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所见》教案 |
范文 | 《所见》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所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所见》教案1一、 复习导入 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 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 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 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出示课件:叶绍翁) 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 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解题 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 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 (二)、初读诗词 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 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 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 品词析句,想象悟情 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出示主题图) 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 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3.这样的风声,梧桐声,拂过诗人的身体,掠过诗人的耳朵,送来阵阵的寒意,让诗人不禁打了个寒噤,那么你们觉得这一句该怎么 读?个别读两三个,齐读。(萧萧梧桐送寒声) 4.诗人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图片,一轮明月)好一轮当空的明月啊,让我们想起了什么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我们都做些什么? 生1:我们一家人吃月饼,看月亮. 生2:全家围在一起很开心 是啊,当你们围坐在院子里,阳台上,吃着可口的月饼,看着明亮的月亮的时候,我们不由的发出一声感叹,月亮真美啊! 5.但诗人此时此刻眼中的月亮美吗?(美,不美。) 6.看来意见不统一,说说各自的理由。 生: 不美。因为作者此时,深处他乡. 7.你怎么知道他在异乡? 生:因为诗中提到动客情。这个客说明他在他乡做客,这时候,他一定…….. 8.说的真好,这里有个关键词,动客情,他动了哪些情?想了哪些事?大家来当当小诗人,设身处地的想想,在这样一个月圆的深秋之夜,秋风阵阵,凉意深深,你们会想到些什么? 9.说的太好了,可见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忧愁,孤单,寂寞,郁闷)(板书:孤单)因此,在诗人眼中,这轮明月并不美,他没有心情赏月,他的心被浓浓的思乡之情所取代,被对家人的深深思念所填满,那么这句又该怎么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10.把作者想家的感情,味道读出来. 11.大家读的太好了,赵老师也仿佛被你们带入了诗人的情感世界中,被他的忧郁和孤独所感染。 10.这时候,诗人一个不经意的转头,他又看到了什么?(出示插图:篱笆下的一盏灯) 你怎么知道他看到了一盏灯(夜深篱落一灯明) 11.在这样满是忧愁的夜晚,却有一盏这样醒目的灯,大家想象下,在篱笆背后,可能有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12.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老师真佩服你们,诗人和你们一样,他虽然没有看到篱笆后的情景,却也走出了一番猜想,他所想到的又是什么呢?大家来读读诗歌的后面两句,然后告诉我答案) 13.诗人想到后面应该有两个孩子在捉蛐蛐。 师:你从哪一句诗里知道的?这里的知是什么意思:猜想 14.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猜想?(因为,他小时侯一定也常常提着灯笼在篱笆下捉蛐蛐) 15.你们知道孩子们捉蛐蛐是为了做什么吗?(斗蛐蛐玩) 16.你们想知道他们是怎么捉蛐蛐的吗?(生:………)你们想捉蛐蛐吗?(想)好,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童年时代,在老师的语言带领下去捉一捉蛐蛐。 17.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放蛐蛐的声音),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迟,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哈哈,蛐蛐被你们逮住拉。(怎样,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18.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因此,这儿挑应读 tiao(第三声) 19.当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开心,快乐……)板书:快乐 20.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诗歌的最后两句? (个别读全班读) 21.这篇诗文写的太精彩了,作者在深秋的景致中融入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愁,又从一盏明灯里回忆起童年的美好往事,由此产生了愉悦的心情,这样复杂的情感变化,却只用了寥寥几句精辟的诗句来演绎,并且表达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的读一读这位伟大诗人的杰作吧。 五、背诵诗歌 《所见》教案2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所见》教案3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和能力,激发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入 1、看看树林图片说感受 2、这美丽的树林引来了一位大诗人,他是清代的袁枚,他在这片树林里悠闲地散散步。散着散着还散出了一首诗呢,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题目——所见(指名读) 二、初读感知 1、“所”是生字,但很常见,相信很多小朋友已经见过了,告诉大家你在哪儿见到过?给它找找朋友。(注意平舌音) 2、“所见”就是所见到的,那袁枚大诗人见到了谁?自己读这首诗,仔细找找。 