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
范文 |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及学科参与意识,使学生获得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拓宽学习空间; 2、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读图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3、以自学为主了解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概况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和难点: 重点: 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及气候概况。 教学难点: 利用地图说明其位置、地形、气候特点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为学生自学设计的课堂练习(一)、(二)。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课时: 导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我们周围也出现了很多出国留学、打工或旅游的人。不管他们以何种目的的出国,他们一般会选择什么样的国家呢?(学生总结回答: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师:世界上有一个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们知道在哪儿吗? 生:欧洲西部。 引导学生,切入主题 师:关于欧洲西部,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各抒己见,回答老师所问。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旅游景点;有的学生谈到欧洲西部的经济:欧元、欧盟等;还有的学生谈到了当今的热点问题:疯牛病、口蹄疫、炭疽热等) 师:这么好的地方,同学们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学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 师:要想去欧洲西部,首先我们要确定它的——? 生:地理位置。 师:对了,我们要先知道它在世界中的位置。那么出门旅行,尤其行程较远的时候,我们要随身携带一些衣物,这就需要提前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气候状况。 师:很好。只有先知其冷暖,才可以有备无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了解欧洲西部有哪些独 特的自然景观;要观赏这些景观需要到哪些国家去;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些地方。这就需要了解欧洲西部的——? 生:地形、地貌概况以及河湖状况。 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成功 板书: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师:欧洲西部是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的区域,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是推动欧洲各国求同存异,走向联合的动力。 介绍欧盟: 板书: 二、欧盟 (1)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读图找出欧盟的主要成员国及其首都 根据图8.14描述欧盟的作用及其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讨论:为什么要成立欧盟?欧盟给本区的人民带来了那些利益? ―――示意图从哪5个方面说明了欧盟的作用。 (2)作用、影响、意义 好,我们下一堂课继续来学习西欧的其他知识。 第二课时: 师:屏幕上面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有关“欧洲西部”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的问题。(根据课件显示内容,分组讨论答题。配乐,教师巡视答疑。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感受学习的乐趣)时间到,音乐停。 师:(评价)同学们真棒!大家马上就可以进入“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异域之旅了.在此之前请随老师进入“气候”图中,观察山脉走向的变化及暖湿气流的深人情况。(教师进行动画演示,学生注意观察,直观感知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及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生:阿尔卑斯山脉变为南北走向,来自大西洋的暖湿气流就不能长驱直人,欧洲西部大范围也不再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而应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斯堪的纳维亚山脉消失,有利于海洋气流的深入,使整个岛屿显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给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尽情“游览”) 师:现在请大家试着点击本图的右下角,看看会有什么惊喜带给大家!(学生点击进入,屏幕上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色世界,随着可爱的小天使飞来飞去,“恭喜你,你成功了”几个大字由远而近的出现在画面中。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使学生获得自信) 师:点击“你成功了”进入到“国家与旅游”。点击各国首都可欣赏优美风景,点击其他按钮,可对欧洲西部有更多了解。请大家带着问题畅游欧洲西部。 (学生在优美的乐曲中欣赏美景,进一步了解本区,同时思考问题) 布置任务,提出建议 师:问题有的可在欣赏时完成,也有的需要同学们课下查找资料,共同研究探讨完成。下一 节课请你们做老师,谈淡你们的研究结果。 第三课时:(练习和学生讲述为主) 师:你们知道吗?在网吧除了聊天、玩游戏之外还可以登陆相应的网站查阅地理信息,想知道哪个国家、哪个大洲都可以。相信那时你会大开眼界,真正感受到“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课堂练习: 位置、地形和气候姓名__________ 点击“欧洲西部”进入,看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提示:鼠标箭头变成“手”形,可点击进入) 一、位置(whereisit?) 1、在世界中的位置:欧洲西部位于_______(a南半球、b北半球)。位于(a东半球、b西半球)。请说出判断理由。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西临_________洋,北临__________洋,南隔________海与非洲相望,东南隔土耳其海峡与___________洲相望。 3、纬度位置:大致在__________至________之间。图中位于“冰岛”北部的虚线是(a北回归线、b北极圈)。 ? 推断:a.欧洲西部三面临海,气候受________(a海洋、b陆地)影响较大。大部分为_____(a陆地性、b海洋性)气候。 b.欧洲西部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___带,只有一小部分属于________带。 二、地形(whatisit?) 1、观察欧洲西部大陆轮廓的特点_______(a比较平直、b曲折破碎)。因此多岛屿、半岛和海湾,你能在图上找出它们吗? 推断:多优良_________,海运发达。 2、欧洲西部的地形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平原多分布在西部、中部的沿海地区,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山脉主要有北部的_______________、中部的__________________。中部地区的山脉大致呈__________走向。 推断:这种地形分布特点有利于海洋____________深入大陆内部,终年温和多雨,形成典型的___________气候。随着离海越来越远,降水逐渐减少,冬冷夏热,气候逐渐过渡为____________气候。 3、根据本区地形和气候的特点,把本区“河湖”特征与形成条件连接起来。 (1)河湖水量充沛,河网密集a.受冰川影响 (2)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阿尔卑斯山脉b.