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学设计方案 |
范文 | 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通用1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常常需要提前进行细致的方案准备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地点数10以内的数。 2、对点数活动产生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动物园门票每人一张。 2、幼儿人手一份10以内的操作材料及排序板。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以去“动物园”游玩的形式,带领幼儿进教室。 点数9个小朋友。 师:我们要到动物园去玩了,请小朋友排队入场。请男孩子排在一起,女孩子排在一起,记住要从小红旗那开始,看谁动作快。 ①幼儿自主排队。 ②男女小朋友相互点数人数。 师:现在请男孩子来数一数女孩子有几个?记住要从小红旗开始。(男孩子数女孩子)再请女孩子数数有几个男孩子,要求一致。 二、延续情境:练习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的数。 (1)示范数10的数。 师:瞧,这是谁呀?让我们看看有几只? (2)提出操作要求。 师:动物园里这么动物,要请小朋友把它一个一个在排序板上排好队,排一个要大声数一个,看看你一共数到几个动物?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并对能力弱的幼儿提供指导或帮助。 (4)评价——请几名幼儿点数自己的操作材料。 师:你的是什么动物?请你从小红旗开始用手指一边点一边大声的数给我们看一看有几个?数完后追问:你数到了几个? (5)挑战:点数15以内的数。 动物园又来了许多动物,可是这么多数也数不清,谁愿意上来帮我数一数? 三、结束情境。 师:时间不早了,动物园要关门了,请小朋友把动物放回笼子,来排队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2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6个“应、桩、斧、厂、音、燃”;能正确填写量词。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3、继续学习默读的方法,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好习惯。 4、体会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懂得大自然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人类不能肆意地破坏自然,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课生字6个,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女孩等不同的语气。 2、体会鸟儿失去朋友的悲伤心情,懂得保护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媒体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媒体:瞧,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它的好朋友——大树唱歌,大树摇曳着茂盛的枝叶,正入神地听着……多么欢乐的时光啊!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鸟儿必须离开大树,飞到南方去,于是大树对鸟儿说(出示句子) 2、好朋友就要分离了,同桌演一演鸟儿和大树的道别。(注意读好小鸟的话) 3、师:鸟儿和大树依依惜别,明年他们还会见面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11课《去年的树》 4、出示课题,齐读 说明 直奔主题,让学生尽可能快地接触文本,防止因过多提问消耗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大树。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于是鸟儿问了、和,最后见到了的大树。 2、交流 3、默读,用直线划出鸟儿和树桩、大门、小女孩的三组对话 4、交流、出示 三、研读对话,读中感悟 1、小组分角色朗读对话 2、指名几组读对话,其余学生点评(感受鸟儿的焦急、担心和伤心) 3、好朋友不见了,鸟儿是多么地牵挂啊!这回请你和同桌合作,选择一组对话,发挥合理的想像给鸟儿说的话加上提示语,练习朗读。 4、大家读得都很用心,把鸟儿对大树的无限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动。谁愿意来演一演这只深情的鸟儿,在演之前再读读它说的话,要努力记住。 说明 一人演鸟儿,其余同学演配角。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在不知觉中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境。 5、鸟儿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个动人的故事,师生配合读3-12节。 四、加深感悟、升华情感 1、师引读最后一节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 1)鸟儿为什么要对灯火唱歌? 2)鸟儿为什么盯着灯火看?而且是看了又看? 说明 这里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发表自己的想法,如:它用自己的歌手寄托对好朋友的思念;它非常想念大树,舍不得离开它;鸟儿去年答应大树要来看它的,它很守信…… 3、说话训练 示: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接着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唱完了歌,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 4、回归课题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说——(读题) 去年的树,为什么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读题) 五、课外拓展 鸟儿依旧忘不了自己的好朋友,第二年春天,它又飞回来了,看见了怎样的景象?会怎么想?怎么说? 关于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三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主识字能力,所以部分简单的生字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对于读音较难、字形复杂的生字教师可以单独加以指导,但这并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结构,而是对其巩固复习。这虽不是课文教学的主要部分,却是教学的重要部分。本堂课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都不难,“桩”和“燃”可以用形声字的规律记忆,“应、厂、音”这三个字,大部分学生平时都已经认识了,难是难在“应”的后鼻音,“燃”容易和“蓝”的读音混淆,所以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关注的。 这篇文章中的对话较多,比较适宜学生表演朗读,我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深入童话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把学生真正带入文本的情境中。并在这一过程中,用“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可是,树不见了,只剩下树根留在那里。”这句话把这些零散的语言朗读串成一条情感的链,让学生在反复地朗读中一步一步的深化情感。 语文教学,永远离不开听说读写,永远是在想一想、读一读,读一读、想一想,想一想、写一写这样的过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课中,读、想、写并不是人为割裂的,读为想打下了基础,而想象写话又能促进更好地读,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将一步一步加深。对课文结尾这部分的处理,特别是两个“看”字的想象说话与朗读,也想体现这一点。在充分朗读、想象的基础上,学生最后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学生的语言选择是开放的,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调控能力,帮助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并及时记录好的词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素材。 教学设计方案 篇3教学目标 1.认识宽、虾等12个生字。会写贝、原等6个字。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 4.鼓励学生用笔画出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图课文插图 2.字卡、词卡 3.图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它像什么?(像一只高昂着头的雄鸡)你能够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吗? 2.