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
范文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集锦1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2、理清课文条理。了解课文是怎样有条理地表达内容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针锋相对的。 2、理清文章的条理。 课前准备 1、插图的投影片。2、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这期间,各国争战。其中齐楚两国国力强大,激烈争夺霸业。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讲的就是发生在这两国之间外交上的一件事。 2、板书课题,读题。 3、释题:晏子是齐国的大夫,他能言善辩,很有才干。“使”这里是派往。晏子使楚就是晏子被派往楚国访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大(d)夫侮(w)辱(r)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只要说出大概的意思) 3、大家提出预习时不懂的地方,共同讨论。 (简单的问题由学生解决,教师可作必要讲解。关于重点难点问题存疑) 三、引导学生弄懂课后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1、自己读一读课后第一题,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回答。 (楚王仗着自己的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指名读课后第二、第三题,边读课文边思考,试着完成下面表格。 教师检查: (1)指名说第一次侮辱晏子的情形,教师填写表格。说一说楚王为什么这样做? (2)二、三两次由学生直接说,教师写一些关键词语。并说一说楚王为什么这样做? 3、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晏子和楚王神态的词,想一想他们这时的态度。 4、你佩服晏子吗?试着用一些词语来夸夸他。(聪明机智、才智过人、能言善辩)再说一说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5、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态度的变化。 四、理清层次。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五、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用“/”划去刮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首都(dd島)大夫(dd)强盛(sh坣gch唍g) 乘机(ch唍gsh坣g)囚犯(qixi)正目(zh卬gzh坣g) 2.选词填空。 ⑴吩咐嘱咐 ①楚王只好()大开城门,把晏迎接进去。 ②老师()我们,要抓紧时间复习功课。 ⑵得意洋洋喜气洋洋 ①楚王(),以为这一下子晏子可丢脸了。 ②看到这一片丰收景象,大家都()。 3.读句子,结合课文用“√”选择正确的说法。 ⑴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①楚王如果让自己从狗洞进去,就说明承认楚国是狗国。() ②楚王如果不让自己从狗洞进去,就说明承认楚国是狗国。() ⑵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说明晏子早就想好了反驳楚王的办法,装着为难是想让楚王允许说出要说的话。() ②说明晏子在“撒谎”还是“说实话”之间感到为难。() ⑶哪知晏子面不改色,他站起来说…… ①说明晏子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②说明晏子毫不畏惧,勇敢顽强。()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让钻洞访问“狗国” 齐国没有人我最不中用 齐人没出息水土不同 自取其辱聪明机智 时间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反驳楚王结果 要进城门时让晏子从洞里进去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大开城迎接 见到楚王时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打发你来呢?访问上等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派下等人 去,我最不中用,派到这儿来了。楚王只好陪笑 招待吃饭时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是两国水土不同楚王只好赔不是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2【教材简析】 晏子,名婴,字仲平,春秋时齐国大夫。本文讲的是这位貌不惊人但才华出众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出访楚国的故事,表现他维护自己人格更维护齐国尊严的卓越外交才能。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通过指导阅读让孩子们体会读书中理清文章条理进而理解文章内蕴的一些基本方法。 【阅读准备】 孩子们汇报课外查找资料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对故事中历史人物的了解。 教师资料准备:“春秋”,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鲁国的编年史《春秋》而得名。这个时代出现了各诸侯国争霸的局面,齐、宋、晋、秦、楚均为当时争霸的大国,称为“春秋五霸”。 当时齐国盛世已过,但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国中仍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楚国经庄王的治理,国力日强,骄横日盛,仗此想借机侮辱晏子以显示楚国的威风。出使楚国的晏子处境极为艰难,但他不卑不亢,机智应对,化解危机,最后迫使楚王“赔不是”。 【阅读指导】 一、读:理 理清课文主线:课文围绕中心着重描写了晏子“刚到楚国”、“见到楚王”、“酒席上”三个片段。 二、读:品 品析主要人物语言神态,在对比描写的赏析中认识了解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里“立起来”,领悟文学描写的一些方法。 点拨:作者运用大量巧妙的对话,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晏子的话,绵里藏针,以守为攻,策略灵活,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强大力量;楚王的话则表现了楚王先狂妄傲慢、后狼狈尴尬的情态。 三、读:悟 因势利导,让学生就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谈出自己的认识就可以了。 点拨: 1、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 2、机敏智慧、自尊自信、处变不惊是取得成功的保证。 3、出色的语言表达才能可以交流思想与情感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具备的重要才能…… 【板书设计】 楚王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反击 (显示楚国威风) (维护齐国尊严) 开狗洞、狗国 齐无人、想取笑 下等国、反让取笑 齐人盗、水土不同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3【教学设计说明】 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教学主要步骤】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二、读课文,自学字词 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1、读准字音: 淄、敝、枳、淮。 