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
范文 |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1设计理念: 将所感受的言语对象(古诗)转化为语感的基本实践途径是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产生对富有象外之象的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韵味气势的简练诗语的敏感,能产生对富有丰富内涵的美妙诗语的敏感。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其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言语积淀成为学生语感的过程。 设计特色: 以读为主,积淀语感。延伸拓展,感悟心境。 教学流程: 一、《示儿》一诗引路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一)背诵全诗,初悟诗语形象美。 1、读通全诗,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口了再读几遍。 2、背诵默写。 3、想象诗中画面。 (二)品读比较,领悟诗语精炼美。 1、利用手头资料,采用释(注释)、留(保留每一个字的意思)、补(补充有关词语)、调(适当调换语序)的方法,用现代语言表现古诗意思。 2、质疑问难,填空训练。 作者的遗憾是()。 作者的遗恨是()。 作者的遗愿是()。 作者的遗嘱是()。 3、原文与诗意比较读。 二、拓展阅读,体会诗语意蕴美。 (一)展示以下资料拓展阅读。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①关山月: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②和戎句:孝宗隆兴二年(1164)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计至淳熙四年(1177)放翁写这首诗时,已相隔十四年。这里说十五年,是举其概数。 ③朱门沉沉:富贵之家门户深深。 ④厩(jiu):马房。 ⑤戍楼:边防上守望的建筑。刁斗:军中白天作烧锅、夜间代更鼓用的器具。 ⑥遗民:沦陷区人民。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①楼船句:指隆兴二年(1164)陆游40岁在镇江府通判任上事。当时张浚以右丞相督视江淮兵马,路过镇江,陆游以世谊谒见,颇受顾遇。张浚督练军马,增置战舰,加强江防。楼船,高筑望楼的大船,指南宋的战舰。瓜洲渡,在镇江的对岸。 ②铁马句: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48岁在陕南汉中时的经历。大散关,地名,当时为金宋议和划界的地方。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①僵卧:躺着不活动。 ②轮台:在今新疆米泉境。唐时属北庭都护府。此泛指边疆。 ③夜阑:夜深。 ④铁马冰河:壮悍的马在冰封的河上驰骋,指梦中的北征情景。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五千仞岳:与上句夸张黄河之长一样,这是夸张西岳华山之高。仞,古时八尺为仞。岳,高大的山。 (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其中一首,大致理解诗意后开展诗歌朗读比赛。 (三)简介: 这些诗分别是诗人在中原沦陷后50年、65年、66年、67年写的,从这些具体数字中可以感受诗人一生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伟大精神。 三、延伸课外,激发再研读的兴趣。 陆游生平简介:(详见资料) 四、世人评价陆游,纪念陆游。 1、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2、陆游遗址(图片与文字结合,详见资料) 3、学生编集电脑小报。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2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示儿》的生字新词。 2、理解《示儿》,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学过程 第一循环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孩子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示儿》。(板书课题) 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轴之作。 2、简介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诗史上最多产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 3、了解背景:(出示资料)。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频仍、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吗?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出示自学指导一: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3分钟后比比谁读得最准确) 1、自学质疑:自由读古诗。 2、合作释疑:小组内互读,正音。 3、展示评价:指名读诗句,正音,相机评价引导。 4、巩固深化:齐读诗句。 第二循环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古诗呢?(回忆学法。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 出示自学自导二: (1)借助书后的注释或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在书上批注,圈划,并认真思考,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2)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分享你的学习收获,说说诗句的意思,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5分钟后我展示) 1、自学质疑:生读诗,思考。 2、合作释疑:小组内合作交流,解决疑难,说诗意。 3、展示评价: (1)指名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并小结每句诗的意思。 (2)结合学生体会的感情指导朗读。 (指名朗读,点拨读诗方法,注意指导读出一、二句的“悲”,三、四句的“激昂”。)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板书:悲) 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学生想象说话。 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啊!(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陆游一直渴望南师北定以统一祖国,九州大同是诗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他等啊,盼啊,所以有诗句“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一年又一年的企盼,一年又一年的南望,一直盼了、望了60年。他都八十五岁了,北方还没有传来好消息,矢志不渝的诗人又一次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当他“最后一次把将断的气息又来说未完的心事和无穷的希望”时,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为国耻未雪而死不瞑目,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潸然泪下?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含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 诗人盼的是什么?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25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多么强烈的期盼啊! 有感情地朗读三、四句。一个“悲”,一个“盼”,组成了这首感人的诗《示儿》。 (4)巩固深化: ①学生感情诵读全诗。 ②小结: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这首诗吧!(配乐背诵。) 