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七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效开展,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综合考量事情或问题相关的因素后所制定的书面计划。你知道什么样的方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设计方案 篇1【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⑴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并且应当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所以,在新课程指导下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知识。 ⑵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方面,提倡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灵活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强调课堂应该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课堂。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设疑、答疑,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现对文本的解读与知识的落实。 2、主要特点: 本篇教学设计,力求准、稳、实,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导,通过情境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探究,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之间形成积极互动的局面,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产生活跃的心理状态和兴奋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作为文言文教学,加强诵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的重要方法,因此,本篇设计注重诵读教学,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技能。 【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的有关知识以及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3、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根据文意背诵课文。 4、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题导读法。教学过程中,以设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把握文章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难点。力求以问带讲,以答带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学习古人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代有句话:一言九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说明口才的重要性。无独有偶,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口才、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整体把握 1、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述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2、复述故事情节: 让学生根据图片提示复述课文情节(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顺序如下) 三、研习课文 第一步,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听清句读。 2、学生自读课文,读清节奏,读清句读。对照注释,结合上下文疏通文意,圈画词句疑难点。针对疑难,四人一组,分组讨论。 第二步,精度课文,质疑探究,解决疑难字词。 1、小组内质疑,组内自行解答。 2、组长质疑,学生或教师解答。 3、教师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质疑重点落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并注重向课外迁移。) 重点实词: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 重点虚词:之、以 重点句式: ⑴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⑵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第三步,内容研读(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连全文,并适时的采用不同形式让学生诵读文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加强讨论与交流,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齐读第一段,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提示:秦晋围郑,郑国危如累卵。 此时引出对写作背景的介绍: 背景资料: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无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值公二十八年》:曏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2、一学生领读第二段,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这一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提示: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由男生齐读第三段,全体同学考虑: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提示: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最后,女生齐读。) 4、学生齐读第四段,讨论:晋侯在秦军撤退时为什么不乘机袭击秦军? 提示:主要考虑到仁知武的道理。 第四步,重点难点分析(仍以问题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回答问题的同时加强对文本重点内容的把握,完成文章的难点学习。) 1、细读课文第三段,烛之武具体运用什么方法全退秦师的?请给题目中的烛之武和退秦师之间加上一个合适的字,表明你的观点。