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 |
范文 |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合集15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检查自己的得与失,并对今后的学习做出调整。你所了解的阅读答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8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B.蹴尔而与之蹴:踩踏C.万钟于我何加焉加:施加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恩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B.行道之人弗受 有好事者船载已入而不知人之乐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D.此之谓失其本心 山峦为晴雪所洗其人遂无以对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通过举例,告诫那些接受优厚俸禄的人也应该讲求礼仪,观点明确。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删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带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拉史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见而不受.夸为官宣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幂受,夸为妻要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夸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1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文: (2)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12.根据《鱼我所欲也》的内容填空。(2分) 孟子认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他通过 的取舍、箪食豆羹的取舍、 的取舍等方面论证了“义”和“不义”的存在。 20xx年广西区柳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 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B(于:比,介词) 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 处呢? (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 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一箪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说明其词义。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得”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观群书。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7.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头以“鱼”和“熊掌”为喻。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请写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写出古诗词中有关“舍生取义”的诗句并写明作者。(至少两句) 9.写出有关“义”字的成语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战国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乡”通 “向”,从前。 (2)“与”通“欤”,语气词,无义。“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辩”通“辨”,辨别。 (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 选取正义了。 (2)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7.(1)“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命题,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2)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 9.义不容辞;义愤填膺;义无反顾;义正词严。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4【原文展示】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复习题与答案】 1、此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它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是什么? 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3、什么是“义”呢?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4、孟子是怎样提出和政论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5、为什么用比喻形式说理,而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说理形象通俗,易于接受。 6、第一段分几层论述?分别从哪个角度论述? 三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一一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一一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生取义”。(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 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7、文中至今流传的一个成语是? 舍生取义。 8、作者说“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意图何在? 激励众人崇尚道义。 9、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既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辨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10、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有比死亡更令人厌恶的东西是什么? 义:不义。 11、为什么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为什么有的灾祸不能躲避? 因为苟且偷生的事往往违背道义,如果背弃信义去做,就会为人所唾弃。 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 12、“贤者”和普通人的区别在于什么? 能否固守道义。贤者能坚持操守,勿丧失。 13、“一箪食……乞人不屑也”。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举例论证。 14、“一箪食……乞人不屑也“。化用成语故事是: 嗟来之食。 15、用这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既义重于生。 1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作用是从反面论证“万钟”亦不该接受。 与“一箪食,一豆羹”段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17、孟子在文中表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 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18、如何看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9、对孟子“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的评价。 他认为每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有仁、义、礼、智等善心,在文中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但是这种结实没有强调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人的作用。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20、从古到今,无数的事例验证“舍生取义”的人可以流芳百世,见利忘义的人遗臭万年。请举例一一加以验证。 舍生取义之人如,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李大钊等。 见利忘义的人如,吕师孟叔侄、秦会、洪承畴等。 21、联系全文的大意,用“生”与“义”开头,拟写一副对联(不少于五字)。 22、你过去一定也做出过许多次选择,,其中哪一次对你的影响最大、印象最深?你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或教训。 (思考人生选择的意义及应当遵循的原则,树立起义重与利、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念。) 23、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修辞?为何运用这一修辞? 比喻,因为本文是论述“舍生取义”的,重在“义”,“义”是抽象事物,难以把握,理解,用比喻使人容易接受。 24、本文围绕什么展开议论? 孟子设喻,从人的口腹之欲开始通篇议论,也围绕着人的口腹之欲展开。 25、文章从所欲入手,说明人的所欲发生矛盾时应该怎样? 应采取一个正确的原则态度,要进行正确的抉择和取舍。 26、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喻生命;熊掌喻“义”,形象的区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 27、面对生与义不能得兼时,孟子认为应该怎样做? 宁可取义,也不苟且偷生。既故不为苟得也。 28、面对死与不义不能同时避开时,孟子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拧可赴死,也不愿躬躬不义。 29、作者在文中把什么看作比死更令人厌恶?(用两个字概括)不义。 30、作者认为面对正义时,人表现应如何? 为了正义绝不能贪生怕死,屈辱人格,而要无所畏惧,义无所顾。 31、指出文中从反面论述: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凡是可以苟且偷生的无耻手段都做得出来的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32、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生存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欲有甚于生者。 33、指出文中有的人明知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辟患却不采用,其原因是: 所恶有甚于死者。 34、为什么世人的行为仍有贤与肖,义与不义的区别呢? 因为贤者能坚持“舍生取义”,始终“勿丧”,一般人则难免因环境改变,而“失其本心” 35、文中作者认为“舍生取义”之心,不仅仅是贤人所具有的语句: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6、文中“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有何作用? 承上启下 37、“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为什么饥饿的行人,乞丐不接受呢? 因施与者态度不好。他们认为接受这“嗟来之食”,将陷身于不义,这是人们天生的羞恶之心。 38、用者对于“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是如何回答的: 万钟于我何加焉! 