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四年级语文教案 |
范文 | 四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建议: 1.运用“读中悟”的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在头脑中勾勒文本描绘的画面。 2.引导学生发现词语的特点,进一步体验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发现的乐趣,积累词语。 3.运用“读中赏”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 2.积累8个描写场景的成语和5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3.养成提笔就练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运用创设情境、讨论的方式感知如何在读文章时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发现语文知识的规律,并且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写字的好习惯;积累词语;背诵古诗《鹿柴》。 难点:学习如何读文章的方法。初步理解古诗《鹿柴》,引导学生知道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王维的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导入:作者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而我们读者要了解这种感情就必须看到超越平面文字的画面,学了本组课文,你在阅读方法上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先一起来看看几名学生的发现吧。 2.生自由读“交流平台”中的人物对话。 3.指名分角色读人物对话并说一说他们在对话中谈的内容。 4.联系课文,举例说一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 5.交流课外书中自己发现的一些句子,进行简单的欣赏。 6.小结:读文章时不仅要想象画面,还要“听”声音,“闻”味道。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下面的词语,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和同学交流。 1.读正确: (1)自由读一读这些成语,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 2.解词意: (1)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2)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向同学请教,也可以借助成语词典加以理解。 (3)选用其中的几个成语说一说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二)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1.自读带点的词语,要求读正确。 2.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小组交流:任选一两个词语描述事物。 4.把交流的内容写下来再大声地读出来。 三、书写提示 1.出示文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回想这是哪篇文章里的句子。 2.指名读——同桌读——齐读。 3.读旁批的三个句子,让学生明白如何把这段话写好。 4.在写字本上书写。 5.评比。 四、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素有“诗佛”之称的大诗人王维写的《鹿柴》。 2.生借助拼音将古诗读通顺,并尝试着读出节奏。 3.针对学生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却能听到人讲话的声音。 (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落日的余晖反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映在青苔上。 总结:诗人以一种特有的感觉,描绘了静寂幽暗的空山深林傍晚的景色。这是一种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诗人细致观察,潜心体会的结果。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5.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王维的诗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 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四年级语文教案2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 )→( )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课题引入,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写吃花生时的议论这一部分,通过谈体会、做练习、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和感悟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有关花生的知识。通过自谈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课文。 探究活动 辩论会: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流露倾向性。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以“我要做哪样的人”为题写一两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四年级语文教案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 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背诵本诗。 四年级语文教案4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祖国文字的美好,以及作者对校园的热爱、赞美。 2.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感受其比喻句的新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情 同学们,每天我们都在这鸟语花香、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学习、嬉戏、快乐成长。那么,在你们看来,咱们的校园像什么呢? 有人认为,校园就像一曲美妙动听的交响乐。(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哪位同学对交响乐有所了解,请说一说。再读课题。有疑问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同学们,每学一篇文章,在第一遍读课文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好,那就根据你们自己的提醒小声地读读课文吧。 自主交流:在读课文时,你觉得哪些字音要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句子不好读的给大家示范示范。 同学们,交响乐有单乐章的、也有多乐章的,校园交响乐是由三个乐章组成,它们分别是(板书:蜂巢鸟岛花瓣)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疑问?说一说。交流你心中的疑问?它们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比喻?这也是今天这一节课我们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味 1.带着你心中的疑问默读第一乐章蜂巢。边读边提起笔做批,留下你思考的痕迹吧。 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为什么把教室比作蜂巢?(形状上)理解“井然有序”。 蜂巢是用来干什么的?同学们在像蜂巢一样的教室里是怎样学习的呢?(抓重点词句谈体会) 换词读这句话:汲取寻觅。 屏显“时而……时而……”一句。仔细观察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读起来有什么感觉?(有节奏感、朗朗上口)大家也愿意来体会体会吗?(真的读出了那么一种节奏美)句中的“;”把它分为两个部分,从内容上看你又发现了什么?体会从内容和情形方面写。(抽生读)那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男女分别读) “在知识的大海里……”不难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喻成什么,读一读,边读边想你体会到了什么?(抽生读。) 