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寓言》教学设计 |
范文 | 《寓言》教学设计(通用1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寓言》教学设计 篇1一、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 2、学习精美的表达。 三、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1、介绍寓言。 2、解读寓意。 3、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一、导入 1、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出示课题) 2、介绍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二、整体感知 1、朗读 2、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3、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4、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三、研读欣赏 1、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3、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四、拓展、体验 1、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2、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3、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4、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五、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教学《落难的王子》: 1、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2、与《白兔与月亮》比较阅读。 二、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三、整体感知 1、朗读、默读课文。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2、本文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 A、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B、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C、“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D、“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四、问题研究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1、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2、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3、“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4、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5、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五、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加任何框框,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1、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3、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4、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根据情况处理。 六、拓展、体验、反思 1、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2、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3、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七、全课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八、作业 1、完成“状元成才路”。 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基本完成。由学生熟悉感兴趣的介绍导入,学生的兴趣很浓,对文本的理解也比较透彻。但是对寓言故事的深入理解,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显得仓促。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才能更好完成教学目标。 《寓言》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葡、萄、仰、折”。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寓言《酸葡萄》。 3、 理解寓言《酸葡萄》,感悟寓言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言《酸葡萄》,感悟寓言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通过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使我们知道了爱听别人的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这一次,狐狸肚子饿了,发现了一个葡萄架,它又是怎样做的呢?学完《酸葡萄》,你就会明白。 2、板书课题,学习生字。葡萄(pú táo):都是上下结构,下面略有不同,一个里面是“甫”,一个里面是“”。 3、成熟的葡萄是不是酸的呢?(不是)为什么狐狸说它一定是些酸葡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 三、理解词语,扫清障碍 1、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学生读。 2、学生自学生字词。 3、做“开火车”游戏,检查自学情况,师生交流。引导:“折”字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除此外,还有“zhé”和“shé”另外两种读音。 4、积累新词。 垂头丧气:形容失望的神情。 折腾:指反复做某事。 稀罕:认为稀奇而喜爱。 5、小结过渡:词语是组成文章的单位。读课文时,只有读懂词语,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读懂整篇课文。 四、学习课文,感悟内容 1、自读自悟。 (1)学生自由读文,说说知道了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教师顺学而导,着重引导理解狐狸说那些熟葡萄酸的原因。 2、释疑解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1)狐狸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干什么? (肚子饿得咕咕叫,找东西吃) (2)狐狸发现了一个葡萄架后,又有何反应? (乐得三步并做两步奔了过去,馋得直流口水,使劲地又蹦又跳) 动作表演,理解“又蹦又跳”的含义。 (3)狐狸吃到了葡萄没有? (没有吃到一颗葡萄) (4)狐狸为什么没有吃到一颗葡萄? (因为葡萄高高地挂在葡萄架上,无论狐狸怎样跳,都够不着) (5)狐狸说那些葡萄是酸葡萄,真的是酸葡萄吗? (不是,从又圆又大、晶莹、紫得发亮这些词可以看出葡萄已经成熟了,而成熟的葡萄不是酸的) (6)狐狸为什么说熟葡萄是酸葡萄? (狐狸因为吃不到葡萄,就故意说是些酸葡萄,这是自欺欺人的表现,也是一种精神安慰法,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认为这种东西不好,是坏东西) 五、课堂小结 学了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寓言》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二、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三、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四、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 《寓言》教学设计 篇4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寓言》教学设计 篇5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找各种工具书或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 (2)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来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寓言,理解寓意,领悟道理。 重难点、关键 能借助释文理解古文,初步领悟审议所讲的道理。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重点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记得的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请你们选择一两个讲给同学们听。(学生发言)读过这些寓言故事之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2、寓言就是蕴涵着一个深刻的道理的短小的故事。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寓言《刻舟求剑》,相信你们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发言)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思考: (1)你用什么办法找到《刻舟求剑》中楚人丢失的那把剑? (2)《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节?(楚国人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映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像“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同船人催楚国人时着急、怀疑的语气和楚国人不慌不忙、十分自信的语气。) 4、楚国人错在哪里?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 四、复述故事内容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鞋穿着舒服不舒服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这样一句话吗?你能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学生发言) 2、在春秋时期的郑国有一个买鞋的人就跟你们想的不一样。(板书课题:郑人买履) 3、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画出并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3、师生评价,正字正音。 4、熟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课文内容。 5、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字音:自度持度宁信度 (指名读,纠正加点字的读音。) 2、出示四句含有“之”字的句子的投影。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反归取之。 (4)何不试之以足? 四、深入理解内容,了解寓意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2、班上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悟寓意。 (1)出示投影:生活中我们把这种不知变通、墨守成规、不讲实际叫做教条。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有没有这种现象。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去处理呢? (2)出示投影: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照抄责成的经验,避免出现郑人买履这样的错误。 五、练习复述并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一讲。 2、指名班上复述。 3、练习背诵课文。 《寓言》教学设计 篇6【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的经过。 2、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课时划分】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出示相应的句子)。 第一课时《纪昌学射》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还记得《惊弓之鸟》故事中的更赢是怎样一个人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2、板书课题《纪昌学射》,学生齐读。(“昌”:读成 chāng,注意翘舌后鼻韵;“昌”与“帽”的右边区别。)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教师梳理学生的问题:纪昌跟谁学射箭?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二、讨论交流,朗读课文 1、请你带着要了解的问题自读课文,勾画出有关句子。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⑴ 纪昌跟谁学射箭?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请教:请求指教)。 ⑵ 纪昌怎样学射箭?完成填空: 纪昌( )学射或者纪昌学射( ) 。 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纪昌学射不怕辛苦,很有毅力和恒心?(引导学生抓第二、三自然段中的重点句理解。) 飞卫让他练眼力(眼力:视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穿梭:像织布的梭子一样来回活动,形容来往频繁)。 师:现在把你手中的笔拿起来当梭子,在眼前来回晃动,请你睁大眼睛注视着它。你有什么感受?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眼花缭乱。 师:看来,纪昌真的是很辛苦。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绑:读 bǎng,注意后鼻韵)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地盯着它。 师: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万丈高楼从地起,飞卫先让纪昌练眼力,其实是在练习基本功) 师:这些句子(第二、三自然段)该怎么读好呢?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刺:读 cì,注意平舌;“刺”左中不封口)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寓言》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寓言。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释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2、说说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3、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4、“寓言两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5、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教学《亡羊补牢》 1、出示课题,理解题意: ⑴读题,谁知道“亡”、“牢”分别是什么意思?