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 |
范文 | 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平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这两句话,一句说的是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时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还有一句说的是司马光的表现。你能分清楚吗?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 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2活动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话题“如果有人落水了,怎么样去救人?”展开讨论,积极发言,表达个人的想法。 2、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思考自己阐述的救人方法和方式是否有效。 3、能愉快的围绕话题讨论,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意见。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倾听故事了解司马光在紧急情况下是怎么沉着、勇敢的.解决问题。 难点:能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跑题。 活动准备 视频资源、白纸、笔、故事图片、情景图片 活动过程 一、再次了解《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1、导入:分页解读故事 2、讨论一: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幼:在玩游戏) 3、讨论二: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4、(有个小朋友掉水里了) 小结:孩子们在玩儿捉迷藏,一个孩子爬到树上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二、关于“司马光砸缸救人方法”展开讨论 1、一边讲述一边提问,切入话题司马光救人的方法、。 2、讨论一:其他孩子看见同伴落水了,是怎么样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幼儿自由讨论:如:在跑,找大人帮忙。司马光在那儿站着想办法) 小结:其他孩子看见有人落水了,有的嚎啕大哭,有的去找大人帮忙。只有司马光沉着冷静,观察周围,怎么去救那个落水的孩子。 3、讨论二:司马光除了用石头砸缸救人,还可以用什么其他方法? (幼:用绳子、可以用棍子) 4、讨论三:水缸比我们要高还要大,拿棍子够不着,绳子也扔不进去呀,还有什么其它的办法吗? (幼:积极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可对他人的意见进行质疑和反问。) 小结:观察周围,冷静下来的司马光,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 三、关于“遇见有人落水,怎么样去救人?”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1、讨论一:你会怎么去救他?(小组讨论,并记录在纸上,选一人来说说你们的办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我们会去找救生员、找棍子、找游泳圈等。 2、讨论二:刚才有小朋友说跳下去救他,那他会获救吗?有什么又能保护自己又能救起落水人的方法? 幼:自由发表意见。 小结:即使小朋友会游泳,老师也不太建议下水去救他,因为小朋友的体力不够,不仅救不起别人,还会让自己失去生命,我们可以找找周围有没有可以救助水里人的工具,如果没有应及时去找达人帮忙,或者打119求助 活动总结 在活动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司马光遇事冷静、勇敢,不慌不乱积极向案发解决问题,从而知道自己遇事时也要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哭。在活动中孩子们对“如遇别人落水了,应该怎么做的问题时”说出来各式各样的方法,思维非常的活跃。对于孩子们所提出的方法我们进行讨论是否可行,最后孩子们得到了即能保护自己也能救助别人的方法。整个活动幼儿能认真倾听他人的讲话,也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气氛很活跃。 三年级司马光教学设计3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司、假”等12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重点和难点 1、认识并书写生字。 2、通过朗读感悟勇敢、机智的品。 3、能从课文插图中学习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 三、教具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生字卡片、录音机(带) 四、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认识生字、感悟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听录音机,数数全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2、看第一张幻灯片,说说水缸在假山的`什么位置? 3、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正当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不小心”是什么意思? ①展开想象:这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小伙伴们什么心情呢? ②看第二张幻灯片有一个小朋友掉进水缸里,体会小伙伴着急的心情。 ③用急切的语气练习朗读。 过渡:在这危险的情况下,是怎样做的?请默读第四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①思考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么惊慌? ②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一个小朋友去叫大人,大人来了能不能救出小孩呢?他的方法好吗?小组讨论。 ③练习朗读、读出惊慌、害怕的语气。 5、学习第五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思考:是怎么做的呢?他的表现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看第三张幻灯片。 ②全班试着做做砸缸的动作。 ③小组讨论:的做法好在哪?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6、学习第四张幻灯片,并指导朗读。 (四)发散思维训练。 还有别的办法救出落水的小孩吗? (五)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七)板书设计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