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学方案 |
范文 | 语文教学方案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阐明具体行动的时间,地点,目的,预期效果,预算及方法等的企划案。那么制定方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方案1一、教学要求: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景,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4.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二、教学准备: 把我会认这个环节的字,制成课件转盘,内设音、形、意。 布置教室,张贴各种小型标牌、广告,配以适当的图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创设情景,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 1.导入。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玩一个有趣的转盘游戏。 2.出示转盘。 你们认识吗?(引导学生自由认读) 请3-4位同学大声认读。(注意读准字音) 学习小组开火车认读。 在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呢!聪明的小朋友一看就知道。 3.为什么这些字里都有个木字呢?请各小组的同学讨论讨沦。 4.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 5.课外延伸:除了老师带来的这些字以外,你还能想出哪些字是木字旁的呢? 二、我会读 1.激趣导入 :老师要带同学们左一个有趣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有许多小朋友们常见的字。 2.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你们注意过吗? 结合图,出示书中的6个标牌,学生自由读。 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选出合适的标牌贴在图上。 3.分小组活动,讨论、认字、摘字卡。 活动交流:我们来看看刚才小朋友找到了多少汉字朋友。 4.小朋友们会认这么多字,能不能告诉老师,平时你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些字呢? 5.模拟情境表演:现在我们在大街上,这位同学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呢? 6.巩固练习,做游戏爬好汉坡。 三、扩展活动: 从家中的包装袋、废报纸或纸盒上找出汉字,剪贴到自己的识字本上。 第二课时 一、比一比,写一写 1.出示生字。 请小朋友们仔细,比一比,这些排在一起的字哪些地方不同?自己选择说哪一组。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教师巡视、参与。 2.写字。 强调关键笔画。 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3.请同学把自己感觉满意的作品摆在实物投影下,让全班同学欣赏、评价。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活。 看谁读得最认真,能发现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学生自由读,再同桌互相读。 2.教师抽查。 3.扩展。 加入几幅电脑动画,如:刮风的画面,风越来越大,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夏天到了,越来越热。 三、读读背背 1.激发背古诗的积极性。 过渡:同学们平时都很爱背古诗,现在就请把自己爱背的古诗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哪位同学记住的最多。 2.学生自愿参与。 背完后,评选出背古诗小能手。 3.今天又要介绍一首新的古诗《锄禾》,一定有同学听过这首古诗,会的同学可以跟着老师一起读。 出示挂图,配乐范读。 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跟读。 范读一到两遍,读出节奏与韵脚,感染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 4.教师抽查。 学生评议,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 5.感悟诗意。 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像,并根据个人感悟做动作。 学生做擦汗的动作,可以借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诗意。 6.指导背诵 7.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看谁记得多。 教学追记: 语文教学方案2教学目标: 1、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分析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3、阐述本文写作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词语的特殊用法以及特殊文言句式;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并明晰本文“总—分”式的双重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阐述韩愈所论述“谦虚好学、尊师重教”的思想。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这里针对第二课时设计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导入(2min) 切入文本,直接导入。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大家已经疏通了文章大意,那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全文,来加深我们的学习的记忆,同时请同学们在诵读的时候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从文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二、 诵读全文,整体感知(10min) 问题不难,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三、深入文本,讨论研习(30min) 【问题二】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样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想想看,有哪些原因? 【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 ① 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②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 能行古道 【教师点拨】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虽然说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部分与李蟠相志同道合的人,而韩愈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精神,所以才以李蟠为他们的代表来写这篇文章的。也就是说,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根本的原因在于阐发“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的意义 【问题三】这里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学习之道,那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第一、三两段,分组讨论“韩愈是如何认识古人从师之道呢?