师小结:是啊,这恰如其分的比喻,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到同学们在学校里勤奋学习的美好形象,再读,读出我们心中的这份赞美吧。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要把教室比喻成蜂巢了吗?(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教室不仅和蜂巢一样具有井然有序的外在美,还蕴藏了孜孜以求的内在美。同学们像蜜蜂一样在各自的蜂房里忙碌地储积着蜜,所以作者说教室像一只甜蜜的蜂巢。 2.如果说蜂巢是一段表现勤奋学习的乐曲,那么,刚才有同学提到的鸟岛、花瓣又是一首怎样乐曲呢?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我们学习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个乐章重点读一读。 (生交流) 3.鸟岛,是一曲欢乐的、充满温暖的、充实着幸福的乐章。 “飞翔的、流动的身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段美妙的语言。把什么比喻成什么?咱们来体会体会这句话。你觉得哪些词用得好?从这个词体会到了什么?这么美的风姿、这么快乐的欢笑,谁能来读一读。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些什么?(联系生活实际想)这么富有生机的场面,这么富有节奏美的语言,你喜欢吗?难怪作者说“下课了,校园是一个……一个生机勃勃的……”怎能不让我们喜欢呢?是啊!同学们,在这美丽的鸟岛,和同学们同浴着阳光,共享着欢乐,你们心中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再一次和作者一同走进这美丽的鸟岛,记住这段美妙的文字,记住这一曲充满欢乐、温暖、幸福的乐章吧! 4.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老师是辛勤的园丁。通过刚才的小组交流学习,课前你们提出的关于花瓣这一乐章的问题都解决了吗?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到的? 同学们,当你念到这几个词语,回想到从上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你们得到了这么多老师的教育和关爱,如果是你,会在信中给哪位老师写点什么呢?(抽生回答)同学们,听到你们这么多感人肺腑的话语,此时此刻,我觉得教师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了。读读课文最后一段,你想读几遍就读几遍。(生自由读)一片片花瓣就是一封封来信,它牵系着老师和学生的心儿,此时此刻教师又会对学生深情地祝愿什么呢? 同学们,你们觉得花瓣是一曲怎样的乐章呢? 总结:回顾我们学习的整篇文章,不管是从题目,还是从三个章节的字里行间,我们都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自由回答,师趁机板书。)再读课题。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交响乐不是由乐队演奏的,它演绎的是那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着浓浓的师生情的校园生活。 四、畅谈感受,升华主题 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家庭里、生活中、大自然时常都会响起一曲又一曲动听的交响乐,下去以后咱们仿照课文写一写吧。 附:两个可参照仿写的句子。 1.时而循着历史的长河飞向遥远的古代,时而飞翔在当今的科学天地;时而书声琅琅,时而书写沙沙。 2.飞翔的、流动的身影,旋转的舞步,亭亭玉立的风姿,像鸟儿款款低飞;欢快的跃动,像鸟儿展翅的舞蹈,恬静的栖息。歌声,笑语,在海潮的喧哗中,鸟儿倾心地鸣啭。 板书设计 校园交响乐 蜂巢——教室 鸟岛——校园 花瓣——信 积累与运用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它的特征和作用。 2、积累成语,恰当运用成语,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 3、在自主阅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4、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接受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 5、通过引导学生追忆生活,点燃真情,引发学生的倾吐欲望,培养习作兴趣,学会用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来显露特点、体现个性。 教学重点 积累语言词汇,正确、恰当地运用词语。 课时划分 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出示课文中出现的两个句子: “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亮得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2、读一读这两组句子。 3、找出反复使用的词语做上记号。 4、再读这两组句子,体会排比句的作用。这些反复使用的词语,使句子读起来怎样? 5、小结:用上排比句,我们的文章将更具体、更生动、更有气势。 6、再找一些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二、语海拾贝 1、读一读成语,你有什么新发现? 2、再读成语,不懂的成语通过查工具书理解。 3、你还能说几个此类似的成语吗? 三、开心一刻 1、自由小声读短文。说说你为什么会笑。 2、读了这则笑话,你明白了什么? 3、交流、汇报。 4、小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固定不变的词组或短句。我们运用成语时,不能随意篡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四、自主阅读园地 1、在前面的课文里,我们一同欣赏了动听的校园交响乐,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再去欣赏校园里同学们特别喜爱的球赛——足球赛。想知道比赛实况吗?快打开书,自己读一读《校园足球赛的实况解说》这篇文章吧。这是一场既精彩又惊心动魄的球赛。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阅读文章。 3、读了文章,你有什么感受和收获? 4、积累好词佳句,先勾画,再摘抄,最后背一背。 第三课时 五、口语交际:应聘班级服务员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度过了愉快的寒假,又迎来了崭新的学期。我想大家一定忘不了前任班级服务员默默无闻的奉献。今天,我班要招聘新一届班级服务员,把我班建设成朝气蓬勃、温暖和谐的集体。 2.模拟情景,教给方法。 (1)出示招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通知。 (2)教师表演应聘情景。(发言中渗透管理理念、施行纲要,展示才艺。) (3)请学生评价老师的表现。 (4)小结:说——清楚;听——认真;态度——大方。 3.拟清要求,激发兴趣。 (1)你认为班级服务员要为大家做些什么?有哪些岗位?(作业收发员、卫生委员、文娱委员、班长等。) (2)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内容。(你有什么长处?你想应聘什么岗位?你想怎样为大家服务?你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3)教师:同学们,我听到了你们热情澎湃的心声,看到了你们自信期盼的眼神,我听到了你们在心中大声说:“给我一次机会!我也行!” 4.小组活动,交流点拨。 (1)拟定发言思路,自己说给自己听,然后自我评价。 (2)在小组内交流,肯定伙伴的优点,善意地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5.集体汇报,交流评价。 (1)请同学上台汇报。 (2)关注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出现的状况,巧妙引导。 (3)你最欣赏哪些同学的表现?为什么?(评价时不仅要关注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更要关心那些胆小但能表现的学生。) 6.总结。 亲爱的同学们,快把理想的种子播进班集体的土壤,用你的信心、爱心、决心、责任心和进取心,带领我们的班集体驶向美好的明天吧! 第四课时 教学过程: 六、习作百花园 1.揭题。 教师:在我们班级举行的“应聘班级服务员”的活动中,老师被你们多才多艺的风采所折服,被勇气可嘉的班级小主人所感动,为新奇富有创意的建议而喝彩……那一幕幕画面还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那一声声诚挚的话语还在我们耳边回荡。这节课,请提起手中的笔,记录下那难忘的一幕吧! 2.重拾记忆,筛选材料。 (1)教师:这次活动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2)学生畅所欲言后归纳:神态上,有的落落大方,有的害羞;表达上,有的流利清晰,有的断断续续;提出的建议,有的富有创意,有的犀利务实;表演时,有的才艺令人叫绝…… 3.播放录像或展示照片,描写片段。 (1)根据显示汇报的内容展示富有代表性的画面。 (2)自由选择一个材料来写片段。 (3)把自己写得好的地方用笔勾画出来,美美地读一读。 (4)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习作片段,师生共同评价。(重点落实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的指导上,强调真情实感。) 4.由段及篇,完成习作。 提示:写“应聘班级服务员”的活动,既可以采用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还可以像照相机那样,选取你认为最值得写的镜头组合在一起,还可以像应聘书那样写……总之,形式是多样的。 5.修改完善。 (1)同桌互相欣赏,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2)自我修改完善。 (3)誊抄。 四年级语文教案5语文园地五教学目标 1.继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 2.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3.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4.积累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5.理解成语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前准备 1.整理本组课文收集的相关资料。 2.搜集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延伸,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通过这组课文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对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交流一下吧。 自主准备 1.默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2.投影出示: 内容:说说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 讲讲自己知道的热爱生命的故事; 谈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得到的启发。 3.回忆本组学习的几篇课文,浏览搜集的资料,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三段文字。 4.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确定交流的角度,想一想自己打算怎样说。 5.自己轻声练习讲述。 畅所欲言 1.自由选择伙伴互相交流,互相评议、指正。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给予个别指导。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上台交流,要求讲话学生清楚流畅地表达,听者认真、安静地倾听。教师引导学生大胆进行评议、辩论。 总结评价 1.自我评价:自己在这节课中发言是否踊跃,表达是否清晰,态度是否大方,思维是否敏捷, 与同学的交流、合作是否积极等。 2.学生评价:你认为这节课谁的表现最佳?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中学生突出的优点,提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三课时习作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畅谈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老师认为大家的发言都很有见地。把你们所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学生默读提示,画出习作要求。 2.投影出示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 写出真实感受; 题目自定。 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请部分学生介绍自己习作中的成功之处。 誊写作文,制作墙报 1.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再抄写在作文本上。 2.整理习作和资料,办一期以热爱生命为专题的板报。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复习导入 1.读词语卡中的词语。 2.听写其中的词语。 我的发现 1.同学们,学习完本组课文后,你发现一些句子有较深的含义吗?下面请同学们先来看看小林和小东都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林和小东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探究理解句子较深含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方法。如:仔细想、联系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揣摩感悟等方法。 3.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你还能发现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日积月累 1.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先指导学生读正确,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或认识,之后请学生快速背诵。 2.教师补充出示一些名言,请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a.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 b.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列夫·托尔斯泰 c.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车尔尼雪夫斯基 d.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爱因斯坦 e.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爱因斯坦 3.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关于热爱生命的名言,共同进行赏评。 4.鼓励学生课下将自己最喜欢的生命格言制成书签。 成语故事 1.自己读故事,感受句子的含义,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故事的理解,互相质疑解难。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成语故事蕴含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 4.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四年级语文教案6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自主识字若干个。理解本课“百思不得其解”、“雷打不动”、“弥留之际”、“沧桑”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和积累含义深刻的句子。发挥想象能力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从故事中,感受人间真情和温暖,领悟到人生的财富是善良、真诚的爱。 教学重点: 共同的秘密是什么? 12个矿工是怎样保守着共同的秘密的? 教学难点: 第三部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熟悉导语,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交流有关矿工生活的资料 3、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一、交流矿工生活的艰苦 解题质疑 初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通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细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将段意熟读,背下来) 讲读第一部分内容 理解“抚恤金”、“闭塞”;体会矿工妻子的艰难境遇和队长们的帮助 第二课时: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50课,齐读课题。 1、回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一个矿工在意外事故中去世了。为了帮助他的妻儿维持生计,12位矿友坚持每天到她的馄饨摊吃一碗馄饨。十多年过去了,什么都变了,不变的是12颗爱心。 2、说一说课文的段落层次 (1——3)矿工被炸死后,他的妻儿生活无靠,在队长的建议下开起了馄饨摊,每天至少有12人光顾,从不间断。 (4——6)12个矿工们坚持去吃馄饨,令他们的妻子不明白,直到队长弥留之际说出了秘密,从此后队长的妻子也加入到12人的行列。 (7——8)十几年过去了,来吃馄饨的人也在变化着,但从未少过12人。 