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
范文 |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详细介绍: 课题:不连续进位加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具的直观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掌握万以内不连续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掌握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算理. 教具和学具 教师准备375个信封的投影片(如书上图),准备计数板、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口算练习 50+70=30+600=30+300= 90+20=40+50=0+500= 2.求38加25的和 (1)怎样列竖式计算?(相同数位对齐) (2)得数十位上为什么是6,而不是5? (因为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十位3个十加2个十是5个十,再加上个位进上来的一个十应是6个十.) (3)你觉得计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十位上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一个十.) (4)回忆两位数笔算加法的法则是什么. 板书:笔算两位数加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设疑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如果是求1738加上625的和,你知道应当怎样计算?(板书:1738+625=)能说出你计算的理由吗?好了,学完这节课你就能顺利解答这道题了. (二)学习新课 1.不进位加法.教学例1. 求下面两个数的和.请看图 (1)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图A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信封?(43个信封)教师接着出示图B,放在图A下面提问:这是多少个信封?(32个信封) (2)要求两个数的和如何列式?怎样写竖式?怎样计算(相同数位对齐)如: (3)计算后教师追问:相同数位对齐是什么意思?(个位十位分别对齐) (4)如果有百位呢?(教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出示下图中第一排的一个百一扎的两扎信封和第二排中一个百一扎的一扎信封)变成如下的图和算式: 师问:竖式的百位如何写?(让学生填) (5)请学生独立计算 师问:说说你是从哪一位开始加起的?为什么把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 (6)在教师指导下理解算理 243是2个百4个十和3个一,132是1个百3个十2个一.个位上3个一加上2个一和是5个一.所以和的个位写5;十位上4个十加上3个十和是7个十,所以和的十位写7;百位上2个百加上1个百是3个百,所以和的百位写3.只有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它们的计数单位是统一的,才能相加. (7)练一练 4111+367= 28+570= 师:为了对齐数位,注意竖式中第一个加数不要写得太挤,在写第二个加数时,要看好第二个加数的最高位,应该和第一个加数的哪一位对齐. 2.进位加法.出示例2【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270+58=(如下图所示) (1)请学生独立列出竖式,并计算. (2)师问:十位应该怎样计算?(关键性问题) (3)教师演示、操作活动投影片(如图),使学生明确算理、7个长方形和5个长方形合起来可以组成一块正方形计数板(100)和2个长方形.指导学生写出竖式,十位相加满一百,要向百位进1. (4)学生独立填写百位结果. (5)练一练 (6)小结:计算时注意: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不要忘记向百位进1,同时百位上不要丢掉进位的1. 3.进位加法.【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例3求809与3764的和. (1)请学生自己列横、竖式,并计算. (2)重点思考:百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应该怎么办? (3)做完后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做的?为什么? (4)讨论: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三、四位数的加法和两位数的加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而且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不同点:加数的位数不同) (5)总结三、四位数加法的法则.(在原法则板书上改) 标题的两位数改为三、四位数. 第③条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改成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 (三)巩固反馈【继续演示课件不连续进位加】 1.直接在竖式上计算 2.列竖式计算 238+326=1629+527=715+8605= 3.判断正误并改正. 4.课后总结 (1)今天学的是什么知识?(出示课题)计算法则是什么?说说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2)解疑 我们已学完本节知识,请大家做一做开始的那道题,看谁会做并能做对. 1738+625= 板书设计不连续进位加 不连续进位加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3 = 12 ( ) ( ) (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 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 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 13=3 0+0+0=0 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6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正确地解决有关排列数和组合数的问题,渗透排列和组合的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助学生的操作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别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三、教学准备 课件、玩具汽车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1.情境中设问 (1)课件出示第100页图(四)的情境图。 (2)指定学生说说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 (3)课件出示两件不同的上衣和两条不同的裤子,问:看到这个图,你想到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 2.揭示课题 板书: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让学生发现已学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自主梳理 1.复习观察物体 (1)课件出示小汽车的图,同时将实物汽车摆放好。 ①自主观察,组内说说。 小组内的学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小汽车,组内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小汽车的样子。 ②交流汇报,发现问题。 a.指定一组内的学生说说看到小汽车的样子。 b.为什么他们看到的样子会不同呢?小组内交流。 c.汇报交流,引导发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不一样。 ③课件出示从前面、后面、侧面看到小汽车的图样,指定学生进行连线,说说:你是怎样判断? (2)及时练习 ①练一练。