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品】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锦9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周密的方案,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⑴ 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⑵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⑶ 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⑷ 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字。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 指读。 抢读。 同桌互读。 2、比赛: 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居室装饰资料,认识居室装饰的特色 2、通过分析和评述,认识和感受不同表现形式和人文特色的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八年级下美术第二单元活动一教案。 3、结合实际,通过分析和评述提高审美实践能力。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 能够认识和体会美术作品对居室装饰的影响。 学习难点: 能够提高审美实践能力。教学方法讲解、欣赏、讨论 教学用具教具准备:课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导阶段 1、介绍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展示多种居室装饰设计作品。应尽可能选择居室类型(如书房或学生房)相同,但表现方法不同的居室设计作品。以便进行类比和分析。2、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特点空间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进行有目的的欣赏和分析活动。 3、重点介绍居室装饰设计的人文特色对装饰设计的影响。以引导学生在认识居室装饰的基本特点的同时,能结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有目的的分析和评述活动。 (二)发展阶段 1、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特定空间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几种不同的居室空间,或由同学们画出自己的居室空间草图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 2、结合欣赏,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何根据居室的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装饰风格。教师可有意的提供不同身份人物的居室图片,或由同学们给出自己的居室图片供同学们分析、比较并提出各自的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要求: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9个生字。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猴能成为“万兽之王”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的道理。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从现在开始”这句话大家一定不会陌生,因为在我们身边总能听到这句话。那么,你知道本文“从现在开始”是讲的什么事吗?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现在开始》(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多读几遍。 2.标出自然段。 3.找出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 4.找出课文中带生字的句子,读一读。 5.同桌互读生字;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回答有几个自然段。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抽卡认读生字,词语。 4.组词练习。 四、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了解放事发生的原因。 2.指导朗读。说说这段讲的是什么? 3.指名读,评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告诉同桌知道了什么? 二、指导学习2~4自然段。 1.自由读。 2.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 3.结合学生的疑问,教师相机讲解。 4.理解“上任”的意思,说说猫头鹰上任后的表现。 (神气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5.动物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不得不服从,叫苦连天) 6.第二位上任的是谁,与猫头鹰相比,它又是怎么做的? (指导学生抓住“激动”一词,表现袋鼠上任后欣喜的样子) 7.这时动物们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直摇头,又不得不服从,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8.前两位上任者都让百兽叫苦连天,接下来轮着谁了?学生找出相关段落,默读。 9.百兽面对第三任“大王”,心情如何?小猴子又是怎么说的?大伙儿表现怎样?(担心~吹呼) 三、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l.读这一段,你有什么想法,同桌间互相谈论。 2.“万兽之王”的评选结果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笑眯眯、郑重) 3.指导朗读。 四、朗读全文。感受课文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分别说说三位上任者的所作所为及众兽的表现。 二、指导写生字。 1.认读生字。同桌互认,自由认读,比比谁记得快? 2.扩词,比比谁的词又对又多。 3.指导写字,重点学习。 令:ling后鼻音 轮:左右结构,轮流。 直:独体字,不要少写横。 期:左右结构,左边的“其”不要多写一横。 第:上下结构,与“弟”加以区分。 4.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三、指导完成“读读写写”。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选万兽之王 袋鼠:跳着走路 尊重别人 小猴子:照自已习惯方式日子 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色是“朗读感悟,想象体验”。 1.抓住重点词句,培养语感,体验情感。教学设计中以重点词句为“抓手”,以朗读训练为“桥梁”,借助课件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童话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练读、演读、悟读,进而体会童话人物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神气极了”的精彩演读、“议论纷纷”的情境创设、“叫苦连天”的角色体验、“跳得怎样”的词汇积累与运用等,都较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重语感培养和情感体验的特点。 2.引导对话,倡导个性化阅读。