二、过渡、导语 矿工的妻子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因为在她精神上无依无靠、生活上举步为艰的时候,有12个人毅然决然地支持着她、帮助着她。那么“共同的秘密”究竟是什么?从中我们能领悟到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的下一部分 三、读4——6自然段,思考“共同的秘密”是什么?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1、生:12个矿工约定每天去馄饨摊上吃一碗馄饨。 2、生:在第5自然段。[出示:队长的话] (1) 读中理解、强调重音约定——经过商量而确定的,相约要遵守的。 兄弟、自己的兄弟——他们同甘苦,共患难的工作中,建立的阶级感情 (2) 比较句子,体会反问表达效果,体会语调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要帮。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能不帮。 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 (3)小结:多么善良的12个人啊!这是次意外事故,无论从法律上,道德上,还是经济条件上,他们都可以不帮他的妻儿,但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使他们把帮助这孤儿寡母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4)再读 四、原来这共同的秘密就是12个矿工的约定。 从哪能看出这是一份约定呢?默读全文,找到相关语句用“——”画下来,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读一读。 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汇报(引导学生按行文的顺序) A.8毛钱一碗的馄饨热气腾腾,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个人。 “一下”:12个矿工都信守约定,如期到来。[出示图一] B.随着时间的推移,吃馄饨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可达二三十人,而最少时从未少过12人,而且风霜雨雪从不间断。 1、(学生想象)“风霜雨雪从不间断”那会是怎样的情景? 2、在你绘声绘色的描述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平凡的矿工,感受到了他们善良的心灵,真的很敬佩他们这伟大的举动。(再读) 3、小结:之所以开张第一天就一下来了12人,随后从未少过12人,而且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从不间断,就是因为(引读:男同学读“这是???”) C、第四自然段内容 1、雷打不动:形容坚定,不可动摇。——信守诺言、恪守约定 2、妻子的“百思不得其解”。除文中提到的猜疑、跟踪、质问,还可能怎样? 3、她们不理解是因为,她们不知道“这是???”(女同学改人称读) 4、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能想着帮着别人,这是好事,为什么要把它当作秘密不告诉别人,而且对自己的家人也如此?讨论汇报(多么善良的人们,在献出爱心的同时,也在用心维护着这对母子的尊严,让她感到她是自力更生的,让她觉得生活得很坦然。) 5、 说话练习:想象一下,当初,矿工队长和矿工工友们约定时会怎么说? C、第五自然段 1、 结合下文,理解“弥留之际”,换词理解(临终之前、临死之前、即将离开人世??) 2、 因为“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所以“你一定要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 3、这说明什么?(他把这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得重于一切,他要把自己未完成的责任传承下去。) 4、此时此刻队长的妻子什么也没说,但她思绪万千,她会想些什么呢?(过去对丈夫的猜疑是不对的。原来他的丈夫这么伟大。一定将这艰巨的任务,厚重的责任坚持到底!??) 4、[出示,6小节和图二]引读第6自然段:“于是,从此以后每天的早晨,在??” D.来去匆匆的人流不断,而时光变幻之间惟一不变的是不多不少的12个人。 时间更迭,万物变迁,而惟一不变的是“12个”数字,那是12颗善良的心从未动摇过,哪怕只是微薄的力量,也一定要它持久,进行到底。带着对这12个人的赞扬和佩服之感,再读。过渡:就这样,十几个春秋过去了,几千个日日夜夜过去了,当我们再次来到那个馄饨摊,还会见到那12个熟悉的面孔吗? 五、指读7、8自然段 [出示:图三]E.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尽管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但从未少过12个人。穿透十几年岁月沧桑,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1、既然12个人都这样信守约定,为什么还要“代替”?这十几年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 2、过渡:是啊!无法阻挡的“生、老、病、死”,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十几年来,这些矿工们经历着生活的变化,也在经历着的世事的沧桑。 3、引读:所以,“前来光临馄饨摊的人,年轻的代替了年老的,女人代替了男人 4、这不仅是12个矿工的秘密了,已经成了12个家庭的秘密,甚至是更多帮助者共同的秘密。(扣题) 5、虽然“十多年过去了”,但是“依然闪亮的是12颗金灿灿的爱心。” 6、怎么理解“金灿灿的爱心”? 7、这仅仅是12颗闪光的爱心吗?同学们想一想,在这样善良、朴实的人群,再过10年、20年会是什么样? 四年级语文教案7[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懂得母爱的伟大。 3.对比老舍的《猫》,体会两篇课文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 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母鸡。(出示母鸡图片)母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说说它给你留下过什么样的印象。 在老舍笔下这又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吧。(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查下你们预习的情况,我们先来读读这些词语。(课件出示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听课文朗读录音,找出作者对母鸡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3.学生汇报。(我一向很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4.生齐读这两句话,请你们根据这两句话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指生答) 5.会学习的学生会思考,会思考的学生会提问。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感悟“讨厌母鸡”的段落 1.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 (1)学生汇报,随机出示句子,边汇报边指导朗读。 (2)理解词语:没完没了、如怨如诉。 2.师问:它真的是一只令所有人都感到()的母鸡?生(讨厌) (1)指生读。(指导朗读出讨厌的语气) (2)齐读。 3.母鸡一开始“令人讨厌”,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画出“我”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作者后来为什么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二、研读“不敢再讨厌母鸡了”的段落 1.作者为什么后来又不敢再讨厌它了呢? 2.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在课文的第4—10自然段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请以同桌为单位,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一: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负责? (1)课件提示“挺着”。 引导理解:“它总是挺着脖儿”,这个样子看上去好像是在告诉所有的人什么。 (2)课件提示“警戒”。 ①母鸡如何警戒,找出表示母鸡动作的词语。(做动作) ②想象母鸡咕咕地警告什么?(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4.汇报交流二: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慈爱? (1)想象母鸡“咕咕地紧叫”,那你觉得它在叫什么呢? (2)引导理解:它为什么要先啄一啄?为什么又放下了呢? 5.汇报交流三:哪些句子体现母鸡的勇敢? (1)根据“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指导理解:为什么大公鸡会怕它? (2)“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理解:“顶”是什么意思?