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 |
范文 |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1一、内容与解析 (一)内容:对数函数的性质 (二)解析: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对数函数的性质及简单应用,其核心(或关键)是对数函数的性质,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学生已经掌握了对数函数的图象特点,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由于它是构造复杂函数的基本元素之一,所以对数函数的性质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的重点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利用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归纳总结。 二、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能简单应用 (二)解析: (1)就是指根据对数函数的两类图象总结并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函数值的分布特征等性质,并能将这些性质应用到简单的问题中。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底数a对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影响,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学生对参量认识不到位,往往将参量等同于自变量.要解决这一问题,就是要将参量的取值多元化,最好应用几何画板的快捷性处理这类问题,其中关键是应用好几何画板.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准备使用(),因为使用(),有利于(). 五、教学过程 问题1.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再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设计意图: 师生活动(小问题): 1.这些对数函数的解析式有什么共同特征? 2.通过这些函数的图象请从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方面进行总结函数的性质。 3.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从函数值的分布角度总结相关性质 4.通过这些函数图象请总结:当自变量取一个值时,函数值随底数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问题2.先画出下列函数的简图,根据图象归纳总结对数函数 的相关性质。 问题3.根据问题1、2填写下表 图象特征函数性质 a>10<a<1a>10<a<1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函数的值域为R+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非奇非偶函数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函数的定义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0) 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上升自左向右,图象逐渐下降增函数减函数 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坐标大于1在第一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横标大于0小于1 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0小于1在第四象限内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横标大于1 [设计意图]发现性质、弄清性质的来龙去脉,是为了更好揭示对数函数的本质属性,传统教学往往让学生在解题中领悟。为了扭转这种方式,我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函数的性质,再利用类比的思想,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图象主动探索出对数函数的性质。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已有感性认识后,得到这些性质必然水到渠成 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 23.4 , log 28.5 (2)log 0.31.8 , log 0.32.7 (3)log a5.1 , log a5.9 ( a>0 , 且a≠1 ) 变式训练:1. 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⑴ log106 log108 ⑵ log0.56 log0.54 ⑶ log0.10.5 log0.10. 6 ⑷ log1.50.6 log1.50.4 2.已知下列不等式,比较正数m,n 的大小: (1) log 3 m < log 3 n (2) log 0.3 m > log 0.3 n (3) log a m < loga n (0 log a n (a>1) 例2.(1)若 且 ,求 的取值范围 (2)已知 ,求 的取值范围;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能够进行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2、渗透应用意识,培养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数学发现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1)庄子: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①取5次,还有多长?②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2)假设2002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国民生产总值是2002年的2倍? 抽象出:1、=?,=0、125x=?2、=2x=? 2、问题:已知底数和幂的值,如何求指数?你能看得出来吗? 二、学生活动: 1、讨论问题,探究求法、 2、概括内容,总结对数概念、 3、研究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三、建构数学: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并给出对数的概念、 2)介绍对数的表示方法,底数、真数的含义、 3)指数式与对数式的关系、 4)常用对数与自然对数、 探究: ⑴负数与零没有对数、 ⑵,、 ⑶对数恒等式(教材P58练习6) ①;②、 ⑷两种对数: ①常用对数:; ②自然对数:、 (5)底数的取值范围为;真数的取值范围为、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教材P57例1)将下列指数式改写成对数式: (1)=16;(2)=;(3)=20;(4)=0、45、 例2、(教材P57例2)将下列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 (1);(2)3=—2;(3);(4)(补充)ln10=2、303 例3、(教材P57例3)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⑵;⑶(补充)、 2、练习: P58(练习)1,2,3,4,5、 五、回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⑴对数的定义; ⑵指数式与对数式互换; ⑶求对数式的值(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 六、课外作业:P63习题1,2,3,4、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31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理解对数的性质,掌握以上知识并形成技能。 2、通过事例使学生认识对数的模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通过师生观察分析得出对数的概念及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3、通过学生分组探究进行活动,掌握对数的重要性质。通过做练习,使学生感受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4、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严谨的思维品质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2学情分析 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主动性不够,学习有依赖性,且学习的信心不足,对数学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感。