诵——(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刚才我们通过词去想象,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但是,光想象还不够,读诗次,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想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这首词哥哥叫弟弟干什么?(回家) 师:你怎么知道的?(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一个字 生:还 师:哥哥在叫弟弟快些回来,我也来催催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生: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弟弟,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 生:钓不到。 师:鳜鱼会上钩吗 生:不会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西塞山…..)(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人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词。 (课件出示)《江雪》 柳宗元 (齐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读着这样诗句,看着这样的画面,你的脑中一定有了问号,想问点什么吗? 出示:(柳宗元的生平),读一读,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阅读了他的生平后,你对这一钓又了解了什么?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出越来越多的含义。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以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同学们,回去后,我们可以查查资料,联系诗人生活经历,读一读,写一写,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渔歌子》教学设计5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下第23课《古诗词三首——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会生字词。 2、通过想象、描述词的画面,理解词意,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感情。 教学理念: 张志和作为一名诗词书画大家,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想象理解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达到对《渔歌子》的理解更加饱满的目的。 教学重点: 学会词的吟诵,想象词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出词的韵味,体会作者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设: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者。 1、老师自我介绍,学生自我介绍。 2、介绍张志和。 今天我们的学习就是从名字开始的,现在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名字,看看你能对这个名字了解吗?(板书“张志和”,)猜猜“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起的。(生猜)是皇帝起的,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并写了一份折子给皇帝唐肃宗,唐肃宗看了,觉得这个小伙子太有才了,就封他做了大官,并赐他一个名字“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龟龄”,是个伟大的词人。 3、揭示课题。 谁知道词和诗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张志和的长短句《渔歌子》。 二、诵读词文,赏析词义。 1、请大家打开课文,好好地把这首词读3遍,注意,要读得字正腔圆。(生自读) 2、指名诵读。生生互评。 3、这首词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词中赏画,品味意境。 1、张志和不仅是一名有名的词人,还是一个一位知名的画家,人们都说他的词里总藏着美丽的画。默读《渔歌子》,看看你能发现张志和在这首词中画了什么?把它圈出来。 2、学生圈画,交流。 你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吗? 3、发现词中的色彩。 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快去看看,张志和用多少种色彩? 4、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5、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四、走近山水,贴近词人。 1、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出示,教师范读。 2、师生劝答,再品词意,再识词人。 讨论:为何不归? 3、引诵《渔歌子》。 【教学反思(校交流)】 我这样上《渔歌子》,其意图有三点: 第一,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体现诗词教学的厚度。《渔歌子》这首词只有短短的27个字,备课时,应该把它先读厚。一个词人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就这样流传了千年,其魅力在哪里?我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张志和这个人形象逐渐立体饱满起来:他是诗人,他是词人,他是画家,他是书法家,他是哲学家……这些认识随着“桃花流水”在我脑海飘荡。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孩子领着就走得有多远;一个老师能读多少,就能领着孩子读多少。但是,教师也不能没有选择的把掌握的资料全部端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囫囵吞枣的吃。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我根据《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寄情这两个特点,从厚厚的一沓资料中筛选出了张志和“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张志和是画家、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张鹤龄的茅草屋这些和词学习紧密结合的点进行拓展,一堂课下来,相信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首27个字的《渔歌子》,而是《渔歌子》背后整个美轮美奂的诗词意象。 第二,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注意学生的学习起点。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套用小平爷爷的话说,是“从娃娃抓起了”,孩子还在呀呀学语的时候,父母们就迫不及待的教他们“鹅鹅鹅……”可是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学习起点,一个教案适应所有学生。我今天最初几分钟的课堂谈话,通过对词人张志和、《渔歌子》、诗词的显著区别几个环节的逐步深入,了解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情况,他们对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能够说出词牌、词和诗的显著区别,根据他们的学情,我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领会词的意境,而放弃了原来准备的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的环节,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吟诵、体会。