在课文里有哪些体现?” 好,接下来我们先分析第一段,在这里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有哪些方面的缘由呢?(根据原文概括回答) 【明确】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原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同样的,在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的古人所从师之道的方法又是什么?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无常师 【问题五】作者是如何论证古人学习无常师这一观点的? 【明确】举圣人从师却无常师的范例) 行:孔子师老聃等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同时引用圣人孔子的话,称为引用论证 【教师点拨】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所启发的。 【问题六】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1、纵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 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 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艺术特色鉴赏】 1、顶真手法(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整句散句结合。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 例如 “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3、一种意思,多种句式。第二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士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 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与软”,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语文教学方案3教学目标 1学会字母u、w,能读准wu和它的四声。 2能正确书写u、w,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 3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儿歌,借助图画、儿歌,有兴趣地学习本课的拼音。 教学重点 读准u、w、wu。 教学难点 二、三声的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相关拼音卡片或投影。 学生:拼音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卡片i y yi,指名读。 2“开火车”读i和yi及其四声,看谁读得又快又好。 二、学习单韵母u 1在一个小女孩家门前的大树上,住着一只鸟,小女孩非常喜欢它,每天都要去看看鸟,和鸟说说悄悄话。 出示乌鸦图,谁能说说鸟的名字叫什么吗?(乌鸦) 2老师今天把单韵母家的老五带来了,出示卡片u,它的读音和乌鸦的“乌”一样。学生借助“乌”,反复练习读准单韵母u。 3示范发音,观察口形:圆圆小嘴uuu。 4学生用拼音卡片练读u的四声,重点指导u的二声和三声。(小组合作,指读,齐读。) 5认清u,指导书写。 (1)看图想:u像什么?你怎么记住它? (2)观察笔画笔顺,书空练习:竖右弯,竖,uuu。 (3)观察u在四线三格中的位置,生说,师写。 (4)学生练习书写,提醒坐姿“三个一”。 三、学习大w 1单韵母u还有一个好朋友,两个长相不一样,出示卡片w。 2提示:w的读音和u一样。读一读: (1)学生自由练读; (2)小老师教读; (3)全班齐读。 3看一看,想一想,w的样子像什么?(同桌练习自编顺口溜:两座小山尖朝下,www) 4指导书写: (1)看看笔顺图,学习新笔画,跟着老师读一读:斜下斜上v。 (2)书空练习w的笔顺笔画。 (3)观察w在拼音格中的位置,生说师写,提醒:w占中格,两笔写成,不能过宽。 (4)学生练习书写,做到“三个一”。 (5)师生评议。 四、学习音节wu 1拍手说儿歌: 大w和小u,两个好朋友,肩并肩,还读wu。 大w和小u,乘坐火车去旅游,火车火车向前跑,wuwuwu。 2学生用卡片练习wu的四声。 3听音练习:乌鸦梧桐树跳舞大雾 五、学习儿歌 1出示插图:可爱的小女孩坐在树下读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听一听。(播放儿歌录音磁带)请小朋友仔细听,认真想:小u大w音节wu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2自读儿歌,注意u、w、wu。 3齐读儿歌。 六、拓展练习 1练习用四声调组词,编儿歌:“小乌鸦它姓乌(wū),小姑娘她姓吴(wú),一二三四五(wǔ),山上起了雾(wù)。” 2完成书上的“读读连连”。 语文教学方案4东区小学教师教案评比活动实施方案为了切实增强全体教师课堂研讨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决定举行全校教师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现制订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先进的教学思想为指导,切实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促进教师加强学习,钻研教材,规范教师备课环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我校教学常规管理水平。 二、组织领导机构 组长: 副组长: 三、参赛对象 学校全体科任教师。 四、活动时间 20年11月1日至20年11月10日。 五、参评教案要求 (一)合格教案要求: 1、教案课时数充足(书写教案要标注课时数)。 2、教案各环节齐全(课题、目标、重难点、教具、前置设计、教学过程、作业布置与板书设计等不得缺项)。 3、教学过程科学有效,容量适中。 4、字迹工整,书写规范。 (二)优秀教案评选要求:略 六、工作安排 1、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制定的“合格教案、优秀教案评价标准”。 2、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参照“合格教案”及“优秀教案”评价标准书写教案。 3、在期中、期末两次教案检查中,各教研组对本期以来教师书写教案进行初评。初评分一、二、三等三个等级(一等占25%,二等占35%,三等占40%),选送评为一等的教师的教案(1—2位教师的)到教导室集中参评。 4、教导室组织专门人员对各教研组选送的教案进行评比。评出1—5位教师的教案为优秀教案。 5、将获学校教案评比优秀的教案集中向全校师生展示,供全校教师参观学习。 七、奖励办法 每期对荣获优秀教案的教师分别奖金50元,并在期末教师综合考核中奖励浓缩分0、5分。 语文教学方案5基础目标: 1、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意思,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九色鹿见义勇为、不图回报的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 2、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情境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本领,通过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九色鹿的舍已为人、见义勇为的精神,把握表现调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的有关词句,反复朗读,认真体会,感悟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内容 1、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2、谁能代表你们班的写字水平上黑板把课题写一下。 