(大家讨论) 可加的字如: (智)退:利用矛盾,施攻心术,动之以利,晓之以理。 (勇)退:烛之武关键时刻深明大义,不计得失,舍小存大,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夜缒而出,知难而上,义无反顾。 (巧)退:既有运筹帷幄、了然于胸之计谋,又有巧舍如簧、字字千均之言辞。 2、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加以分析。你认为,随着烛之武却说的步步深入,秦伯的内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揣摩秦伯的心理,并在烛之武说辞的每一层后,试着补充秦伯的对答之辞。(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提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到君之薄也。 第二层,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到君亦无所害。 第三层,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到唯君图之。 观点举例:第一层后:这跟我有关系么那又怎样 第二层后:有道理让我考虑一下 第三层后:还真是这样我差点上它(晋国)的当 (说明: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讨论之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本段,并力求当堂背诵。) 第五步,人物形象分析。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发言,师引导学生归纳。 1、烛之武: ⑴ 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⑶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 ⑴ 善于纳谏。 ⑵ 勇于自责。 ⑶ 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四、自主、合作,深入探究 1、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烛之武成功地劝说了秦君,凭一己之力,解救了郑国,其劝说的艺术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主要从烛之武的劝说艺术进行分析总结。烛之武的一段说辞,晓之以利害,动之以感情,言辞巧妙。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尊重他人,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对方的利害得失等。 2、人们评在价烛之武时,有的说他是一个志士,有的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提示:本题为开放题,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观点示例: ⑴ 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⑵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⑶ 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寥寥数语就说服了秦君,凭三寸之舌劝退强敌,可见,烛之武是一位辩士。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五、归纳写作特色(师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为下文烛之武夜缒而出,出使并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层次井然。 六、作业 我国古代著名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烛之武退秦师再次印证了舌头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外交是第二战场。对此,你感受如何?请联系你所了解的史料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题目自拟。 提示:可以结合史料从口才的作用等角度入手,阐述自己对口才的认识。具体史料可以联想到毛遂义正词严,说服楚王与赵国缔约;蔺相如用三寸之舌,捍卫了赵王的尊严;诸葛亮舌战群儒等。 【板书设计】 秦晋围郑 秦晋退兵 五 越晋难治 妙 论 亡郑利晋 语 救 舍郑利秦 退 郑 晋人无信 秦 国 晋人无厌 师 【教学反思】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这种授课方式的效果往往只是暂时的。在本设计中,打破传统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质疑,自行讨论解疑,通过这一形式,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在对重点难点的讲读中,采用比较个性化的方式:让学生在题目的退字前添加合适的字,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了解烛之武在退秦师时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及其劝说艺术,从而让学生了解烛之武在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救国救民的行为,并学习他学习在国难当头时,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完成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让学生在烛之武的说辞之后想象秦伯的反应和可能有的对答之辞,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烛之武是如何步步深入的进行劝说的。 总之,本设计遵循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文言知识,提过阅读能力,并不同层次的对文本内容进行把握和理解。同时,授课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谈论与探讨之中,因此,可以说,这一设计(这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材分析 《夏夜多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5课。本单元课文都是以快乐的夏天为专题组织材料的,内容丰富。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夏天的景物、气候,体会夏天的美好。《夏夜多美》既写了夏天的美景,又写了夏天的情趣,是一个童话故事,旨在让学生感到夏夜的景色美,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设计理念 根据课文设计了师生合作表演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符合一年级学生好奇、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同时引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朗读、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都愿意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我会认的字,让学生充分动起来,使自学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莲、哭等13个生字,会写她、他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夏夜的美。 