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
范文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教学设计(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赏析清新活泼而充满灵气的语言,品味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2、理解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的内心情怀,理解文章深层的寓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那些花儿》)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你觉得最美好的是哪一段时光呢?(童年)你记忆中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巴尔扎克曾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下面让我们随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走入一片让人怀想的馨香园地,回到一段自由快乐的童年时光。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

让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父亲性格暴戾。19岁时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她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于1933年自费出版。

1934年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她的代表作《生死场》。鲁迅亲自为《生死场》校阅、作序,并列入他主编的“奴隶丛书”。萧红由此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

萧红与萧军的情缘,在结识六年后的1938年最终走到尽头。之后,萧红遇上端木蕻良。1940年,国难之际,萧红与端木蕻良同去香港,在贫病交迫中依然坚持文学创作,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便是此时写的,1941出版。她说“若是那时能回呼兰我的家乡去该多好啊!”而故乡已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病重的萧红无法离避,1942年于香港一家医院凄然离世,时仅三十一岁。她死的时候,那两个她曾深爱过的男人,没有一个在她身边。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正如书名所示,《呼兰河传》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课文节选小说第三章,是萧红生命中一段最温暖的记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班得瑞的钢琴曲《童年》)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圈出生字词。

2、理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思考:本文作者回忆了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地点:后花园;

人物:祖父和“我”;

事件: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摘黄瓜、追蜻蜓、采花心、绑蚂蚱、浇水……

时间:春夏(锄谷子,挖韭菜,摘黄瓜,追蜻蜓,绑蚂蚱)。

作者回忆童年和祖父在后花园里的自由生活。

四、深入品析,合作探究

在后花园,我常和祖父一起下种、铲地、浇水,劳动本是苦力活,而我却感到快乐无比,我的快乐源于什么呢?下面我们再细读课文,思考:

1、后花园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景物的语句加以朗读、品析。(提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怎样来描写?圈点关键词句,从修辞、句式、表达效果、阅读感受等方面品析)

明确:这是一个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生机勃勃、明亮、热闹、自由自在、充满童趣……的园子。如:

第2段,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写。“金的”“绿的”是写颜色,“嗡嗡”是摹声音,“圆圆”状形态,“飞”“落”是写动态。第4段的“明晃晃”“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从颜色与光泽来写。这两段的描写,突出了园子的五彩斑斓,丰富多姿,光鲜亮丽,热闹,有趣。

第6段写印象最深的一棵大榆树。力避静态的描写,而是把它放在“风中”“雨中”“阳光下”,来表现榆树的不同情态。写榆树的叶子,用沙滩上的蚌壳作比,独特新颖,极富想象力和儿童情趣,突出了榆树的熠熠生辉,生机勃勃。

第27段,写出了在孩子的眼里,园子很神奇:太阳特大,天空特别高,太阳特别亮,一切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这种感受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和想象。

第28段,景物的描写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形态、声响,呈现景物本来面目,平实贴切,清新自然:①这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有生命的,有灵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说话似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花、鸟、小虫的富有生命力的运动,富有灵性,写出了花园的活力与生机。

②这里的一切都活了,所有的植物和小动物都在“动”:花开、鸟飞、虫叫、倭瓜爬、黄瓜开花、玉米长、蝴蝶飞。

③这里的一切无比神奇,也无比自由:倭瓜随意地爬,黄瓜随意地开花,玉米自由地长高,蝴蝶自由地飞……无论是植物还是小动物,愿意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都按照自己的天性生长,没有任何障碍。

④运用了多个“……愿意……就……”的句式,非常有表现力,语气轻松,一气呵成,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万物能适情任性、自由自在地生长。

2、你能仿写这样清新活泼富有灵气的句子吗?(句式:“……愿意……就……,愿意……就……;若都不愿意,就……)

3、本文笔触所至,皆有灵气,无拘无束,散漫细腻,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万物都随性生长、生机勃勃的后花园。那么,置身于后花园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举例说说。

明确:园子里的一切都自然随性地生长,置身于园子里“我”是快乐的,因为“我”与那些花草和小虫一样自由。如:

跟随祖父劳动的三个场景:下种、锄草、浇水(第7段、第9段、第25段),尤其是三段中分别写到的三个词“瞎闹”“乱勾”“乱闹”这里不仅写出了“我”的调皮、捣蛋,还写出了孩子根本没有什么劳动意识,什么事在儿童的眼里都可以变为玩耍,她的“劳动”就是玩耍,因为是玩耍,所以是快乐的,是随心所欲的。

第9段中的“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写出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

“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振振有词,理直气壮,一副儿童的率真形态如画展现,写出了“我”的幼稚,无知,天真。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我”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不太在意与用心,“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追蜻蜓去了。”写出了孩子的贪玩,好动,自由自在。

4、作家周国平曾说:“人生有两大幸运,一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另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我”的快乐来自这片生机勃勃的园子,来自于“我”自由自在的活动,更来自于“我”与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那么,在“我”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对“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响?请结合具体情节说说。

明确:“祖父一天都在后花园里”写出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我太小,拿不动那锄杆头,他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写出祖父对“我”的关爱与呵护,而“我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菜一起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我”虽然犯了错误,但是祖父不但没有责骂,反而大笑,笑够了之后再慢慢教“我”如何识别“狗尾草”与“谷穗”,谆谆教诲,循循善诱,“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祖父对我没有任何限制,只有宽容、豁达、慈爱。

小结: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宽容、通达、慈爱的老人。他懂得尊重孩子的天性,呵护童真,对我平等、厚爱,包容,使我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充满快乐,使我得以茁壮成长!

五、提升拓展

1、写下此文时萧红已是成熟的作家,为什么她还对这段童年生活念念不忘?

明确:苏轼的词里有写:“此心安处是吾家”。从那个花园走出来,作者20岁起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定,国难之际亡命香港,情感一再受挫,贫病交迫。人在孤独寂寞困顿焦灼之中越发喜欢回首美好往事,怀念过往。儿时的后花园寄托着她生命中全部美好的记忆,写《呼兰河传》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的童年,让孤独的心回到故园,成了她精神最后的慰藉与依托。

补充:列侬的歌曲中是这样唱的:“你应该明白,男人的内心只有一个孩子。”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像孩子般简单快乐,成年之后命运多舛的萧红更是如此!

2、“后花园”是童年的乐园,是精神的家园,也是作者内心最美好的憧憬。那么,作者回忆这段童年生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每一句话都在诉说着自由快乐,“后花园”是自由快乐的精神家园,本文不仅是一种回忆与眷恋,更寄托着作者美好的理想和愿望,那就是对光明、对自由、对美好人性的渴望和追求。

补充:萧红曾自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在苍凉的人世,在低矮的天空,祖父的爱给予萧红奢侈的温暖,成为她前行动力,而她始终没有逃脱寂寞的樊篱,寂寞地生,寂寞地死。但是,她至死也在寻找温暖,追求光明、自由与快乐!

3、精神的自由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庄子的快乐是“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陶渊明的快乐是“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徐志摩的快乐是“在康桥的柔波里,做一条水草”;海子的快乐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份美好的憧憬。同学们,你憧憬着什么样的生活呢?能与大家分享吗?

六、结束语

梵高说:“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欣欣向荣。”因为爱,生命便可以随性生长,自由快乐。让我们珍爱一切美好的生命,爱自己,爱他人,爱整个世界!

七、板书设计(略)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2

一、简要导入

童年,在很多人心里,就是一个“后花园”。那里有故乡,有亲人,它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它是心灵的栖息地,精神的后花园,比如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比如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大花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的节选。

二、走进一个园子

1.走进一个美丽的花园。请用四字短语概括园子的特点,并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说一说。小结:这里有色彩缤纷、翩然飞舞的大蝴蝶,有胖乎乎小毛球似的蜂子,还有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大榆树,真是一座色彩斑斓、生机勃勃、趣意盎然、新鲜漂亮的大花园。

2.走进一个自由的乐园。用一个词概括“我”在园子里度过的时光,请结合有关描写读一读,品一品。

①一读第28自然段:自由朗读,就“你觉得应当如何读”进行交流。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并选择一个片段朗读,其他同学简要点评。