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做到了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参与讨论、研究的积极性是很高的。 第三,我的《渔歌子》教学,力图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如果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失败的。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拘谨,可能是第一次来到大礼堂上课,看到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是难免的,于是对于词的意境想象的翅膀就被束缚住了。当时,我就在想,怎么办?诗词教学的根本还是立足于读,所以我马上调整预设的方案,一句一句教学生诵读,“白鹭飞”得多高,“鳜鱼”游得多欢腾,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词一句词的教,直至最后,同学们能优美、有情地诵读出来,可以看出我这样根据生成调整预设的处理是成功的。 当然,课堂教学也是门遗憾的艺术。我觉得这堂课我还有学多地方做得很不够,例如在板书处理上,我想落实的有三点:1、生字的书写;2、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把黑板上的字变成一幅画,完成从词到画面的转化;3、最后再看着画,诵读《渔歌子》,完成从画面回到词的学习。但是,可能是我没有表述很清楚,学生很长时间才明白我的意思,浪费了很多时间,如果能够在教师的语言上再处理得清晰简洁一些,就能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 以上几点是我对《渔歌子》这堂课几点不成熟的思考,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渔歌子》教学设计6课前交流一下: 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做一个游戏,好吗?待会儿屏幕上会出现三组词语,老师只让大家齐读一遍,看看只读一遍,聪明的你能一下子记住几个词语?(屏幕出示)同学们表现真棒,相信这节课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开学初,我们就学习了一首词,还记得吗?请大家一起背一遍。 2、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一首张志和写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渔歌子”是词牌名,你还知道有哪些词牌名吗?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请大家打开书本,翻到110页。 出示学路指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提示: 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出示词语认读。强调多音字“塞sài”,看插图理解“箬笠、蓑衣”。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4、教给大家一个声音清亮的方法:坐正,挺胸,抬头看前面??再念一遍。 三、理解句意,感受如画的江南美景 1、张志和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说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数数,有多少景物?整首词27个字就描写了9种景物,诗词就是这么简洁。正是应为简洁,这些景物的颜色呀、姿态呀都没有写进去,那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师先说:怎样的西塞山? 生:翠绿的西塞山 生:危峰兀立的西塞山 生:陡峭的西塞山 生:山清水秀的西塞山 师:怎样的桃花? 生:粉红的桃花 生:多姿多彩的桃花 生:姹紫嫣红的桃花 师:怎样的斜风? 生:微微的斜风 师:细雨? 生:蒙蒙的,凉凉的 师:流水、白露、鲑鱼?选一个说说? 生:鲜美的鲑鱼时快时慢的流水 3、这些景物加了颜色、姿态,生动多了。那能不能把这些颜色、姿态送到这首词中,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词所描写的景色? 4、在他们两个的描述中,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美丽如画)(板书) 5、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课件出示:白居易《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四、入境如情,体悟心情 1、这首词中,不仅有这些景物,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人,这个人是怎样的穿着?怎样的姿态? 生:悠然自得的渔夫 生:渔夫在斜风细雨中迟迟不想回家,好像沉浸在这美丽的意境中 板书:悠然自得 人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生:高兴,有鳜鱼钓 生:舒畅 生:兴奋,他想,今天的晚餐有着落的 生:平和,笑眯眯的。 师是啊,表情都看到了。 完善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补充另一首词《天净沙 秋思》你再看看,这个人的心情如何?是兴奋舒畅的吗? (悲哀、忧愁)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虽然没有学过这首词,但是聪明的孩子,你们能从作者笔下的景物中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这首词,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江南春时的美丽景色,还通过景物感受到诗人悠闲自得、兴奋舒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 深探“不须归” 1 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自称"烟波钓徒",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里的归又是指回哪里? 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2 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每次垂钓, 他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能钓到鱼吗?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3 让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 读——[音乐响起] 4 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 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6、后来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词,里面有一个句子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在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常常被用到。你觉得是指哪一句?为什么? :西塞山??因为景色美丽,一看到美丽的景色,就想起这句诗。 :青箬笠?? 7、如果朋友看见我在雨中散步,问我,咦,你怎么不回家呢?我可以用一句诗回答他——斜风细雨不需归 如果有一个人遇到了困难,经历了艰难,他也可以用一句诗安慰自己——斜风细雨不需归 看来斜凤细雨不仅指自然界的斜凤细雨,还可以指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教师小结:现在,到底词会流传哪一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首诗还会千古流传,一定还会流传下去,从同学们中间流传下去。最后我们在这首音乐中结束这堂课。 板书: 美丽如画 景 悠然自得 人 兴奋舒畅 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7一、教材解读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会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会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会《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A类(基础目标) 认识4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准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诵诗词。 