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
范文 |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1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鲁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本节介绍了城市的起源和城市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四个问题。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但城市化也给化境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 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市环境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难点: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城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于城市的起源、城市化的概念等没有什么知识基础,要求教师多搜集资料、图片,让学生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给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方法: 1、图表、图片展示法 2、学案导学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2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__”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__,激发学习。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3【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4.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个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 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 播放录象:我国民工流动、伊拉克战争难民移动引入本节课题 [学生阅读] 回答问题: 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②什么是人口迁移? ③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提示: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时间为长期或永久,人口迁移≠人口流动③中的现象都是人口流动。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1判断是否为人口迁移?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展示] ①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动路线示意图 ②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 ③我国当代人口迁移 [承转]①②为国际人口迁移,③为国内人口迁移,引入人口迁移的分类 [活动参与]针对课本活动2判断哪些为国际人口迁移,哪些为国内人口迁移?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各组讨论,发言人回答 [承转]人口迁移类型多种多样,引起人口迁移的原因是什么?引入下一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段,回答问题: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是什么?推力与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示案例]美国的人口迁移 探究问题:①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 ②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的人口迁移方向?拉力和推力分别是什么? [讨论回答] 20世纪60-70年代由于东北部老工业区环境恶化,西部和南部环境优美,新兴工业发达;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出现了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承转]从以上分析:引起美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生态因素。 [阅读回答] ①自然环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 ②什么是环境移民?三峡移民是否为环境移民? 答案:拉力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资源丰富; 推力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环境移民”或“生态移民”。三峡移民并不是环境移民,因为环境移民是被迫的,结果都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举例:图瓦卢举国移民新西兰。 [承转]自然条件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来实现的。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阅读课本]回答: ①经济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别是什么? ②经济因素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并举例。 答案:拉力为经济水平高,迁入率高。推力为经济落后,迁出率高 表现: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发展,交通运输 [展示资料]深圳-年轻的特区城市、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 提问:造成的人口迁移分别受哪个因素影响? 答案: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活动参与]学生阅读课本活动要求,看图分组讨论: ①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的流动方向? ②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方向:从内地向沿海,从农村向城市,从山区向平原——从经济发达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 原因:①我国人多地少,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 ②城乡之间收入是促使人口大量迁移的根本。 ③国家政策允许人口迁移。 [阅读提问]阅读课本材料: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 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人口迁移与巴尔干地区的人口迁移分别是有什么因素引起的? 答案:国家政策、战争即政治因素。 [自主学习] ①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个方面? A科技人员出国留学 B印巴分治 C老张到深圳去和儿子一起居住(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活动参与]阅读课本活动要求,讨论回答: ①世界人口迁出国和迁入国有什么特征?(迁出国都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都是发达国家) ②造成这种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剩余。主要受经济原因影响。) ③在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经济因素) [小结]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在以上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分别带来怎样的影响?讨论回答: 对人口增长和分布产生巨大影响;对人口结构产生影响;对经济、文化发展深远影响;同时对城市的环境、交通、住房等产生影响。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模板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