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
范文 |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质疑→读议(解疑)→说练”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说说”的教学方法,在读议、理解过程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避免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应把时间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悟两位首长乃是共产党领导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严守军纪、关爱群众、以身作则、模范表率,才使“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才使自己的政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战斗部队坚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才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十八年,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了腐朽黑暗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教学重点】 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按照“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教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第一教时 一、实物展示,激趣导入 1、出示两块银元,同学们,这是什么?对这是银元,是中华民国时期的钱币。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这两块银元有关,围绕这两块银元会发生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记记生字的字形,想想新词的词义。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交流反馈 (1)做作业本第二题,做完后自由轻声朗读,全体完成后齐读。 (2)出示习题: 埋怨(mán mái )缝补(fèng féng )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暂时不要求学生十分完整的概括, 只要求学生说个大概)(孙老汉给刘司令员和邓政委沏茶时不小心打碎了茶壶,邓政委塞给他两块银元叫他再买一把。孙老汉的老伴把银元缝进了刘司令员的衣领里。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又派人把银元送还给孙老汉) 二、分段理清文章线索 1、围绕着银元,你能给课文理出一条线索来吗? (刘司令员和邓政委)塞银元——(孙老汉的老伴)缝银元——(刘司令员和邓政委)送还银元。 2、根据以上线索,给课文分段。 (1)学生根据提示分段。 (2)交流。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教学目标: 1、理解太阳路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2、体味象征手法的作用。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后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情感目标: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树立百折不挠地向光明攀登的决心。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主次。 2.弄清苗儿生长和太阳路的关系,懂得奶奶讲的太阳路的含义。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段奶奶讲的话。 学习难点: 太阳路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投x、录音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小时侯是否梦想过登上月球?那么有没有梦想过登上太阳?为什么?可是有一群孩子却真的有过这样的'梦想——找到一条能登上太阳的路,而且非常执着,这群孩子里就有作家贾平凹先生。今天让我们随着贾平凹的笔触,一起去他的童年探访他的理想。 二、生字、多音字正音。 绳儿系着痴一溜眉豆噌噌莫名其妙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书,运用学习方法勾画圈点。 2、预设学生质疑 x文章为什么以“太阳路”为题?孩子们最终找到“太阳路”了吗? x奶奶说:“正是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皆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你如何理解其中含义? x孩子们找到太阳路的过程 3、课文梗概:梦想太阳路——寻觅太阳路——观察太阳路——理解太阳路。 四、分小组读书,读通、读顺。 五、看来,“太阳路”并非真的是登上太阳的路途,而是人们追寻自己的梦想的人生历程。这时它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转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六、课堂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第二、三段,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奶奶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分清主次,练习朗读课文。 一、复习 1.听写词语:缠着施肥葵花猜不透桃核篱笆结籽一辈子悬在空中莫名其妙 2.课文第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第二段 1.听了奶奶的话我们怎样去找太阳路呢?引读相关的自然段。 2.“居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里用“居然”而不用“果然”呢?“断断续续”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 3.(出示抽拉投x,教师边演示边讲述)你们看,种子发芽了,先是一个嫩尖,接着就分开两个小瓣,像什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准确地写出了种子发芽时的样子。 4.看着自己亲手种的种子发芽,心里当然很高兴,奶奶又让我们怎样做的?读11、12自然段,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苗儿与太阳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又去问奶奶。她是怎么说的呢?我们更莫名其妙了。理解“莫名其妙”中的“名”的意思。 2.小苗儿与太阳路的关系我们一点儿也不明白,奶奶是怎样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呢?请大家轻声读15-24自然段,相互讨论奶奶说的话的意思。 3.(全班讨论)奶奶说的话,我们听懂了吗7(板书:听) (出示)(1)苗儿五天长高了一截,一截就是一个台阶。苗儿顺着台阶往上走,不就能走到太阳上去了吗?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句话中的“走”是什么怎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出示)(2)原来草呀树呀,都各自有一条支太阳的路,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这段话中有两个“去太阳的路”,意思一样吗?(第一个“去太阳的路”指植物向上生长、向太阳攀登的过程。第二个“去太阳的路”指的是通向进步、通向光明的路。) (3)为什么满世界到处都有通往太阳的路,可谁也看不见呢?(通向太阳的路又陡又长,得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 (4)世界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条路上攀登,为什么有的走得长,有的走得短。你能举出例子来说明吗? 4.我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呢?(出示奶奶说的最后一段话)。 a.奶奶说了几句括?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b.想想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人生的路又陡又长,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要不怕艰难困苦,勇敢地尽自己的努力去攀登,这样才有希望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 c.练习朗读奶奶说的这段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6.读到这里,你明白了吗?奶奶说的太阳路是真的通向太阳的路吗?(板书:明) 7.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总结课文,落实训练重点 1.快速默读全文,总结中心思想。 2.作者围绕中心思想写了“我们向奶奶打听去太阳的路”,奶奶让我们种园子,奶奶告诉我们苗儿和太阳路的关系。你们觉得哪一个内容作者是具体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在阅读时要能够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抓住主要内容认真阅读,仔细体会,深刻领会中心。 五、课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 2、太阳路 听——奶奶的话 看——苗儿的走 想——进步、光明的路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设计理念 把同学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同学语文实践的过程,让学习变成一个读书交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在显著的位置。同学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随同着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反思,不时调整自身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习战略,同学真正成为学习者。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俺爱阅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板块: 1.“读书交流会”。 (1课时)同学对于读书有自身的认知,也了解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也有自身喜欢的`作者、作品,有自身的读书经验……单元学习开始尊重同学的学习经验,布置一次交流活动。给同学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能够看到同学已有的效果,也可以看到同学在读书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教师了解同学的起点,有利于调整教学思路,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顺学而导。 这一局部就布置综合性学习,提出活动话题,设计方案。让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学习单元。 2.“品读书滋味,悟读书乐趣” (1-2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同学和文本作者对话,获得和作者大体相同的感受,对文本由基本的认同感,获得阅读感受;让同学和文本对话,学习文本语言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让同学和自身对话,提出文本的限制,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找到自身的感受;让同学之间相互对话,学习者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认知,获得新感受新体验。 3.“学读书故事,习读书方法” (3-4课),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同学从文本中获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同时慢慢总结自身的读书方法,对自身适合什么样的方法有所感受,有所领悟。 4.“汇报与展示”。 把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展示台中的内容进行整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分为“谈体会”(读书感受、读书方法、读书乐趣等)“讲故事”(自身的或者他人的)“争辩会”(开卷是否有益),这三个小活动可以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有所偏重,关键是引导同学反思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考虑,善于总结的习惯。同时,对学习方法、学习体会做必要的总结;同学根据交流的情况,完成一篇习作;组织一次效果展示,包括展示台中提示的读书记录卡、班级图书角、习作、访谈记录、心得体会等。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悲凉凄切、如泣如诉”等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反复揣摩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感悟朱丹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4.体会比喻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对南京大屠杀刻骨铭心的痛楚,增强学生不忘历史的民族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细节描写,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不忘国耻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寄托的哀思,体会朱丹悲戚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策略 1.品读与感悟相结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在读中悟,悟后促读。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人物的品质。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悟其情,悟其意,悟其法。 2.