大陆轮廓曲折,又受山岭限制两侧多湖泊 (3)无长河c中欧西欧多平原,降水较多 推断:这些平原、山地、半岛上多冰川地形、湖泊、峡湾,成为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本区___________业发达。 二:气候、农业和工业 欢迎大家进人“欧洲西部”开始你们的浪漫之旅,在走一走瞧一瞧时别忘了动动你脑。请大家在欣赏之余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可以相互讨论、研究。 1、欧洲人酷爱乳产品和牛羊肉,他们的这种饮食结构与哪些地理因素有关? 2、欧洲西部的南部地中海沿岸以什么气候为主?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3、假如阿尔卑斯山脉走向发生变化、斯堪的纳维亚lu脉消失,欧洲西部的气候会有变化吗? 4、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有什么好处?有没有弊端? 5、欧洲西部成为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地区之一,它的工业有何特点?为什么如此发达? 6、你们还知道本区有哪些区域性国际组织?你能简要介绍它们吗? 7、试说说本区有哪些的旅游胜地,需要到哪些国家去参观? 8、本地区是世界上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你能列举一、两个国家说明原因吗? 板书设计: 一、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 特征: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二、欧盟 (3)简介(十五个成员国) (4)作用、影响、意义 三、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 (1)工业部门和产品 制造业比重高,采矿业比重小,尖端工业占优势 (2)工业区分布 多而密集,呈十字形分布 四、传统畜牧业 1、地理位置因素 2、地形因素---平原为主 3、气候因素 五、繁荣的旅游业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2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记住海陆面积。 通过阅读教材配备的各种地图特别是“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学会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通过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和基本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科学探究精神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通过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 教学建议 关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从地球和地图知识引入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因为有了地球知识的和图知识,教材配备了14张各种类型图,设计了多个从图中直接读取地理信息的环节。 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世界的海陆概况,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其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大洲和大洋”部分,是对海陆分布内容的具体化。课本用了“七大洲”、“四大洋”两个标题,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如大陆和大洲、海和洋概念,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等,可作为学生的已有知识。但从读图的意义上,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特点,是新的教学任务。 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上,有以下几个环节: 1、七大洲、四大洋的相对位置,即哪个大洲面临哪些大洋?哪个大洋被那些大洲包围。 2、大洲之间的关系,相连的大洲(大陆)、大洲间的分界(山脉、河流、运河、海峡) 3、各大洲的轮廓、面积和分布的对比。 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教法建议 对于七大洲三和四大洋部分,以读图为主: 第一步: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第二步: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掌握大洲的名称,位置和三条洲际分界线。 第三步: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第四步:读“东、西半球图”。读图讲解: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读图比较: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列表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材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这一段主要讲述了以下两个内容: 1、海陆面积的比例,即三分陆地,七分海洋(或陆地占29%,海洋占71%); 2、海陆分布的大势,即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这里应补充说明一点,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关于“世界海陆分布”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配有14张分布图、示意图、比较图。在教学中,应尽量使用地图、图表,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记忆和掌握。由于图较多,设计问题不但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也要注意系统性、层次性。 对于世界海陆分布:设计了三个环节: 1.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看看地球表面是陆地面积大,还是海洋面积大?海陆分布呈什么形势? 2.组织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讨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3.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关于选学部分内容的教材分析 第三部分为选学主要介绍了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这一内容安排在这儿,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紧接上面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说明了七大洲、四大洋这一海陆轮廊的形成原因;另一方面为第三节讲述地形变化、海陆变迁、地震和火山等知识打下基础。有关板块运动的内容比较抽象和概括,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为此课文首先介绍了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为讲述板块运动作了铺垫。 教材安排了一段的阅读材料,介绍了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魏格纳原先德国的一为位年轻的气象学家。传说他从世界地图上发现大西洋两岸轮廓相似而得到启示,转向对大陆漂移的研究,并且坚持不懈,直至为此而献出生命。这段阅读材料蕴涵丰富的非智力因素,它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于献身的精神,还可使学生受到地壳“活动论”这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 关于选学部分的教法建议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的内容,。