(课件出示教材第102页的第7题) a.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b.汇报交流,重点交流:前面、后面是怎样判断的? ②说一说。 a.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正方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正方体) b.从任何方向看到都是圆形的立体图形是什么?(球体) ③猜一猜。 看到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它可能是什么?(正方体、长方体、圆柱) a.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立体图形进行观察。 b.汇报交流,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出示立体图形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观察、交流、比较中,发现观察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不一样,并在不同形式的练习中加以巩固、提高,从而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 2.复习搭配问题 (1)课件再次出示两件不同上衣和两件不同裤子 ①学生根据图样,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②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③汇报交流,重点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时要有序。 (2)及时练习 ①排列问题 课件出示:从8、2、4、1四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组两位数时一定有序地摆数。 ②组合问题 课件出示:每两人握一次手,6个人一共握手多少次? a.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b.汇报交流方法,重点说明:在握手时一定有序地握手,同时每两人间只能算一次握手,不考虑顺序问题。 (3)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上面的组数问题和握手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穿衣服、组数、握手”等活动中掌握排列问题和组合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在比较中发现两类问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搭配问题的认识与与理解,渗透搭配问题的思想方法。 (三)解决问题,巩固提高 1.练一练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3题。 (1)学生独立在数学书上进行连线,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2.组一组 课件出示:从5、9、0三个数字中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组数的方法。 (2)汇报交流,重点说明:和0组数时,0不能摆在十位。 3.送一送 课件出示:元旦时,小明、小刚、小阳三人互相赠送一张贺卡,他们一共赠送多少张贺卡?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4.比一比 课件出示:六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小朋友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1)学生独立完成,提示学生:可以利用画图的方法来分析。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思考的方法。 5.摆一摆 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的第14题。 (1)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小组内交流想法。 (2)汇报交流,指定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让想法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巩固了观察物体和搭配问题的相关知识,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的灵活性,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你又有什么收获?以后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会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 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 使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前两天咱们刚刚开了运动会,喜欢看运动会吗?咱们今天再去看一场特殊的运动会,好吗?(出示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谈话: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提出很多问题,如:有哪些动物参加了运动会,它们各有几只?有哪些比赛项目? 【说明:创设学生喜爱的动物运动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便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与本课教学目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二、 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尝试统计,发现问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提出了很多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一起数一数,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这样的统计表里(拿出课前发给学生的空白表格)。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统计表,如: 狗 猴 长跑 5只 6只 8只 狗 兔 猴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2只 6只 5只 8只 13只 反馈:先请完成第一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统计了哪些动物的数量?是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动物的数量对吗?这张表格有问题吗?(动物的数量是对的,但从他的统计结果中看不清一共有多少只动物) 反馈:我们再请完成第二张统计表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统计的,怎样想的? 提问:他统计的结果对吗?你认为他的这张表格怎么样?有没有问题?(学生可能认为这样统计是对的) 激疑:我们来看这里(指表中的一共13只),一共是有13只动物吗?不对吧,我怎么觉得是26只呢?咱们一起算一算,好吗?(把统计表里的几个数都加起来,算出结果是26只) 学生会提出算动物一共有多少只,不能把狗、兔、猴的只数与跳高、长跑的动物只数相加,因为参加跳高和长跑比赛的动物中就有狗、兔、猴,这样加就加重了。 提问:想一想,怎样统计才比较合适呢?(把它们分开) 引导:是的。可以把它们分开统计,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请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组织交流,明确:可以按动物的种类分,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也可以按比赛项目分,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说明: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类整理,需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教学中,教师并没有把具体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原有的统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来。】 