39、文中指出昔日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人,此时却不辨礼义而受之,你如何理解这种现象? 这类人是在无尽的利欲的旨诱一丧失了本心。即受环境影响。 40、文章第二段举实例的目的是: 进一步论证“义”重于生命,并在篇末点题,指出不应为物欲所蔽。 41、指出文中点题的句子: 此之谓失其本心。 42、孟子在文中虽讨论的是一般人的道德标准,但实质另有它论,你认为作者意在职责谁,体现什么思想? 意在职责统治者,不应被物欲所蔽,而丧失羞恶之心。体现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3、出自《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的成语有什么?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4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 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 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③ 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④ 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⑤ 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⑥ 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⑦ 作者赞颂无人认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说明“所恶有甚于死者”即义重于生的句子是: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 ⑧ 结尾“此之谓失其本心”照应开头哪句话?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5.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5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加粗字解释相同的是( ) A.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 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 C.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1)(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2)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 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4.朱自清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题目。(14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以梁国而吓我邪? (节选自《<庄子>故事两则》)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欲代子相( ) (3)故不为苟得也( ) (4)于是鸱得腐鼠(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这个句子的意思。(3分)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小题3】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 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2分) 【小题4】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孟子《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也体现了这种追求。(2分) 【小题5】《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思想主张与《<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思想主张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思想主张的不同点。你赞同哪种思想主张?简谈你的理由。(3分) 答案 【小题1】同“避”,逃避 做国相 苟且 在这时(2分) 【小题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3分) 【小题1】志向高洁 ; 功名利禄(2分) 【小题1】舍生取义(2分) 【小题1】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 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 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给满分。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注意通假字和古今异义字。 【小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注意字字落实,连词成句的原则。注意关键字:子:对人的敬称,你。欲:想要。以:用。(3分) 【小题1】对话外之音的考查,“ 的鸩鶵”实际是“——的庄子”可以联系人物性格特点。(2分) 【小题1】考查运用原文回答问题,也考查对主旨的理解。(2分) 【小题1】没有固定答案,注意抓主要观点,庄子:消极。孟子:积极。谈理由要充分且言之有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7课内文言文,回答10~12题。(8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11.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12.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2分) 答: (二)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回答13~16题。(8分)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①之之谓义,由是而之②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③为仁孑孑④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节选自韩愈《原道》) 【注释】①宜:合宜,恰切。《礼记·中庸》:“义者,宜也。”②之:往。③煦煦:和蔼可亲的样子。这里指小恩小惠。④孑孑(jié):谨小慎微的样子。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博爱之谓仁 (2)老子之小仁义 14.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彼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 15.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译文: 16.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与自己所说的“道德”含义是否一致,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2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满分20分) 10.参考答案:(1)苟: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2)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每词1分,计2分) 11.参考示例:(1)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2)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每个句子2分,计4分) 12 .参考答案: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1分),确立论点: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1分)。(答出论证方法得1分,论点正确得1分,计2分) 13.参考答案:(1)谓:叫作,称作。(2)小: 认为……小,轻视。(每词1分,计2分) 14.参考答案:彼以 煦 煦 为 仁/ 孑 孑 为 义 /其 小 之 也 则 宜。(每断对一处得1分,计2分) 15.参考答案:(好比)坐在井里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16.参考答案:不一致。理由是:在韩愈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义而言,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1分),而自己所说的“道德”是包括仁义,是天下人所共同承认的道德(1分)。(大意正确即可,计2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8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甲】【乙】两文均出自《 》一书。 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①生死攸关 生 ②不能自已 已 ③延年益寿 益 ④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译文: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内容。 答: 5.【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语言特点,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孟子 2.①生存 ②停止,放弃 ③增加,增长 ④这个、这样、这种 3.①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②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4.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只要答出“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即可) 5.①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②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③善用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举例略)(有例子,有分析,符合三点中的任何一点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9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也 ③蹴( )尔而与之 ④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小题3】作者在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1)这,这样(2)祸患、灾难(3)用脚踢(4)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4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2】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就放弃生命而选择正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3】赞扬舍生取义;批评苟且偷生(见利忘义)。(2分,意思对即给分)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0乙两则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1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日:“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日:‘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日:‘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苟得也苟富贵,无相忘 B.