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
范文 |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下面是关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的内容,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9个生字,学习偏旁“门”、“舟”。 有感情地流利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看图观察能力及想象力的进一步训练。 情感目标: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生字的认读(平翘舌音、前后鼻音)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月亮、小船剪贴图,彩色星星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磁带(歌曲《小小的船》)。 学具:每人一张印有月亮、星星的画纸,彩色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你喜欢晴朗的夜空吗?晴朗的夜空是什么样的? 2、引出课题。今天,月亮姐姐就来到了我们班。月亮姐姐问好:“一(五)班小朋友你们好!”(互相问好)“能说说我长的什么样吗?”(观察月亮的形状、颜色)像什么呢?(弯弯的,像香蕉、镰刀、小船) 3、这样美丽的月亮姐姐挂在蓝蓝的夜空中是多么美丽呀!有一位名叫叶圣陶的老爷爷把小朋友看月亮的情景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小小的船》(板书课题) 4、学习“船”字。顺口溜:几只小舟就是船。偏旁“舟”。 5、读课题,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出示课件,随音乐教师范读课文,生评价。 2、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 3、指名读课文,互相评价。 4、齐读课文。指导读“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 5、情景中学习、检查生字(课件辅助) (1)除掉课文中的熟字,集体认读词语。 (2)除掉词语中的辅助熟字,认读生字。 (3)集体讨论记字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并全班交流。 (4)认读生字,和生字宝宝打招呼。 6、读课文,生字宝宝已经认熟了,能把课文也读熟练吗? 三、读读、想想、说说 1、听音乐《小小的.船》说感受。 2、找最喜欢的伙伴背诵课文。这么美妙的歌曲,小朋友想不想把歌词也记在心里呢,并表演出来呢? 3、背诵课文汇报,评出最佳表演奖。 4、词语训练。 ( )的船 ( )的月儿 ( )的星星 ( )的天 四、延伸活动 1、如果你有一双翅膀来到这美丽的“小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启发谈话) 2、把你看到的东西画出来。 板书设计: 7、小小的船 教后反思: 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新教材第一册第七课《小小的船》。 《课标》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此为依据展开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营造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 语文教学应当是生动活泼的,充盈着丰富的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改变对语文教学那种传统的理解,打破语文教学那种教师问、学生答的定势,使语文教学活起来,使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起来。叶圣陶先生认为:“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参与,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保持畅通,从而形成课堂教学的“绿色生态环境”。这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斟酌,相互评价,随时启发指点,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提高识字效率。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提出“要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把字的音、形、义结合起来;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实物,联系生活实际识字,把识字和认识事物结合起来;学过的字力求在语言训练中反复运用,把识字和听说读写结合起来……” “在语言环境中教识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就是在识词中识字,在学句中识字,在阅读中识字,使识字结合一定的语言环境进行,而不是离开语言环境孤零零地识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有助于建立字的音、形、义之间的牢固联系,准确理解字(词)义,提高识字、学词的质量。在语言环境中通过学词、学句识字,多义字等难以确定意思的,字(词)义变得容易确定了;难懂的字词变得比较通俗易懂了;意思比较抽象的字词变得比较具体了。本课识字环节,就是让孩子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句、学词中识字。如学生在读“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在没有其它生字干扰时,边读边看中就熟悉了生字“坐”读音与字型。 加强识字同客观事物的联系,有助于建立词的概念,牢固地掌握字词,还有助于丰富知识,提高认识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包括图画、实物,也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识字时,在课件设计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图画、实物或联系生活经验。如,在学习“闪”字时,配有闪闪的星星图片,使字词与意思之间架起了认识的桥梁,从而易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易于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提高识字效率。 三、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创造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小学阅读教学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就显得犹为重要。小学阅读教学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因素,阅读教材是作者的文学创作。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敢于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而不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就学一句,应是老师教一句,学生学三句。作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要善于分析并支持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个人看法,要让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他们有自己独自的看法,只要不重复别人和自己就可以,要有新意。如,在学习课文“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在感受作者的意境时,应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设计提问“如果你坐在这小小的船里,你会看见什么?”学生的回答是丰富的:“看见了流星雨”、“看见了太阳系的行星”、“看见了中国的长城”、“看见了北斗七星”……让学生自由地去创造,可以与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果断的判断力相结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进行创造。 本阶段的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想象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出来,把自已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学习目标】 1、会认“针”等4个生字,会写“忠”等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 3、掌握一些辨别方向的方法,留心周围事物、发现科学知识的意识。 【课前准备】 1、指南针。 2、课件:天然的指南针。 3、生字词卡片。 4、了解辨别方向的.其他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故事导人。(故事主要内容是去野外游玩,不小心与同学们走散,迷了路) 2、设疑:这时该怎么办?(请学生想各种可能) 3、揭示课题,老师板书。 二、初读课文,随机识字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随机识字: 先让学生了解诗歌特殊的分节方式再指名分节读,在读中正音。本课的四个生字都是翘舌音,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里介绍了几种辨别方向的方法,用笔做上记号。 4、出示指南针,简单介绍它的作用。 5、讨论交流:课文中讲的“天然的指南针”指的是什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 三、细读课文,自主学习 1、在2~5节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进行研究。(四人小组学习)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问一问。 2、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结合学生的回答,理解“忠实”“向导”“稠”“稀”“分辨”等字词。 并用课件演示文中四种辨别方向的方法。同时了解能辨别方向的原因。 3、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指导书写 1、齐读课文。 2、巩固生字:(做从生字卡片中找字的游戏) ⑴ 我有一颗中国心。(忠) ⑵ 左右结构的字。(稠、针) ⑶ 找找上下结构的字。(忠、盏) ⑷口头填空:一( )灯。 3、指导书写: ⑴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如第一行的三个字是上下结构,三个字都是上窄下宽;第二、三行的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⑵ 让学生说说写这些字应该注意什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3【教材分析】 《梦想的力量》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的课文,这是一篇读来令人心灵震撼和感动不已的课文。文章记叙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美好善良的梦想,会给人带来希望,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动力,能创造出奇迹。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们有一定的阅读、收集资料的能力及预习能力。因此,本单元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初读课文时刻让学生借助“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放弃、下旬、募捐、水泵、颠簸、节奏、簇拥、迫不及待、辛辛苦苦、一声不吭”等词语。 2、领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能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快速阅读,并能简要地复述故事。 4、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从字里行间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并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重、难点突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瑞恩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体会“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梦想”。 