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初二物理教案 |
范文 | 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初二物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教案 篇1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为水平,只在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3、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并且这两个运动互不影响。 4、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推理归纳 四、教学用具: 平抛运动演示仪、多媒体及课件 五、教学过程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做什么运动,这种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一)平抛运动 1、定义: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举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小球所做的运动就是平抛运动,并且我们看见它做的是曲线运动。 分析:平抛运动为什么是曲线运动?(因为物体受到与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抛运动的特点 (1)从受力情况看: 竖直的重力与速度方向有夹角,作曲线运动。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匀速运动,速度为V0。 c.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没有初速度,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体运动。 总结: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等于g (二)、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A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越用力打击金属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无论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总是与B球同时落地。 (2)、用课件模拟课本图5—16的实验。 结果分析: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而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且不受竖直方向的运动的影响。 (3)、利用频闪照相更精细地研究平抛运动,其照片如课本图5—17所示 可以看出,两球在竖直方向上,经过相等的时间,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竖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体运动;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过相等的时间前进的距离相同,既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由此说明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是同时、独立进行的,竖直方向的运动与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影响。 (三)、平抛运动的规律 1、抛出后t秒末的速度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分速度:Vx=V0 竖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一时刻t的位置坐标 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v0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则 水平位移:x=V0t 竖直位移: 合位移: 运用该公式我们可以求得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坐标并找到物体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起来,就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四)例题分析 例1.如图(结合课件),树枝上的一只松鼠看到一个猎人正用枪对准它,为了逃脱即将来临的厄运,它想让自己落到地面上逃走。但是就在它掉离树枝的瞬间子弹恰好射出枪口,问松鼠能逃脱厄运吗? 答:不能。因子弹和松鼠在竖直方向都是自由落体运动,竖直方向的位移总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弹的射程内,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难逃。 例2.一艘敌舰正以V1=12m/s的速度逃跑,飞机在320m高空以V2=105m/s的速度同向追击。为击中敌舰,应提前投弹。求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多大?若投弹后飞机仍以原速度飞行,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与敌舰的位置关系如何? 解:用多媒体模拟题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例题解答——书写解题过程。 飞机投弹时,沿水平方向它与敌舰之间的距离位744m,由于飞机和炸弹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弹击中敌舰时飞机在敌舰正上方。 (五)、课堂练习 1、讨论:练习三(1)(2)(3) 2、从高空水平方向飞行的飞机上,每隔1分钟投一包货物,则空中下落的许多包货物和飞机的连线是 A.倾斜直线 B.竖直直线 C.平滑曲线 D.抛物线 【B】 3、平抛一物体,当抛出1秒后它的速度与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时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体的初速度; (2)物体下落的高度。(答案:v0=10m/s h=15m )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 1、什么是平抛运动 2、平抛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 六、课外作业: 初二物理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曲线运动; 2、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怎样确定的; 3、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重点: 1、什么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的确定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前边几章我们研究了直线运动,下边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什么是直线运动? 2、物体做直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在实际生活中,普遍发生的是曲线运动,那么什么是曲线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 1、曲线运动 (1)几种物体所做的运动 a:导弹所做的运动;汽车转弯时所做的运动;人造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归纳总结得到: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曲线。 (2)提问:上述运动和曲线运动除了轨迹不同外,还有什么区别呢? (3)对比小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和弯道上行驶的情况。 学生总结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 过渡: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的速度方向呢? 2: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1)情景: a:在砂轮上磨刀具时,刀具与砂轮接触处有火星沿砂轮的切线方向飞出; b:撑开的带着水的伞绕伞柄旋转,伞面上的水滴沿伞边各点所划圆周的切线方向飞出。 (2)分析总结得到: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的方向是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3)推理: a:只要速度的大小、方向的一个或两个同时变化,就表示速度矢量发生了变化。 b:由于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时刻改变,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过渡:那么物体在什么条件下才做曲线运动呢? 3: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一个在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的钢珠,如果从旁给它施加一个侧向力,它的运动方向就会改变,不断给钢珠施加侧向力,或者在钢珠运动的路线旁放一块磁铁,钢珠就偏离原来的方向而做曲线运动。 (2)观察完模拟实验后,学生做实验。 (3)分析归纳得到:当物体所受的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4)学生举例说明:物体为什么做曲线运动。 (5)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合力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也在这条直线上,物体就做直线运动。 如果合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产生的加速度就和速度成一夹角,这时,合力就不但可以改变速度的大小,而且可以改变速度的方向,物体就做曲线运动。 三、巩固训练: 四、小结 1、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叫曲线运动。 