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7篇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我们需要提前开始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计划中内容最为复杂的一种。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 篇1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情急中果断处理理问题的思维方法。 2、学习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本科生字、新词,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4、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船上人与猴子的联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返航是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胀和结果的关系。 教具学具 自制幻灯片鹏博士教育软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新课: 1、从《蛇与庄稼》这一刻,你知道了那些联系?学习课文懂得了什么道理? 2、今天我们来学习《跳水》一课,看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和什么之间的联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读音微机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3、提问:跳水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主要写了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出示《资料》部分,了解作者 三、再度课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 1、出示幻灯片自学提纲 ①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②课文有机个自然段?每段写的是谁与谁之间的联系? 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 2、学生按要求预习 3、讨论以上问题 四、细读课文,抓住联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导读第一段 找出写故事起因的句子 理解词语:取乐 显然 因而 放肆 (显然写出了猴子放肆的原因,因而写出了人们拿猴子取乐的原因)。 2、指导学习-3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孩子为什么要去追猴子?从那些词语看出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 ②讨论回答 3、讲读第4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孩子遇到危险? 微机出示插图:指导看图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 甲板上的水手怎样? 4、讲读5-6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 讨论思考题:船长看到危险情况是怎么做的? 大家为什么觉得40秒太长了? 五、总结全文 六、作业 : 1、朗读课文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全文 1、按学习小组朗读 2、总结提问: ①课文主要写谁与谁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②孩子遇险是由那些原因形成的? ③孩子得救是由于哪几方面的原因? ④这一天风平浪静预估似的发生发展有什么关系? ⑤读了这篇课文逆向到了什么? 二、联系用模仿风平浪静造句 1、找出稳重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口头造句并订正 3、学生书面造句 三、作业 1、抄写生词 2、预习《威尼斯的小艇》 板书设计 : 6 跳水 逗 拿 命令 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 ←------ ←------ 放肆 追 救 ↖ 跳水 水手 教学札记: 本文所列人物众多,关系也比较复杂,应引导学生理解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并知道高潮的出现是由于众多关系综合影响的结果,并非单是猴子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方面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能较准确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并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但在生活方面还缺乏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课标与教材分析:本文中的乌塔是孩子们的同龄人,可是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意识教育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先激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三是解决字词困难;四是检查反馈课文讲了什么事;五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乌塔的性格特点,在交流时谈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是本组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 目标与要点分析:1、认识6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教学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感悟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见解。 教学策略设计: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灵活运用自学法和讨论法,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他们不仅学懂了这篇课文,还使他们知道今后在学习这类文章时,如何去挖掘人物的品质,从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题,初读课文。 1、你们喜欢旅游吗?最远到过哪儿?和谁一起去的? 2、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也很喜欢旅游的小女孩。齐读课题。 3、课文写了乌塔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的朗读及重点词语的理解情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重点句段,初步认识乌塔。 