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草船借箭》教案 |
范文 | 《草船借箭》教案九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船借箭》教案 篇1一、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故事,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肚量,有胆略。 2.能从课文中具体了解人物的性格,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二、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解题,学习生字,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从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先突破重点段“借箭经过”(6—9节),再突破重点“借箭起因”(1—2节)。 教学过程: (一)直奔重点段“借箭经过”。 1.导入性设问:课文分成几段?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哪一段写他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 2.让学生解释“妒忌”的词义。教师板书:妒忌 (二)学习重点段“借箭经过”。 1.掌握内容。 ①自由读课文,读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问题边读边找: 诸葛亮在什么时间什么天气去借箭?草船借箭后是怎么回来的?和谁同去?向谁借箭?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问题的顺序在黑板上写出: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顺水顺风鲁肃曹操 ②由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带着“诸葛亮怎么借箭”这一问题边听边找答案。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绳索连船一字儿排开擂鼓呐喊头←尾→头 ③让学生按板书顺序简单复述“借箭经过”。 2.理解内容。 ①让学生从板书的逐项内容分析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A.从“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了解诸葛亮(时间选得好,天象算得准)是“知天文”的人;教师板书:知天文 B.从“顺水顺风”了解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风)是“晓地理”的人;教师板书:晓地理 C.从“鲁肃同去”了解诸葛亮(知鲁肃联合抗曹心诚,能够帮助做准备,并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师板书:善知人 D.从“向曹操借箭”了解诸葛亮(知曹操用兵谨慎,只用箭射决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谈笑”的“笑”字的含义。(“笑”是对鲁肃的安慰;“笑”是对曹操80万大军的蔑视;“笑”是对借箭成功充满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从以下板书内容的分析中,了解诸葛亮“巧筹划”的本领。学生逐项分析后,教师板书:巧筹划 “绳索连船”(便于指挥,不会走散) “一字儿排开”(受箭面大) “擂鼓呐喊”(虚张声势,增多弓*手) 头←尾→头(两面受箭) ④小结:让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从“善知人”、“巧筹划”中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三)使学生从“料事如神”、“足智多谋”两词中,领悟出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自然导入“借箭结果”(10—11节)这一段。 引导学生理解: 1.诸葛亮:按期如数得箭,巧把造箭变借箭表现出他的智与谋已达到炉火纯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长叹”、“不如”等词语说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与谋在诸葛亮的眼中不过是雕虫小技而已。 (四)学生理解以上内容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借箭起因”(1—2节)。 学习方法:分角色朗读,其他学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气设下圈套→步步相逼话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觉→立下军令状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五)总结全文 借箭起因—置于死地→捏把冷汗 借箭结果—死里求生→拍案叫绝 让学生从“捏把冷汗、扣人心弦、拍案叫绝”的心理体验中,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计谋、胆识,既教训了周瑜又顾全联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 篇2设计理念: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书之所以能焕发出如此隽永的魁力,其最吸引人也是最富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塑造出了一系列血肉丰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应把小说所创造出来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语言在孩子们的大脑里储存下来,使这些人物形象能够活灵活现地、生动传神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通过品读活的语言使人物的形象丰满起来。这样诸葛亮运筹帷幄、胸有成竹、雍容大度、神机妙算的形象才会“立”在孩子的心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重点:感悟人物形象,从“草船借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难点:通过具体语句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教学准备: 1.推荐学生阅读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诸葛亮的篇章。 2.把相关的句子制成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你知道四大名著指哪些书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节选自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默读能力,能在默读中体悟情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预习,巩固生字词。 (1)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2)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的意思。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2.“草船借箭”这个题目的题眼是哪个字?围绕“借”课文讲了哪些内容?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四、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文中哪些词可说明请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自读第二自然段段 a.课件出示: 思考: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b.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4. 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5、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什么语气?试着读一读 6.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五、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1.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他将怎样做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9课《草船借箭》。(出示题目) 2.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 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 小结: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 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指名回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②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多简练,这样改好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议论。)