2、B类(核心目标) 展开想象,体会词中的画面感,感受"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并感悟作者对悠闲自在生活的向往之情,在这些感受与感悟中引起情感共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与体现。 3、C类(延伸目标) 了解"渔夫"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三、预习作业 认准生字词;了解作者张志和的生平。 四、教学过程 (一)忆主题、酝诗情。 1、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乡村生活对我们来说是习以为常的,可是你们知道吗,正是因为这种悠闲舒适、与世无争的特点,被城里人所向往,今人如此,古人也是这样。我们学会过哪些描写乡村生活的诗歌呢? 2、是啊,乡村生活是翁卷笔下"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忙碌,是范成大笔下"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天真。那么在唐代诗人张志和的笔下,乡村生活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志和的《渔歌子》感受他笔下的乡村。【板书:渔歌子唐张志和】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这是什么体裁呀?我们以前学过词么?(白居易的《忆江南》)词和诗有什么区别呢?同桌讨论一下。 4、这节课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合作闯过诗词旅途上的四道关卡,摘取胜利的果实,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赶紧看看我们将要打通的哪四关?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第一关、字正腔圆读正确;第二关、抑扬顿挫读韵律;第三关、入情入境读画面;第四关、知人论事读情感)。 (二)闯四关、读诗情。 1、字正腔圆读正确。 (1)通过自读、同桌互读的形式把词读正确。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完成。 (2)谁为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功力?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个字,但是想读好可不太容易,我们一起来看: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鳜鱼的"鳜"字非常的生僻,好多成年人都读不对,还有"箬笠、蓑衣"都不太常见。现在跟我读: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同学们,箬笠和蓑衣是什么东西呢?看一下"箬笠"这两个字是什么偏旁部首?可能和什么有关?(箬笠是用竹篾编制的斗笠,而蓑衣呢,是用草编织的雨衣) (3)读准字音之后,请同学们再通过同桌互读的形式读词,要字字落实。 2、抑扬顿挫读节奏。 (1)抑扬顿挫地朗诵,与同桌商量着试着读出词的节奏。每首古诗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节奏,现在同学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词,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三的节奏,请同学们按照这个节奏来试读一下。诗词中的每次停顿要做到语断而气连,千万不要读的断开。请你再读一下,你用的是二二二一的节奏。老师也有两种读法介绍给大家,看远处跳过来一只小青蛙,它的节奏是"呱、呱、呱、呱",举起你们的右手,我们学着青蛙叫的节奏来读一遍。青蛙刚走又来了一只小麻雀,麻雀跳的节奏是"呱呱呱呱、呱呱呱",来我们再跟着麻雀的节奏跳一遍。 (3)除了刚介绍的读诗节奏,还有一种节奏。我们知道一二声称为平声,三四声称为仄声,平声读的悠长一点,仄声读的稍快一点,(课件),听老师来示范一下。现在同学们自己试着读一下体会平仄的韵律美。男生先试读一次,我们女生也不能落后,再来试读。 (4)除此之外呢,在注意诗歌字与字之间节奏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标点符号,不同的标点符号也说明停顿的时长不同,逗号时间短,句号时间长。让我们跟着大屏幕上的节奏再齐诵这首诗。 3、入情入境读画面 (1)诗歌是一朵绽放的花,俏丽迷人;诗歌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水墨画,引人入胜;诗歌是一方清秀宜人的山水,醉人心扉;诗歌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诗词中的每一字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朗诵声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2)同学们真是听的如痴如醉,相信此时你们的眼前一定出现了很多的画面吧,先让我们走进词的第一句,看看它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画面。 看到了西塞山和白鹭。西塞山在哪里?江南的山是什么样子的?生:秀美的。我们来欣赏一下秀美的西塞山(课件)。白鹭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白鹭飞翔的姿态特别的优美。注意:"鹭"字的写法指导。 哪位同学能把这些词连成一句话组成一幅画面呢?(秀美的西塞山前,姿态优美的白鹭在自由的飞翔。) (3)我们再走进第二句的美景中去尽情的欣赏一番吧。你看到了什么?(桃花、鳜鱼、流水)桃花是什么颜色的?长在什么地方?桃花树下有什么?给流水加上一个形容词你想用哪个词?河水里有什么?我们来认识一下鳜鱼是什么样子的?(课件)试着用这几个词连成一句话来描述一下这美景吧。(三三两两的桃花开在岸上,潺潺的流水中有淡黄色的鳜鱼在不时的跃动着。) (4)秀美的西塞山,姿态优美的白鹭,三三两两的桃花,潺潺的流水,淡黄色跳跃的鳜鱼,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写意山水画啊?【板书:山水画】 (5)引读:看啊,在秀美的西塞山前,从水田里飞过来的白鹭上下翻飞,姿态优美,在这明媚的大好春光里自由嬉戏——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三月的阳光里,桃花盛开,那片片粉红倒映在水中,红的花绿的水,引得水中的鳜鱼也争相追逐这落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烟花三月,草长莺飞,阳光在河面洒下点点金光,肥美的鳜鱼也不甘寂寞,时不时的跃出水面,也想欣赏这迷人山水画,看到这美景,张志和的信不由的欢悦起来,让我们用欢快的语气读出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6)这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所以张志和"斜风细雨"也"不须归","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两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作者在湖上钓鱼。)箬笠是什么颜色的?蓑衣呢?再加上青山绿水和白鹭,色彩美不美?除了这色彩还有什么?(斜风细雨)为什么是斜风细雨啊?春天的风雨也是多情的、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飞翔的鸟、跃动的鱼,拂过脸颊的微风、洒落湖面的细雨,再加上沉稳不动的青山,有动有静,美不美?作者流连在美景之中不舍得回去,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啊?对了,不舍的,舒缓的。请你来试一下,看来这美景还没有完全吸引住你。【板书:垂钓人】 (7)想着那一幅幅画面,我们在美读中尽情的欣赏这美景吧(课件)。 4、知人论事读情感 (1)风和日丽的时候作者徜徉在秀美的山水之中,风雨来临也"不须归"。作者为什么不归呢?学会诗词讲究知人论事,课前预习时候咱们搜集了张志和的资料,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课件)。 (2)所谓无官一身轻,心无挂碍才能真正领略这山水之美。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钓鱼从来不设鱼钩不放鱼饵,那么他钓的是什么啊?