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
范文 |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8篇)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1魏晋陶渊明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 敝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 译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爱好在六经。 行年渐至四十岁,长久隐居无所成。 最终抱定固穷节,饱受饥饿与冷。 屋风凄厉,荒草掩没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长夜,盼望晨鸡叫天明。 没有知音在身边,向谁倾诉我衷情。 注释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爱好。六经:六种儒家经典,指《诗》、《书》、《易》、《礼》、《乐》、《春秋》。这里泛指古代的经籍。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时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岁。淹留:久留,指隐退无成:指在功名事业上无所成就。 竟:最终。抱:持,坚持。固穷节:穷困时固守节操,意即宁可穷困而不改其志。饱:饱经,饱受。更:经历。 弊庐:破旧的`房屋。交:接。悲风:凄厉的风。没:掩没,覆盖。庭:庭院。 “披褐”二句:表现寒夜饥寒交迫的窘状,即《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诗中所说“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之意。 孟公:东汉刘龚,字孟公。皇甫谧《高士传》载:“张仲蔚,平陵人。好诗赋,常居贫素,所处蓬蒿没人。时人莫识,惟刘龚知之。”陶渊明在这里是以张仲蔚自比,但是慨叹陶渊明却没有刘龚那样的知音。翳(yì):遮蔽,隐没。此处有“郁闷”之意。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2饮酒·其一 魏晋 陶渊明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译文 衰荣没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 邵先生瓜田中,难道像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的思想总是这样。 乐观的人明白他会,我将不再怀疑。 忽然给一杯酒,日夕畅饮着。 注释 衰荣:这里是用植物的`衰败与繁荣来比喻人生的衰与盛、祸与福。无定在:无定数,变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邵生:邵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为平民,因家贫而种瓜于长安城东,前后处境截然不同。 代谢:更替变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规律。每:每每,即常常。兹:此。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达观的人。会:指理之所在。逝:离去,指隐居独处。 忽:尽快。筋:指酒杯。持:拿着。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3饮酒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4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相与还:结伴而归。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5原文: 饮酒·幽兰生前庭 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译文: 幽兰生长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风。清风轻快习习至,杂草香兰自分明。 前行迷失我旧途,顺应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应归去,当心鸟尽弃良弓。 注释: (1)这首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诗末以“鸟尽废良弓”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义。 (2)薰:香气。 (3)脱然:轻快的样子。萧艾:指杂草。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 直为此萧艾也。” (4)行行:走着不停。失:迷失。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顺应自然之道。 (5)鸟尽废良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 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 赏析: 作品赏析 其十七(1)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2)。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3)。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4)。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5)。[注释](1)这首诗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诗未以“鸟尽废良弓”的典故,说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寓有深刻的政治含义。(2)薰:香气。(3)脱然:轻快的样子。萧艾:指杂草。屈原《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4)行行:走着不停。失:迷失。故路:旧路,指隐居守节。“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顺应自然之道。(5)鸟尽废良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蜚(飞)鸟尽,良弓藏。”比喻统治者于功成后废弃或杀害给他出过力的人。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6陶渊明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 [结庐]: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在这里意为“居住” 2. [人境]人世间。 3.「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4. [何能尔]为什么能够这样。尔,如此、这样。 5.「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6.「此中」二句:意思是:这里面蕴藏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明,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指山中景象,也指隐逸生活。 7.[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8.[悠然]自得的样子。 9.[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柴桑(今江西九江)以南的庐山。 10.[日夕]傍晚。 11.[相与还]相伴而归。 12.[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3.[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4.[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心高志远,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15.[佳]美好。 16.[山气]指山中景象、气息。 17.[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8.[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作者简介】:陶渊明简介历代名家评陶渊明。 【翻译】: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翻译二】: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朗读节奏划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作背景】: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简析】: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7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陶渊明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陶渊明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陶渊明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陶渊明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陶渊明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陶渊明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陶渊明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陶渊明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陶渊明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陶渊明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陶渊明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陶渊明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陶渊明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陶渊明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 8饮酒 诗人: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气息与傍晚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注释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喧扰。 (3)君:指诗人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 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追求思想感情。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与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依据。拿陶渊明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生命存在找到新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否定。开头说,自己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人家门庭若市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态度,所住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人群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与自然统一与与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与宇宙而存在。从本源上说,人生命是自然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毫无真实价值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所以接着四句,诗人还是写人物活动与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清淡而闲适状态,也是山静穆而自在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旋律从人心与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乐曲。所见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岚气,在夕阳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美,而成群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语言来表达。实际意思,是说人与自然与谐,根本上是生命感受,逻辑语言不足以表现它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很有理趣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绚丽景色所吸引。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最后两句所说“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任真自得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