通过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的学习,学生已多次体会了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并且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因此,学生已具备了探索发现研究对数定义的认识基础,故应通过指导,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的学习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 : (1)对数的概念; (2)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难点 : (1)对数概念的理解; (2)对数性质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引例(3分钟) 1、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取5次,还有多长? (2)取多少次,还有0.125尺? 分析: (1)为同学们熟悉的指数函数的模型,易得 (2)可设取x次,则有 抽象出: 2、xx年我国GPD为a亿元,如果每年平均增长8%,那么经过多少年GPD是xx年的2倍? 分析:设经过x年,则有 抽象出: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 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能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像,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初步应用性质解决简单问题. 2. 通过对数函数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 通过对数函数有关性质的研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图像和性质. 难点是由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关系,利用指数函数图像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方法 启发研讨式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再来研究一种常见函数.前面的几种函数都是以形式定义的方式给出的,今天我们将从反函数的角度介绍新的函数. 反函数的实质是研究两个函数的关系,所以自然我们应从大家熟悉的函数出发,再研究其反函数.这个熟悉的函数就是指数函数. 提问:什么是指数函数?指数函数存在反函数吗? 由学生说出 是指数函数,它是存在反函数的.并由一个学生口答求反函数的过程: 由 得 .又 的值域为 , 所求反函数为 . 那么我们今天就是研究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板书) 1. 作图方法 提问学生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画函数图像?学生应能想到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像变换法画图.同时教师也应指出用列表描点法也是可以的,让学生从中选出一种,最终确定用图像变换法画图. 由于指数函数的图像按 和 分成两种不同的类型,故对数函数的图像也应以1为分界线分成两种情况 和 ,并分别以 和 为例画图. 具体操作时,要求学生做到: (1) 指数函数 和 的图像要尽量准确(关键点的位置,图像的变化趋势等). (2) 画出直线 . (3) 的图像在翻折时先将特殊点 对称点 找到,变化趋势由靠近 轴对称为逐渐靠近 轴,而 的图像在翻折时可提示学生分两段翻折,在 左侧的先翻,然后再翻在 右侧的部分. 学生在笔记本完成具体操作,教师在学生完成后将关键步骤在黑板上演示一遍,画出和 的图像.(此时同底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2. 草图. 教师画完图后再利用投影仪将 和 的图像画在同一坐标系内,如图: 然后提出让学生根据图像说出对数函数的性质(要求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说明) 3. 性质 (1) 定义域: (2) 值域: 由以上两条可说明图像位于 轴的右侧. (3) 截距:令 得 ,即在 轴上的截距为1,与 轴无交点即以 轴为渐近线. (4) 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即它不关于原点对称,也不关于 轴对称. (5) 单调性:与 有关.当 时,在 上是增函数.即图像是上升的 当 时,在 上是减函数,即图像是下降的. 之后可以追问学生有没有最大值和最小值,当得到否定答案时,可以再问能否看待何时函数值为正?学生看着图可以答出应有两种情况: 当 时,有 ;当 时,有 .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指导学生巧记这个结论的方法: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同侧时函数值为正,当底数与真数在1的两侧时,函数值为负,并把它当作第(6)条性质板书记下来. 最后教师在总结时,强调记住性质的关键在于要脑中有图.且应将其性质与指数函数的性质对比记忆.(特别强调它们单调性的一致性) 对图像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一起来看看它们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练习:若 ,求 的取值范围. 四.小结 五.作业 略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 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 ,x(0,8]的值域是 . (3)函数y=log (x2-6x+17)的值域 . (4)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 (x)=lg (2)f (x)=ln( -x) 例3 已知loga 0.75>1,试求实数a 取值范围. 例4 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 y=x-1;(2) y=log2(x-1);(3) y= ;(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 -1)的图象关于 对称. 3.已知函数 (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 4.求函数 ,其中x [ ,9]的值域.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五、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对数的概念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1.对数函数的概念;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2.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德育渗透目标:1.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2.认识事物之间的互相转化.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关系 教学方法: 联想、类比、发现、探索 教学辅助: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学生的预习,可以直接回答“对数函数的概念” 由指数、对数的定义及指数函数的概念,我们进行类比,可否猜想有: 问题:1.指数函数是否存在反函数? 2.求指数函数的反函数. 3.结论 所以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这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便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 二、讲授新课 1.对数函数的定义: 定义域:(0,+∞);值域:(-∞,+∞) 2.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因为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互为反函数.所以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 因此,我们只要画出和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就可以得到的图象. 研究指数函数时,我们分别研究了底数和两种情形. 那么我们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还可以画出与图象关于直线对称的曲线得到的图象. 请同学们作出与的草图,并观察它们具有一些什么特征? 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过定点,即当时, (4)上的增函数 (4)上的减函数 3.练习: (1)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思考:(1)比较大小: (2)解关于x的不等式: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指数函数的反函数——对数函数.并且研究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四、课后作业 课本P85,习题2.8,1、3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