在教学中采用朗读、联系上下文、引入资料、抓重点词语等教学方法突破重点,采用朗读、想象等教学方法解决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梳理问题,引入探究 导语:木笛,一种中国民族乐器。清音洋溢,圆润厚实。课文围绕着一支木笛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快速浏览全文,回忆主要内容。 关键词:拒绝,录取。 2.故事一波三折,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听了故事的概貌,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3.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探究。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引起阅读期待。 (二)深入探究,品读体会 1.我们先来看看朱丹什么样?找到描写他外貌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 (1)指名读语句,提示:云锦,中国传统织品,美若云霞;梅花,冒雪而开,别有风骨。从他的衣着上你感到了什么? (2)他一出场,就让我们看到了他挺秀的英姿,从他的外貌让人感受到他的独特气韵。再指名读外貌句,齐读。 2.朱丹一路过关斩将,两轮赛事后进入终试,让人对他的演奏充满了期待。然而考场上他的举动让人颇感意外。自读相关段落,说一说发生了怎样的一幕? 3.默读相关段落思考:一场考试,一次拒绝,为什么说朱丹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深感惋惜?把你读懂的内容简单批注在段落旁边。 4.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从不同角度思考。 角度之一:从考场氛围的角度感受这场考试非同寻常,在这次考试中主动放弃让人感到意外。 (1)让学生从“要求严苛、竞争激烈、都是高手”等词语中体会高手云集,进入终试不易。 (2)抓住“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声名远扬”等词语体会考官不同凡响,对艺术水平要求高。 (3)追问:罗丹,的雕塑家,他打量雕塑作品时什么样?大师像罗丹打量雕塑作品一样打量朱丹,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看得细致入微,仿佛要从外表看到他的内心;像欣赏艺术品一样打量朱丹,初见朱丹,大师对他投去的目光严苛而又欣赏。 角度之二:从朱丹的举动引起反响的角度看,他的放弃考试让大师惋惜。 (1)随学生交流适时点拨:“闷雷炸响”,你感受到了什么? 小结:朱丹的一句话震惊了全场,“轰”的`一声在人们的心头炸裂,谁都没想到他会拒绝演奏,让人诧异。 (2)追问:从大师的话语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朱丹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他放弃的是什么? 放弃了进入乐团的机会,放弃了自己美好的前途;前途错过了,再也无法挽回。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朱丹竟甘愿放弃自己美好的艺术前途。 角度之三:从朱丹的语言、动作、神情中体会。 (1)让学生从“一丝悲戚”和“涌出苦涩的泪水”两句中感受“男儿有泪不轻弹”,而今到了伤心处,眼中难以抑制泪水,放弃这次机会他心中多么不舍。 (2)引导学生关注朱丹进入考场和离开考场前取放木笛的语句。从他对木笛的“一取一放”中体会到什么? 小结:两个“小心”,看出朱丹珍爱木笛,热爱音乐,对木笛的视若珍宝表现出对艺术的渴望与追求。 5.这部分作者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内容,抓住朱丹的动作、神情细致地进行描写。朱丹,一个颇有音乐才华的青年,一个把艺术当生命的人,在一场决定他前途命运的考试中,毅然选择了放弃考试,默然离场,只因为什么?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 6.朱丹是为了一场纪念。在朱丹的内心深处,对死难同胞的纪念胜过了他个人的前途、命运,甚至他的生命。在前途与纪念中他选择纪念;他的内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波澜,使得他如此义无反顾?让我们翻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 (1)出示图片: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的历史佐证。 (2)出示课件。 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日本侵略军的铁蹄下沦陷。手无寸铁的中国人被日寇像牲畜一样虐杀。惨绝人寰的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遇难同胞超过300000人。古都南京,血流成河,白骨累累,这是祖国历惨痛的一页,这一天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国殇之日。 (3)学生谈感受:看着日寇凶性摧残中国人的情景,听着这组血淋淋的数字,你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感受? 小结:痛恨日寇,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土,虐杀无辜的百姓;同情死难的同胞,为他们生命的逝去感到难过、惋惜;心中充满了悲愤,为我们的祖国曾遭践踏而痛苦;我们要记住历史,要振兴中华。 7.南京大屠杀,一段屈辱的历史。朱丹国耻铭记在心,满怀哀痛。所以在欢乐与纪念中他选择了恪守悲伤。考场上他毅然离场,心潮难平,你们体会着此刻朱丹的内心想法,分角色读一读对话。 (1)自由找伙伴练读。 (2)学生展示,大家从他们的读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文本的体会与资料的引入,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朱丹当时的心情,理解他做出选择的原因。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过渡:朱丹不肯吹欢乐的笛曲,这无声,胜过千言万语。这不为,彰显了他人格的力量,痛楚而坚决。我们感到了他拒绝背后的铮铮豪气。 暮色来临,雪花飞扬,他来到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前,静静伫立,深情款款地吹奏了起来。笛曲就是他的心曲,你们能听懂他的心声吗? 自由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1.此刻,你们听到了怎样的笛声?感受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把你感受到的动笔写一写,和其他同学说一说。 出示课件: 笛声悲凉凄切,犹如,犹如;这如泣如诉的笛声是在为而哭泣,是在诉说。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体会文章主题。 3.这笛声道尽了朱丹内心的悲痛,他对死难同胞的深深悼念,他对日寇累累暴行的控诉,他不忘国耻的浩然正气都凝聚在这幽幽的笛声里,充塞在天地之间。这是他的生命心曲。反复朗读。 4.朱丹不忘国耻,在铭记中砥砺前行。在描写朱丹的笛声时,在这部分内容中反复出现了飘舞的雪花,你们找一找,说一说作者描写“雪”的意图。 (1)学生找到语句,读一读说一说。(小结: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2)点拨:朱丹在石碑前看到了孩子的方阵,为什么描写雪花? ①自己读一读“孩子方阵”这一段,边读边想象画面。 ②指名读:“曙色萌动,蓓蕾初绽”想象一下是怎样的画面,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小结:稚嫩的生命正在成长、绽开,新的一天正在到来,焕发着勃勃的生机,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希望。 ③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小结:孩子们自发地聚集在纪念碑前悼念死去的同胞,他们像朱丹一样不忘国耻,一样热爱我们的中华民族。 是啊,这莹莹的雪花烘托出了朱丹纯洁高尚的品格,对民族的挚爱之情,也突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这样的环境描写起到了衬托的作用。作者说雪中祭奠的孩子们仿佛是“一片幼松林”。你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幼松树,这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他们会成长为坚贞不屈,苍翠挺拔的参天大树。 5.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那浓浓墨色浸润纸张,朱丹一样的人们不忘国耻,爱国情深,父辈的教育也浸润孩子们的心田,流淌在他们的心间。这部分作者用鲜活的比喻写出了朱丹在石碑前看到孩子方阵时的内心感受,他人笛合一,心中厚积的情感都随一曲笛声道出。我们再来读读语句。 再次指名读“入夜──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体会孩子们爱国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教材内容:《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这课文是一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标:学习,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体会(学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同学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回顾“词语盘点” 1.同学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誊写竞赛,引导同学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同学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效果加以展示. 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俺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激励俺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同学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同学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同学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同学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俺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胜利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同学课后将自身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从老黄的身上感受动物是有感情的,从全家人对老黄的态度和做法上体会人是如何关爱生命的。 2、抓住第八和第十一自然段的情景描写,联系当时的情景,感悟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3、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难点:感悟叙事过程中景物描写对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准备:搜集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谁来把自己和小动物之间的故事讲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近老黄,看看他和动物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2人小组,检查课文的朗读,要求正确流利,交流词语的理解。 如:咀嚼、埋葬、暮年、早茶、爽健 3、指名朗读课文,大家评议。 4、读课文,想一想老黄全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回读课文中的重点描写,高手到老黄对生活的留恋,体会全家人对生活的关心。 5、再读课文,感受情景描写对感情的烘托。 三、学习生字词。 1、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2、重点指导:毯 3、扩词练习。 梳理、修饰、地毯、暮年、安适、环境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老黄及全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感受生命间的平等和谐。 1、出示:文章中哪些地方让你最感动? 要求: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语句。 2、4人小组交流,诵读,谈感受。 3、全班交流。 (1)老黄对生命的留恋,让我们感受到生灵有情,生命美丽。 它悠悠的脚步、沉重的目光。 准时饮水的足迹记录着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习惯。 它生命垂危时会到田边的步履,留下了它对以往工作和生活留恋的情感。 孩子们和她嬉戏时。他和其的目光涌动着对衰老的无奈。 听到牧童的喊声,站在草场上,润泽的眼睛流露出对过去的怀念。 回光返照时,回到曾经工作、休息过的地方,它静静的看着,带走了无限的眷恋。 (2)全家人多老黄的关照,让我们感受到尊重生命的浓情。 父亲心爱这个老伙计,说它一生辛苦,再不能拿什么工作麻烦它了,就让他安适的、自由的过它的暮年。 孩子们和老黄嬉闹时,那“环绕、抚摩、梳、抱、喂、打扮“的'行动透着对老黄的喜欢和亲近。 老黄生病了,我们替它披上一条毯子,弄东西给它吃,拿水给它,请兽医来。老黄已经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不愿失去它。 老黄死了,我们依据它的心愿,将它埋葬在工作并且休息过的田边。每逢花季,便开出一些美丽的花,那美丽的花给人深深的启迪。 (3)指导朗读文中两处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热爱生命的情感。 春光很好。桃树上开着花朵。前一天晚上刚下过雨,空气很清新。天空没有一片云。阳光爬上山头,有着说不出的美丽。 (无限春光渲染了生命的美丽,暗示了生机。) 它到了河边,喝了些水,又站了一会儿,破例的不回这儿来,却走到近旁的田边。那时微风拂着正在成长的小麦,麦浪下面藏着无数的斑鸠,上面呢,有千百只小蝴蝶结对飞舞。老黄站在田边,静静的看着,好像面对一个熟人。忽然它站不稳了,全身摇晃,呻吟了一声,就倒在了地上。 (这田间一盛一衰的景色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世界有众多的生命演绎的美丽。) 4、有感情的朗读,感受生命的伟大与壮美。 三、拓展延伸 讲讲你身边的人与动物的感人的故事。 四、全文 关注生命,这世界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读写。 板书设计: 称呼老伙老头子老人 老黄人情味谈论暮年早茶散步 交往戴花抚摩 做法生病中照料死后埋葬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了德国小姑娘乌丽娜在丽江的故事,带给我们回味无穷的审美感知。