让学生上来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的家乡,并说一说自己的家乡。 3.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五位小朋友,他们很爱自己的家乡。并把他们的家乡画下来,他们的家乡可美了,你们想看看吗?板书课题(24画家乡)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大家边看插图边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这五个小朋友分别来自哪里?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检查学生认识生字的情况。 (1)把生字娃娃的帽子去掉,自由认读。 (2)下面我们玩捡贝壳的游戏吧。(课件)生字娃娃躲到贝壳下面去了,谁读对了,贝壳就是你的啦! (开火车认读) 生字:宽 脚 捡 壳 按 虾 原 奔 密 楼 匹 市 (3)齐读生字 三、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初步感知课文后,说说你打算先到谁的家乡去。就选择到她(他)的家乡去,美美地多读几遍,等会儿展示给大家。 3.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看样子,大多数小朋友都想先到美丽的海边走一走,那我们就先到涛涛的家乡去吧! (出示第一幅图)瞧,这就是涛涛的家乡。说一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想知道涛涛是怎样夸自己的家乡吗?(自由读第二段) (2)涛涛的家乡在海边。他画的海是怎样的?(宽)。 (3)涛涛画的图上还有什么?(鱼和虾)哪里看出鱼和虾很多?指导朗读。 (4)这段有两个句子比较难读。(课件出示:他画的海那么蓝,那么宽,一艘艘船上装满鱼和虾。)引导读好两个那么感受大海的美及对大海的喜爱。看着这涛涛的家乡,你能用那么那么说话吗? (5)谁来当评委?(指名评)谁来读读?(指名读)我们来看着图背背这一句吧! (6)海边有金黄的海滩涛涛在海滩上干什么呢?我们一起读最后一句,感受涛涛快乐的心情。 (7)是呀,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不让人喜爱! 那就请美美地试着和同伴一起背背这一段吧! (8)能背了吗?好,我们来试一试。 (9)读了这一段,你觉得涛涛的家乡怎么样?此时此刻,你想对涛涛说点什么? (10)假如你是涛涛,你怎样向其他小朋友介绍你的家乡呢?(学生自由介绍) (11)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介绍。 4.小组合作学习任选一段 (1)小组商量你们喜欢去的地方!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按照前面的学习方法:看图——读文——看图介绍。 (3)学后小组汇报,全班感情朗读。 5.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还有三位小朋友的家乡没有去,你看,他们都等急了。下面老师决定让小朋友自由活动,你最想去谁的家乡就跟谁去,现在就出发吧! (2)全班交流自学体会。 (3)感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小朋友齐读整段。 (5)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到祖国的各处参观了,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现在我想和大家完整地读读课文。读到你喜欢的段落,可以站起来背。 四、游戏活动,巩固练习 1.出示词卡,认读词语 2.连线 涛涛 山里 平平 平原 青青 草原 京京 城市 山山 海边 五、拓展课文,课外延伸 1.指导学生画出自己的家乡。 我们刚才已经游览了五位小朋友的家乡,他们的家乡多美啊! 老师觉得我们的家乡也美,请大家拿出纸和笔,用绚烂的色彩来画一画自己的家乡吧! 2.介绍自己的家乡 你们想请你的朋友到自己的家乡去玩吗?下节课,老师请我们班的小导游来介绍介绍你的家乡。 板书设计: 画家乡 涛涛 山山 平平 画 家乡 爱家乡 青青 京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齐读课文。 2.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给同学听。 3.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家乡的美景。 二、巩固识字 1.出示认读卡片:认读生字 宽虾脚捡贝壳 原奔密匹市楼 2.你能用那么那么说一句话吗? 三、学习生字 1.抽读卡片:贝原爱男虾跑 2.哪些字是独体字?哪些是左右结构的字? 3.学生交流后汇报。 4.你能给它们组词吗? 5.小组读,比赛读。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找到结构的规律。 2.探索书写的规律。 独体字:在竖中线及横中线周围,书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字:左小右大。 3.指导书写。 4.教师相机指导。 5.描红,临写。 6.将自己写的好的展示给小组同学看,互相欣赏,互相评价。 五、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比一比,口头组词 虾 ( )现 ( )原 ( )脸 ( ) 吓 ( )观 ( )愿 ( )捡 ( ) 3.把下面的两个字组成新字,再组词。 板书设计: 24 画家乡 贝 原 爱 男 虾 跑 教学设计方案 篇4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4 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 .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 .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 CAI 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 超声波 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 2 .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 .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 2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 ! ( 学贵有疑 。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 愤 悱 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 .自由朗读课文。 2 .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 .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 .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1 .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 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 默读 2 6 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 怎样试验 实验结果 第一次 蒙住眼睛 仍能自由飞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实验结论: (3) 比较 4 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用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特别体验。 ) 2 .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 穿透 夜空, 听 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 让我们读读第 7 8 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 8 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 .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 9 自然段。 4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 .是呀, 超声波 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 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 (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 2 .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 ) 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 .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 .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5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的内容是介绍健康小常识。了解一些健康小常识。 