同学们讨论一下。请你说一下,你来说,钓的是美景,钓的是闲情。那同学们大胆的想像一下,"不须归"的"须"字还能换成什么字呢?(舍、愿、想……) (3)引读:不舍归,一袭蓑衣,一顶斗笠,便融入这青山绿水之中,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自在的张志和啊——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愿归,是不愿陷入那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污秽官场,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率性的张志和——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不想归,是不想让世俗纷扰牵绊住自己不羁的心,请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好逍遥的张志和!让我们一起走近那逍遥的烟波钓徒——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4)感受"渔夫"的文化意象。 张志和在南方的春日中垂钓,不舍归去,无独有偶,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寒冬中也有人垂钓不舍归去,这就是柳宗元。齐诵柳宗元的《江雪》。可见,在古诗中,渔夫代表的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世无争、纵情山水的生活状态,他是诗人自己内心的选择,与景无关,与情有关。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为什么不把有关渔夫的文化内涵标注在自己的课本上呢? (5)通过这节课的学会,《渔歌子》这首词在我们的朗读声中被唤醒了,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也正是通过《渔歌子》这座桥梁,我们认识了张志和,走进了张志和的内心世界,和他展开了跨越千年的对话,他的经历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这就是诗歌的魅力,这就是我们中华少年经典诵读的意义所在。请全体起立,再次齐诵《渔歌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的闯过了所有的关卡,恭喜大家闯关成功,为这么优秀的我们鼓鼓掌。 三、学有疑,带诗文。 1、孩子们,学贵有疑,张志和说"不须归",难道就真的能不用归了么?在他写的《渔歌子》广为传唱之后,他的哥哥张松龄也写了一首词来回应:"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一个说"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却说"狂风浪起且须还",他们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呢?课后请同学们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看看他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渔歌子》教学设计8教材依据 《古诗词三首》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的课文,它是根据本单元“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的。 设计思想 《渔歌子》一词描写的是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设计中,笔者遵循“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围绕“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借助古诗词这一教学素材,运用“自读、想象、讨论、叙述”等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教师则通过简笔画、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带领学生进入古诗美妙的意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二)过程与方法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3.使学生感悟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初知诗情 1.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的季节里,大家都能看到什么美丽的景物呢?学生自由说春天的景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2.老师这儿也有一些春天的景物,看看哪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能根据老师给出的词语想象出美丽的春天的景象,如果你能把这幅美景说出来,老师就把它画下来,好吗? 依次板书三组词语: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渔翁、斜风、细雨。学生先分别想象、描述三幅画面,教师作简笔画,再请学生看图把三组词语连起来想象一幅美丽的图画并描述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并通过教师的简笔画再现出来,既创设了情境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又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为后面理解古诗词的意思埋下伏笔。 二、理解课题 1.有一位叫做张志和的唐代诗人也看见了这么一幅美丽的情景,于是写下了一首词——《渔歌子》。(板书课题和诗人) 1)我们在这个学期的第一课曾学过一首词《忆江南》,谁来说说什么是词,它有什么特点?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词的特点。 2.了解作者。 1)同学们课前查阅了资料,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张志和?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诗人张志和的资料。 2)教师出示幻灯片,小结诗人生平及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检查学生课前查阅资料情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该词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铺垫。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幻灯片出示《渔歌子》,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试读,正音。 2)教师范读,学生试根据教师范读划分重音、节奏,教师小结并用幻灯出示。 3)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词意。 2.自主品悟 1)在熟读古诗后我们还应该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要想弄懂古诗词的意思,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理解古诗词的方法。 2)学生自读古诗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意,遇到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 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②你觉得哪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③把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同组的同学听。 ④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汇报交流。 ①小组派代表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其他同学可以问难质疑,可以补充、更正,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②重点理解:诗人为什么会“斜风细雨不须归”?