3、理解“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学生字“牧” 4、这个牧童做了什么事让袁枚大诗人那么感兴趣呢?再读课文,找一找,还要圈出剩下的4个生字,重点记一记。 三、理解诗意 1、牧童骑黄牛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会看到什么?看到这样,他会禁不住想干什么?(会想放声歌唱) 我们来看看诗人是怎样写出牧童的歌声的,找出来读一读 2、歌声振林樾 A、理解“林樾” “林樾”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木是表示什么的?所以林樾就是…… B、给“林” 组词 “林”不但是木字旁,而且又拉来了一个木做伙伴,这说明“林”表示的地方树木怎么样?比如说树林,竹子多叫——竹林,高楼多叫——高楼林立。林还有什么朋友? C、写“林” 那怎样才能写好这有两个木字的林呢?范写——描红——自己写一个 D、牧童的歌声在树林里怎样? 这个“振”虽然在中间,但这是古人的写法,我们得放在林樾的后面,理解成在树林里回荡。 牧童的歌声回荡在树林里,林子里的鸟都听得到他的声音。他的歌声真响亮!你什么时候也会放声歌唱?猜猜他为什么会那么开心? E、引导朗读,背一背“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在牛背上,多么自在呀,舒适地读 小牧童看到蓝蓝的天、绿绿的树、青青的草,红红的花,风景真好,心旷神怡地读 今天不下雨,称心如意地读 推荐一下谁的歌声最悠扬 F、开心地背一背 3、意欲捕鸣蝉 A、除了牧童的歌声,诗人还听到了什么? B、记一记“蝉”,说说你对蝉的了解。 C、诗中所指的蝉在哪里?一棵高高的大树上躲着一只小小的蝉,牧童怎么知道这棵树上有蝉的?它老鸣叫所以诗人叫它“鸣蝉”。 D、学“捕” 牧童知道这树上有蝉,这蝉可以玩,可以做药,还可以卖钱,当然想把它(捉来),这里没有用捉,用的是……(捕),捕和捉是近义词,用什么“捕”,所以用提手旁,我说捕——我说放 现在牧童已经捉到蝉了吗?(理解“意欲” ) 4、忽然闭口立 A、学“闭” 奇怪,牧童在放声歌唱,又没大声喊:我想捕蝉了!诗人是怎么知道的? (指“闭”)这是什么字?什么结构?谁来做一做闭口的动作(先唱着歌,听口令闭口) B、学“立” 看小朋友的样子,不但闭了口,而且站直了,这叫“立”,给“立”找朋友 C、理解“闭口立” 像他这样的就是“闭口立”,那书上的牧童就是这样吗?(注意眼睛得朝上看)谁来边做动作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D、写写“闭”和“立” 注意“闭”先写门再写“才”,“立”要站直,最后一横最长。 5、有感情地朗诵整首诗 瞧,这位牧童会骑黄牛,会让自己的歌声回荡在整个森林,会忽然闭口去捉蝉,多可爱呀!所以诗人回到家马上就把他记了下来,诗人是想把他告诉家人呢,谁来当诗人朗诵一下?(告诉朋友)自由读——指名读——齐读——背诵 请小朋友上台边朗诵边表演 6、机动: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小结 学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是个怎样的人?(懂事,可爱,活泼) 诗人呢?(善于发现,及时记录,) 五、作业 〈〈课堂作业本〉〉填写后三句。先背给同桌听,再写 《所见》教案4教材简析: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一、对话激趣,导入古诗 1、 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2、为什么总是想家? 3、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4、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课件:夜书所见 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是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齐读题目。 5、谁知道这个“书”字在这里的意思? 6、“书”字有这个意思。但是,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还有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7、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8、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9、“书”这个词有两个意思,主要是看把它放在什么句子里,如“我们读书”,那就是“书本”;可在“夜书所见”里呢? 10、对!就是“写”,这叫“一词多义”。大家再来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诗人在夜里写下他看见的情景。)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课件出示:全诗】。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2、【课件出示生字】谁来拼拼音? 3、【课件出示生字: “促、深” 】这两个字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4、这首诗的左下角有【课件出示:“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5、这首诗都能通读了。能背吗?谁来? 6、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7、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背一次。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意 1、现在,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提个要求:诗人在这个夜里到底写了他见到的一些什么?【课件出示:前两句】 先学前两句,仔细默读,认真想,在重点词语下边画一横。想好了就举手。 2、你说对了。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课件出示:“秋风、落叶、寒冷,江上刮来秋风??”】这前两句诗中“秋风呀、落叶呀、寒冷呀,江上也刮来秋风??”这么一个夜晚,诗人心里会是一种什么感觉?认真体会后,谁想好了谁回答。 3、诗人一个人在外地作客又在这么冷冷清清的夜里还会很自然地感到什么?读读想想后回答。【课件出示:孤单、寂寞、苦闷。】 4、对,诗人这时确实感到孤单、寂寞、苦闷,就像你们在别人家里作客人时有过的那种心情呀!有了这样的心情就会很容易产生另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呢?(很容易想家、想亲人。) 5、对,对!很容易想家,想亲人。这就是在外作客时最容易引起的一种心情。这就叫【课件出示:动客情】“动”就是牵动(引起),“客情” 就是作客的思乡之情。请大家把前两句再读一遍。【课件出示:前两句】 6、现在来学后两句诗【课件出示:后两句 】。【课件出示插图】边读边看看注释。 7、你们读了后两句,又看了插图,高兴吗? 8、你们高兴,我也高兴。诗人在这深夜里忽然从远处看到灯火下的儿童捉蟋蟀,他会高兴吗? 9、是的,诗人一定会高兴的。请把后两句诗再读一下。