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教学重难点 从具体的词句中体会丽江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同学们,金色的读书年华,留给我们无数美好的珍藏,在学习生活中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学,还有同桌。在这些同学中,你和谁的友情最深,能简要地谈谈吗(引领学生以难忘的友情为主题,进行口语交际)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我”和乌丽娜怎么样,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从这件事中能体会到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并运用。 2、初读课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出示自学指导一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本课的生字,新词不少,相信同学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本课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学生字,词) 3、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学习生字,从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①音:注意区分平翘舌音,如”酥”“诧”“捶”“宅”。 注意多音字”娜”。 ②形:注意区分”宅——诧”的字形。 ③义: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如果与课文理解紧密相关就留到后面随文学习。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出示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说说文章讲述了什么事?并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初步解决下面的问题: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古城丽江给”我”和乌丽娜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概括主要内容。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生字词。 2、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联系语境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从”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中,想象”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体会乌丽娜对丽江古城的热爱以及”我”和乌丽娜的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这一段。 三、品读课文,解疑感悟 (一)回顾课文讲了”我”和乌丽娜的什么事? (二)从课文对”我”和乌丽娜数桥这件事的叙述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1、体会丽江的美。勾画出描写丽江的句子,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老师点拨以下几点: (1)整体描写。 ①扣住”依山而建”“高高低低”“错落有致”体会古城富有情趣的布局美。 ②扣住”一千多年的历史”和”四方街的建筑特点”体会丽江城的古味。 (2)局部描写。 “水”和”桥”给丽江带来的美。 ①”水”: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亮:扣住”倒映着白墙灰瓦,还有那在水边浣洗……特别好看”理解。 活跃:扣住”流下来”“冒出来”“哗哗哗”“汩汩汩”“穿行”等词语理解。 ②”桥”:桥的特点是什么(林林总总)”林林总总”什么意思(形容繁多) 桥林林总总体现在哪些方面 数量多:354座。 样式多:石板桥,木板桥;石拱桥,木拱桥;单孔桥,双孔桥,多孔桥。 材料多:石头,木头。 雕刻丰富:有东巴象形文的吉祥语,有东巴神舞,还有各种鸟兽花木。 (3)总结过渡。 这”水”和”桥”给丽江带来了什么又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什么 2、从具体词句中朗读体会”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的快乐。 如”我们流连在水边,有时候快乐地欣赏着绒丝线似的青苔随着水波柔柔地摇摆……” 3、小结:丽江的”水”和”桥”给”我”和乌丽娜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从这快乐中也让我们体会到乌丽娜对美丽的丽江古城深深的热爱,这种热爱在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也能看出,找出具体词句朗读体会。 4、学到这里,你觉得乌丽娜是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这样的孩子谁都喜欢,”我”更是与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分别一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丽江古城》的邮票,决定给乌丽娜写封信,把邮票寄给她时,想一想,在信中”我”会对乌丽娜说些什么 四,感悟表达,积累背诵 1、课文在叙事中写景,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的。 2、背诵”都说是水给丽江带来了美丽……特别好看”。 五、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天上的星星》。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教学目标] 1、自主理解并积累生字新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内涵丰富的句子;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 3、根据人物的特点和特定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 4、感受六个孩子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 学生: 1、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援助、惋惜等。 2、按课后要求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一、简介背景,激发情感。 1、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师:1936年7月,西班牙发生内乱。德国、意大利法西斯乘机侵略西班牙,派往西班牙20万军队。三年的战争使西班牙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西班牙人民开展了反法西斯的斗争,各国人民纷纷募集粮食、药品、捐款予以支援。今天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期间,讲述了六个孩子的故事。 说明: 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可以给学生展示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和无穷宇宙间的自然奥秘,可促使学生进入探幽觅胜、奇思遐想的学习境地。本课的故事发生在战争年代,是学生所不了解的。背景资料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领悟作者的表达意图。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1、轻声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六个孩子,围绕他们讲了个什么故事呢? ◆2、出示填空: 一天,六个的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他们(时间)(地点)(谁)(做什么)想______,于是他们______。(结果) 3、概括一件事情需要讲清楚哪些内容? 说明: 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本篇课文的篇幅很长,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学生来说确实不易。利用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线索,降低概括的难度。然后,让学生了解概括事件要讲清楚事件的“六要素”,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交流。 板书: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三、研读课文,感悟六个孩子的品质。 (一)学习课文1-8节。 1、师:六个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一张残缺不全的西班牙孩子的脸。 出示图片。 2、轻声读课文1-8节,思考: 六个捷克孩子从报纸上看到了被法西斯强盗炸死的西班牙孩子的残缺不全的脸,想到_______,想到_____,还想到______。 3、交流。 4、小结:六个孩子对那个可怜的西班牙孩子满怀同情,对法西斯强盗满怀怒火 5、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课文3-8节。 过渡:孩子们多么想帮助那些饱受战争苦难的西班牙人民啊,他们能做的只有捐钱了,可是钱太少了,只有半克隆,这相当于人民币1角5分左右,于是他们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二)学习课文14-18节 ◆1、课文14-18节写了4个孩子献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的过程。请大家默读课文14-18节,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 2、交流。 安东尼: ⑴敬佩安东尼的同学齐读14节。 ⑵交流敬佩安东尼的原因。板书:折刀 ◆⑶出示骑士画面,理解“骑士” ⑷随机指导朗读: 突然,安东尼说:“我有一把折刀,”他犹豫了一会儿,又加上一句,“可以卖掉它。” ⑸小结:安东尼第一个想到了卖掉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那把折刀是一件宝贝,是每个孩子都幻想拥有的,他虽然有太多的不舍,还是毅然捐了出来,他真了不起。 ⑹孩子们对他的举动充满敬佩,出示句子朗读: 甫兰杰克庄严地站了起来。其余孩子也站了起来。他们紧紧握住了安东尼的手,紧紧地——成年人只有在遇到危险的时刻才这样握手。 甫兰杰克: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鞋油盒 ◆⑵出示鞋油盒实物。师:这个盒子可有趣了,轻轻一扭,盒子就打开了,甫兰杰克可是等了好久,鞋油用完了,才归他所有的,这里面可以藏很多宝贝,或许就藏着孩子们最喜欢的弹子,你喜欢吗?舍得卖掉吗? ⑶朗读句子:甫兰杰克一声不响地拿出一只铁制的鞋油盒,轻轻地放到安东尼的刀子旁边。 罗达: ⑴学生交流敬佩的原因。板书:弹子 ⑵出示句子朗读: 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依沃塞夫: ⑴师:没有人觉得依沃塞夫了不起,他真的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 ⑵出示:但是当依沃塞夫把自己的哨子放到安东尼的刀和甫兰杰克的铁盒旁边时,罗达觉得惭愧了。他在自己那十三粒弹子里又加了一粒。第十四粒是用锡做的,他用这粒弹子玩的时候总是赢的。 ◆⑶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依沃塞夫平时用哨子可以干什么呢?板书:哨子 总结:课文写了四个孩子,但我们知道六个孩子都是一样对自己心爱的东西有那么多不舍,但是他们在不舍时,在犹豫时,仿佛又看见了西班牙孩子那残缺不全的脸,毅然捐出了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善良的孩子,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课文14-18节。 说明: 文章14—18小节是文章的重点,表现了六个孩子为了帮助西班牙人民,决定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的过程。然而,折刀、鞋油盒、弹子、哨子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东西为什么是这些孩子最宝贵的?这是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的。因此,在这部分的教学中,用“你觉得哪个孩子最了不起,为什么?”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可以帮助学生走近这些孩子。通过想象练习,有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孩子们的内心。让学生明白,东西虽然平常,但对于六个穷孩子来说,是最喜欢的,是独一无二的,把这些宝物卖掉对于他们来说是多么的不舍,从而体会他们的`善良和对法西斯的憎恨。 过渡:孩子们捧着这些最宝贵的东西来到了老依查克收旧货的铺子,在他们心里,他们正做着一件最神圣的事情,他们的脚步是那样的坚定,他们的神情是那样的庄严,他们的心情又是那样的激动。这一段写得十分感人,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19-20节,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孩子们激动的心情。 (三)、学习课文19-20节。 1、配乐朗读。 2、想象说话:孩子们心情是那么激动,是因为___________。 四、小结复习,简介作者。 1、总结:战火无情人有情,东西有价,情谊无价。透过这些平常却又宝贵的东西,我们分明看到是六个孩子,六个捷克的孩子,六个善良的捷克孩子,六个充满正义感的捷克孩子,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安东尼、罗达、甫兰杰克依沃塞夫。 ◆2、更要记住的是文章的作者,简介作者:伏契克 说明: 在分析与探讨将近尾声之时让学生了解文章作者,能更好的了解作品的主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名篇的兴趣。 3、教师总结:伏契克说过:“为了汲取将来的美好而牺牲了的人,都是一尊石质的雕像。”我想:这样的一尊尊塑像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里。 4、拓展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 附板书: 35、六个孩子的故事 (捷克) 安东尼折刀 罗达鞋油盒援助→西班牙人民 甫兰杰克弹子 依沃塞夫哨子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教学目标: 1、在学习对个人采访的基础上,掌握角色采访对话的方法。 2、能运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采访对话。 3、进一步培养应变能力。 