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去关心童话中的人物,鼓励他们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与小猴子、猫头鹰、袋鼠的对话中,既是对文本所蕴含价值观的感悟和认同,也是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 其次,本课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方面颇见功力。一是教师依学情变化,调整教学方案,体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的思想;二是对精读与略读处理恰当。精读段落──浓墨重彩,细腻而活泼;略读段落──惜墨如金,简洁而明快。三是讲究变化。如第四自然段,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默读中静心思考,从书中找疑,在合作中解疑,质疑、解难与朗读训练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走入情境,感受黄河的气势和精神,深入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研读文章关键字句,学习作者叙述角度和描写景物运用的修辞手法。使学生感受拼搏进取、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培养学生对我们祖国河山、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品读,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哺育中华民族的奉献精神,体会作者对母亲河的感受。 2、学习摘抄这种写读书笔记的方法,积累、品评文中的好词佳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从文中形象、优美的语言中体会黄河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感受。 教学难点 学习品读和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段落,并积累下来。 教学媒体 远程教育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黄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谈话导入 1、播放课件 初步感受黄河的雄伟气势(黄河简介资料片) 2、谈话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摇篮。她滋养着两岸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华夏几千年的辉煌历史;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倒。黄河之水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气魄宏伟,势不可挡。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说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我们就学习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刘白羽先生的一篇散文《黄河之水天上来》。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边读文、边完成学习辅助单表格一、二项 2、读完后请同学们讨论,并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黄河的?(记忆中、兰州、刘家峡、飞机上) 3、跳读课文完成下面内容。(课件出示,学具单上完成) (1)我从___乘飞机到___,这里的黄河太____,令我___。 (2)在离__不远的_____,黄河向我展示了_____的景象。 (3)我真正一览黄河的___,是在从___飞回_____的飞机上。 三、精读课文 1、(出示录像) 你想怎样描绘这种景象?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浩浩荡荡)) 2、这是黄河从刘家峡水电站的溢洪道口喷射而出、一泻千里的情景,那现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是如何用语言来描述的呢?想不想读一读? 出示段落:(我下车转身一看……整个黄河为白烟云雾所笼罩。) 3、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哪些词语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你就多读几遍,读出你的感受 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 A、远望 (1)如乌云乱卷,如怒火,如狂飙。(你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具体说说,是哪个词哪个字让你有这种感受? (2)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这是作者刚下车,远望黄河时所看到的景象。关于这段话,还有哪些词或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3)喷射(翻腾)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不光读出了黄河水的气势,还读出了黄河水那种快而猛的`动态美。作者这里就是抓住了黄河动态的特点,写出了黄河的气势。大家也来试着读读这些句子,好好体会描写黄河水动态的词语,读出那种气势和速度来。(学生练读) (4)谁来读读试试?(一生读)(评价:读得多有气势呀) (5)这位同学读到的句子里,也有对黄河水的比喻,你找到了吗?你给大家读读。 (6)你觉得这是对黄河水什么的描写?(顔色) 总结过渡:是的,作者远望黄河,抓住黄河水形状顔色的特点,写出了它的气势。接着,作者仰望黄河、俯视黄河,又感受到黄河怎样的气势呢?你想给大家读读哪句话或是哪个词? B、仰望 (1)你从哪里感受到黄河水的气势?(轰鸣,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 (2)你能读出这种轰鸣的气势吗?(指名读,齐读) C、俯视:仰望黄河,我们从这千万惊雷翻滚沸腾的轰鸣中感受到黄河的气势。那俯视黄河,哪个词或是句子让你感受到黄河的气势? 如果说这段当中有两个词最能概括此时黄河的气势,你认为是哪两个词? 请你读读这两个词,读出黄河的气势。把对这两个词语的理解放到句子里,我们再来读一读(齐读) 此时,黄河水浩浩荡荡,向着远方的大海奔涌而去,如何读出这种越来越远的感觉?谁来试试:远去,远去,再远去。 4、黄河的气势感染了同学们,同学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就让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这黄河的气势吧。 师读:我看到的是什么? 生接:如乌云乱卷………… 师读:我再举首仰望,只见 生接:陡岩壁立…… 师读:我到坝顶俯视,才看清 生读:黄河有如…… 齐读:远去,远去,再远去。…… 总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的这种气势令人震惊。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远望黄河、仰望黄河、俯视黄河,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有形、有色、有声,让我们似乎亲眼看到黄河水从刘家峡水电站喷涌而出的情景。 5、然而在作者从乌鲁木齐返回北京飞机上,又一次看到了黄河,这次看到的是什么样的黄河呢?他又有什么感受呢?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2)作者在飞机上看到了什么? (3)作者在飞机上看到的黄河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4)看到这样神奇的黄河,作者有什么感受?找出来读一读。 (5)黄河的雄姿令我震撼,惊讶,此时,我不禁要唱一曲赞歌来表达内心的激情?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呢?(出示相关句子) 6、梳理学习成果,填写学具表附件一的三、四列。其中第三列可摘抄关键的词语和句子,第四列概括作者的感受。 四、美读课文,体会情感。 1、你觉得本文写的最精彩的地方是哪儿?