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
范文 |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诗歌的诵读、背诵、理解。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品读法,情读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静夜思》——李白——回顾小学时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本课 学生活动, 师采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提示:李白,李白诗句《静夜思》《赠汪伦》 《古朗月行》《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明确学习目标 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正确流畅的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生明确学习目标。 师指导学生赏诗的方法:重在读,读中理解,读中品味,读中体会,读中感悟…… 读——读全诗,读诗句,读关键词,读出语气,读出情感…… 三、了解创作背景 师多媒体展示:助读资料,写作背景 助读资料:李白少年时代隐居深山读书,学习剑术,结交侠士、隐者。二十五岁时,诗人“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登历名山大川的壮游,游历了长江中下游一带及长安、东鲁等地,结交名流,期待一朝受到达官赏识,授以重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写作背景:这是李白年轻时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诗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内心的憧憬和喜悦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诗中。 学生了解创作背景,有助于对诗歌的理解。 四、诵读诗歌,感受音韵之美 学生自读——师提示注音、停顿——生再读——师范读——生诵读展示——师生评价 (平羌,渝州) 五、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诵读,明白诗体,感知内容内容。 诗体:七言绝句, 内容: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 师适时指点。 学生进一步诵读,搜寻问题词语,理解诗句大意,合作解决;师适时指点,以鼓励为主。 诗句大意: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六、品读诗歌,赏析诗句师指点赏析诗句的方法:走近诗人,联系背景,捉住关键词品内容,品写法,悟情感。例句:“峨眉山月半轮秋”一句 题目是《峨眉山月歌》,诗人从“峨眉山月”写起;“秋”字既点出此次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又与“半轮”相叠,形容出月色之美。峨眉山半轮秋月,让人情不自禁的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学生活动:自主合作交流,赏析其余三句,师适时指点,合适处肯定鼓励,不足处适时指点。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影”“入”“江水”“流”四词让读者感悟出“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也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而去。辞亲远游,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此时“思君不见下渝州”,对故乡、对故人的依依惜别的浓浓情意全浓缩在一个“思”之中。 赏析小结: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描景与抒情相结合。描景:描写峨眉山月的美丽景色。(青山吐月,月映清江)抒情:抒发对家乡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乡思友之情,令人陶醉。山月——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师指点可从哪几方面进行总结:诗歌的美点,写法,此首诗中“山月”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举一反三。 七、情读诗歌,走近名家评说师多媒体展示: 列举两例:《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学生进一步挖掘诗之美。适当处老师指点(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八、课堂检测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 2、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通过活动,简单检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九、诗歌背诵 形式不一,注意学生背诵的准确,情感的把握。 十、课堂小结 古代诗人创造了大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 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唐代诗歌更是创造了我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峨眉山月歌》诗仙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借月抒发自己的情怀,令人陶醉。 师生共同总结,师进行必要的指点:诗的国度——古代诗人众多——诗篇流传——李白,鼓励大家多走近古诗,走近经典,提升自我。 十一、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 2、背诵,默写《峨眉山月歌》。 3、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4、搜集含有“月”的诗句并进行交流。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2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11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 (板书课题) 2、解题。 《峨眉山月歌》 (1)简介“蛾眉山”。 (2)简介作者。 李白: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3、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课文。 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②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词语。 半轮影流夜发向思君下 ③读通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④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学生根据上述要求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②指名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句意思。 ④提出不懂的词和句。 4、精读课文。 (1)疏通诗句。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看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夜发:夜里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2)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①出示图画,看懂图意。 ②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儿。 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朗读背诵 抄写词语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3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借助课本中的插图,师配乐诉说: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晚,巍峨雄伟的峨眉山遮住了一些月亮,只露出了半轮明月。月影倒映在平羌江的江水之中,像一位好朋友那样,陪着我随着江水流动。我乘着小船,从清溪出发,往三峡的方向驶去。但是在顺流而下到渝州的时候,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着,让我看不到了,使我更加地思念故乡和亲友。看到了这样的景色,体会这样的心情,诗人是用什么语调吟出这样的一首诗的呢? 分角色读、齐读。 三、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看插图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注意节奏。 4.课外拓展 诗仙李白是一个非常喜欢月亮的人,他的诗中经常会有月亮出现,用月亮表达不同的感情。