2.提问:同学们,你有自己的梦想吗?有的话,请你告诉大家,你的梦想是什么? 3.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希望你们能时刻记住自己的梦想,并使梦想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因为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创造无法想象的奇迹。(补全课题) 4.现在就请你来阅读一个真实的故事,去感受梦想的力量。(齐读课题) 5.同学们已看了这篇课文,根据课题提出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 ①谁的梦想? ②梦想是什么? ③怎样实现梦想? ④力量有多大?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迫不及待 募捐 水泵 下旬 筹齐 一声不吭 颠簸 簇拥 ①接火车读 ②全班齐读 三、学习课文,体会“梦想的力量巨大” 1.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提问,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2.解决问题①(瑞恩) 3.解决问题②,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谈体会 ①学生读课文交流 A.我想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 B.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 ②教师小结:瑞恩的梦想坚定、执着,他的梦想越来越大。 ③瑞恩的梦想大,最终他的梦想实现了吗?哪一个自然段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17自然段) 4.解决问题④,在课文上找出相关语句课文 是呀。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全班齐读) ①提问:谁流泪了,为什么流泪? ②小结:安格鲁村民们,因为瑞恩的井给他们带来了幸福、生命、健康,是一种感激泪,瑞恩和父母都流下了激动、幸福的眼泪,他们没想到梦想的力量竟有如此之大。对瑞恩的井,安格鲁村民们表示感谢,自己没想到付出,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③全班齐读 5.解决问题③ 提示:瑞恩梦想的实现大体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挣70元,二是筹集20xx块钱,三是筹集买钻井机的钱。这三个步骤对瑞恩来说如爬山,一步比一步艰难,瑞恩的梦想,瑞恩的善良,瑞恩的同情心面临着一次比一次愈加严峻的考验。 ①挣70元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找到相关的段落 学生交流:第6自然段 A.质疑: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用“△”标出瑞恩做的几件事?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B.质疑: 仅仅只做了这五件事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省略号) C.质疑:瑞恩为挣70元,他至少做了几件事?作者并没有一一写出来,为什么? 学生交流并汇报:作者没有一一写出来,因为那样会让文章哆嗦,的确,在写作时,应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事例才能打动读者。 D.创设情景: a.当全家人去看电影,他一个六岁的孩子,认真地擦着窗子,累得筋疲力尽时,他会想?? b.当暴风雪过后,树上的枝条散落一地,他突然捡到一根粗重的枝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拉动,此时他会想?? E.质疑:除了做这些事,还做了哪些事? F.小结: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的孩子们挖一口井,听起来,这肯定是一个梦,一个小孩的梦,一个无法实现的梦,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却变成了现实,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①当听工程师要买钻机时,他会有什么反应?(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段落) 学生交流并汇报:第12自然段(全班齐读) ②小结:瑞恩已认识到买钻机的难度,但是态度很坚定,同时,这也说明他在不断成长。(筹集20xx块钱) ③仅仅靠个人的力量能实现这个梦想吗?(不能) ④那他用自己的梦想感到许多好心人,你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了,感到了谁? 学生交流 小结:瑞恩的梦想不仅激励自己,耕多感到别人,从而感受到梦想力量的巨大。(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四.课堂作业 学完课文后,你想对瑞恩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 17梦想的力量 瑞恩 同情心 挣70元 更多人筹钱 挖一口井 基金会 30口井 六.教学反思 《梦想的力量》这篇课文充满了浓浓的人性美,小瑞恩的善良、富有同情心令读者倍受感动。这也是一篇略读课文,篇幅较长。课堂上,我主要抓两个问题: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梦想是如何实现的?瑞恩的梦想是什么,学生一找就知道了,也初步感受瑞恩的为人善良、有爱心。关键是第二个问题,我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列出了分三步实现,没有让学生重点地品位词句,来体会“梦想的力量”的深刻含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4《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 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作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4.学法指导: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教学思路: 1、整体设计思想: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 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 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和弟弟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5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2、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3、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小白杨》歌曲磁带。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走进白杨世界 1、播放课件。课件的背景音乐为歌曲《小白杨》,画面为茫茫大戈壁及傲然挺立的白杨。 2、学生看完课件后交流感受。 3、师导入:美丽坚强的白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们再次走进白杨的世界。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拉近了学生与白杨的距离,为学生作好心理铺垫,激发学生走进白杨的欲望。 板块二: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 用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3)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为下一步解读白杨物象打下基础,避免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阅读。 板块三:解读物象,勾画白杨轮廓 1、勾画白杨生长环境——大戈壁的轮廓。请同学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词语:茫茫 没有??没有??也没有?? 浑黄一体 2、勾画白杨的轮廓。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特点的句子,并圈出重点词语。 重点体会:高大挺秀;粗壮 3、想像轮廓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品着这样的词语,我们的脑海里一定浮现出了一幅清晰的戈壁白杨图,请大家想一想,能把你想到的画面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吗? (设计意图:先把握物象,为后面体会精神作好准备,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图画,让学生深刻感受白杨的正直、奉献的光辉形象) 板块四:品读意象,探究白杨神韵 1、深情朗读爸爸说的三句话,在细细品读中体会白杨的神韵。 1)比较下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白杨树在任何时候都是这么直,这么高大。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白杨树很直。 2)联想具体环境展开述说。 需要白杨,白杨就在____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当风沙袭来时,白杨_____;当雨雪来临时,白杨_____;当干旱来到时,白杨。 (设计意图:把眼中的白杨深化为心中的白杨。在语言的训练熏陶中激荡起学生对白杨的崇敬之情。) 板块五:学习白杨,构筑精神家园 1、白杨树在荒凉的戈壁中顽强地生长着,同学们,读了课文,你觉得还有谁也像白杨树一样,在那里默默奉献着? 2、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心愿和怎样的精神? 3、爸爸像白杨,在你们眼中还有谁像白杨?你们愿做一棵白杨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得到情感的熏陶,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提升) 教学反思 对于“白杨”一文的教学,按课前预设共分为五大板块进行。在预设中,每一个板块都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读、思、体验的空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意识,因而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创设情境,走进白杨”这一板块中,利用音乐和画面的感染力,让学生走近白杨,认识它驻守边疆,哪里需要哪里扎根的奉献精神。动听的音乐流淌在学生的心上,每个人对于音乐的都感受不一样。当学生听完歌曲欣赏完画面后,再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都积极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运用自己掌握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正直挺拔,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无私奉献,有的感受到了白杨的亲切朴实,拨动学生善感的心灵,掀起学生情感的的波澜,课堂生成自然展现。在初读课文,感知白杨形象,进而勾画出白杨轮廓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充分读文,品味“高大挺秀”、“茫茫”“有的没有?也没有”等重点词语,有意把白杨的外形与白杨生长的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白杨浓浓的情意。在此基础上,让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描绘出来,这无疑又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有的学生动情地用课文中的语句描述,有的学生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想像中的事物,课堂生成在你渲我染中走向高潮。 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能使本课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例如板块四中,利用具体环境展开述说环节,还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谁像白杨等教学预设,有效地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激起课堂生成的美丽涟漪。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6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重点: 1.