教学设计: 一、导入激趣: 1、导入:前几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采访,掌握了一定的采访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角色采访。 2、回顾方法:首先要听清楚提问的内容;其次,考虑从哪儿方面来回答;第三,注意采访与被采访的关系,确定回答的语气,考虑叙述的方法,最后回答时还得注意讲述要流利。 二、示例比较: 1、示例:大队委员来我中队采访班级推广普通话的情况。 大队委员:听说你们班在开展推普活动中成绩显著,请你说说推普意义。 答:推普的意义很多,我认为有这三点最主要:1、大家都讲了普通话,就解决了各地之间语言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容易了。2、可以规范祖国的语言文字。3、我认为还可以显现的文明程度。 大队委员:那你在班推普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答:我班推普工作是老师组织指导下,按部就班地开展,首先我们讨论了讲普通话的作用,其次班内制订了推普公约,贴在墙上,大家对照着做。第三,老师经常对我们进行培训,纠正读音。第四,各小组还开展竞赛。总之,我班通过全面开展推普活动,人人参与,使推普工作落到实处。 2、比较学习: ⑴采访与被采访之间的关系。 ①同学之间②队干部与队员③老师与学生 ⑵一开始直接说出要采访的目的,声音要响亮。 如上述推广普通话,可以这样说:听说你们班在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中成绩显著,请你说说或介绍你们是怎样做的,好吗? ⑶被采访的要听清楚对方的意思,灵活地回答问题,对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避开不说。 ⑷接受采访还应注意谦虚,有礼貌。在采访回答中加入:“我们工作才刚刚开始,还做得不够,请你们多提宝贵意见!”“你们的这次采访是对我们班级推普工作的检查和督促,谢谢你们!” 三、同桌练习: 同桌进行采用问答式采访,学习回答问题技巧和应变能力。 四、小组交流,共同评议。 五、全班展示,巩固学法。 六、作业: 联系课文《访问环保方博士》,体会博士回答技巧,学习他的知识渊博。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教学目标】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联系上下文等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3、领悟作者描写朱丹外貌语句的作用。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和感悟及引入资料理解朱丹放弃终试又被破格录取的原因,体会朱丹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感悟笛声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环节】 一、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二、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三、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四、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教学主要环节和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回顾内容,梳理问题,引入文本探究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木笛》,(板书课题)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针对朱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进行质疑: 面对“放弃终试”“破格录取”你有什么疑问吗? 根据学生质疑梳理成一个大问题:朱丹在考场上为什么放弃终试,后来为什么又被破格录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阅读期待。】 第二个环节:关注对话,引入资料,了解放弃原因 (一)、关注对话,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看看朱丹是在什么情况下放弃了考试?为什么放弃? 教师引导过渡:你是通过朱丹和大师的对话读懂的,让我们都来读读朱丹和大师的对话。 边读边思考,从这部分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到“没有忘记”, 追问学生朱丹没有忘记什么?(南京大屠杀遇难同环保纪念日) (二)、引入资料,震撼心灵 1、有关南京大屠杀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2、教师引入资料: 师述:1937年12月23日,日军攻占南京,日寇的刺刀疯狂地刺杀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日军的枪弹疯狂地扫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多少无辜的南京市民被焚烧、活埋、水溺……多少父母失去了孩子,多少孩子变成了孤儿,原本美丽繁华的南京城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屠杀持续了40多天,近1000个小时,大约60000分钟。30多万人惨遭杀害!大约是每1分钟杀6个人。 引读:同学们,读一读这串带血的数字吧。(齐读) 这仅仅是一串数字吗?(再读) 3、读着这串数字,你们心中有着怎样的感受?(再读) 教师小结:在朱丹的心里,这是一种永远的痛,这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感受得到的耻辱的痛。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的引入与教师的引读,使学生受到震撼,在此基础上,对朱丹当时的心情便会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朱丹作出选择的不易做铺垫。】 (三)、品味感悟,体会原因 1、教师引读:所以当大师冷峻地问朱丹为什么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时,朱丹说——(教师指示屏幕引导读出朱丹的话) 2、就是这样的日子里,当朱丹接到这张(出示卡片:第一项,任选一首表现欢乐的乐曲)卡片时,他在想什么呢?请你读读有关段落,想想你是通过什么读懂的? 出示:看过卡片,朱丹眼里闪过一丝悲戚。沉默片刻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然后抬起头,歉疚地说:“请原谅,我可以不演奏欢乐的曲目吗?” 3、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悲戚”“沉默片刻”“深深鞠躬”等词语,体会朱丹的难过、矛盾、歉意…… 联系一、二自然段中“要求苛刻”“竞争激烈”体会机会来之不易。 抓住文中描写朱丹对木笛珍爱的语句,体会对音乐的酷爱。 4、教师引导:在考场上朱丹放弃了什么?坚守了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朱丹虽然内心是那么痛苦,那么不忍,但是他最终决定放弃终试机会。是什么使他做出了我们常人无法理喻的选择?(正是他的炽热的爱国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揣摩文字,品味语言,感受朱丹内心的悲痛与选择的艰难,从而突出他的爱国情怀】 第三环节:想象画面,品味笛声,体会爱国之情 (一)、想象画面,体会心情 1、朱丹向主考官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当他走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自读) 出示:临近石碑,只见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i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有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头上,肩上积着一层雪,仿佛一片油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幅画面。体会这份悲痛的心情,以读代讲。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画面、评读使学生头脑中出现画面,感受孩子们悲痛心情,体现孩子们的爱国情怀。】 2、教师小结:临近石碑,朱丹看到了身披白雪的孩子们手擎红蜡烛,悼念亡灵。 (二)、品味笛声,感受心声 1、于是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 笛声化作了这样一段文字,笛声悲凉凄切——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 2、这段话在写什么?(笛声)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好像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补白辅助学生理解这段文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笛声所表达的情感。】 这笛声给人什么感受?悲凉凄切,寒冷。 3、读了这几句,你对朱丹有了那些了解?内心悲痛,充满仇恨,演奏水平高超) 让我们也和那些孩子一起听听这悲凉凄切的笛声吧! 你听到了怎样的木笛声?悲伤、难过、凄凉。 4、悲伤!难过!让人落泪,如果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哪个词呢?如泣如诉这个“泣”三点水加个“立”,什么意思?诉呢? 出示: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笛声如泣如诉,它在向人们倾诉:( );它在控诉( );它在呐喊( )。 【设计意图:借笛声引发想象,表达心声,深化文章主题】 (三)、受到感染,破格录取 1、被白天情景所震动的主考官也来到了纪念碑前,他也听懂了朱丹的心声,他告诉朱丹:“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同学们,是什么打动了这位大师,让他做出如此的决定呢? (高超的目的演奏水平和深深的爱国之情) 原文: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大师希望让音乐成为一种呼唤,呼唤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第四个环节:品读外貌,感悟梅花,丰满人物形象 1、我们再来仔细打量一下这个被破格录取的朱丹,哪一段具体介绍了他?(4自然段) 出示:他看上去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朱丹为什么穿这样的衣衫? (云锦——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工艺,它是中国的代表,朱丹时刻把祖国记在心中。 梅花——迎风傲雪,它是中国人精神的体现,朱丹就像一枝梅花,不屈不挠。)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描写朱丹的装束?(外貌体现人物特点——爱国) 2、结论:在写人的文章中,外貌描写虽然寥寥数笔却也是作者的良苦用心,要为突出人物品质服务,所以我们写作时也要引起重视。 【设计意图:体会外貌描写的作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 【布置作业】 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许多感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 【板书设计】 9、木笛 放弃终试破格录取 爱国之情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木笛手朱丹在考试是为什么拒绝演奏欢乐的乐曲?这说明什么? 2、那位声名远扬的音乐大师为什么录取了没有参加考试的木笛手朱丹?(请写出两方面的原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教材简析】 这是英国作家尤安艾肯的作品,作者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层层递进的假定和选择中,告诉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提出善于读书,要常读常新,百读不厌,必有所获;设问、反问、比喻等写作方法的灵活运用,更是让文章魅力无穷。 阅读此文,我们仿佛与作者对话,感受着作者爱书如友、爱书如家的美好情怀。引领我们爱读书,会读书,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设计理念】 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明理,读书启智。中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言真是数不胜数。本文作者采用层层深入的表达方法、新颖别致的比喻、强烈的反问等方法引导学生用真心去阅读,用热情去拥抱书籍,用科学的方法去反复品读,不断思考,几番欣赏,寻找新知,总结收获,与书共鸣,读出自我……用名人读书名言激励自己,联系自己读书实践体验,感受读书带来的无穷乐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并在多样的语言实践中陶冶性情,习得方法,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等词语;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并受到启示;逐步培养学生“以书为侣”的阅读习惯。 3、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学习用比喻的表达方式写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 4、阅读《神奇的书》,感悟比喻、拟人表达方式的妙处。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增加语言积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继续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漫谈引入,激趣导入 1、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在设想中,让学生尽情地说出自己的选择和理由,然后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刚才大家谈了很多,我们似乎很难作出选择到底带什么东西好。可有这样一个人,她说(课件出示):如果你问到我,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会选择一本书。” 请大家读读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味儿?相机理解“毫不犹豫”的意思,朗读体会。 (“毫不犹豫”的意思是一点也不迟疑,很坚决果断。文中指在常人难以作出选择的问题上,自己会坚决地选择一本书,表达了对书喜爱的程度,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朗读体会“我”对书的痴爱。) 3、这个“我”是谁?(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这是她在1974年为国际儿童图书节所写的献辞里讲到这话,让我们再次感受那份感人至深的献辞吧!出示课题《走遍天下书为侣》。 从漫谈引入,任思想游疆,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畅谈自己的选择,有助于拓展思维。