3、你们看过动画片《九色鹿》吗?一位中年学者在谈到《九色鹿》这部动画片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古老的敦煌故事,我看一回感动一回。我语言乏力,实在没法称赞它。我只是想说:让我再看一遍吧!如果金钱可以买回过去的时光,我愿意倾家荡产去看《九色鹿》”听了这段话,大家是不是也想看看这部动画片?可惜,我没找到!不过,动画片《九色鹿》就是根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民间故事创作的。他的字写得真好,谁也能把课题读好?齐读。 4、课前,大家都进行了预习,预习得好不好,我们马上见分晓。 (1)你认为哪个词最有挑战性就读哪个。(指名选择朗读) 惭愧皇榜斥责滥杀无辜发誓发财背信弃义恩将仇报(齐读斥责、惭愧、发誓) (2)文中有两个多音字,谁来读?“泄露(lu)暴露(l)”齐读 5、谁能告诉大家九色鹿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多美的九色鹿啊!谁来把课文第一段读给大家听听? 6、故事中的主人公除了九色鹿以外还有谁?(板书:调达)这又是个多音字,在文中读“diào”。 7、九色鹿和调达之间到底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轻声读读课文,同时要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 8、谁能概括地告诉大家: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相机板书: 救 九色鹿——→调达 (←—— 告密 二、自学探究 (一) 1、同学们,人们常把看到正义之事就勇敢地去做称作“见义勇为”(板书)那么,像调达那种面对曾经的救命恩人当初是信誓旦旦,到头来却又出卖恩人的行为你们能否也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板书:(背信弃义、见利忘义) 课文刚读了一遍就用上了文中的词语,真了不起!这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这两个主要人物。 2、你们能否从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感受到九色鹿的见义勇为? 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从“立即”一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 3、你理解得真好!就请你把课文第二自然段读一读,把九色鹿的见义勇为表现出来。 4、除了见义勇为以外,你们还能感受到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板书:善良) 从第四自然段“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当调达被救后要向他表示感激时,他打断了调达的话,让他快回家。 谁来把第四自然段中调达的话读一读,读出九色鹿的善良。 (二) 1、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调达当时是怎么说怎么做的?我请一个同学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2、当善良的九色鹿不求回报只要他不泄露住处时,调达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3、请大家想象一下,当时的调达会怎样对九色鹿郑重起誓呢? 4、接下来请大家默读6、7两个自然段,边读边体会调达的品质特点。 5、读完之后,你们想说什么?(现在谁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其中一个词语的理解?) 你们真会读书,能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关键词语,这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6、当九色鹿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之中,而且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时,九色鹿的表现是怎样的?请大家读读这段话。 出示这段话: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你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道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一个灵魂肮脏的小人来滥杀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1)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九色鹿,当时你会怎么想? 这句话中哪个词告诉我们九色鹿万万没有想到调达会见利忘义的? 从“竟然”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九色鹿当时的气愤之意。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当时九色鹿的无比气愤?(提示语中“气愤指着!) (2)同学们,我们读书时不仅要抓住关键词句,好好体会,还要注意一些标点符号。课文中有插图的,我们还可以把图文结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读好课文。请看插图,是否能看出九色鹿的愤恨?(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你们仔细看看九色鹿的眼睛。九色鹿怒目圆瞪) (3)请大家读读这段话,再联系前面的内容,想想除了让我们感受到九色鹿的气愤以外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是啊,九色鹿当时的处境是那么危险,但是他仍然临危不惧,仍能义正词严地在堂堂的国王面前斥责调达的卑鄙无耻,实在是太勇敢了。) (4)现在你们当国王,我就是九色鹿。请听好。 (5)国王们,听了九色鹿的话,你们心里是怎样想的?(“滥杀无辜”这个词大家理解吗?滥在字典中有两种意思,出示。在这个词语中我们应选择哪一种?这个词能理解了吗?) (6)要想真正读懂课文,我们就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只有这样,感受才会越来越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把九色鹿的愤恨、勇敢与机智表现出来。 (7)九色鹿的一番义愤填膺的话,让国王感到——(引读) (8)同学们,如果你是国王,你准备如何惩罚调达? 三、小结 1、是啊,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对于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调达所受到的种种惩罚我认为都是他应得的下场。我们古人就总结了许多有关诚信的格言,课前,老师搜集了一些,现在请大家读一读。(生拿出作业纸) 2、学了这个故事以后,你们能用一两句精炼的话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吗? 3、(指名上黑板)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将来的名人今天的名言吧! 4、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学习了《九色鹿》这个生动的民间故事,在敦煌莫高窟,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九色鹿壁画,大家今后有机会可以去好好地观赏一下。 附:板书设计 救 九色鹿——→调达 见义勇为←——背信弃义、 善良告密见利忘义 语文教学方案6一、教材内容 新课程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5557页。 