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一语文说课稿 |
范文 | 【精华】高一语文说课稿三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语文说课稿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谢谢!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米洛斯的维纳斯》,作者:清冈卓行。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剖析本课。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美的真谛,本文是一篇艺术随笔,蕴含作者的美学主张,给人以美的享受,学习本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本课计划用时1课时。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但审美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接受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句的含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艺术的残缺与完美。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本着“育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古人云:“未见兴趣,必不乐学。”多媒体播放一段卢浮宫的视频最后定格在维纳斯雕像之上,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新课: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卢浮宫的“首席珍宝”,被公认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欣赏她的美吧。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2步展开 1.学生结合导学案,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和有关传说,把握维纳斯雕像的形体美。 2.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我将播放一段名家范读的微课视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让学生找出本文的主旨句。师生讨论,共同明确: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其余段落则分别从正面、反面和侧面对这一中心进行论述,分别阐述了必须失去双臂、不能复原双臂以及只能失去双臂,层层递进,全面支持了主旨句。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2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出问题: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小组自由讨论,每组选派代表发言,我将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补充:“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秀美的双臂,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艺术欣赏的一条规律,即残缺美。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所有的残缺都是美吗?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读通到读懂,进而读中设疑。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 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舍弃一些东西,反而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怎样的体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 预留3分钟,让学生回顾当堂所学。我将进行课堂巡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整堂课,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发挥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作用,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完成课前预设,促进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残缺和完美的认识,发布到班级博客中。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擦黑板,道别)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2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借助朗读、想象,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重点难点: 1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一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 说到田园,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这样一些词:"阡陌交错"、"竹木扶疏"、"田舍掩映"、"鸡犬相闻".田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许多文人吟诗作画,心驰神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其词可分为:抒写爱国情怀的英雄词,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体物言情的咏春词和艳情词。)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走进田园,共同领略田园所特有的美。谁来读读课题?《清平乐 村居》。(师指名读。)(板书: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乐"要读"yue",不读"le")是词牌,每首46个字,分为上下两片,上片有4个韵脚,下片有3个韵脚字。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词牌)词牌还有很多呢:"念奴娇"、"浣溪纱"、"虞美人","沁园春"也是的,对了,还有苏轼"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后 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村居是什么?(乡村人家)。 ★关于题目"村居"———激发学生的想象:村居有什么景致呢? 学生接触到的首先是题目。一个"村居"会令孩子们浮想联翩。会想到小桥、流水、人家;还会想到青山、绿水、树林,会闻到花香,会听到鸟语、泉声……有了这个情感体验,对于走进辛弃疾所要描绘的世界是大有帮助的,在农村生活的孩子读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比较,一个良好的情感铺垫便形成了。 (二)、恬淡走近诗词、"走向村居",走进辛弃疾所描绘的乡村图景 1. 学生试读, 检查自学效果。(读对读通) 2.听录音朗读,听清节奏,老师对照正音。 明确词的节奏。 茅 檐 ‖低 小, 溪 上 ‖青 青 草。 醉 里 ‖吴 音‖ 相 媚 好, 白 发‖ 谁 家 翁 媪。 大 儿 ‖锄 豆 溪 东, 中 儿 ‖正 织 鸡 笼。 最 喜 ‖小 儿 无 赖, 溪 头‖ 卧 剥 莲 蓬。 学生再齐读一遍。 在吴音中 "走入村居",悠闲走进诗词。(自己读懂)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 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温馨、清新、恬静、亲情、活泼……) (三)、学习上片(上阙): (1)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说说? a、茅屋又低又小,溪边上长的青青的草。 茅檐的本意是什么?(茅房的的屋顶向旁伸出的边沿部分)这里又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茅檐代指茅屋。如果屋檐低小的话,那这个茅屋肯定也是……(低小)典型的江南农村小景,富于田园特色: (清新、秀丽 、悠然、生机勃勃) b、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吴音:吴地的方言,当时辛弃疾就在吴地生活。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翁媪:老年夫妻。媪:老年妇女的代称。)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谁来用你的语言描述出来? (温馨、恬静、亲情、闲适、天伦之乐) 小结:上片写了具体哪些人、景、物? 茅檐 小溪、青草、翁媪 (板书) (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着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那又是什么让他们觉得幸福呢?结合词的下片(下阙),用你的语言描述一下所看到的。 大儿锄豆溪东: 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里锄草。 中儿正织鸡笼: 二儿子正在编制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这里有个词跟我们平时所理解的意思不一样的无赖:顽皮,可爱的意思。)溪头卧剥莲蓬: 趴在溪边剥莲蓬取莲子吃 . 小结:那么,下片又具体写了哪些人、景物的? 大儿、 中儿、小儿 (板书) 这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各尽其力,各得其乐, 其乐融融 哦,我们明白了。 如果说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让白发夫妻俩内心愉悦的话, 那么"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再加上老年得子,小儿又是这样顽皮可爱,怎么能不让他们觉得幸福,尽享天伦之乐呢!看来啊,这个"醉"是源于幸福的"酒未醉来人先醉". 同学们,我们再一齐来朗读这种其乐融融的幸福吧: 茅 檐 ‖低 小!…… 欣赏中 "走出村居",自然外化词意。理解词意,领悟内蕴,在读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读好读出来) 关于《清平乐 村居》中重点词的交流、讨论? 1." 醉"的多角度理解 白发翁媪真的是因为喝了酒醉了吗? (不是?) 那是因为什么? (清新秀丽、悠然自得的自然美景和老人生活的幸福) 在教学参考中,"醉"的解释是喝醉的意思。但在上这一课的时候,我将引导学生不要拘泥这个答案,大胆讨论:认为"醉"是陶醉,老人为风景的迷人而醉,为夫妻的亲密而醉,为孩子们的懂事而醉。这样的理解未尝不可,因为诗歌本来就有自己的不确定性。 