3.体会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4.保护环境、爱护昆虫。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头饰、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夜晚,(板书:夏夜)谁愿意描述一下夏天的夜晚景色?(板书:多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读出美感,齐读课题。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走进童话故事中,读准字音。画出生字新词,可以找朋友帮助解决。 (2)用________画出你觉得最动人的句子。 (3)师:下面,我们来听课文录音,看谁最先听懂课文中的故事。简单扼要地讲给大家听好吗?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把学生的自学落到实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转换角色,细读课文。 (1)师:课文哪些地方你觉得最动人,读给同学们听。(教师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 (2)想像读:教师范读,请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夏夜的景美、情美。 (3)评价读:师:请小朋友读倒数三个自然段。师:你们读老师来想像,好吗?老师要根据你们是否读出夏夜的美来评价。 (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当中去,先齐读,再请有信心读好的学生读,教师指导。) 四、分角色朗读,体会夏夜美。 出示字幕动画课件,师生分角色朗读。教师扮演睡莲姑姑,学生分别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小蚂蚁、小蜻蜒、萤火虫、旁白。 【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这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好动、喜欢小动物等,学生对分角色朗读非常有兴趣。】 五、歌谣识字,好记好认。 1.师:我们分角色朗读得真不错,有几个生字朋友不知你们刚才认识了没有? 2.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出示第二段:水池里,睡莲刚闭上眼睛,就被呜呜的哭声惊醒了。她睁开眼睛一看,是一只蚂蚁趴在一根水草上。 学生根据字意做动作,闭上眼睛做睁开的动作。趴在桌子上,想像小蚂蚁掉进池塘的样子。 3.教师加上动作描述。 出示第四段:快上来吧!睡莲弯弯腰,让他爬了上来。 学生根据字意加动作,学生找到腰的位置和老师一起前后左右动一动。伸出手做爬的动作。区分趴、爬。 4.教师根据字意讲解。 出示时字。师:大家认识吗?时间的时,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天。(根据学生的情况可以详细说明。) 5.教师出示带拼音我会认的`字:莲、哭、根。认字,组词,请学生根据课文说一句话。 6.教师加上动作描述:睡莲姑姑弯弯腰,让小蚂蚁爬了上来。小蚂蚁如何做的? 出示第9段落:小蚂蚁非常感激,连声说:谢谢您睡莲姑姑。师生达成共识。 7.歌谣:感激,感谢要有心,诚心才感人。感谢有言行,谢谢最好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把重点字、词通过表演加以理解,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情景。】 六、师生共同表演,走进童话故事。 师:说一说当你接受别人帮助的时候,你怎么做的?(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给予表扬。下面我们再合作一次,我要看你们的表现如何。 出示头饰:老师来扮演睡莲姑姑好吗?谁愿意扮演小蚂蚁、小蜻蜒、萤火虫。(几名学生分别担任角色。)其他同学你喜欢哪个角色就分别为他们鼓劲。 【学生对这一环节的设计很感兴趣,态度积极,满怀热情,进一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七、小结。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这篇童话故事,从中我们知道,得到他人的帮助要有礼貌地表示感谢。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你如何表现?对,要伸出友爱之手。大家相互帮助,生活才更加美好,世界才更加美丽,你们说是吗?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一个夏天的夜晚,公园里静悄悄的。一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池塘里,大家想一想是谁救了他? 二、出示头饰,板书。 出示睡莲姑姑。师:她怎么救小蚂蚁的?(学生表演睡莲姑姑说的话。) 出示小蜻蜒。师:他如何帮助小蚂蚁的?(学生表演小蜻蜒送小蚂蚁回家。) 出示萤火虫。师:他做了什么呢?(学生表演萤火虫飞来点起小灯笼。)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对上一节课的内容有所回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起到上下文衔接的重要作用。】 三、出示字幕,质疑解疑。 教师表演引读:小蚂蚁爬上飞机 学生表演补充:萤火虫在前面点起了(亮晶晶的)小灯笼。 师:飞机是真的吗?在课文当中指的是谁?把小蜻蜒比喻真的飞机,所以加上号。 教师表演引读:蜻蜒飞呀飞,飞过 学生表演补充:飞过(青青的)假山,飞过(绿绿的)草坪,飞到一座花台前,小蚂蚁到家了。 师:小蚂蚁高兴吗?为什么?到家了,大家都帮助他,睡莲姑姑、小蜻蜒,还有萤火虫。帮助小蚂蚁回家,他们也很高兴。看到他们互相帮助你高兴吗? 再读:读出夏夜的美,读出小蚂蚁到家的喜悦心情。 教师表演引读:星星看见了 学生表演补充:(高兴地)眨着眼睛。 师:星星看见了为何高兴地眨着眼睛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生共同表演:啊,(多美的)夏夜呀! 师:夏夜哪儿美,课文中怎么说的?只是讲了夏夜景色美吗?在夏夜景色美的烘托下,还体现了哪儿美?体现了小动物们相互帮助的品质美,这深深打动了星星,他高兴地眨着眼睛。 【这一环节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体现小动物们的高贵品质,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四、了解学生掌握课文的情况。 1.出示习题,填上恰当的词语。 多美的( ) 高兴地( ) 绿绿的( ) 青青的( ) 亮晶晶的( ) 弯弯的( ) 静悄悄的( ) 呜呜的( )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文中怎么说的。 2.出示习题,你会连线吗? 3.指导我会写的字。 教师板书讲解:她,女字旁,女同学用她来代替最合适,还有谁适合?妈妈、阿姨、姥姥、女老师等。为了区分男、女,男同学用哪个她、他?都有谁合适用他呢?爸爸、叔叔、爷爷等。 师:请用送、过组一个你最想组的词语,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师:请你说一句话,要求是句子中带有时、让这两个字,看谁说得通顺、流利。