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
范文 |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近日,我上了《庐山的云雾》这一课,全班师生收获颇多。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 一、想象登山路上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 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课件动画的设计,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游览途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色彩斑斓、千姿百态的云雾,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眼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三、审美表达,丰富学生的语感。 瞬息万变的庐山云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特别适合审美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实现审美主义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范文,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训练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如我用课件呈现多幅庐山云雾的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看和想象,体验美感。看后老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让他们这样的句式来说:“美啊,庐山云雾,我好想”在这样的情境之下,学生的感受是十分丰富的,例如有的学生说:“美啊,庐山云雾,我好想马上来到这里,感受你的瞬息万变。” 有的学生说:“美啊,庐山云雾,我好想亲自站在大天池畔,伴着夕阳,欣赏绚丽多彩的云海。”有的学生说:“美啊,庐山云雾,我好想拿起手中的画笔,画下你壮观美丽的身影。”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探究 上新课前,请学生谈谈庐山有那些著名的景点。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到:宋朝著名大诗人苏轼在游过庐山之后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因势利导,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庐山的云雾。 二、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运用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创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体学生对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三、在新课学习中,注重学科的交叉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学生画好后,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并说清分别画的是什么地方的云雾,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说完后,我在加以引导,作者具体描写了四种姿态的云雾,其实云雾不止这四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你展开想像。做一个小小的美术家,在自己的纸上画一画,学生画,画完后,师生共同交流。 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借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课件,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学到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鼓…励他们进行想像绘画。通过绘制出来的直观画面在让他们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的意思,让他们领会作者使用“戴、系”等动词的准确与贴切。 四、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启发学生想像感悟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美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语句及文中的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像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像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的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我从结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云雾在瞬间还会有什么变成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想像,踊跃发言,云雾变成了:一之威武的狮子,一群可爱的白兔,一只美如凤凰的孔雀,一只凶猛的`老虎……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这些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们齐答“惊叹”!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朗读,启发学生充分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之后,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想像云雾在瞬间还会变成什么?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和感受谈谈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提高了他们的想像力和朗读水平,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而美。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3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凭借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有介绍景点的古今文章摘要,有关庐山的古诗,有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相机引出课题,并结合课文第一句话指云雾是庐山众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随作者去登庐山,看看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结合语境及生活经验的意思;结合学生以往看《西游记》等动画的经验,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意思;利用图片,想象“云遮雾绕”、“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学习中抓住重点重点词语,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悟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深入体悟庐山云雾的体态美,体味课文的语言美。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感情的教育,首先应该使学生体会的庐山的美,庐山的云遮雾罩的美妙景象,了解到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在课前,布置学生用搜集的资料介绍庐山,可以是介绍景点的古今文章摘要,可以是有关庐山的古诗,还可以是展示庐山景色的图片。