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
范文 | 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