2、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通过介绍可以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在认真倾听别人发言时,学会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习作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都可以,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口语交际和习作。 2、难点是阅读短文,回答问题。通过学习,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短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文章内容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应在多读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教学时间: 六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背古诗《夜书所见》和阅读《邯郸学步》 教学要求: 1、读读背背古诗,了解诗意。 2、阅读《邯郸学步》,明白成语含意。 教学重点:阅读短文《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 一、读背古诗:《夜书所见》 1、试读通全诗。不明白的查。 2、抽读,集体读。 3、了解含意:叶绍翁的《夜书所见》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想想: A: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B:你读后明白了什么? 4、精析:菊花围绕着茅舍,好像晋朝陶渊明的家,我绕遍篱笆边的菊花,一直到日渐西斜,不是在百花中偏爱菊花,而是菊花开过之后没有其他花开了。 补充: 菊花(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二、阅读《邯郸学步》 1、学生自读,扫清字词障碍。 2、通读短文。抽读,小组内读。 3、思考问题: (1)燕国的那个年轻人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2)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燕国的那个年轻人今天跟这个人后边走几步,明天跟那个人后面走几步,可学来学去,总是不像,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步法,又把自己原来的走法丢掉了,所以他最后连路都不会走了。作者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不能盲目,不能机械、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4、说说你的体会。由学生自由讲解,教师引导。 三、练习: 1、读背古诗。 2、讲故事《邯郸学步》,说清成语含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口语交际 教学要求: 1、介绍健康小常识,知道一些健康的科学知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 教学准备: 收集一些有关的健康小常识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揭示课题,引入。 二、分组介绍: 1、以四人小组介绍,并记一记笔记。 2、小组搜集整理。 三、交流: 代表向全班介绍。 提示要求: 1、自己向别人介绍时要注意口齿清楚、简明扼要。 2、听别人介绍时要认真、有礼,如有不同意见可作适当的补充。 3、因为每一种“小毛病”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法,但注意说话要谦虚,不能引起争吵。 四、练习: 整理你本课了解的健康小常识。 补充资料: ①剧烈运动后,不能马上坐下休息,实在走不动,也应请同学扶着走一段。 ②烈日下突然晕倒,要赶快到阴凉通风处,在太阳穴上涂风油精等。 ③上体育课时扭伤了,应先立即用冷水敷,让血凝固,24小时后再用热水敷。 ④课间不小心擦伤了,要及时用碘酒或双氧水消毒,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 ⑤要注意保护视力,课间一定要走出教室向远处看看,让眼睛作适当的调节。 ⑥流鼻血时,不能仰头,而应把相反方向的手高高举起。 ⑦春天的时候不能到外面小摊上乱吃东西,因为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 ⑧咳嗽时,可用冰糖、贝母炖梨子汤喝;⑨黄瓜和西红柿都很有营养,但两样东西不可以放一起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写你想写的内容。 教学要求: 1、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可以是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写读后感。 2、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不写错别字。 教学过程 : 一、读题目明要求,研讨习作提示。 最近,你有特别想和别人说的话吗?这次作文,就请你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比如,一件有趣的事,自己喜欢或讨厌的人,想对别人诉说的愿望、委屈,一次旅游见到的景物,自己一个奇特的想像……总之,写人、记事、写景、写物,编故事(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写读后感、观后感都可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注意不写错别字。 问:1、写什么内容? 2、要求是什么? 二、习作准备:教师介绍。 介绍本次习作在命题上没有任何要求,同学们可以任意写自己想写的人、事、物等。因此,同学们可以各展其能,写自己特有的想法,写与众不同的经历,写对你产生很大影响的人或事……关键是选材要新,角度要新,要让人有新鲜感,或出乎意料之感。 三、学生习作,教师指导。 四、写好后认真读一读,修改。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评讲习作。 教学要求: 1、通过评讲,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内容要具体。 2、培养学生修改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 教师介绍: 1、有趣就是有趣味。写到有趣的地方,要把自己深藏于内心的高兴、激动反映出来,做到乐在其中。 2.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既要把事情的全过程,即事情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怎么样,一一写清楚,还要把有意义、有趣的地方写具体。 3.要认真修改。文成于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我们从小要养成认真修改的好习惯,文章是否表现出有意义、有趣,事情经过是否具体,语句是否通顺,都要反复阅读,认真修改。 二、抽生读习作,全班评议。 1、是否通顺?完整? 2、内容具体吗? 3、怎样改,提出方法。 三、学生修改习作。 四、抽读优秀习作,共同欣赏。 教学设计方案 篇6【教材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这首诗歌具有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设计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 2、注意营造音乐的氛围,采取角色诵读,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美的情趣,体验优美、充满韵味的语感。 3、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了解小令的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片、录音带和 VCD 碟片。 2、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低声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学生凝神静听,乐曲像小溪般流入学生的心田。)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絮语般地导入: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以乐曲《橄榄树》为引子,激发学生兴趣,导入学习主题。 二、感知内容 配乐朗读:播放陈星演唱的《流浪歌》。“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冬天的风呀夹着雪花,把我的泪吹下……”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读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学生也许会联想起远在异地的亲人和流浪天涯的羁旅之人没有什么两样,从而产生共鸣。 教师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昏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让学生闭目想像,感悟其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学生踊跃发言、课堂活而不乱),并要求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创意作简笔画,加深思考。