是义贵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不以恶小而为之 D.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予观夫巴陵胜状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小题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1】(1)不是只有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谚、部队士、任何事都比不上“义”重要。 【小题1】万事莫贵于义。“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 解析【小题1】B中二者都是“代词,这”。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译。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贤、是心、莫”等重点词语要理解精准。 【小题1】这是考查对文言文中心主题理解和表达。学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叙述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主张和看法。能结合文章做具体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1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 (一)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 (二)孟子曰:说①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②。堂高数仞,榱题③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④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说大人,则藐之》) 【注】①说(shul),游说,向……进言。②巍巍然:高高在上的样子。③榱(cuī)题:指屋檐的前端。④古之制:古代的礼乐制度。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独者有是心也 是心:这种心 B、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偷生 C、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假使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高官厚禄 16、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17、孟子善于将抽象难懂的道理化为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论证,请结合语段(一)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18、“文以载道”,语段(一)和语段(二)都闪耀着孟子思想的光辉。请结合语段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孟子观点的异同。 【答案】15、A16、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7、示例: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例子引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的形象进行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18、相同点:不为名利地位所动,不贪图物质享受;不会为了个人的享乐而放弃自己的本心。不同点:语段(—)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孟子说:“游说诸侯,就得藐视他,不要在意他高高在上的样子。殿基几丈高,屋檐几尺宽,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满桌的美昧佳肴,侍奉的姬妾有几百人,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尽情饮酒作乐,驰骋射猎,随从的车辆上千辆,我得志的话,不会这样做。他所做的,都是我所不做的;我所做的,都是符合古代制度的,我为什么要害怕他呢?” 【15题详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是心:这种本性。 【16题详解】 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辟”躲避;“患”,祸患;“为”,采用。 【17题详解】 要求学生结合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开头用“鱼”和“熊掌”类比“生”与“义”,生动形象的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作者将“舍生取义”的道理化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论,进行比喻论证,使读者更易接受这一道理。 【18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相同点:“本心”指“最初的心、本性、良心”等没在语段(一)中表现为面对“富贵和贫贱”不改初衷,是“舍生取义”之心。语段(二)中“本心”可理解为“威武不能屈”之心。作者坚守个人内心固有的道德,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向位高显贵的人说话时不卑不亢,这就是不失本心的做法。不同点:语段(一)强调舍生取义;语段(二)强调不在权贵面前低三下四,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小题1】解释词语的意思。 ①患:②蹴: 【小题2】把下边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小题3】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_____________”比“____________”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答案 【小题1】(2分)①患:灾祸②蹴:用脚踢 【小题2】(4分)①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②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小题3】(3分)举例义生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患”在古文中有“忧、担心”和“灾祸”的意思,本文中为“灾祸”;“蹴”为“足”字旁,意为用脚踢。 【小题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二者”指“鱼”和“熊掌”;“得”:“得到”;“兼”:同时;“舍生”:舍弃生命;“取义”:伸张正义。第二句中“万钟”指“优厚的俸禄”,“辨”:分辨;“礼义”指“封建道德规范”,“受”,接受;“何”:什么;“加”;好处。 【小题3】 试题分析:“一箪食,一豆羹”是具体的事物,是举例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舍生取义”,根据论点理解即可填空。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3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世人把孔子和他并称为“孔孟”。 2.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故患有所不辟( ) ②如使人之所欲( ) ③万钟则不辨礼义( )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 ) 3.从本文提炼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句话隐含作者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取义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中的精华,这种观点影响深远,一脉相承,请你举例说明并简要评价具有这种伟大精神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战国 儒 2.①通“避”,躲避。 ②如果,假使 ③指优厚的俸禄 ④通“向”,原先,从前。 3.舍生取义 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4.反面论证。人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恐惧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5.如“闻一多”“谭嗣同”“文天祥”等,评价扣住人物行为来谈,切忌空泛。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4《鱼我所欲也》(节选),完成第12~14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① 万钟则不辨②礼义而受之。③万钟于我何加焉?④为宫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⑦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 ②有教材为“辩”。 ③有教材为逗号。 ④有教材为叹号。 ⑤有教材为逗号。 ⑥有教材为逗号。 ⑦有教材为“乡”。 ⑧有教材为冒号。 【小题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蹴尔而与之 蹴: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呼尔而与之 翻译: 【小题3】.“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答案 【小题1】(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 【小题1】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 【小题1】(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阅读答案15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者;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也,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孟子是_______________ 时期思想家,《孟子》是_______________家经典著作。 2、解释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 (2)蹴而与之( ) (3)万钟于我何加焉(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 3、文章开篇关于“鱼和熊掌”的论述有何作用? 4、文中“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本可以一句话写完,可作者却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来,为什么?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则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一问题,你是怎样认识的? 参考答案: 1、战国 儒 2、(1)同“避”,躲避 (2)用脚踢 (3)益处 (4)天性、天良 3、围绕“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形象生动地阐明义比生命珍贵,就像熊掌比鱼珍贵一样,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回答即可。 4、(1)三句排比,可以加强语势,增强感情,显示出说话人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把孟子对一些人丧失本心的痛心和遗憾表达得淋漓尽致。 (2)体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孟子雄辩、善辩的才华。(围绕任意一点回答即可) 5、围绕“珍爱生命,量力而行”回答即可。 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再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意思对即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