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板书:悠闲自在) ③学生自愿感情朗读自己觉得写得美的诗句,并说说这句诗写得好在哪儿?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议,老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出渔翁悠闲自在的感觉。 5)教师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青山,渔舟,白鹭,红桃,青色箬笠,绿色蓑衣,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诗人又为它染上了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 设计意图: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3.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播放配乐flash情景动画,学生感情朗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背诵。 3)指名试背,师生接句背诵,男女生比赛感情背诵。 4)全班配乐背诵,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在了解词中描绘的情景后通过反复吟诵把体会到的诗情表现出来,并结合配乐情景动画进一步进入诗境,引起共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动画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过故人庄》、《忆江南》。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两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的动画及收集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词逐句分析的做法。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的方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在把握古诗的基础上,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诗文的意境,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表达的方式和诗文互动,从而更深刻的理解诗文。 1.借想象互动。把学生带入古诗词境界,了解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是该课的一个重点。上课伊始老师就以想象引入情境,让学生边想象边组织语言,激发学生浓厚的的学习兴趣,既发展了语言,又为后面理解诗意作好铺垫。在理解诗意后又让学生在朗读、背诵中想象,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借画面互动。《渔歌子》的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这首词不仅有鲜明的山光水色,还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通过让学生想象画面,简笔画再现画面,配乐再现情景,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拓展活动中又通过展示情景交融的动画,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所在,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的目的。 3.借音乐互动。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教学音乐成为拉近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手段。在欣赏诗词情境动画时,在朗读、背诵、想象的时候,均选用了优美的古筝曲以激发学生无边的遐想。 4.借吟诵互动。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年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师在课中通过范读、自读、小组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情,悟诗境。 《渔歌子》教学设计9一、揭示课题,了解词牌名。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渔歌子,让我们齐读课题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齐读:渔歌子。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 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 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师:同学们,课上最动听的莫过于朗朗的读书声了,找同学读读这首词? 师:都读对了吗?把你认为不好读的字或词带领同学们读一遍,好吗? 西塞山 鳜鱼 箬笠 蓑衣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 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著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三、细读体悟。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三)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 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生2: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前有几行白鹭在自由自在的漫舞?? 生3:我仿佛看到了老翁的鱼篓里装着自己亲手钓到的鱼儿,心中充满喜悦??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美的画面。难怪张志和的好友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这样称赞他的词“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同学们,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这些美妙的感觉融入到这首词中,好吗?找生读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张志和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微微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多么逍遥自在,读出那份无忧无虑。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深情的说:晨曦微露的早晨,张志和缓步来到西塞山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淙淙的溪流声,如何不让他陶醉,如何不流连忘返呢?斜飞细雨中,他一遍遍浅吟低唱:(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走近些,走进张志和,走进词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忽而低悬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又峭立于树梢指头,忽而又飞向高空展现优美的身姿;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娇嫩,发出阵阵清香;水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荡舟江上,尽心垂钓;任微风拂面、任细雨飘飘洒洒,多么逍遥自在、从容快乐。