2、"无赖"中现真情 "无赖"二字应该说是这首词中的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表面上的贬义却恰恰显示了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在对这个词的教学时,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来达到对词的理解。但是词人到底是喜欢小儿的什么?(他的可爱、天真、无忧无虑)(这可以结合辛弃疾的心境来看),还有剥莲蓬的专著(因为在孩子的眼中这也是他的工作)。 3、对"最"的关注 我们注意到词人对小儿的喜爱,往往会忽视词人对大儿、中儿的情感。大儿、中儿都在劳动,按照我们传统的看法,他们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其实辛弃疾对他们感情已经通过一个"最"字展现了出来。词人是喜欢大儿、中儿的勤劳的,但是他们和小孩来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稍加点拨学生就会理解。这样就不会产生误解了。 五、精读品位,体会意境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 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气氛。 作业: 1.发动学生查找有关江南、村居的诗词。在纵向回忆低年段阅读过的《江南》、《忆江南》、《水乡歌》后,找辛弃疾的《西江月》"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等好诗好词,甚至还要到找网站上的FLASH动画贺卡《梦里水乡》、《江南》等;让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中:"中国不愧是诗词的国度,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不朽的诗篇,我们应当如蜜蜂采蜜,充实自己,沾上文人的雅气……"相信厚积不仅可以薄发,而且会在孩子们的生命中多一分灵气,为将来的美丽人生做好奠基。在积累中 "放眼村居",漫步走进词海。(读宽读下去) 2 (联系插图,仔细观察图上的人物、景物,想象他们说了些什么,又做了些什么。) 同学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画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或者用线条、色彩重现了乡村恬然的风景;或者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大儿锄豆溪东"那"汗滴河下土"却充盈着"秋的期待"的.情景;或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展现垂髫少年"卧剥莲蓬"的动人画面;或者化静为动,创造性地演绎"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景…… 3.背诵《清平乐 村居》。 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 小溪 青草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大儿 中儿 小儿 喜 高一语文说课稿 篇3一、联系学生说教材 《声声慢》编排在必修四第二单元。在人教版高中语文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一个宋词单元。编者选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四位词人的作品。他们是宋词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词人的作品,题材、风格不同,带给后世读者的审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词走婉约套路,苏、辛则是豪放词风的代表,李词细腻、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体现了宋词的艺术价值,也大体反映了宋词的发展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专项教学诗歌,教师已经比较系统地讲授了形象与意象的概念、特点,并初步培养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阶段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鉴赏作品地思想和艺术价值。 二、根据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诗词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性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课程标准的相关表述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为依据,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过程与方法: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这首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与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通过与《醉花阴》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 教学难点:通过合作探究,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 三、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教学时数为1课时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前学生搜集有关宋词的资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词由于年代久远,文字的障碍很大,然而,过分纠缠于文字的疏通会破坏宋词的“气”,丧失宋词的“神”,所以在学习时,应舍去条分缕析的理论评价,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然后引领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经由形象领略情感,感受其中浓浓的情。诵读的环节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独奏《长相思》,营造意境,学生沉浸在音乐营造的意境中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音调,读出感情,细细体味,让或优或喜的情愫萦绕心间,我们就触到了作者的灵魂。同时注意让学生质疑探究——布置预习作业,要求学生圈点批注,列出疑难问题。课堂上,鼓励学生互相质疑,互相解疑,达到掌握词作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的目标。 质疑探究后,出示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即如何解读“淡酒”、“雁”、“黄花”、“梧桐”等意象的问题,发动学生讨论,各抒己见,逐步形成对重点意象的一致认识。 教师要相机点拨——上述三种方法,还不足以帮助学生把握艺术特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叠字的巧妙运用,这些内容的学习应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分组讨论来完成,效果会很好。 五、教学程序及内容设计 (一)新课导入 因为《醉花阴》在前,以别的方式导入本课都比较多余。直接以南渡为切入点,讲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时代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遇将对她的创作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引导: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他以词代声,向世人诉说她的悲怀愁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她的倾诉。 活动1:聆听配乐朗读录音,初步感知诗词内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导:你听懂了作者的倾诉吗?她在向我们倾诉什么? 活动2:学生交流听读体会。 活动3:学生自由诵读诗词,整体感知词意。 诵读要求:连读两遍,第一遍要读通读顺,注意读出感情;第二遍要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读后大家共同解决。 活动4:抽查学生诵读情况,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活动5:学生就诗词内容质疑,师生互动解疑。 (三)感悟词意,把握情感。 1、这首词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雁过也,正伤心”。其余为间接抒情。 2、联系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阴》与《声声慢》两首词中“愁”的含义是否相同?你能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愁绪? 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 教师提示与点拨:学生可选两首词中的任何一首谈自己的感悟。既可从整体谈,也可选自己喜欢的某一个句子谈,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指导。 最后,教师点评并板书。 愁 《醉花阴》——离别相思——苦! 《声声慢》——国破家亡夫丧——痛! 六、课堂小结: 《醉花阴》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离别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而从《声声慢》中我们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这个愁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性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是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因此,这愁字表现得更加凄厉沉痛。 最后,师生配乐同诵,二胡独奏《长相思》 七、延伸拓展: 结合柳永词和李清照词,谈谈自己对婉约派词的感受。 参考:婉约派词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词调蕴藉,委婉含蓄,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和谐婉约,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 八、作业: 必做题:查阅资料,摘录带有“梧桐雨”“黄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诗句,至少十句,写到读书笔记上,并与同学分享; 选做题:将苏轼或辛弃疾的词与李清照的词比较,体会豪放派和婉约派词风的不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