(学生的简笔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有的工笔,有的写意。) 配乐朗读,调动情绪;描绘情景,引导想像;交流发言,表达情感;作简笔画,加深印象。 三、研读与赏析 请一位学生模拟费翔的声音小声地唱《故乡的云》。“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过,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别再四处漂泊……”(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小声哼唱,充满感情。) 播放凯丽金的钢琴曲《回家》,烘托气氛。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请一位女同学将自己搜集的有关小令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并举例说明。(女学生们争先恐后)同时,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请一位男同学介绍《秋思》的意境,其他同学补充说明: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学生深入意境,进入角色。) 学生配乐(《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袅袅炊烟飘来了思乡愁……”)朗读。启发学生讨论:主人公的心境如何?(孤独而思乡。) 营造氛围,烘托情感,引导学生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四、拓展延伸 播放轻音乐《江南好》和《采花》,让学生放松一下,然后进行扩展性学习。 1、介绍20世纪初以庞德为先导的英美意象派诗人学习中国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宋词元曲的情况。(学生静静地听。) 2、《秋思》的意象分析及《秋思》对英美意象派的影响。 3、比较意象与意境的异同。(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正面激励。) 4、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5、提问:游子为什么思乡思亲呢,哪一首诗可以作证?(分组讨论《游子吟》。组织学生朗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扩展学习,开发教学资源。 五、课后延伸 1、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并低声播放《窗外》曲子。 2、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3、组织学生齐唱《常回家看看》,掀起高潮,结束新课。 搜集诗歌,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改写诗歌为散文,进行创新作文练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了一个音乐的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的激励,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得到了增强。这一节课还渗透了音乐和美术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设计方案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一些近义词,会用“欣赏”“津津有味”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和提高观察、理解能力。 2.了解小守门员和观众的外貌、动作、神态,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借助课文明确观察图画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介绍教材中出现的油画,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1.教师介绍油画作品: 教材中出现的这幅油画,是前苏联一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它生动地表现了一群孩子在紧张的学习生活结束之后的一场小足球赛。 2.明确看图学文的目的: 学习“看图学文”这类课文,要求同学们把看图和学习课文相结合。通过看图,进一步培养我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借助短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同学们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3.初读课文,纠正生字读音,解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①注意多音字读音: 课文中出现了四个曾学习过的多音字,教师可以借初读课文提醒学生加以注意。如:“空地”的“空”,应读“k^ng”,不要读成“k#ng”的音;“要数那位大个子叔叔”的“数”,应读“sh(”,不要读成“sh)”的音;“蝴蝶结”的“结”应读“ji6”,不要读成“ji5”的音;“不相干”的“干”应读“g1n”不要读成“g4n”的音。 ②课文中多次出现带儿化的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正确。如:“这儿”“两拨儿”“小男孩儿”“小女孩儿”“快点儿”“那儿”“一块儿”。 ③提醒学生注意课文中应该读轻声的字音。如:“地方”“阵势”“小弟弟”“小妹妹”“大个子”“叔叔”“那个”“身子”“眼睛”。 ④下面这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教师要注意纠正。如:“膝盖”的“膝”应读“x9”,不要读成“q9”;“前倾”的“倾”应读“q!ng”,不要读成“q9ng”;“往外”的“往”应读“w3ng”,不要读成“w4ng”;“津津有味”的“津津”应读“j9n”,不要读成“j9ng”。 ⑤注意辨析以下字形: “踢”与“惕”;“亿”与“忆”;“磕”与“嗑”;“津”和“律”。 ⑥理解词语: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包括生词)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如:“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一句中的“阵势”一词,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字典里查一查“阵”字,它的意思是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阵势”的“势”的意思是表现出来的样子。现在,再把“阵势”一词放回到课文中,学生就不难理解了。这个词,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用在课文中,就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结合图画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警惕(t@):对可能发生的突然情况时刻注意着。 候补:等着替补缺额。 闭目养神:闭着眼睛,修养精神。课文中把白狗人格化了。 回忆(y@):回想。 精彩:(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课文中指小足球赛踢得紧张、好看。 欣赏:认为好;喜欢。课文里指看足球赛的大个子叔叔坐在场边很有兴致地观看比赛。 (二)初步看图,借助图画,再认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划分结构段。 1.初步看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景物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从画面上看,这是一幅以人物为主的图画。) 画面上画了一些什么样的人物? (图画中画了一群孩子,还有一位叔叔。) 他们在干什么?你从画面上哪些地方观察到的? (图画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从画面上用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的球门和站在球门当中的小守门员,以及坐在一边的观众一致的目光里可以判断出画面上的人物在看一场足球比赛。) 2.初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叙述这场小足球赛的。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正确给课文分段。 老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这篇课文叙述的是图画中的场景。是放学以后的一场小足球赛。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哪些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这篇课文一共5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是讲守门员的,第3~5自然段是讲观众的。) 