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二)懂地利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1、“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2、“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为什么?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 4、“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流方向向东,风向向东,因此船受箭归来才会顺风顺水,这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看来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1、“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箭好像下雨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2、“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在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怎样理解诸葛亮的笑?” [仔细体味,反复品读,品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品出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内涵] 3、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4.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怪不得周瑜长叹一声,说—— (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1、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交流预设: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链接诗句,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2、后人借这件事写出了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3.指名朗读,背诵。 [这首小诗精炼的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又赞美了诸葛亮的智慧,是对文本精妙的扩展和延伸。]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诸葛亮全转》、《三国演义》的46等相关章节。 《草船借箭》教案 篇3其一,导读即教师引导指路,学生阅读为主。教师的谈话、讲授、板书等均应着眼于更好地“导”着学生去“读”,使其尽可能地“自求得之”。 其二,导读必须定向。导向何方?导致学生达到何种程度的听说读写学习能力?这至关重要。因此,导读须在教学目标(目的、要求)相当明确具体的情况下进行。 其三,教者“导”的思路应与学生“学”的思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导读教学过程既体现学生学为主体,又不失教师主导作用。 其四,阅读教学中的字词教学,是跨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两个范畴的内容,在导读过程当中应遵循阅读理解和识字教学的规律灵活处理。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按大纲和教材要求掌握本课一、二类生字、新字;能结合课文,说明关键性词语的意思;能运用“妒忌”、“必然”、“虚实”、“私自”造句。 2、学生能简要复述这个故事;能在老师的启发下正确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学生能口头回答课后习题1中三个问题;能分清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培养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能理解“妒忌”的危害,知道对比自己强的人,只应虚心学习,努力赶超,而不应妒忌;能联系实际,为诸葛亮的杰出才能和宽广胸怀所感动,并产生崇敬、向往的感情。 二、主要教法 课题导读;复述导读;问题导读;谈话法。 课前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说出课文大意。 2、能熟练读出一、二类生字及其在课文中的组词。 3、联系课文结合查字典解释词语:妒忌、甘受惩罚、推却、呐喊。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了解故事背景和课文大意。能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和开始部分(借船)。理解“妒忌”、“推却”、“军令状”、“甘受惩罚”、“自有妙用”等关键性词语。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抽查字词预习情况。着重该课时目标中所列词语和少数重要的二类生字词的认读。 2、导入:引导回忆第九册中《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及其中周瑜这个人物;联系讲授本课背景(见小黑板板书设计);引出并板书新课课题。 3、引导就课题质疑:见此课题,可能或应该想到些什么问题?(见板书设计) 4、带着上述问题听读(或自读)课文。着重考虑“为什么借箭”这个问题;经过和结果如答不理想,作存疑处理。 5、反馈课文大意后,着重以问题导读,弄清“为什么借箭”的问题。 教师引导看课后习题1(1)(2),联系课文开头一段,默读、思考、圈划,然后展开讨论。在反馈过程当中,教师注意引导由表及里地认识借箭的真正原因,注意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这一教学过程,教师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和讨论。 6、引导运用板书提示,默读课文,每人自练复述故事起因,教师巡视,辅导后进生。反馈。 7、请学生找出“诸葛亮为借箭所做准备工作”这一内容所涉及的课文段落,并用一个词语概括主要意思(借船)。再引导学生读书,弄清借船方式(秘密)、数量、其它要求。 8、复述“借船”这一部分内容。练习方式:个别学生示范与群体操练相结合。 9、小结:以承上启下式终结该课时。课外作业:练习复述故事;给课文试分段。 板书设计: △小黑板板书设计: 东汉末年三国状况: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学生能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复述故事中“借箭”和“结果”的主要内容。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能正确地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更清楚地把握全文。渗透总目标4和1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引导学生说一说一类生字字形记忆及书写时须注意之点,如“忌”(上声下形),“督”(字形上宽下窄)等。当堂练习难写易错的几个字3~4遍,组词写一遍。 2、以上课时“就课题质疑”中已解决的问题“起因”与“借船”导入新课。 3、以复述为手段,重点引导读懂“借箭”这部分课文。 (1)找出这部分课文的起讫处(6~9自然段)。提出读的要求:看谁能以概括各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式,复述这部分内容。引导督促每个学生认真看懂课文后再练习复述。组织交流。教师巡视辅导。 (2)教师根据复述反馈情况,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各自然段要点(用谈话法)。注意理解关键性词语“虚实”、“顺风顺水”等。引导看课文插图,在课文中用~画出与图意相应的语句;讨论:这幅图着重表现了什么意思? (3)根据板书,再次自读课文,练习复述,(巩固性练习)中、优两位学生反馈复述,组织评议。 4、默读课文最后一节,讨论“草船借箭的结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理解:课文结尾与开头有无联系?怎样联系起来的?) 5。引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启发性问题:(1)课文写了几件事?我们该按怎样的思路(顺序)给课文分段?(2)我们以前学过的分段技中,比较适合这课分段的是什么?(先找出事情的经过部分,再看事情经过可分几段)。学生分段,写段意,交流。反馈。 6。结合分段及段意概括,练习简要复述整个故事。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上讲台复述。 7。引导学生小结,简要复述课文故事的方法,预告下节课内容:评论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人。请学生给这两个人分别写一段评语,就如老师给学生下评语(课外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本课时目标:做口头笔头练习,着重完成书面造句。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正确评价周瑜、诸葛亮这两个人物,以完成总目标4的内容。 教学过程要点: 1、出示书面造句词语,先进一步引导准确理解词义、运用范围,后完成书面造句。教师巡回,搜集“妒忌”一词的好造句备用。 2、以这些问题引出对诸葛亮的评价: (1)诸葛亮约鲁肃上船取箭,为什么只管饮酒取乐?(杰出才干:准确预计天气和曹军反应)(2)诸葛亮会不会不知道周瑜是故意刁难或陷害他?既然知道,诸葛亮为什么不气愤、不与周瑜论争?(胸怀宽广,以大局为重)请学生修改给诸葛亮下的评语。 3、请学生说说对周瑜的评价。教师相机引起讨论:妒忌的害处? (1)从东汉末年的三国形势来看,瑜妒忌亮的才干有何危害?(削弱蜀、吴联合抗曹的力量,与己有害)。(2)推论一般:如我们对学习等方面比自己强的人采取妒忌的态度会怎样?因此我们应当怎样做才对?