第三循环 拓展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出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出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诵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4、总结: (1)师: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报效祖国。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崇敬吧。(再次朗读。) (2)课堂小结:全诗字句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加,真挚感人。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和同学交流课后搜集到的边塞诗。 板书设计 示儿 陆游 不见统一悲 示儿爱国之情 渴望统一盼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3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正确读写词语:家祭、乃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3、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4、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 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四、教学难点 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五、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课文 你喜欢古诗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古诗接龙的游戏;背诵六年来所学的诗(课外的也可)(一人一首)。 (二)板书课题,感知写作背景 1、同学们看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幻灯出示作者简介 1126年,金兵攻入北宋首都开封,第二年四月初俘虏了两位皇帝及皇亲国戚三千多人北去,北宋政权灭亡。1127年农历五月,宋高宗赵构称帝建都杭州,历史上称为南宋。南宋朝廷只守着淮河以南的半壁江山,又对金采取屈辱投降的政策,在残忍的金兵控制下的中原与华北地区的人民受尽了折磨。陆游出身书香门弟,幼年时正值金兵南犯中原,饱尝流离之苦。他的一生作诗甚多,现在九千三百多首,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示儿》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遗嘱。 (三)课件出示自学古诗的方法(自学四步法)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品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 3、细读想想诗人描绘的画面。 4、研读由画面的情景你想到些什么? (四)合作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达到正确、流利,并指出“祭”的书写笔顺和“乃”的读音。 2、品读小组合作自悟诗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学生汇报 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但:只的意思。 “九州”指中国。同:统一。“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诗意: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②“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北师:指南宋军队。 定:是平定,这里指收复。北定:收复北方。 无:同“勿”,不要的意思。 乃: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乃翁:你们的父亲。 诗意: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3、细读 小组合作讨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意所描绘的画面。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4、研读 联系深化,激发情感。 ①交流:你从描绘的画面中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的看法。 如:对国家未统一的悲愤,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期盼,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表现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等。 ②在互动交流中,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并背诵。 (五)拓展 古代的诗人在临终时都能想着国家的统一,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热情。作为新时代的少年,为了爱国你准备做哪些? 学生汇报交流。 多媒体播放《国歌》学生齐唱 (六)小结 同学们学习很主动,我们不仅知道自学古诗的四步法,而且从诗句中展开联想,感悟到爱国诗人的高尚情怀,今后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从内容展开联想。 (七)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有关陆游的诗,读一读,再次感受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4一、教学内容: 教科版第五册35页。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的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字句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三年级学生已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对于这样以叙述口吻写的诗,借助于注解基本读懂诗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古诗中,往往至“理解诗意”而止步,因此造成对诗歌的感受力不强。这个年段的学生学习诗歌时需要在解释诗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感受诗歌的意象,于诗中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并真正提高古诗文阅读欣赏水平。唯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实现提升。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能较好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会默写。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掌握诗词大意,把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诗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感情低沉的音乐 五、教学过程: 《示儿》教学设计 课前口语训练,《满江红》导入该课。 师: 1、自由朗读《示儿》把诗读顺口。 2、借助下面的注释来理解诗句所要表达的含义,再来练读。 3、教师范读,从老师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出示《示儿》视频。 5、按老师划分节奏练读。 6、找生读,齐读,(适当评价) 7、师生合作读。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来表达你读完《示儿》这首诗后的感受、感觉和情绪,你会选哪个字? 师:作者“悲”的是什么?“悲”从何来? 师:你怎么理解“万事空”? 师:那人死有哪些都成空了?那怎样才能把这句读好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个字来读?你从中读出什么? 师:介绍战乱是背景。指导读好“悲”和“不见”两字。 