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读故事,谈读后感,找证据,用魏格纳不畏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来学习他的学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读图训练方面,可引导学生读三幅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分布图,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读书:为什么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从板块学说的角度做出解释: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关于“大洲和大洋”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洋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样、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海廓和分布特征。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4.通过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形式进行科学史的教育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先不要早下定论,还是看看地球的基本面貌以及海陆的分布。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 (学生活动).观察比较,对照“世界海陆分布图”和“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 (总结板书)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组织讨论:你认为是地球还是水球?两种说法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宇航员在太空看到地球是蔚蓝色的美丽星球,觉的地球更象水球。而人们生活在陆地上,过去以为海洋是陆地的边缘,甚至认为自己居住的地方就是陆地的中心,并未认识到海洋比陆地大。因此,起名地球。这反映了人们的认识的不断发展) (读图对比)在“南、北半球海陆分布图”上,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总结: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北极地区几乎是一片海洋,南极地区即是一块陆地,无论是在北半球还是在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提问:我们仔细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就会发现地球表面的海洋是连成一片的,陆地呢?和海洋一样也是连续的吗? 不是。陆地被海洋分割成许多块,有的是大陆、有的是岛屿、半岛。 你能把他们区分出来吗?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大陆、岛屿、半岛示意图”并让学生在初中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实例加以区别。 (学生活动)读“东、西半球图”和“亚洲、欧洲、非洲的分界线图” 看看地球上共分为哪几个大洲?并牢记七大洲的名称。并回答: 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南美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赤道横穿哪几个洲的大陆?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哪几个大洲的全部或大部分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南美洲、非洲的大陆;欧洲、北美洲全部在北半球,非洲、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全部在南半球,南美洲、大洋洲大部分在南半球。) (3)掌握下面几条洲际分界线 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学生活动)读图比较:读“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让学生说出哪个洲的面积?哪个洲的面积最小?并按面积大小的顺序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可按以下顺口溜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总结板书)七大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我们总结了陆地有七大洲,各洲的大小、轮廓都是不同的。那么浩瀚的海洋呢? 它被大陆分割了四大洋,下面通过读图了解它们的基本情况。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东、西半球图”读图比较“四大洋面积比较图” 看看地球上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哪几个彼此相通的大洋, 找出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比较四大洋的面积大小。 (3)指图讲解:在图上结合具体的洋、海、海峡,讲清它们的概念,并让学生在地图册上找出实例加以区别。(洋,海洋的中心部;海,是洋的一部分,位于大洋边缘,面积较小,一般靠近大陆;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总结板书)四大洋:大洋、海、海峡 我们已了解了世界的海陆分布,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和大小。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自古就是这样分布的吗?先讲一个故事。 (学生活动)P28读一读“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然后,坚忍不拔的追求,形成科学假说,读后,你们有什么感想? (科学既需要大胆的想象,又要小心求证,更重要的是要有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决心和毅力)现在,我们用这种精神来探索一下这个科学假说。 (板书)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选学) (组织讨论)任何学说都要有依据,请你看书,列举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P28“想一想” 总结证据:(1)各相邻大陆的边缘大致吻合;(2)各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的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相吻合,说明在地质时期,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3)现在测量证实,海陆分布至今尚在极其缓慢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读图回答:地质时期的三幅海陆分布图。 说出两亿年来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的位置有了些什么变化?(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总结: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 (学生活动)读图讲解: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讲解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1)地球表层分成六大板块; (2)板块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 (3)板块交界地带多火山、地震。 (总结板书) 1.六大板块 2.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总结)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对地表的海陆轮廓的形成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地表的差异,即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设计思想〉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在第一章地球知识和地二章地图知识的基础上,本章教材的特点是配备大量的图,海陆分布的状况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轮廓,都是通过读图获得的。如何使学生在图中能直接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摆脱背诵定义文字的记忆概念的学法。是本节重要的任务。要读图较多,难度并不大,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避免重复、罗嗦。把能由学生完成的尽量让他们来做,变成学生活动。 