那么,课文第1自然段讲什么? (第1自然段介绍了环境——场地、时间——放学以后、人物——“孩子们”和“小弟弟小妹妹”以及“大个子叔叔”、干什么——赛足球) 接着,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这篇课文首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这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接着,介绍了守门员,这是文章的第2自然段。后面的3、4、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的表现。你想一想,这篇文章应该如何划分结构段呢? (这篇文章应该分三大段:第一段是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第2段是第2自然段,介绍了小守门员;第三段是第3~5自然段,介绍了观众。) (三)小结。 这一课是看图学文。我们在初步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又初读了课文。从画面中观察到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件什么事。在初读课文以后,我们给课文划分了三大段。这三段,先讲放学以后,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观众;接着介绍小守门员,之后重点介绍了观众的表现。这个写作顺序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仔细看图,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观察图画,并展开想象;运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借助神态、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借助课文明确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文字所描写的画面。 三、教学过程 (一)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 1.《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的,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划分的。看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分了三大段来写。作者先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接着,作者又写了小守门员。最后,分3个自然段写了观众的表现。) 2.作者为什么先向我们介绍“孩子们放学以后在空地上赛足球,吸引了不少的观众”这个内容,接着介绍“守门员”,最后才介绍“观众”的表现? (因为这是作者观察图画的顺序。作者是按照观察图画的顺序来安排他的写作顺序的。) 3.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仔细看图画,然后自由读课文,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观察的重点落在了哪儿?大家一起议一议。 (课文是按照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安排层次结构的,我们又知道作者的写作顺序(层次结构)就是作者的观察顺序。课文详细地向我们介绍、描述了小守门员的表现,以及不同的观众的不同表现,因此,作者观察的重点应该落在“小守门员”和“观众”的表现上。) 4.强调观察的顺序和重点: 我们常常提到写文章要讲顺序,要抓住重点写具体。其实,观察图画也要讲顺序,要能从画面中观察到作者所要表现的重要内容。这样,才能理解图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小足球赛》这篇课文,就是作者在有顺序地观察图画的基础上,抓住了画家所要表现的重点,用语言文字生动具体地给我们进行了描述。 (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借助图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浮现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1.指名读课文第一段,然后仔细观察图画,图文结合,边读边想:课文中哪一句话介绍了足球赛的环境,也就是地点? (“这块空地真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好地方”,“好”在哪里?看图画,想一想。 (“空”字说明来往行人不多,没有车辆通过,从画面上看,附近没有大的建筑物妨碍踢球,这样的地方正是比较理想的简易足球场,所以,说它是“赛足球的好地方”。) 2.“他们分成两拨儿,把书包和帽子堆起来做球门,就拉开阵势赛起来。”你在画面上看到的是哪一拨儿? (画面上只反映了其中一拨儿的一个守门员、一个候补守门员。) “拉开阵势赛起来”中的“拉开阵势”是什么意思?看看图画,从画面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可以看出来? (“阵势”,原是指军队作战时布置的局势,课文中,是双方相互对峙的紧张的场面的意思。“拉开阵势”就是紧张的小足球赛已经开始。从画面中小守门员叉开的两腿,手扶膝盖和专注的一双眼睛,可以看出足球赛已经“拉开阵势”,比赛将非常紧张。) 3.看图,再读课文,从画面上看,都有哪些人来观看比赛? (有“小弟弟小妹妹”,还有“大个子叔叔”。) 从文章中的哪几个词可以看出这场足球比赛很精彩? (“小弟弟小妹妹”是被“吸引”来了,“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 4.看图,学习课文第二段。 课文第二段(第2自然段)是作者重点观察“守门员”的一段。课文中,作者具体介绍了小守门员和后补守门员;图画里,“守门员”也是画家重点表现的画面中心人物。作者在重点观察的基础上,用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现的。读读这一段,看看作者抓住“守门员”和“候补守门员”的什么特点来突出这两个人物,表现球赛激烈的程度的? (作者抓住“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等特点来突出这个人物的。) 默读这一段,在文章里画出表现“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的词句。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课文先讲他的外貌和神态。“留平头”显得格外精神。“警惕地注视”,表现他对对手严加防备,十分专注的神态。“分腿弯腰,上身前倾”,表现他随时准备扑救险球的姿势。) 课文介绍了“守门员”外貌、神态、动作和姿态以后,为什么说“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这是作者对画面中“守门员”的一种肯定吗?还是赞扬?怎么理解? (“真正的守门员都是这样的”说明小守门员很称职,是作者对他的肯定和称赞。) 课文接着介绍“候补守门员”。看看图画,作者怎么知道他是“候补守门员”?他“一心想着快点儿让他上场,好显一显身手”,是作者根据画面上“候补守门员”的什么想象出来的? (作者从他的衣着、神态和站在守门员背后可以看出他是个“候补守门员”。作者根据他“腆着”肚子的动作,那急不可待、跃跃欲试的神情想象出来的。) 5.小结这一段: 作者用精练的笔墨,把全场唯一的两个队员的天真可爱、忠于职守的形象,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和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 6.看图,学习第三段,根据老师所列出的表格,边思考问题,边讨论,然后把答案填写在表格里。 第三段(第3~5自然段)讲观众观看足球赛的情形。看看图画,再读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的?具体描述了几位观众的表现?他们分别是谁?每一位观众的表情和形象一样吗?作者又抓住他们各自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观众的表现从侧面说明了什么? (头一句先总说观众的眼神:“都望着远处的场地”。接着,按照由中间到两边、从小孩到大人的顺序对观众作了具体描写。课文一共描述了七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大个子叔叔),还附带讲了一条白狗的样子。所描写的人物表情和形象都不一样,分别抓住这些人物的特点写得既简明又具体。) “搂着小弟弟的红领巾可能来迟了,他坐在最边上,也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局势的发展”指的是什么?“全神贯注”是什么意思?其他观众全神贯注地看比赛,你是怎么知道的? (“局势的发展”指的是足球场上,比赛变化的情况。“全神贯注”是全部精神集中的意思。从作者对其他观众的动作和表情的描写中看出其他观众也在全神贯注的观看比赛。) 在所有描写的观众里,哪一个观众最引人注目? (大个子叔叔)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津津有味”是什么意思?从“孩子们踢得太精彩了,也许引起了他小时候的回忆”结尾的这一句话,“精彩”是什么意思?可以知道“大个子叔叔”曾经是个足球行家,能把足球行家吸引,说明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场小足球赛十分精彩? (“津津有味”是有兴致、极感兴趣的意思。“精彩”是(表演、展览、言论、文章、等)优美、出色的意思。课文里形容小足球赛紧张、激烈、吸引人,能把“大个子叔叔”吸引,说明小足球赛水平很高,踢得精彩。 全篇文章没有一词一句是对比赛场面的描写,贯穿全文的内容除了对“守门员”的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就是描写观众观看比赛时的动作和表情。可是,全篇文章却使读者经历了一场紧张激烈、精彩的小足球赛。) (三)总结课文: 这篇看图学文“小足球赛”,反映的是一群孩子在空地上赛足球,小守门员警惕地注视着对方的场地,一些小观众和一位大个子叔叔正在出神地观看这场比赛。