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学活动教案 |
范文 | 【精品】科学活动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 感知木耳等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玩泡发实验。 2、 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木耳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体验游戏的快乐。 3、 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幼儿初步探究科学的兴趣。 4、 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 木耳、银耳、茶叶、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发的食品;温水、透明杯子、盘子。 2、 轻音乐 活动过程 1、 出示木耳,引起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看,是什么?(木耳)每个小朋友一块木耳,请你们仔细看一看木耳长得什么样子?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小结:木耳摸起来干干的、硬硬的,问起来还有股香味呢。 (2)请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盘子里,接下了我们要用木耳变一个魔术。教师将两块木耳分别放进两个透明的杯子中,往一个杯子里倒入温水,木耳渐渐变大。师:木耳变成什么样了?(变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变化呢?请幼儿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儿说出感受(变软了) 小结:原来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会变大,变得湿湿的、软软的,这个现象叫泡发。 2、幼儿动手尝试玩泡发木耳的实验。 师:下面呢,就请小朋友亲自动手来泡发木耳,观察一下木耳的变化。由于水温有点热,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虑,老师来帮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幼儿人手一个透明杯子,一块木耳,将木耳放入杯子中,观察木耳的变化,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让幼儿摸一摸泡发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发后会变软。 3、游戏“变变变”,幼儿用肢体动作变现木耳泡发变化的过程,感受其乐趣。 师:小朋友,你们想做小木耳吗?我们一起来玩“变变变”的游戏,小木耳们快来老师的身边吧,看看哪个小朋友学干木耳学的最像,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体抱得紧紧的真像一颗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师:干干的小木耳准备洗个热水澡啦,快跳进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变大了啦!这个小朋友把小手小脚都伸展开来好大啊,我们也来把手脚伸开变得大大的吧。这样泡的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别好吃! 4、迁移生活经验,了解其他可以泡发的食物。 师:除了木耳,你还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会变大的?幼儿想象 (茶叶、银耳、胖大海、紫菜、海参、粉丝、方便面等等) 5、幼儿再次进行泡发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各种食物,咱们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儿观看食物,并操作将茶叶放到水里,观看茶叶的变化,说说自己的发现。品尝自己亲手泡制的茶叶。再依次将紫菜、胖大海等泡发食物放入水中观察其变化。 小结:茶叶、银耳、紫菜、木耳等泡发食物在水中浸泡后会由小变大,变软、变湿。 活动延伸 教师和孩子一起将泡发后的木耳送到食堂,请阿姨炒菜用。 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中,追求一种“宽松、自然、科学、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孩子在合作中成长,在分享中体验快乐,在成长中拥有自信。活动基本达到预定的目标,孩子们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如果在这个活动中设计一些能抓住某件事物或某个现象来重点让孩子观察、探讨其变化的环节,活动效果会更加突出,并会让延伸活动更加丰富。 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一 目的: 1.知道土中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了解土的主要种类(如黑土、黄土、白土、红土等)。 2.了解土对人类的作用,萌发珍惜土地的情感。 准备: 1.知道植物生长的三要素:水、空气、阳光。 2.每位幼儿到种植园取一小盒泥土。 3.实验用的酒精灯、杯子,连根的干枯的.青菜、花、树标本。 4.四盒不同种类的土壤标本。 5.可以种植的小菜秧、树苗、花苗若干。 6.录像机及录像带、电视机。 过程: 一、植物为什么会干枯 1.出示连根的干枯的青菜,请幼儿观察:青菜怎么样了?(干枯了。)为什么会干枯?(因为菜根离开泥土了。) 2.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干枯的花、树,让幼儿观察并思考:它们为什么会干枯?(因为它们都离开了泥土。) 3.小结:一般来说,植物在泥土里才能生长,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二、土中有什么 1.请幼儿捏一捏从种植园取来的泥土是干的还是湿的。(湿漉漉的。)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水分。) 2.