这为下面的“走遍天下书侣”作了对比映衬作用。 4、朗读课题,解读课题: ⑴谁愿意来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学生自由读课题,教师随机点评:“你的声音真好听!╱你的声音里透出了疑问。╱你用饱满的声音读出了欣赏!╱你念得真准。“侣”是生字,知道它的意思吗?(伴侣、同伴)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⑵读了这个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你猜猜作者会在文中告诉我们什么? 预测: 作者为什么要走遍天下书为侣? 怎样与书作伴侣? 与书为侣有什么感受?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1、读课文前,先琢磨琢磨题目的意思,猜一猜,想一想,是一种很好的读书习惯。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更是一种会学习的表现。现在,我们就去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自己认为不好理解的段落认真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倾听、随机点评。) 2、反复朗读难读的段落: (教师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老师指导全班同学反复读。在语境中检查字音,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读,扫除阅读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通过概括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读书交流,探究体验 1、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毫不犹豫地选择一本书作为环游世界的伴侣?现在,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来细细地体会其中的道理。请大家默读课文,用心思考。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鼓励学生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全班交流作者为什么要选择书作为自己的伴侣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点评。) 3、书像她的一个朋友,像一个家,这是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⑴自由练习读。 ⑵找出对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⑶全班交流: 你可以抓住一个词、一个句子、一处标点、一段话来谈你的体会和发现。 课件出示:你不会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意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②对比阅读,抓住“?”读出反问的语气感受反问的语气,以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课件出示: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你懂这个!”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①理解比喻写法的好处:作者把书当作什么?(一个朋友和一个家) ②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联系生活畅谈书与“家”、“朋友”的相似之处: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家总让人感到温馨和留恋,而且家每天都回,谁也离不开,作者把书和家相比,表示对书的喜爱犹如爱家一样。读自己喜爱的书,就是回自己温暖的家。另外,作者将书比喻为家,不仅表达了喜爱之情,还说了家从不同角度去看,会发现不同的美,来说明一本书值得反复去读。) (朋友,是你孤单寂寞时的陪伴,是你伤心难过时的安慰。朋友能给你快乐,给你许多新鲜的东西。谁不愿意与朋友在一起呢。把书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足可以看出作者对书的珍爱。) ③作者还把书当作什么?(一个与我同船的人,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课件出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又有什么感受? (“故地”,老地方,这里指书已读多遍,了解并熟悉;“想去就去”,是说方便,随心所欲,想读就读。随时想去就去,也就是打开自己喜爱的书就开始阅读,那么简单地就开始了故地重游。这个比喻真形象。) ⑷朗读体会: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 ①反复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爱书情怀:由前面的“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到现在的“就是”“也是”,愈加表达出了作者对书浓郁的情感,对一本书喜爱到百读不厌的程度。 ②仿写:书像一个朋友,像一个家;书就是一位朋友,就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正是这些贴切的比喻,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爱书之情,读书之法。其实关于书的比喻有很多,高尔基也曾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你读过这样的句子吗?或者结合你自己的课外收集到的名人名言,也试着用“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来说一说。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体验情怀,悟出写法。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或名人名言,仿写中进一步感受爱书之情,明白读书的意义,增强读书的兴趣。 4、创设对话情境,师生合作朗读体会作者对书的无限喜爱之情。 采用合作朗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读中领悟设问和层层深入的写作方法,深华情感。 四、复习生字,活用新词 1、出示生字“侣、娱、趟、诵、盒、豫、趟、零、编、某”,引导学生识记,交流一些易混易错字的笔画。如“豫”的左边的是“予”不是“矛”,“零”的下边是“令”不是“今”,“某”的上边是“甘”不是“廿”。 2、挑选自己喜欢的字组词后再编个故事或片段、诗歌等。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走遍天下书为侣,作者又是怎样去对待这个书本朋友呢?怎样去阅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整理自己的读书方法,收集名人读书小故事。另外在书库中选择你曾经很喜欢的一本书,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见到朋友般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刚学过的课文中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伴侣 朋友 书是家 故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新词。 2、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3、学生研读第三段,边读边做笔记: 课件出示: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然后,我会在脑子里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回过头来品味我最欣赏的一些片断,并问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它们。我还会再读其他部分,并从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东西。做完这些,我会把从书中学到的东西列个单子。最后,我会想象作者是什么样的,他会有怎样的生活经历…… ⑴自由读,想象着你就是著名作家尤安艾肯,你怎样向大家介绍你的读书方法。相机理解“新东西”的意思。 ⑵梳理写作顺序:请用最简洁的语言介绍你的读书方法: 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来介绍读书的方法。 引导学生梳理、概括,这既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锤炼思维的过程。 ⑶谈谈“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对我们的启示: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收获颇丰。书,如一个活生生的人一样生动。这句话也与题目《走遍天下书为侣》相呼应,相对照。 ⑷挑战读,比一比谁的朗读最富有感染力:试着背一背这一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⑸你看,读同样的文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怪不得作者说,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 ⑹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你自己的东西,因为世上没有两个人会用同一种方式读同一本书。”这句话的含义。 三、阅读链接,学习致用 1、一遍又一遍地读一本书,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煮书”。想想为什么叫“煮书”? 2、补充阅读:《趣谈“煮书”》(见资料链接),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3、结合英国作者尤安艾肯和《趣谈“煮书”》,联系自己的平时读书心得和经验,也可以联系名人读书的故事来谈谈对读书的看法。最好用上“首先……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学生总结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经验,或从作者的介绍中总结收获。 4、实践运用:下面我们就用尤安艾肯的读书方法来读一首诗歌,题目叫做《神奇的书》。 (见资料链接) ⑴画一画书神奇在哪里。 ⑵品一品哪儿最让你感动。 ⑶说一说作者的表达方式。 ⑷谈一谈你的独特理解。 ⑸背一背这首诗歌。 四、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1、《神奇的书》和《走遍天下书为侣》写得这么感人。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你最喜欢哪种写作方法? (帮助学生小结“比喻、设问、假设”及层层推进等写作方法,并相机引导读课文片断)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与书为友,爱书如家。漫步书海,反复诵读,细细品味,及时记录;感受沐浴书海的快乐,领略人世的真谛,欣赏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让我们做一个爱读书,好读书,会读书的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把以前读过的书拿出来读一读,按照作者的读书方法,看看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及时做好记录,到本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时我们一起来交流。 2、推荐阅读《书比人长寿》。 【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首先 一遍又一遍地读然后 最后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 2、用“毫不犹豫”写一句话。 3、仿写填空: 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一个家。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_。 4、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5、写几条读书名言。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对鸟的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训练学生感悟并运用通过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回忆课文,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告诉大家:鸟国迎来了一件什么事?(指名答)围绕金奖章,课文详细写了两个场面,分别是什么?(板书:争奖章、颁奖章)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阅读课文,看一看鸟儿们在使者到来前后有哪些不同的表现,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发?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中鸟儿们的不同表现,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通过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自学·探究 得知使者要来鸟国颁发奖章的消息后,群鸟是怎样争奖章的?他们的表现又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借助学习提示自主学习这一部分。 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文中鸟儿争奖章的部分,划出描写鸟儿表现的生动语句,并从中体会鸟儿的性格特点。 交流: (1)你觉得哪些语句对鸟儿的表现描写很生动?(生自由读句子)这句话抓住了对鸟儿的什么描写?(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你感受到这只鸟儿的什么特点?(生谈体会)你能通过朗读读出鸟儿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带着表情、动作生动朗读) 小结:在得知使者要来颁发奖章的消息后,鸟儿们一扫往日彬彬有礼的样子,争得不可开交,展现出了他们骄傲自大、自私自利、阿谀奉承等性格特点。 (2)分角色朗读这部分课文。如果把鸟儿们的表现想象成一幅画,你想给它起一个什么名字?(争名夺利) (3)所有的鸟儿都在“争”吗?哪一只鸟儿与众不同? (乌鸦),请你找出描写乌鸦的句子读一读。如果把乌鸦的表现也想成一幅画,也请你给它起个名字?(默默奉献) 四、过渡:使者捧着奖章来到了鸟国,面对金奖章,鸟儿们前后又有怎样不同的表现呢?(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提示2:默读颁发奖章这部分课文,划一划鸟儿们前后表现有怎样的变化,思考从他们的表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 1)读一读你划出的描写鸟儿表现的精彩句子,说一说你体会到鸟儿怎样的心情?