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
范文 |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1一、教材分析 《诗经·采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诗经》两篇文章中的一个。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实践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二、学情分析 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有了初中学习古文的基础,以及在必修一中学习了“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三首诗歌,初步的具有了诗歌的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过程与方法 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 2探究学习,探讨诗歌中的乡思情结的内涵,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 3鉴赏诗歌,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诗的主旨,提高文学素养和鉴赏水平。 六、教学时间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 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二)初读课文 老师:现在就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这优美的诗经世界里。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同学们默读,教师在黑板上标出生词) 生词有:玁狁(xiǎn yǔn)不遑( huáng )不来( lài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 归聘( pìn )四牡( mǔ )小人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fēi )载渴载饥( zài )整饬( chì ) 老师:大家都看完了吗?诗经大都是四言诗,朗读的时候采用“二二”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大家根据这样的方法,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大家读得都不错,不过朗诵的感觉还是缺了一点,现在老师给大家放一段音频,听听看名家是如何朗诵的。(放音频) 老师:大家都已经默读了,也一起朗读了这首诗,相信现在应该对这首诗一定有了初步的印象,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翻译这首诗歌。 第一章:重点字词:作:薇菜冒出地面。 靡:无,没有。 幕:通“暮”,通假字。 启:跪。居:坐。 第二章:重点字词:载:又。 第三章:重点字词:阳:十月,周代自农历四月到十月都为阳月。 王事靡盬:战争没有休止。 孔:非常。 疚:痛苦。 第四章:重点字词:维何:是什么,维是句中语气词。 常:通“棠”,棠棣花,桃花的一个变型,早春开放,与桃李共争春色,显出浓郁春意。 业业:高达雄壮的样子。 第五章:重点字词:小人所腓:小人,士兵。所,乘。腓:遮蔽。 孔棘:棘:通“急”,着急。 第六章:重点字词:雨雪:下雪,雨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三)细读文章 如果把这首诗歌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呢? 板书:悲伤---喜悦---悲伤 老师:大家理解的都很好,那么现在来提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我来解答一下。 1、 结合文下的注释,具体的来翻译一下这首诗 2、 文章一共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又都说了些什么? 3、既然这是一首思乡诗,那么最能表现战士思乡的又是哪些诗句呢? 4、 为什么战士们即将归乡了,诗歌不是喜悦的而却显得如此悲伤?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你觉得这四句好不好,为什么? 2.(精选句子赏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赏析: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老兵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写出了老兵会想到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身处何时:莫—阳 身在何方:驻地边的旷野(说具体些“我戍未定”说明是在驻地边上) 为何而悲:思乡厌战仇恨 如何表现: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意象 薇(如何用薇来表情达意呢?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考虑) 重章叠唱: 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对深化意境,强化感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 比 兴:作—柔—刚 比喻时间流逝 战士的情感发生变化.此时他又身在何方?为何而壮? 身处何时:春季 身在何方: 战场(戎车既驾) 为何而壮: 打胜仗(一月三捷)(侧面描写写军容之壮、必胜信心)(“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象弭鱼服”写精良的装备, “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举,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 如何表现: 1. 侧面烘托 2.借景抒情—意象 棠棣花(有没有借助什么意象?) 比兴: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军容之盛及声势之壮。 至此,全诗气势为之一振. 朗 读 6节:悲 身处何时:冬季 身在何方:归途(昔来,是来征战;今往,是往家乡。) 3.“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 (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所以这位战士唱道“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归家的喜悦因为对家人自身命运的担忧都变得沉重起来。所以他说”莫知我哀”,莫是没有人,没有人知道我的哀伤. 5.(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每当古人送别离人时,杨柳便出现在渡口、驿站、城外,杨柳多情,似要挽留行人。每当古人怀人思亲时,杨柳出现在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似乎解人意。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还因为"柳"与"留"谐音,"柳"者即"留"也,挽留之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古人喜借柳来抒怀。 (四)拓展阅读 老师:在我们中国浩瀚的诗歌世界里,想采薇这样的诗还有很多,老师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十五从军行》 (教师朗读,可有配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如,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五)结语,布置作业 无论是采薇,或是十五从军行,都把战士那种思乡的急迫心情写得动人婉转,但是他们却没有写到战士们具体是在思些什么,如果你是一个战士,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古战场,眺望远方的家乡,你会想些什么?请大家把自己会想到的用三百字来描述一下,语言请尽量的优美。 八、教学反思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 《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2一、设计意图 《诗经》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年代久远,不易理解。《诗经·采薇》阅读起来难度有点大,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就没法在一节课内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务。但如果布置好预习,学生预习工作抓得好,这节课就可以把主题很好地挖掘出亮点来。 对忧伤和痛苦的敏感,不仅表明个体对自己生存处境的真切关注,也表明了个体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对忧伤和痛苦的表也不仅仅是一种无助的感叹和哀伤,而且也是表达不甘于忍受悲伤和痛苦、不甘于向命运屈服的一种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诉我们的是我忧伤,我痛苦,我无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价值和尊严。能够这样去想、去做的个体,实际上并不“小”。从他无能为力、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角度说,他是弱小的;从他不愿屈服于命运的摆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说,他却是了不起的。正因为这样,吟唱自己的内心忧伤和痛苦,就已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经意地这样做,然而其内心深处的动机却昭然若揭。整个人生就如一场战争。活着就会被迫卷入这场战争之中,就会有忧伤、痛苦、烦恼,恐惧、绝望、向往、追求、无助等等生存体验。