(“亡”的意思是失去。“牢”畜的圈。) ⑵谁能连起来把题目解释一下?(羊丢失以后修补羊圈。)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⑴自由读课文,组内生字新词过关。 ⑵重点纠音:“羊圈”的“圈”;“窟窿”的“窿”。 重点析形:叼、悔、修。 重点释义:叼走、街坊、劝告、后悔、从此。 3、学习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⑴默读课文,思考:《亡羊补牢》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养羊人第一次丢羊后,不听街坊的劝告,第二天又丢了羊。他后悔没有听街坊劝告,赶紧把羊圈修好,从此,再也没有丢羊。) ⑵养羊人对街坊的劝告开始是怎么想的?后来又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①读书,小组讨论。 ②班上交流: 开始想:羊丢了,修圈已晚,没用。 后来想:如果现在不补羊圈,就不是丢一只、两只的事,而会丢得更多。因此现在修还不晚。做:动手,堵上,修得结结实实。 结果: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⑶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⑷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⑸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4、小结全文: ⑴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⑵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⑶ 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三、教学《南辕北辙》 1、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2、自读自悟: ⑴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⑵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3、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⑴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⑵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⑶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⑷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⑸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⑹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4、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⑴出示图:面对哪个人走远的背影,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⑵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⑶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5、写字练习: ⑴抄写生字; ⑵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⑶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寓言》教学设计 篇8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寓”等7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两则寓言各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弄懂两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说话做事前后要一致,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短文的品读,体味文章机智幽默的语言之美。 二、学法引导 学生借助文后注释自读自悟,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理解短文中词意、句意,领悟寓意。 (二)解决办法 1、学生依据注释自读短文,理解词句,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寓意。 2、教师讲解有关古汉语知识,帮助理解句意。 3、学生列举生活中实例,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讲解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词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短文,结合注释了解字义,理解句子意思。 2、对难理解的词句,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3、正确朗读短文,弄清寓意。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5课《古代寓言两则》。齐读课题。 2、解题: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那么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 (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则寓言《矛与盾》。 (板书:矛与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 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 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 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扩展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他是怎样买鞋的呢?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③质疑。(师生归纳问题。)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五)总结、扩展 1、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2、总结学习方法。 ①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古文。回想总结一下,我们是怎么学的?(讨论) ②交流,师生总结: “释句意——通全篇——感情读。” 以后,我们学习古文要按着这个学习思路进行。 (六)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寓言》教学设计 篇9【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⑴ 了解寓言的特点,准确理解、概括寓意。 ⑵ 揣摩《白兔和月亮》语言的精美,《落难的王子》构思的奇妙。 ⑶ 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寓意,培养应对财富和不幸的审美心态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美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白兔和月亮》对人类的讽刺意味和《落难的王子》的奇妙构思。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二、资料助读 1、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素材起源于民间传说。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2、周国平,1945年7月生于上海。