2. 再次统计,解决问题。 谈话: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先统计各种动物有多少只,再统计参加各种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好吗?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列表统计呢? 根据学生提出的列表方案,出示相应的统计表。 要求:请小朋友按刚才讨论的方法分类整理,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反馈:哪个小朋友愿意把自己的统计表拿上来给大家介绍介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的表格) 狗 兔 猴 长跑 5只 2只 6只 13只 跳高 长跑 一共 5只 8只 13只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调整统计表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提问:观察两张统计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是的,第一张表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第二张表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清楚每张表格是按什么标准进行统计的呢? 学生交流后,小结:为了使统计表所表达的信息更清楚,要在表格的前面加上一栏,注明表中每个项目的意思(课件演示修改统计表的过程)。像这张表格,是按动物的种类进行统计的,第一行表示各种动物的名称,就写上动物种类,第二行是每种动物的只数,就写上只数,后面的每个数就不要再写单位了。这里的一共是指一共有多少只动物,习惯上放在数据的前面,用合计表示。 师生共同修改第二张表格。 3. 观察统计表。 提问:通过小朋友自己的努力,我们出色地完成了动物运动会的统计任务。看了统计表,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说明:没有把教学目标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简单的统计方法,而是着眼于让学生经历从尝试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学生在不断探索并完善统计方法的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了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和实际作用。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进行简单的分析,既能增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又能从整体上体会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三、 拓展应用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小组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2. 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两个统计表,并组织交流。 【说明:教材安排了丰富的统计活动,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教学需要灵活处理。】 四、 全课总结(略)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8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初步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及合作能力。 3、通过对生活事物及相应图形的欣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对称现象 教学难点: 能正确找、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 课件、各种对称的图片,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猜一猜、激趣导入。 老师:在这花儿盛开的季节里,昆虫们欢快的飞舞着,看!它们向这儿飞来了,不过它们只有半个身影。它们说:“只要你猜对它们是谁,它们就会出现。” 老师:请你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课件出示:蜻蜓、蜜蜂、蝴蝶的半个身影,让学生猜一猜,猜中的就出示昆虫的另一半。) 老师: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仔细观察这些昆虫,你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两边都是一摸一样的。 老师:像上面的左右两边都一样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对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更多对称的知识。 观察、感知,互议自己的发现。有的同学从图案的形状上观察出对称的特点。 汇报自己的发现:这些图形的两边都是一样的。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轴对称图形。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剪一剪 ,教学教科书29页例1 (1)老师示范,先将一张纸对折,再画一画,最后沿画的线剪。打开是一件上衣。 (2)学生模仿,做一个剪纸。学生动手剪时,老师:用剪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的小手。 完成后观察这件上衣有什么特点?(是对称的) (3)小组内说说你是怎样剪对称图形的? (4)展示学生剪的作品。(把优秀作品贴黑板) 老师:同学们剪得都很漂亮,在对称图形的中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所有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老师:对,这些图形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折痕把这个对称图形分成了左右(或上下)完全一样的两部分。那咱们能给这条折痕起一个名字吧!这条折痕在数学王国中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翻到教材29页,拿出剪刀、长方形纸,照样子剪一剪,剪好后展示自己的作品。 刚才我们发现图片里都是对称的图案,能不能通过我们的小手也来找一找对称图形呢? 2、折一折 (1)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先左右对折,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左右对称)再上下对折,又发现了什么?(上下对称) (2)拿出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上下对称,左右对称,对角也对称。) (3)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折一折,你又有什么发现?(不管怎样对折,都是对称的。)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都是对称图形。 老师:先用直尺标齐,再用虚线画出对称轴。 学生自由发言。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本29页,做一做。 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2、下面的字母、数字和汉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1 2 3 4 5 6 7 8 9 3、教材第33页练习七第1-3题。 