理解词语时可借助学生的已知经验,再适当引导,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4周二全校老师听了我讲的《庐山的云雾》一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介绍了庐山云雾的神奇。如果有多媒体课件,适时地向学生展示庐山云雾的美,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或者自己的简笔画能拿得出手,讲到什么姿态时,及时的画在黑板上,效果也会很好。但这两种情况都不行。我只好选择了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 这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用总分的结构介绍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教学时,我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让同桌一起根据学习提纲(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2、作者围绕中心句作了哪些介绍?3、这段是什么结构?4、把这一段分成两层。)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明白该段的总分结构之后,再自学第三自然段。从学习效果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总分结构的特点。 整节课还有很多不足:由于我本人的语言缺乏感染力,整节课都是老和尚的'帽子————平铺塌,没有起伏跌宕的感觉;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回答问题的老是那几个。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吸取教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习,力争能给学生一节声情并茂的语文课。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5一、课文介绍 《庐山的云雾》这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课文集中笔墨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课文一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以“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开篇,整体介绍了庐山的景色到底秀丽在哪里。点出“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给人一种飘飘悠悠的感觉。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通过对庐山云雾特点的具体描写,展现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通过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句,给我们充分说明“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两个词语的意思。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总结了庐山的云雾整体给作者的印象是“云遮雾罩”让人“流连忘返”。 二、教学设计 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的孩子没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庐山的美景。因此,开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说出庐山的美景,然后引申到庐山云雾的学习上。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首先我主要抓住了庐山“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这两个特点,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找出关键词、句,抓住形象而生动的比喻句说明庐山云雾变化多、变化快的特点。比如:“云雾笼罩山头时,像绒帽;缠绕山腰时,像玉带;刚刚、转眼间、明明、??”从而理解这两个词语的意思,然后通过学生仿写练习和词语积累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这两自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我通过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集体朗读等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普通话能力。最后,通过欣赏庐山云雾变化多端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和祖国河山的秀丽景色,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 三、自我评价 在此次的教学设计中,令我满意的是抓住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消除了紧张的情绪,课上的比较流畅,与学生配合的也比较好。但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新老师我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在:指令不清晰;段落的学习中过渡的不够自然;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口语化语言比较多等等。因此,通过这堂课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这充分说明我离一名好老师的距离还有很远、很远,这无疑给了我继续虚心学习的动力。以后我一定多多向老教师请教,认真钻研课标,争取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6《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本文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在教学中有以下感悟: 一、抓住想象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本课中有二处想象的训练点:一、想象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情景。二、看图想象庐山云雾有哪些动人的姿态。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本文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品读词句,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教学第三段时我,先示范把第三段读一遍,故意把“刚刚、转眼间、明明、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这几个词给漏读了,然后让学生说老师读得怎样,学生就说老师把这些词漏读了,教师顺势说,这几个字老师刚才不读,课文不是也很通顺吗?让学生讨论这几个词能不能不要,学生体悟出不能不要,因为它写出了庐山云雾变化的快。然后又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庐山云雾变化快,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学生快速接着说)转眼间又()(学生又继续快速接着说)明明( )(学生继续快速接着说)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 )(学生接着快速接着说)如此反复几次,除了书上云雾变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还可以发挥想象让学生说云雾变成其它的样子。这样教学既把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突出来,又训练学生用这些词进行说话,学生的思维在快速转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效果很好。学完这两段后,我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准备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们介绍庐山的云雾。这样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并积累了语言,将书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积累奠定基础。