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读出气势,读出感情,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作者为什么要用“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做文章题目呢? 本文的题目表现出了文章的基调:大气磅礴,气概豪迈雄壮。 3、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散文都离不开借景抒情,那么本文借对黄河的描绘,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五、拓展链接,进一步了解黄河。(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的黄河是什么样的 六、总结 作家刘白羽笔下的黄河气势磅礴、雄伟神奇。中文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不断变换观察视角,呈现黄河在不同的角度下的不同风采,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另外,我们在预习课文和上课时也学习了一种读书方法,那就是摘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运用摘抄的方法去读书,积累更多的好词佳句和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目标: 1、 结合小动物回家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前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2到5的乘法口诀,能比较 熟练地用口诀进行计算。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 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回顾、巩固本单元学过的2到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理解及利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构建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这一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伯伯都在地里忙着收获丰收的果实,苹果树上红彤彤的大苹果也在等着采摘,你愿意帮忙吗?(愿意)真好,咱们班同学都是乐于助人爱劳动的好孩子,只要你能算对苹果上算式的得数并说出算这个得数要用到的口诀就可以把这些好吃的大红苹果采摘下来,准备好了吗? 课件出示口算练习,指名生回答。 二、 新课探讨 1、 出示课件(响起铃声)师:动物学校放学了,小动物们有序的 走出学校准备回家去,看它们多高兴啊!咱们今天就在动物学校的动物们放学回家路上的情境中巩固2到5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回家路上) 师:你能仔细有顺序的观察这幅“放学图”用简洁的语言把图中的数学信息描述出来吗?(指名两人说后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 2、 好多数学信息啊,那你能帮我算出船上一共有多少只小猫吗? (能)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需要用到图中的那个数学信息?(指名生回答)你能列出算式吗?(指名生回答)【学生列出乘法算式后追问用那句口诀计算,这句口诀是什么意思】 3、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其它能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1、 指名一生回答2、同桌两人互相问答3、问答后请两名同学全班展示交流) 4、 师:大家都提了能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我有个问题也想请 你们帮我解决一下。在这幅图中算式2×6=12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呢?(每组有两只猴子,6组一共有12只猴子;桥上每队有6只狐狸,两队一共有12只狐狸) 师:生活中有没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用算式2×6=12解决呢? 三、 练习巩固 1、 师:大家都学得好认真啊,咱们玩个跳格子游戏,休息下吧(课 件出示数线图)这个图你能看懂吗?你是怎么知道下一次要跳到数字几的? 第二个数线先让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2、 课件出示课本p41页练习题。 (1)请一名学生读题 (2)要求7辆索道车可以坐多少人其实就是求“7个2是多少” 2×7=14(人) 7×2=14(人) 2+2+2+2+2+2+2=14(人) 3、 生独立完成课本p41页第4题第一幅图后全班展示交流 4、 第三题拓展:生列出算式后追问: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 的? 四、 小结: 本节课重点复习了2到5的乘法口诀,并能利用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请你在生活中细心感受,看看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如何解决,在家中跟爸爸妈妈交流交流。 板书设计: 回家路上 一共有多少只小猫? 4 ×4=16(只) 答:一共有16只小猫。 教学设计方案 篇6课前准备 录有雨声以及轻柔舒缓音乐的磁带或光碟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①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访问了“山里的朋友”,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下面这篇课文,一起去体味那山雨的无穷韵味吧! ②揭示课题《山雨》,带着各自不同的感受读题。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①请同学们先自由地、放声地读读课文,将好词佳句用横线划下来,多读几遍,并将课文读通读顺。 ②交流同学们自主发现的好词,集体品读。 ③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谁来简单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纳。(教师板书:雨起、雨中、雨后) ↘学习“雨起”,感知“悄悄” ①看,山雨来了。请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山雨初来乍到时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②练习说话,朗读品评。 来得突然──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地来了。 (1)自由读这句话,感受雨来时带来了怎样的感觉?(悄悄然的、有节奏的……) (2)就带着这种静悄悄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雨中”,感悟神奇 ①雨就这样悄悄地起来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播放磁带或光碟),竖耳听,你似乎听到了什么或看见了什么? ②那课文中的山雨又是怎样的一番韵味呢?拿起书,轻声地读,体会山林中飘飘洒洒的山雨带给你的感觉。 ③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又了山雨的神奇、韵味?细读课文,找到那些令你深有感触的话语,将它们划下来。 ④有侧重地交流、品析、朗读。 像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1)体会“由远而近,由远而近……”的意味:这里连用两个“由远而近”,后面还用了省略号,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带着体会朗读。 (2)在自由读的基础上指名读,并点拔,然后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1)读一读这话,感受感受:山雨神奇在什么地方? (2)雨丝是飘飘洒洒的,还会是怎样的?