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78年入学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系,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其散文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性与爱、自我、灵魂与超越等,虔诚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三、师生共同研读《白兔和月亮》 1、教师范读,学生标示生字词并疏解。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思考:这则寓言主题词是:“得失之患”,在情节发展中有两处转折,请学生加以概括。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3、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从中摘录认为优美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4、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讨论: ⑴ “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示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寓言中这样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⑵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⑶ 比较“白兔和月亮”,“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三种构想透露出的寓意是否相同。 ⑷ 白兔得到了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5、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寓言含义的隽永。 四、指导学生自读《落难的王子》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2、学生再读课文,读出语气和感情。思考: 这篇寓言讲的是应该如何对待苦难的道理,作者假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落难王子的人生感悟是什么?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否可以概括为“只有遭遇厄运才能坚强起来”? 3、学生合作研讨寓言情节构思的巧妙。 ⑴ 这则寓言要说的意思是,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为此作者拟定了一个王子的形象,请问文中是怎样描写他的脆弱的? ⑵ 寓言为什么把落难王子的遭遇编造得如此凶险? ⑶ 为什么写“我”亲眼见过王子,还跟他交谈过? ⑷ 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反复三遍的作用是什么? 4、学生诵读体会。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厄运的名言警句,做成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5、这两则寓言,一则写好事变成坏事,一则写坏事变成好事。人生道路上,大大小小的好事、坏事是经常会遇到的,怎样看待好事、坏事,这两则寓言很有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也选取同课文一样的两个角度的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应对的。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阅读《摆渡自己》,回答1~7题: ①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也会有阴天、雨天、雪天。 ②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③烦恼、苦闷常常像夏日里的雷雨,突然飘过来,将心淋湿。挫折、苦难常常猝不及防地扑过来,你甚至来不及发出一声叹息就轰然被击倒。 ④倒在挫折的岸边,苦难的岸边,四周是无边的黑暗,没有灯火,没有星星,甚至没有人的气息。恐怖和绝望从黑暗里伸出手来紧紧地钳住可怜的生命。有的人倒在岸边再没爬起来,有的人在黑暗里给自己折了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到对岸。 ⑤二十岁忽然残了双腿的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这是一只名为“写作号”的船。他是在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须着急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才在轮椅里给自己折了这只船,将自己从死亡的诱惑里摆渡出来,“决定活下去试试”。 ⑥正攻读博士学位,却患上了运动神经细胞病,不能说、不能动的史蒂芬·霍金,做了一场自己被处死的梦。梦醒后,万念俱灰的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被赦免的话,他还能做许多有价值的事情。于是他给自己折了一只思想的船,驶进了神秘的宇宙,去探讨星系、黑洞、夸克、“带味的粒子”、“自旋”的粒子、“时间”的箭头…… ⑦在苦难的岸边匆匆折成的船,成了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 ⑧也许一生中我们不会遭遇这样的大灾难,然而我们何曾摆脱过阴天、雨天、雪天,何曾摆脱过绝望的纠缠!折磨人生的情景,常常突然间就横亘在面前。 ⑨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何必要自怨自艾早早地放弃,早早地绝望? ⑩有的人将求生的本能折成一只船,将自己摆渡出绝望的深渊。有的人将新的欲望折成一只船,渡过了挫折后的痛苦与沮丧。有的人将希望折成一只船,驶过了重重叠叠的黑暗。实在无船可渡的人,哪怕用幻想折只小船呢,也要奋力将自己摆渡到对岸。也许我们不曾经历感情的剧痛,不曾经历失败的打击,不曾经历无路可走的绝望,可是晴朗的日子里也常会有阴风晦雨袭来。它像一只乌鸦扇着翅膀在你周围鼓噪着,足以将一个好心情蹂躏得乱七八糟。这种时候,我们同样需要一只船来摆渡自己。这只船也许是去听一场音乐会,也许是捧起一本书,也许是去给互联网的网友发封电子邮件,也许是背上旅行袋悄悄出门。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挫折,都会有摆渡的船,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 1、给加粗的字注音: 猝不及防( ) 自怨自艾( ) 阴风晦雨( ) 蹂躏( ) 2、解释词语: ⑴ 万念俱灰 。 ⑵ 自怨自艾: 。 3、文中“给自己折了一只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说法?含义是什么? 4、第⑤段引述故事,史铁生为自己“折了一只船”,实际是指什么? 5、第⑧段中的“阴天、雨天、雪天”,具体指什么? 6、本文的结尾说,“这只船常常就在我们自己手里”应如何理解? 7、综观全文,对标题“摆渡自己”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确对待自己,扬长避短,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B、碰到苦难、折磨时,要善于回避,使自己超脱出来。 C、要善于面对各种苦难,寻找方法途径,战胜不幸命运。 D、要善于用巧妙的方法排解内心的痛苦,转移折磨。 《寓言》教学设计 篇10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田字格要求写的字 教学目标 1.会认“寓、焦”等10个生字,会写“守、丢”等9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读懂课文。 3.初步认识寓言,感悟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揠苗助长)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出示“寓”字:小朋友,请记住“寓言”的“寓”字! 2.哪位小朋友知道什么叫寓言? 3.这个小故事里边有深刻的道理。读懂了,我们都会从中受到启发。简单地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 4.二则是什么意思呢?谁知道? 5.