配合本课的图画是一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画面角度新颖,人物形象逼真。作者按照观察顺序来安排写作顺序,把看到画面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描述出来。使我们借助课文,明确了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重点;又凭借图画帮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文字所描写的画面,从而产生联想,加深对图画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做辨析近义词和造句的练习。 1.辨析“注视”“望着”“盯着”三个词语。 这三个词语都有“看”的意思,但词义有一些差别:“望”,有向远处看的意思;“注视”强调十分注意地看;“盯”,则指视线集中于一点地看。 他警惕地(注视)着前方。 守门员和观众都(望着)远处的场地。 戴红帽子的小女孩,眼睛(盯着)远处。 他面带笑容,(看得)津津有味。 这样用词,既准确传神,又避免了单调重复。 2.引导学生先理解“欣赏”和“津津有味”两个词语的意思,再造句。 ①解释:“欣赏”一词有两种解释: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认为好,喜欢。“津津有味”是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②找出课文中带有“欣赏”和“津津有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句子中应该是什么意思。 “小弟弟小妹妹被吸引来了,路过的大个子叔叔也坐到场边,欣赏他们这场球赛。”这里的“欣赏”是认为好,喜欢的意思。 “他面带微笑,看得津津有味”。意思应该是看得有滋味,有趣味。 ③在生活中,什么事物是值得我们欣赏的?学生讨论之后用“欣赏”造句。 (生活中,音乐、诗歌、戏剧、舞蹈、绘画、摄影、体育比赛等事物都值得我们欣赏。例句:周末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音乐厅欣赏音乐。) ④在生活中,当我们想表达看得有趣味,听得有趣味,吃得有滋味的时候,都可以用“津津有味”这个词。 例句:这本书,我一气呵成地把它读完了,真是看得津津有味。 教学设计方案 篇8教学目标: ①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 。 ②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③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感知内容,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课前准备: 1、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搜集。 2、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以开阔视野, 3、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诵读欣赏、体味品位、揣摩运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为那洋溢的诗情所感染,为那盎然的生机所激动。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 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朱自清先生在散文《春》中所描绘的景物就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春》,了解感知作者是怎样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的。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二、感知内容 a、老师配乐范读 b、认知性朗读,读准字音,疏通字词,朗读中教师正音,学生圈点。 c、感知性朗读,朗读时记住课文内容,并将大屏幕上的画面按课文内容的顺序重新排列,从而理清文中的思路。 研读与赏析: 朱自清先生将自己的感情融于景物中,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那小草,那春花,无不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至于也撩拨起我们的喜爱之情。 ①潜心精读: [问题组] a、你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 b、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读一读,读出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体味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每组推举一人全班讨论发言。全班讨论回答,明确上述问题。 “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一题,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感悟,可以是一个词用得好,可以是一句话写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在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之后,同学们针对自己喜爱的图画,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非常精美的语言。文章开头写盼春,以“脚步近了”始,以“领着我们上前去”终,起于拟人,终于拟人,体现了结构的美妙和严谨。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 ②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作品的意境、风格,读出对春天的由衷的赞美,小组展开朗读竞赛,学生可以互评。看画面朗读,背诵。 体验与反思 三、质疑交流 1、阅读了本文,你的感受是什么? 2、面对着这大好春色,你准备做些什么? 3、你还有哪些问题没解决? 学生讨论后,可以向老师质疑,可以向同学提问,以形成对文章的进一步学习与探讨。 [明确]作者笔下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如同一幅幅细致的工笔画,侧重描绘的是自然界之春。而迎春图则是集中笔墨描绘了人勤春早之春。作者像是一位丹青高手,通过细致观察,用心灵,通过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②拓展延伸 有人说:“春天是插花的能手”“春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春天是个美丽活泼的仙子”……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同学们可将自己搜集的关于春的诗文互相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 篇9【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写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描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这是一篇最典型的亲情教育文章,是颂扬父爱的经典之作,最适宜用来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1、通过此文去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从而体察那种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对父母的爱。要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2、品味全文寓深情于质朴的语言描写,父亲的话言浅意丰,语短情长,寓浓郁的情感于平淡似水的对话中。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悉心体察,提高鉴赏品位,感受父子深情。 3、训练学生整体上学习与运用语文的能力。 4、强调语文学法的指导、最基础的语文能力的形成与良好语文习惯的培养。 【学情分析】 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真挚的父爱与朴素的文字,在舒缓的语调中自然流淌。对于这种形式的父爱,学生极易浮光掠影,不去也不易深入察觉。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着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对重点段落的反复品味,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朱自清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积淀后,通过讨论交流,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交流与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通过关键词语,句子表达特殊感情。 