课文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二里多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有17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论、试验、纸袋、证实、飞散、几乎、大概、减少、阻力、遥远、推测、包括、检查、迷失、准确无误、沿途、确确实实、超常、记忆力、本能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 3、积累语言,进行练笔。 4、初步对大自然的超常现象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发现、观察、探索自然的兴趣。拓展发现更多动物的本能,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三、教学准备:试验的布块、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试验揭题: 1、今天,老师想做一个试验,想不想参与?挑选3位同学。这里有两块布,老师将布蒙住两位同学的眼睛。现在,老师开始试验。首先,我请没蒙住眼的同学跟着我走。接着分别带两位蒙着眼的同学走不同的路线。现在,老师要求三个同学按原路返回。 2、观察的小朋友,你们得出了怎样的结果?(没蒙住眼的小朋友因为可以通过观察旁边的景物记住路线而返回。而蒙住眼的小朋友因为没能观察,就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路,怎么走的。) 3、总结:人类就是通过眼睛观察,辨别、记忆身边的事物而知道路线的。那么,小昆虫蜜蜂又是怎样的呢?它会迷路吗?它会因为找不到家而放弃吗? 4、写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蜜蜂》。请小朋友拿出笔和本子,跟着老师写一写。(虽然已经教过,但仍然可以加深印象,巩固写字。)注意:必稍微扁一点,下面是个虫,不是山。因为蜜蜂是一种昆虫。蜂字注意左右结构,右上部分是个折文,不是反文。 5、巡视指导书写。 二、初读课文 1、这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读了课文之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2、读完一遍的请举手。放下,朗读完一遍,请再默读一遍。(如果有学生写写、划划的,及时表扬。)不动笔墨不读书。把自己的第一感觉写在句子边上,或者划出给你感觉最深的句子,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3、不但要划,还要记在脑子里。第二遍看完的请举手。没看完的同学继续看。看完的同学把自己划出的句子,或者写下来的句子读一读。 4、读得真认真啊。看你们读得这么专心,认真,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5、学生轮读课文。 ①、 读第一小节。 ②、 读第二小节。 一、二小节有不懂的词语吗?解决试验、证实、两里多路、阻力、大概、遥远、闷 两里多路通过比较举例子: 其它的一定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回答,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通过理解。(书写试验、证、) 真不错。大家都要像他们那样,一定要理解这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这才叫动脑筋。请大家拿起笔来,把老师写的词在书上划下来。(板书无论总是) 划下来以后,请把这两句话多读两遍。 你能照它的样子也说一句话吗?(书写论,马上写一句话。) ③、 读第三小节 ④、 读第四小节 这两小节有什么不懂的词语么?推测、满身、激动、包括 可以让学生通过换词、造句、打比方等方法自己斟酌。(书写测、括) ⑤、 读第五小节 ⑥、 读第六小节 这两小节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准确无误、逆风而飞、沿途、确确实实、超常、本能 通过学生举例子、打比方、说句子解决。(书写确、误、途) 三、精读课文 1、到现在为止,我们整整读了25分钟的书。还记得老师开始提的问题吗?读了课文后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神奇、奇特、不可思议) 2、快速阅读课文,哪里让你感受到了? 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他们放飞。 ①、蜜蜂装在纸袋里,不能看到外面的景物。走了两里多路才打开纸袋,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但是却能找到自己的家,很神奇,很了不起。 ②、假如是你,此时这样被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什么?是呀!多了不起,多勇敢的蜜蜂啊! ③、你从哪看出它们回到家了? 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④、但我只是觉得奇怪,小女儿为什么还没等我跨进家门就这么冲过来了,脸还红红的,怎么回事? (小女儿太激动、太兴奋了。因为试验成功了,小女儿也觉得很奇特!) ⑤连读:是呀,读为了证实飞回花园的蜜蜂是我放飞的,我在它们的.背上做了白色的记号。然后,我叫小女儿在蜂窝旁等着,自己带着做了记号的二十只蜜蜂,走了两里多路,打开纸袋,把他们放飞。 可是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3、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①、蜜蜂飞得很低,不能用眼睛看自己飞到哪了,更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 然而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②、谁还愿意读读这一句?(这时候起风了,蜜蜂飞得很低,几乎要触到地面,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我想,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然而齐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4、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 ①、 太不可思议了。 ②、 怪不得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谁还愿意读这句话?举手的一起读也就是说,在四十分钟的时间里,那两只小蜜蜂飞了两里多路,这还包括了采花粉的时间。怪不得齐读没等我跨进家门,小女儿就冲过来,脸红红的,看上去很激动。她高声喊道:有两只蜜蜂飞回来了!它们两点四十分回到蜂窝里,满身都是花粉呢。 5、还从哪里感受到了? 第二天我检查蜂窝时,又发现了十五只背上有白色记号的蜜蜂。这样,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没有迷失方向,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 6、此时,如果在检查蜂窝的是小女儿,想像一下,她会怎么做? 7、如果此时去检查蜂窝的是你,你会想什么? ①、 太神奇了。蜜蜂真勇敢、真能干。 ②、 太不可思议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③、 为什么它们能找到自己的家呢? 四、总结 是啊!这么多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专家在寻找答案!于是,试验的结果出来了,作者法布尔作出了这样的总结:蜜蜂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我无法解释的本能。 五、拓展 学到这,我知道大家和我一样,脑子里塞满了为什么!到底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去查个水落石出的。那么就多看看书吧。也许看了更多蜜蜂的资料,或者找到了更多的为什么,就能解决这个为什么了。 我们一起去查查,看看还有哪些动物有它不一样的本能,让我们吃惊的。 语文教学方案7【教学背景】 《漫游语文世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语文学习的资源和运用语文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步尝试在语文学习中沟通课堂内外、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从而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传统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分成小组,搜集家庭、校园、社会运用语言文字的情况,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筛选、梳理,编成各种小册子。