读时,想想“知”字的含意是什么? 10、【课件出示:“知”】想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能够看见(知道)那么小的蟋蟀吗?想想看,“知”字该怎么解释?(料定) 11、这些解释都有“想”的意思。不过,“料定”多少带有肯定的意思,要确切些。请再读全诗。 12、是的,诗人看到那两个儿童捉蟋蟀玩得真开心呀,他自己当然也很高兴!可是,诗人这时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家乡呀,他看到这里的儿童们玩得那么高兴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什么?【课件出示: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13、是的,诗人会想起他的家乡和他的童年。那么,这首诗的第二句写了“江上秋风动客情”中的“动客情”是诗人想念家乡、亲人的意思。从这里可以看到诗人在前两句中“动”了客情;在后两句诗中看到儿童们玩蟋蟀他又一次“动” 了客情,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14、所以,“动客情”就成了全诗的中心词。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蕴含)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我们要抓住这个中心词更好地用心去感受这种感情。【课件出示:全诗】请再读一遍,看能不能读出这种感情? 15、你们都在认真读,很好。不过,有的读得太快了,有声音太高??。你想,诗人当时一个人很孤单、很苦闷,思乡心切,情绪低沉的呀,声调要缓慢些。这首诗就是要把诗人“想家”(乡愁)的感情、味道读出来,读得浓浓的。 再自由读,看谁读得最好? 16、现在,我看诵读好多了。只是“动客情”是诗中的中心词,吐字要清,适当放慢。【课件播放:范读】“江上/秋风/动??客情!”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17、(范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再请大家齐读全诗。 18、为了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感情,我建议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里去,看看他是怎么写成这么美好的诗篇的,好不好? 19、那好,我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深情地)夜深了,诗人孤单单的,多寂寞呀!上床睡吧,又睡不着。秋风萧萧地吹,树叶落了,送来寒意;那篱笆下捉蟋蟀的儿童啊,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亲人??!这一幕幕情景涌上心头,越想越怎么样?(越睡不着,越兴奋。) 20、这时,诗人眼前一亮,蹬开被子,翻身下床,就干什么啦?(诗人就写下了《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21、你们看:“诗,就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激情碰撞出来的浪花!”??大家再把这首古诗诵读一遍吧! 22、刚才,我们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我们也来学做小诗人,好不好?现在我们根据《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把古人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要想像、顺口、有感情。先分组讨论,看哪组表达最好?【课件出示:诗意】 四、拓展阅读 1、你们还读过那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课件出示】,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3、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把这首古诗带回去背一背,讲一讲,你一定会成为现代小诗人的。 五、作业。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所见》教案5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2、解词连句知大意。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所见。 2.解诗题。 (1)逐字理解。 舟:船。书:记。所见:见到的东西。 (2)请学生补上诗的抒情主人公,再说说题目的意思。 作者查慎行记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四)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散作”的“散”读作“sàn”,不要读作“sǎn”。 3.指导学生学习诗中的生字。 “孤”字右边是“瓜”,不要写成“爪”。 “萤”字是上中下结构,下部分是“虫”,不要写成“火”。 4.齐读《舟夜书所见》这首诗。 5.解词连句知大意。 (1)指名读第一句。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2)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月黑——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现。 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萤——萤火虫。 (3)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漆黑的夜无,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洒面上。 (4)指名读第2句。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5)让学生从中找出不懂的词语,逐一解释。 簇——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散——散开。 作——变作,变成。 (6)让学生将这些词的解释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一陈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7)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五)展开想象,悟诗情。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2.让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通过图文对照,从中体会到诗人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象是: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孤灯闪烁的美妙景象及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3.