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回收废品》教案 |
范文 | 《回收废品》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收废品》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运算过程中,借助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借助学具的操作,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正确地列式并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 学法: 小组讨论交流 教具: 瓶子 学具: 小棒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的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一个空瓶子)这种瓶子埋在地下好多年也不会腐烂,对环境的危害可大了,同学们说说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师组织学生观察:图上给我们什么数学信息? 2.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代表汇报:小红收集了多少个?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同学们提的问题很好,如何解答呢?请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并用你的小棒摆一摆吧。 4.先摆小林的13个,小红的比小林多3个,就再摆3个,结果小红就是13加上3个共16个,算式是13+3=16(个)。 5.用小棒摆一摆小青收集数量。说出是怎样摆的,小青有多少个? 先摆小林的13个,小青的比小林少4个,就再摆4个,结果小青就是13减去4个共9个,算式是13-4=9(个)。 6.小结: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第二课时(练习) 教学过程 巩固练习: 1.“练一练”的第二题。 做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解决的。 2.出示口算卡“接龙练习”完成第5题。 做完后集体订正。 3.完成第1题:指导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组织交流,并写出算式的得数。 做完后集体订正。 4.完成第3题:指导学生看图.笑笑比淘气多折了6颗,应当用加法计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有什么收获呢? 作业布置:搜集关于环保的知识。 板书设计: 回收废品 小红收集了多少个? 分析:比小林多3个,就是比13多3 13+3=16(个) 小青收集了多少个? 分析:比小林少4个,就是比13少4个 13-4=9(个) 课后反思: 《回收废品》是一年级下册解决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该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2.在学具的操作中,能正确列式并进行计算。 从学生身边的情境进入主题,学生很熟悉,就很容易进入到情境中。以前我在设计情境的时候,总是把情境设计得过于复杂,用很多文字来表述,学生听的时间太长,有的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分散了,本来想的是像讲故事一样更能让学生进入情境,但常常是得到相反的效果,反而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情境可以适当简单一些,尽快进入知识点的学习,利用好学生有限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这节课的教学能感觉到重点在哪里,但是不够突出,更重要的是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的策略没有落到实处,就是摆圆片这一环节,知识点没有渗透进去,只是浅浅地沾边,所以导致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另外,这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节课,在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忽略了一点,就是没有让学生找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样对学生理解题意非常不利。在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把题目做正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数学课的一个显著而重要的特征。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