我在一个班级按照老方法上课,学生虽然搜集了大量资料,但是通过交流发现,他们在搜集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思考,没有分析,甚至有些学生从网上直接下载资料,却从头到尾没读过一遍,还有些学生把搜集的对联、公司名、广告语、说明书、不规范用语、荧屏错别字等抄错了字或读错了音。在课堂小结时,我让学生以“我从中学到了语文”为话题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竟然有不少的学生用一两句话敷衍了事,有的甚至直截了当说:“我没有学到语文。” 课后我认真总结,意识到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要教会学生方法,并要寻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载体。于是我把教学切入点定位在学生的姓名上。 【课堂描述】(精彩片段) 师: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叫我“丁老师”,对我的了解仅限于此,今天我要隆重介绍自己!大家欢迎吗? 生:欢迎! 师:我姓丁,名台会。大家还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和我同姓的人吗? 生:丁汝昌。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 生:他是民族英雄,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带领清海军八次击退日军对威海和刘公岛的进攻,日军又向丁汝昌劝降,被他严辞拒绝。后来,北洋舰队惨败。丁汝昌面对一些准备投降的官员的要挟,以与舰队共存亡的气概,服毒自尽。他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生:还有中国语言学家丁声树。 师:很好!大家知道他主持编写过哪部书吗? 生:《现代汉语词典》。 生:(轻声)还有丁春秋。 师:你知道他是哪部作品里的人物吗? 生:金庸的《天龙八部》,是个大魔头。 生:还有《孔乙己》里的丁举人,是他打折了孔乙己的腿。 师:很好!大家知道很多历史人物,也读过不少的文学作品,了解了我们老丁家不少的人物,当然,这其中有好人,也有坏人,但我可是个好人呀。(生大笑)至于“台”字,是我的辈分,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根据族谱,同一辈分的人,要用统一的字,那我就是“台”字辈,“会”的意思,是我的父母想让我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其实我们的姓名都是长辈精心选择的,包含了许多语文知识。你知道自己名字中的语文知识吗?大家可以借助各种工具书。 (学生自己或者互相查阅资料) 张萌:“萌”有萌芽,萌生的意思,比喻新生事物的产生。我想爸爸妈妈希望我象新生事物一样,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王鹏:我的名字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知道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后来,人们把一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我知道爸妈的良苦用心了。 张博文:爸爸妈妈希望我博览群书,成为博学多识,有博爱精神的人。 李旭:“旭”指初出的太阳。家人希望我将来如旭日东升,成为家喻户晓的人。 任晓凤:我要做“人中之凤”。 张嘉慧:“嘉”是美好的意思,“慧”是聪明的意思,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是“秀外慧中”的意思。我的父母希望我既有秀美的容貌,又有聪慧的资质。 梁涵:我要做一个有涵养的人。 董昊:“昊”的意思有两种:一是“广大无边”;一是“指天”。 我要做一个心胸宽广,心比天高的人,“巾帼不让须眉”嘛! …… 师:同学们,你能谈谈这节课的体会吗? 生:这节课真有意思! 生:我学到许多成语,古诗,典故。 生:如果语文课都这样就好了! 生:小小姓名中蕴含了这么多语文知识。我理解了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 生:今天我漫游了语文世界,大开眼界! 【教学分析】 有人说语文是海洋,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生活在语文的海洋中。正因为如此,学生可能会习焉不察,不知道该到那里去寻找语文,怎样能找到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此次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动手,勤于探究,这是我们语文教师最应该考虑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方法;在其他课程、其他场合中也可以学到语文,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天地。”的确如此,语文与生活同在,它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这次活动中,我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他们的名字入手,大大激发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开发了他们的潜能。同时,形式的开放,也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不断地提高,而语文也会因为其强大的生命力而魅力无穷。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体会到了语文的魅力。 【教学反思】 学生没想到跟随自己多年的姓名中蕴含了这么多的语文知识,课堂发言人数达到33人次(班级总人数为38人),其中语文基础不太好、平时不发言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其中。学生觉得这堂课比较新奇,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明确每一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在开发利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时,不一定要把眼界放得多么远多么广,要选择学生熟悉的、易于掌握的、感兴趣的教育资源,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真正体会的学习的乐趣,这才是新课改的初衷! 语文教学方案8教学目标: 1、复习9个韵母,学习拼读音节,通过拼音巩固学过的字。 2、学习10个生字,通过拼音识字,体会到拼音识字的乐趣,乐意拼读。 3、初步掌握通过比较认识事物、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发现事物特点的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看拼音认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创设情境。 1、出示图片,学生仔细观察,老师伴随着音乐讲故事。 2、学生做放松操。 二、诵读儿歌 1、复习9个复韵母。 2、诵读儿歌。 (1)师生齐读。 (2)全班齐读。 (3)分角色读。 (4)配乐表演读。 (5)找好朋友读。 三、识字 1、分小组自学。 2、小老师带读。 3、“盖房子”游戏。 四、作业 爸爸妈妈评评我 1、爸爸妈妈夸我又学会了()个生字。 2、爸爸妈妈帮我纠正了这几个字的读音。 