最后拿学生有关“妒忌”的造句,联系实际进行教育。 4、布置本周内完成的小作文练习,略加指导:(1)我曾经妒忌他(她)……(记叙文);(2)妒忌——无能的表现(读《草船借箭》的感想)。任选一题。 5。启发、教育、鼓励性结尾,终结该课。 板书设计:(略) 《草船借箭》教案 篇4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要胆量,有胆略、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掌握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船借箭这件事情发展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船借箭这件具体的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们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通过预习,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呢?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指名回答、 三、理清层次 1.小组学习,想想课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2.交流,总结段意、 四、回归问题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2.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小组讨论,找找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 第二课时 一、回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你们小组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有研究价值呢? 二、深入探究 1.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哪些地方最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呢? 4.相机提问,引发思考: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他会想些什么呢?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5.应该怎么读出来? 6、现在,你弄明白了为什么要借箭,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吗? 三、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第三课时 一、回忆 说说自己弄懂的知识、 二、延伸 说说自己读的能突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故事、 三、创见 课文与自己课外阅读的内容相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 1.说说自己解决的问题、 2.说说自己学过课文后的收获、 五、作业 我看历史人物、 《草船借箭》教案 篇5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瑜、诸、葛、督、惩、罪、寨、呐、丞”等会认字,“委、惩、吩、咐、罪、私、擂、呐”等会写字,能够正确地读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语言特点,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习课文]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东吴都督周瑜心胸十分狭窄,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巧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课文内容环环紧扣,引人入胜。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作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十万支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教学前,先让学生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大致了解,三国鼎立时,孙刘联合抗曹,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诸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 文章篇幅较长,教学时,教师放手让学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对于重点部分,教师可组织学生从读中感知,引导探究、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探究性阅读,进而培养学生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课文中着力赞美诸葛亮这一人物,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想要加害自己的用心,十天是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的,但他不动声色,反而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的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 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特向他寻求帮助,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不了解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甚至算到了周瑜取箭后必然疑惑,所以请鲁肃同船取箭,做个见证。让周瑜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阴谋惨败。 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算准了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有大雾;借箭返回时,船顺风顺水。借箭妙计安排巧妙,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在谈笑风生中,诸葛亮轻松取胜,没有和周瑜发生正面冲突,顾全了孙刘联合的大局。从而让学生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在对全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再让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复述课文。 课文中出现的这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色。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课文中体现得很充分。通过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如: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在读通顺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的语气,体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学生可边读边议。 [词句积累] 生字中,注意诸葛的“葛”字读音,应读“gě”。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惩罚:严厉地处罚。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教学设计] (课前初读课文,了解大致内容。有条件的学生课前读一读《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大致了解人物及其关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学习的《草船借箭》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谁来谈谈,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 2.结合预习,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内容中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生简单交流《三国演义》。(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及其关系。) 2.学生质疑,能够解决的可以当场进行交流解决。 二、自读课文,把握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了解课文内容。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1.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学生能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了解课文大意,清楚课文的脉络。 3.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4.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惨败。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草船借箭》写了一件什么事,起因与结果是什么。 