对。那寓言二则就是—— 6.好的,真聪明。下面咱们先看第一则寓言。请小朋友们自己默读课文,看看能读懂吗。如果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互相请教。(有的小朋友在默读时嘴还在动,这可不行。默读时,嘴也不能动,要用心读课文,你们可也要记住啊!) 7.谁能读读课文第一段? 8.(读中引导)什么叫自言自语? 9.自己对自己说话声音还要这么大么?能再读读吗? 小朋友们,一起读读自言自语的话吧! 10.请看屏幕。这儿有两句话。谁来读读? 11.如果把句子中红色的词语去掉,意思还一样吗?这样吧,你们读原句,我读去掉红色词语的句子。发现哪儿不同了吗? 12.(出示“焦”字)看这个焦急的焦字,大家说怎么记住它呢?(贴出该字) 13.真聪明。那说说该怎样写好它呢? 14.大家就写一个吧。 15.下面,请大家看书下的图,再读读书,谁知道课文哪一段是描述这幅图的?你能读读吗? 请接着读第三段。指学生读。 16.小朋友们,你们能根据刚才这位同学读的和书上的图,谈谈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吗?请和你的伙伴交流一下吧!同学们,你们也讨论一下,一会儿说说吧!。 因此,揠在这就是—— 17.多聪明的孩子啊,这么难的问题能说得这么清楚。这两个字也一定难不倒你们。 18.(出示字卡)喘,截,请读。谁能组词?(贴于黑板) 19.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20.大家想一想,如果这个种田人来到田里,看到这种情景,会怎么想怎么说? 21.如果你在场,你会对这个人说什么呢? 22.说的多好啊!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规律。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律,就会做错事。 23.前边我们说了,寓言就是小故事大—— 24.小故事读完了,大道理也被你们不知不觉说出来了。知道是什么大道理吗? 对,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读完了,我们一起再来齐读一遍课文吧! 再看看这些生字是不是已经成为我们的朋友了,(指黑板生字)老师的教鞭喜欢左右跳动,跳到哪,你可就要读到哪,试试吧! 读得不错,我们再玩一个变脸的游戏.我说变,同学们就得读出卡后的词语来。 25.这个有趣的故事我们学完了,谁愿意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26.那就先在这儿练习练习。 27.现在我来当妈妈,谁讲给我听? 28.啊,我女儿讲的真不错.为她鼓鼓掌吧! 29.小朋友,回家后也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下课。 1.寓言二则。 3.简单解释“寓言”。 4.就是两个小故事的意思。 5.两个寓言小故事 6.默读课文。 7.读第一段。 8.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 9.读自言自语的句子。 生齐读 10.(1)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2)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11.(自由发表意见) 12.简单!就是香蕉的蕉字去掉草头。 13.要把下面的四个点摆均匀。 15.读第二段。 读第三段 16.学生谈 拔的意思 18.读、组词。 19.齐读课文。 20.自由发言。 21.(1)多好的禾苗啊,都被你给拔死了。 (2)你这是帮倒忙啊! (3)禾苗有它自己的生长特点,得慢慢地生长,不能急的,你怎么能做出这样的傻事呢? 23.大道理。 24.就是我们刚才对那个人说的话。 齐读课文 读生字 读词语 25.有趣。我愿意! 26.练习 27.讲故事。 第二课时(守株待兔)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则新的语言故事。我们来一起读:守株待兔。 2.谁还记得什么叫寓言? 3.这则语言故事请大家自己学习。老师可不帮你们了。能学会吗? 4.我可以把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告诉大家,请你们也听清楚:第一,先默读课文,遇到拦路虎就消灭它。第二,再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第三,再默读,想想这个小故事里边藏着什么大道理。 现在,就请你们默读课文吧。说说你们是怎么消灭拦路虎的?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当老师,你来随便指生字,看同学们能不能读好! (师提示)你还可以对同学们提提要求! 5.谁能把课文读读? 小朋友,三段中,哪段是讲”守株待兔”这个意思的?请你找找吧!同学们,你们说是哪段?一起来读读吧! 7.(出示课件,师读: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边等着。)整天坐着是什么意思? 8.如果把整天两个字去掉,大家在读读,看看意思变了没有?请你们也互相说说。 大家再看看图,他坐在哪?在想什么? 那么这个”守株待兔”的株指的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这个人怎么会这么美滋滋地在这等兔子呢?谁来说说? 你是从哪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吧! 9.读得真好!如果你看见了这个种田人,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试着说说! 对,不能把偶然的一次巧合当成每天都会发生的事。 好,让我们把这个故事再完整地读一遍! 1 .守株待兔 2.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讲一个道理。 3.能! 4.默读课文,画生字。 生说生字,师贴 一生指,其它生读 我想请同学们读一个组一个词 一生指,其它生读 请三人各读一段 读第三段 6.(自由发言) 7.就是从早到晚地坐在树桩旁。 8.变了。这样就说明种田人可能是从早到晚坐在树桩旁,也可能就坐了半天。 树桩 自由发言。 学生说 齐读第一二段 9.(自由发言,有点意思就可以算对。) 生读。 巩固认字指导写字 下面我们来写一写这课的字。 (课件出示:先自由地读读吧) 说说你的发现,要写好这些字,该躲过哪些陷阱呢?小朋友,请你和同学们交流交流吧! 范写:丢费算 同学们,你们可能还听过《画蛇添足》《狐假虎威》这些寓言故事,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更请同学们课后多多阅读,这样,我们的小脑袋一定会聪明! 1.认读生字。 2.守:宝盖下面一个寸。窜:穴宝盖下面一个串;撞:提手右边一个儿童的童…… 3.费的第三笔是竖折折钩,第四笔是竖撇。算:中间是个目字,下边撇和竖要出头。 4.写字 《寓言》教学设计 篇11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8个,积累词语8个。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词语的意思。积累句子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落落大方地把成语故事讲给大家听。 4、使学生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夸大其词,更不应该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 读文理解“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两个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矛盾是什么意思”、“那个盗铃人的想法错在哪里”等问题来体会寓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录音、写有句子的幻灯片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还记得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吗? 2、板书课题,齐读24 寓言二则 3、寓言故事篇幅短小精悍,常常通过一个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二、自学生字,练习读《自相矛盾》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字字音准,文通句顺 2、自学 3、小组交流检查 4、检查 (1)读词语:矛盾锐利戳穿夸口坚固自相矛盾哑口无言 (2)理解词义 (3)交流读文 三、理解寓意,熟读课文 1、读了课文后,你认为“矛”和“盾”是指什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 2、找找有关句子读读 3、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 4、再读课文 四、用上述方法来学《掩耳盗铃》 1、读词语:铃铛掩耳盗铃(掩耳盗铃中“掩耳”是什么意思?