运用媒体素材、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入情入境地朗读去体会。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将媒体素材和课文有机结合,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象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语: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请有实地感受的同学具体谈一谈。 2.选择部分精彩图片和一段视频素材播放给学生观看,再让学生说说感受。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体会作家是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桂林山水,他主要赞美了桂林山水的哪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初读课文 1.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2.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3.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4.检查自读效果。 (l)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2)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新词。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漓江水”。 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演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课文插图,观察“桂林山”。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桂林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桂林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桂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六、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读课文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7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全诗共分两部分,分别描写了地上的鲜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体现了儿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对身边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关爱和向往。第一节中“这里一朵”、“那里一朵”和第二节中“这里一颗”、“那里一颗”不仅描述了鲜花满地,繁星满天的情景,而且再现了儿童看鲜花、数星星的天真烂漫,充满了情趣。 学情分析: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活泼,贴近儿童生活,学生不难理解。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移情美读课文,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小诗人产生内心的共鸣,从而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借助课文插图,创设一贯充满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有趣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使课文内容悄声无息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因为只有这样,三者之间才能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才能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努力营造一种愉悦、轻松的氛围,把绘画、唱歌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悟。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及它们在文中组成的词语;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旁。 2、通过读书展开想象,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儿童生活的情趣,引发儿童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生活的情趣,引发对身边事物和大自然的关注与热爱。 2、通过借助多媒体演示以及学生自创的情境,紧扣词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观察、想象、朗读有机结合,感受意境之美、语言文字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试背课文,教学部分生字词。 第二课时:学习剩余生字词,复习巩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收集有关夏天的'鲜花以及星星的资料。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语: (1)一朵朵,一簇簇,形状多,色儿艳,绿叶中,它最美。 (2)它的家在夜空,它是夜空的小眼睛,一闪一闪亮晶晶,夜夜都在放光明。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鲜花、星星,读好词语。) 2、小朋友喜欢鲜花和星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鲜花和星星的诗歌。(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先一起来静静地欣赏一下这首小诗吧!(播放动画) 2、这么美的小诗,你们想自己读一读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好轻声。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 最、满地、一朵、真、一颗(读准字音) 喜欢、那里、星星、花儿、睡了、数着(读准轻声)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节。 1、看大家读得这么认真,老师请大家欣赏几幅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美吗?美在哪里? 颜色这么多,这么美,用一个成语怎么说?(出示卡片,读词: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如果你就站在这样美丽的花丛中,你最想干什么?(出示句式:看着这些美丽的花朵,我真想) 3、小朋友想象力真丰富,也很喜欢这夏天满地的鲜花。看,这位小姑娘也被那美丽的花儿陶醉了。(出示图片)看,她说了什么?(出示第一节) 4、自由读,边读边想想你知道了什么?(结合板书:多、美) 5、指导朗读,抓住“满地”、“这里……那里……”、“比……还多”等词读出鲜花的多。 6、加上动作、表情读。(配乐练读、指名表演、想表演的一起来。) 四、学习第二节。 1、过渡:夜晚悄悄地来临了,各种各样的花儿都睡了,这时候,天空中最美的就是那闪闪烁烁的星星了。(出示图片) 2、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星星的名字呀?看到这么美这么多的星星,你又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出示句式:看着天上的星星,我觉得。看着天上的星星,我真想。) 3、那这个小姑娘在干什么呀?(出示图片和第二节课文。) 4、指名读,结合指导朗读。(“花儿睡了”要轻一点,抓住“满天”等词读出星星的多。 5、配乐加动作读。(练读,同桌读得好的,你就夸夸他,有点不好的,就帮帮他。指名表演,想读的一起读。) 6、配乐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超越文本。 1、老师这里还有一幅秋天菊花盛开的图片,老师很喜欢这幅画,所以就仿照着课文写了一段小诗。我只写了一半,你们能帮我写完吗? 模仿课文中的句式,口头填空: 我喜欢, 秋天满地的菊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2、再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出示:满池的鱼儿、满天飞翔的小鸟、落叶、蝴蝶、草地上的牛羊、金黄的麦子、挂满枝头的橘子、图片。) 你最喜欢哪一幅呢?也像刚才一样仿照着课文写一首儿童诗吗?(出示:我最喜欢,这里,那里,真比还多。) 六、指导写字: “那”、“满”。 1、教师讲解、示范。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七、布置作业。 把刚才仿写的小诗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 (星星贴图) 鲜花和星星 (草地、鲜花贴图)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8教学设计与评课是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一个在课前,一个在课后;一个是准备,一个是回顾。中心都是围绕着上课展开的。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就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等综合方案,也就是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考虑问题越周到,课堂实施就越有效。那么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呢? 1、熟悉教材。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要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 一读写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你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你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你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你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你反复阅读,要逐字逐句地读,要边读边问。 如一年级课文《棉花姑娘》,文中棉花姑娘请燕子、啄木鸟、青蛙帮她治病,三次说了同样的话:“你能帮我治病吗?”你在阅读时对这种反复出现的句式不妨问问自己:棉花姑娘在请三个朋友帮忙的时候她的想法会有什么变化吗? 还比如《草船借箭》一课中多次出现诸葛亮与人交谈的情节,但只有一处写的是“诸葛亮笑着说”,其他十处都是“诸葛亮说”,对这种突然发生变化的地方,你也应该问问自己:诸葛亮这时候为什么笑着说?他笑什么呢? 还有如四年级《看不见的爱》,文中的母亲面对我的不解,她说:“别的孩子都这么玩儿。”在这看似明白无疑之处,其实蕴涵着很多很多的东西:别的孩子怎么玩?正常孩子的玩与盲童的玩肯定有相当大的差异,这位母亲不会不知道,那么当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打弹弓时,她会想些什么呢?这样一追问,你对这位母亲的做法或许不会仅仅停留在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这样肤浅的、空洞的理解上了。 在不断自问、自悟的过程中,你会读透课文,读懂作者。 二读编写者。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要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像拼音、识字、查字典、写话等语文知识、能力都不是孤立出现的,而是分散在一篇篇的选文之中。因此编辑在挑选文章、在给文章编排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用意。你在熟悉教材的时候,不能只盯着一篇课文,孤立地来看它。你要把它融入到整册教材中去,最起码是一个单元中去考虑,想想编者为什么把此文编入这一单元?它与前后文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三读学习者。 学生是你实施教学的对象,作为决策者的教师,你必须了解你的学生,你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会有什么困难,他们已有哪些知识储备等等。 1、你在读作者、读编者、读学者的过程中,你也就读出了你自己。 