第二个环节,充分挖掘教材中,开放性的可供讨论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地球还是水球”,“难道仅仅是巧合吗?”都为学生提供了宽阔的探索空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第三个环节,有关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教学,充分利用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挖掘其中丰富的教育因素,通过让学生读后谈感想,引导他们象魏格纳一样对科学抱有好奇心的进行探索,设计了为大陆漂移学说“找证据”的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在探索的过程中,又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这一环节的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知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地球与赤道的平均半径以及赤道周长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滑动和相关事例,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地球的形状 情感态度 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受到科学史和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的大小 教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学具器材地图 导学过程批注 (一)新课引入 课前:[欢迎画面]自制欢迎画面:世界地图和一个小姑娘探究头像及欢迎词:欢迎你进入地理知识殿堂!(制造一个研究地理学科的学术氛围,利用文字和女孩头像使气氛严肃而不失亲切。这对刚刚进入地理学习的学生来说很重要,他们有了被尊重的感觉,也激发他们热爱地理科学,愿意学习地理学科的愿望。) (二)新课讲授 上课:欢迎大家进入我们的地理知识殿堂!作为一个地球人,你合格吗?(老师亲切地说,配合黑板文字进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根据课堂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设计1-5个有关问题,在考察学生的同事引入教学,下划线处是连接内容。)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状的? 2、小时候你是否想过“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问题? 3、现在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你能举出相关事实进行说明吗? 4、你怎样用数据描述篮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呢?这些问题可以指定学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讨论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谈话过程,是师生交流过程,学生讨论过程,也是从生活升华到科学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学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问题1:太阳是圆的,稍加引申,可以得出太阳是球形的结论;月亮看起来不同时间形状不一样,实际上也是球体,至于为什么不一样,有的学生也许能够说出来,说不出来也不要紧,告诉学生以后我们会研究;星星是点状的,其实也是球形的,只是因为离我们太远,就缩小成点了…… 问题2:实话实说,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 问题3:球体,这点学生已经知道,为什么呢?不同学生获取这一概念的来源不同,可以任由他们叙说,重在激发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追问:如果只是根据你观察的现象,你认为地球是什么样的?平的……古人也和你们有同样的想法,围绕地球的形状问题,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学者曾经提出过不同的主张。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 引申总结:哪些证据可以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远——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圆的。 3、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个球体。 学生朗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根据人们对地球形状的探索过程请同学们谈感受,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明白下列道理: ●科学是经过人们的不断探索,不断积累而来的,今天认为正确的真理,明天也许就会……所以我们要相信科学但不迷信书本,要敢于质疑并勇于证实之。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接近自然的工具,使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更设更正确。 ●追求真理很多时候要以付出生命为代价,让我们向为真理献身的勇士们致敬! 4、地球卫星照片——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问题4、用手可以比画出篮球的大小,可要用数据说明,就要用到数学知识,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应该能够回答出用半径就可以求出篮球体积的方法。地球大小的计算方法同理。 分组活动,完成书中第11页要求填写的内容。 教师给出准确的地球周长和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径等数据,并通过以下形象的说法让学生体会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们乘坐每小时飞行800千米的飞机,沿着赤道绕地球飞行一周,得用50个小时。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这个面积相当于53个我国领土(960万平方千米)那么大。 二、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先有学生来说,老师最后总结。 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极半径: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作业设计复习 小结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 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 [多媒体展示] “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 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5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案例设置目的 (1)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地区和国家出发,从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和热点地区出发,选择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冲突、战争最频繁的热点地区; (2)围绕西亚之所以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匮乏的水资源及宗教文化差异问题逐一铺陈展开,并采取揉和的方法,将本区的气候特征、经济发展、居民特征和国家风俗习惯等内容连带写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重点在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以及总结规律、原因分析、信息判断等项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观,以及人地协调的观念。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读图说明西亚地区的范围、位置;分析本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掌握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二洋三洲五海之地,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 2.