师:想象,你就是陆游,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指导读前句,“三万里”“五千仞岳”从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师:想象……如果在沦陷区,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多媒体出示《题临安邸》 师:同学们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林升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师:带着不同语气指导读。(生气,伤心,愤怒) 师:诗人还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国,哪怕只有一丝的希望。 多媒体出示三四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用一个字概括是?(盼)你是从哪个感受到的?(无忘) 假如你就是陆游,你会怎样交待儿女呢? 师:他到死都盼望祖国能够统一,这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师:导读《示儿》 师:读着读着,你终于认识了一个怎样的陆游呢? 师:此时此刻,你想对诗人陆游说些什么呢?请用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师:总结。用清末梁启超对陆游的评价结束。 板书设计: 示儿 (宋)陆游 悲盼 不见九州同,北定中原日 爱国不变 死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认识会写“祭”1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表现手法,入情入境。 3、培养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的精神。 【重点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准备】 课件、面具或者头饰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情,导入新课。 1、一位85岁的老人,一个除夕之夜,临终之时,他一生都在追求的国家统一的志愿没有实现,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提笔写下了遗书,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他写的是什么呢? 2、出示《示儿》。 二、初读全诗,感受诗意。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三、再读全诗,理解深意。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个别读,齐读)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读这首诗,理解此诗并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异:时间,地点、同:国家统一的愿望) 3、读这首诗最让人心痛的是哪个字? (“南望王师又一年”中的“又”字) 五、现场模拟,感同身受。 1、根据诗的内容把课文改成一段病床前的对话。 (要有行动,语言,神态等描写) 2、朗读表演对话。(两人表演) 陆游:(痛苦、有气无力、无奈地)对于一个快要死的人来说,也没有什么可牵挂的了。但是,唯一令我万般心痛的是,我们的祖国迟迟得不到统一。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的祖国正在受难,我却行将就木、无能为力。唉! 儿子:父亲,您别难过,您虽然无法驰骋疆场,但是您以笔代刀,以诗为剑,唤醒了多少麻木的心灵,激励了多少将士奋勇杀敌。 陆游:(忧愤、哀伤地)我是空有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我的心痛啊!我无法安心地闭上我的双眼,儿子呀,你现在正是身强体壮的好年华,一定要为祖国的统一努力拼搏。 儿子:(低沉缓慢地)拥有您这样的父亲是我最大的幸福。我从小受您的教育,爱国的种子早已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我会像您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投身到抗金的队伍中去,为国家的统一而贡献自己的一切。 陆游:(饱含爱国热情)儿子呀!临死之前,只有一件事让我死不瞑目,那就是没有看到我们的军队收复失地,没有看到我们的祖国统一,如果那一天来临的时候,别忘了,千万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之下的父亲啊! 3、表演完后,师生共同点评。 4、学生发言,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国不统一) 但悲不见九州同。(死不瞑目) 王师北定中原日,(至死不变) 家祭无忘告乃翁。(收复失地)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6教材简析 《示儿》(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诗的前两句写诗人临终时感到悲哀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见不到祖国的统一;后两句写诗人相信失去的家园一定会被收复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言辞悲壮深沉,巧妙地运用诗人临终前这一特殊情况下的特殊心理设置矛盾,在矛盾中展示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 学会“祭、乃”两个生字;理解诗中“元、定、同、祭祀、乃翁”等字词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3、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4、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理解诗意,感悟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作业练习卡、板书设计材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激趣导入新课 教师随意背诵一首古诗让学生猜题、作者及朝代。师:同学们,古诗是华夏文明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奇丽瑰宝,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下面老师请几位同学来背背,看谁背得又多又好,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背得很好。今天,我们将学习另一首古诗,它就是陆游的《示儿》。 1、板书课题:15课示儿(全班齐读课题) 2、渲染氛围,听配乐诗朗诵(课件展示),让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知道《示儿》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么,你对陆游有多少了解呢?请你把收集到的关于作者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教师课件展示补充资料及陆游图像。 二、学习这首古诗 1、学习巩固“祭、乃”两个生字(卡片出示)。 2、自由读诗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注意节奏、语速、声音的高低等)。 3、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愿意把它读懂吗?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那么,还应该怎样学习呢? 说说以往我们学习古诗有什么要求?提示学法:知诗人、解题意;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文。 4、再读这首诗,初步领会诗意,并思考以下问题(小黑板出示:问题) (1)想一想,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合作学习 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画圈、思考。咱们古人所说的很好“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或许也有一定的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现在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学习这首诗的前两句。 