最后学生在书上书写生字。 五、运用新词语,我说夏夜美。 师:刚才同学们词语搭配得很恰当,句子说得很通顺、流利。你能用课文中的词语描述一下我们身边的夏夜美景吗?看谁描述得最美。 教师出示图片:星空、花园、池塘、街道。学生也可以不受约束,自由表达。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示、补充,使学生从中受到启示,让语言更加完善。) 六、总结。 师:大家描述的夏夜真美呀!让我们期待夏夜的到来吧!让我们身边经常有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让月亮笑起来,让星星高兴地眨着眼睛,这样夜色会更美。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感受新诗的美。 教具准备:秋景的多媒体课件或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你!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三、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方案 篇4【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应重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小中见大,通过一幅画巧妙地夸奖了兰兰从小爱劳动、关心长辈的好品德。整篇课文充满了家庭的温馨,内容和语言都内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对学生有很好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胖、喜”等13个生字。会写“看、着”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寺朗读课文。 3、养成尊敬长辈的美德,有帮助长辈做事的愿望和行动。 【教学重点】 认字和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流利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人人都有两棵树,一棵左来一棵右。不长叶子不开花,天天干活不说话。 二、揭题 1、这个谜底我请小朋友把它画在黑板上,谁来? (请小朋友画小手) 这就是谜底。 板书:小手。 (出示兰兰的小手的画) 这是兰兰画的小手。你们能说说画上是一双什么样的小手吗? (板书:__________的小手)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胖乎乎的小手》,请大家一起读。 3、学习“胖”: ⑴ 念。 ⑵ 怎么记住。 ⑶ 念词语。 ⑷ 组词。 4、齐读课题,想一想: 全家人都很喜欢这张画你知道为什么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别着急,我们来看看书本。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6课。 (板书:6) 现在请小朋友们轻轻地把课文读一遍,边读边标出小节号,圈出生字。 2、检查自学: 小朋友已经预习了课文,哪个小朋友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读生字? ⑴ 读生字: ① 小朋友领读生字。 ② 开火车读生字。 ③ 读后鼻音的生字和词语。 ⑵ 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啊?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我请六个小朋友读课文,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帮他们听听他们什么地方读得好什么地方不够好,并且用直线划出把爸爸、妈妈、姥姥喜欢兰兰这幅画的原因 ⑶ 说说爸爸喜欢这幅画是因为?妈妈呢?姥姥呢? 四、重点读悟 1、学生反馈后,投影出示: “这胖乎乎的小手替我拿过拖鞋呀!” “这胖乎乎的小手给我洗过手绢啊!” “这胖乎乎的小手帮我挠过痒痒啊!” 2、师提醒: ⑴ 你们有没有发现,这3个句子非常像。这3个字(点红)虽然不同,但是在这里作用差不多。你看我们中国人的语言多丰富啊! ⑵ 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后面的标点符号都是! (板书:感叹号) 这样的句子叫感叹句。在朗读的时候要加强语气! 3、读体会: ⑴ 读读第一句: ① 指名读。 ② 你猜猜看兰兰在什么时候给爸爸拿拖鞋啊? ③ 如果你是兰兰的爸爸心里怎么想?你会怎么说这句话? ⑵ 读读第二句: ① 指名读。 ② 兰兰在帮妈妈洗手绢的时候心里会想什么啊? ③ 有这样一个乖女儿妈妈的心里很高兴,谁能笑着来读读这句话? ⑶ 读读第三句: ① 指名读。 ② 你帮外婆挠过痒痒吗? ③ 有这样的乖外孙女真该好好夸夸,谁能? 4、读了课文你现在能再来说说兰兰的小手是一双怎样的小手?也要说说自己的理由哦!(勤劳的、灵活的……)现在想想,全家是喜欢兰兰的画还是喜欢兰兰的小手啊? 5、延伸拓展: 我想兰兰这双灵活的或者胖乎乎的小手一定还做了很多事情。 兰兰的老师说:“这________的小手给我___________________呀!” 兰兰的同学说:“这_______的小手帮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兰兰自己说:“这_________的小手为我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 ⑴ 先跟你的同桌说说! ⑵ 指名说。 五、指导书写、巩固字词 1、对了,你们也有一双灵巧的小手,我们也会写一手漂亮的字。我们先来学习“会”: 怎么记──小老师说笔顺──老师边写边说注意点──生写──展示生的字、评价。 2、“会”是上下结构的,我们再来学写一个上下结构的字──“兴” 老师边写边说注意点──生写──展示生的字、评价。 六、趣味延伸 瞧你们的小手也很能干。写出了这么漂亮的字。老师想它在平时一定也帮别人做过很多事情。我们也像兰兰一样,来画画自己的小手,夸夸自己的小手。并给它配上小诗,好吗? 我替爸爸( )。 我给妈妈( )。 我帮老师( )。 我为大家( )。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习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学重点 一、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 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三、领略本文的语言美。 四、体会在写景中抒情的写法。 五、领略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步骤 一、入境,导入新课。 一提到春天,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春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象,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文人描绘过春天,歌颂过春天。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春的世界。 二、听读,感知全文。 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准确的读出生字的读音。二是让学生说说本文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并通过教师引导概括出春天的三个特点。