明确西亚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及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 3.通过读河流图及气候图,分析本区水资源状况,并讨论由此可能产生的地区争端和冲突。 4.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使学生了解西亚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标: 根据收集到的图片、新闻等一些资料,对中东地区有所了解;通过图片、地图了解三洲五海之地;将收集到的有关中东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一些地理概念。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料观及人地协调观念;明确在各国、各民族关系中,应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呼吁世界和平。 教学重点 西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丰富的石油资源。 教学难点 西亚重要的石油运输线; 教学过程 课题导入 播放录像。教师课前搜集有关录像,如第一部分“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看录像时,要求学生记录并思考:(1)西亚的地理概念是什么?(2)西亚地区的千年争端因何而起?(3)西亚成为今日焦点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三洲五海之地 教师提问:西亚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点,使其成为东西方势力争夺的热点?讨论并回答。向学生阐明“西亚”概念和名称起源。 引导学生指图说出“三洲五海之地”的含义和具体位置,并指出本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海域和咽喉要道。教师应特别指出“里海”与其它四海的不同,并强调“海洋”与“湖泊”以及“内流湖”在概念上的差别。 提问:读图说出“土耳其海峡”与“苏伊士运河”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1)同为两大洲界线; (2)土耳其与埃及因此成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3)欧洲通往印度洋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国家的海上道路因苏伊士运河而大大缩短,方便了西方国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和资源掠夺。如课时允许,还可对苏伊士运河的历史和与埃及经济的关系作补充介绍。 二、丰富的石油资源 提问:提到西亚就不能不提到石油,而为什么说西亚是世界石油宝库呢?建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从地图和“活动”课文入手,从空间(分布)和数量(储量、产量、出口量)两方面探求结论。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形式地图的作用,如通过读西亚石油分布图,可使学生明确西亚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可对照世界政区图,由学生说出主要的产油国。 教师应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也可由此初步探讨单一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知识综合思维的意识和能力,并渗透能力和价值观念的培养目标。 可引导学生结合本区地形、气候图,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这些石油国在发现石油前,经济以何为主?(干旱缺水,高原山地为主──灌溉农业及牧业──经济落后贫困) (2)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发散讨论) 三、石油输出路线: 1、西亚——地中海和红海沿岸——西殴和北美。 2、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马六甲海峡——日本。 3、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印度流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西殴和北美。 四、匮乏的水资源 1、从本区气候特征入手,引导学生说出为什么在西亚地区,水资源比石油资源更宝贵?进而讨论水资源匮乏会对本区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2、引导学生分析本区水资源分布特征(分布不均,多国共用),进而分析“为什么说西亚一直在为水而战?” 3、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西亚各国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议以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工程和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为例,加深学生对良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协调人地关系的认识;还可以举从邻近的土耳其等富水国家输水的例子。) 五、文化差异 1、建议以录像、图片资料等直观素材介绍三大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2、让学生收集有关阿拉伯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资料,在课上相互交流。 3、通过录像,活动──巴勒斯坦问题”,开展以下讨论: (1)谈谈你对阿以冲突的认识?(或为什么说阿以冲突是西亚问题的核心?) (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 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紧围绕长期的热点地区和三洲五海之地这两个问题展开。西亚这里是世界争端的焦点,认识这里的自然地理特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学习石油资源,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是意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这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将对学生终身学习地理乃至其他知识产生深远的影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了《西亚》这节内容,我们从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有用吗?从西亚经济的发展中学习可以借鉴的经验,就是对我们有用的知识。而这样的知识是极富有生命力的。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6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二)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教学提示与建议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102页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10.3和图10.4,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科学考察的宝地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104—106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南纬60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南纬70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105页阅读材料《穿越南极》,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阅读课本秦大河的描述,体会极地的科考价值。 南极考察如火如荼,自读课本106页内容,说说北极科考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北极与南极一样,都有重要的科考价值。二战之后,又在北极地区发现和开采了石油、天然气、煤、铁等资源。) 