表达这些体验的诗,本身就是动人的生存哲学。所以本课可以以探究的方式来深入解读其中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研读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2、培养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能自行翻译,了解作品主旨,熟读成诵。 2、从诗歌的时代背景,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适当延伸拓展,启发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边战士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为国赴难中的家园之思。 四、教学过程步骤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1、提出预习要求。 2、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资料。 3、确定主题。 1、充分预习,提出问题,由组长收集问题,并组织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提交老师。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通过学生自己提问的方式,促使学生深入预习,独立思考,通过课前组织解决一般问题,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同时可以把简单的问题提前处理而不占用课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境导入 《论语》解读八佾篇第三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学生背诵《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则内容。 2、认真听老师讲解。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对话、文本研习,结合自己成长经历、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 2、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根据自己的独特感受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 能独立与文本、老师、同学展开对话,独立研习文本并就艺术手法进行鉴赏。 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 教学内容或情境设计 1、背景知识(该项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据情况作必要的补充。) 《诗经》和“〈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共收入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三百)。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音乐的不同, 《诗经》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国风”,是各国土乐。“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时代较早,以歌颂为主的诗,共31篇;时代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贵族的雅乐称“小雅”,共74篇 “风”、“雅”、“颂”和《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赋”“比”“兴”合起来,被称为“《诗经》六义”。 2、阅读和背诵 (1)提示字的读音和语气助词的使用,以便在阅读体会文义时就排除虚词的干扰。 (2)提示比较各段的异同,以体会反复咏唱的效果,并为文本研习,展开对话做准备。 3、对话和文本研习 (1)话题和情境设计 A) 你是如何理解乡愁的 ? B) 乡愁的具体内涵有那些? C) 乡愁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对上述问题的讨论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教者不能随便下结论。但对上述问题,教者应把握一个基本要点: A) 乡愁即家园之思 B) 对亲人、对故土的思念。 C) 漂泊、远游、战争。 (2) 文本研习的主要方向 A) 仔细阅读2、3两章,比较忧心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现出乡愁的? B) 诗歌从“采薇”写起,这跟乡愁有怎样的联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变化与表现诗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联系? D) 4、5两章是如何表现诗歌的主题的? E) 你以为结尾一章前四句写得好吗?说说理由。 以上问题设计不可一律,但在引导文本研习、展开对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对话,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文本内容之间的联系以及文本的表现手法的运用进行文本研习。 以上问题的要点包括:(参考) A) 从时空上表现乡愁之浓,从“亲人”与“我”两个方面渲染乡愁。 B) 《诗经》里常用的起兴手法,而薇菜又是乡间常见的事物,自然能唤起乡愁。 C) 这种变化不仅是避免重复,更是用“薇菜”的生长暗示乡愁的渐浓、渐深。 D) 4、5两章转写战事之频、战事之烈,这是乡愁的根本原因。 E) (见仁见智)以哀情写乐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笔,虚实结合,表达物是人非之叹。 4、拓展延伸: 你读过那些写乡愁的诗句,介绍给同学们听听,并说说你的理解。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 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 能大体把握诗意。 3、 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305首,汉前称《诗》或《诗三百》; 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 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 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局面动荡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作业设计: 读读《采薇》整首诗。 板书设计: 诗经 采薇(节选) 昔 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 来 雨雪霏霏——悲凉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5教学目标 1、 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 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 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 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 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 jiù ) 靡盬(mí gǔ )、玁狁(xiǎn yǔn) 寰宇( huán) 神裔( yì ) 肴馔(yáo zhuàn) 宅邸( dǐ ) 逃遁( dùn) 象弭( mǐ ) 归聘( pìn ) 四牡( mǔ )骙骙( kuí ) 所腓( féi ) 雨雪霏霏( yù) 整饬( chì ) 有感情朗读文章 3、 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 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 -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 ,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诗经“六义”;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从而体会戍边将士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理解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的流逝,并逐步领会戍边将士思念故乡及热爱祖国的感情。 2.通过赏析课文第六章,掌握诗歌鉴赏中的情景交融和反衬的表现手法,并能够结合全文分析其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与保卫国家英勇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戍边将士浓烈的思归之情。 【教学难点】 课文是怎样通过描写薇菜来体现将士们情感的变化。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 四课时 【教学设想】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描写将士出征思念故乡的诗歌。本文重点在于体会将士的思归之情。在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诗经》中的《关雎》、《蒹葭》等篇目,对《诗经》已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必修1第1单元的诗歌模块的学习,学生也初步接触鉴赏诗歌的方法,相信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同学们能够较好地理解《采薇》所传达的情感和掌握鉴赏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谢玄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两句优美的诗选自《诗经?