3、爸爸妈妈认为我的表演: ○好 ○一般 ○还要努力 学生__________ 家长____________ 语文教学方案9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 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语文教学方案10【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4、感受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5、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6. (1) 重点 A、学习文中比喻、拟人、衬托的写作手法。 B、能够复述出散文中的五幅春景图。 C、理解文章末尾三个比喻句的含义。 (2)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你们看,那峰峦雄伟的高山,波澜壮阔的大海, 喷薄而出的红日,这一切的一切让人心旷神怡,充满期待,而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春天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都赶着去赞美去歌颂,这不,一群英英少年就用他们的声音送来了对春天的第一份祝福。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一个朗诵。(播放视频)好了,欣赏完少年的祝福,老师就得问问你们了:你们也经历过十几个春天了,有谁能用一句话或者一首诗甚至一首歌来描绘一下你们眼中的春天?(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 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草、花、风、雨、人。)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2)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如果说这篇散文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那么它又是哪几幅画拼接而成的呢?每幅画又展现了怎样的内容呢?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A、看到了山,水,太阳。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 B、文章哪些词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特点呢?(“睡醒”、“欣欣然张开了眼”,运用了比喻你人,形象生动描绘了万物经过漫长的严冬后,蒙受春的温暖、滋润得以复苏的神态。“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一词又传神地表达出万物苏醒时的欣喜感情。语言多么清新,比喻多么贴切。) 春草图: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提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嫩嫩的、绿绿的、一大片一大片) (教师明确:嫩、绿、多) (1) 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更好呢?请说明理由。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小草悄无生息的生长 和破土而出的顽强的生命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同时又形象地表现出孩子对春草的喜爱,从而表达人们对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 (最后要求学生再有感情的朗读春草图这一自然段) 春花图:(自由阅读第四段)思考:第四段描绘了春天花的哪些特点?(花多,争艳,花香) 绘景时哪些词用得精确?哪些句子写的生动形象呢? 春风图:(抽同学朗读)提问: (1).请大家议议,作者是借助哪些事物来表现风的? (作者首先用了一个比喻,直接写春风的柔和,接着第2句写各种气味:“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它们都是通过春风徐徐送入人们鼻里,使人直接感觉到春风的和煦。3、4句写声音:鸟鸣、流水、短笛声随风应和,在耳边鸣响。) (2).作者借助的这些事物中哪一种写得最详细呢? 追问:用哪些词呢? (.小鸟的鸣叫声写得最详细。 追问:用“呼朋引伴地卖弄”形象地写出鸟儿们活泼、愉快的情态;用“清脆”、“宛转”描写鸟鸣声的动听、悦耳。作者通过细腻的感受,运用生动的笔墨,将难以状写的春风,写得神韵透彻;并借助于各种气味、各种音响来表现春风柔和的特点和它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四、总结 语文教学方案11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用语的形象生动、准确有神。 2. 学会抓住散文中的文眼品读文章的好习惯。 3. 感受作者笔下春天的美丽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课文: 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朱自清的《春》据说还上了三四课时,在这个仲秋的季节里,我们一起再读本文也许你能读出问题、品出新意。 一. 听配乐朗读,检查一下自己以前读的或背得不够理想的地方(如字音、节奏、情感)键入“且坐网站”即可找到配乐录音。 二. 请同学听老师写春的文章,听完后请你谈谈听后体会。 三. 小组讨论:请小组同学一起从文中找一找、画一画,并在笔记本上写一写朱自清散文中的这些词句。 (出示板书) 1. 春天你看到了什么? 山:朗润 太阳:红 小草:嫩嫩、绿绿、青得逼眼 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树叶:绿得发亮 灯光:黄晕 2. 春天你听到了什么? 小草:偷偷钻 风:轻悄悄 果树:吵闹 鸟儿:呼朋引伴、唱着婉转的歌曲 牧童:短笛嘹亮 3. 春天你嗅到了什么? 花:带着甜味儿 泥土:混着青草味儿 4. 作者除了写花鸟草虫之外,还写了什么? 小孩(第二自然段)大人(第七自然段)总写(8至于10自然段) 小结:(人是最美的风景,因此不管是写景文章,除了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还要调动你的所有感官去感受这景、体悟这景中的情,也就是要求我们用心去写。 作业:仿写课文最后三段的写法,我们也来赞美这美好的秋天。 秋天像 。 秋天像 。 秋天像 。 语文教学方案12课题:《画风》 教学目标 1、认识“宋、涛、陈、丹、赵、艺”这7个认读的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3、启发学生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做生活上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本课7个要求认读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辨声音引入风 师: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画。(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听听画上的声音,都是什么声音呢? ⑴指名回答 师:对,是公鸡的叫声,再听听。 ⑵点击“鸟”的声音,学生猜答。 ⑶师:这个呢?(点击“风”的声音) 师:对了,是风先生来到我们的教室了。(板书:风先生的简笔画) 2、揭题 师:风看不见,摸不着,他藏在哪儿呢?有三个心灵手巧的小朋友,不但能找到风,还能把风画出来!想知道他们是谁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5课《画风》(板书:画)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遍(生齐读课题) 出示课件2: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看一下自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再把文中这7个认读的生字圈出来,多读几遍,能做到吗? 2、学习七个认读的生字 师:文中的小朋友看你们读得这么认真,也想和你们交朋友,他们来了!(出示课件3) ⑴与文中的小朋友打招呼,问声好。 ⑵师:谁能借助拼音读出哪个小朋友的名字?(指名回答并齐读)谁还能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注意:“赵、陈”是翘舌音,“宋”是平舌音) ⑶出示课件4 师:没有了拼音,还会读吗?