2、指导书写: 淄敝(笔顺)辱臣(笔顺) 3、理解词语: 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课文写了晏子的几个故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这几个故事的,给课文分段。 2、读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用晏子说的话概括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四、阅读理解第一个故事 1、默读思考: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说“楚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理解晏子的推理方法: 访问狗国得钻狗洞,楚国开的是狗洞,所以______。 3、楚王听到传话,为什么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楚王当时是怎样想的? (如果让晏子从狗洞进来,那么楚国就成了狗国,楚王也成了狗国之王了。所以他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个小故事。 五、阅读理解第2、3两个故事 1、默读思考: 这两个故事中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回击楚王的,结果怎样? 结合填空理解晏子话的含义: ⑴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最不中用,所以派我来访问楚国,因为楚国是_____。 ⑵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了楚国却做起了强盗,因为_____。这句话中的“水土不同”是指______。 2、有感情地朗读两个小故事。 六、总结课文,巩固练习 1、朗读全文: 读后讨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机智果敢,善于言辞,热爱自己的国家。) 2、复述故事: 每人选择一个小故事,准备后复述。 3、按要求摘录课文中的词语: ⑴ 写动作的:_________ ⑵ 写神态的:_________ ⑶ 写外貌的:_________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4一、理解课题,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领略《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很多。 师: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起齐国,我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经常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板书)生书空。 师:你对晏子有哪些了解? 恩,对。课前预习课文了。你知道的可真不少。同学们看!(出示课件晏子资料) 师:他原名叫晏婴,为什么叫晏子呢?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子呢? 哦,这是你的观点。你分析的很有道理。 那我称为姜子行不行? 对,不行,为什么?不知道,没关系,其实呀“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还有哪些人被称为子? 师:同学们的课外语文知识积累还挺丰富啊。学习语文要经常注意课外积累。说起晏子,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同学们可以去看《晏子春秋》。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他的一个故事——《晏子使楚》。(板书:使楚) 师:使楚什么意思啊? 师:看来课文大家预习的不错,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课件词语) 快,自己先读读。 谁来自告奋勇的第一个读? 他读得真好,刚才侮辱和规矩他都读对了。 侮辱两个上声在一起,第一个要读成二声的。 规矩中矩单独出现读三声,规矩两字在一起就读轻声。 再读。接着来。你读的很准确,你来,声音很响亮。 你真棒,连多音字都能读准确。 师:快读给同桌听听!看谁最会当小老师。(同桌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咱们一起来读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一定预习得也不错。 谁来说说课文讲了几件事,哪几件事? 课文讲了三个故事: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宴(板书) 2、晏子出使楚国就是使节,使节什么意思?(就是带着国家交给的重任去访问别的国家) 既然晏子使楚,那楚王又是怎么对待他的呢?(用简练的话说) 第一次想让他钻狗洞,第二次说这个国家没人,瞧不起他,说怎么让他这种人来了。第三次说齐国人没出息。说得很简练,很完整。 3、师:楚王就这样一次一次地侮辱晏子,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就是晏子使楚的最终结局了,再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师:快把这句话划下来,再齐读一遍。 “不敢不尊重”是尊重还是不尊重?那这句话的意思是:从这以后,楚王尊重晏子了。 师:有否定词“不”。像这样一个句子里有两个否定词的句子是双重否定句。 双重否定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但它比肯定句表达的程度更深,语气更强烈。 三、潜心体悟、研读晏子 为什么楚王尊重晏子了呢?请同学们迅速课文,看看故事中楚王和晏子的对话:晏子都说了什么?怎么说的?把楚王说得用直线画下来。晏子的话用波浪线画出来。想一想晏子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机智聪明、口才出众)你从哪体会到的? (一)第一个故事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师: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感觉晏子不太服气,因为去拜访别人,别人应该亲自去迎接,而楚王不但不让他进去,还要让他去钻狗洞,所以晏子就说了这段话来让楚王知道他不是好欺负的。) 你从哪个句子或者哪个词语最能看出晏子的不服气。 师:听了他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访问正常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 ),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 2、这段话好在哪儿呢? (晏子不但保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讽刺了楚王。) 晏子用推理(板书)的方法委婉地指出如果让他钻狗洞,楚国就是——狗国。 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师:你看这晏子多会说话啊。我们继续谈,看看还有哪里能看出晏子的机智、口才出众? (二)第二个故事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师:在原文里有这样的语句,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lǘ},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后人在晏子说的这段话里概括出了三个成语,你知道是什么吗? 挥汗成雨,摩肩接踵(比肩继踵),张袂成阴。 师:这三个成语的意思在课文中都有对应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来。 