“盗铃”呢?) 2、读文,找出那个偷铃时是怎么想的?结果呢? 3、你觉得这个想法错在哪儿? 4、揭示寓意: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自己欺骗自己)。 5、读这则寓言 五、扩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成语故事? 2、介绍《伊索寓言》 《寓言》教学设计 篇12【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对意外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3、能把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 认识生字。 【难点】 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儿歌、古诗。但你读过寓言吗?寓言就是用短小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7课的两个寓言故事,板书课题:寓言两则。 1、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⑴ 认读字音。 教师手指题目问,这四个字中哪个不认识?生指出,并查字典加音,指名读,其他生跟读,再指各读。 ⑵ 积累新词“寓言”、“寓意”。 ⑶ 借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 寓意:是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2、本课的两则寓言讲故事,各说明什么道理?请大家读读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小组讨论,两则寓言中选一则自学),要求: ⑴ 读准字音。 ⑵ 说说这两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3、学生预习,老师指导。 4、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⑴ 检查第一则: 指名读生字,读不准请同学帮忙。 指名读带生字的句子。 《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揠苗助长》中的人的办法是什么? ⑵ 检查第二则: 方法同上。 过渡:如果大家肯努力,用心学。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三份礼物,分别放在三层楼房的三个房间里,你们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想)那大家快点练一练吧! 三、送礼物 1、幻灯打出第一份礼物是个玩具熊。 要求:先默读词再读带点字音。 ⑴ 寓言 焦急 巴望 喘气 总算 白费 一大截 ⑵ 守株特兔 窜出来 撞 树桩 从此 丢下 锄头 肥 2、第二份礼物是,机灵猴:我会说。 要求:理解词义,找出本词的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意思。 ⑴ 巴望 焦急地 自言自语 终于 一直 筋疲力尽 揠苗助长 ⑵ 忽然 窜出来 撞死 又肥又大 乐滋滋地 从此 丢下 3、第三份礼物是,美丽的孔雀:我会读。 要求:读准字音(可选一段读,可全读,读好) ⑴ 学生练读。 ⑵ 小组内指名读,读的不准的地方,同组同学帮助直到读好为止。 四、小组合作讨论 1、默读课文:同选一则寓言的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朗读课文:学当老师,给另一组的同学讲你学的寓言。 五、大组互讲,互学寓言,体会寓意(形成擂台赛看哪组学的好) 1、看图讲故事。 2、读文中带讽刺性的句子。 六、作业 想想现实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卡片)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写正确: “丢”字是上下结构,中间的竖不能与下边的撇折合写成一笔。 “焦”字的上半部是四横,不能少写一横。 “算”的中间是“目”不是“日”。 “费”字上面的“弗”要先写“弓”字。 2、写美观: “守”字的横不要超过“宀”。“丢”和“算”二字的下面的横却要与写长。“费”字上边的“弗”应尽量写扁。 3、描红。 三、读读想想 幻灯逐次出示三个句子: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种田人丢下锄头,整天在树桩旁边等着。 读一读句子,去掉带点的词,句子的意思和原来一样吗? (让学生感悟句子表达的具体性和准确性) 四、朗读比赛 两组比赛朗读。 五、你想对种田人说什么? 六、拓展运用 从文中找出你新学的词语抄写在词语积累本上。 《寓言》教学设计 篇13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扁鹊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们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的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你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学生读正确字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了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a.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b.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c.出示句子,让学生有感情朗读,并说说有什么体会。 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小结:看来,对学习来说,好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 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 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 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里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妻、虱。 2.写字、写词。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女”连起来。“刺”左半部是“”不是“束”。 第 二 课 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 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 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写正确。睬:右半部撇下不要写成“米”。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B 案 第 一 课 时 板书课题《纪昌学射》 1.读课题,懂得课题是什么意思吗?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请带着你要了解的问题读课文。 自读课文,完成自学要求 1.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认读生字。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请补充好题目:纪昌学射;纪昌学射。 汇报交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生讲述主要内容时,如果有困难,教师应给予提示:纪昌跟谁学射箭?纪昌怎样学射箭?结果学得怎样? 2.交流对课题的补充情况,并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表现所填词语的意思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可能填写:“纪昌认真学射、纪昌刻苦学射、纪昌学射很用功、纪昌学射很有毅力和恒心、纪昌学射不怕辛苦”等,结合这些词语,说说从哪看出来的,重点指导读好第二、三自然段。 体会寓意 1.