让学生讨论:在这首诗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4.教师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象变化,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结合,巧妙地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充分表达了诗人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停顿。 (六)指导学生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清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静 孤光一点萤。 景美 微微风簇浪, 动 散作满河星。 《所见》教案6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诗、林”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重点: 认真6个生字,会写“诗、林”。 难点: 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乡间小路。 一、激趣导入新课 1、赛诗会。导入:今天,月亮姐姐给小朋友带来了几首诗,要来考考小朋友,愿意接受挑战吗?(课件出示《画》、《静夜思》、《春晓》、《村居》的课文插图)。 2、(出示课件所见的插图),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3、简介:《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在山村赏景时把自己所见到的情景写下的一首诗。 4、教师范读。 5、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多读几遍。 二、认读生字 1、(课件出示小树林。每棵树上都藏着一个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开火车读;④小组读。(重点指导:所、蝉) 2、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3、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生字的? 4、巩固练习(课件出示六朵花)。每朵花里都藏着一个不带音节的生字。 ①指名读;②齐读;③分男、女生读。 这些字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5、再读古诗。 三、图文结合,了解古诗大意 过渡:袁枚在小山村里看到了什么美丽的景色呢?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学习第一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走在山间小路)。 ①引导说出图意(板书:贴图、黄牛和牧童) ②你们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课件出示:牧童骑黄牛) ③指导表情朗读。 2、学习第二句。(课件: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放声歌唱) ①问:牧童高兴地唱起歌,他的歌声怎样? ②谁能把诗中描写这个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课件出示:歌声振林樾)(贴图:树) ③指导朗读。 3、学习第三、四句。 (课件:牧童的歌声停了,知了叫了起来) ①问:牧童听到知了的叫声,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想像说话) (课件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渴立) ②指导朗读。 ③教师范读。 4、师说诗意,学生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师生配合) 5、配上动作激趣朗读。 6、全班朗读。 四、练习背诵 1、看板画,练习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男女生竞背。 五、写字训练(课件出示在田字格里的生字:诗、林。偏旁以红色闪烁) 1、学生认读。 2、口头组词。 3、指导观察生字的占格位置。提醒学生“林”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4、教师范写,同时讲解。 5、学生描红,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6、展示。师生共同评议。 六、课外拓展(课件《小儿垂钓》整首诗和插图) 1、教师解说诗意,激发学生有朗读的意愿。 2、教师范读。 3、教师领读。 4、回家把《小儿垂钓》这首诗读给父母听。 《所见》教案7【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识记、运用、书写生字。 【教学准备】 1、插图、录音机。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揭题 1、同学们,这是什么? (出示知了图) 蝉(正音) 谁想给大家提个醒,读这个字应该注意什么? 2、谁听过它的叫声?能学它叫一叫吗? 3、听到它的叫声,你知道一年四季的哪个季节来了? 4、谁有过想捉蝉、捕蝴蝶、老小蝌蚪的经历或想法? 古时候,就有一位诗人叫袁枚,曾经见过一个放牛的孩子想捉树上的蝉,还把这个情景写成了一首诗,同学们想听一听吗? (放录音) 5、出示课题: 所见 (同学们,这首诗的名字叫所见) 6、读课题: 所(正音) 理解“所见”。 (谁能告诉老师,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再听一次录音,边听边小声地跟着读一读。 2、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古诗,读之前,老师想问,读的时候,假如你遇到不认识的字,这么办? 归纳方法,自由读 3、谁想来读着首诗的同学请站起来大声读。 4、现在来个比赛,看南同学读的棒还是女同学读的棒。 5、还有那位同学想读这首诗? 6、谁来评平他读的声音怎么样,字音怎么样? 7、齐读。 三、识字写字 过度:同学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上的字你都会读了吗? 1、读字(指着有颜色的字): 正音。 2、真棒、假如这些字没有了拼音,离开了课文,你还会读么? (出示小黑板)读词。 (出示字卡)自己读,开火车读。 3、同学们请看这个“黄”字,你能一口气用它来组三个词,并选一个词来说一个句子吗? 4、请同学们看黑板上这几个字,(出示四会字)假如我们要写它的话,要注意些什么? (观察、汇报) 5、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 (指导书写) 6、同桌互相评一评,看要提醒对方那一笔写得不漂亮,那一笔写得很漂亮。 四、理解词语、诗句 同学们,这时,我看大家有点累了,老师想跟大家玩个游戏好吗? 1、玩游戏: 指图说词(黄牛、牧童、鸣蝉、林樾)。 