(生结合句子中出现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体会群鸟面对金奖章时的强烈渴望与迫不及待) (2)然而使者并没有如愿以偿地将奖章颁给这些鸟儿,而是出乎意料地颁给了——乌鸦。对于即将挂在脖子上的`金奖章,乌鸦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从中感受到乌鸦怎样的品质?(生读句子,体会乌鸦的谦虚) (3)面对功劳如此大,却又如此谦虚的乌鸦,群鸟最终向他投去了敬佩的目光。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鸟国的一员,看着眼前“美丽”的乌鸦,对比自己刚才的表现,你想对自己、乌鸦或大家说些什么?(角色换位深入体会主题) 五、讨论·解疑 我们来回顾一下群鸟和乌鸦在颁发金奖章这件事情上的不同表现(出示幻灯片,对比显示)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荣誉不是“争”来的,只有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才配得到荣誉,才最受人尊敬) 六、反馈·总结 1、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生自由谈) 2、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文中乌鸦这样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人,你能想到谁呢?课下,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练笔,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一个人踏实做事、默默奉献的情景。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会审题,明确写作对象。 2.掌握描述物品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 3.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重点: 学会审题,掌握通过外形、颜色、功能等方面介绍物品的方法,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 叙事要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把它呈现给大家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要想把自己的心爱之物介绍给大家,就得掌握一些描述的方法。现在,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些提示: 1.它的样子:形状、颜色、数量、光泽、质地 如玩具熊:它是棕色的,胖胖的,两只眼睛圆圆的,好像会说话的样子。它坐在沙发的角落里,静静地注视着我们,那样子可爱极了。 2.它的特点: 特点就是这件事物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每种物品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比如外形、用途等,所以,如果要想让自己的物品与众不同,就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 3.你和它之间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 你和心爱之物发生过什么难忘的事?比如,你的小闹钟,有一次,你赖床的时候,它硬是把你叫起来,所以,你上课就没有迟到。从此以后,你就再也不赖床了。 4.你对它的感情: 选择这件物品,一定是你“心爱”的,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种感情写进去。 三、小游戏 一个人说一件物品,另外一个人猜。 四、写作提纲: 第一步:起一个好听的题目。 第二步:点出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 第三步:描写心爱之物的外形、特点等。 第四步:写出你和它之间的趣事或有意义的事。 第五步:结尾,点题。 五、范文 我的心爱之物——字典 我有一个心爱之物,那就是字典!这本字典是我姐姐送给我的。它已经伴随我4年了,我一直把它保护得很好,每天都会去关照它一下! 我的.字典外观可漂亮了!字典的封面大部分是红色;左右两侧有绿、黄、蓝三种颜色组成的,上面还印着四个白色的大字:“新华字典”。这本字典长13厘米;宽约9厘米;厚3厘米。字典的价钱约12元,可它的价值远远高于它的价钱。 这本字典虽然这么小,可是它的作用可大了! 有的时候,我遇到的字只知道拼音,可不知道它的写法,我就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里寻出它的芳踪;有时候看到不会读的字,我就用部首查字法在字典中找到它的倩影。不仅如此,我还能在字典里查出数学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很多方面的知识。啊,别看字典这么小,它的肚子里藏了这么多东西,真是让人既惊讶,又佩服! 字典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我的老师不就像它一样吗?看,老师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让我们随意获取;老师就像甘甜的清泉,滋润着我们。我喜爱字典,更喜爱我的老师。 这就是我的好伙伴——字典,它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希望这本字典能永远陪伴我!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认读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和浩瀚繁富的收藏。感受本文色彩华丽,词汇丰富的语言表达特点,积累语言,丰富语感。学习搜集并整理有关布达拉宫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并运用资料的能力。初步了解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过程与方法:用画面引导学生去描述自己的感受,创设教学氛围。导读课文,梳理字词,整体感知,沥青结构。揣摩美点,发挥想像,感受美好,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和浩瀚繁富的的收藏,理解布达拉宫无法估量的价值。 重点难点: 感受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的建筑,感受本文色彩华丽,词汇丰富的—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 有关布达拉宫的知识和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市内玛布日山上有建筑宏伟的布达拉宫。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神游拉萨,神游布达拉宫,去领略它与众不同的美吧。老师首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精美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 2.出示相关图片。(学生观赏) 3.学生用一句话描述自己的第一感受。 4.师:今天我们要走进能给我们带来更美妙的感受课文——《布达拉宫》。(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那么通过同学们课前预习课外的收集,你对布达拉宫有那些初步了解呢?(指名说) 二、读文识字 1.师:下面同学们快速打开语文书30课,自主读文,要求:在预习基础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能做到吗?(能)这篇课文出现生字新词特别多,如果你有读不准,或读不通的可以请教老师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解决。 2.检查课文 师:刚才大家在下面读的非常认真,现在我想请10位同学分段来朗读这篇课文谁想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师:其他同学认真听辩如果他有读错我们及时帮他正音。 3识字学词 ①师:课文我们读流利了,那文里出现的这些生词你们都认识了吗?那好我来考考你们,(分组出示)指名读(凹凸蔚蓝清澈吉庆恬静金册金匾隆起砌筑距今金属宗教) ②理解 师:生字新词大家学的快,读的准,那在这些生词里边你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我们大家帮你解决。预设:恬静:安静,宁静 吉庆:吉祥 金匾:①上面提着作为标记或表示赞扬文字的长方形木牌 金册:装订好的本子。 宗教:简单的说宗教是一种信仰,它有一定的`组织,定期搞一些礼仪或活动,形成一定的文化(例如;建筑,绘画,宗教音乐等) 三、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理解了这些生词,再去读文,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老师知道你们爱读书,但爱读又要会读书。有位专家说“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那你们想不想成为会读书的人(想)。下面请同学们认真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出来? 1.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 (指明说) 课件出示(布搭拉宫不仅外表令人叹为观止,还是一个宝物荟萃的博物馆)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从哪方面介绍布搭拉宫的(外表令人叹为观之,是一个宝物荟萃的博物) 理解: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事物好到了极点。 宝物荟萃:宝物,非常珍贵的东西。荟萃,聚集到一起。 3.小结:那布搭拉宫的外表怎样令人叹为观之,它里面又收集着那些珍贵的文物,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布达垃宫,一同在把课文读长读深。 四、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品悟“美景”。 1.师:这节课我们先来感受布达拉宫独特而美丽的景致。体会美景需要用心去感悟,作者就从不同的角度用心观察布达拉宫。他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2.指明读第2.3自然段。 3.学生研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内容并交流。 教师小结并板书: 远看:布达拉宫凌空屹立,金光四射,巍峨壮观。 仰望:宫殿层层叠叠。红白相接。错落有致作者还用了一个比喻句,形象地把布达拉宫的结构特点展示了出来,可谓独具匠心”(展示图片) 师:多么别致的布局啊,让我们想像着这美好的景致,美美地读仪读第1,2自然段。 4.师过渡:布达拉宫的景致令人称奇,让人震撼。接下来让我们细细的研读第3-6自然段,在有所触动的语句旁作好批注。 5.学生小组交流感受。 6.集体交流后教师小结:整个宫殿倚山就势布列在山坡之上,面积庞大,墙体风格迥异,白黄红各有象征意义,高高耸立,叹为观止,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让人神往,更让我们领略到佛教的韵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美感,读出意味。 7.学生齐读2-6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体会“价值”。 1.师:令全世界人们赞叹的不仅仅是布达拉宫建筑的雄伟富丽。 (出示图片)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湛蓝澄澈天宇下的布达拉宫,来一起欣赏那令人称奇的文化宝藏。 2.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7-10自然段。 出示思考题: (1)“浩瀚的经卷”中“浩瀚”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说是“最珍贵”的? (2)为什么说五世达赖灵塔内珍藏的珍珠是最神奇的? (3)由“无所不包,无所不容”可以看出什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第7-10自然段,用心体会布达拉宫的“神奇瑰宝”。 三、拓展延伸,深化感悟。 1.师:此时此刻,站在布达拉宫面前,你觉得你看到的布达拉宫的美和你看到的江南水乡,黄土高坡等地的美一样吗?请说说你的感悟。(学生畅所欲言) 2.学生为布达拉宫写一则宣传语。 学生写,教师巡视,学生交流后,出示一些范例,学生齐读。 3.师小结 四、选择家乡的一处名胜古迹写一段话,向人介绍。 板书设计: 布达拉宫 外观------------叹为观止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学习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书写“支撑、倾盆大雨、饥肠辘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热爱读书的思想感情。 3、重点感悟描写“我”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2、自学生字新词。 3、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窃读”.整体感知 1、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知道“窃读”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偷读),你知道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整体感知课文。 a.自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b.认读生字词。 c.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d.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二、品味“窃读”,感受渴望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_”划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文中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1)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2)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2)“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3)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 (4)结合生活体验,相机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1)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一般人物的神态和内心是一致的,从神态描写可以看出心理活动,可这句话中,神态和内心是不一致的`。)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作者酷爱读书已经达到了入魔的程度。) d.