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 |
范文 |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我们都可能会接触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1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参考答案】 (1)(3分)第一问:比喻(1分);第二问: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1分),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1分)。 (2)(4分)第一问:“九死南荒吾不恨”(1分)。第二问: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题目: 3.这首诗颈联中所说的“鲁叟”是指,而“乘桴”说的是。(2分) 4.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的手法的?(5分) 答案: 3.(2分)鲁叟指的是,“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 4.(5分)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译文: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头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约在晚上十一时至十二时),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这里关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的诗句,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来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比喻。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可能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平浪静,但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而在比喻,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比喻的,意思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意味。五六句是议论。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古时“九服”中有“荒服”,指极边远处),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说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冠平生”应解为“超过平生见到的景色”。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阅读答案2【原文】: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②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③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释】: ①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大陆时所作。②苦雨终风:下个不停的雨,吹个不停的风。③鲁叟乘桴:孔于曾慨叹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想坐木筏到海外去。 【翻译】: 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总有停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也总有止住的时候。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其实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不需要外力的洗刷。我本想学“乘桴”退出官场,现在不用了,孔子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了。如今政局转为平和,我也是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赏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北宋诗人的一首七言律诗。1094年(绍圣元年),宋哲宗亲政,蔡京旧臣;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1100年(元符三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诗中回顾了他在南方流放的经历,表达了他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旷达豪放的襟怀。 苏轼绍圣四年(一O九七)被贬海南,六月十一日渡海南下,次日至海南岛,元符三年(一一OO)五月遇赦,六月二十明晃晃度海北上,量移(被贬到远方的官员,遇赦酌量移到较原地靠京城较近的地方做官)廉州(今广西合浦、灵山等地),在海南岛稽留的时间正好是三年零八天。这首诗就是写渡海北上那个晚上的情景。 头一句说发船渡海正是三更时分(约在晚上十一时至十二时),参星横挂在天上,北斗七星的斗柄已转得很低。这里关于星斗的描写是化用古人“月没参横,北斗阑干”的诗句,可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也可能不是,只是用来说明渡海的时间是在半夜里,也说明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暗示他在政治上即将获得新生,这是一种。后面三句也都是采用这种借景为喻的手法。 第二句说,连绵下个不止的阴雨(苦雨),总有止的时候,成天刮个不停的风(终风),也总有停的时候,它们“也解晴”,也能变成风静晴朗的天气。也可能当时确是雨霁云收风平浪静,但这里主要的用意不在写景,而在,说明他受到各种打击和排斥,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今天遇到大赦,就象久经风雨见到晴天那样,心情舒畅,充满希望。第三句说,天上的乌云散了,一弯明月挂在天空,不知这景致是什么人安排点缀的?这景色主要也是用来作的,意思是说,这次遇赦,不知是谁在朝廷帮忙说情,为我驱散政治上的乌云的?第四句说,天空的面貌,海水的颜色,本来就是澄澈清白的。这句承接上句,也是一种比喻,意思说,在政治上,不用别人帮我洗刷污垢,我本来就是清清白白的。有人评论说:“前半纯是比喻,如此措辞,自无痕迹。”就是说,前面四句都是用比喻的手法。的确是这样的,前四句象是写景,实则写意,比喻巧妙,不露痕迹,形象鲜明,而且还含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五六句是议论。孔丘曾经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说,政治主张行不通就算了,可以乘坐小木筏漂到海上去。第五句说,徒然剩下鲁国老人孔丘(鲁叟)关于“乘桴”的主意。言外之意是,本想学“乘桴”退出政治舞台的,现在不用学这个了,孔丘的.主意对我来说是用不着的了。传说古时黄帝演奏过《咸池》这个乐曲。第六句用了这个典故,说,我大略领会到黄帝的《咸池》乐曲温润的乐声了。言外之意是说,政局转为平和了。这一联对政治的议论,说明他对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并未完全丧失信心。 最后两句说,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古时“九服”中有“荒服”,指极边远处),虽然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正如屈原《离骚》说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可以说是第一遭儿。他对这次被贬到海南岛表示不后悔,认为是一生中挺有意义的一段经历。“冠平生”应解为“超过平生见到的景色”。全诗情调高昂,表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 【阅读训练】: 1.第一联和第二联都运用了哪种手法?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2.诗中最能体现作者人生态度的是哪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3.这首诗颈联中所说的“鲁叟”是指,而“乘桴”说的是。(2分) 4.纪昀评此诗说:“前半纯是比体。如此措辞,自无痕迹。”“比”,即“以彼物比此物”;请你具体说说,在这首诗的前两联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的手法的?(5分) 【参考答案】 1.(3分)第一问:比喻(1分);第二问:用“苦雨终风”变晴,“云散月明”喻自己受到的各种打击和挫折已终结(1分),表达了遇赦北还的喜悦之情(1分)。 2.(4分)第一问:“九死南荒吾不恨”(1分)。第二问:遭受人生打击,历尽坎坷艰险,(1分)仍心胸坦荡,乐观豁达(2分)。 3.(2分)鲁叟指的是孔子,“乘桴”是说孔子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感慨之言。 4.(5分)首句“参横斗转”是深夜与黎明交替时分,比喻人生的黑暗即将过去;次句“苦雨终风”喻指南来所受的种种迫害;“也解晴”比喻迫害终于结束了;“云散月明”比喻所有围绕自己的风波均已结束;“天容海色”比喻自己的光风霁月的人格。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