它发出那么大的声音难道不怕黄鼠狼发现,首先就把它吃掉吗? 6.汇报交流四:哪些句子体现了母鸡的辛苦? (1)“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理解:“多少次”到底是多少次?母鸡一天要教鸡雏这么多次,它累不累?但是它怕累吗? (2)课件出示:比较“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和“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哪句更好?为什么?(前一句更好,可以看出作者不仅仅喜爱它,还带着对它的崇敬。) 7.“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是有了一群小鸡雏的母鸡所有品质的最好浓缩。你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赞美母鸡吗?他还在赞美谁?(赞美母亲) 8.总结:对呀,所有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都能无怨无悔、默默付出,你能说说你的妈妈为你做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事吗? 9.让我们带着对母鸡的喜爱,和对妈妈点点滴滴爱的感受,再次齐读第7自然段。 三、比较《猫》与《母鸡》的异同 1.《猫》和《母鸡》这两篇课文都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而且都是写小动物的,它们在情感表达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通篇都在写猫的可爱,无论是猫的古怪还是猫的淘气,从始至终都是一种喜爱之情;而写《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用前后的强烈对比,加深了对母爱的赞颂。 2.除了情感表达方面,两篇文章在写法上还各有哪些特点? 明确: (1)两篇文章的结构都非常清晰。(2)在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3)表现小动物特点时,用事实说话,通过点滴小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使笔下的动物呼之欲出。 (4)在语言的运用上,是老舍先生一贯的朴实的生活化的语言风格。在《母鸡》中,运用的几乎都是群众口语,有着浓郁的“京味儿”,读这些文字时,使人感觉不是在读,而是在听街坊邻居说,是那样的生动鲜明而又通俗易懂。 [教学板书] 14.母鸡 讨厌—母鸡—不敢讨厌 无病呻吟勇敢、负责 欺软怕硬慈爱、辛苦 拼命炫耀伟大 [教学反思] 《母鸡》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然后再交流读书体会,对比《猫》的写作手法。 教学中,我还抓住重点句来理解作者对母鸡的感情:从“讨厌”到“不敢讨厌”,再切入课文抓住重点学习,理解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然后,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不再讨厌母鸡,让学生从文中找句子理解。最后明白为什么用“不敢”,让学生理解因为母鸡的辛苦、勇敢、慈爱、负责,所以作者敬佩母鸡。 四年级语文教案8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讲的是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靠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构想 教学中,通过朗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小路的险,重点指导学生读懂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两次走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学习他自觉磨炼意志的品格。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有关列宁的故事,谁来说一说?从中你觉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 今天,我们学习14课,出示课题:《登山》讲的也是列宁的故事,又表现了列宁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学习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宁为什么要走危险的小路?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二、三段。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归纳。 (1)指名读直接描写小路危险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体会。 (2)有关这条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样说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样通过这条小路的? A、指名读相关句子,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B、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轻轻舒了一口气,说明什么? (4)列宁是怎样走过这条小路的? 4、下山的时候,列宁仍然坚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2)师生归纳。 A、第一次必须走,因为要看日出,时间不够。第二次是列宁自己坚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动。第二次走:先走、毅然决然 (三)学习第四段 1、从山上回来,列宁为什么还要走小路? 2、课文最后,列宁讲了什么话?这段话每句讲什么意思?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3、齐读第四段,反复朗读列宁的话。 4、在两次走小路中间,作者还描写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写的非常美,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为什么写这一段?(蕴含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寓意。) 四、总结全文。 作业设计 1、从查找关于列宁的资料。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动 自觉磨练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险)第二次:先走、毅然决然 四年级语文教案9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活人一定要活出尊严,就像老师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年轻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读前设问: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些有关“尊严”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准确理解“尊严”这个词,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重要的是能通过本篇课文学会怎样去做人。 教案示例一 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注意从内容中体会思想,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活人一定要活出尊严,就像老师今天介绍给大家的这位年轻人。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读前设问: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确: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可以用一些有关“尊严”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先让学生准确理解“尊严”这个词,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悟,重要的是能通过本篇课文学会怎样去做人。 教案示例二 尊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中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个饥肠辘辘、精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出示课文插图)有一位年轻人,他没有这么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 (二)学生自学课文 (出示阅读提示)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边读边勾画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想一想,从年轻人的表现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研讨 教师深入到各小组,了解学生自学课文和小组讨论情况,适当给予点拨、诱导。 (四)集体汇报交流 1.指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直接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等自己帮主人干完活之后,才肯吃下去的事。 2.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抓住年轻人的表现,谈各自的体会。 (如:描写小伙子神态的句子“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描写年轻人动作的句子“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描写年轻人语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这些句子,从内容体会思想。) 3.点拨,揭示中心 年轻人的表现令人钦佩,更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因为他有尊严。)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提问:这个年轻人是谁?他为什么会从一无所有到后来拥有一笔让所有美国人羡慕的财富呢?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尊严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他能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五)结合自身实际,谈感受 (鼓励学生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尊严。) (六)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 (七)布置作业 以“《尊严》给我的启示”为内容,写一篇日记。 (八)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本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名人的成长故事。你还知道哪些名人的故事?查阅资料后写出来。 2.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自己所写的资料。 四年级语文教案10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天门山风景。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的激情简介。 2、说一说:天门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望天门山。(师板题)学生读题,解题 4、题目指的是谁望天门山?(李白)你们对李白了解有多少?(学生自由说)师出示课件,补充简介李白。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自由地读诗 2、字正腔圆地读诗(个别读,学生评析,男女赛读,齐读) 3、画节奏线,并指导有节奏地读。 4、手舞足蹈地读诗(并提倡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5、按平仄规律读诗。(画平仄线—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赛读—齐读) 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 1、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读百遍,画面出现,那么,这画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呢?(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①“楚江”指的是什么?(长江)请学生欣赏长江,说一说长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天门山,配上这样的长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导朗读) ②除了天门山,除了楚江,还有孤帆呢,说到“孤帆”,让我想起:李白曾经送孟浩然去广陵时,想起了不能和孟浩然一起作诗饮酒时,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读(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完后,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难过、忧伤……) ③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有感伤吗?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日) ④理解“日“字(“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有了温暖,“孤帆”就不孤了)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连太阳都放射着光芒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指导朗读) 2、有人说,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让景动起来,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手中的笔,画出让景动起来的词。(相机出示:中断、开、东流、回、出、来) ①“中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断了?是哪位高手让它中断的(楚江)由此可知,这是怎样的长江水啊!(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②就是这样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水,遇到了天门山却(课件出示:至此回)“回”有许多种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课件出示:1、回旋2、返回)这么气势磅礴的长江水,因为遇到了天门山而回旋起来了,你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啊!那就读出它的气势来吧!(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③天门山,楚江水,因为有了这几个动作的词,变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座青山相对而立着,此时此刻的李白,似乎感到两座青山在欢迎他呢,如果说李白是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面对这青山,这绿水,这孤帆,李白会对着天门山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李白对着天门山,————地说:“”)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李白的好心情一起出发吧(齐读,分组比赛读) 四、升华情感,体会豪情 1、同学们,青山碧水,孤帆日边,这在常人眼里,就是一道美景,而在李白眼里,就不仅仅是美景了。刘老师告诉你们,李白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时,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他说:“大鹏鸟总有一天会和风一起飞,直上云霄,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时,他离开家乡,一年之后,来到天门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他觉得实现理想已经指日可待了,这样的心情怎样表达呢?瞧,眼前天门山的美景,给了他一个机会,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色,不正能代表他那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吗?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照应字词,新唱古诗 1、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依然是天门山,山里的那些景物依然是那些景物,读景物词(出示诗中的景物词,女生读) 2、(出示诗中的动词)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活起来了,它传达着李白实现理想的宏伟壮志。(男生读) 3、这些字,已经来到了《望天门山》的灵魂中,它不但描绘着美景,更抒发着情感,让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歌,唱在嘴里,刻在心里,记在脑里。(新唱古诗)。 