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小学数学教案
范文

【必备】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七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 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教学 重难点

不遗漏的列出试验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准备

3个转盘、若干个纸杯纸箱、4个红色乒乓球、3个黄色乒乓球、3个黑色乒乓球。学生自制转盘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游戏引入: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位老朋友,他要和我们一起玩游戏。

(录音)同学们好,我是淘气!我来玩个游戏,看谁猜的又对又快!

师:(出示转盘)如果转动指针,指针可能停在什么颜色的地方?

有生说指向紫色,有生说也可能指向黄色。

师动手转动指针,进行验证。

(录音)小朋友猜对了吗?两种颜色都有可能指到。那么谁的可能性大一些,谁的可能性小一些呢?

生答。

师:小朋友们说的有道理,在这个活动中,两种颜色都可能指到,只是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不同。今天我们就通过猜一猜的活动,来研究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游戏的延续

1、(录音)淘气:我还带来了一个转盘,这次还要请大家来猜猜指针会指向哪种颜色?指向哪种颜色的可能性大些?

师:(出示转盘)谁愿意来猜?

生:可能转向紫色。

生:也可能转向黄色。

生: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师:为什么说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一样?

生:因为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大。

师:小朋友说的很好,两种颜色的面积一样时,转动指针,指向两种颜色的`可能性是差不多的。请学生到黑板前动手拨一拨,进行验证。

2、师:昨天小朋友在家也制作了一个转盘,拿出来让大家猜一猜,然后动手转一转,看看你猜对了吗?生出示自制的转盘,在小组内活动。

教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对同学的错误判断及时纠正。

3、(录音)淘气:刚才你们活动的好热闹!我也很想参与。我准备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转盘,你们帮我想想指针指向各种颜色的可能性的大小情况,好吗?

师出示转盘。让学生说一说看法,以及理由。

生:转向橙色的可能性最大,转向黄色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面积大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大,面积小的指向的可能性最小。

师:在玩转盘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道理?

生答。(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

游戏二(抛纸杯)

1、宣布规则。

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抛纸杯”的试验,

每个同学抛5次纸杯,每次的结果都要记录在试验单上。4人都抛完5次,再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组长并将出现各种结果的次数进行汇总,最后得出结论。

2、小组活动。(师下到各组参与活动。)

3、交流结果。尽量请每个小组都汇报他们的试验结果及结论。

师将各组的试验结果进行汇总,这样累计的次数多了,更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

4、形成结论。

纸杯抛出,落地后侧放的可能性最大,因为侧面的面积最大,正放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底部的面积最小。

游戏三(摸球)

1、师:刚才的游戏同学们都玩的不错,我们再来玩一个“摸球”游戏。(出示纸箱,并放入2个黄球和1个白球)

师: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的吗?

师请一生到讲台前摸球验证。

2、师:(在箱内再放入3个红球)现在任意摸出一个球,有几种结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大,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小。

生答。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判断的。

师:有可能摸到黑球吗?

生答。

3、(在箱内放入2个白球和2个黄球)师:一次摸出2个球,可能出现几种结果?

生在小组内讨论。

汇报结论。

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上得真愉快,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延伸作业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

板书设计

猜一猜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和字母表达式,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知道它的一些应用。

2.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计算、观察、举例、验证、概括、说理等活动,积累数学探究活动经验。

3.体会乘法分配律的现实背景,了解乘法分配律的作用、意义及价值,初步感受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并运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从现实背景中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过没有,我们说的话中存在着一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比如说:“我爱爸爸和妈妈。”可以把它分成两句来说:“我爱爸爸,我也爱妈妈。”照这样“我爱吃苹果和西瓜”可以怎样说?(我爱吃苹果,我也爱吃西瓜。)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将两句话合成一句话来表述。“我爱看漫画书,我也爱看故事书。”可以这样说“我爱看漫画书和故事书。”今天中午我吃了米饭、青菜和鱼可以怎样说?是不是挺有趣的?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也存在着这种有趣的分配现象,想不想一起去研究?