四、回顾整理,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2、师小结:同学们都说对称图形很美,是啊!只要我们用眼睛仔细去观察,用双手去创造,就能用对称图形把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分析: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这一问题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指出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的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我们的课桌面有多长。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质疑:为什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呢?(用同一种测量工具)看来,只有在测量时使用同一种测量工具,才能得到相同的测量结果。你知道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尺子)对了,尺子就是生活中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尺子。 请你拿出自己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有些什么? 师小结: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刻度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0刻度,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其实cm就表示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一般用“厘米”做单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尺上指 1厘米有多长呢?谁来猜一猜。(点击课件,出示“1厘米”) 生:从0到1。 师:对了,这就是1厘米。(课件出示)除了这一段,你还能找到哪段也是1厘米吗? 师:(小结)我们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距离叫做一大格,(板书:1大格)尺子上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板书:1厘米)也可以写作1㎝(板书:1㎝)。 其实,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个我们以后来认识。 (2)用手比 请小朋友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指给同桌看。 你能不能像老师这样,用大拇指和食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比划得正确吗?用尺子去检验一下。 轻轻地把尺子移开,手指不要动,观察比好的1厘米,你感觉怎么样?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把它记在脑子里了吗? (3)生活中找 睁开你的眼睛,找一找我们生活中有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吗? 师:现在,老师用1厘米来说一句话:注意听清楚,这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的食指宽度大约是1厘米。你也能用1厘米说一句话吗?学生说一句奖励一个贴画。(田字格的边长,橡皮的厚度,数学书的厚度,文具盒的厚度--) 3、认识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你能找出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吗?3厘米呢?4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的长度,教师巡视指导。归纳出: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板书) 4、学习用厘米量。 (1) 先让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一根小棒有多长。让学生说出答案。 师:究竟谁量得对呢?请同学们来看看老师量的。 (2)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小棒放平,使尺的0刻度对准小棒的左端,再看小棒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小棒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小棒的右端对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长。” (3)学生再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一次。 (4)判断。 课件同步,出示几种不同的测量方法,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那种测量方法对。 (5)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板书) 三、练习 四、总结师: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 认识厘米 从0刻度到1刻度的长度是1厘米。 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0本册教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要求编写,体现了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学段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框架和呈现形式。为同行们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下面结合本册教材的编排内容,作一些分析、说明。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 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五单元“除法” 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 4、第六单元“时、分、秒” 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境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2、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 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四)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节日广场”“月球旅行”“人类的好朋友”,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近生活形式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本册教材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下面结合具体学习内容,阐述本册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色。 (一)在数与代数的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与抽象概括相结合,体验乘除法的含义,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1、关于乘除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的标题为“数一数与乘法”,第四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教材要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体验乘除法含义的设计思路。