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话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 |
范文 | 对话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 一、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梳理 (一)一味追求对话,造成对话与讲授的对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与交流是教学的对话品性之一。对话教学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属性。强调和实施对话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话教学的一个现实追求。但必须明确的是,对话和教师讲授并不矛盾和对立。对话教学不但不排斥教师的讲授,恰恰相反,强调和追求对话离不开教师精彩和必要的讲授。不然,对话就很可能流于肤浅,缺少深刻。但在这一点上,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缺少充分地认识和重视。过分强调和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教师讲授的教学还很普遍。《人民教育》2004年第10期曾刊发了元延花老师的《一节好课的反思》。这是一个典型的因缺乏教师精彩、深刻、打动心灵的讲授而留下了无尽缺憾的教学案例。在这篇文章里,元老师真诚地叙述和反思了自己的一段教学经历,很具普遍性、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二)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 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刚性预设目标而言,新课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目标的关注。对话教学更是把生成性目标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目标取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话教学要排斥或抛弃一些基本的预设目标,因为这是教学的底线。换句话说,对话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机智,开发利用生成性的课程资源,又要注意保持教学的底线,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然而,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往往不容乐观,刻意追求生成而迷失基本教学目标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一节语文扩读课上,老师发了一篇阅读文章,文章通过两个人从不同角度观察虫子获得不同的肩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及辩证思维的熏陶。当教学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一个学生嘟囔了一句:“虫子不爬怎么办?”教师认为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就顺势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很具创意地想出了许多让虫子爬的方法:刺激法、诱饵法、激励法、借助法、选择法、换取法、等待法……课上得很生动。 案例中,执教者不顾学生所提问题的实质,抛开原先的教学设计‘,一味地为了生成而生成,顺势引导学生大搞探究,有点像在上生物课或自然实验课,课堂气氛看似热闹,但其实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迷失了本课中悟理促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和辩证思维熏陶的教学目标。 (三)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大量存在 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的那些表面上看似对话,具有对话的形式,却无对话的实质性内容和真实意韵的对话。从实质意义上来说,这些对话只是课堂的形式和摆设,本身不具教育性或教育性很弱。换言之,它们只是为了对话而对话,只有气氛的活跃而无思维的交锋,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深层次思维并无太大益处。毋庸讳言,这类对话大量存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之中。 1.表面上尊重学生的虚假对话 在中小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一些课堂对话现象:“同学们都预习了某某文章,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其中的哪一句?最想探究其中的哪个问题呢?”于是,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最感兴趣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会一边表扬一边话锋一转:“看得,大家都很好得预习了课文,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来探讨一下……”稍作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教师要“探讨的问题”在有些情况下并非一定是学生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而是自己在备课时早已确定的问题,是教师自己最感兴趣或最想探究的问题,或者说是课程标准早已规定或提示的问题。这种对话不仅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反而很可能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对学习的抵触。 2.“假问题”过多导致的虚假对话 那些无需思索即可立即作出判断、回答或翻开书本就能马上找到答案的低级问题,我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的学生跟随老师提出的“……对不对?”“……是不是?……”而随声附和“对!”“是!”的教学对话,就是由于“似问题”而产生的虚假对话。站在对话教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师生对话只能是停留在浅层、低级问题的提问与回答,没有也无法激起思想的交锋,不会也不可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3.候答时间过短造成的虚假对话 候答时间主要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回答问题前的一段时间。有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教师的候答时间增加至3秒以上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但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几乎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是等待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展开就要求回答问题。这种由于候答时间过短而造成的虚假对话,广泛存在于与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 (四)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是师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一个蕴藏了无限教育资源的世界。教学一旦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会觉悟到自身学习的责任与价值,这自然也就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当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时候,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的、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因此,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成了对活教学课堂设计的核心理念之一。然而很多情况下,教学的现实却远非如此。 有这样一节课:金秋,在北方城市的一节观摩课上,年轻的女教师与初一学生一起学习《秋魂》(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课第一册)。教师播放的多媒体背景音乐是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大屏幕上连续播放着秋天沉静的大树、高远的天空、斑斓的树叶、饱满的果实……还有米勒的《拾穗者》。教师将这节课处理为朗读课,教师读“秋实”,学生分角色朗读“秋色”与“秋味”,全班男声朗读“秋风”,课堂中还有其他声音,沉稳的“秋土”,宽厚的“秋景”…… 从一般教学理论的角度讲,这堂课设计是精妙的。它体现了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它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但这堂课又是令人深思的:窗外就是切切实实的秋天,四周到处充溢着秋的阳光和秋的气息。然而,这一切却被教室里的师生,特别是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课堂上充盈着的是教师和学生深情扮演的课文中的各种声音,唯独没有对“秋”的真切感受。 