说规则,理解“林樾”。 2、玩游戏: 说词表演动作(捕鱼、捕蝴蝶、鸣、叫、喊)。 说规则,理解“歌声震林樾──忽然闭口立”。 3、同学们,请你再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那里还有不明白的? 质疑。 4、表演读诗。 五、指导读书 1、小朋友,注意老师在古诗上标上的符号,你能细细读一读,把古诗读得更感人吗?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引导。 2、齐读古诗。 六、背诗 过渡:同学门真棒,这回老师想考考大家,我把黑板上的一些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读出来。 1、擦字(黄牛、歌声、鸣蝉、闭口立)背。 2、擦字(牧童、林樾、意欲、忽然)背。 《所见》教案8学习《舟夜书所见》这篇文章,我依然采取了让学生搜集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再共同交流的方式。然而,由于学生与这首诗第一次接触,诗中所描写的美境感性认识又少,且部分学生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所以,理解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特别是对诗的后两句“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理解更不到位,导致了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了下面的教学方式。 1、运用课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本课时,针对学生了解河(海)面渔火知识过少和“灯光”与“满河星”之间的关系不易理解的特点,结合“根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的要求,我从网上下载了多媒体课件:在漆黑的夜晚,一只小渔船点着孤零零的一盏渔灯,仿佛萤火虫的光亮,从远处缓缓驶来,那情景非常宁静;阵阵微风漾起层层细浪,原来那点亮光散开成河面闪烁的星星,又是多么迷人。以动画演示画面,不但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灯光”与“满天星”之间的关系,而且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为进一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 2、教师范读,强化诗所烘托的意境。 受前两首诗的影响,特别是当学生看到“月黑”、“孤光”、“一点”等词后,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联想到这首诗表达的也应为作者孤独、寂寞的心情。其实不然。为强化诗所表达的意境,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范读文章,边想象诗所描写的画面。通过老师的范读和课件演示,同学们悟出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夜色中水面渔火景象的赞美。 在学生理解诗意、作者的思想感情之后,我又要求孩子们各自背诵了查慎行的一首诗作结。 《所见》教案9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所见》教案10一、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捕、蝉、闭、立”6个生字,会写“童、立”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振”、“意欲”、“忽然”的意思。 2、深入体会“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的含义。 3、理解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学过程: 课前听音乐、看图片,交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一)谈话导入。 1、师:刚才我们聊了同学们看见、听见了什么,这是同学们的“所见”,老师看见同学们坐得端端正正,听同学们回答问题声音响亮,这是老师的“所见”。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首古诗,诗的题目就叫——《所见》。 2、板书课题。指名读,读准“所”的平舌音,再全班齐读。 3、这首诗是清代一个著名诗人写的,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板书:袁枚),正音“枚(méi)”。 (二)新授。 1、一读:读准字音。 师:那诗人袁枚的“所见”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2页,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古诗,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注音的生字词,指名读,带读。 所(suǒ)见(jiàn) 牧(mù)童(tónɡ) 捕(bǔ)鸣(mínɡ)蝉(chán) 闭(bì)口(kǒu)立(lì) (2)去掉拼音认读。开火车读。 (3)去掉词、读生字。师:请同学们来认识今天的生字宝宝。男、女赛读。 所、牧、蝉、捕、闭、立。 ①所:分析字型,“所”字左边的偏旁是“户”的变形,表示与房屋建筑有关。 ②牧:与“枚”区别辨认。 ③蝉:课件展示图片,简单介绍。俗称“知了”,属于昆虫类,雄性的腹部有发声器,会发出叫声。 ④捕、闭、立:引导学生做相关动作来学习。 3、二读:读通诗句。师:调皮的生字宝宝回到诗中,你们还会读吗?注意读流利。 4、三读:读出节奏。师:中国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节奏感、韵律美,所以,要把古诗读好,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线的古诗句。)(点名读、齐读) 5、联系插图,想想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交流,读词,贴生词卡片。如:牧童、黄牛、林、鸣蝉 (1)“鸣”左边一张口,右边一只鸟,根据字型,你能猜出它的意思吗?(生:鸟叫)这里是指谁叫呢?(生:蝉叫)这就是“鸣蝉”。 (2)预设学生没有说到“林樾”。师:观察插图,图上还有什么呢?(生:树)找找诗中哪个词有树的意思。(生:林樾)对,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木”,说明与“树木”有关。一棵树叫林吗?密密麻麻的树,一棵挨着一棵,形成了绿色的树荫,这就是“林樾”。 6、逐句品读,整体感知诗的意境美。 (1)品读:牧童骑黄牛。 瞧!一个牧童骑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走来了,这就是—牧童骑黄牛。牧童天天放牛,和牛可亲了。他骑在宽厚的牛背上,摇呀摇,晃呀晃,那感觉怎么样啊?(生:开心、快乐、自在、悠闲) 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像成小牧童骑在牛背上,读出“骑”牛自在、悠闲的感觉。 (2)品读:歌声振林樾。 小牧童骑着黄牛,慢悠悠地走着,走进了什么地方呢?(生:树林里) 那树林会有什么呢?(生:树、草、花、蜻蜓、蝴蝶) 看到这样的美景,小牧童的心情会怎样呢?(生:欢快、高兴) 多美啊!多舒服啊!小牧童忍不住(生:唱起歌来) 那歌声怎么样? (生:响亮)从诗中哪个词知道他的歌声响亮呢?(生:振) 这就是—歌声振林樾。请同学们读出歌声的响亮。他的歌声这么响亮,连树上的叶子也听到,它们一片一片把歌声带到更远的地方,歌声在树林间回荡。请同学们再读读,读出歌声的回荡、悠长…… (3)品读:意欲捕鸣蝉。 正当小牧童唱得高兴的时候,树林中另一个天才音乐家也高声唱了起来,你们听,它是谁?(生:蝉) 它的歌声多么得意呀!看看插图,小牧童这时有什么表现呢?(生:呆了、愣住了) 他为什么发呆呢?(生:被蝉的歌声吸引了) 他还会想什么呢?(生:想要抓住蝉) 对,这就是—意欲捕鸣蝉。小牧童非常想捕到这个鸣蝉,请同学们读读,读出想要捕蝉的紧张、急切。 (4)品读:忽然闭口立。 牧童想捕到这只蝉,那还能唱歌吗?(生:不能) 所以他就(生:停止歌唱,闭口立)。 从唱歌到闭口立,这个动作变化快还是慢呢?(生:快) 从哪个词看出来?(生:忽然) 这就是—忽然闭口立,请同学们读读,读出停止歌唱的迅速。 既然是停止歌唱,我们还要读出安静、无声的感觉。再读读吧。 7、多可爱的小牧童啊!这一切看在诗人的眼中,于是诗人把一切都写进了诗中,让我们也记住这个可爱的小牧童吧。接下来,通能老师黑板上的提示,试一试,能不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呢?(自由背、个人背、全班齐背) 8、古诗不仅读起好听,唱起也很好听呢!下面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来学唱歌曲《所见》吧。 9、指导书写:立、童。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想想怎样才能把它写好?要注意什么?谁来给大家提个醒? (2)看老师写,同学们伸出右手食指在桌子上书空。 (3)在自己的田格本上写一写,每字写一行。(教师巡视) (三)拓展、链接。 这首诗的作者袁枚,又叫随园老人。他的作品大多写对日常生活的感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通俗流畅。下面老师向大家推荐一首。(老师带读) 题画 清——袁枚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ōu)眠。 《所见》教案11知识目标 1、学会“所、振、欲,蝉、忽、闭”这6个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诗句理解“欲、捕、鸣”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思维,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看图,培训观察、想象能力,在讲解古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井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的意境理解。 教学方法 通过有感隋地朗读体会古诗韵味及语言美,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观察课文配图 1、请看图上都画着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重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 二、揭示课题 解题:牧童骑牛唱歌,忽然听到蝉叫,停住歌声,跳下牛,准备捕蝉。这景象被诗人袁枚看见了,觉得非常有趣,就把它写下来成为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三、读诗歌 1、复习有关音节。(出示卡片、指名读) 2.掌握生字读音,并在诗中用笔画出来。 3.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指名读。(让识字差的学生多读) 4.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让学生读。 5.检查读的情况:采取指名读,全班通读等形式。 6.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领会诗句中的停顿) 四、初步了解诗文 1.看插图,读课文,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2.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思考:起初牧童骑在牛背上做什么?后来呢? 3.读诗文,帮助学生了解词意。 “欲”:在诗中的意思是“想要”。 “鹊”:“树阴”的意思。“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看插图) “鸣”:“叫”的意思。 “捕”:“捉”的意思。 4.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熟读课文 二、了解诗句的意思 (打出幻灯片、边看图边了解) 1.读第一、二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 说说第一句的意思。(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他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中振荡。) (2) 指导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读全句,边读边想象牧童骑牛唱歌的情景。 (3) 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 2.读第三、四句。(看图或幻灯,思考) (1) 齐读第三、四句。牧童在干什么?(观察他的表情) (2) 牧童怎么知道树上有知了? (学生找到“鸣”字) (3) 读到这里,你觉得牧童怎样?(活泼、顽皮、机敏、愉快、可爱) (4) 牧童捉到蝉了吗?编一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三、朗读全诗 1.自由读,边读边体会诗的意思。 2.大声朗读,想象涛人当时所见到的情景。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及写字 1.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边读边组词。 2.读下面的字,想想怎样记住这些字,可联系学过的字记忆。 所 牧 振 欲 鸣 闭 3.指导写字。 (1) 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什么位置起笔、落笔,照样子在田字格中每字写两遍。(教师行间巡视) (2)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例如:“所”字的两部分要写平;“振”右半部要宽,上下要匀称;“鸣”口字旁要靠上一点;“蝉”的“虫”不要写得太向下要写在“单”的一横上面。 4.听写生字新词。 《所见》教案12设计理念 针对低年级儿童特点,在情境中内化生字、词和诗句,教学中渗透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的学习。