在学习乘法之前,教材安排了“数一数”的活动,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3个3个地数、4个4个地数、5个5个地数……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可以用乘法表示的问题。而学生只学过用加法,将感受到用相同数连加的方法进行计算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体会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通过“儿童乐园”“有几块积木”“动物聚会”等情境,由几个几个地数,抽象出用乘法算式表示的模型,使学生具体地体验乘法的含义,而不是背诵乘法的结论。在学习除法之前,教材安排了三个“分一分”活动——“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数目由小到大,突出除法的本质是“平均分”。在大量的“平均分”活动中,抽象概括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活动中逐步体验除法的含义。教材不要求学生背诵除法的结论,也不分“等分除”“包含除”。 2、关于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是我国小学生提高基本计算能力的有趣工具。本册教材分两段进行,“乘法口诀(一)”是2~5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二)”是6~9的乘法口诀,共81句。教材采用“大九九”的形式(即,1~9中的每个数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并分成两段展开教学。其目的是为了分散记忆的难度,由于2~5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小,相对好记一些,所以教材先安排熟记2~5的乘法口诀,然后再进行6~9乘法口诀的教学;6~9乘法口诀的数目虽然比较大,但是新学的口诀越来越少,而旧的口诀又得到相应的巩固。除此之外,教材在乘法口诀的设计上还有以下特点。 (1)每一部分口诀都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引入的 例如,第10页创设庆祝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通过数奥运标志“五环图”的环数,引入编5的乘法口诀;第14页一双筷子2根,通过就餐摆筷子的情境引入编2的乘法口诀。这样安排,便于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学习活动,用连加算出得数,为编口诀做准备。 (2)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起始内容进行编排 因为每只手有5个手指,这是人人都有的学具;数数时,经常5个5个地数。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有助于学生探索规律,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掌握口诀编制的方法。 (3)在编制乘法口诀的设计上,逐步扩大学生探索的空间 在编制2~5的乘法口诀时,一般都安排实物情境图,填写相同数连加的得数,并先给出2~3句编制过程的范例。6~9的乘法口诀则要求学生独立编制。这样安排,逐步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口诀编排设计上注意体现一定的规律性,启发学生找联系、找规律,以便于学生来记忆口诀。教材安排了形式多样的练习,有利于保证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 例如,第16页学习3的乘法口诀时,教材安排了“你是怎样记住3的乘法口诀的”,引导学生找规律。第72页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安排了“想一想”的小栏目,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6×8=6×7+□=6×9-□,帮助学生找相邻的口诀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熟记口诀。 另外,教材设计了新颖的富有童趣的练习,除了一般的题目和“对口令”等形式外,还安排了“小动物找新家”“谁射中的气球多”“找座位”等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表内乘除法,保证基本的运算技能。 3、关于表内乘除法的应用 本册教材把表内乘除法的运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首先乘除法的认识都是从实际情境引入的,本身就是应用问题的学习,另外通过以下两个途径加强乘除法知识的应用。 (1)练习中配有富于童趣的、图文结合的、或有多种信息,有时答案不惟一的问题,有时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 例如,第19页第3题,要想得出这辆玩具汽车多少钱,需要通过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小熊付给大象3张5元和1张10元,大象回答:“正好”,而得出这辆汽车25元)。第45页第4题图中呈现:有28人需要租车,大客车限乘客10人,小汽车限乘客4人,可以怎样租车?答案有多种。第56页第5题,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一张方桌围坐4人,2张方桌坐8人,而两张方桌拼在一起围坐6人,从而推想3张、4张、5张、6张桌子的情形,引导学生用列表找规律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以上问题都和传统的应用题呈现的形式和要求不一样,没有应用题的类型,不要求学生说程式化的语言,而立足于知识的应用,初步学会一些数学思考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2)通过数学故事、数学游戏、实践活动等栏目,应用所学的知识 例如,第17页数学故事,通过连环画的形式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可以沟通数学与语文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第22页数学游戏,要求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问题,本身就是数感的培养,进行回答时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教材中还安排了实践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的乘法和除法。 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乘除法知识的实际应用。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1课题: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没有括号的两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2.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并会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及书写规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没有括号、含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4+832-63618947-10 37+52874647-2549 2.计算. 24+8-6369 47-21+52876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运算. 二、探究新知。 我们计算的两步式题,都是直接写出得数.为了看清楚运算的步骤,便于检查运算过程,可以写出运算的步骤和每次计算的结果,用一种新的格式来表示,即脱式. 1.教学例1. (1)板书:47-12+5 教师提问:观察算式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算式中只有减法和加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运算. 教师讲述: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还设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边说边板演) 教师板书: 47-12+5 =35+5 =40 (2)学生试算: 48+16-375497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订正时再强调书写格式. 