1、她游历了欧洲的哪些地方呢? 2、你了解欧洲吗?出示地图,介绍欧洲,让学生对乌塔油然而生敬意 3、初次了解乌塔,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4、假如是你,你能一人游欧洲吗? 过渡: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 四、深入学习第7自然段的重点句,进一步认识乌塔。 1、学生围绕问题,再次自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句子,圈一圈划一划重点的词句,然后小组内交流。 2、反馈学习情况,教师点拨,加深理解,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说感受,板书词语 (2)现在你眼中的乌塔又是什么样的? (3)让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个生活独立、能干、懂事、聪明的小女孩。 五、学习第8、9小节中对乌塔正面语言的描写,了解她另外的性格特点 六、小结,说体会。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4岁的德国小女孩乌塔,并一步步深入地了解了乌塔,这时,你想对乌塔说什么呢? 七、拓展延伸 补充材料《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较量》。 八、练笔提高:同学们对乌塔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你可以把它写下来,题目《从〈乌塔〉想到的》,然后在全班交流交流。 教学实施 学生在交流时往往会提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出去太不安全了。我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那乌塔就不怕危险吗?她爸爸妈妈不担心吗?她能周游欧洲靠的是什么?”接着老师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这样,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能根据课文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出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最后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这节课结束了,但我期望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和无限的思考。 教学反思 《乌塔》这篇课文是一篇独立阅读的文章。这篇课文写了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煅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根据这两个目的,我就想: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达到这两个目的。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流程: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用文中的语言,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最后,让学生展开辩论。喜欢乌塔的在一组,其余在另一组。在课堂上,我发觉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讨论得非常激烈。我被学生的激情所感染也参与到辩论中。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教师与学生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体态、表情上,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把学习的时空、学习的主动权(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还给学生,课堂上有争论,有共鸣,有静静的沉思,还有跳动的思潍火花。我们要点燃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学生共同进步。 当教师把学习的时空还给学生,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课堂会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有时放一放手,也会有精彩的发现。 教学设计方案 篇3【习作要求】 1、大胆想象二十年后家乡人、事、景、物的巨大变化,学习用人事景物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怀念之情。 2、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3、导学生修改习作,并把修改后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2、引导学生学习本组课文用具体的人、事、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家乡对于一名游子而言,意味着什么?今天,我们来写二十年后的故乡。二十年后,我们和周围的一切会怎么样,家乡会发生变化?我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再聚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2、提出习作要求,明确想象重点和习作重点。 二、推想二十年后家乡的变化,建构文源 1、师例举一方面指导学生想象,比如侧重变化想象,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如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 2、提示思路,让学生自主想象,建构文源: ⑴ 家乡二十年后的变化: 街道──商场──广场──公园──河流──家及家人。 ⑵ 十年后与亲人团聚的场面: 家的变化(环境)──爷爷奶奶外貌、言行的变化──爸爸妈妈外貌、言行的变化──诉说家乡的变化、离别情。 ⑶ 十年后与同学聚会的场面: 我回到家乡──与同学联络、聚会地点──与同学、老师见面、交流(外貌、言行、工作情况、生活情况)──主题活动──依依惜别。 三、师生合作,探索表达方法 1、交流网上、作文书上、教科书中同类文章的表达方法: (开头、结尾、怎样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2、说说自己文章的精彩片段、写作思路、开头结尾。 3、指导学生编写作文提纲: (老师举例──学生编写──集体示导──个别辅导。)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1、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2、教师巡视,提示用用具体的人、事、景、物按一定的顺序把家乡的巨大变化写具体。 五、小组评议,互改 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2、修改步骤: 思路──重点(家乡人事景物的变化)──开头、结尾──字词句(是否通顺) 六、佳作赏评 1、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成功的原因,对其它同学进行启发。