(全班齐读) ⑷出示课件5 师:找一找在生活中“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哪里见过? “陈”:耳东陈(是识字的好方法) “涛”:海涛、波涛(哦!“涛”跟水有关系) 师评:原来这些字你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呀!你们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这个呢?(拿出“显”的卡片,让学生接读) ⑸识字巩固环节 师: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含有“显”字的句子读一读,谁来?(指名读) 老师这儿有许多精美的卡片,还想要吗?(想)想,就看你们的本领了! “赵、宋”:要求学生能说出识字的方法 “艺、丹”:要求学生能组词 3、写字教学 ⑴出示“丹”的错别字图,让学生进行纠错 师评价:你观察得真仔细! ⑵出示乌云图,让学生认读(老师故意把“乌云”写成“鸟云”)再进行纠错 ⑶范写“丹”和“乌” 注意:“丹”的“一”要写在横中线;“乌”的“竖折折钩”要一笔写成 ⑷师巡视辅导,相机表扬写得好的同学 三、初读课文 1、读课文,找出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师:生字会认了,课文一定读得更好了。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宋涛、陈丹、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读完评价) 2、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一)理解赵小艺画风的句子 过渡:请一位个同学说说赵小艺是怎样画风的? ⑴指名回答(出示课件6),再指名读 ⑵用动作表现“眨”字,注意正音。 ⑶理解赵小艺为什么这样画风 师:赵小艺眨眨眼睛,想了想,这时候,她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全班再交流) 师评价:赵小艺真是个善于思考、勤于动脑的好孩子。所以,她第一个说“我能!” ⑷师示范三种“我能!”的读法,指导学生读出自信的语气 ⑸全班表演读 (6)出示课件7,问:赵小艺还画了什么? (7)指导朗读 (二)理解陈丹和宋涛画风的句子 ⑴出示课件动画 师:风先生来了,三个小朋友的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师: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并相机板书贴出旗子、风车图) ⑵指导朗读陈丹画风的句子 ①出示课件8 师:噢!老师听出来了,小树弯弯的!(贴出小树图) ②再指导朗读 ⑶指导朗读宋涛画风的句子 ①师:宋涛也把风画出来了,快和同桌一起读一读吧!(出示课件9) ②读好“斜斜的雨丝” ③小组分角色朗读、全班分角色朗读(出示课件10) 3、师小结: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看到风了。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七个认读的生字,还知道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4、说说风,培养想象力 过渡:让我们把风车转起来! ⑴指名玩风车,在玩中观察风 师:其余的同学要仔细观察,看看谁能在他们身上找到风? ⑵想象风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别的地方找找风。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风来时你看到什么景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课件11) 师口述:风先生迈着轻轻的步子走来,他躲在我们的教室里,他藏在小朋友的身上,他在你家的阳台上,他走在碧绿的田野上,他来到无边无际的大海! ⑶说说风,指名回答。 四、作业超市(出示课件12) 喜爱朗读的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喜爱观察的你:找一找生活中的风。 喜爱想象的你:想象一下风还会是什么样的? 喜爱画画的你:把你找到的风画下来。 语文教学方案13一、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摘录法概括段落大意,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 2、感受作者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3、积累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试写一段话。 4、培养学习提问的能力。 二、教具准备:CAI课件 三、教学过程: 1、衔接过渡。 ①衔接:上节课,我们从课文中认识了老舍先生家的那只古怪却又很可爱的大花猫,谁能看着提纲,说说大花猫的古怪? 出示: 老实 贪玩 尽职 古怪 高兴 不高兴 怕 勇猛 ②过渡:对于这么古怪的猫,老舍先生却是注意观察,传神描绘,足可见老舍先生是个多么爱猫的人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看本课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了解内容,感受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意义段,然后提出不懂的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 板书: 满月的小猫 更可爱? 2、梳理问题。 ①小结: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们边学习边解决。 ②过渡:要知道为什么满月的小猫更可爱?首先得了解它的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认真读每一句话,找出有关词句来说一说。 3、讨论交流。 [1]腿脚还不稳,已经学会淘气。(从淘气中可以看出可爱) [2]一根鸡毛,一个线团好玩具,。(从耍个没完没了,看出小猫很顽皮。) ****小结:刚才这位同学,不但找出句子,而且抓住关键词语说理由,真棒! 板书:鸡毛 线团 [3] 再跑再跌 (板书:摔 跌 跑)小猫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真是生气勃勃。 [4] 撞疼了也不哭。(板书:撞)小猫勇敢、坚强。 [5] 逐渐开辟新的游戏场所。这么小的猫,还懂得找新地方玩,真可爱。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 原来的游戏场所在哪里?(板书:屋子里) 扩展到什么地方?(板书:院子里老舍先生养花的地方) ②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连接上文)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试读个读齐读) [6] 花盆摔跤,抱着花枝打秋千在新的游戏场所里,小猫又找到了新玩具,玩什么呢? 板书:花盆 摔跤 花枝 抱打 ①可想而知,后果是什么?枝折花落。折什么意思?落什么意思? ②这对于花草来说就是遇到了祸害,遇到了不幸。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遭了殃 [7]朗读游戏:把你读坐下。 [8]对于这么可爱的小猫,你想怎样读才能读出对它的喜爱感情来呢? [9]有感情地朗读:试读个读齐读 [10]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体会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因为这满月的小猫比起古怪的大花猫来更淘气、更天真、更生气勃勃,作者的喜爱之情也更深一步,所以课文中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4、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大段。 5、写段练习:你能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写出一只淘气可爱的小猫来呢? 四、试写与交流 练习:仔细观看CAI课件上的录像片断,展开合理的想象,用几句话试写小猫的淘气。 