请换一个叠词来说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听,用心灵去感受。 教师配乐范读。。 (3)带着遐想朗读。 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1)自由读,感受雨中的绿。 (2)讨论:如何理解”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句话。 ↘学习“雨后”,感受韵律 ①学生自由朗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同桌交流感受。 ②汇报交流,自主朗读。教师适时点拨。 ↘通读全文,积累背诵 ①分小组轮读整篇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②自由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热爱祖国和道德修养的名言。 2、快速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 4、缩写《小英雄雨来》。 教学重点: 阅读、口语交际、缩写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搜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热爱祖国和道德修养的名言。 2、快速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短文,理解内容,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短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背一背热爱祖国和道德修养的名言。 二、朗读《彭老总拒游北海》,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学:快速朗读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学生围绕问题自学短文,试着解决问题。 2、讨论交流: (1)说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借这件事要表达怎样的思想? 教学设计方案 篇8《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开头形象地描绘了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在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文章的解读能力,透视文章的写作轨迹,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与自然”这一单元,本单元的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属报告文学,在内容上要求学生把握两点:一是在对比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过程中总结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二是感受作者痛惜罗布泊消逝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在表现形式上要求把握三点:一是对比、拟人、排比三种表现手法;二是多种表现方式的运用;三是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本文教学可结合课文,进行拓展性学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抓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了解罗布泊的变化及原因,增强忧患意识。 2、训练由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字列行间流露出的忧患意识。 4、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学习在其真实性、艺术性的基础上,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的写作特色。 5、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走近科学,开展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塔里木河,胡杨树,罗布泊今昔现状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1、罗布泊的图片资料,歌曲《家乡》、《月牙泉》以及有关背景音乐。 2、学生搜集有关的环境问题的资料,并做简要分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现在听到的歌曲是著名歌手韩红的《家乡》,听到这优美的旋律,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碧草蓝天的美丽家乡。在西北也曾经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那里曾经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但是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那里却变成了一片荒凉的沙漠,那里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那里充满神秘,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教师板书课题) 二、第一版块 通读课文,探寻罗布泊消亡的原因: 过渡语: 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然后说说过去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造成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读课文然后回答问题。 要求: 抓住主要句子和关键词。 过去: ──过去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绿洲”“仙湖”。 播放罗布泊昔日的图片,然后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过渡: 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它的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昔日罗布泊曾是一个水乡,那里水面平如月镜,在如此幽美的环境中,花草摇曳,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牧民们在这片肥美的土地上养活了成群的的牛羊。瞧!牧林边牧民在欢歌,就连那羊牛仿佛也在唱歌……(优美的画面) 教师提问: 我们记忆中的罗布泊曾今是一个生命的绿洲,曾经是令人惊叹的仙湖!记忆是美好的,回忆罗布泊的感受也是美好的,可现实中的罗布泊呢?它又是怎样? 现在: ──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关键词是“沙漠”“神秘”。 (播放画面) 明确:现在的罗布泊一边死寂,胡扬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惧…… (板书:沙漠神秘) 教师过渡: 今日的罗布泊到处是沙海漫漫,到处是凝固的生命,树木在遭受了人为的破坏之后,除了眺望远方,它们别无选择,生长在罗布泊的生物们只能从心底发出静默的抗议!曾经充满生命力的绿洲就这样变成了令人恐怖的荒漠,大家都曾想过令罗布泊的消逝的一些原因何在? ──罗布泊为什么消亡?关键词是“改道”“四盲”。 ──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关键词是“青海湖”“月牙泉”。 同学们想一下这个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1、什么是盲目? 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头脑中没有持续性发展;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 2、盲目是由什么引起的? 