同学们,把他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容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预设: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全班吟诵: 师:让我们静静的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同学们,读吧,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师:我们刚才反复吟诵,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了词中人,但还不够,还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课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张志和,皇上爱其才,封官又赐名,张志和心性耿直,后来他因得罪了权贵,被免去官职,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出示古诗:全班读) 2、师生和诗: 师:同学们,先自由的读一读,哥哥在劝弟弟干什么?(快点回家)这样吧,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我来催催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认真听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由慢到快) 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正因为张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3、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10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通过写景赞美渔家生活情趣的词。着意描绘了秀丽的水乡风光,远山青翠,白鹭高飞,桃花火红,意境优美而深入活泼,富于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诗人陶醉于大自然山光水色中悠闲而自由的生活乐趣。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观看录像《渔歌子》,先向学生交代学习任务,然后简介作者,理解诗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了解下文的兴趣。(板书课题:渔歌子,齐读一遍课题)。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自号‘玄真子’,婺州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叟”,他的作品大多描写自己隐居的生活。 (对于本首词的作者要详细了解,更能体会词的内在深意,继而为体会诗人的人生志趣铺垫。先给学生交流作者生平的时间,然后教师补充。这样才会使学生查找资料的愿望长久保持下去。) 2听《渔歌子》课件录音,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这首词都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引导学生关注词中描写的景物,为想象画面做准备。) 3.出示图象: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微风、细雨,这使一幅多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一幅春的画面吗? (发展语言是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借助这些词汇所展示的画面,边想象边组织语言,用生动的现代语言描述西塞山边的美丽,既接受古代汉语的熏陶,有发展现代语言,一举两得。) 4、小组交流,教师小结。(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教师有感情朗读《渔歌子》,,再入意境。 【自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以形成自学能力。】 2、指导朗读,想象画面。(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3、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4、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根据诗意加以配乐,体会古诗意境,创作画面或者创意表演。(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唱支歌来表达。 (2)跳支舞。 (3)画一幅画。 《渔歌子》教学设计11主讲教师姓名:x 讲授内容: 四(年级) 语文(学科) 人教课标版(教材版本) 课目: 渔歌子 知识点: 领悟诗词的情感 (课目/知识点/主题)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创意实验 □ 学习活动: 拍摄模式√知识讲授型微课——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等活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 屏幕录制型微课——对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和过程演算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录制教师的讲解声音及屏幕内容演示过程,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简介: (一段话,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课程 简介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微课主体内容之前)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根据四年级学生悟情悟境方面的欠缺,本微课采用“以法导学、以读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来品味、想象、领悟词中的意境,走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教案 (另纸附) 讲授配套的PPT (另行提供PPT文件) 微练习 (另纸附) 微反思 (一段话,一般不超过300字)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抓住“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等词语作为悟情的切入点,读中想象画面,词画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意境,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再结合诗人背景来深入领悟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渔歌子》教学设计12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导入:回顾《忆江南》,走进《渔歌子》。 师:烟花三月走江南!这些天咱们可没闲着,去了充满田园气息的《乡下人家》,才了翁卷的《乡村四月》,又赏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田园风光领略无数,江南美景尽收眼底,怎一个“好”字了得!难怪白居易会写下《忆江南》 师:真好!这是我们学过的第一首词,你们一定知道许多有关词的知识吧? (《忆江南》词牌名,词有长短句,词读起来很有韵味,词还可以唱呢。) 师:了解得真不少!今天我们要吟诵的《渔歌子》,又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渔歌子》是词牌名,注意“渔”字有三点水,渔翁的渔。 二、前置性学习检测 1、生字、生词、多音字(你能不能说上一句话,用上这个字的不同读音!) 2、找出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3、如果让你选一种颜色来做为春天的代表色,你认为应该是什么?为什么? 二、吟诵出词的味道。(反复读) 出示词(课件) 1、初读要求:请大家试着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争取把 整首词读正确、读流畅。 a、自由读 b、个别读两三个,交流: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师:“西塞山”(点红“西塞”)这么难读的词都读正确了,了不起!“塞”是 个多音字。“西塞山”一座山的名字,在浙江湖州。 (点红“鳜鱼”)“鳜鱼”的“鳜”,不好记,能认识它,博学!一种淡水鱼, 味道很鲜美噢! 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师: (点红“箬笠、蓑衣”)平翘舌音,你都读准确了,赞一个。这两个词的确很难读,让我们一起读两遍。