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
范文 |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板块设计 一、板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3.交流收集的有关双龙洞的资料。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浙江 臀部 稍微 额角 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2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双龙洞的特点,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播放有关双龙洞画面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气氛,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教师可从衣着上影响学生的感觉)我今天特高兴,因为叶圣陶爷爷要带我去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游览去呢!(等孩子露出羡慕的神态时接着说)你们想去吗?那好,现在我们就跟着叶爷爷到那里去看看吧!(出示课题) 二、自读课文,理清路线 1、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找出作者所游览的景点,并排列顺序。 2、找出表示作者游览景点产生变换的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用做小导游的方法(准备好导游的工具)激励学生细读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并请学生按顺序写出几个景点。板书;(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三、探讨主次,学习写法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课文。 2、小组探究文章的主次,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选材。 3、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总结:写文章时与题目关系密切的要详写,不太密切的要略写,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四、课外拓展,小笔头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到过那些旅游景点,并介绍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2、课下仿写一篇小游记。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领会感情 1、回顾课文中所描写到的景点。(出示板书) 2、指导朗读课文,找出重点内容。 3、读后分析解决重。难点。 (1)自读描写外洞的内容,找出描写其特点的句子。 "走进去······一定不觉得拥挤" 反复读这句话,用一个词总结其特点。板书:(大) (2)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小组探究"空隙"的特点。(小)(窄)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告诉我们"空隙"的小呢?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空隙的"窄小"。 理解空隙如何小的句子。 体验空隙如何窄的句子。 读:"为从后脑到肩背······贴着船底了。""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播放进空隙时的多媒体,问:如果让你躺在小船里会有什么感觉? 用语气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3)用学习前两个景点的方法学习描写内洞的内容。 同位讨论并总结出内洞特点。(美) 从哪些地方看出它的美呢?找出你认为美的句子读一读。 (4)巩固主要内容。 用自己所感悟是情感朗读描写外洞,空隙,内洞的段落。(教师适时点拨) (5)其他内容 学习1-3自然段,了解路上的特点。 出示相关句子: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 "粉红色的山······眼前一片明艳。" "随着山势······时时变换调子。" 指名学生朗读句子,想想,议议体会到了什么?(美) (出示双龙洞路上的录像)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朗读。 根据句子提问:为什么同一类的花儿山上的却比盆栽的有精神? 为什么同一条溪流会时时变换调子呢? 二、回顾整体,理出线索 在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顺序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溪流的句子。并总结: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它起到能把文章各段连接起来使之紧凑的作用。 三、浓缩感知,张扬自我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播放配音乐。 2、教师可由衷"啊!双龙洞,你是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地方!"由此让学生也用一句话抒发自己的感受。 3、播放双龙洞景色的课件,并请小导游对其中的某一景点边看边介绍,评出优秀小导游。 四、课外拓展 给文中的几个景点的某一处写一导游词。 背诵,并仿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可爱河山 美丽奇特 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