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时机不太准、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7《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激发兴趣 展示庐山风光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 :“哇!”“哇!”“哇!”的声音。 二、借助想象,进入文本 课上,我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教师创设的情景,感受漫步山道的感觉:“云雾弥漫眼前;云雾流淌身边;云雾踩在脚下;随手就可摸到云雾”。通过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使学生顺理成章的进入文本。 三、以读为本,培养能力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男女读、师生读等等。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以文为例,教给方法 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我便把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作为了教学目标。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五、品味比喻,感受美景 文中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精当的比喻把变幻无常的云雾呈现在了读者眼前,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到虚构,从天上到海上,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把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作为另一个教学目标。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找出作者都把什么位置的云雾比作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文中的“……”想象说话。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结合上个自然段想象的事物,我引导学生说话:“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说话的难度,又使学生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六、由文转画,检测理解 在教学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这个特点时,让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山峰,请四位同学分别在山峰上画出云雾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的样子。学生画对了,就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七、析文写话,提升能力 在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分析段落的环节,重在检测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掌握情况。还设计了一个看“黄山奇石”说话,写话环节,重在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庐山云雾千姿百态这个特点时,用时太长。整节课教学不紧凑。对于主题教学来说,该节课还应再多拓展点课外类似的文章或片段。在设计的学以致用方面,学生写作时间不够。 每一次公开教学,都能有所提高,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次公开教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刻苦钻研教材“备教材”,还要充分“备学生”。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8《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像本单元的前两篇课文一样。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昨天,上了第一课时,上下来,感觉很失败。在引入部分,我请学生来介绍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由于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不会很系统条理的阐述。我就让他们讲讲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有孩子讲到了庐山:庐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我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除了空气格外新鲜,更觉得周围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脚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所以我觉得庐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话引出了课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作者也和我们小涵一样,喜欢庐山,这不你看,他还将自己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写了成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要学的第三课:庐山的云雾。接下来,就是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以上环节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是完成第一小节的讲解。因为几个问题出示顺序的颠倒,使我整个第一节的教学很失败。我是这么来问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庐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除了云雾以外,还有什么景色呢?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呢?它和其他云雾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顺序,当然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一会儿上面,一会儿下面,讲句开玩笑的话,就像在庐山的云里雾里绕啊绕的,找不到出口的方向了。无奈,下课铃声响了,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课。 今天,我决定弥补昨天的遗憾,亡羊补牢一次。我隔夜将第一课时的问题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当复习导入了:庐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将“神秘”这个词找了出来。“变幻无常的云雾是怎么来展现它的神秘的呢?重点抓住“随手摸到”、“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体会云雾的多与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庐山顶上,身边、脚下全是云雾,置身云海的感觉。因为在讲解词语的过程中,我插进了一句话:《西游记》当中谁会腾云驾雾呢?虽然有很多神仙,但是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孙悟空!”那么腾云驾雾是什么意思呢?“脚踩在云上飞来飞去”。“如果你们也像孙悟空一样脚踩浮云,飞行在云端,会有什么感觉呢?”“我感觉自己就像传说中的仙人一样,漂浮在天空中,真是自由自在啊!”我心里顿时为这样一个回答鼓掌叫好了。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下面上下来基本上能很顺了。二、三两小节按照总分的写法描写了庐山云雾的两个特点: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绒帽”、“玉带”、“大海”、“天幕”体现了云雾静态时作者的想像,里面我还带到了“明喻”、“暗喻”的写作手法,不知道是不是有必要。