5、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7教材分析 1、本章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介绍了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和宏观分布情况,我国的主要地形区,地形对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本节教材主要包括3个内容: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 3、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有严重的影响着别的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1、 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列表比较法,空白图指认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和位置。 (3)知道中国的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和我国的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3、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重点和难点: 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学准备: 1、小地球仪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第一时: 导入: 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原苏联的宇航员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头看到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样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蓝美丽) 提出问题: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识 板书:一、世界海陆分布特点 1、人类对地球面貌的认识过程 对地球面貌的探索,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中有许多著名的探险家为人类认识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面就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们对人类所作的贡献。 (学生介绍的过程中用向学生提供古“丝绸之路”路线、郑和下西洋路线、哥伦布及麦哲伦航行路线等示意图) 学生分组活动: 1、丝绸之路 2、马可波罗游记 3、郑和下西洋 4、哥伦布地理大发现 5、麦哲伦环球航行 (学生互相评价) (1)组织活动 ①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线绳把地球仪平分成任意两个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较海洋和陆地面积的大小 ②指导学生先把地球仪按自转方向转动,闭上眼睛,让地球仪停止转动后用一个手指随意按住地球仪的任意部位,然后统计分别陆地和海洋的人数并计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们只有40多人,所以我们算出的海陆面积是不准确的,那么根据科学家的计算,海洋和陆地各占全球面积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图2.2“世界海陆面积比较”) 学生活动 得出结论: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大于陆地的面积 按照要求参与活动,计算出陆地和海洋的比例 学生回答 71%为海洋,29%为陆地。概括说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板书:2、全球海陆分布比例 (3)问: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时认为它应叫什么? 提问: 同学们,你对地球的名称有什么看法? (鼓励学生)(水球) (这是由于古人当时并不了解地球的整体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体面积大于陆地面积的结果;人们已经叫了那么长时间的“地球”了,没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问: 这七分海洋、三分陆地均匀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吗?显然不是。看手中地球仪,南北半球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图及南北半球海陆分布比例,帮助学生总结海陆分布特点。) 板书:3、世界海陆分布特征 学生活动: 观察地球仪说明,并总结出海陆分布的特点为: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书: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从地图上看,全球的陆地都被海洋围着,并被分割成几块面积广大的部分和许多面积较小的部分;面积广大的海洋也被陆地分割成几大片。我们经常听到大洋、大陆、半岛、岛屿、海、海湾、海峡等众多的称谓,究竟是怎么回事?请看图(用展示某地区的立体示意图和平面轮廓图,两图均标注注记),自学上述地理名词的意义 2、我们把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成为大洲。看教材图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几大洲和哪几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几个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亚洲、欧洲、北美洲。) ③东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几个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横穿哪几个大洲的陆地 (南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亚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欧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极洲、北冰洋) ⑩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什么? (南极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连的,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到这些大洲及其分界线,并把分界线描绘出。重点指导学生读2.7,找到亚、欧、非三洲的分界线,并描绘说明。 学生活动: 通过两图对比,明确其地理意义。 边查图边回答,进一步熟悉巩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和分布。 巩固练习: 1、填图:在教材图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2、绘图:在教材图2.9中,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出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9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Article/Index.html>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Article/Index.html>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00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10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 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 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磷虾等自然资源。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 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 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 洲的科学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 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 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 。