2.教学例2. (1)板书:63+5050-63 教师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观察左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先进行什么运算,教师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然后明确再算什么. 观察右边的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里先算哪一步,教师也在乘法算式下面用彩色笔画上横线,表示要先做乘法运算. 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让学生试着计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9页下面的法则. 勾画出法则并齐读,然后指名复述. (3)反馈练习 完成例2下面的做一做. 19+5378-29 提问:在有乘法和加、减法的算式里,先算什么? 学生计算,指定两名学生写在投影片上.订正时要注意书写格式. 3.教学例3. (1)板书546-77+546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又发现了什么? 教师说明: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都要先算除法. 引导学生明确:左边的算式,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减法运算. 右边的算式,也是先算除法运算,再算加法运算. 启发学生试算,指定两名学生板演. (2)指导学生看课本例3上面的法则. (3)反馈练习: 455-836+497 先让学生说一说:有除法和加、减法,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计算. 4.师生小结.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除法. 三、全课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和应注意的问题. 随堂练习 1.根据算式,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9+366395 =()+()=()() =()=() 46-74426+39 =()-()=()+() =()=()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9+624-168 =366=88 =6=1 15-62153+2 =92=5+2 =18=7 3.计算. 72+1630+56850-4640-248 布置作业 52-36+1953-39 68+434976 637-581-455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智填运算符号 游戏目的 引导学生巧选运算符号,加强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训练,培养计算技能和合作精神. 游戏材料 1.4开白纸8张,教师出比赛题用. 2.学生每人准备1支水彩笔. 游戏程序 1.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都知道+、-、、、()等都是运算符号,使用不同的运算符号可以取得不同的运算结果.巧妙使用运算符号,还可得到一些有趣的发现.比如在4个3中加上不同的运算符号,我们可分别得出0、1、2、3、4、5、6、7、8、9、10十一个结果.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题目,请同学们分组按要求添上运算符号,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2.分发第一组题目(教师自已出题) 例:4444=0 3.讲评第一组题目,分发第二组题目(教师自己出题) 例:5555=2 注意事项 1.出题后,可给几分钟让小组长进行分工,然后各组统一开始填. 2.只记小组成绩,鼓励同组内的同学互相启发、帮助.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2详细介绍: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口算加减法,包括两位数加减法,整百、整千数加减法,几百几十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几百几十加减法(进位、退位)等,是继第二册“100以内口算加减法”之后的又一阶段性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笔算要理解算理,需要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特别需要有整十、整百、整千的口算作基础.因此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十分重要,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在于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口算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但是教材并不限于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教材在每道例题下面都安排了“你还能想出别的算法吗?”这样的思考问题,提示学生灵活地思考其他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类推能力. 教法建议 教学时以旧引新,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以及数的组成. 教学口算方法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中介绍的口算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其他方法.对于学生说出的其他口算方法,只要正确、合理,教师都应给予鼓励,不要强求一致.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或习惯的方法来算,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 教学时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自己的口算思路,说明口算步骤,计算后引导学生说出每组题的相同地方和不同地方. 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掌握,但由于数目大了,算得又对又快不是很容易.因此设计练习时首先要求口算正确,以后逐步要求.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类推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的思考的.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的算理,掌握口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 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两位数加、减整十数或一位数. 26+3048+20xx-20xx+328-9 2.连加、连减. 52+30+757-30-5 55+30+675-40-8 72+10+786-20-7 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二、学习新知. (一)教师谈话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习题,我们已经学过笔算的方法,今天,们要学习口算,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二)学习例1. 1.出示例164+25 教师提问:不用竖式计算谁能很快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方法一. 把64分成6和4,把35分成30和5,然后两位数加两位数,一位数加一位数,得数是89. 方法二. 把25分成20和5,64加0等于84,再加上5,等于89. 方法三. 把64分成60和4,60加上25等于85,再加上4等于89. 方法四. 把25分成20和5,64先加上5等于69,69加上20等于89.