6、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结合课后注释或工具书,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内容,说得不准确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1)“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是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 “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是什么都没有了。 “但”是“只”的意思。 “九州同”,“九洲”指中国。“同”是统一。“九洲同”是指全国统一。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从“但悲不见九洲同”这句诗中尼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了诗人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的统一。 7、自读自悟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句诗。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王师”这里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定”是平定,这里是指收复的意思。“北定”指收复北方。 “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就是祭祀祖先。 “无”同“勿”,意思是不要 “乃翁”,“乃”是你的,你们的。“翁”指父亲。 (5)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家祭祀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从“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诗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虽然死了,还希望听到统一祖国的消息。 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答) 三、总结全诗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再回到790年前,去感受陆游临终时对儿子们嘱咐的动人悲壮的场景吧(课件展示当时情景)! 1、现在你理解陆游去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希望。) 2、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思想感情。) 是啊,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洲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祀时别忘了把胜利的消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同学们,让我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长大后报效祖国。最后,让我们全班同学带着对这位伟大诗人的崇敬之情朗读他的这首爱国诗篇吧!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思想认识: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2.基础知识: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点: 吟诵古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像诗歌内容,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温故引新,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语:我们今天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书课题:示儿) 2.提问:我们在第十一册学了三首古诗,请回忆我们是从哪几方面学习的`? 引导学生回答,投影仪显示本课学习目标: ①学习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内容; ②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二、揭示诗题,介绍背景 1.读题质疑。 ①说说“示”的意思;(告诉、告知) ②问:根据题目引导学生答出:谁告诉儿子?告诉什么给儿子?为什么告诉儿子? 2.读“预习”,简介作者陆游和他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先听老师范读,学生再自由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课本中的注释,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细读全诗,理解内容 1.读。学生默读,把没读懂的字、词写在黑板上。 2.查。学生查字典、词典讨论解决黑板上的不理解的字、词。 3.连。 ①根据第一句中字、词意思,说说这一句句意; ②学生根据说句意的方法在草稿纸上写出第二、三、四句意思;指名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句子意思。(老师点拨板书:心事、渴望) 4.疑。 ①学生针对诗歌的字、词、思想内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②老师引导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较难问题。 五、再现画面,吟诵玩味 1.读。熟读全诗,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2.想。 ①听录音机朗读诗歌,学生闭目想像:陆游病危,但没看到祖国统一而遗憾的情景; ②学生边读边想。 1)学生看多媒体屏幕,边听边想像,老师用舒缓的语气和着优美的伴奏曲,“我病的很重,恐怕很快要离开人世,可中原依然战乱不止,金兵强盗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百姓处在水生火热之中……我们南宋军队应立即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但我要离开人间了,看不到我们的军队收复中原,看不到祖国统一,我死不瞑目哇!” 2)先听老师范读,再点名读,最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老师描述的情感。 3.画。 ①用简笔画画出作者病危的情景; ②同桌互相谈谈简笔画的创意; ③学生自由读,读出画画时的感受; ④看屏幕上老师选出的较好图画,听录音机朗读诗歌; ⑤全班齐读,读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板书:爱国) 4.背。在前面读的基础上试背。 六、练习延伸,落实目标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一。 2.读下面的短信,用诗填空。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8一、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700多年前,85岁的诗人陆游重病在床,在即将离开人世之际,给儿子留下了一份特别的遗嘱——一首诗。这首诗千百年来感染、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它。 (二)新授 A、读题解题,了解背景 1、交流搜集的资料。 2、出示教师搜集的资料。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国都汴州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朝廷向南逃到临安(杭州)定居,建立了南宋政权。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的陆游就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3、引导说题意。 B、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朗读《示儿》。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找生读,相机评价引导)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交流纠正,相机进行翻译古诗文方法的引导) 3、体验感情。 诗里有一个字明确地表明了诗人写诗时的情感,哪个字?作者“悲”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渴望“九州同”,那么金兵入侵前“九州同”是怎样的景象呢?