重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学习更多的古诗。 教学目标 1、比鲜侗究紊字,会写课后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痹谘习《所见》的过程中渗透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 3、碧寤峁攀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认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或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展示,引入新课 1背楸逞生平时会背的古诗,齐背古诗。(要求:一边背古诗一边想象古诗的画面。) 目的:通过复习学生会背的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2苯樯茏髡咴枚。 目的: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诗的愿望。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痹枚老先生可会写诗了,他把自己所见到的许多事情都写成了诗。有一天,他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出示全诗的情景课件),请你仔细观察。 袁枚老先生遇到了一件什么事? 2弊杂啥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痹俅味潦,把诗句读通顺、连贯。 4奔觳馍字。 (1)生字在诗句中出现,请生读。 相机点拨“牧”、“骑”、“欲”的记忆方法,做一做“闭”的动作等。 (2)生字从诗句中跳了出来,去掉音节读。 (3)齐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连贯。 三、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1绷范恋谝痪涫。 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这一句诗的动画。师: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一句吗? (抽生读—小组读—齐读。) 你体会到了此时小牧童的心情吗?是怎样体会到的? 2绷范恋诙句诗。 出示“意欲捕蝉鸣,忽然闭口立”的情景动画。师:孩子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能读好这一句吗?体会小牧童此时的心情。 3敝傅祭识琳首诗。 指导方法:一边练习,一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1)自由练习。 (2)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师范读,提要求:闭上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诗句的画面。 (4)听了老师的范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能读好吗? ①指名读、齐读。 ②背诵古诗。 四、指导书写,感受汉字美 1背鍪疽求会写的字,认读。 2惫鄄煺庑┳值慕峁辜肮丶笔画。 3痹谡饪沃杏腥个特别难写的字(出示:所、骑、然),观察要写好它们应该注意哪些地方,老师示范。 4毖生在田字格内临写。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孩子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用想画面学古诗的方法学习了《所见》,其实还有许多古诗在等着大家去学呢!老师建议你们在课后用同样的方法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古诗,下次我们开个古诗展示会。 附板书设计: 所见 牧童 黄牛 鸣蝉 (快乐、有趣) 《所见》教案13一、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1、回顾以前所认识的诗人,出示课题,提问: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2、再读课题,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写) (2)“所见”是什么意思?(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pck分析: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2、老师正音(“挑”),师生讨论生字“促、深”的识记方法。 3、听录音朗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分别用“”和“〇 ”画下来。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5、学生汇报。(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pck分析:从整体入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并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学习第一、二行诗 (1)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理解)。 (2)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诗人)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3)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 (4)我们班有很多随父母来到这读书的孩子,离开家乡的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5)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6)小组赛读这两行诗,再指名读,齐读。 (7)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pck分析: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居民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 2、学习第三、四行诗 (1)自由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齐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质疑:①“知”字是什么意思呢?