需要说明的是,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远远不止以上四种。许多其他问题还会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时暴露出来。 二、问题原因剖析 (一)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全面解读“对话”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对话教学的关键。在通常意义上,对话是作为语言学领域的概念被理解和使用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话已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在社会学看来,对话是指双方积极介入和参与、平等交往和互动、真诚沟通和合作;从文化学角度看,对话是与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和艺术,更是教学的理念和精神。对话教学是融贯了这种理念和精神的教学形态。遗憾的是,不少中小学教师对这一本真内涵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把对话与教师讲授对立起来的做法就是其中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有了这种理念和精神,有时从外表上看去,教学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的,但它仍属对话教学,因为此时此刻的讲授只是在交代问题的背景,在介绍有关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各种可能性,旨在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和兴趣。此时激荡于教师内心深处的是与学生相互平等尊重的情怀,是真诚的倾听意识、对话意向。因此,有研究者指出:“无论在意向水平层次上,还是在能力水平层次上,判断一种教学是否是对话式的,不能仅仅依据表面上是否存在一种你来我往的言谈,关键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与教育过程互动的实质。” (二)对对话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生成性是对话教学的显在特征,但必须说明的是,对生成性特征的关注决不排斥教学的预设目标。在这一点上,对话教学的态度是“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对两者关系的认识不到位,往往会导致两种现象的发生:一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学的预定目标,而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非预期事件采取不予理睬或简单处理的方式和态度;二是不顾或完全忽视教学的预期目标,只关注和追求课堂上的意外事件或意外信息,并将之作为课堂活力的象征。显而易见,对话教学实践中的诸多失误即源于此。 (三)不少教师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是一种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教学实践形态。它要求教师具有宽厚的知识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机智。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少教师的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 对话教学作为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教学形态,它高度凝练了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注重互动,强调对话。在师生、生生、师本、生本的对话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以新课程的眼光来看,这些信息和机会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的一大特点就是稍纵即逝。是否能迅速有效地捕捉和重组这些课程资源,是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能力的一大挑战。不少中小学教师不但对稍纵即逝的课程资源的反应迟钝,更是缺乏迅速有效重组课程资源的教学机智。对话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此有关。 三、对话教学实践的改进思路 (一)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教师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是对话教学实践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它反映了对话教学理论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第一,注重对话教学的本质和基本教学观的研究。包括对话教学的内涵特点,对话教学的目的观、过程观、课程观、师生观等。 第二,加强对话教学新理念或新概念的实践转化研究。对话教学吸收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诸多新的理念或概念。这些理念或概念大部分并非我国土生土长,而是直接源于国外的教育理论或哲学,如“生活世界”“生成”等。这必将带来一线教师理解和接受上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对此加以研究,探讨它们将如何能够顺利转化或融入我国的教学实践之中,转化或融入的机制如何等问题。 第三,做好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现实表明,不少教师在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存在着模糊认识,如对对话与讲授的关系不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清楚等。这势必制约着对话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因此,加强对教师的模糊认识的归因及澄清方式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成与预设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在生成和预设的关系上,对话教学的追求是:有预设而不拘泥、有生成而不随意,在生成与预设之间保持恰当的张力。为此教师要做到:第一,充分关注预设,把预设目标作为教学的基本底线。教师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盲目地追求生成,就会在实践中出现失误。第二,以教学目标的“弹性预设”取代“刚性预设”。所谓“刚性预设”,是指对完成目标所需要的程序、方法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不折不扣,刻板单一。很显然,“刚性预设”反映了设计者对教学活动的非预期性和不确定性的严重忽视,它最容易导致的结果是机械式地兑现。这是我们在中小学课堂上经常遇到的场面。对话教学在目标设计时更注重的是“弹性预设”。所谓“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先有一个大致的教学意图和设想,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具体情景创造性地发挥。可见,“弹性预设”的教学目标不但为生成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在一开始就为生成铺平了道路。 (三)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增强其驾驭对话教学的实践能力 首先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将之作为提高教师素养的切入点。其次要培养和锻炼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和教学机智。对话教学主张教学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由此非常重视课内课外的资源利用。这要求教师至少具备以下两种能力:一是对课内外原有资源的敏锐意识和有效的重组能力;二是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以便在师生对话中“涌”出更多有价值的资源。 摘要现实的对话教学实践经常会暴露出以下四种问题:一味追求对话,缺乏或排斥精彩、深刻的讲授;刻意追求生成,迷失了基本的教学目标;形式化的、虚假的对话大量存在;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现实生活世界。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少对对话教学本真内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对对话教学的预设目标与生成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自身素养不高,不适应对话教学的实践要求。改进对话教学的实践应做到:加强对对话教学的理论探索,增强理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正确认识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两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养,增强其驾驭对话教学的实践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