并及时引导学生欣赏春天的美丽,感受春天的活力,启迪学生奋发向上。 环节一、阅读与欣赏出示多媒体课件,请学生欣赏配乐朗读。 环节二、扫障大比拼让学生准确的读出屏幕上生字的读音。可以补充纠正。 环节三、看谁说的准作者向我们描绘了春天的哪些画面呢? 学生回答:春花,春草,春风,春天的人等 提问:春天有这么多景物可写,为什么偏偏要写这些景物呢? 明确:因为这些景物都能表现出春天的特点。 提问:你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 明确:新——力——美 三、品读,赏析语言。 让学生品味作品语言的准确生动,清新优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走上讲台,可使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 环节四、请你当老师你认为本文写春天写得最好的句子和段落有哪些呢?四人一组,互相说说好的理由。 四、熟读,当堂背诵 如此美的句子和段落,应该让学生当堂来背诵。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和注意力。 环节五、背诵不示弱三分钟背诵比赛 五、衔接,延展课文 朱自清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引导学生从课文之外寻找春天的足迹。 环节六、开拓者行动 你想当作家,请你用文章来赞美春天;你想当音乐家,请你用歌声来歌颂春天;你想当画家,请你用画笔来描绘春天 自由准备,成果展示。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深入体会战象的思想感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预习课文,了解大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很多事情,大象还能帮助人们冲锋陷阵,这样的大象叫战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战象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3.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本课的战象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你想知道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4.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 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Kou jiāo gé 日寇 香蕉 皮革 三、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哪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品味情感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嘎羧行为、神态的句子,体会嘎羧的高尚情怀。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 二 课 时 教学流程: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嘎羧的事情。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已养成,本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找出描写嘎羧行为、神态的句子,体会嘎羧的英雄情怀。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亢奋”怎样理解,从哪些地方看出亢奋?(急切心情,两只眼睛烧得通红,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它急着干什么? (2)“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这是什么动作,嘎羧可能在想什么?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 “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这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是做什么的?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 (3)“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嘎羧来到哪儿?(原来嘎羧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 嘎羧来到这里干什么?找出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证明你的观点。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 “亲了又亲”的礁石,嘎羧可能在想什么? (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 想一想,这是什么动作?结合“吼声激越悲壮”理解 嘎羧可能在吼什么? (“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4)太阳升到了槟(bīng)榔(láng)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 “哦,这里就是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我记得很清楚,喏(nu),那儿还有一块碑。”波农丁悄悄地说。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tuǒ)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鸡叫头遍时,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走到坑边查看。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来到哪儿,它来干什么?找出它的动作 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 挖一阵就喘息一阵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 嘎羧披挂了象鞍,凭吊了战场,怀念了战友,又在这里费劲了力气,从早到晚挖坑,他想做什么? (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4、战象为人们做了许多的事,人们又怎样对待大象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你的感受。 (1)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2)“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5、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评: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四、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五、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