2001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 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 区的 自然资源 1、 淡 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 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 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 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 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 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 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01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 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 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热 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我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我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讲的都很好。我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结论。 初中优秀地理教案设计 篇12一、分析本课在地理教学中的位置 本节课放在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第一册的第一节,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二、分析教学对象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由于环境的巨大变化,往往给心理上造成了不适应。为了扭转这种情况,除社会、家庭、学校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外,作为地理教师也应从心理学、教育学、地理教学法上入手,从这节课开始就使学生认识地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教育他们认识地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三、分析教材内容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 ②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课的方法,为学生学好地理课指出正确的途径。 2.知识结构(如下表) 3.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地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4.教学难点 教师要用“磁性效应”强烈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5.教学思路 ①采用提问、讲解、读课文等综合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告诉学生,学习地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②通过“想一想”,利用彩色图片、地图册、电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初步掌握从5个方面思考的学习地理方法。③课后组织课外地理兴趣小组。从课外阅读、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的学习。办地理小专刊、黑板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理课外兴趣小组。 6.课程类型 阅读欣赏课。 7.课时安排 1课时 8.教具准备 ①自制本课知识结构图。 ②自制学习地理五步法图表(贴在教室)。③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识图片2~3张。 9.学具准备 课本、地图册、填充图、红蓝铅笔。 10.组织教学(3分钟) 四、教学过程 1.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将学生看一遍,然后充满激情地向学生讲道:“宁静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们每一个都像地球一样,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满天的星星组成了庞大的银行系,银河系外面还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仅是银河系内的一个成员,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如果说,河外星系就像我们的学校,银河系就像我们的班级,太阳系则是班上一个小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们今天就学习地理课第一节‘学习地理 认识人类之家’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①为什么要学习地理(13分钟)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的真正面目还认识不清楚。例如,我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测量出我国大陆每年向东偏南运动8毫米;科学家预言地球轨道正面临陨石进入的高峰期,美国科学家自1994年开始利用卫星控测陨石突破大气层后的轨迹;我们附近的小造纸厂给我们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是地理课中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讲了7个地理学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板书7个问题将在地理课本中的那些章节详细讲解:地球运动──气候──地形──地壳运动──资源的利用及工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环境保护等章节。 教师小结:地理课的内容远比这些问题广阔的多,中国的、外国的、本地的,同学们在初中、高中、大学的地理专业学习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别,学习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认识人类之家,让人们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②看彩图,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知识(8分钟) 引导学生看彩图:火山喷发 东方明珠香港图片 初中地图册 让学生想一想: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旅行、书报、看电视、天气预报、筑路、治理环境等等” ③怎样学好地理(13分钟) 教师将学好地理应思考的5个方面贴在黑板上引导讲解。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类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处理好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引导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办地理小专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观图片等,以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兴趣。 ④地理小游戏(3分钟) 话说世界稀奇事。活动内容始终围绕地理题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3.课后小结(5分钟) 讲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景。培养热爱“人类之家,建设人类之家──地球”的远大情怀。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