②二读第28自然段:师生合作,用舒缓的语调带领学生读出文字的诗意。

(师)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女生)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男生)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③将第28自然段改写,老师朗读改文,请生比较。

倭瓜的藤蔓沿着花架往上攀,一直爬到了房顶,再挂下来,随风摇摆,甚是婀娜。黄瓜开花了,这儿一朵,那儿一朵,她们仰着黄色的小脸,向着和风点头。玉米苗伸展着腰肢,向着天空微笑。一群群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分享着这场花的盛宴。

原文用四五岁的小女孩的视角看万物生长,全段洋溢着童真童趣,作者的语言灵气十足、干净纯粹,表现出一种可爱的孩子气。用11个“就”尽情表现自由自在、不受任何牵绊的生命状态。她这种看似不加修饰的语言,和作者描写的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最为协调。自由纯净的文字流露的是自由率真、任性原始的天性。

④三读第28自然段:师生再合作,用较为急促、欢快的语调读出后园的自由和惬意。

(师)花开了,(生)就像花睡醒了似的。(师)鸟飞了,(生)就像鸟上天了似的。(师)虫子叫了,(生)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⑤四读第28自然段:填空式朗读,结合创意续写。

(师)花开了,(生)。(师)鸟飞了,(生)。(师)虫子叫了,(生)……李子树愿意结几个李子,冬瓜愿意长多胖,蚂蚱,蜻蜓,蜜蜂……

⑥快乐和自由是不怕啰唆的,爱更是不怕被重复的。这种重复式结构在文中不止一处,还有第7自然段。(师生合作读“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好快乐!”)

⑦小结:这里没有黑暗,只有让万物健康漂亮的灿烂阳光;这里没有羁绊,只有一颗热爱自由的心灵在大自然尽情飞翔。这真是一个儿童的天堂,自由的乐园。

3.走进一个精神的家园。这种快乐、自由源于谁?(祖父)

①学习有关祖父的描写,主要抓住“笑”的细节,感受祖父的慈爱、宽容。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满留着狗尾草的一片,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 )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 )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 )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 )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引导学生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修饰语,然后师生合作朗读,男生读祖父的话,女生读“我”的话,师读旁白。

②链接一段材料,理解祖父对萧红的爱——

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我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③“我”的童年里有冷淡可怕的父亲,有冷言恶语的后母,有会用针刺我手指的祖母,但幸好有祖父,是他以爱释放了孩子的天性,是他用暖融融的爱将“我”包围,让“我”拥有了温暖自由的童年。

④齐读第1自然段,理解作者在看似平淡的文字里透出的淡淡的苍凉。

⑤将开头第一句改写成“我的祖父住在呼兰河这小城里”,你觉得强调的重点有什么不同?(原文更强调了祖父,一座城因为一个人而温暖。)

⑥作者不厌其烦地细数年龄,你读出了什么意味?(细数年龄,可见对祖父的熟悉和爱,这里有对祖父的依恋,希望能有祖父永远陪伴,也有对祖父无可挽回的老去的伤感。)

⑦(屏显《呼兰河传》的结尾,师配乐深情朗读)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⑧(屏显作者写作的情感背景,生深情齐读)

1911年,萧红生于北国呼兰河。18岁那年,那个带给她温暖和快乐的祖父永远地走了。19岁她被迫离家,离开这个“新鲜漂亮”“一切自由”的园子,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的流亡生涯。她在贫病交加中极力挣扎,最后孤独地死在炮火纷飞的香港,年仅31岁。《呼兰河传》就是在她去世前两年写下的。整整12年,她再也没有能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园子……

⑨是的,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忘不了那蝴蝶、蚂蚱、蜂子,忘不了那高远的天空,灿烂的阳光,更忘不了祖父那孩子般盈盈的笑,但她只能在梦里一次次回想园中的一切,她只能一个人在孤岛一遍遍怀想那已回不去的时光。她以含泪的微笑回忆着寂寞的呼兰河小城,将天真、单纯与孤独寂寞相融合,写下了这样温暖而又苍凉的文字。让我们再读这段。

⑩五读第28自然段:读出深沉的情意,读出对祖父的眷恋,对童年的怀念,对自由的向往……

11在萧红的心底,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园子?