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窃读”的理解与感悟读出来吗?生读,师评:同学们的朗读,把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孩子展现在我们的面前.那大家知 道,“窃读”时,“我”的心理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吗? 3、自主品读“窃读”的滋味。 a.课件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b.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自主交流:“我”为何快乐,又惧怕什么? c.相机指导朗读。 三、深悟“窃读”,回归整体 观察课文插图,刚才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书店“窃读”,在你的眼里,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生答.)确实是这样,她为了读书可以忍受饥肠辘辘、腿酸脚木,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书店才看完一本书,为了读书可以克服任何的困难!让我们再次读好课文,共同品味“窃读”的“快乐”与“惧怕”。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们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再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文。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是什么原因鼓励“我”窃读。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合作小组研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课件显示) 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b.交流课前搜集的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汇报交流。 3、总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那是多么可怕的事!让我们时刻铭记这句至理名言——“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4、诵读句子 三、回归整体,理清层次 1、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明白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吗? 2、尝试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1、自选感兴趣的、最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篇课文,也不仅仅是记住某些知识在课文中出现过,而更重要的是掌握某些一般性的东西,也就是让学生遇到任何文章都不会发怵,都能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方法理解。这是我一直所追求所遵循的。 1、通过对“窃读”一词的理解,把握全面理解词语的方法。 2、学会梳理文章的脉络。 3、了解并会区分详写和略写。 4、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8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太过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细致地体会。凡是,善于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人肯定是一位智慧满怀的人。本组课文就是为了吸引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生活智慧的人。 本组课文由《钓鱼的启示》《落花生》两篇精读课文和《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珍珠鸟》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围绕本单元的学习主题“生活中的启示”,分别告诉我们:道德判断也许很简单,但实践起来却很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做人不能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人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确是一本永远读不够,也读不完的书,虽然书上没有一个字,却处处都是学问,就看我们善不善于去读它。 这四篇课文,虽情节性强,语言质朴简洁,但含义深刻,学生不一定能真正读懂,这正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重点所在。好在每篇课文,特别是两篇精读课文,都有直接点明文章主旨的重点句,我们可以凭借这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不仅读懂课文本身,而且能延伸到从生活这本特殊的书中有所发现,得到启示──这也是本单元重点要培养的语文能力和需要落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除课文之外,本组教材还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中安排了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读写结合学习内容。“口语交际?习作”要求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一件让自己获得启发的事(或凭借课文提供的漫画故事),以及给自己留下印象特别深的名言警句,联系具体事例,写清事情的经过和从中受到的启示;“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既帮助学生回顾和整理了本组课文的重点语句,又补充提供了富有警戒意义的名言佳句,为学生积累感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丰富了材料。 教材文本解读 《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记叙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由于离捕捞鲈鱼开放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爸爸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当时“我”对爸爸的做法很不理解,甚至感到十分“沮丧”,但最后“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湖里。34年后,“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工程师,功成名就的我,从自身成长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的道理。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使“我”获得的是终身受益的启示──那是一份无法用金钱换取的人生财富。 课文回忆了十一岁时发生的一件事,事情按发展过程记叙的:从去钓鱼写到钓到一条罕见的大鱼,从不肯放鱼写到依依不舍把鱼放回湖里,最后写34年后的感悟。课文最后一部分一些句子的含义比较深刻,这些句子内涵丰富,承载着思想和人文内容,学生受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它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了不少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抓住课文这一特点,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能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同时也能更好地发挥文章教育人的作用。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为略读课文。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让人终身受益的文章。文章从“我”回忆小时候,有一次随父亲登上高高的塔顶,看蛛网般通往城市广场的街道,父亲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给了我一把开启心扉的钥匙切入;随后记叙了“我”人生道路上两次身陷困境,面临挑战的时候,就是父亲从小的教诲使“我”得到了“走另一条路试试”的灵感和勇气,最后走出困境取得成功的事实,让人从中感悟到:成功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精读课文《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父亲对他的教诲和希望,他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并用行动实践了这一心愿,成为优秀的作家。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可以分成以下三段理解,第一段(第1自然段),先写种花生、收花生;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父亲和我们边吃花生边议论花生,爸爸对于花生品格的赞扬,使我们对普普通通的花生产生了敬佩之心。如果学生把二、三两段合并成一段理解也可以。文章在表达上颇具匠心:详略分明,以物喻人,同时言辞朴实无华。尽管文章篇幅很短,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和深奥的说法,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材中配有插图一幅,画的是在一个天色不太好的夜晚,全家人聚在后院茅亭里过花生节的情景。桌上摆满了花生做的各种食品,难得回来的父亲正在和颜悦色地对孩子们说着什么。从画面上看,作者“我”还很小,只有七八岁,可父亲关于花生的一番评议,却深深印在了他们姐弟们的心里。由此,再次印证了一个人从小受到严格的,积极的教育的重要。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珍珠鸟》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课文前半部分写了两件事, 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对小生灵真诚的、无微不至的爱。第一件事,是为刚来家的小鸟,安排了一个安全的住处。虽然朋友把珍珠鸟送来时,它们已经有了一个“舒适又温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为它们重新布置了一个幽静的居室,使小鸟能在温馨和谐中开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鸟做爸爸妈妈了,作者决不去惊动它们,每天精心为小鸟一家添食加水,让让鸟妈妈和小鸟们无忧无虑地生活。 课文后半部分,生动地记叙了小珍珠鸟与作者之间逐渐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头,对作者真诚信赖的变化过程。在这一部分的叙述过程中,文章三次出现了“小家伙”这个词,让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雏鸟的喜爱之情:第一次:出现在写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时;第二次:是在写小珍珠鸟跑到稿纸上,围着作者的笔尖蹦来蹦去的发出“嚓嚓”的响声的时候,作者说他“不动声色地写,默默地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最后一次出现在小鸟在作者的肩头睡觉时,作者惊喜地发现“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鸟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这种人鸟之间的真情,深深感动了作者,于是,作者于笔尖流泻下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们从中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像一潭清泉,与文章的意境融为一体,应引导学生好好朗读,细细品味。体会作者对鸟的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到信赖的变化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学中的难点。 学情分析 1.经过四年的语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朗读、默读,初步学习了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不断丰富而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也逐步发展。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阅读的乐趣。 2.学生已经有了十来年的人生阅历,他们对生活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看法。要让他们全盘接受作者对生活的思考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作者的思考肯定是在他所在的时代与境遇下的,比如《落花生》一文,许地山提出了一种朴素为人的观念,但是,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人各有各的活法。所以,作者的.思考只能是一个引子,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引导学生对他眼下的生活进行思考。 3.同时,因为这四篇课文的意蕴比较深刻,要注意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所以,学生阅读起来可能会感觉到一定的困难,特别文章所讲述的一些道理因为有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所以显得更加难以理解,所以,学生如果想完全理解这几篇课文内在的道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所以,教师应该侧重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来理解。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抄写、听写词语,积累词语。 3.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6.能够讲清楚给自己带来启示的一件事情。 7.根据漫画编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整体构思及设计 这四篇文章分别从道德实践、成功方略、为人处事、人与自然这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只有将课文纳入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使每一篇课文都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使每篇课文组合成一个集中的影响力模块。