箬笠、蓑衣见过吗?干什么用的?(图片出示)看,就是头上戴的帽子。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相当于现在的雨衣。是用草、棕编的,都和植物有关,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 c、集体读:我们一起把整首词读一读。 2、再读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读出点词的味道。 师:诗词读准了字音,读流畅了,那是远远不够的。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特别是词,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错落的音乐美,读的时候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a、自由练练。 b、请朗读不错的孩子示范读,师:试着像xx同学这样,读出点词的韵味来。其中哪一句读得特别好。(生若范读不到位,策略:师范读,也可选同学读不好的句子。) c、再请三四个孩子读,评价:有点感觉了!像是在读词了!有了音乐感,韵律美!词的节奏感有了! d、齐读,师引:西塞山前白鹭飞…… 三、吟诵出一幅山水风光画。(品词中画) 1、师: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景物呢?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渔翁) 师:谁补充?还有另外的吗? 师:诗词语言很精炼,它可以用最少的文字描绘最美的画面。短短一首词,容纳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多的景物当然不可能平铺在画面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最美的画面,使画面丰满、立体、有声有色。 2、音乐,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3、师:你一定看到了最美的景,耳边传过美妙的声音,或许还能感受到各种江南气息,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最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让学生“未品诗先入画”,在画中感受作者描述的意境,并逐渐走入意境。) 生描绘想象到的最美画面: a、画面: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评:西塞山高耸入云!在你们眼中西塞山是怎么样的?(西塞山连绵起伏,青翠欲滴。) “西塞山前”引导读出山的连绵起伏。让我们朗读的声音也高低起伏。师领生跟,读好“西塞山前”。 真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鹭如此的悠闲!在西塞山附近展翅飞翔。读出白鹭的悠闲,飞得高远,目光追随着白鹭,声音传到山那边了。读“白鹭飞” 朗读整句:带着这些感受,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评价:这就对了,就该读出这样的起伏、转折、变化。 b、画面: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评:(预设“桃花”)你眼中的桃花是最美的!怎样的颜色?桃花如仙子落入凡间,在枝头悄然开放。你看到的桃花?流水呢? (预设“江水”)春来江水绿如蓝!看到流水中的鳜鱼了吧?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那岸边的桃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预设“鳜鱼”)鳜鱼欢快地在水中游来游去,似乎要跃出湖面,多么肥嫩鲜美的鱼啊!请读出鳜鱼的欢快。多么清澈的流水,请你带着全班同学静看流水,生领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红的花,绿的水,慢慢欣赏啊!再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想象着想象着,词的意思就明白了!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想象画面) 结合朗读:你们描绘得画面让人陶醉啊!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美哉,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好一幅山水风光画!(板书:山水风光画) 预设3、4句,学生有描绘到呢,就点到:悠闲自得的钓鱼翁轻松、愉悦,心情放松。“斜风细雨”点到:烟雨江南别有一番情趣! 4、师:让这么美的画面在你的笔尖流淌吧!(音乐声中学生写画面,前两句) 5、请几个孩子读自己所描绘的a、师或生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钓鱼的人啊都舍不得回家了! b、师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c、师引:妙笔生美景,难怪诗人会---生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d、师:带着这些仙境般的画面,再次吟诵《渔歌子》。 四、吟诵出一个悠闲垂钓人。(品词中人) 1、师:斜风细雨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回去,不想回家。景色太美了,诗人醉了,舍不得回去了。诗人只是喜欢这美景吗?还喜欢什么呢?不着急,想读懂古诗词啊,一定要了解诗人。咱们一起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张志和。 (渗透读古诗词方法:解读诗人) 课件出示: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主要成就:《玄真子》以及《大易》十五卷;永垂史册的千古绝唱《渔父词》(五首)。 3、师:了解了这些再细细地品一品,此刻你就是诗人,诗人就是你,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什么让你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他很喜欢钓鱼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悠闲自得的生活;钓鱼很轻松的----轻松愉悦的心境) 师:的确,诗人是只羡神仙不羡官,只想做一个悠闲垂钓人,过悠闲自得的生活。 (板书:悠闲垂钓人) 师引:钓着钓着,诗人就和自然融为一体。如此和谐!(板书:和谐美) 真是画中有人,人在画中。读《渔歌子》 3、欣赏歌曲《渔歌子》 四、唱歌入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词更在于以声传情,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份悠闲、轻松,听听现代人将它谱上曲,来吟唱 4、师:带着这颗清闲飘逸的心,我们的诗人写出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 和老师一起背诵这首千古绝唱吧! 五、补充拓展 1.小组合作学习、赏析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思考: (1) 小组合作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2) 抓重点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并互相说一说。 师: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 师:想不想? 师: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啊,张志和被称为烟波钓徒,他就喜欢这样的垂钓生活,于是他就这样有感情地写下《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板书: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来写的。 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整首词。 生纷纷自由吟诵。 师:好吧,原来我想读,你替老师读吧。 生: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读得入情入境) 师生不禁鼓起掌来。 师: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好,真好,会读表示本事,读得懂才是了不起,哥哥在叫弟弟干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师:一个字—— 生大声叫道:还。 