谈一谈,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 2.总结:纪昌学射这个故事,真的是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最重要的是,它让我们知道了,学习本领,绝不是简单的事,不仅要练好基本功,还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坚持不懈的毅力。 学习生字,书写生词 第 二 课 时 交流关于扁鹊的资料 板书课题,引导阅读 1.通过交流,我们知道扁鹊是著名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扁鹊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能猜猜他治病的结果吗? 2.那么,扁鹊为谁治病,结果是否如你们所料呢? 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检查读课文,汇报主要内容。学生汇报主要内容时,做以下板书: 蔡桓公神医扁鹊 全身疼痛──死了无能为力──跑了 2.细读课文,请写出这个有违常理的结果的原因,能写几条写几条。 交流讨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先在小组内交流原因,形成小组意见;再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梳理出主要原因,小结:小病是觉察不出来的,觉察出来已经晚了;小病不治终将酿成大病,即使是神医也救不了命;听到医生说自己有病,就不高兴;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对自己是十分不利的。 2.根据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是扁鹊和蔡桓公四次相见的段落。 3.如果有其他疑问,可以提出来讨论。 学习生字,书写练习 总结拓展 纪昌学射和扁鹊治病这两则寓言,使我们明白了学习、做事、做人的道理。这样优秀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郑人买履”“买椟还珠”“自相矛盾”等寓言故事,相信你一定能得到更多有益的启示。 《寓言》教学设计 篇14【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上学期我们学过一则寓言叫做《刻舟求剑》,讲了个什么故事,谁能说说! 2、这位刻舟求剑的人在上岸后能不能找到他丢失的剑?这个故事讽刺了── 3、像这样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是讽刺一些人,说是寓言。 4、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第九课《寓言两则》 二、题意 1、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则是讲道理。 2、则的意思是?(篇) 3、这两则寓言又将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或是讽刺了哪种人。先来研究第一篇,跟着我一起写课题──亡羊补牢。 三、初读课文 1、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故事讲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讲课文,了解故事。 2、谁能不看书,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3、听了同学讲的故事,课题中的“亡”是什么意思?能从课中文找出一个词来解释“牢”吗? 4、牢的愿意是指关性口的圈,而课文中指的是羊圈! 5、了解了课意,再去读课文,用一句话完整的句来概括课题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头羊,都是怎么丢的,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 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⑴这羊少的原因是什么? ⑵“窟窿”:注意“窿”读轻声;记字写字;理解字义──洞。 ⑶因为__________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⑴这回丢的原因是什么? ⑵依然是那个窟窿惹的祸。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那么地怎样?(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他又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5、是啊,从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吧。 6、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 五、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所以在“亡羊补牢”后面还有一句话,就是──未为迟也(为时不晚)。 5、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一定也有类似的现象,联系生活的实际,四人一小组说说看。(环境污染、防眼近视……) 六、认读生字 1、本文还有几个需要识字的生字: 寓、街坊、窟窿 2、书写提醒。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第一次第二次 丢 丢 不补 赶快堵 又少 再没丢 未为迟也 第二课时 南辕北辙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寓言《亡羊补牢》的寓意,知道只要(),就()。 2、本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另一则寓言,板书:南辕北辙 3、有知道这个故事的吗?来说说看(师适量补充) 二、了解故事 1、听了故事,你想说什么? 2、这位要去楚国去的人,能到到他的目的地吗? 3、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呢?(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三、精读故事 1、楚国在南边,这个人却要往北走,我们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他的朋友也在苦苦地相劝。找出他与朋友的对话,同学一起来读读。 2、分角色读。点评(读出了朋友的不解、诚恳,读出了他的固执……) 3、用上“虽然……但……”这个名式来解释一下,这个人到不了楚国的原因。 (虽然他的马跑得很快,但离楚国越来越远) 4、朋友一连串的问题也没有让这位固执的人方向,只能看着他越走越远,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5、看着越走越远的车夫,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课外延伸 1、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策·魏策四》,是发生在战国后期的一个故事。想听听吗?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越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魏安厘王听了这一席话,深感季梁给他点明了重要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 2、古人还用文字记录下这个故事: 出示: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3、读这篇古文,感知古文的不同。几千年前的故事,你来品味品味,看能不能理解。 五、寓言故事 1、说说你收集到的寓言,看看大家能不能领会你所说的故事说,含着一个怎样的道理。 2、听了这么多的故事,的确让我们受益匪浅。在生活中,这些道理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明智。 