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风吗?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吗?有风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风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这个故事 二、识字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湿显 三、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 丹舟 涛寿 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1.情景激趣。今天咱们一块儿去旅行。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们看到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 2.学生拿出纸笔作画。请几位学生上黑板作画。 3.教师描述。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你们朝远处看,那儿有一座青山,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果树,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赶快把这优美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 4.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5.教师继续描述: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 6.学生质疑: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7.小结: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画,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 二、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你读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电脑课件。 (我知道红旗在飘说明有风教师播放红旗飘动、风车转动、雨丝斜斜等电脑动画课件。) 4.小结。红旗在飘动、小树弯弯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三、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小组推荐代表朗读。 4.评读: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5.表演示范朗读。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1.展示刮风图,感受风的魅力。 2.动手画风,展示学生画风的作品。 3.启发想象: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5学习目标 1.会认“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 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自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2.学生预习:读读课文,同学间相互帮助,看能读懂多少。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学习“古、诗、首”三个字。 1.指名背诵儿歌。 2.指名背诵古诗(随意)。 3.小朋友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大家认识吗?(板书:古诗) 4.学生自学、互学、扩词游戏。 5.你会背诵5首,他会背诵8首,哪位小朋友认识这个几首的首字呢? (可以板书出来让学生认读,也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让学生板书“首”字) 二、学习古诗《春晓》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出示古诗(课件或小黑板)。 2.询问班级内有没有会背诵的。如有,就请会背诵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读。 3.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眠:读mián 不读mín 。闻:前鼻音wén。 4.自由练读。力求会背。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这首古诗,看看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 2.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晓:可以先告诉学生“春晓”是春天的一个早晨,再让学生联系晓的日字旁理解。 (2)眠: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是睡觉的意思。 (3)闻:先让学生看门字里面是什么字(耳),再问耳朵是用来干什么的(听)。顺便进行扩词练习。(新闻、闻名、耳闻、见闻) (4)啼鸟:可以倒过来让学生理解(鸟啼)。 3.句子比较,初步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处处闻啼鸟”和“处处闻鸟啼”两个句子,在这首中用哪个好?为什么? 4.粗略讲讲诗意。先让学生自己说,老师再予以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1)齐读古诗。 (2)引导学生发现“晓、鸟、少”三个字的韵母都是ao,适当渗透一点押韵的知识。 (3)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体会“晓、鸟、少”三个字在诗歌中很顺口(押韵)。 2.感悟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体会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拖声较长。 (2)适当断句,引导朗读。 春眠/ 不觉晓,处处/ 闻啼鸟。夜来/ 风雨声,花落/ 知多少。 (3)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3.想象意境。 (1)课件或挂图:雨后春天的早晨美丽的景象。 (2)教师描述引读。 在春天里睡觉真好,不知不绝就天亮了——春眠不觉晓;刚一醒来,就听到四处传来鸟儿的啼叫,那声音真动听——处处闻啼鸟;昨天夜里刮风又下雨,不知道那些美丽的花儿被风吹雨打落下了多少——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背诵古诗。 三、指导写字。 (一)范写、讲解。 古:横一定要长,写在横中线上方;竖写在竖中线上,可稍向左斜。 多:此字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关键是注意第四笔——撇的起笔处,应该在田字格中心交叉点稍微偏右一点。处: 1.引导认识“折文”。2.捺要写出小“脚丫”。