通过前几节课的探索,我们已经发现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这一节课,咱们再继续探索,看看又会发现什么新的规律。(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初步感知。

(1)(出示长方形草坪图)课件演示。

师:我们宝鸡的人民公园最近正在改建,大家看,这是一块草坪,工人叔叔准备在草坪的四周围上栅栏。看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师:求栅栏长多少米?就是求长方形的什么呢?请同学们算一算。(生计算,师巡视)

(3)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算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A)

师:像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谁来说说,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4)师:有没有不一样的想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B)

师:这样算的同学请举手。这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呢?

A: B:

(61+39)×2 61×2+39×2

=100×2 =122+78

=200(米) =200(块)

(5)师:这两个算式,解决了同一问题。计算的结果也相等。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6)师:这两个算式真有趣,明明是不同的算式,却能得到相等的结果。它们之间一定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与区别。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桌之间说一说。(生讨论,师巡视)

(7)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8)师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

相同点:都使用了乘法和加法 ;

参与运算的数是相同的;

意义相同(都算了长方形的2条长与2条宽之和。)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左边先算和,再算积;右边先算积,再算和

2、再次感知。

你们帮老师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老师奖励给大家一些笑脸,(出示笑脸图,每行有五个黄色笑脸图,三个红色笑脸图,共四行。)

(图略)

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个笑脸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5+3)×4=5×4+3×4

3、概括定律。

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了两个等式:

(61+39)×2=61×2+39×2

(5+3)×4=5×4+3×4

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师:(惊奇地)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

师: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生在练习本上举例验证。

师: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 还有不同意见吗?

师: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地与同桌交流着,又踊跃地参加集体交流。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出示幻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师:这叫做乘法分配律。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c=a×c+b×c

师: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师: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规律,下面根据你们发现的规律,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小黑板出示:(25+36)×4 ,谁是它的好朋友?

6×(20+30)

(a+50)×6

45×8+55×8

7×16+7×184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中填上合适的数。

①(12+50)×3= □×3+□×3

②15×(40 + 23) = 15×□+15×□

③78×20+22×20=(□+□)×20

④▲×+●×=(□+□)×□

⑤66×28 + 66×32 + 66×40=(□+□+□)×66

3、选择。请用手势表示正确答案的编号。

与 25×(4×8)相等的算式是( )。

①25×4+25×8; ②25×4×25×8; ③25×4×8

全班学生中有一位选①,三位选②,其余都选③。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及与乘法结合律的区别。

(学生独立在作业纸上完成后,集体订正,电脑逐个显示订正后的答案。

4、选择其中一组题目来计算

甲组乙组

①100×13+2×13 ① 102 ×13

②(63+37)×39 ②63×39+37×39

③ 9×(46+54) ③ 9×46+ 9× 54

师:先观察,确定一下你做哪一组。(先选好要做的内容,并说明理由。最后总结出: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然后学生独立做题,完成后交流答案。)

5、实际应用。

足球比赛的时候,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饮料。准备了24箱苹果汁和26箱橘子汁,每箱都是24瓶,你知道一共有多少瓶饮料吗?(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师:每箱饮料36元,付1500元够吗?(学生完成后,交流)

四、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你觉得自己的表现哪里最好?

3、老师小结: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了乘法分配律,真的很棒。乘法分配律是一条很重要的运算定律。应用乘法分配律既能使一些计算简便,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应用非常广泛。同学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它,希望它永远成为你的好朋友,伴你生活、成长。

4、作业(略)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的时刻(用5分5分数的方法),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并注意0占位的问题。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会认读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学难点:知道1时=60分,会看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同桌两人一个)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会不会看时间?

1、(出示课件:起床7时)

师:这是小明的一天。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就是7时)

师:你说的真清楚、准确。

2、(课件显示:晚上睡觉8时半)

师: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走过了8,分针指向6,就是8时半。)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

3、(课件显示:读书8时15分)

师:小明在干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的`?

(时针在8和9的中间,分针指向3,就是8时15分)

为什么指向3就是15分呢?

(分针走了15小格)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验证。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时间单位

1、认识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同桌合作数一数

1、钟面上有几大格?

2、每大格有几小格?

3、一共有几小格?