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它所抒发的感情和本诗一样吗? 《月下独酌》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5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你会背哪些?(让学生说作者)你们知道的诗人可真不少,可你们知道哪位诗人被称为诗仙吗?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6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7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解诗题。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三、吟唱《峨眉山月歌》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3、齐唱《峨眉山月歌》结束。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8一、学习目标 1、认识“峨、羌、渝”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江行思乡思友之情。 二、学习重点 了解诗句含义,感受“月”代表的思想含义,进一步感受诗人思乡思友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诗人简介 今天,我们上课之前先来聊聊一位大家熟知的诗人——李白。 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李白不仅文采斐然,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爱游历。不信,来看看他的诗,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诗文略) 感受到什么? (李白足迹遍布九州,去过不少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是啊,这既是李白,他时常在路上。今天,我们就来细品他的一首《峨眉山月歌》,随它去领略名山大川之美,感受旅者之思吧! (二)初读释题,把握节奏韵味。 谁来读诗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描写了峨眉山月的景色)齐读诗题。 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来。 正音、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三)自主探究解诗意,品读感悟入诗境。 1、勾画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边画边想,诗人一路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峨眉山月半轮秋”看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月”半轮;“山”高大雄伟。 同学们,有了高山相伴的月亮,你们还确信它的形状就是“半轮”吗?有没有可能是的呢?你以为是哪种?为什么? 小结:远远望去,这不就是一幅“青山吐月”的优美画面,请男生读。 再读读,这月亮还有什么特点?“亮” 从何可见?“秋” 这青山吐出的还是月亮吗?吐出的是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啊!美吗? 全班女生一起读。 2、我们知道,这是李白初次出游,加之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致,联想一下你们出去游玩时的心情,此时的李白,心情如何?(兴奋、高兴、已被美景深深地陶醉了……)他特别期待看到更多的美景,他看到了吗?找到了吗?请用诗句回答我。“影入平羌江水流”怎么个美法?江水流动,水波荡漾之美!读月亮照在江中,随着江水流动,显得很美!师质疑:这行没有写月啊,你们怎么知道月光在江中呢?“影”指月亮的影子。读能用一个词或句子来表现这种美景吗?虽不是渔火,但月影入江,李白似乎也可以体会到“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的妙处吧!一起读。 3、看看插图,我们的诗人此时在哪呢?人在船上,船在江中,随江而下,结合插图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观察点。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行诗,随作者感受夜行江景之美吧! 4、看看你们圈画的地名,再读读诗文的三、四行,看看还有什么发生的变化?诗人除了陶醉于美景之外,心情会不会有变化呢?赶快读读后两行,感受一下。发现什么有变化?(地点发生了变化)感受到什么?(离家越来越远了)家在哪里?那高大雄伟的峨眉山也渐渐看不见了,谁来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诗人的一丝惆怅,还有谁读?你读出了什么?(一丝不舍、想念)离家越来越远,思念之情渐盛。女生一起读。 继续往下读,你还从哪里读出了诗人的想念与不舍? “思君不见下渝州”思君,这里的“君”指谁?(亲人)他会想念亲人的什么呢? 还能见到么?为什么? 是啊,思亲不见亲,还有谁读? 除了亲人,这里的“君”还指谁?(朋友) 李白一生爱交友,与友人情谊之深,在他的诗中也可见一斑,他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那你们知道,李白最喜欢和朋友在一起干什么吗?“喝酒” 是啊,“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可现在呢? 他是多么想和朋友把酒言欢啊,请男生读。 5、随着船儿渐行渐远,诗人眼中的美景也渐渐被愈演愈烈的思乡之情所取代。来,请一、二组同学读一二行,三、四组同学读三四行。老师读课题,我们合作来读读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来。 6、同学们,随着五个地点的依次出现,诗人似乎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图。我们随着他一起欣赏美景,沉醉其中;一起思乡思友,依恋不舍;那么,我想问问同学们,作者的思念之情真的是从“夜发清溪向三峡”开始的吗?有没有同学有自己的想法? 是啊,月亮常常作为思乡的代名词。诗人行至路上,看到家乡的山月之景,思乡之意已顿然而起。这也是为什么诗文短短28个字,连用了五个地名,但诗题却取之其一,名为《峨眉山月歌》之故啊! 让我们齐读古诗,再一次感受诗人的思乡思友之情吧! 理解之后的背诵更有效率,自由背诵。 7、李白写“月”的诗句不少,也常常寄托了自己的思念之意,课下,也请同学们多读多积累。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预案: 一、导入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二、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三、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四、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五、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听录音,结合注释感知。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2、默写古诗教学重点、难点展开丰富想象,理解诗意,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调整:调整: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一首诗《峨眉山月歌》。读题。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㈠初读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师范度读,要求:正确、节奏 3、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㈡了解背景 1、初次释题 2、为何写“峨眉山月”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㈢理解诗句 1、交流自学情况。 ⑴、诗句中你读懂了哪些? 秋——诗人远游是哪个时令?秋 师点拨:我们在记叙描写时一般会先介绍时间、地点等;因诗歌压韵需要倒置句末。(秋、流、州) ⑵、不理解的地方? ⑶、指导性交流 重点: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一、二句: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三、四句从字面上看没有写月亮,你能读懂字面上的意思吗?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可设计填空 ㈣品味诗境 1、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2)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那么,诗人感到?(惆怅迷惘) ⑶再次品题:峨眉山月歌。升华主题 “暗生思月怀乡之情”、“思君/不见/下渝洲。” 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㈤诵读师生评读 1、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2、小组、男女生赛读 3、练习背诵。 三、延伸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