生:“张袂成阴”的意思是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摩肩接踵”的意思是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挥汗成雨”就是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师: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 (待学生写完。)来一起读一遍—— 生读: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或者是比肩继踵。 晏子用夸张(板书)的手法形容齐国人多,楚王的话中的“人”指的是什么人?(人才)他的意思是?(侮辱齐国没有人才)晏子却夸耀——齐国百姓人口众多,将楚王说的“人才”换成老百姓,借机赞扬齐国。 2、师:阅读课文并不难,只要你看明白问题,用心在文章里找,就一定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3、感情朗读。齐读课文。齐鲁大地地大物博,人才辈出。让我们一起自豪地读读? 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楚王只好陪着笑。 1、晏子真的不中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 谦虚/贬低自己,其实是讽刺楚王。 2、我们继续推想这段话的妙处。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 下等人—访问( ) “我”最不中用—访问 ( ) 所以 楚国是( 最下等国家 ) 3、如果晏子直接说“楚国是下等国(板书)”行不行?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三)第三个故事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你从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 通过推理想想这几句话的意思是?( 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 2、师: 你说得太好了,条条都在理,他可真了解晏子。其实,在原文里头,晏子说了一句很简单的古文。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晏子用柑橘比喻人,用打比方(板书)的方法说明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板书),使好人变成盗贼。 师:这是个对比句,快快背进脑袋里,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 3、 感情朗读。(中等生/优等生) 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也许”不是肯定的意思,反驳强劲又不失礼节。你想怎么读? 为什么晏子不直接说就是因为楚王的无能使得楚国风气不好呢? 春秋五霸中,秦国在西部实力最强,其他四国在东部,晏子出使楚国,就是利用政治、外交的攻势,与楚结盟,共同抗击秦国。 现在你了解为什么晏子如此说话了么? 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晏子是为了齐楚结盟才出使楚国的',因此晏子说话特别含蓄,用了打比方、推理的方法,他是一个不辱使命的人。 五、小结,评价晏子口才 我们可以从故事中可以体会晏子是什么样的人?机智、爱国。 师:是呀!正因为这样,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让我们记住晏子,喜欢晏子的同学可以从网上搜一些晏子的资料,也可以阅读《晏子春秋》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5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根据书下注解,读懂课文,积累实虚词。 2、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就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而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 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而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反让楚王“反取病焉”。可以说文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化。因此,体会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便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以朗读贯穿全文,让学生自己依据书下注解尽可能地去读懂文章,积累重点的实虚词。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顺文章,把握重点字音;二读课文,读懂文章,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争取能够翻译全文;第二课时,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并再读课文,感悟思考,分角色朗读,分析晏子为什么会战胜楚王,并分析文中晏子和楚王的人物形象;四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的魅力,贯穿口语交际等内容。最后,争取能够当场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周恩来总理作为外交家时的小故事导入:1972年2月,他陪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当踏上引桥时,尼克松突然问:“总理阁下,请问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多少人经过。”“总统阁下,南京长江大桥每天有5个人经过。”看到对方发怔的样子,他又自豪地解释说:“每天经过南京长江大桥的人是工、农、兵、学、商,不是5个人吗?”尼克松听后,“啊”了一声,随即连连点头赞叹。。而今天课文中出现的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让我们一共走进《晏子使楚》。 二、初读课文,读顺文章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文中易读错、易写错的字,把它划下来,与同学们交流。 如:缚、熙、酣、枳。 三、二读课文,读懂文章 请同学们在读顺课文的基础上,根据书下注解翻译课文,把你不懂的实词、虚词划下来与同学们交流。(字词以学生自学提问、学生回答为主,教师进行总结)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使习方坐盗固徒其实病为其来也 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曷:同“何”,什么。 一词多义:之、使 古今异义词:坐盗避席其实(它的果实)所以(……的原因) 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羞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盗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喝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四、集体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背诵课文及书下注释,并把课文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问学生,解释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并翻译重点语句。 (1)解释重点实词、虚词 使习方坐盗固徒其实病为其来也熙曷“之”的用法 (2)翻译重点语句 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往而行。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4、齐人固善盗乎? 