2、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在曲线的这一点的切线上。 3、当合外力F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有一夹角a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五、作业:<创新设计>曲线运动课后练习 初二物理教案 篇3(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2、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三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三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六)作业 1、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2、动手动脑学物理 初二物理教案 篇4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压的作用,知道电压的单位及其换算。了解一些常见电压及我国家庭电路电压。 2、知道电压表的用途、符号,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并能正确选择量程和读数。 二、重难点: 本节教材主要学习了电压的初步概念、电压的符号、单位名称及换算关系、几个常见的电压值、电压表的构造、电压表的使用方法、用电压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的关系。 三、自学内容与指导: (一)、电压 1、电荷在电路中定向移动时,形成 ,此时电路两端必须有 。 所以电压的作用是:使电路中形成( )的原因 2、电压是加在导体两端的, 在电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电压。 3、电压的字母符号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 4、各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kV= V 1V= mV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 ,一节蓄电池的电压为 ,我国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安全电压为 。 (二)、怎样使用电压表 1、记住电压表的电路符号: 2、说出电压表的构造:标有 、 、 的三个接线柱。 3、电压表的两个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为 V,一小格为 V,0~15V量程中一大格为 V,一小格为 V。 4、请画出电压表的表头,练习读数训练。 5、对照电流表的使用说出电压表的使用有哪些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四、自学检测: 1、用学校实验室常用的电压表测量1.5~2.0V的电压时,选用其中 量程,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些,要用它测量三个蓄电池串联成的电源电压,应选用 量程。 2、使用电压表时,必须把电压表 联在待测电路两端,并且使电流从 接线柱流入电压表,从 接线柱流出电压表;和电流表一样,使用时要注意选择 。 3、两盏相同的电灯,每盏电灯在2.5V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5V的电源上,两灯的发光情况将 ,这是因 为 。 4、家庭照明电路的用电器都要 联,因为各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都是 V。 五、训练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36V B、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蓄电池的电压每个都是2V C、电压只能使自由电子 发生定向移动 D、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2、用电压表测得L2两端的电压,如图1所示的电路中,连接正确的是( ) 3、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是由两节干电池组成,当 开关闭合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1灯不亮,V示数为零 B、L1L2两灯都不亮,V示数为3V C、L1不亮L2亮,V示数为3V D、L1亮L2不亮,V示数为3V 4、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断开时,下列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开关两端的电压为零 B、电灯两端的电压为零 C、电源两端的电压为零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5、关于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电压时,电压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B、测量电流时,电流表必须与被测电路串联 C、不管是电流表还是电压表,连接时电流必须从正接线柱流入 D、电压表的量程改变后,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仍保持不变 6、某同学用电压表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压,它测出的值为10V,原因是 ,正确电压值为 V。 7、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为3V,闭合开关后,L1L2都不亮, 电压表的示数为3V,则电路中出现的故障是 。 七、学生反思: 反思本节的收获和不足 八、作业内容: 资源与评价对应的习题 初二物理教案 篇5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2、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探究的过程; 2、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预习习题: 1透镜是利用光的()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3、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初二物理教案 篇6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探索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 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 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三棱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无前面无相关内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 (1)、自然光源 (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3108m/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问答: (1)我们为什么看到了古老的世界? (2)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 5、颜色: (1)、试验:光的色散说明什么问题? 结论:白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后会变成其他颜色。不同颜色的光分散的过程叫光的色散。 (2)、颜色之迷: 不透明物体: 透明物体: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4)、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 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 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在怎样显示光路、光的传播上采用了探究式的学习方法,课堂反应比较好,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探究。在需要较多时间的课时上,不要只顾进度,要避免出现学生的滞后情况。 初二物理教案 篇7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0.2A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0.2A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0.2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和(),符号分别是()和()。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mA 1mA=()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几个小组把测得的灯泡电流值报上来,讨论出现的问题: [生甲]我们组测得的值与灯泡上标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们讨论后认为是导线上消耗了一部分电能,所以电源的电能输送给灯泡时达不到灯泡需要的正常电流值,灯泡也就不如正常时的亮。 [生乙]我们组连接电路都正确,但读数时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别的组不一样。经过认真检查后,改正了错误。 [生丙]我觉得连接电路时关键要注意电流表“+”接线柱是“0.6A”接线柱还是“3A”接线柱,确定之后就好办了。 [生丁]我有一个问题,这个实验中的小灯泡上标有“0.2A”于是我们选“0.3”接线柱,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呢? [师]经过两节的电路学习,同学们对电路不再陌生。实验时很认真,实验后又能很好地总结。现在,又提出了问题,我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可以用试触法解决,你把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呢? [生]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师]对。