2、确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从知识与能力,技能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确定你的教学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小学语文知识千头万绪,从教材呈现的方式来看是螺旋递进的,又是交叉进行的。从学习过程来看,一般是非线性的。在纷繁的内容中,你要重点明确,抓住主要任务。记住前人说过的话:文章无非是个例子;我们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现在你只是借助了教材这个例子要完成你的教学任务。如《桂林山水》一文,它最大的特点是语言优美,成语连成串,排比、比喻连成段;段落结构相似,语言表述相仿,这些与本单元的其它几篇介绍各地美景的课文有所不同。借助本文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向教材学习规范的语言表达。为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把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并积累描写山水的词语、句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 3、选用方法。这一步主要是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围绕教学目标你要设计教学思路,选用教学方法。教学中每一环节的安排、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甚至是请哪个学生来回答,你都要尽可能地想好。而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你的教学任务服务的。 也许你曾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方法;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方法无所谓好坏,只要管用就行,只要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对学生的成长有利就好。比如教《桂林山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山水之美,你可以播放介绍桂林山水的录象;你也可以现身说法,把你旅游途中的所见栩栩如生地进行描述;你也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些方法都可行,那么你在选用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学成本。这个成本不仅仅是你的付出,还要看学生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只是让部分学生得益,那么你以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为代价,显然是不经济的。比如小组讨论,由于话题不够集中,学生分工不够明确,几个孩子凑在一起瞎聊一通,即使后来有学生汇报,但汇报的内容往往不是大家的智慧,若是这样,那么损失的不只是你的几分钟,而是全班学生每人的几分钟!这个成本就太高。 再有,环节的安排也不可小视,哪个先讲,哪个慢做也有讲究。课堂好比是一首乐曲,它有节奏、有起伏、有高潮。你在过程的推进中要有自然的衔接、要有前进的助力、要有结束的余韵。 总之,要设计好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你不仅要熟知你的学生,更要有对教材的独特感悟,对教学方法的了然于心。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9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实现起来不容易。 2、结合生活实际和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并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爸爸有哪三个愿望,并根据三个愿望谈自己的感受。体会文中爸爸所说:“要实现这三个愿望还真不太容易呢!”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为什么说三个愿望实现起来不容易。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儿子的采访》 二、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和联系上下文的办法进行自学。 2、指名读课文,检查读书效果。 3、读课文思考: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想一想爸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你对这样的愿望有什么想法?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浏览课文,回答:爸爸的三个愿望是怎样的? 2、读课文,思考:听了爸爸谈的三个愿望,儿子的想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现?想象一下他当时的心情。 点拨:儿子理解爸爸的愿望吗?为什么? 3、画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拓展延伸 1、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爸爸妈妈。 点拨: (1)你理解爸爸的三个愿望吗?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想想都是什么时候? (3)你的父母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笑不出来的时候吗?你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 2、教师适时引导,帮助学生理解。 文中的爸爸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有自己的事业,还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他们上有老,下有小,被种种事务束缚着,很多时候,由于生活的磨难或重担使他们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笑不出来,所以,我非常理解爸爸的愿望,同学们你们现在怎么看爸爸的愿望,怎么看你们的父母? 3、引导学生谈谈学了本课后,你怎样看自己的父母? 五、总结本课教学。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明白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并不是在开玩笑。文中的儿子正如我们,年龄尚小,也许没有什么发愁的事,没有什么不愉快的事,当然吃得下、睡得着也笑得出来。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挫折、遇到困难、尝到人生酸甜苦辣时,相信文中的儿子一定会理解爸爸的心愿,也正如我们一定也会我们的父母。所以老师今天想严肃地对大家说,作为孩子我们应多体谅家长,尊敬家长,多和家长沟通,让爸爸的愿望能够实现,让我们的父母能够真正地吃得下饭、谁得着觉、笑得出来。 教学反思 《儿子的`采访》这篇课文通过儿子采访爸爸,了解了爸爸的三个愿望,即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儿子不明白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愿望其实是很实现的。对于这篇课文的内容,由于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很容易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但深层含义,学生就未必都能体会到。为此,我在设计这课时,主要考虑的环节是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理解父母,懂得父母身负多重压力与重担,这三个愿望真的很难实现。通过这个环节的展开,实施情感教育。从实际授课的效果看,学生基本懂得了父母的不易,可以说情感目标实现得很顺利。但本课在设计上,我认为还可以在最后继续拓展,让孩子们为自己的父母亲身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更能深化本课的情感主题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0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的外形、特点和习性,培养对事物特征的仔细观察。 2、理解课文,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用“先……再……然后”说一段话。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动物。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1、你喜欢什么小动物?同学们看(课件出示松鼠视频),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谁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导入新课,指导写鼠。 (反思:看完视频后,我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既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又自然而然地导入课文。)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文中的生字词你都认识了吗?下面我们先来读读课文,看看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三、整体感知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松鼠?师板书:外形生活习性(活动、住、吃) (反思:学生第一遍读时,我提的要求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读完后,我却让学生说出作者从哪方面描写松鼠,问题提的有点唐突。如果再上这篇课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这样他们会很容易找到问题答案。) 四、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品读外形部分 1、你觉得松鼠外形有什么特点?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吗? 2、指读,思考:你从哪几方面体会出松鼠的.美丽? 3、理解敏捷(谁能把“敏捷”换一个词语,使句子的意思不变呢?) 理解嵌(联系生活)体会毛的光滑 4、谁能再来美美地读一遍?体会修饰词语。 5、再读,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6、这么美丽的小松鼠,你记住它的样子了吗?考考你。 7、出示课件:(要求学生完成课件中第一段的填空。) 8、照着图片背。 (反思:我觉得教学外形部分是本节课最成功之处,我先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松鼠外形的美丽,再让他们了解作者按一定顺序描写松鼠的写作方法,指导他们按照顺序来背诵课文,又让学生填空,照着图片背诵等,每读一遍,对学生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遍遍诵读课文,要求层层递进,使学生在短时间就能够顺利背诵这一段话。) (二)作者还从活动、住、吃几个方面写了它的生活习性。你觉得哪一段写得最有趣? 1、读松鼠活动这一段,体会: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哪些相似之处?指导朗读。 (反思:这一段在写法上和第一段有很多相似之处,很适合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自学本段。但是遗憾的是自己在处理本段时,仍像第一段一样句句指导学生读,教法上有些重复。) 2、怎样搭窝这一段。体会搭窝顺序,用先……然后……再……说一句话。 (反思: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本意是重点理解搭窝顺序,但是我提问:“你觉得它搭窝的什么特点。”由于问题提得不恰当,误导了学生,教学过程有些拖泥带水。) 3、读写吃的一段,体会三个“它们”指什么? 五、拓展 阅读链接另一篇写松鼠的文章,体会观察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语言也各有特色。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达。 (反思:原来设计一节课的目标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了解写作方法,再加上阅读链接,感觉内容有些多,想删去最后的拓展阅读部分,但是觉得这部分内容,既可以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动物,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内容,又可以和开头呼应,想来想去舍不得丢弃,所以一节课下来,内容太多,个别环节处理得过于粗糙。现在想想,不应该让学生服务教案,而是应该让教案服务学生.