5、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二、分角色读课文,感悟思考 分角色朗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思考晏子是如何反击楚王的?从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楚王又是怎样的人? 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反让楚王“反取病焉”。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三、再读课文,口语交际 再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请同学们谈谈在平时的生活中,与别人说话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以理服人,说话时要委婉点,注意方式方法,易于别人接受。 四、当场背诵课文。 五、总结: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 六、作业布置: 1、背熟课文。 2、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讲给同学、老师、家长听。 3、完成合作学习手册。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6【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2、技能目标: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3、情感目标: 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关键】 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过程】 一、导人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三段,知道了齐、楚两国都是大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仗着自己国势强盛,趁机侮辱晏子,结果楚王不敢不尊晏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自学要求:用你喜欢的方法研读课文第二段,你认为重点的句子划一划,想一想晏子与楚王的几次交锋?) 师:晏子与楚王的几次交锋? 生: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 师:你懂了哪一句,请说一说: 一次交锋: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理解:“古代5尺来高”相当现在的的4尺不到(准备一根4尺长的绳子,让学生加深了解长度。) 师: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生:身材矮小。 师:晏子怎么回答的? 生:“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出示课件) 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推理:所以楚国是(狗国)。 师:楚王是不是不侮辱晏子了呢? 生:不!又继续侮辱晏子。 师:请找一找有关句子。 二次交锋: 生: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理解:“瞅了一眼”、“冷笑一声”。 生:从神态看,楚王对冷笑一声十分轻蔑。 生:“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师:谁能在第二句中概括三个成语: 生1:举(袖)成(云) 生2:挥(汗)如(雨) 生3:摩(肩)接(踵) 生4:这些句子都说明人多。 “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访问上等的国家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下等国家,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推理:所以楚国是(下等国家)。 师:到这里,楚王认输了没有?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 三次交锋: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师:“笑嘻嘻”是真的发誓内心的笑吗? 生:不是的。 生:“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板书:类比推理: 生于淮南──橘生长于齐──安居乐业 橘水土不同人(不盗) 生于淮北──枳一到楚国──强盗 (生活环境不同,导致本质的改变) 图(讲的内容同上) 齐: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推理:所以楚国是(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 二、分角色读第二段 男:扮演楚王;女:扮演晏子;师:扮演武士。 连环画复述这三次交锋。 转换角度: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讲三个事故事说明智慧。 故事一: 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而我恰恰相反。”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 故事二: 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故事三: 俄国著名寓言作家克雷洛夫长得很胖,又爱穿黑衣服。一次,一位贵族看到他在散步,便冲着他大叫:“你看,来了一朵乌云!” “怪不得蛤蟆开始叫了!”克雷洛夫看着雍肿的贵族答道。 三、深入探讨 1、晏子对楚王回击的目的是什么? 2、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3、你觉得晏子的辩论有无漏洞?如果是你,会怎样应对楚王? 四、小结 这则历史故事深刻的讽刺了楚王的自作聪明,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与人,自讨没趣。 五、展示 师:齐王。 生:无晏婴政不清。 师:孔子。 生:古今少有贤人。 史学家司马迁:“不辱使命,雄辩四方”(外交活动) 假如晏婴还在世的话,我即使替他手拿鞭子做个仆人,也是我高兴和向往啊! 六、结束语 师: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充满智慧的名字──(生:)晏子!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7[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离现在已有2500多年了,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仍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婴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威风,三次企图侮辱、取笑晏子,而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机智,巧妙地使楚王陷于被动、尴尬的境地。从此,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晏子的语言有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幽默而尖锐,值得细细品味。课文的重点是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对待的。难点是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学生分析] 《晏子使楚》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末年,距现在两千多年,离学生较远。