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爱莲说教案 |
范文 | 爱莲说教案合集七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莲说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教案 篇1【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的解释和文章的翻译。(重点) 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熟全文。 3、理解语句的比喻意义,领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重难点) 4、感受莲花的高洁之美和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归纳预习笔记。 ㈠作家作品简介,例如: 周敦颐,( )朝著名哲学家,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本文选自( )。 ㈡ 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疏通文意。 1、字音字形,例如: 周敦颐 蕃 淤泥 濯 蔓 亵玩 噫 鲜有闻 2、重点字词的解释,例如: ①蕃 ②独③益清 ④亭亭⑤植 ⑥濯⑦亵玩 ⑧宜⑨予⑩鲜 3、重点句子翻译,例如: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㈢文言知识积累,例如: 通假字(蕃) 古今异义(鲜、予、宜) 重点虚词(之、而) 词类活用(蔓、枝、远) 文言句式(“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三、初步领悟,前5小题用原文语句填空: 1、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7、《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 )。 四、合作探究 1、文章第一段是从哪三个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质的?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品质?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明第二段所用的修辞方法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6、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爱莲说教案 篇2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一课时 程序: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教案 篇3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XX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由教案吧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语文教案-《陋室铭》《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 篇4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欣赏以“荷花”为题材的中国画,创设教学情境。(可展示实物,也可制作课件配以诗文、音乐。) 2导入语: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研读课文 1板书课题。(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 yí注意“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不能写成“臣”字。“莲”是上下结构,“艹”应在“连”字之上。) 2题解:“说”是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所以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该如何理解呢? 归纳: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 3指导顺畅朗读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在自己认为难读难写的字下画上横线。 (2)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互相交流解决难读难写的字。 (3)让两位学生上黑板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可以用屏幕展示,也可用小黑板。评点时,注意形义的点拨。) 甚蕃(fán)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不染(rǎn) 亵(xiè)玩隐逸(yì)噫(yī)鲜(xiǎn)有闻 (4)学生齐读课文。(如有不顺畅处,教师点拨后再齐读一遍。) 4指导诵读课文 (1)明确诵读要求: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诗文用的是吟诵的方法,语气比较舒缓,抑扬顿挫,很有韵味。我们在读文言文时,可以借鉴古人的读书经验。(引导学生回忆电影、电视中古人读书的语调、神态,然后加以归纳。) (2)比较文中八个“之”的用法:文中有八个带“之”的句,哪些句子中的“之”可以理解为“的”,哪些句子中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将八个句子分成两组,教师范读,明显地读出后一组的“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再让学生进行判别。明确后,让学生齐读领会。) 水陆草木之花 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文中还有哪些字词在诵读时,语气可以适当延长些呢?(让学生轻声朗读体会)明确:如第1段中的三个“而”。第2段中的三个“也”,叹词“噫”,语气助词“矣”等。(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理即可。) (4)本文句式上的特点是骈散结合。相邻的两句话,字数相等,意思相对,叫做骈句。从宽处讲,排比句也可看作骈句。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属于骈句呢? 明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5)提问:这两处骈句应该怎样来读呢?(指名朗读,教师点拨。) 明确“出……不染,濯……不妖”,“染”、“妖”读时要一扬一抑。读排比句时,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 (6)学生齐声诵读课文,体会诵读指导要求。 5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句意,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有关难字难句的问题。 (3)课上练习: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二”。 (4)提问: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提问:这一长句,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后板书莲的品格“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 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6)提问: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7)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8)提问: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2段对菊花、牡丹作出评论,表明爱憎。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9)提问:君子是怎么样的人? 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10)归结: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板书“花之君子者也”,“托物言志”)我们读这句话时,要读出由衷的赞美之情。 (11)提问: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板书“菊”、“牡丹”,“衬托”) 明确:衬托。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12)提问:“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 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13)齐读全文。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课前准备若干未题过字的、以“荷花”为题材的画,让发言的学生题上自己喜爱的句子,并作为奖品送给学生。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用行楷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陶渊明 独爱 菊 (正衬) 隐逸者 惋 惜 世人 甚爱 牡丹(反衬) 富贵者 鄙视 予 独爱 莲 君子者 赞 美 爱莲说教案 篇5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烘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 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莲花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 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 特殊句型: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作者“独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 释义: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亵玩:玩弄。 归纳: 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归纳概念 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 爱莲说教案 篇6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2、写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着重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案 篇7教学目的: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句;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 3、品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抽学生简介作者及背景。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是一篇传世佳作。 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屋。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1、辨音识字、理解字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 3、教师范读或找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4、学生根据朗读提示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师生共同研读课文,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读课文。 2、提问: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请一位同学找出句子,并作讲解。 学生明确:从山水写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是说山不在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了。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会显灵。这些都是古人的俗语。 提问: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请一位同学找出文句,并作解释。 学生明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但因为我品德高尚而芳香四溢。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