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会把阅读链接部分放在第二课时,第一课时扎扎实实地品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鼠 外形美丽 习性活动住吃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朗读中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3、理解人各有长处和短处,不要将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做比较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通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人各有长处与短处,不要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 生齐:陶罐和铁罐 2、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指名说(因为陶罐谦虚,而铁罐很傲慢。) 二、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你从那一句话里看出铁罐很傲慢?去文中找找 出示句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A、 指名读: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B、 理解“奚落”:找近义词。 体会铁罐的傲慢 1、 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课文有非常形象的描写。请大家找一找铁罐的话,读一读。 2、 生自渎后交流: ①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 A、 你从哪个词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傲慢) B、 怎样读才能读出傲慢的语气呢?谁来读读说说? 师评:你说的真有道理,这样读的确可以读出那种傲慢的语气。 C、 其实一个句子有很多读法,请你再仔细读读,看看有没有别的读法呢?师生讨论各种不同的读法。 D、师:大家真会读书,能用那么多不同的方法读这句话。同桌互读。 ②“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A、这里有个词我不懂了,什么叫做轻蔑? B、 轻蔑是怎样的`神态?表演。 C、多人试读。 ③ “住嘴!”铁罐恼怒了, “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A、从哪几个词看出铁罐在奚落陶罐? B、 理解“恼怒”“相提并论”。 C、谁能用朗读来表现铁罐的心情? D、小组读。 ④“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 “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a、 指名读,提问:你用什么语气在读? b、 师生评价后再读。 3、铁罐就这样在傲慢、轻蔑、恼怒地奚落陶罐,(出示四句句子),再读读。 读到这里你想对铁罐说些什么? 体会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1、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又是如何的对待?让我们读读陶罐的话吧! A、 指名说,边出示句子 重点指导句: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理解“懦弱”。陶罐的确是容易破碎的,可是他说自己并不胆小。它是怎样看待自己的作用的呢?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理解“和睦相处” 陶罐的愿望是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 分角色朗读。 A、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的特别好,现在我们再来个分角色朗读,怎么样? B、出示句子,分组朗读。 C、 指名分角色朗读。 D、 评价。 三.整体感知第二个场景,知道陶罐的优点。 1.了解陶罐的优点. 师:我们看到了一个傲慢的铁罐和一个谦虚但不软弱的陶罐。 师读课件上的句子: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着厚厚的尘土。许多年代过去了。可是陶罐还是( ) 生填空说。 师: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世界上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生: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师出示课件与领着学生读: 师:时间在流逝,一百年过去了 生接: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而陶罐,还是那样…… 师:时间在流逝,一千年过去了 生接: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而陶罐,还是那样…… 师:时间在流逝,五千年过去了 生接:世界上发生了很多事……而陶罐,还是那样…… 师:多么了不起的陶罐啊!人们从泥土里挖出了这么一只历史悠久的陶罐,心中充满了惊喜。 出示课件: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地叫起来。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为什么人们那么惊喜? 生读并分角色读。 2.看到铁罐的弱点。 师:此时此刻,陶罐身价倍增,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了!可是他还没有忘记铁罐呢!可这时,铁罐哪里去了? 出示最后一段生读。 师:铁罐到底哪里去了呢? 生若不知道由师来解释。 3.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师:很多年以前,那只铁罐曾经是一只坚硬的罐子,可许多年之后,它却化为了泥土,无影无踪了。而那只它认为一碰就碎的陶罐,却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由些,你想到了什么呢? 出示原文中的结尾,读一读。 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是没有必要的,别人也有比你强的地方。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2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准备: 1、学生事先准备好要送给好朋友的礼物。 2、老师准备课件、小熊头饰、词语卡片、纸船、风筝。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谁能读一下课题。(提示筝读轻声) 2、同学们,纸船在小溪里漂流,风筝在空中飘荡,他们两之间啊,发生了一个很美的故事,你们想听吗?请同学们竖起你的耳朵,听老师讲给你们听吧。(老师配乐范读课文) 3、这个故事美吗?你们喜欢吗?那就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吧,别着急,读课文,老师有要求:(出示要求)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生自由读课文 2、同学们读的真认真,这些读书要求大家做到了吗,好,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 3、出示带有注音的生字词。大家看,这些生字宝宝离开句子妈妈,和他的词语朋友来和我们见面了,谁认识他们。(指名读,领读) 4、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去掉拼音还认得他们吗? 5、出示生字。加大难度,只剩下生字了,谁还会读。 6、同学们看,这三个生字穿上了红衣服,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抓、吵、受都是翘舌音,跟老师读,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真棒,这么快就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下面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识字的好办法,等会推荐给大家。 8、下面请同桌互相抽读卡片,读错了,一定纠正过来,并多读几遍。 9、做游戏。(老师随机抽卡片,学生读,并找出自己的卡片举起来) 10、指导书写 同学们,生字我们都认识,有两个生字宝宝说,他俩很特殊,你发现了吗?(生说发现,说道都是动作时,做动作),最后指导书写抓。 三、读句子,再读课文 1、同学们,生字宝宝和我们做了这么久游戏,累了。他们又回到了句子妈妈的怀抱,你还认得他们吗?句子能读好吗?练习读一读吧。 2、指名读,齐读。(主要评价读的通顺,字音读得准) 3、句子读的这么通顺,老师相信大家课文一定会读的更棒,同桌你读一段,我读一段,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的不对的要及时纠正。 四、书写幸、福 1、指导书写福 2、评价 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本课的学习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我执教的是本课的第一课时。为了上好这节课,我认真备课,精心制作教具和课件,试图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的情境,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扎实、有效。上完这节课,我感觉预期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学效果不错,学生也学得轻松自在。这篇课文比较长,饱含感情,又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我选择采用带着感情读,由感情朗读来加深对课文理解的教法。本节课能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教学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组织和推进教学过程。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把识字教学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手段,为课堂增添不少亮丽的风景,为学生提供美的视觉感受,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识字教学时,我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指导他们怎样学会生字,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帮助正音,再用考考你的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引导学生会用简单有效的方法记住它。学生学完生字后,我及时安排巩固识字的环节,抓住扎和抓重点指导学生发现提手旁的字跟手的动作有关,并让学生演示这两个动作。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提问的面不够广,这是因为这节课的密度较大,我一直担心上不完,所以不敢多叫几个人回答。其实平时在上课,我不是这样的。其次,课件上草莓的莓的拼音竟然加到了草的头上,我竟然没发现,真是粗心。通过这次讲课,我觉得自己学到了不少。今后,我一定会发扬自己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3教材简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教科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讲述了小壁虎由断尾巴到借尾巴长出新尾巴的过程。中间又涉及到三个人物,很形象生动。通过故事说明了某些动物的尾巴的作用,借文学形式讲解自然科学知识。 学情分析: 童话故事深受儿童们的喜爱。尤其低年级的孩子们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当他们捧读本文的时候,会浮想联翩,孩子们充盈着有趣的心理会产生许多令人惊异的感想。因此教学中在学生读好文本的基础上,给予CAI的辅助教学,视觉的感受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力,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参与性,积极性,帮助孩子们理解生活,丰富想象,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手段: 以给学生介绍朋友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采取灵活多样的读书方式指导学生进生多层次阅读。达到读正确、读流利。