师:对了,哥哥在劝弟弟快些回来,那我也来劝劝你们,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 师:贤弟啊,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几位学生迟疑地轻声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怎么回答?预备,齐。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激昂):且须还。 生(高声):不须归。 师:为何不归?为何不归呢? 师:是啊,这么美的风景,怎么舍得回来呢? 师又指名一举手的学生。 师:也是风景太美了,让你不想回家,还有吗? 师:好一个流连忘返啊,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流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 师:就是钓鱼要放鱼饵,鱼饵放了,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 师:会有鱼上钩吗? 师:张志和却说,他钓着了很多很多。 师:他钓着了什么呢? 师:好一个美丽的风景啊,被你钓着了,还钓着了什么呢? 师:不是跟别的国家战争,不喜欢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欢现在的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说,他钓着了什么? 生:美丽的风景。 师:还有 生: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你的手举得那么高,最后一个发言的机会给你。 生:他钓着了桃花芬芳的香味,让他芬芳扑鼻。 师:让他的生活 生:芬芳扑鼻。 师: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 (板书:心志平和) 六、学以致用,深入体会。 同样是垂钓,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心境,下面让我们用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学习下面这首古诗,看看这两首垂钓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七、老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千古佳词,经历千年而流传至今,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文字,更主要的是透过字面,让我们体会到了作者自由自在、悠然自得、只只羡神仙不羡官的超然心境。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13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对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词意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冬天已经逐渐远去,春天即将到来,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春天,你想用哪个词? (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春华秋实、春回大地、春光无限、……) 除了用词我们也可以用诗句,比如: 千里莺啼绿映红—— 还可以用词,比如: 江南好—— 2、你觉得诗和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了解词吗?(交流词的资料)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 有些词牌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说:《渔歌子》,看到之后你会想到什么? 3、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去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词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2、指名读 3、读了这么多遍,老师考考你们,词中描绘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春天) 桃花 “你见过桃花盛开吗?(学生描述) 流水 想象小溪 斜风细雨 “春风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人们常把春雨比作什么? 下这样的绵绵细雨的时候,你会躲起来吗? 白鹭 “见过白鹭吗?”出示白鹭图片 师:你们理解的真准确,你们真了不起。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他评价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闭幕聆听,你的眼前呈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配乐范读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笔画出来 学生交流: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 斜风细雨 其实不仅仅是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颜色呢? 3、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又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课件演示, 再读读这首词,词你理解了吗?同组的同学互相说说 4、全班交流,其他同学用心倾听,补充完善 5、好美的景色: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溪水上涨、鳜鱼肥美、怪不得诗人深深的陶醉了呢。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 6、让我们猜测一下,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是啊,带着这份悠闲自在,我们也来吟诵这首词吧,(自由读) 谁还想在当一回词人?(指名读) 4、小结:目前为止,你掌握了哪些学习古诗文的方法?(看注释,查字典、……)刚才我们通过想象把短短几句词想象成了那么丰富的画面,这也是读好诗词的好方法 四、拓展体会钓中情 1、读出词中画、词中人就会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如果我们了解了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大的发现交流作者资料 2、词人的哥哥张松龄怕张志和不回家曾作诗《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自由读读这首诗,你能读得懂它吗?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要他回家)。你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诗中“狂风浪起且须还”和《渔歌子》中哪句相对应? 师生合作:整诗对读 整句对读 “且须还” “不须归” 因何不归? 你钓鱼不放鱼饵,你又得到了什么? 3、张志和垂钓,调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飘逸的心才会有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齐读。 4、有许多诗人都是仕途不利后寄情山水之间,除了《渔歌子》你还知道哪些是这样的诗?(《江雪》、《乐游园》) 板书: 渔歌子 景色美 不须归 自由乐 《渔歌子》教学设计14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 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三、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品诗,体会情感 1、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2、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3、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六、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