本组整体教学的步骤如下: 一、以话题为引,将文本教学纳入话题的讨论的情境中。 通过这组课文的教学,我认为本组课文主要带给孩子的是一种“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种理念。因此,我觉得,本单元的教学可以以这样一个话题串起来。在学习之初,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先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发现生活的方面是很多的,他们所谈到的仅能是一个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概括出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最好是和课文内涵暗合起来,当然,也要超过课文所概括的几个方面),接着,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话语来引导:同学们,我们究竟如何让我们的道德在社会现实的种种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呢?让我们来看一个精彩的故事,让我们看看文章中的“我”和父亲有没有经受住这样的考验。将课文的学习置于这样的大环境中,学生是很感兴趣的。 二、以阅读为窗,帮学生搭建眺望生活的平台。 其实,本组每篇课文为学生眺望生活搭建了一个平台。从《钓鱼的启示》中学生可以感受到道德实践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实践成功的魅力,其实,这是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遇到的话题。《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告诉我们“条条大道通罗马”,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成功的路其实也就是走自己的路。《落花生》讲究的是一种做人的境界,学生可以从中享受到许地山那淳朴为人的思想。《珍珠鸟》给我们讲述了鸟与人和谐相处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中最重要的其实是和谐,与人,与社会,与自然。 因此,学习本组课文就像在某个地方参观。只不过,这是生活的参观,是精神的游历。每篇课文就像一个展厅,有自己的主题,有自己独特的味道。教师将学生带入每个展厅,引导学生在这个场景里驻足、谈论,最后栽着沉甸的收获转入下一个展厅。想必,学生肯定会沉醉在着如旅游般的语文学习之中的。 因为每篇课文都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这些深刻的道理用书上的原话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记住。 三、走出书本为旨归,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 生活是需要我们体验的,学生所学到的这样一些生活的道理不一定能够用到他们的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学习,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课文中时刻注意书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课后作业第三题:“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如‘道德知识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请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编者在这里强调了生活实际。又如《落花生》一课的小练笔:“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看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编者在这里强调的也是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什么。本组的口语交际也是要求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选一件事情讲讲事情的经过,讲讲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本组的习作虽然是漫画的形式,但是,漫画的内容却是日常生活小事,可见,教材的编写始终在围绕着生活这样一个主题。 下面,我将《钓鱼的启示》一文的两课时完整的教学设计呈现在此,以求更好地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实施整体教学的理念。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上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今天,我们该怎样生活”这样一个话题,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詹姆斯?兰费蒂斯讲述的故事,故事原来的题目叫做《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通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生字生词,朗读情况。 2.重点理解“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1、 通读全文,思考课文大意。 三、揭题质疑,梳理课文。 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教师归纳:“启示”是什么意思?课文中作者受到了什么启示?为什么钓鱼会使我从中受到启示?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问题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自己读课文后的理解。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细读感悟 1.在我十一岁那年的一个夜晚,和往常一样我和父亲来到了附近湖中的小岛上钓鱼,而三十四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却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是为什么呢? 自由读第3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a.“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诱人的大鲈鱼: 来之不易:“我小心翼翼地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我等那条鱼挣扎得筋疲力尽了,迅速把它拉上岸来。” 真诱人的大鲈鱼:“啊,好大的鱼!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b.分别指导朗读相关句子,体会鲈鱼的来之不易和诱人之处. c.齐读第3自然段. 2.多诱惑人的鱼呀! 我和父亲是多么兴奋、得意呀! 可父亲却让我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请默读第4自然段,同桌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3.读5~8自然段,思考:11岁的我好不容易钓到了一条漂亮的大鲈鱼,父亲却要我放回湖里去,假若你就是文中的“父亲”和“我”,请你们讨论讨论“这条如此诱惑人的‘鱼’该不该放”?各自说出自己的理由.联系上下文,与周围的同学合作、讨论。 小组汇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找到描写我心情的词语,一起来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任何人的影子,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距捕捞鲈鱼还有两个小时的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在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依依不舍地把鱼放回到湖中. 对比读第3.9段,对比感受我钓到鱼时的喜悦以及放鱼时的不舍心情。 4.转眼问三十四年过去了,当年沮丧的我,已经成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我对父亲当年的举动有了新的理解。 a.出示:“我再没有钓到过像三十四年前那个夜晚所钓到的那样大的鱼.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b.默读感悟:这里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结合父亲告诫我的话谈感受:放不放鲈鱼只是个简单的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做起来却很难! c.齐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正因为如此,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我相信,这个故事也一定给大家带来了启示.读了父亲告诫“我’’的话,你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结合今天你所感受到的对“我”或父亲说一句话,还可以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也可以背诵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两句话。 教学资源 只有善于向生活学习的人才会有所收获。因此,教师要在本组课文教学的过程中渐渐把生活的美丽与丰饶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好奇,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生活的意趣。所以,本组课文只是给学生采撷了生活的几片叶子让学生欣赏,这些还不足以概括生活的林林总总。所以,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关于本组的教学资源。现建议如下: 一、编撰生活美文的辅助读本。 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每人找一篇描写生活感悟的美文,然后经过筛选,选出二十篇左右的生活美文,把这些生活美文编撰成一册子让学生阅读、收藏。 当然,当学生在进行本组口语交际后,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生活小感悟也编撰在生活美文里面,让学生一起分享。 二、开展传递格言小背篓活动。 教师可以在黑板报上开设一个格言小背篓,每天由一个同学介绍一条自己收获的生活小格言,由这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理解、背诵。这就是传递格言小背篓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肯定能够收获很多生活的道理。最后,教师可以把大家曾经记诵的格言打印发给大家留做纪念。 上面两点是我就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开发关于本组教材教学资源的建议,其实,我们能够实践得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9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古诗,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像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强调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 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欣赏诗歌 2.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与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 台湾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就读于南京五中,高中毕业后选择了金陵大学。他的很多优秀作品表现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就是因为《乡愁》一诗引起轰动,又被称之为“乡愁诗人”。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板书设计: 欣赏诗歌 知诗人,解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入诗境,悟诗情 第二课时《秋思》《长相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1)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2)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 句诗。 (3)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二)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1)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2)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意万重;复恐、不尽;又开封 长相思 身在征途萧萧风雪难入梦 心在故园羁旅怀乡情意浓 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0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这《四十田园杂兴》首诗是(宋代)诗人(范大成)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范大成(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南宋四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题材广泛,秀雅清婉,自具一格。在当时就广受称赞。 课本上选的这首诗诗人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致。诗从写景入手,点明时令。通观全诗,诗人在动静结合中,展示了一幅初夏江南生机盎然、景色优美的田园图画。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正值江南初吓时节),梅子金黄杏子也成熟了,麦花雪白雪白的,鲜黄的油菜花也开始落花结子了。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白天越来越长,农民们都忙于农事,篱笆边很少有过往的行人,只看见蜻蜓和蝴蝶在飞动着。 (3)悟诗情。 师: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这首诗三句写景,都显得很优美,只一句叙事,不直接写劳动,却从侧面透露劳动情况,很有意味。 (4)朗读全诗。 三、练习诵读。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