小雅》中的《采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 二、《诗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三、《采薇》的写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四、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一)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大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重点字词读音 猃(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启居载(zài)饥载渴靡使归聘(pìn)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四牡(mǔ)业业四牡骙(kuí)骙 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猃狁孔棘(jí)雨(yù)雪霏(fēi)霏 (二)听示范性朗读录音,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理解《采薇》的写作背景,并从整体上把握戍边将士的家国之思,那么课文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的呢?这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齐声朗读课文前三章,思考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3章:戍边将士的思归之情 (一)赏析第一章: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无。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第一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休息,为跟猃狁来厮杀。 思考:第一章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兴的手法。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二)赏析第二章 (10)柔:柔嫩。“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第二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三)赏析第三章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来,回家。(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第三章译文: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小结: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诗歌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特别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思考问题:第1-3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第1-3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1)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2)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第3课时 一、导入(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前三章内容,主要通过薇菜的生长变化暗示时光流逝,表达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热爱祖国的情感。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戍边将士的战争生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浓烈的家国之思。 二、请同学齐声朗读课文第四、第五章,思考课文是如何描绘将士们的戍边的战争生活的? (一)赏析第四章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fúyǐ)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斯何,犹言维何。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第四章译文: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二)赏析第五章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孔棘,很紧急。 第五章译文: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小结:第4-5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了将士们的自豪感和保卫国家的责任感。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三)赏析第六章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第六章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小结:第6章写戍边将士还乡途中的所思所感。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第4课时 一、导入 通过前三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上把握了《采薇》的主要内容,也感受到了戍边将士的情感。《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著名篇章,谢玄认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中最优美的句子之一。那么《采薇》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二、讨论探究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这四句诗是怎样抒发主人翁的感情的? (1)本诗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含在这两个画面之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有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2)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明媚的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 (3)本诗借助“杨柳”意象来抒情的。自《诗经》始,杨柳成为中国古典文学歌咏的对象,开了借杨柳怀人的先河,在后世的诗词之中,青青杨柳枝成为牵绊游子、离愁别绪的象征性植物。 三、讨论分析《采薇》写作特色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重章叠唱。它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四、做相关习题,深入理解反衬这一修辞手法。 1、对比及其作用: 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 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2、衬托及其作用: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 正衬:利用与主要形象相类似的次要形象从正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即是。 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主要事物(本体)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2.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4.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问答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 二、学生初读古诗,质疑 1.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教师相机指导学习“薇、矣、霏”三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3.学生质疑。 三、引导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自学 1.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说明大家读书认真,善于思考。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小结方法:结合注释,查找资料,上网等。) 2.自学。 四、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五、检查学习效果、组织讨论 1.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 2.指名讲解诗句的意思,简单介绍《诗经》。 3.教师相机提问重点词“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谈谈诗的大体意思。 六、创设情境,加深感悟,引导读背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2.