请幼儿把一块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观察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有气泡上升。)这说明泥土中有什么?(空气。) 3.把泥土撒在石棉上,然后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导幼儿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会冒烟。)为什么?(泥土中有树叶、草等各种腐烂物,能燃烧。) 4.小结:植物能在土壤中生长,是因为土壤中有水、空气和肥料。 三、土是什么颜色的 1.从种植园取来的土是什么颜色的?(黑色。) 2.除了黑色的土,你还看见过什么颜色的土?(逐一出示红土、黄土、白土标本给幼儿观察。) 四、土有什么用 1.录像画面一:广阔的田野。 引导幼儿讨论:田野里有了土能生长什么?(水稻、小麦、油菜、棉花、各种蔬菜等。) 2.录像画面二:高山、丘陵。 引导幼儿讨论:山上有了土能生长什么?(树、竹、花、草、蘑菇等。) 3.录像画面三:砖瓦厂。 引导幼儿讨论:造房子需要什么材料?砖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4.录像画面四:各种陶瓷器皿。 引导幼儿讨论:陶器、瓷器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5.小结: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东西,是植物的家园,我们应珍惜每一寸土地。 五、与“土”交朋友 按幼儿意愿将幼儿分成三组,其中一组幼儿把小菜秧种到种植园里,一组幼儿把小树苗种到幼儿园的空地里,一组幼儿把花苗种在小花盆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自己种植的小菜秧、小树苗、花苗的生长情况。 活动二 目的: 1.引导幼儿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初步懂得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2.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准备: “种子宝宝”图一幅,沙土、粘土、壤土各一大盆,每人三个易拉罐(底部穿孔),每桌一小盆水,豆种若干。 过程: 一、产生兴趣 1.出示图片。“种子宝宝”想找个合适的地方安家,成长为健壮的苗苗。它们找呀找,发现了三种不同的土壤。 2.出示三盆泥土。这样“种子宝宝”不知道到哪种土壤安家最好,请小朋友来帮助它。 二、感知并区分粘土、沙土、壤土 1.请幼儿分别用小罐装三罐土,引导幼儿看一看、捏一捏,比较这三种土的不同。 2.小结:粘手的土叫粘土,沙粒很多的土叫沙土,既不粘手沙粒也不多的土叫壤土。 3.请幼儿分别向三罐土浇少量水,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水积在粘土上长时间渗不下去,壤土中的水慢慢被吸收,只有少部分水从罐底流出,沙土中的水大部分较快地从罐底流出。) 4.小结:粘土能保留水但不通气,沙土不能保留水但通气性较好,壤土能渗水且比较通气。 三、帮助“种子宝宝”安家 1.“种子宝宝”应挑选哪种土壤安家才合适?为什么? 2.小结:“种子宝宝”在粘土中不易呼吸到空气,在沙土中不易喝到水。只有在壤土中安家才最合适,因为壤土又透气又渗水。 3.请幼儿把豆种撒在壤土罐中。 活动延伸: 分别在沙土、粘土、壤土中撒入种子,引导幼儿每天观察“种子宝宝”的生长情况。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及讲述等活动,丰富幼儿有关动物胎生和卵生的基本常识。 2、激发幼儿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培养幼儿爱护动物的积极情感。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家长带领幼儿收集胎生、卵生动物的资料、图片、书籍。 2、几种卵生动物的多媒体课件。 3、动物图片若干。 4、黑板两块,贴有双面胶的白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 头上两只大眼睛、身体细长轻又轻,张着翅膀空中飞、好像飞机在飞行。 二、了解卵生动物的常识。 1、蜻蜓一生下来就是这样子吗? 2、观看多媒体课件前一部分。 (1)有一天,一只小鸟从河边飞过,看见蜻蜓用尾巴在点水,蜻蜓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 (2)蜻蜓在干什么呀?(蜻蜓点水是在生宝宝,它把卵子生在水里,卵子一天天长大,最后就变成了小蜻蜓。) 3、观看多媒体课件后一部分。 (1) 小鸟还看见了母鸡、青蛙、乌龟也在生宝宝,我们也来看看它们是怎样生宝宝的,它们的宝宝出生时是怎样的呢? (2)谁像蜻蜓一样把宝宝生在水里了? (3)还有哪些动物像蜻蜓、青蛙一样把卵子生在水里的吗? (4)母鸡和乌龟是怎样生宝宝的呢?(母鸡孵蛋),那乌龟是怎样孵蛋呢? (5)还有哪些动物也会生蛋? 小结:这些动物和蜻蜓、青蛙妈妈生宝宝的方式是一样的,都是由动物妈妈先产卵,卵再不断变化长大,最后长成和妈妈一个模样的动物叫卵生动物,动物这种生宝宝的方式叫卵生。 4、扩散性思维:还有哪些动物也是卵生动物? 三、了解胎生动物的常识 1、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是卵生动物的呢? 2、播放小马出生录像,马妈妈生下的是谁?它长得怎样? 3、出示小马图像,这是马妈妈生下的谁?它长得怎样?(引导幼儿观察马一生下来就有头、身体、四肢、尾巴。) 4、小结:像小马一生下来就和妈妈长得一样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5、发散性思考:大象是胎生动物还是卵生动物?还有哪些动物也是胎生动物? 四、了解人也是胎生 1、动物有胎生和卵生,那我们人呢?你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吗? 2、请幼儿默默地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妈妈,您辛苦了,谢谢您! 五、游戏“动物分类” 1、交代游戏玩法:把椅子下面的动物图片拿起来,看看上面的动物是胎生的还是卵生的,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这块黑板贴胎生动物,那块黑板贴卵生动物。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检查分类情况。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