从而促进使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感悟借尾巴的过程,了解小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达到顺畅、有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认15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及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朗读能力及自学合作学习能力。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阅读,分角色朗读等,感知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及感知动物尾巴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头饰。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动物朋友,你们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出示图片) 生:(壁虎) 师:壁虎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爬行动物,它的身体扁平,四肢短,趾上有吸盘,能在墙上,树上爬行,爱吃蚊子,蝇子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小壁虎的童话故事。(板书课题:小壁虎借尾巴。)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边读边批准,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它们的内容是什么? 师:(课件出示问题板) 问题: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小壁虎尾巴断了心情怎样? 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 最后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你找到了那些问题答案。 生答———————————— 生 答 生 答 生 答— 三、 游戏引入,情感体验。 师:数一数,文中一共有几个动物,喜欢它们吗?现在假设我们就是这群小动物,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咱们一起做游戏。 师:小动物们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请小壁虎爬起来,蛇爬出来,同学们想:它们的爬行有什么区别? 生:答(略) 师:同学们,我说几个词,看谁反应快,游来游去,飞来飞去,甩来甩去,走来走去。 师:有趣吗? 四、 兴趣投入,加深感悟 师:(将小壁虎头饰挂在胸前)喂!你是小鱼姐姐吗?(边说边走到一个小女孩身边)。 生:(站起来)我是小鱼姐姐。 师:小鱼姐姐你好吗?你能把你的尾巴借给我吗? 生:不能啊!我还得用它拨水呢。 师:给她掌声,多温柔的小鱼姐姐呀! 师:小鱼姐姐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因为她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师板书:拨水)。紧接着,小壁虎爬到大树上,看到小黄牛,小黄牛怎样说呢?(生读课文) 生:我想是这样读 生:我的体验是 师:我想黄牛伯伯年龄大了,我这样读 师:多有创意呀!同学们都读出了自己的体会,黄牛告诉小壁虎,他的尾巴是赶蝇子的(师板书:赶蝇子) 师:小壁虎只好又继续借尾巴,它看到谁了? 生:(小燕子) 师:小壁虎在小燕子那里借到尾巴了吗? 生:没有,小燕子尾巴是用来掌握方向的。 师:板书;掌握方向。 师: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小壁虎的话呢?(懂礼貌)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小壁虎 懂礼貌的/ 师:谁能带着这样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 师:小壁虎最后借到尾巴了吗? 生:没有。 五、 开发想像 师:小壁虎最终借到尾巴了吗? 师:借了一天尾巴的小壁虎又累又饿,而且还没有借到尾巴,难过的小壁虎急忙回到家,对妈妈说些什么?妈妈又是怎样说的? 师:小壁虎又变得高兴了,快大声告诉小鱼姐姐,黄牛伯伯和小燕子呢? 生:(大声地)我长出新尾巴了? 六、 拓展延伸 师:多可爱的小壁虎呀!同学们,小壁虎在借尾巴的过程中自己又逐渐长出一条新尾巴。这种功能叫做再生。那你们还知道那些小动物有再生功能吗? 师:其实,动物世界之中的知识可真奇妙,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关于动物的哪些知识。 七、 全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是多么幸福啊!而大自然的知识更是丰富多彩。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吧! 八、板书设计 小壁虎借尾巴 小壁虎 小 鱼 拨 水 小壁虎 挣 断 老黄牛 赶蝇子 长 出 尾 巴 燕 子 掌握方向 新尾巴 教学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图学文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课文较为简单、易懂,在教学中我打破以往的按段讲解的方法,而是采取了我为辅,学生为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们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一节课的教学。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开始教学时,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最后,女生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表演 表演是语文学习的实践,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积累。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让学生按小组针对课文第三、四、五小节的内容进行演示排练。其间我不断深入小组,与组员共同探讨。在这一个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并不急于表演交流,而是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累语句,把它们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在这基础上,再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反馈给我看。这样,不但起到了积累的目的,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 三、交流 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足的交流时间,围绕课文的重点问题和疑难问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的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不同,因此,就得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在《小壁虎借尾巴》中,我针对小壁虎的尾巴是被蛇咬断的,还是自己挣断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交流的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文、演示,取得共识。这样交流,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就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4教材分析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质的文章,告诉我们“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样一个道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课文举了三个典型事例。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的态度和语言,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合适,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说明自己的观点。 说理性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恰当,不拖泥带水。这篇课文也是如此。不过这篇课文的语言在拥有以上特点的同时,还鲜活、生动、有趣,读来感到亲切动人,如在眼前。 从单元编排内容来看,该单元安排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亲情和人际关系的文章。前面三篇课文都是记叙了浓浓的亲情美,本课《谈礼貌》则上升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美的说理性文章。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步接触到简单明了的说理性文章,为后面的.议论文学习提供了发展。 在议论文教学中需要避免“两个位”: 1、错位:把教学重点放在明理、激情、导行上。说理性的课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稍有不慎,就会“错位”,常常会把这类课文烙上严重的思想品德课的痕迹。议论文只是一种文体,它仍然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教学目标应当仍然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上。在教学中,应以事代理,以事代情。忌让学生盲目表态、凭空许诺:你打算怎么做?(把握“度”) 2、越位:过于强调文体的教学。作为教师,掌握必要的议论文体的相关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课堂上不必说出论点、论据、论证,“提出观点、举出事例、总结观点”这样的术语点到为止,因为初中以后还要继续学习。 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50名学生,其中有女同学15人。全部来自于农村。些学生成绩不是很理想,课堂的氛围也不够活跃,没有良好的表现能力。虽然学生能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但是作业的质量有待加强,还有较为严重的抄袭现象。其中的大部分男同学学习方法不够灵活,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较差。还有5个同学学习基础不够扎实,还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以礼待人,养成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3、理解文中的古训、谷、俗语,积累关于礼貌的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学的品读,懂得礼貌待人,使用礼貌用语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更加美好。 2、初步认识说理文章的结构方式,写作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5教学目标: 1、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从妈妈的语言,我的神情动作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鸟蛋实物、录音机和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听音乐。放音乐《百鸟朝凤》:你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师:在大自然中,鸟类是个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鸟妈妈是怎样把它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实物。教师让学生摸盒子里的实物:猜猜这是什么?(鸟蛋)你们对小鸟和鸟蛋有哪些了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有关鸟蛋的诗。 对话平台 自学(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利于提高自学效果。)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作上标记。 2、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读一读,其他人认真评议:发现他哪个字音读得准,你就向他学:他哪个字音读得不太好,你就提醒他。 识字(多种形式复现生字,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加活动。) 1、合作识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词,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学习,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读的互相帮助,然后请小伙伴合作读。 