生汇报: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师:说的对吗?一起来验证。课件演示:12大格,一起伸出手指数一数。

师:每大格有5小格,伸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数一数。一共有几小格?请你5个5个地个把这个电脑老师数一数。

小结:通过发现和验证,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2、认识分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 (课件演示)

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为什么?

师:每大格有5小格,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5小格就是5分钟。板书: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

师:分针走一大格是几分钟?验证从1走到2。12到4,分针走了几分钟?还有其他看法吗?从12到9呢,12到11,从12到12呢。走一圈是60分钟。(多种方法数:5分5分地数,利用特殊位置,乘法口诀。重点讲)

小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几小格就是几分钟,我们可以用5分5分的方法数,走一圈是60分钟。

3、认识时

师:时针走一个大格是多长时间?(课件演示) 板书:

时针从12走到1是1小时,再来验证从1走到2 也是1小时。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你还能举例子说一说时针从几走到几是1小时?

师:从12走到6、12呢?(走了6、12小时),时针走半圈是6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

小结:时针走一大格是1小时,走一圈是12小时,走过几大格就是几小时。

4、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师:再仔细观察,分针和时针走动起来的,你发现什么大秘密?

(分针走得快,时针走得慢;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时针走一大格是几小时?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我们再来验证一下(重看课件)也就是说1时=60分(齐读) 板书:1时=60分

师:1小时有多长呢,我们一节课是35分钟,加上一个大课间课的时间20分钟,再加做眼

保健操的时间5分钟就是1小时。

三、教学时刻的认识

1、认时间

师:大家想知道建设小学的上课作息时间吗?

师:上课以开始我们遇到的问题,这个时间就是学生们早读开始的时间(黑板贴示:8时15分),你现在能肯定地告诉大家是什么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重点讲解)

个别说(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8,就是8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3,是15分,所以就是8时15分。)

同桌说(请你轻轻地说给同桌听,你是怎么看的?)

一起说(现在会说了吗?先看什么?再看什么?)

师:(黑板贴示:10时30分和12时5分),它们是什么时间?你怎么看的?

生汇报:(10时半或10时30分)

师:用今天学的几时几分怎么说?为什么几时半,分要用30分来表示?

(一圈是60分,半圈就是30分)

师:还有其他看法吗?

(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指向6,就表示30分)

师:这个时间你是怎么看的?谁还会说?

(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12,就是12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1,是5分,所以就是12时5分。)

小结:现在让我们总结一下,怎么看几时几分?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你可以举个例子来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是几分,所以就是几时几分)

2、写时间

师:我们会读时间了,你会表示时间吗? 拿出练习纸试一试,把三个时间用以前学的两种方法表示出来。老师请写得快,书写又端正的同学到黑板上来写。生板演

师:放下笔,眼睛看黑板,一起看一看她们写的对不对。8时15分中文表示法,是几时几分,就写成几时几分;电子表表示法,当中写个冒号,冒号左边表示几时,是几时就写几,冒号右边表示几分,用两个数字表示,是几分就写几。

师:谁来当小老师说一说这个写的对不对?(10时30分,电子表表示法就是冒号前面写10,后面写30)

师:这个中文表示就是12时5分,有不同意见吗?电子表表示法都赞成吗?比较一下前面两个电子表示法,它们冒号后面都有两个数字,这里只有一个,符合前面的规律吗?那该怎么办呢?对!当分不满10,前面用0占位。写作12:05,读作12时5分(强调)把丢掉的0找回来,补上去。

3、巩固练习

师:下面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会看时间了钟表王国的嘟嘟要当导游带大家去数学游乐园玩一玩。赶快出发吧!(课件显示)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听从导游的时间安排不然次序会很混乱,人也容易走丢了。

第一站:儿童乐园,到底是什么时候去呢?你怎么看的?

9时5分电子表表示法9: 5对吗?分不满10,5前面先写0占位。

第二站:百鸟园,什么时候去百鸟园呢?你怎么看?

第三站:猴山,什么时候去猴山呢?时针走过了12了吗?在11和12之间,走过了11,就是11时多。再看分针,指向11,走了55小格,你怎么看出走了55小格?所以就是11时55分。再过5分钟,集合离开游乐园,是什么时间?为什么?