2.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神机妙算使事情发生了改变。(草船借箭成功) 教师板书:神机妙算。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周瑜惨败。 二、感悟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阅读,思考:“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课文里哪些地方写诸葛亮“神机妙算”?画下来读一读, 2.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3.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1.学生读书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 2.师生共同归纳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神机妙算表现在:诸葛亮知人心、通晓天文地理、安排巧妙。 3.学生边读边议,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第三课时 一、深入理解,分析人物: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体会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2.你对其他的几个人物是怎么看的?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1.进一步了解诸葛亮是一个聪明、机智、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的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是平时多观察、多思考的结果。 2.学生讨论,分析:周瑜心胸狭窄,狡猾阴险;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3.分角色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复述课文。 《草船借箭》教案 篇7【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刘备 联合 孙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 (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 (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 (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 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板书设计】 曹操 刘备 联合 孙权 (诸葛亮) (周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教案 篇8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 篇9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 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自然段)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自然段)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3)默读第一段,幻灯出示思考,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4)讨论题,幻灯出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支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已识破了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必伤了和气,孙、刘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有被曹操各个击破的危险,同时又从大局考虑到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于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 (5)分角色朗读第一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2、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通过第一段的学习,我们不仅对《草船借箭》的起因有了了解,而且对于诸葛亮、周瑜的性格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节继续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周瑜设计请诸葛亮造箭,他的阴谋诡计得逞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周瑜的阴谋诡计没有得逞,从第四段中可看出。) (二)学习第四段 齐读思考,幻灯出示思考题。 1.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2.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3.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1)提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2)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读思考:诸葛亮首先算到了什么?从哪句话看出。读读,抓住关键词语理解,画在书上。 (首先算到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可以从这里看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 1.出示幻灯,思考如下: (1)为什么诸葛亮直到第三天四更才去开船借箭。 (2)他怎么知道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因为此时天色微明,大雾封江,可蒙住曹军眼睛,使之不明虚实。诸葛亮了解气象变化,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 2.学习第三段,思考,诸葛亮根据什么情况采取什么计策,这样做有什么妙处?圈画出来。 (1)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这样布局? (船停在既能受到射来的箭,又能靠大雾使曹军看不清虚实,“一字摆开”是为了受箭面积大、数量大。擂鼓呐喊为了虚张声势,迷惑曹操。) 这说明诸葛亮熟知地理,于大雾中能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 (2)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作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深知曹操生性多疑,不明虚实之前,不轻易出击,只会放箭压阵,说明诸葛亮知己知彼。) (3)观察挂图,鲁肃和诸葛亮的表情一样吗?说明什么? (说明诸葛亮对借箭胸有成竹。) (四)自学第二段,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 2.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之事。 (1)诸葛亮了解鲁肃的为人,忠厚老实,料定他不会泄露机密,可见诸葛亮知己知彼。 (2)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船用青布幔子盖起来说明谋划周密、巧妙。 3.默读全文,想想还有哪些地方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反映他什么特点? (因为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己知彼,周密谋划,所以借箭成功。反映了他足智多谋,具有非凡的才干。)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 2.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 (1)作者通过对诸葛亮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从而刻画出他的性格特点。 (2)因为作者抓住了几个人物不同的特点,他们的语言、动作不同体现出人物性格各异。 3.由以上可知,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抓住人物特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们。写作中不能缺少的。) (六)总结、扩展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认为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各是什么样的人? 2.为什么同学们对这个故事这么喜欢呢? (教师。总结注意引导学生对曹操、周瑜两个人物的正确评价及认识,使学生知道他们俩也是了不起的人物,并不是所谓的坏人,另外强调。写作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特点体现人物性格。) (七)布置作业 复述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附:板书设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