(写捺画,起笔轻,要出脚,先停停。) (二)学生练习 小学语文第二册读课文识字阶段(1~14)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拼音: 重点复习三拼音、整体认读音节、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与轻声音节,读准多音字“禁”(第2课)和“重”(第7课)。 识字: 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21个汉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运用科学的记字方法记忆字形,认识并会书写7个新的偏旁部首。 能结合语境正确辨析常用的形近字。 继续培养学生养成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认读生字的习惯。 写字: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临摹简单常用的汉字,在临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书写的写字习惯。 继续巩固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和左中右结构的字,在临摹的过程中复习相关的笔画名称和笔顺规则。 阅读: 朗读课文或重点段落,基本做到不添字、不漏字,能按标点正确朗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活动名称:越开越大的花 活动目标: 1、尝试沿着花心的形状一圈一圈不断扩大的方式表现花儿越开越大。 2、感受春天的季节特征,乐意进一步去发现春天的美。 活动准备: 画纸(画有心) 、蜡笔、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集中注意力,激发活动兴趣 地上有一粒小种子,种子想快快长大,有什么好办法吗? 小结:浇浇水,晒晒太阳,给它施肥都能使种子快快的长大。 二、 情景化演示——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演绎具有挑战性的绘画方法 1、太阳公公看见了,对种子说:“别急,别急,我来帮帮你吧!”太阳公公发出暖洋洋的光照着种子,她吸收阳光,开出了一朵小花。(老师在花籽外画一圈)。小花开心地叫着:“谢谢您太阳公公,谢谢您帮我长大!可是我还想再大一点。” 2、春风姐姐吹来了,他对小花说:“小花,小花,我也来帮你长大吧!”春风姐姐轻轻地吹着,小花抖了抖了身体,真的又长大了一圈。(老师再加大一圈),小花真高兴,说:“谢谢您,春风姐姐,谢谢您帮我长大。” 3、还有谁会来帮助小花呢?你听,滴答滴答,下小雨啦!雨点落在小花身上,小花喝着雨水,挺直了胸膛,越长越大了。(请一幼儿画)小花太高兴啦!“谢谢您,春雨哥哥!谢谢您帮助我长大。” 小结:春风吹、太阳照、春雨淋,花儿啊一层一层越长越大,越开越多 三、幼儿操作——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热情 1、瞧,草地上还有很多小小花,他们也想长得越来越大。你们愿意帮助他们长大吗? 2、重点指导: 1)鼓励幼儿沿着花心一圈圈不断地将小花画大,注意连接点。 2)可以给花儿涂上漂亮的颜色或自由添画背景。 小结:小花从花心一圈圈的往外长,越长越大越长越大。 四、同伴欣赏——分享成功的快乐 1、作品展示:我们来做扮演小蝴蝶,去找找哪朵花儿很美的?看看花儿是不是越开越大的? 2、原来花儿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和五彩斑斓的颜色,春天的花儿可真好看! 四、活动反思: 描述: 今天的学习活动中,直接用故事进行导入。“地上有颗小种子,它想快快长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着它快快长大啊?”这时候盟盟说:“可以给它浇水帮助它长大。”“那除了浇水还有什么好办法吗?”这时候孩子们感觉有点难以回答了,随后我就做了一个风吹的动作。马上汤智晨说:“可以让风吹一吹也能帮助它长大的。”伴随这孩子们说出的各种方法,我一圈圈的把花往外画。请他们仔细的观察我的花瓣是从哪里长出来的。但是幼儿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个别幼儿画的花瓣并不是一圈圈沿着轮廓往外画的而是直接就画了一个大圈。 分析: 可能在讲解的时候不够细致,有部分幼儿没有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圈圈的往外画,导致了出现了一整圈画的现象,而且沿着花心往外画对小班的幼儿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有部分幼儿没有成功。 调整: 在幼儿作画的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幼儿画的是一整个的圆,于是我用语言引导“三瓣花的种子开出来的花朵也是三瓣的,一瓣一瓣慢慢的开出来”听到提示后有些幼儿尝试着画出三瓣花的样子。 教学设计方案 篇7【学习目标】 1、认识“彤、陪”2个生字,会写“彤、霞、陪、趁”4个生字,正确读写“红彤彤、晚霞、浪花、睡觉、睡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太阳是大家的,人类应友好相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导入: 猜谜语,有位长寿老公公,天亮从东来出工。他把光明给世界,还把温暖洒人间。要问公公在哪里,请你仔细看画中。 2、学生猜谜,教师引导。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四人为一小组互读课文,互相帮助指正。 4、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读课文,比一比哪个小组读得正确、流利。 三、朗读感悟 1、读一读: 自由读文,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2、帮一帮: 小组内同学互相说一说读了这首诗知道了什么,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共同研究。 3、说一说: 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 4、感悟诗: 结合第二小节,说一说太阳做了哪些好事。除诗中所写的之外,太阳还做了哪些好事?指导学生仿照诗句进行补充,如: 她使庄稼茁壮成长, 她使动物有了温暖的家; 她陪着小朋友在学校学习, 听他们充满童趣的谈话。 5、朗读最后一节,结合插图,说说这一节的意思: ⑴ 从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等待太阳、盼望太阳的描写中,感受太阳是大家的; ⑵ 太阳是大家的,人和人是平等的,各国人民要友好相处。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反复练读。 2、读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学生进行评议。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练习背诵 1、小组内同学互相背诵,比比准背得准确。 2、指名分小节背诵,其他同学默背。 三、交流感受 1、想一想: 学习了这首诗以后,有什么感想。 2、谈一谈: 说说自己的感想或收获。 3、说一说: 你想对别的国家的小朋友说些什么,自由表述。 四、学习生字 1、重点指导: “彤”字,左半边不要多写一点, “霞”字注意上下的比例关系,同时还要注意下半部分的正确写法,联系“假”字书写。 2、学生练习。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