师作简单讲解: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描写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3.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师生互读,读后评议,齐读。 七、总结学习方法 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八、根据刚才总结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学习唐诗《春夜喜雨》,师引导学生重点体会“喜”字。 九、背诵这首五言律诗。 十、布置作业,拓展学习 搜集几首自己喜欢的古诗与同学交流。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了解四言诗的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 4.用正确的节拍诵读这两首诗,力求语言通畅,感情充沛,在诵读中理解鉴赏、背诵《采薇》和《氓》前两章。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朗读古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诗经两首》中所表现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真挚的爱情婚姻的向往以及为捍卫祖国的统一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反复诵读,疏通诗句。 2.借助诗的形象,体悟情感及主旨。 学生活动的设计 1.让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熟悉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 2.试译其中一二首诗,诗句可长可短,押韵可严可宽。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第一单元中国现当代诗歌及外国诗歌的学习鉴赏,学生们有了一些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为本单元学习鉴赏《诗经》奠定了基础。 1.介绍《诗经》及其开创的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优秀传统。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学习鉴赏《卫风·氓》。 二、整体感知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把《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故称《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全篇都采用第一人称“我”(即女主人公)的口气来叙述,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全诗共六章,每章十句,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章节):追述恋爱生活。 第二部分(3、4、5章节):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部分(6章节):“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和抗争精神。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理解诗句:借助详细注释,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1) 愆qiān——拖延。(愆伏) (2) 垣yuán——矮墙,也泛指墙。(断壁颓垣) (3) 载……载……zài——一边……一边。(载歌载舞) (4) 咎jiù——灾祸。(咎由自取) (5) 贿huì——财物。(行*受*) (6) 耽dān——沉溺。(耽于幻想) (7) 陨yǔn——落。(陨石、陨落) (8) 汤汤shāng——水势很大的样子。(浩浩汤汤) (9) 爽——过失,差错。(毫厘不爽,屡试不爽) (10) 罔wǎng——没有。(置若罔闻) (11) 靡mǐ——无,没有。(靡日不思) (12)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13) 遂——顺心,满足。(遂心如意) (14) 躬——自身。(事必躬亲) (15)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旦旦:诚恳的样子。 (16) 老使我怨。老——同你白头到老。 2.朗读课文,把握诗的节奏与情感基调 (1)把握诗的节奏。课文三首诗都是四言诗。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在音群和意群发生扦格不合的情形时,还是要按音群读,如“来/即我谋”要读成“来即/我谋”。通俗地说,就是两字一拍。 (2)体悟诗的基调 朗读时,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当时的女主人公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呼之欲出。因此,这两章要表现热烈欢乐的情感,语调应明快、活泼。 第三、四、五章,追述婚后生活。女主人公“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在此已沦为夫权社会的一位弃妇。前后的形象形成极大的反差。因此,这三章要表现怨恨、沉痛及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强烈控诉,语调必须低沉、哀婉、幽怨。 第六章,是“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感受和决心。这一章情感比较复杂,有怨情也有怀旧之情,但更多的是清醒和刚烈,一反古代女子柔弱无奈的特性,严酷的现实使她坚强起来了,反抗不公平的命运。至此,主人公形象丰满典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因而,此章的情感应随内容变化又以严正的控诉为主。 3.领悟主旨。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4.理解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氓》是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氓,婚前婚后也形成对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后,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在恋爱、婚后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认识到了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生活经历中得出教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5.赋、比、兴手法在《氓》中的运用 本诗赋的手法被广泛运用,第一、二、五章叙述女主人公从恋爱、结婚直至被遗弃的经过。 比、兴集中在第三章前四句与第四章前两句。第三章前四句,桑叶鲜嫩,告诫斑鸠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六句劝说形成对照,沉溺在爱情中的女子就像贪吃桑葚的斑鸠那样,以至不能自拔。第五章前二句,桑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这样,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至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来比喻女主人公由年轻美貌而至衰老憔悴,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总结、扩展。《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冲刷更显出它夺目的光彩。希望同学们课后能阅读《邶风·谷风》、《君子于役》、《七月》等,并尝试着把《谷风》与《氓》进行比较阅读,体味《诗经》的艺术魅力。 布置作业。 1.《氓》在对比中怎样描写女主人公和氓的性格?女主人公从自己的遭遇中认识到什么? 2.从《诗经》的其他诗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品味这些比兴诗句的艺术效果。 附:板书设计 情节 章节 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热情、幸福 手法 氓 赋比兴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对 比 决绝(第六章) 清醒、刚烈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鉴赏《采薇》。 2.学习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关于这首诗创作的时代,《毛诗传》(西汉毛亨著)认为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宋代程颐同意这种看法,并发挥道:“此皆极道其劳苦忧伤之情也。上能察其情,则虽劳而不怨,虽忧而能励矣。”“上能察其情”明显是附会之辞,因为从诗中很难体会到对在位者的感戴之心,所以难以断定它是周文王时候的作品。《汉书·匈奴传》则认为是周懿王时候的作品,然而也没有确切的证据。 诗中抒情主人公的感情丰富、复杂。由于归期一拖再拖,加之无法向家里人传递问候,他非常思念家乡,内心痛苦至极。不过,他在战斗中毫不懈怠,并对己方的装备大加赞美,表现出一种自豪感。走在回乡的路上时,他并没有感到轻松和喜悦,相反,他的心被沉甸甸的悲哀压着。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出孰轻孰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为什么一直备受人们的赞赏? 【明确】这四句诗里含有两个典型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轻吹,柳枝飘拂的画面,一是寒冬时节雪花纷飞的画面,抒情主人公的感情就蕴涵在这两个画面中,而没有明说出来。