这种试触法在以后的电学中还会用到,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四、布置作业 P100动手动脑学物理1、2、3写在作业本上。 初二物理教案 篇8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严谨科学态度和思维习惯;简单介绍我国水镜、铜镜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环节安排】 导 学 学 案 教 学 流 程 我会自学: 1.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 2.如图所示,图中AO叫做,OB叫做, ON叫做,α角叫做,β角叫做 3.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光反射时: (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内; (2)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 (3)反射角入射角 4.光的反射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种是。两种情况(都、不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我能参与: 知识点一:光的反射 有的物体能发光,有的物体不能发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发生了。 知识点二: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一:用平面镜反射太阳光。 观察:墙上光斑及其变化。 演示二:用激光器演示光的反射。让学生观察入射光、反射光、入射点。并在黑板上画出图: 注意以下名词: ①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②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线。 ③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④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问:通过演示观察到光的反射现象。那么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实验一: (1)按照课本图4-15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反射角大小,并记录下来。 (2)不改变入射点的位置,改变入射光线的位置,重复上面实验两次。 (3)把纸板的半面向前折或向后折,还能看见反射光线吗? 引导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 ①;②;③。 实验二: 把入射光线沿实验一画出的反射光线的位置射到镜面。观察反射光的位置。 讨论得出: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例1:右图中已知入射光线,请画出反射光线。 画法: ①过入射点画法线; ②画反射光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例2:一条光线垂直入射到平面镜上时,作图说明: (1)入射角和反射角各为多大? (2)若保持人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将平面镜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角,则反射光线转过多少角度? 知识点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演示实验: 将一束光分别照到平面镜上和纸面上,观察反射情况: 镜面反射:平行光投射到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这类反射叫镜面反射。列举镜面反射的例子。 漫反射:平行光投射到粗糙表面,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漫反射。列举漫反射的例子 画出简单光路路图 初二物理教案 篇9【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液体内部和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了解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2.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探究,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并积极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关注周围现象的意识以及密切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液体内部有压强以及液体压强的特点,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猜想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及实验。 【教学用具】 装满水的薄塑料袋,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潜水艇,提出问题: 问题:“的里雅斯特”号深潜器在探测马里亚纳海沟后出现了什么情况?(整个外壳直径缩小了) 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引入探究课题 1.出示一个装满水的薄塑料袋。(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2.将水倒入上端开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圆桶内。(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3.将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问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压强。 提问:同学已经知道了液体内部存在着压强,那么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猜想: 学生思考:液体的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并根据实验现象提出 初二物理教案 篇10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4.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能力目标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三、德育目标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 教学用具: 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烧瓶(烟雾)、小孔成像演示仪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你见过午夜太阳吗? 日食和月食呢?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新课教学 (一)光源 ①能发光的物体. ②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 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使学生意识到人造光源的前景将更加美好. (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演示1]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空气中,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烟雾的烧瓶中) [演示2]在暗室里,将一束光射到水中,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替代实验:激光小手电,射过有颜色的水中) [师]刚才在演示实验中,大家看到什么现象? 师生共同活动得出: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板书). 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在这里可以向学生交待光线这个物理学名词.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中引入光线的概念. 光线(板书) (注意讲光和光线的区别) ①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叫光线. ②光线是带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光传播的方向,如. (应用举例:激光准直.排直队要向前看齐.打靶瞄准.) (三)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②日食、月食的成因 ③处理第35页想想议议 I 、原理; II、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四)光速 1、学生自学课本第36页的图文,回答黑板上的问题: [板书] ①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②光在其他各种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的小. ③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可认为是3108 m/s. 2、指导学生看阅读材料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古老的光,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①光年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光年是长度的单位,它等于光在1年内传播的距离.) ②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距离是多少km? (s=3108 m/s3600 s/天365天/年16年=6.30721015 m=6.30721012 km) ③牛郎和织女能每年相会一次吗?(牛郎和织女不能每年相会一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本节课文. 2.课本P38动手动脑学物理①②③. 3.预习下一节 光的反射.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