3、领会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感受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联系自身,净化灵魂 【重点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法学法】 朗读法、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我们的梳理,文中几次刻画了父亲的背影?作者几次流泪?几次自责?文章表达了说明主旨呢?背影当中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次呢? 齐答:第二次刻画背影 师:那第二次为什么会给大家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呢? 生:因为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的时候很具体、很感人! 师:是的作者笔下的第二次背影真的让我们心疼,让我们感动,那我们这节课就继续走进朱自清的望父买橘 刻画背影,也就是文中的第6段,来感受那朴实而又让人难以忘记的背影,开启我们新的感动心灵的旅程。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感受父子情深; 2.揣摩语言,赏析背影细节描写。 目标就是方向,希望这节课的你们都能有所收获! 首先,我们一起来到感动心灵之旅的第一站——读感动。 课件出示第6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自学指导一:读感动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和组内成员一起带着问题交流你的感动,然后在班级内分享。 看大家都说的热火朝天的,老师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动: 师: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让学生齐读),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她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接着又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学生齐读句子,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师:作者又写了什么?(父亲爬月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齐读相关句子。这几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这个句子作者运用了哪几个动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的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紧张啊!同样,倾字也用的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课件出示: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答:第一问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情感反应烘托这个背影。作者描写背影的镜头是一个,一方面是因为父亲的动作确实不利索,另一方面也是详细描写展现形象的需要。这个“慢镜头”到父亲爬上月台就停止了,父亲的背影也就定格在了那里,深深地触动了,我也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第二问: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最能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所以作者写得这样详细。 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分享了文章让你感动的原因,那么我们的列车即将驶入第二站——品感动。 请同学们朗读第6段让你感动的句子,注意语速、语调、重音、停顿,要读出感情。 课件出示: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请大家齐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12,深青布棉袍,蹒跚13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找人读: 师:下面就让我们在感动中再次揣摩这几句话,完成本节课的最大挑战。大家有信心吗? 自学指导二:品感动 从描写方法角度来进行赏析: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特 点: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 分 类: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环境等方面的细节描写。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作 用: 一、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 二、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三、深化作品主题。 解题规范:运用……描写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生动形象第刻画出人物……的行为状态/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品质/心理/情感。 请从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的角度来赏析第6段中的画线句子。 例:运用动作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刻画出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突出了其动作的艰难,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这一系列的动词细腻、简练地写出父亲攀爬月台的整个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以及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 当堂训练:学感动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来品析下列句子: 1.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2.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把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3.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四、课堂小结:忆感动 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成千上万。本文以小见大,将父母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挚爱全部凝聚在这个背影里。 下面请大家再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感动: 本文以背影为线索,追忆了作者与父亲在车站惜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真挚深沉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思念。 五、拓展延伸:说感动 其实何止是父爱,所有的亲情都是无价的。世间的爱有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却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温暖着我们的生命历程。生活中,让我们感动的至爱亲情有很多,想一想,你的父母平时是怎么爱你的,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六、布置作业: 今天老师想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请大家回去之后给你的父母倒杯茶、端碗饭、洗次脚,并对他们说:“爸妈,您辛苦了!” 七、结束: 再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向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所以同学们,对我们的父母,请大家少一分埋怨,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多一分感恩,这样我们才能无愧于自己。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资料,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主要资料。 3.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课文,解决问题 1、“谁和谁争吵”(“我”和克莱谛)板书:“我”、克莱谛 2、“为什么争吵”。 ①自读1―4自然段,边读边想 ②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就应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二、导入。 1、通过预习我们明白了争吵是发生在:我和克莱谛之间的股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场争吵中,体会友情的珍贵。 