(料想) ②发挥想象,猜想孩子还在玩些什么呢? (4)师:诗人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根据刚才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引导:在翻译古诗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翻译时可以把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pck分析: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的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师配乐范读。 2自由读,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3、男女赛读。 4、游戏背诗:师说出诗中的一个字,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 5、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6、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7、回忆一下关于思乡的诗,如《静夜思》。 pck分析: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古诗教学也应注重积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丰富学生的积累。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 pck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 《所见》教案14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养通过诗句展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美丽景色。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浮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无数光辉的诗篇。许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作者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从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许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作者)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作者夜间在船上所看见的景色。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作者在夜间看见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ù,聚集、簇拥,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讨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景色变化。由“静”到“动”的神奇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察仔细,善于捕捉刹那间的景色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美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别。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别用法。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一)介绍诗的作者,《江上渔者》的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他是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诗词散文都写得很好,许多著作为古今传诵。 (二)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但”、“出没”。) (三)检查朗读,同学们认真听,指出不足,给予纠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渔者”是什么意思?(打鱼的人。)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江上渔者》前两句是什么意思?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理解诗中前两句是什么意思?(看图) “江上往来人”。 往来:来来往往。 这句话是说江上来来往往的人,意思是在这一带走过的人。 “但爱鲈鱼美”。 但:只。鲈鱼;银灰色,是食用鱼类之一。 美:鲜美。 这句话是说,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2.后两句讲的是什么景象? “君看一叶舟”。 君:你。一叶舟:一只小船。 小船,远远看去像树叶一样,所以叫一叶舟。 这句话是说,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 “出没风波里”。 出没: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就是风浪。 这句话是说,在风浪中飘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重点理解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 (吃鱼的人。)(捕鱼的人。) 4.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 (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 (捕鱼人的艰辛。) 5.从哪儿看出捕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场面,在头脑里展开想象,浮现出画面,我们就仿佛身临其境,亲身感受。(这样想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捕鱼人随时都会有生命的危险。(作者同情劳动人民。)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讲江上行人喜爱鲈鱼的鲜美,后两行讲捕鱼的艰险。联系起来,是讲吃鱼的人要想想捕鱼人的艰苦。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仍然是五言诗,同第一首读法相同。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江上渔者 但爱鲈鱼美 出没风波里 (三)背诵课文。 四、处理生字 本诗只有一个生字。 “君”字第二笔要出头。 板书设计 《所见》教案15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板书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