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上面几种算法都是正确的.哪种算法最适合自己就可以用哪种方法,自己最理解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记住先进行计算的结果,再进行第二步计算. 4.练一练 先独立写出结果,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 28+3734+3236+4237+25 32+4654+3845+1915+65 完成上面练习后重点交流28+37的算法. 28+37=65把28假设成30加上37 (30+37-2=65)后再把多加的2减去. (三)学习例2 1.出示例258-26=72-49= 第一题分小组后交流算的方法,重点研究第二题72-49的计算方法. (1)学生尝试做. (2)学生汇报解题的方法. 继续演示课件“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下载 A.72-49=23B.72-49=23 想:72-40=32想:72-50=22 32-9=2322+1=23 C.72-49=23D.72-49=23 想:72-9=63想:12-9=3 63-40=2320+3=23 2.观察对比58-26和72-49两题有什么不同?(订正:58-26是不退位减法,72-49是退位减法.) 3.练一练. 36-20=52-10=34-23=98-76= 36-24=52-18=90-25=42-39=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1)口算.(全班学生动笔做,订正后,说一说每组两题有什么关系?) 15+30+425+40+839-20-6 15+3425+4839-26 (2)卡片练习 24+1537+2683+17 24+4244+3972+36 24-1247-2950-37 86-4485-37100-33 54+2831-1856-37 74-1676+2335+243.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4.计算下面各题. (1)一个加数是36,另一个加数是24,和是多少? (2)被减数是57,减数是38,差是多少? 5.下面各题要在两分钟内完成. 35+2462+1872-25 75-2835+4028+54 64+3072+1581-37 72-1872-1527+15 四、全课. 在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就是最佳的计算方法.计算时要细心认真. 五、布置课外作业. 1.口算下面各题. 34+1527-20xx-4564-15 26+1781-6083-1975-25 38-1939-20xx-1731-15 2.上面或下的纸条每移动一格,口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差各是多少. 3.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扩展题) ()+34=70400-()=320 ()+53=8687-()=50 ()+72=9063-()=17 板书设计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例164+25=89例272-49=23 A想:60+20=80A想:72-40=32 4+5=932-9=23 80+9=89 B想:64+20=84B想:72-9=63 84+5=8963-40=23 28+37=6558-26=32 想:28+7=35想:58-20=38 35+30=6538-6=32 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正确、熟练地分析、解答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练习课。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1.复习。 (1)补充问题训练: ①三(1)班有男生20人,女生22人,______? ②花瓶里要插10朵花,已经插了4朵,________? (答案如下:①全班共多少人?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②还有几朵花要插?) (2)补充条件训练: ①__________,大米比面粉多5袋,面粉有多少袋? ②小红家养了4只白兔,_________,黑兔比白兔多多少只? (答案如下:①食堂运来25袋大米。②5只黑兔。) (3)解题训练: ①班里买来30张彩纸,比白纸少12张,白纸买了多少张? ②商店有红气球18个,黄气球比红气球多5个,黄气球有多少个? (答案如下:①30+12=42张 口答:白纸买42张。 ②18+5=23(个) 口答:黄气球23个。) 教学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复习,为下一步练习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做好知识上与心理上的准备。 2.练习。 (1)解题训练: ①商店里运来45筐芹菜,运来的菠菜比芹菜多30筐。运来多少筐菠菜?卖出50筐菠菜,还剩多少筐菠菜? 让学生读题,试分析数量关系。 学生可做如下分析:菠菜比芹菜多30筐,就是比45筐多30筐,菠菜的数量是较大数,芹菜是较小数,求菠菜多少筐就是求较大数,用较小数加上差,即用45+30=75(筐)。又知道卖出50筐,求还剩多少筐就是求从整体中减去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应该用减法:75-50=25(筐)。 教师可以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分析 答案:45+30=75(筐) 75-50=25(筐) 口答:运来75筐菠菜。口答:还剩25筐菠菜。 ②操场上跑步的比打球的多6人,打球的有28人,跑步的有多少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14人,跳远的有多少人? 学生分析解答,教师订正: 28+6=34(人) 34-14=20(人) 口答:跑步的有34人,小学数学教案《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练习课》。 口答:跳远的有20人。 ③幼儿园买了64件玩具,分给小班35件,剩下多少件?又分给大班18件,现在还剩多少件? 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解答:64件玩具是整体,分给小班35件是一部分,求剩下多少是求另一部分;然后把剩下的部分再当做整体,又分给大班一部分,求剩下的部分。列式是: 64-35=29(件) 29-18=11(件) 口答:剩下29件。 口答:现在还剩11件。 ④妈妈昨天上午织袜子47双,下午织袜子46双。昨天一共织了多少双?今天织了98双,比昨天多织多少双?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教师订正如下: 47+46=93(双) 98-93=5(双) 口答:昨天一共织了93双。 口答:比昨天多织5双。 (2)补充中间问题训练: ①商店有毛巾25包,又运进20包,_____?卖出45包,还剩多少包? ②小明做了15道练习题,比小丽多做2道,_______?小丽比小华少做7道,小华做了几道? ③停车场上有大汽车40辆,比小汽车多12辆,_______?又开来小汽车18辆,现在停车场上有小汽车多少辆? 答案:①商店现在有毛巾多少包?②小丽做了多少道练习题?③小汽车有多少辆? 教学意图:通过两组练习,使学生加深了解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结构,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分析,培养学生的审题与分析能力。 3.提高练习。 (1)儿童商店有红气球30个,黄气球25个,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三种颜色的气球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可做如下分析:花气球的个数与黄气球同样多,就是也有25个,求三种颜色的气球有多少个就是把红气球、黄气球和花气球这三部分数量相加。 答案是: 30+25+25=80(个) 口答:三种颜色的气球一共有80个。 (2)商店上午售出洗衣机12台,比下午少售出3台,全天共售出洗衣机多少台? 此题可以做为思考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讨论和思考。 教师可做如下提示:求全天共售出洗衣机多少台需要知道什么条件?分别到哪里去找? 