2、交流识字。哪些字你已经认识了?你是怎样认识的?同座交流,看谁的办法最好。 3、竞赛识字。出示词语大转盘,让学生自己转动,转到哪个词就领读三遍,看谁读得准,认得多。 朗读(读说思议练结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1、学习第一小节: (1)指名读,回忆刚才摸鸟蛋的感觉(小小的、凉凉的)体会着读一读。 (2)比较“鸟蛋凉凉的”和“凉凉的鸟蛋”: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这类词语的特点:词序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除了凉凉的鸟蛋还有什么是凉凉的? (3)你还能像这样再说几个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进行指导,把写有“花儿、小草、柳枝、大海,红红的、绿绿的、软软的、蓝蓝的”的词语卡分给学生,让拥有不同词语的学生去找朋友,再让两个朋友变换左右顺序。) 2、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文,思考:你怎么知道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 (2)出示小鸟破壳的图片或课件,引导学生说一说。 (3)启发想象: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你能表演一下吗? 表演后试着把妈妈的语气读出来。 (4)你还能用焦急不安说句话吗?看谁说得和别人不一样? 背诵(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背诵积极性,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语言。) 练习有感情的'背诵前两个小节。 写字(在自主发现中引导学生体会汉字之美。) 1、认读“听、唱、连、远”,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教师重点指导口字旁和走之旁,学生练习书写。 3、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 教学反思:在课文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学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鸟叫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情,我就顺势讲了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给学生听,学生对这些知识格外有兴趣,当我问他们鸟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学生因为预习过,所以异口同声地回答:从鸟蛋里出来的。于是我捧出一个盒子,让学生摸一摸里面的东西,学生都觉得非常惊奇,有幸摸到鸟蛋的学生惊呼:鸟蛋。当我问他们:你觉得这个鸟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小小的,有的又说是凉凉的。气氛特别好,于是很自然地引到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是十分有趣的,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吸引力,只是在时间上仿佛多了些,感觉有些花里胡哨,若在每节课上使用,却是不实际的。 第二课时 朗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理解读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感受能力。) 1、学习第三小节: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我的神情动作的词语。 (2)学生做动作理解“小心、连忙、捧着、轻松”等词语。 (3)小组练习演读课文,体会我送还鸟蛋时小心翼翼的样子。 2、学习第四小节: (1)组内读文,讨论:我为什么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结合插图理解“投向”) (2)想象读文: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体会着读读这小节。 (3)仿佛一词怎样理解?(可以和好像互换)你还能用它说句话吗? 如:鸟儿仿佛 仿佛 3、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配乐渲染气氛,情景交融,使学生情感和课文语言合二为一,进入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背诵(竞赛更易于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积极性。) 分小组以挑战冠军的形式背诵全文。 练习(延伸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1、读文抄写文中你喜欢的词语,争取记住它。 (这是积累语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读、写、记好的词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文中“凉凉的、焦急不安、连忙”等词语。) 2、学生想象最后一节诗所描绘的画面,并画一幅画。 3、寻找有关鸟的图片、文字资料,想想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他们。 写字(自主练习书写更易于培养学生写字兴趣) 学生自己描红,练写“定、向”两个字,并说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两个字,教师相机指导。 教学反思: 在课文开始,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百鸟朝凤》的音乐,学生听到了许许多多的鸟叫声,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是一件很值得兴奋的事情,我就顺势讲了一些关于鸟类的知识给学生听,学生对这些知识格外有兴趣,当我问他们鸟是怎样来到世界上的?学生因为预习过,所以异口同声地回答:从鸟蛋里出来的。于是我捧出一个盒子,让学生摸一摸里面的东西,学生都觉得非常惊奇,有幸摸到鸟蛋的学生惊呼:鸟蛋。当我问他们:你觉得这个鸟蛋给你的感觉怎么样?有的学生说小小的,有的又说是凉凉的。气氛特别好,于是很自然地引到了《两只鸟蛋》这篇课文,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是十分有趣的,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吸引力,只是在时间上仿佛多了些,感觉有些花里胡哨,若在每节课上使用,却是不实际的。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6《小屋》是作者童年的家。那里是一个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的地方。瘸腿的大门,方方的窗子,光光的火炕,木呆呆的箱子……都留下了童年美好的回忆;妈妈对儿的声声呼唤,儿依偎在妈妈的身边,听妈妈讲书中好听的故事……怀恋之情让作者无法割舍。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童年生活的无限乐趣和作者对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设计力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词句,感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通过朗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使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四、小结 本文写了我的童年时代在小屋居住的一段生活经历,通过写自己对小屋情感的三个阶段,写出我成长历程和对小屋眷恋感恩之情。 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会走入误区: 要么把语文课上成了语言文字训练课,上成了纯粹的技术课,这就使学生怕语文,不愿意学习语文。教出来的学生呆板,没有创新意识,不会运用,知识也成了死知识。要么就是为了开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强化人文的感悟,置文章的语言文字于不顾,一味地去“感悟”“体验”,忽略了词句的积累、句式的训练,丢失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教学变得空洞而不够踏实。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 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尽量寻找一个结合点,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首先是改变了过去单一开掘人文价值的做法,在教学中尽量辅以对字、词、句、段的训练与品读,同时在训练中蕴涵对学生情感的教育,让学生学会热爱,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本文写作方法上始终以儿童视角、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叙述故事。同时,他赋予小屋以人的情感,把一个简单的搬迁,写得充满了浓郁的感伤和牵挂。 但是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对小屋的情感时,处理得比较简单,不够细腻,应该逐步分析每一个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从孩子的视角,体味“怀念”这种情感。 此外,在本课教学导入时,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较为成功。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延续这种做法,教学效果就不够圆满。应该围绕“我”对小屋的情感变化,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就会使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训练达到双赢的效果,更加圆满地走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7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习有认知性学习向体验性学习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世界上的第一个听诊器》这篇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让学生说说听诊器的发明过程,学生们有点疑惑,我变换了学习方式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这时,我趁热打铁说愿意把这段背下来吗?孩子们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 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近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登罐雀楼》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村居》、《望庐山瀑布》、《春晓》等多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让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8一块奶酪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9个生字,认读“诱人”、“恼火”、“犹豫”等词语,掌握“处”“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蚂蚁群体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蚂蚁们的优秀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吃过奶酪吗?好吃吗? 面对一块美味诱人的奶酪,搬运奶酪的蚂蚁队长是怎么做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了解一下。 板书课题:“一块奶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出示ppt,检查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多种形式读,正音、巩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随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ppt朗读课文的指导方法,按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____________事。 