让学生课前搜集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故事的时代背景、有关晏子的简介以及关于“出使”、古人称谓等方面的资料,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另一方面,晏子的语言极富逻辑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以“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主线,从“晏子的言行”和“楚王的态度”两条线来体会,用抓重点语句谈理解、分角色朗读和课本剧表演等多种交流形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从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充分估计学情,随时调整设计,体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资料的搜集与运用,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拓展和延伸文本,达到立体感悟的目的。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及10个新词。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确定进一步学习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距现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晏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介绍晏子故事的文章。(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共同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 zǐ fa ju bú shi 订正字音:晏 子 打 发 规 矩 赔 不 是 2、在预习生字、新词时,你有什么提醒大家的? 撒谎(别多写一点) 规矩(最后一笔是┖) 3、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故事的时代背景、有关晏子的简介以及关于出使和古人称谓等方面的资料。)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记录: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充分自读后小组内交流。(简单的问题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不懂的问题存下来。) 3、集体交流: (1)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提出不懂的问题: 估计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 ①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 为什么“楚王只好陪着笑”?为什么“楚王只好赔不是”? ②晏子为什么要“装着很为难的样子”? ③两个“水土不同”的意思相同吗? ④楚王为什么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 四、师生共议明确学习方向,拟定学习方案。 1、尝试拟定学习方案。(结合课文的重点,围绕你要研究或想解决的问题,拟定学习方案。) 2、师生共同修改、整理: 学习提示: 楚王仗着自己的国势强盛,三次企图侮辱晏子,结果却是不敢不尊重晏子。晏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自学: 1、抓住晏子的语言、动作、神态来体会; 2、抓住楚王的态度变化及其原因来思考; 3、任选课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展开想像,还可以合作排演课本剧。 五、按照所选或自拟的学习提示自学。(时间根据学生需要灵活掌握) 六、作业: 必做:1、抄写词语、生字,难写的多写几遍。 2、练习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选做:阅读林汉达主编的中国历史故事丛书中的《春秋故事》。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8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 习辞(cí)者 缚(fù)一人 酒酣(hān) 诣(yì) 曷(hé) 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附: 一、参考译文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 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小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吗?”晏子离开了座位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二、文言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缚者曷为者也 曷,同“何”。 圣人非所与熙也 熙,同“嬉”,开玩笑。 (二)重点实词 晏子将使楚:出使 谓左右曰:对……说 齐之习辞者也:习,熟练;辞,言辞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到尊长那里去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叶徒相似:只 (三)一字多义(之、为) 1.之 (1)代词,它 楚王闻之:代指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婴闻之:代指下文“南橘北枳”这件事 (2)代词,他 吾欲辱之:代指晏子 (3)结构助词“的” 齐之习辞者也:的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 2.为 wèi(1)介词 为其来也:相当于“于” wéi(2)动词 何为者也:做 缚者曷为者也:做 (3)表判断 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是 3.其 (1)代词,他 为其来也:代指晏子 (2)代词,它们的 其实味不同:它们的 (四)古今异义(坐、并、其实、所以) 4.使 (1)出使 晏子将使楚 (2)让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四)古今异义 1.谓左右曰: 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今:表示方位的词 2.其实味不同: 古:两个词,表示它们的果实 今: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3.何坐 古:犯罪 今:表动作,与“站”相对 4.寡人反取病焉 古:辱 今:疾病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译: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 析:……,……者也;……者也;……也;……,……也,都表示判断。 2.宾语前置句 (1)何以也 译:用什么办法呢 析: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古代汉语常见语法,对应的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也”。 (2)何为者也 译:“为何者也”,做什么的人 (3)何坐 译:“坐何”,犯了什么罪 (4)缚者曷为者也: 译:“为曷者也”,做什么的人 3.固定词组 (1)所以然者何 译: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 (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难道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9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