12小结:这是孤独时可以温暖心灵的园子,这是艰难时精神可以寄托的园子,这是漂泊时可以安放灵魂的园子,这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三、重拟一个标题

祖父、后园、呼兰河小城……对于漂泊困顿中的萧红意味着什么?请带着新的感悟重新为课文拟写一个题目,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拟?

四、结束语

我常在想,萧红在漂泊寂寞中走完了她短暂的人生,为什么却在最艰难的时候,用她如此温暖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洒满阳光的画卷?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品味作品关于童年生活的描写,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

2、反复诵读有关片段,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3、在质疑中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2、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

一、创设情景导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童年》,当你们回忆童年的时候,记忆里或许更多的是老师、粉笔、作业和考试,榕树上的知了总在远远的池塘边呼唤着你,蝴蝶只停在上课时的秋千上引诱着你……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童年却与你们截然不同,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萧红笔下的大花园,去感受什么才是童年的天真烂漫。聆听歌曲和老师的讲述,进入课本。

2用投影介绍作者萧红,了解她的坎坷经历,做到知人论文。诵读投影内容,并作必要的记录。

二、快速浏览,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带着问题浏览课文,问题设计如下:

1、文章回忆了哪些人和物?他们分别有些什么特点?

2、作者是用怎样的感情去回忆和描写这些人和物的?

3、读完文章唤起了你哪些联想?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人物:“我”和爷爷(特点:“我”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爷爷勤劳、慈爱、通达。)

事物:大花园里的蜂子、蝴蝶、蚂蚱花、果、树……(特点:自由而充满活力,充满童趣,洋溢着诗意。)

2、作者感情:喜爱、怀念、向往。

3、羡慕?向往?讨论、交流

三、反复诵读,学习用鲜活而充满灵气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入:大家都还没有忘记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吧!作者把它描绘得如此令人神往,可很多人到了真正的百草园却很失望,觉得事实上百草园没有那么诱人,是鲁迅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同样的,平常的大花园在萧红笔下的也充满生机与活力,请同学选择自己喜爱的片段反复诵读,体会作者语言艺术的独特之处。在老师引导下反复诵读相关片段,揣摩语言特色。

例:第27、28节,

1、文字充满对自由的向往。

2、文字充满生命的活力。

3、文字里有儿童对生命的敬畏

4、文字里充满着诗意。

2教师小结:本文语言清新活泼,充满灵气,很好地体现了天真烂漫的童趣。

课后学习:

模仿作者的语言特色,描绘一下你儿时生活过的园子或到过的菜地,来表现你的童趣。

第二课时

课堂学习:

一、深入探究分析,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1、请2—3位同学朗读自己的文字,让同学当评委,看看有没有与作者相似的语言风格。听同学的朗读,并能恰当地评价同学的语言特色。

22、引导思考:同学们能把童年生活写得这么好,是因为你们离开童年并不遥远,可作者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已经成年,为什么她对这童年生活记忆如此深刻,又这般的怀念呢?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联系鲁迅写《百草园》,思考,交流

3交流明确:

童年属于每个人的自由天地,童年没有奢望,没有责任,无拘无束,没有成人世界的烦恼,无忧无虑,而成人不得不为生计操劳奔波,所以往往会怀想童年。

萧红20岁起就漂泊流浪,生活极不安宁,情绪波澜起伏,国难之际亡命香港,一再受到感情挫折,病魔缠身,故乡又沦丧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因而回忆故乡,回忆美好童年,成了她精神的最后寄托。

明确作者的情感根源。

二、质疑问难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引导:在那样的年代,作者回忆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仅仅是为了表示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吗?揣摩一下作者是否有别的用意?