四、精读课文,读出感受,读出感情。 (一)默读课文,思考: 1.蚂蚁队长的禁令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2.蚂蚁队长想吃奶酪吗?结合文中句子说一说。 3.你喜欢这位蚂蚁队长吗?说说理由。 (二)小组交流讨论,把自己想象成是其中一只蚂蚁。 (三)全班交流,根据交流,出示ppt句子,边交流边读句子体会,师随交流板书: 蚂蚁们多么自律,多么有毅力!他们的心真齐啊! 蚂蚁队长严格遵守纪律,不违反禁令,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悟体会。 五、课外拓展,说一说。 结合课文的学习,联系生活中曾经遇到的这样有诱惑力的`事,当时怎么做的?学习后觉得应该怎么做?今后在生活中面对诱惑该怎么做? 六、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蚂蚁队长的品质。 七、小组内演一演这个故事。 注意指导学生表演时的动作、神态,把蚂蚁们的心理活动演出来。 八、知识拓展。 出示ppt: 奶酪(cheese),又名干酪,是一种发酵的牛奶制品,类似酸牛奶,比酸奶浓度高,近似固体食物,营养价值更丰富。 板书设计: 一块奶酪 蚂蚁们:自律,有毅力,心齐 蚂蚁队长:严于律己,爱护幼小 教学反思: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只有自己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感动学生,带动学生。课堂上,我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面对美味诱人的奶酪的小蚂蚁,随着文字走进蚂蚁们的内心世界,感悟体验蚂蚁群的自律,毅力,体验作为队长的蚂蚁的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的品质,从而受到教育。我要求学生们在生活实践中践行这些优秀品质。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课堂作为教育阵地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19一、研读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文中动物的做法,感受到动物之间的亲情,进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关怀、爱护,激发学生回报父母的情感。 2、透过文中人物的善良,从而受到同情弱者和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的内容及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故事认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知道人应与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谐相处的道理。 二、研读准备 教师:教学PPT文本 学生:文具盒水彩笔 三、研读活动 (一)歌曲导入(独唱《一个真实的故事》,教师由歌曲过度到教学中。) (二)学习《金色的脚印》 1、我会想我会读 PPT出示“思考问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边读边勾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同时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课文哪些语句能体现出他们之间的爱? 2、交流分享 (1)抽生回答两个问题。(板书) (2)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爱的?(抽生回答,PPT出示精彩语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凸显主题“爱,让灵性绽放”) (三)学习选文 1、我会读 (PPT出示“阅读要求”) 【范学一篇选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浏览课文,想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边读边勾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同时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课文哪些语句能体现出他们之间的爱? 2、小组选学选文,学后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 3、我会做 做一份“读书卡” 或者“阅读海报”。 4、回报展示选学成果。 5、在展示中,小组成员补充阅读中的勾画的能体现“爱”的语段。(全班视情况朗读) (6、交换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待定) 四、课堂小结 1、背景音乐情感升华。 2、PPT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2、课结束分享对联。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20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书写。认识3个新偏旁。 3.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4.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和吟诵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的欲望,用“雨点落进 ,在 。”仿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了解雨点的动态变化,激发学生观察、了解自然的兴趣。 3.通过理解课文的语言和吟诵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的欲望,用“雨点落进 ,在 。”仿写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看、听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 2. 看拼音读词,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中的词语,你还认识吗?谁来读读第一行…… 3.小朋友们回忆一下课文内容,如果能用上这边的词语就更棒了。 4.现在让我们走进文本,看看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设计意图: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词语,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二、细细体会,美读欣赏。 1.分句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不同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雨点一起去游玩,好吗?多媒体放映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动画。 2.师述:天空中聚集起片片乌云,不一会儿,雨点就落下来了,有的落进了池塘,池塘里多平静啊,一点波纹都没有,雨点像躺在舒适的大床上睡着了;有的雨点不小心来到了小溪里,伴随着缓缓流淌的溪水悠闲地散起步来;另外一些……“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不同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着雨点一起去游玩,好吗?” 雨点可爱吗?你想跟着去哪里游玩,就把那句话仔细地读读。 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师: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①在池塘里睡觉。出示池塘图片,想象池塘像什么?雨点躺在池塘这张舒适的大床上睡着了,多舒服。指导朗读。 指导读第二句。 ②在小溪里散步。动画演示小溪缓缓流淌的画面,雨点好像在小溪里干什么?为什么?小雨点跟着溪水正悠闲自在地散步呢。指导朗读。 指导读第三句。 ③在江河里奔跑。联系学校运动会上长跑比赛理解“奔跑”,多媒体演示江河水后浪推前浪,奔腾向前的情景。小雨点欢笑着要赶上前面那朵浪花。指导朗读。 指导读第四句。 ④在海洋里跳跃。多媒体演示雨点在海洋里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小雨点的表情猜猜他的心情,指导朗读。 让我们拿起书,加上动作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看图背诵课文。 (1)雨点落进了那些地方? A.生答师出示图片:池塘、小溪、江河、海洋。要求学生说话要完整。(图片随意摆放) B.谁能用一句话来回答:雨点落进_____、_____、_____和_____里。 C.看看这几幅画可以怎么排列? 学生上来排列,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排?(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等) D.师小结:书上作者是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因为雨点落进池塘里,池塘里的.水要流进小溪里,小溪里的水要流进江河里,最后所有的水都要流进海洋里。 E.谁能读出他们不同的气势来?指名读再齐读:池塘、小溪、江河、海洋、 (2)雨点落进这些地方在干什么呢? A.生答师出示雨点各种姿态的图片与相应的词语:睡觉、散步、奔跑、跳跃、 B.想一想,课文该怎么读呢?学生自由练习。 C.指名读,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D.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它的姿态也就各不相同,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加上动作把它表演出来?找个好朋友一起练一练。 E.指名上台表演朗诵课文。 F.配乐朗诵课文:叫几对好朋友上台表演,其他在下面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将画面描绘的事物与词语联系起来,美读韵文,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三、拓展延伸,积累语言。---悟 1.快速看课文,这首诗歌共有4句话,每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你能用这样的句试也说一举句诗吗?“雨点落进______。” 3.这阵子绵绵的春雨给世界万物带来了春的生机,老师让小朋友去找春天,相信小朋友都有许多收获。你们注意观察过吗?雨点还会落到哪些地方,给大自然带来哪些变化呢? 用句式“雨点落进 ,在 ”口头填空:“雨点落在果园里,点红了 ;雨点洒在树梢上,染绿了;雨点落在田野里,滋润了;雨点落在池塘里,唤醒了。” 4.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学着书上的写诗方法,写一首《春雨》的小诗。 师生共同编儿歌,如: 雨点落在雨伞上,在雨伞上跳舞; 雨点落在树梢上,在树梢上欢笑。 雨点落在屋檐上,在屋檐上蹦跳。 雨点落在花瓣上,在花瓣上唱歌。 …… 编好后一起拍手念一念,有条件的还可以谱成曲子唱一唱。 (设计意图:仿写课文。这样的训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同时也沟通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综合应用的能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四、指导写字,迁移学习。---写 1.认读生字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谁能边读边给它找个朋友? 2.书写剩下的生字 说说怎么记住它(师范写) 3.学生练写(音乐) (设计意图:给优秀作业加圈圈,对老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孩子的激励作用很大,这一设计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板书设计: 2.雨点(图片) ↙ ↓ ↓ ↘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 池塘 小溪 江河 海洋 △△△ 睡觉 散步 奔跑 跳跃 教学后记: 整节课,我非常注意引领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又带问题出教室,把学习延伸到课外,不正是我们所极力推崇的吗?苏教版常务编委高林生教授说:“情趣是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这节课,情趣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孩子们通过与课文的对话,历经感悟、积累、迁移等心理过程正在形成朗读能力。孩子们通过与课文的对话,历经感悟、积累、迁移等心理过程正在形成朗读能力。并让孩子们学会认真书写每一个汉字,为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作准备。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