《寓言》教学设计 篇15【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 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 过程与方法: 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 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2课时 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刻舟求剑》 一、情景导入 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 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 《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 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 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 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 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 2、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学生试译课文,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多媒体显示) 明确:重点词语: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 疑难语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学生合作,师生共同释疑:(多媒体显示) 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 2)结果找到了吗? 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 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这是个什么句?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没有 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学生答“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亦可) 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句。 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的顺序背诵全文 四、合作探究,理解寓意 1、教师预设: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2、教师预设:请用“这则寓言讽刺了,从而告诉我们”的句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多媒体显示) 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而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从而告诉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 五、链接生活,启迪人生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多媒体显示) 学生讨论,明确:(示例)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尤其是我们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以及新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能完全沿用小学的那套学习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绝不能因循守旧做刻舟求剑中的楚人。 六、当堂训练,复习巩固(多媒体显示) 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学生试背全文 七、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的知识 1、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2、重点文言词语及课文翻译 3、文章寓意及对我们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刻舟求剑》 2、完成《基础训练》 《寓言》教学设计 篇16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学讲、表演寓言故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寓言故事受到教育:应该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失,懂得掩盖过失会有不良的后果,懂得看问题,做事情要多换角度去想一想,做一做。 内容分析 教学重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难点:在对寓言故事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中感受寓意、明白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 师: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说说你自己曾经看过哪些寓意故事呢? 2. 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将介绍新的寓言故事给你们。(板书:寓言两则让学生齐读) 3. 解释课题:什么叫“寓言”?(寓言:就是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则”就是“篇、个”的意思,两则就是告诉咱们这课共有两个故事。 第一则:《掩盖过失的猫》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请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准字音。 2.思考:“掩盖过失”是什么意思?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3.练读课文,互评互议。(注意听辩“捕瘦蚤呛”的发音),达到读熟。 4.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 引导学生体会这只猫的弱点,“爱吹嘘”正是“掩盖过失”的原因。 自由读文,想一想文中的猫有几次“过失”?他是怎样“百般掩盖”的? 1.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交流。 2.讨论:猫为什么要“百般掩盖”自己的“过失”呢?(爱虚荣,要面子) 3.有感情朗读,抓住“吹嘘、百般掩盖”等关键词表现猫的虚荣、自欺欺人。 4.引读:有一只猫,总爱吹嘘自己,对自己的过失却百般掩盖.......“他却说.......”“他却笑着说......”“他却对伙伴们说.......” 四、理解寓意:这只猫,为了吹嘘自己,掩盖过失险些丧命,不知道这只被救上来的猫是否会从中得到教训。同学们想想该对他说些什么?才能让他以后正视自己的过失。 学生自己练说,在小组说,全班展示。培养学生表达的自信心,认识掩盖过失的危害和后果。 第二则:躲雨 一、读一读寓言 1.练读《躲雨》。学生自读课文,同桌互评互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注意听辩“嚷跨刮否咂”的发音 2.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提示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由练读,然后小组讲故事,指名上台将给同学们听,看谁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具体。 抓住“喜出望外失望垂头丧气嚷”等关键词,进入故事情境。 二、演一演故事 1.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将故事情节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出来。 2.引导学生评议,重点落实到是否能通过读文中的关键词句,将故事的发展过程表现出来。 三、说一说寓言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遗憾?(要是.......)是的,如果他们去试一试,那事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了。看来我们遇到事情一定要亲自去做一做,试一试,这样才会不会留下遗憾了。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