你还能从文章中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吗?把它拿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探讨。研读课文,寻找自己独特的发现或疑问。

2引导学生在质疑后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讨论、交流。

组织交流并明确

课后学习:

1、阅读下面《童年的回忆》,体会成年人对于童年的特殊感情,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2、研读文章,设计5个问题,与同桌交流探讨并互相作解答。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呼兰河传》是一部散文体小说,没有前后连贯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没有贯穿全文始终的人物,祖父的后花园与自己的童年生活就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节选的部分,作者先描绘后花园中美丽的景物,再写在园中自由自在的活动,最后又写自己对于园子的美好印象。有人说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都是写景,两者有些重复。其实这不是重复,如果说前面是一种客观的描绘,后面则是一种主观印象和感受,在作者儿童时代的眼中,花园里的一切都那么神奇美好:动植物都是自由的,都是活的,太阳和天空都充满一种神奇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以亲切朴实的语言描写花园景物,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品味生动贴切的景物描写。

过程与方法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文中所描绘的轻松、欢乐的童年生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了平实贴切的景物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

2.体会儿童天真烂漫的个性特征。

简要介绍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难忘的记忆。许多作家在回忆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时,总是感慨良多,女作家萧红在她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里,为我们展示了她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童年生活中去看一看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指导自读。

(一)简介作者作品。

1.作者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现代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年纪轻轻便品尝了许多人生辛酸,但也培养了她的反抗意识,她是作为一个旧世界的叛逆者走进文坛的。她的创作力求写真,以绘出生活本来的色彩和道出生活的实感为限,这样,她状人写景,抒情写性,虽不着意敷彩设色,又在那上面染上了折光于生活的浓淡不等的色彩和明暗不同的色泽,将美丽鲜活和质利’无华统一起来,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和散文诗之间的新的小说文体。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生死场》,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作品《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二)指名朗读课文,布置学生思考: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课文对景物的描写,充满了童趣,试举例体会。

(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四)检查自读效果。

1.课文里哪些语句是反映“我”的天真烂漫的?

提示:如:“祖父戴一个大草帽,我戴个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拔草。”小孩子喜好模仿的天性,祖父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看着祖父还在笑,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上的一头谷穗,远远地就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

自认为是正确的,因而充满自信,因祖父的笑而觉得受了莫大的委屈,对祖父也就不那么亲近了,很容易受情绪影响。“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在事实面前也只是马马虎虎承认错误,注意力极易分散“委屈”,一下子就忘记得一干二净了。

2.在“我”的眼里,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提示:可以从以下语句体会祖父的形象:“祖父一天都在后园里边。”“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祖父大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归纳:从以上语句可以看出,祖父在“我”的眼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对“我”非常宽容、慈爱、谆谆教诲、平易近人的人。

3.体会课文中充满童趣的景物描写。

提示:如:“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辨别颜色、形状、声响,呈现出来的是景物的本来面目,因而平实贴切,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类似的句子很多,可引导学生自己细心体会。

三、学生总结,教师指导。

四、布置作业。

写一段回忆童年的文字,要注意用儿童的口吻表现生活。

《呼兰河传》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抓住优美文句,扣住精妙词语感受祖父的大花园给作者带来的种种快乐。

2.比较阅读,体会作者的写作动机。

教学过程:

一、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教学活动

【引子】

简介读一篇文章的几种方法(过程)

速读—美读—品读—理读

【活动一】速读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一句话。

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祖父。

变式:

1.呼兰河这小城住着祖父。

2.呼兰河这小城住着我的爷爷。

3.呼兰河这地方住着我的祖父。

(小结)简单的一句话中蕴含了无尽的深情。

投影出示: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七十了。(齐读)

要求:续写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已经七十了。现在,_____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过渡)这样一座城,城里住着一位老人,这个老人到底有什么值得“我”如此怀念的呢?作者把她的怀念都寄托在了________________上。

【活动二】美读

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大花园呢?

请同学们画出描写大花园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文段。仔细品读,用以下句式表达你的发现。

示例:这是一座______________的大花园,你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座色彩斑斓的大花园,你看那金的蜻蜓、绿的蚂蚱、白的蝴蝶。

隐藏: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真的很美,这样的大花园确实让我们也心向往之。难怪课本的编者也是这样说:

【活动三】品读

投影出示:

课文写童年的“我”与祖父在蜂蝶飞舞的后园的一段生活。这是一片自由的天地,“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就连鸟儿虫子都自由自在地生活。(突出““我”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再次仔细品读课文,找出能印证编者这一观点的文字,细细咀嚼,能把这种自由自在的氛围读出来。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