教学意图:通过这两道提高练习,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习两步应用题进行渗透,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的理解。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4教学目标: 1、明白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能够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3、能够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4、通过学习东南西北的知识来感受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数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正确辨别物体的方向。 2、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教学难点: 1、建立东南西北的方向概念。 2、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运用东南西北的知识来为生活服务,特别是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参照物的方向的体会。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卡片,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判断方向的物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引入 1、学生根据老师口令做动作。 2、提问引入,提示课题。 二、初步感受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 1、为学生分组并命名:东方队,南方队,西方队,北方队,中心队。 2、说一说:中心队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队? 3、说一说:四周各队的对面各是什么队?体会北方队与南队,东方队与西方队是相对的。 三、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1、观察地图,认识方向标。 2、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海南,西藏,上海四个地方,在地图上认识东南西北。 3、 小结: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活动记忆。 四、闯关大行动 第一关:“五岳”命名我能行! 第二关:东、南、西、北我能辨! 第三关:灵活运用我最棒! 第四关:智慧生活我能行!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5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2、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能完成相应的图表。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喜欢“六、一”儿童节吗?(喜欢)六一儿童节是小朋友的节日,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准备给小朋友送上一份节日礼物——动画片大餐,那么小朋友们都喜欢什么样的动画片呢?他们请老师帮忙调查一下。昨天老师对二(2)班的小朋友进行了调查。老师根据调查情况制作了一幅统计图 (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动画片情况统计图) 二、活动探究,认读统计表 (一)认读纵向统计图表 1、先独立思考:请你仔细观察统计图,从统计图面,你知道了什么?想好的举手 2、同桌交流:有好多小朋友已经知道了,那么请你跟你的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从图中了解的信息多。 3、反馈交流: 师:谁愿意向大家说一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喜欢看《喜羊羊和灰太狼》的人最多,喜欢看《西游记》的人最少。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看边上有24就是个人(喜欢《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这部分涂得)(实际上这种统计图我们可根据各种直条的高矮一眼看出喜欢什么节目的人最多、最少。我们来数一数各涂了几格) 师:这边上有哪些数?这些数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喜欢看的人数《喜羊羊和灰太狼》。 师:从统计图里你还知道什么? 生2:喜欢《海绵宝宝》的小朋友有8人———————— 师:(我们来数一数)谁还有补充吗? 生3: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 师: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海绵宝宝》的人数和喜欢《猫和老鼠》的人数一样多的? 生3:它们都是8人, 师:我们还可以从它们的高度上看出它们是一样高的。你还会去比较 想法跟别人不一样,谁还能像他这样去比较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生4:喜欢———————比——多或少几人,一共有几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4、预测:根据这个调查结果,你认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在六一儿童节会播放什么动画片当作节日礼物送给大家呢?为什么? 过度:电视台的叔叔阿姨的想法也跟我们小朋友一样,会在六一儿童节那天为我们送上节日礼物,大家高兴吗? (二)认读横向统计图 过渡:六一儿童节我们不仅能收到电视台叔叔阿姨的礼物,我们学校也要为大家庆祝节日,学校准备举行一些体育活动,由于学校学生有1000多个受场地限制,学校要求每个班只选一个体育项目,请你从下面四个体育项目中选一个喜欢的,想好举手 1、生成统计表 指名不同学生回答,意见产生分歧 师:要决定到底举行什么活动怎么办? 生:数一数,统计 生成统计表 2、制作统计图: 师:根据这个统计表我们能不能制成统计图呢?怎么制作? 生:在踢毽子那里画6格 师:怎么画?为了能让大家一眼看出6格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一般把数字写在下面 师:再怎么画?为了区别不同的项目,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 3、读统计图: 师:在这个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哪些信息? 4、预测:根据这副统计图,你认为我们班组织哪项活动小朋友们的欢迎?为什么?(那么我们班就决定组织跳绳活动) 5、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用直条表示人数,一格都表示一个人,都用不同的颜色 不同点:横、竖不同,说一说横竖都表示什么。 (三)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过渡: 有那么多的人要为我们庆祝节日,我们要精神饱满的玩一天,要有精神就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刚才我们都计算出了自已每天的睡眠时间我们把它做成一个统计表和统计图好吗? 1、做统计表:要统计一组同学的睡眠时间有什么方法?谁来说一说 (小组完成统计表、集体检查) 2、画统计图:请根据统计表中的结果画好统计图,比一比谁画得对又漂亮 3、评价统计图 4、全班汇总 5、读统计图 6、小秘密:10岁小朋友一般应保证每天10时的睡眠,知道这个小秘密和我们班小朋友睡眠情况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只有保证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我们才有健康的身体去学习、生活,希望小朋友能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三、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的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好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