板书: 青山碧水 望天门山 由景生情 壮志豪情 帆来日出 四年级语文教案11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注意听听同学发明创造,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篇想象作文,写出自己想象的奇特和合理。做到既清楚又明白,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主动发现同音字,并正确使用,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科学名言,从中体会名言的含义。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感受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感受科技发展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收集多的资料作成剪报。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的科技新闻。 教学课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我们的奇思妙想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在本组课文中,我们从《呼唤雨的世纪》、《电脑住宅》、《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等文章中,了解到科学的威力和奇迹。今天,我们就畅想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呢? 展开想象的翅膀,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吧!可以说说未来的生活、学习,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说。 2.小组交流: 前后两组同学组成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共同分享发明创造的快乐。交流时可以互相问学,互相补充,互相评价。 3.全班交流: 每组推荐介绍得好的,大家感兴趣的到班上交流,共同探讨,进行评价。 4.小结延伸: 同学们的畅想真神奇、真美妙!我们要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勤于动手、善于动脑,就能有所发明,有所收获。 如果要想使你们的幻想成为现实,必须现在好好学习,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让幻想成为现实。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写一篇想象作文 一、谈话引入: 上一节课,同学们大胆畅想了未来世界,有许多奇思妙想很有新意,今天我们就把这美好的幻想写下来。 二、明确习作要求: 1.想象应从哪些方面去想,想些什么?学生讨论。 2.教师补充:想象可以不拘形式、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可以奇思妙想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受到启发自己设想、创造的。 3.习作方法指导: ①叙述想象的事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②记叙中要具体,特别是想象的事物特点要写详细。 ③表达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4.学生自己交流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交流习作:选出写得好的习作,说说好在哪点?全班交流。 6.教师选出有特色的习作讲评。 7.学生根据自己的习作修改,同桌互改,提出修改意见。 第三、四课时 一、教学我的发现 1.学生自由读词语。 2.教师指名读词语,注意正音。 3.符合词义,说说带点的词的意思。 4.思考:你发现了什么?广告乱改成语。 5.小结:注意区分同音字。 二、教学日积月累 1.学生读科学名言 2.交流:你从科学名言中了解了什么? 3.小结:这些名言,告诉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应怎样,同时,教育我们要向科学家学习。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信息?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科学在身边》手抄报。 四年级语文教案12《太阳》是一篇科普短文,向我们介绍了太阳的一些特点及和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语言通俗、明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在科学课及课外科普读物中对太阳等相关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本课的学习学生会产生兴趣,教学前应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加强对太阳的认识,教学时在读中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说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传说、寸草不生、差不多、摄氏、钢铁、生存、繁殖、蔬菜、比较、杀菌、预防”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4、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 2、了解太阳的特点,体会课文怎样运用举例和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特点的。 【信息资料】 1、自制生字词卡片。 2、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后弈射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谁来说说。 天上的太阳到底能不能被射来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太阳》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小组接读课文,学习生字,交流读懂了什么。 3、 汇报。 三、精读课文,感悟特点 1、 读读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在描写太阳特点的部分中,你认为哪些句子用得好? 2、在你读出的这些句子中,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体会列数字、举列子等说明方法) 3、用你的朗读来再现一下太阳的特点吧!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差、抵、氏、庄、稼、繁、殖”,认读。 2、看看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 4、互相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太阳》。太阳的特点大家了解吗?谁来说说。那换一个方式来说说,把自己当成小太阳向大家介绍一下,谁来试试。 二、品读欣赏 1、说到太阳与人类的关系真是很密切。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找出最能表现太阳与与人类关系密切的一句话。 (学生练读、汇报读) 2、这只是作者的总体感受,那课文又是怎样具体写出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4~7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什么? 在汇报时请用上“太阳与 有密切的关系”来简单概括。 3、同学们知道了太阳与动植物、人类生活、雨雪形成、风的形成、人类健康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这些密切的关系吧! 4、现在同学们已经成为研究太阳与人类关系的专家啦,我现在是科技日报的记者,想采访一下专家们了解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谁愿意接受我的采访? 三、提升感悟,交流体会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读一读全段: 比读、齐读。背诵。 2、太阳与人类有这么密切的关系,你有什么想说的话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兽、存、蔬、麻、较、杀、预”,引导认读。 2、观察字形,有什么的要注意的地方。 3、学生写字,同桌互评。 (引导同桌评价时如果认为写得好,就在字旁画一朵小花;如果不好提出建议。) 五、自选作业 1、以太阳自述的形式向家长介绍今天所学。 2、搜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展览后评出“天文小博士”。 