而第三小节的“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通过“随风飘荡”、“四蹄生风”、“漂浮”来体现云雾的动态的美。特别最后一个省略号,学生讲了很多自己的想像,有几个还真不错:一会儿变成连绵起伏的长城,一会儿又变成飘落在大地上的京杭大运河,一会儿是星罗棋布的岛屿,一会儿是威武凶猛的巨龙,一会儿是惹人怜爱的小白兔…… 最后总结了全文:正因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到那里游览观光的人们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在孩子们情绪高涨的积极发言中,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就结束了。但是课后想到,我还漏掉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孩子们来自己来总结全文,复述课文的内容,指导背诵,只能下节课讲了。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9《庐山的云雾》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教学伊始,不妨由《题西林壁》(此首诗在上学期古诗研究报告中已学习)导入,抛开故事寓意,着重领略庐山山的千姿百态。教学完本课,可将本册13课《望庐山瀑布》提上来学习,欣赏瀑布的壮美,还可再补充阅读叶圣陶的《瀑布》一诗。这样,学生对庐山秀丽的的景象认识的就更全面了。 当知识能学以致用时,学生才会感兴趣。当知识合理组块时,学生才记忆深刻。 高林生的建议: 对这一课的教学有这样几点建议:第一、这一课的中心话题是“庐山云雾的'神奇”。在第一小节,特别要注意那个“更”字。课文开头连用了三个“有”字,从面上描述了庐山的“美”。随后又着一“更”字,由面到点指明了“庐山云雾”的美妙之处。你看,“在山上游览”和“漫步山道”的感觉都是在“神秘”这一点上展开的。第二、要注意第二、第三小节的“总—分”结构。即抓住“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以及随后出现的具体描述,看看课文是怎样具体写的。就其实质来看,这两小节仍然是第一节“神奇”的延续。第三、要抓住第四小节的“流连忘返”这个词语。因为它照应了开头的“神奇”。如此环环相扣的“前总后分”的联系,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 我的认识:语文教学关键是要锻炼学生两只强有力的双腿和能够展翅飞翔的翅膀,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先学走再学飞。 这课的教学,宁凿一口井,不开一条渠。高林生局长的建议非常务实。这课的教学遵循高林生局长的建议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观察图片,感受庐山云雾的神奇和美妙,再此基础上,通过读、议引导学生逐步领会文章片段的总分写作方法和环环相扣的总体布局。 学生有了两只强有力的双腿还不够,还要有能够展翅飞翔的翅膀,这个翅膀是什么?就是联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和感受都不一样,这个联想给其充分展示独特个性的舞台。而联想也让文本的灵动幻化成学生个体意识上主动的生动。借助课本图片,观察其形,展开想象,充分表达,将会绽出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接着,可以让学生仿写课文或片段,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把脑海中的无形的翅膀描绘成实实在在的双翼。 我相信,春天花会开。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0《庐山的云雾》一课以优美明快的语言、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共4个自然段,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三部分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根据课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图片,展现庐山的美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雾图片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效果颇佳。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二、利用画笔,感受云雾的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非常美。作者按照“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分别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雾的壮美。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想不想用画笔画下这神奇的景象?” 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教学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拿起画笔,于是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最后,我选了几幅作品与学生共同点评,讨论为什么这样画?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山头绒帽般的云雾、山腰玉带般的云雾……,再次回归文本,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读词,感受语言的美 在讲授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感悟云雾的.瞬息万变。为了让学生体悟云雾的变化之快,我引导学生抓住“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语句,为了感受云雾的动态美,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上”,并通过个别读、分组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边想象边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语言的美,学生如临其境,脸上写满了对美的向往。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1我上的区级研究课《庐山的云雾》,研究的主题是“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训练的研究”,从备课到上课几易其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我有如下感受: 1、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表达训练前提对文本的准确的把握。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抓住“瞬息万变”,通过对云雾的变化的快、变化的多、变化的大的体会,了解作者是如何写出“瞬息万变”的,为孩子写喷泉的“瞬息万变”奠定基础。 2、让孩子的表达的主题的设置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有表达的欲望。课堂上设置的“水游城的喷泉”的话题让孩子兴致很高,并且这个话题和庐山的云雾有相似之处,也方便孩子模仿课文的写法进行创作。 3、课堂上要让孩子学会互相欣赏对方的习作。本来的教学设计中本没有小组中交流习作这个环节,但是在课堂上请了几个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后已经没有多余时间了,可是许多孩子的`眼神告诉我他们很想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习作,为了保护孩子的积极性,我临时增加了小组交流的环节。但我仍然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互相评论习作的机会太少了,如果是不考虑为听课教师呈现一节完整的课,我会教孩子如何听别人的习作,如何欣赏、学习别人习作中的亮点,如何为别人提出修改意见。而不是将今天的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老师一个人的评价,毕竟有局限性。 4、在第一次的试上中我没有进行喷泉的某一特点的具体训练,所以孩子的想象、所写的题材还比较宽泛。正式上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有序表达,我以“千姿百态”为例,指导学生进行了完整的叙述。