盲目是由人的贪念、人的自私引起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才会做出危及子孙后代,危及大自然的蠢事。 三、第二版块 选读课文,品味作者忧患意识: 教师过渡: 诺瓦利斯说,哲学就是怀着永恒的乡愁寻找家园,对着永恒消逝的家园,人类只能长歌当哭,任他们走进永恒,走进我们血脉相传的记忆!作者通过对罗布泊的描写,透出自己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选读课文,找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忧患意识,他运用了什么方法? 教师过渡: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文学的特点则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⑴、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⑵、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⑶、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⑴、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⑵、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⑶、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小结: 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叙述事实、列举数据都真实可靠。但是报告文学不同于调查研究报告,是富有文学性的。即使引用史书,引用前人著作,也注重形象的描绘,让人回到遥远的过去,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今日罗布泊,特别是对枯死的胡杨林的描绘,对罗布泊荒漠的描绘,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写得形象鲜明,情境凸现,饱含痛惜之情。 四、拓展延伸 守护我们绿色的家园: 教师过渡: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展现悲剧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同学们课前已经收集了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资料。谁来给大家说一下并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师过渡: (教师播放幻灯片) 是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如果再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真担忧人类还能在地球上生存多久,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请大家看: 教师过渡: 地球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假如你是新疆建设兵团的司令,你如何去规划塔里木河的开发?假如你是西部大开发的一名建设者,你会在环保上注意些什么问题?假如你是今年两会的代表,要提一份有关环保的提案,你会写些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最后的一棵草、一朵花、一条小溪、一滴水你会代表你的同伴说些什么?请同学们思考后作答。 教师小结: 同学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一直在听一首歌,反复的听,这首歌是田震的《月牙泉》,每次听完之后,心里总有一种震颤,你也来欣赏一下。 (配有教师解说) 是啊,一处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处是大漠沙若浪,寂寞无人家。一处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戈壁滩,狂风卷,鸟不拉屎马不前。 你们可曾想,天壤之别的两处景,竟是同一地方──罗布泊。我们应该时刻都提醒自己,不仅要爱护广漠的大地,而且在城市里建筑屋宇的时候,也应该保存和栽种更多的树木和铺上更多的草坪。这样既可以让大家在赏心悦目之中,欢欣鼓舞地学习、工作和生活,还能够吸引来飞翔与歌唱的鸟儿,让这种天籁般的神韵,冲淡喧嚣的噪音,让杂沓和忙碌的城市,增添许多来自大自然的情趣和诗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90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分析: 1、认知目标: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目标: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积累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李明和王小飞两位同学要进行篮球的定点投篮比赛。 (课件出示)比赛规则:每人各进行3次1分钟的定点投篮,以每次投中个数为成绩。 (课件出示)比赛成绩统计图: 观察,你从统计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谁赢了?为什么? 2、 王小飞再投一次,(课件出示成绩统计图) 问题:现在谁赢了?为什么? 发现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从而引出新课 二、新知探究 (一)、认识平均数 1、合作讨论 讨论问题:次数不同,比总数不公平时,该怎样比才公平? 2、 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想一想:(以李明三次投球为例)能计算出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教师适时板书:(7+3+8)÷3 =18÷3 =6(个) 问题:(1)、“6”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 (2)、我们是怎样求出7、3、8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 小结方法:先求和再平分。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引导:不计算,有办法找到李明三次投球成绩的平均数吗? 小组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移动变化的过程和结果。 说一说:根据刚才以多补少找平均数的过程,说说你对平均数的理解。 想一想:“6”表示的是李明三次都投中6个球吗?“6”表示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认识平均数的特征。 3、 即时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求王小飞平均每次投中球的数量。 组织汇报,交流方法 结论:通过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通过这次比赛的经历,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 4、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不会游泳的小明身高140cm,他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2)、小明家去年4个季度的用水量分别是16吨、24吨、35吨、21吨。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16+24+35+21)÷4=24(吨)。 2、你能想办法求出他的语文成绩吗? (1)、先估测一下:语文成绩可能是多少? (2)、同桌合作讨论。语文成绩究竟是多少? 四、拓展延伸 我校的舞蹈队参加市舞蹈比赛,评委亮分96、91、95、96、84、99、97,算一算,我校舞蹈队的最后所得平均分是多少? 激发认知矛盾:平均分是94分,可评委却宣布最后得分是95分。这是为什么? 师:请孩子们带着这个问题下课后自己去寻找答案。 板书设计: 、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