【教学思路】 《太阳》是一篇精读课文,具有科学性,而且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和太阳相关的一些知识,说明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觉得执教者首先要弄清文章的设计意图,那这篇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增长自然知识,学习用联系的眼光看待自然界,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接触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弄清这些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依据和出发点,围绕着它,在设计教学时也就有一些想法。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是要熟知三年级的教材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课分为两课时,设计想法是这样的: 1、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乐于参与: 有句话常常被引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对此有同感,但学生的兴趣如何来激发,使他们真的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是很难做到的,我是这样处理的: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如当专家、扮太阳等,采取活泼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学生兴味盎然,当然这种活泼方式的选择要为学习服务,要结合教学内容,切不可单纯为激发学生兴趣而开展无效活动。 2、以朗读为本,交流感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充分地朗读才能真切地感受内容,训练语感,三年级是从低向高过渡阶段,很多能力和素养都是在此逐渐形成的,多种方式的朗读学生会在读中获得知识,丰富自己的积累,因此自读、汇报读等,交流是学生个性化的一种表现,学生能充分的读书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发表个人感受,这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词句训练是重点: 对于词句的训练应以理解和积累为主,理解时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来处理,而这些不能机械的处理,应在朗读感悟的同时加以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自己指出,如果学生不能做到,教师应引出,与学生共同研究,如“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将这句抓住先整体感知,然后围绕它展开对太阳与人类关系的具体感受,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这是对内容进行感悟提升。并将口语交际与阅读结合,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倾听,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4、突出评价的实效,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评价是多元化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学生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自评和他评的积极性,渗透评价方法,让学生在评价中取长补短,不断成长。 5、作业设计尊重学生选择,适当加以延伸: 以往作业的处理是教师统一,布置什么,学生做什么,学生的自主性无从谈起,而目前倡导的是开放型作业,给学生提供广阔空间,课堂上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一以太阳的自述形式向家长介绍太阳;二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展览后评选“天文小博士”。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学习上的拓展与表现提供平台。 四年级语文教案13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简单了解山水田园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明确内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泊舟暮宿为背景,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揭题解题:介绍作者及作诗背景。 教授新课: 1、朗读古诗。 2、借助注解理解词句的意思。 问题一: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第一句“移舟泊烟渚”。“移舟”点出将星,“泊”字点出题面 上的“宿”字,而“泊烟”二字,既写出了江边烟雾茫茫的时空环境,也体现了日暮无归的莫名惆怅,又为下面描写羁旅客 愁作了铺垫。 问题二:“新”字的涵义? 答:一方面说明“日暮”引发了“新”的客愁,即无归之愁。 另一方面,有暗示了“新愁”之外,自己的心中还有许多旧忧。 问题三:赏析后两句诗。 答:后两句诗是对偶句,并列写景。一个是写远眺,一个是写近观 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描写的是景物是精美的、万籁俱静的,随意点染的景物与情淡的情思相融,浑然一体。 复习巩固: 运用联想,用第一人称描述古诗的内容。 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四年级语文教案14教学目标 1.借助批读语,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框架,整体感知华山的险。 2.运用赏析词句的方法,抓关键词句,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一步感受华山的险。 3.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出自己的感受。 4.从文中得到启发,感受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会有所超越,品味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1、从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中感受到华山的险。 2、在关键词句旁试着批下自己独特的感受。 课时划分 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引入课题。 2.回顾批读文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批读,理清脉络 1.问: 齐读第一处作批,体会问的精妙。 2.第二到五处作批: 抽生读,谈这几处旁批的发现;教师点出这是概括式旁批,渗透作者的写法。 3.交代学习任务: 这节课将重点用赏析词句的方法去批读。 4、师范读全文,学生勾画好词好句。 三、赏析旁批,体会情感 第二段: 1.自读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能体现华山的险?用相关符号做记号,在结合上下文写感受。 2.交流展示,重点理解:“峭壁林立,横空出世,夹,龟缩”,体会山路的险,相机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 第三段: 1.继续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描写华山险的词句。 2.学生展示,交流。教师抓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引导学生细细品读。 第四段: 1.激情谈话创设情景:当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征服华山时,你想说什么?想喊什么?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 2.作者怎么写的?齐读最后一段。 3.出示课件,学生欣赏华山美景。 4.齐读课文已有的旁批。 5.写自己的感受、想法,交流。 四、总结升华 在生活中做强者,去品味更多挑战的快乐。 板书设计 7 华山的险 华山天下险 山崖险 山路险 赞叹 热爱 峰峦险 四年级语文教案15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附:板书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过后 (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 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 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放录像)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可以加上自己收集的材料内容)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附:板书设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