附板书: 满月的小猫 更可爱 屋子里: 院子里: 摔 跌 跑 撞 花盆(摔跌) 花枝(抱打) 语文教学方案14【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真童趣。 3、激发努力学习本领,刻苦知的愿望。 4、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发动学生把自己的拿手本领和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都有一两样拿手的本领,如,会弹钢琴、吹笛子、舞蹈、唱歌、做菜、洗衣、武术、甚至其他独特的本领。谁能够来现场表演一下?抽生表演。 2、刚才同学们表演的绝招真不错,而我国北方的一些小朋友也在比绝招呢?──《16*绝招》(板书课题)。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⑴ 有几个孩子在比试绝招? ⑵ 他们比试了哪些绝招? ⑶ 你最佩服谁的绝招? ⑷ 小柱子是怎样练绝招的? 4、学生讨论后抽生来说说。 5、快速浏览课文谈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课文讲了三胖、二福、小柱子等小伙伴比试绝招的故事。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首先明白各个角色说的是哪些话,有哪些动作,然后按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同学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绝招是怎样来的? 2、你的绝招是什么? 3、小结:绝招有的是先天的禀赋,但更多的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具有的本领。因此要想具有与众不同的绝招就一定要刻苦训练,坚持不懈。 五、拓展 说说自己的拿手本领是什么?你是怎样才有这个本领的?你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怎样把这个本领更上层楼? 【板书设计】 16 绝招 三胖 憋气时间长 先天禀赋 二福 武术 刻苦训练、坚持不懈 小柱子 乘法 努力学习本领、刻苦求知 语文教学方案15【教材简说】 “画风”,这个题目引起了课本中的小朋友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本来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看了赵小艺的画后,陈丹却说:“我也会画风了。”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结果他们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 【学生分析】 学生喜欢宋涛,因为他敢想。善于提出问题;我们也喜欢陈丹,她敢于修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善于向别人学习;学生更喜欢赵小艺,你瞧她,“眨眨眼睛,想了想”,她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在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中,去体会课文中三个孩子的思想;去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想出别的、更多的画风的办法。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了解风吗?能说说你感受到的风吗?有风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不同的景象呢?风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风》这个故事。 二、识字 1、粘贴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说说他们的名字: 学生读课文找答案,教师在头像旁写上他们的名字。号召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就会认识“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了。 2、想一想、找一找: “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3、用减一减的办法识字: 湿──显 三、写字指导 1、正确书写: 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 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眨”左边是目字旁,不能少一横。“涛”字左边三点,右下还有一点。 2、美观书写: 观察结构特点: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杆、眨、涛”左窄右宽;“杆”左高右低,“眨、涛”左短右长。 比较借鉴:乌──鸟丹──舟涛──寿陈──冻 示范:“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巧设悬念 1、情景激趣: 今天咱们一块儿去“旅行”。去之前老师有一个要求,你们要根据老师的描述,把你们看到和听到的用笔画出来。 2、学生拿出纸笔作画。请几位学生上黑板作画。 3、教师描述: 今天天气真好,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你们朝远处看,那儿有一座青山,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房前屋后种着果树,一条小溪从门前流过。赶快把这优美的景色用画笔画下来。 4、学生边听边根据自己的想象作画。 5、教师继续描述: 你们闻到了吗?没有?赶快深呼吸,闻到了吗?这是什么香味?你们听到了吗?远处传来了什么声音?多好听啊!赶快把这些让人陶醉的香味和美妙的声音画下来。 6、学生质疑: 声音、气味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 7、小结: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画,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能不能画呢? 二、质疑解难,探究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你读后知道了什么?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播放电脑课件。 (我知道红旗在飘说明有风……教师播放红旗飘动、风车转动、雨丝斜斜等电脑动画课件。) 4、小结: 红旗在飘动、小树弯弯腰、风车在转动、雨丝斜斜,都是因为有风的缘故。风虽然不能直接画出来,但可以通过画与风有关的事物表现出来。 5、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一位小朋友。为什么? (我们喜欢这些小朋友,是因为他们爱动脑筋,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思考。) 三、朗读感悟,深入理解 1、自由组合,分角色练习朗读。 2、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小组推荐代表朗读。 4、评读:用什么语气?什么语调? (提示:宋涛应该用疑问的语气说“谁能画风”这句话,而且说的时候心里应该很得意,因为他认为风是画不出来的,他其实想为难一下陈丹和赵小艺。陈丹说“谁也画不出来”这句话时,应该带有为难的语气。赵小艺说“我能”这句话时,应该是非常自信的语气,语调比较高,声音较大。宋涛说“是风,风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这句话时,应该用惊喜的语气,大声地说,因为他是受到小艺的启发突然明白原来风是可以这样画的,所以他非常高兴。) 5、表演示范朗读。 四、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1、展示刮风图,感受风的魅力。 2、动手画风,展示学生画风的作品。 3、启发想象: 声音、气味与风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果由你来画声音、气味,你会画什么?请你们把自己的奇思异想用五彩画笔描绘出来。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