这样,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显得既富于形象性,又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给读者的欣赏活动创造了很大的空间。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也就是说当初离家出征的时候,心里是悲伤的,却用杨柳春风这样的明媚春光来反衬;如今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是高兴的,却用大雪纷飞这样的严寒景象来反衬。王夫之认为走在回乡路上的士卒心里是“乐”的,这种理解未必正确。这位士卒一直非常牵挂家里,心里非常痛苦,当他终于能够结束服役回家的时候,他的心里不只是单纯的高兴,而是百感交集。他希望马上能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而同时又会不由自主地担心家里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自己离开家已经很久了。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的对比给他一种不胜今昔之感,正符合此时他复杂的感情。 2.了解重章复唱手法的运用。 【明确】“章,音乐名称。‘乐竟为一章’(许慎《说丈解字》),即乐曲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诗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作重章叠句。”(《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使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发的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一是突出了主题。 这首诗的前三节在章法上就是采用重章叠句。“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关键词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都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则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从“心亦忧止”到“忧心烈烈,载渴载饥”,再到“忧心孔疚”,他的痛苦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 总结、扩展。课文节选了《诗经》两首,有描写爱情、婚姻的《氓》,有描写戍卒生活的《采薇》。但只是略窥一斑,我们应以它为契机,扩大阅读面,更多地汲取《诗经》中的精华,丰富我们文化底蕴。 《诗经》中重章复唱的手法非常普遍,希望同学们课外阅读《伐檀》、《硕鼠》、《无衣》、《关睢》、《蒹葭》,体味重章复唱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并尝试着把《无衣》与《采薇》,把《关睢》、《蒹葭》与《氓》比较阅读,这样对相近题材的了解会更全面辩证。 布置作业。 1.把《采薇》改写成白话诗或小故事,可以发挥想象,有所创新。 2.背诵《采薇》全诗和《氓》前两章。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9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答案:“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小组讨论翻译,8分钟后,回报成果,老师总结并强调重点文言现象。)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解释下列红颜色字词的含义: (1)抱布贸丝。 (2)至于顿丘。 (3)匪我愆期, (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6)泣涕涟涟。 (7)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8)体无咎言。 (9)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10)之耽兮,不可说也。 (11)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1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1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14)二三其德 (15)靡室劳矣。 (16)夙兴夜寐 (17)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18)兄弟不知, (19)老使我怨。 (20)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21)信誓旦旦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 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 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好处:结构上 (1)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是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2)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 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似连; 诗经·采薇优秀教学设计 篇10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课件展示《诗经》,)大声呼唤它! 2、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课件演示) 3、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品味《采薇》中一个经典名句,请同学们打开书……(课件出示教材)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指名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 3、结合注释初步理解。 4、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 特点呀?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一)吟诵品析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想象画面。 2、出示《清平乐·村居》,诵读,想象画面。面对此情此景,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 3、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动荡不安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4、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5、出示《长相思》体会战士在外征战的情感。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6、(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我们的古诗文不仅仅有文字的意思,更有声音的意义。尝试练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吟诵的时候将“依依——”声音延长,才能更好地感受到与亲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文化探寻 1、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课件出示相关诗句) 2、学生猜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送别诗文写到“柳”3、是啊!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有自己的意象系统的,很多事物都有它独特的含义,比如:流水——一定会和时光流逝有关;浮云——基本与游子有关……这些意象都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经典。折柳相送的意向典故源自于《诗经》,“柳”“留”同音,有挽留之意;还有一层意思,柳树好种易活,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折柳相送之中有对亲人朋友的祝愿,希望他们能像柳树一样快速适应环境。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3、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4、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凯旋而归,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吟诵《木兰辞(节选)》感受战士凯旋而归的心情。 5、出示《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吟诵感知战争的悲壮凄凉。 6、出示《十五从军征》,吟诵感知战争带来的苦难。 7、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菲菲?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 填空练习:昔日没了,只有——雨雪霏霏!9、哀兮!悲兮!这“雨雪!霏霏——”中“雪”是入声字,要做到短促急收藏,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之感!“霏霏——”延长,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出示《采薇》,教师吟诵整首诗。 11、集体练习吟诵全诗。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