(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教师描述画面) 但是,这一切的一切,自从金兵攻破了城门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陆游在世时看到的九州是与此截然不同的景象。他看到的九州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学生想象说话。 师小结: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是陆游看到的啊——一个被侵略者糟蹋的满目疮痍的九州!(多媒体出示资料:介绍南宋和北宋的国土面积对比及遭受战乱的惨况) 此情此景,作者怎能不“悲”呢? 用“悲”组能够体现陆游心情的词,说一句完整的话。 感情朗读“但悲不见九州同”。 临终之际的陆游内心的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深深的“悲”,还有一种更强烈的感情蕴涵在里面,是什么?(板书:盼)诗人盼的是什么? 同学们,你可知道陆游盼望祖国统一,盼了多长时间? 65年啊,同学们。诗人盼了65年,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啊!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这是多么揪心的期盼! 一个“悲”,一个“盼”。同学们,就是这种感情的《示儿》。学生感情诵读。 C、拓展 正是因了这强烈的爱国感情,陆游在20岁的时候就立下了亲临战场、杀敌报国的志向。(出示: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然他直到40多岁才有机会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生并未做过高官,而且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但是他(出示:位卑未敢忘忧国),68岁时他退居家乡,在偏僻的山村,年迈的他(出示: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直到82岁,他还高唱(出示: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在世时没有看到祖国统一,伤心悲愤(出示: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但他坚信着失地定能收复,祖国定能统一,临终前谆谆嘱咐着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D、互文引证,体察诗蕴 1、拓展《题临安邸》。 引读思考,从诗中你能看到什么?那些南宋的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在干什么? 生交流。 从诗中,你能看到南宋统治者发兵征战、收复失地的决心和行动么?没有。大敌当前,那些王师权贵皇帝们只知道朝朝寻欢、夜夜作乐,他们何尝似陆游为山河的破碎而伤心?他们何尝似陆游为百姓的痛苦而忧虑?他们何尝似陆游为收复失地而着急?他们何尝悲百姓之悲,盼百姓之盼啊!他们已经葬送了一个繁华的汴州,这样下去,锦绣如画的杭州也将葬送在他们手里。 面对他们,你的心情如何?感情引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2、对比体验 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北方的壮丽山河沦陷了——西湖边上却是歌舞升平;北方的老百姓在金人的欺压下度日如年、渴盼统一——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是统治者的昏庸无能让陆游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疾苦而忧,为国家破碎而悲,为统一国家而战。临终之际,陆游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南宋统治者、老百姓、侵略者……) 学生想象写话。 这就是陆游——一个对侵略者满腔的恨,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爱的陆游。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诵他的绝笔诗——《示儿》来表达我们对这位伟大爱国诗人崇敬吧。 (三)作业 陆游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歌,其中很多都是爱国名篇,被广为传诵。像《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等等,课后同学可查阅诵读。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更加钦佩陆游,而他的爱国精神也一定会深深地植根在你们的心中!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9教学要求: 1、了解示儿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理解诗句,了解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进行背诵和默写。 4、感悟诗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简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 对作者所处时代背景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准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 《满江红》一诗及译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背诵学过的古诗词,创设学习情境。 二、开展文学常识竞赛,了解作者概况及时代背景。 三、学习新诗《示儿》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请同学自由读一读,说说是什么意思。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教师导语过渡,出示《示儿》 4、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把它读正确,读熟练。 5、结合注释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说一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 6、学生逐句理解体会,教师指导朗读。 7、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既然是“万事空”,为什么临死还要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8、读课外短文《示儿》。 9、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10、练习在综合本上写一写。 11、在听写本上默写,同位互相检查,统计全对人数。 四、课外延伸 朗读岳飞的《满江红》 五、布置作业 1、赏读另外一首陆游的爱国诗,和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习歌曲《满江红》。 陆游诗作《示儿》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理念: 让诗的教学充满诗意,焕发魅力;让课堂语言与思维齐飞,激情与智慧共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达的强烈的爱国热情,受到熏陶。 3.背诵并默写全诗。 重难点: 感悟作者崇高的爱国思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设想: (一)激趣: 你最敬佩的诗人是谁?简单说说原因。 (二)导入激疑: 1.引出南宋诗人陆游,你们了解他吗?(交流搜集信息) 2.小结交流情况。出示资料(陆游的生活的宋朝背景) 历史上的南宋是北宋王朝的衰亡时期。1126年,北方的金兵屡屡进犯,宋军节节败退,最后把国都开封都被金兵占领,从此山河破碎,不复统一。南宋的朝廷向南逃到杭州定居,他们苟且偷安,不思保国,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战乱纷纷,国破家亡之中。在他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长大后他亲自上战场参加抗金战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他临终时的绝笔诗——《示儿》,这首诗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儿子的临终嘱咐。你想知道什么? (三)导读达标: 初读感知 (1)配乐诗朗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自由读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