没想到这反而束缚了孩子的表达,在后来的写作中大部分孩子都写了“千姿百态”,所以,如何进行方法的指导又能不局限孩子的思维,值得再做思考。 5、课堂教学中有些疏漏之处:比如总分结构应再强调一下,倾听孩子读的习作,随机对孩子的习作的点评这点做得不太好。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2《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庐山的云雾的神奇绝妙,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流露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运用课件出示庐山影片及画面导入,带学生一起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去揭开庐山云雾神秘的面纱、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一起走进这不是仙境却胜似仙经的人间奇景----庐山,一起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去揭开庐山云雾神秘的面纱。学习第一自然段,其中学习云雾的神秘时,让学生抓住“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两个词语,请三位同学到庐山来游览呢?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情、语气来体会云雾的神奇。 教授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各种姿态画出来,并上黑板画,然后根据画面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最后总结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学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依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找找课文里面那些词语体现了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并且用词语完成填空。锻炼学生的'发现能力,培养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再出示庐山云雾的各种美丽图片,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庐山云雾的美,品味美妙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庐山的云雾的眷恋,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流连忘返”的感情色彩。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3一、进入情境,感受语言文字乐趣 教学课文第一小节,学生说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写……,学生不感兴趣,且没激情。通过指导朗读,有所改观,但效果不大。于是教学第二、三句,我改让学生为教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睛体会,学生一个个都坐好,而且闭上了眼睛。“漫步山道,似乎随手可摸到……”学生听到这句话,似乎有所感触,有几名学生的手下意识伸了出来,在寻找着什么。读完第一遍,我问到“摸到了吗?”有人摸到了、有没则没有。“那我再读一遍。”“好”全班异口同声,这时教室顿时动起来了,第二遍的结果可想而知……。乘热打铁——有同学愿意带我们“腾云驾雾吗?”“我、我”一下子十几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人朗读其他人感受。学生动了、课堂活了,或许,这才是语文教学所需要的。 二、动手动脑,画中感悟,读中学习 教学第二小节“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已基本掌握“总分”的写法。在教学中学生能抓住中心句,且能抓住中心找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句子。这时,我教学时先示范了“云雾像帽子”,在黑板上画了出来,学生很感兴趣,再让学生拿出笔、画,把云雾其他的样子画出来,几分钟的时间,学生完成得很好,再让学生读课文,这一小节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4这几天,心里一直想着周一被听到的那节语文课,每每想到,总是觉得无名的失落中还夹杂着些许的幸运。失落的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享受那节课的教学,孩子没有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而些许的幸运是,得到了老师的帮助,让我真正懂得了,课堂上的老师和学生都要懂得“享受”。享受该是一种让人很向往的心境吧! 《庐山的云雾》,听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如此美的文章,我在备课的时候,产生了矛盾的想法。一则,如果尽情的让孩子去看图去欣赏去达到那种美的意境, 那课堂上的气氛一定很好!而如果一味的去欣赏去感受那种美,是否学不到语文知识?想来想去,还是将两者结合,于是乎,也做了课件,图文并茂,这样,孩子该算是能体会到美的同时,也能学到本课要达到的语文目标吧!并且在备课的时候加上了些煽情的语言在里面,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美!可是,在上课的时候,自己根本没有进入到那种美的意境中去,一味追求的是孩子的语文知识培养,把本来很美的文章上的一点不美了,连自己都感受不到美,享受不到美,又怎么去要求学生达到那美的意境呢? 课后,反思着的同时听取了市教研室汪老师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她首先让自己说说,如果再上这样一节同样的课,现在又会怎么去上?当时说了许多,也的的确确感受到了许多的不尽人意。自己的一番话说完,汪老师开始了她的点评:这是一篇很美的文章,要突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首先就要感悟课文,淡化知识教学,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美。在让孩子体会美的课文内容时,可以通过老师的`情感去感染他,也可以通过老师的语言和图片去绘声绘色的描述,这样孩子同样可以感受到美。当然,汪老师说的还不仅仅是这些,但是,从她的点评中,我切身体会到,感受美,是这课的关键所在。从各方面去感悟课文内容,想尽方法去让孩子体会到美。曾经自己好像写过关于教师带着怎么样的情绪上课会影响到孩子情绪的反思,今天同样要进行反思,如果当时自己带着一种美的心境去上课,也许课堂上的孩子会享受到美;如果当时自己享受着教学的快乐,也许孩子也会享受着学习的快乐;如果的如果……那一节课,已经结束了,可反思没有结束,恰恰是另一个阶段反思的开始,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去享受着课堂上的学习,包括课堂外的学习?!教师享受教学的同时孩子享受学习,那真的是令人期待的一种课堂氛围,努力着!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5《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 为了让学生能体味庐山云雾的美,我采取齐读、自由读、师生互换合作读等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拉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就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并且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描写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时候,通过比较句子,找出能感受变化之快的词语,让学生结合自己经验谈了对这段话的理解,品读了语言文字,体会云雾变化之快和变化之多。在学生的朗读声中,我也确实真切的感受到了“山头”的“白色绒帽”,“半山”的“玉带”,“山谷”的`“茫茫大海”以及“山顶”的“天幕”,更看到了“九天银河”“一缕青烟”“四蹄生风的白马”。这样的训练,不仅让学生读得非常到位,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时,我没有及时给出学生相关的图片、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变化之快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发挥想象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