4、拨时间

师:刚才认识了那么多时间,下面我们动手拨一拨时间?老师报时间,学生上来拨:5时20分,学生说一说拨的对不对?(先拨时针,拨到5和6之间靠近4,再拨分针,拨到4)

师:同桌合作拨一拨

课件显示(6时45分10时5分)以及同桌合作拨一拨的要求

1、先拨时针,再拨分针。

2、一人拨,另一人说怎么拨。

3、拨完一起检查。

4、轮流拨时间。

同桌合作展示怎么拨的?(一人拨一人说)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看时间几时几分。看时间,先看时针,时针走过了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指向几,分针走了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分。

师:快下课了,你能估计一下我们下课的大约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师:下课!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是在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估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和估算的范围。例1教学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通过“做一做”,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掌握口算方法。新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扩大口算的范围,相信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计算方法,探索出新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通过学生活动,体验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口算是不借助任何工具,只凭思维和语言进行计算并得出结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它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能力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我在备课前想过,既要让学生牢牢的掌握这堂课的内容,又要尝试让他们自己去学习。于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个井井有条的步骤:注意口算联系经常化,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逐步提高口算速度,培养口算能力。

依据的理论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幅订牛奶的情景图。(一份牛奶每月28元,订5个月要花多少钱?)

指导学生从图中获知数学信息及所求问题,提问: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呢?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以前学习的什么知识呢?(285;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知识)

教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笔算过程,同时请其他同学口算:1320;1240;3021;lOl5;2810。师:这些都是前面刚学过的乘法口算,说说你的口算过程。(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引导学生一起检查黑板上写出的285的笔算过程。提问:通过285的笔算,我们可以求得订5个月牛奶要花的钱。刚才口算2810可以解决这里怎样的问题呢?(订10个月牛奶要花的钱)

出示:订一年这样的牛奶要花多少钱?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2。再提问:与前面学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怎样的算式呢?(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师板书课题,并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揭示数学信息与问题,巧妙地将相关旧知识与要探究的新问题串连在一起,让学生在得到有效复习与铺垫的同时,又能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由易到难渐进发展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的学习热情。]

二、展开探索,算法多样

1.估算2812的积大约是多少呢?(把28看作30,12看作10,2812的积大约是300)

2启发谈话:28x12的精确答案是多少呢?这是个新的问题,小朋友,开动脑筋能否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2812的结果呢?请试着在纸上算一算!如果独立计算有困难,可以先自学课本30页中的算法,再独立进行计算。

3.学生在小组内展开交流,说说各自的计算方法。

4.全班集体分享,教师将其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分别说出思路。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学习方式和思考结果,给他们充分独立探索的空间和交流展示的平台。]

三、深化研究,优化算法

1.回顾:我们还没有学习2812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就能用这么丰富的计算方法得出结果,真了不起!老师想知道,你们是借助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来解决的呢?(第1种方法借助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笔算加法的知识;第2、3两种方法借鉴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4、5两种方法都是运用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

2.赏析:在这些算法中,你比较欣赏哪一种算法?(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它容易理解;我喜欢竖式计算,因为它比较清楚简捷;我认为四、五两种方法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只用两步就可以算得最后的结果)

3.讨论:如果要计算2913你会选择怎样的计算方法呢?(同桌讨论,全班交流)提问:为什么没有同学选择像黑板上(4)、(5)两种方法来计算呢?(4)、(5)两种方法有局限性,乘数13不能像1那样拆。

4.比较:方法(2)、(3)都是用的竖式计算,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异同呢?(这两个竖式只是十位上的1去乘28,所得的积写法不同,其它都一样)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两种不同写法的呢?(方法(2)与以前学习的笔算一样,用乘法口诀一八得八、一二得二记录每步乘得的积;方法(3)乘数12十位上的1表示10,2810口算得280)思考:在方法(2)中,乘数十位上的1乘得的积28与第一次乘得的积56相比,写的位置靠前一位了,你是怎样理解的呢?(这里的28表示28个十)试想:如果乘数十位不是1,而是数字较大的9时,你觉得运用哪种写法比较好呢?(口算的方法有些困难,运用乘法口诀记录每步乘积比较容易)

观察方法(1)、(2)之间的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口答进行连线。

5、小结:方法(2)是将方法(1)分步计算的过程用竖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当我们理解之后,采用方法(2)的写法不仅使计算过程清晰,而且还便于检查。所以小学阶段我们进行笔算的基本算法是竖式计算,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它的优势将会更明显。(完善课题,添上笔算)同桌小朋友相互说一说怎样用竖式计算2812,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用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尾要和十位对齐)

6.练习:出示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一题,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由算法多样化到算法优化是通过比较选优的渐进过程,教学中教师将两位数乘两位数探究的实例进行扩展,在2812与2913的对比中,寻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在2812与2892的对比中,得出简捷的笔算写法;在(1)、(2)两种方法的联系中,进一步明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算理。]

四、发现规律,学会检验

1.教师在黑板上出示1228的竖式,与刚才2812的竖式比较异同。(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只是乘数的位置交换了)提问:它们的计算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带着猜想补充完整课本31页试一试的计算并观察验证。启发:运用这一规律可以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进行验算。

2.课本想想做做第二题。

[设计意图: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进行验算是本节课教学的另一任务,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思考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主动接受这一检验方法,获得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检查的学习习惯,更能锻炼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

五、熟练运用,拓展提高

1.完成课本想想做做第三题,学生纠错后在全班集体交流。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想想做做第四题,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课本想想做做第五题。启发谈话:学以致用不仅能巩固我们学习的知识,还能提高我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到了这样的生活情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解答。

4.提问:你能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语文课本上你喜欢的一篇课文大概的字数吗?(数一数课文每行有多少字,大约有多少行,利用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算一算就可以知道了)学生试着练习。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知的掌握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在学生独立笔算中,教师能发现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错例的纠正中强化运用新知注意的要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交流体会,分享收获

启发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你有很多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分享,不仅有利于对今天学习的新知进行归整,还能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成就感,使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2、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折扣、纳税等知识,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

3、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难点】

1、重点是认真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是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相关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明确问题:

1、阅读P110—111内容

2、活动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的?

3、本金是多少? 可存的年限是几年? 资金用途是什么?

二、收集信息

1、课本中提供了几种储蓄存款形式?

2、哪些储蓄存款形式不需要缴纳利息税?

3、调查定期储蓄存款、教育储蓄存款和国债的利率。

☆友情小提示:购买国债

07年国债 年利率

三年 5.74

五年 6.34

(1)年限:3年期和5年期

(2)利率(右表)

注意:这个不要交税哦!

三、设计方案

(1)选择定期储蓄存款的话有哪些方案?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定期储蓄

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最后收益

(2)选择教育储蓄存款以及购买国债的方案有哪些?填写在下面表格中。

其它存款方案 存期 到期利息 利息税 最后收益

四、选择方案

哪种存款方案收益?到期后共取回多少钱?

五、总结梳理: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学习心得__________( a.我很棒,成功了; b.我的收获很大,但仍需努力。)

自我展示台:(写出你的发现或见解)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自学预设:

自学内容自学P43内容

指导方法自学P43

思考:

1、底面积是什么?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是怎么求的?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怎样?

尝试练习试着完成P43的做一做的第2题

  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的统一。(完成P43内容及P45第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并会灵活地应用公式进行体积计算。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

通过预习你观察到到了什么?

生:图中画阴影部分的那一面我们把它叫做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底面。师强调:这个面是由摆放的方式决定的。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面积。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怎样求长方体的'底面积?(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即S=ab)怎样求正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即S=)

(3)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统一

思考:我们能不能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统一成一个公式呢?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V=sh

3.练习:

完成P43“做一做”第2题。讲解:“横截面”通过实物直观演示,让学生理解他的实际意义,懂得一个物体平放,立体图形的左面和右面就叫做横截面,如果竖起来,横截面就成了底面。所以

三、巩固练习:完成P45题8。

四、练习拓展:

1.计算:

2.一根长方体木料,它的横截面的面积是0.15,长2m。5根这样的木料体积一共是多少?新课标第一

3.有100块底面积是42,高6cm的立方体石块。这些石块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的和是48cm,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22:3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