三、再读课文 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四、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读书,自己学习了生字、弄清楚了“谁和谁争吵”和“为什么争吵”两个问题,下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练笔: 选取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友爱的事写成片段。要求资料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好处。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述,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述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情绪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就应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就应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动作“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上节课我们提出的问题。 2、出示问题:“怎样争吵”。 3、学生自读1―4自然段。 4、指导朗读描述怎样争吵的句子。 ①讨论,当克莱谛弄脏我本子后,我为什么报复他,弄脏他的本子?(心里嫉妒) ②理解“嫉妒”一词。 ③指导朗读描述克莱谛生气的句子。 5、解决“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的句子。 ①学生自读5―8自然段。 ②讨论争吵后我的表现。 a.“我觉得……多好!” b.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c.指读 ③“我记起……怎样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读出矛盾的心里) ④克莱谛有怎样的表现?(克莱谛……悲哀) ⑤从这段话中,你觉得克莱谛会想些什么? ⑥指寻朗读第7自然段两人的对话。 ⑦这时“我”却在想些什么?(只是想到防御) 6、解决“争吵的结果”。 ①自读9―13自然段 ②请提问的同学回答(重归于好)板书:重归于好 ③指读9―13自然段 ④理解“举起尺子”含义 ⑤分主角朗读 7、解决“争吵这件事使我们明白了什么?” ①自读14自然段 ②讨论:结合课文资料理解父亲的话的含义。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通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描述,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教学反思: 在这个单元中遇到了其中的一篇《争吵》,平心而论我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可能是因为我们和意大利在文化等很多方面都有着许多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为人处事的原则,所以我对这篇文章中的小主人公之间发生的问题,一向都存在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一向都存在着一些困惑。 《爱的教育》上学的时候我读过,但是之后有事情给耽搁了没有读完,当时读的感受觉得太喜欢那里面描述的情景了,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善良,所有的矛盾都那么容易迎刃而解,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会主动地承担职责,遇到好的事情的时候大家都会把荣誉让给别人,那里的人都特别的善解人意,无论怎样样的孩子最后都能够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真是个完美的大同世界。 特别是结合我最近自己的一段经历,我觉得在校园中的孩子特别单纯,因为我们都会用真善美去影响孩子们,一旦发现他们如果有些不美的地方就会想尽办法去引导,期望他们都成为一个个完美的人。但是社会上是这样的吗?社会没有黑暗吗?社会里没有坏人吗?我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同时也会被人笑为“书呆子”,所以很多经历都是因为自己太美化了这个社会,但是我担心自己这样完美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们缺少对于社会实际状况的真正认识,让他们在社会上走弯路,受到伤害。但是从我的内心深处我想用世间最完美的东西来浇灌他们,但是就是这样坏人就能放过他们吗?坏人能因为他们的单纯就对他们网开一面吗?如果他们在社会上受到伤害了才反应过来原先在校园里经历的都是迷幻的、都是空想的,我想这也会违背了教育的初衷。我困惑、矛盾。 教学设计方案 篇11教材分析: 《麋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记叙文,它介绍了我国珍稀野生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学情分析: 教学这篇课文,不仅让学生了解称为“四不像”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同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也要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的的教学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的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 3、学次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 教学难点: 学次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并查阅麋鹿的资料,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大丰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我们认识了一种漂亮的野生动物,它是谁呀? 2、看课件,欣赏课件中的内容,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3、让我们回到课本中去,看看课文主要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文主要给我们讲了哪些内容呢? (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 2、同学们,麋鹿还有另外一个名称,人们也称它为“四不像”,为什么叫“四不像”呢? 过渡:正是因为它有这样奇特的外形,所以在我国古代的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把“四不像”当作姜子牙的坐骑,更增添了它的神秘。 3、麋鹿独有的外形特征,跟它的生活习性有关系吗?请同学们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麋鹿生活习性的句子,谈谈体会。 4、是呀!正是因为它拥有独特的生活习性,才富于它奇特罕见的外形,以便它在自然环境中生存,那文中还给我们介绍了麋鹿的哪些生活习性呢? 5、同学们,正是因为麋鹿拥有这些多奇特的地方,于是在麋鹿的身上,还有着一段传奇经历呢,大家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故事吗? 请自由的读课文5—7自然段,读到又感受的句子,可以用笔做做记录。 过渡:是啊!麋鹿的传奇经历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感动,正是因为国家的强大,繁荣,又使这些小动物从新回归故土,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讨论探究 同学们,当我们再次回顾麋鹿的传奇经历时,你会想到什么呢? 四、角色扮演 如果你是这些可爱的小麋鹿,当你回到祖国的土地上时,你会说些什么? 五、总结质疑 1、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六、作业 请写一段关于麋鹿的小片段,说明清楚麋鹿的特征。 教学设计方案 篇12一、教材分析 《爱莲说》位于河大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2课《短文两篇》的第二篇。 本文和《陋室铭》一样,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对古文的学习以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较短时间内理解大意。但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学生还有难度,需要小组讨论和教师的点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合作探究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的美,能找出描写莲的句子,并体会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能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教学难点是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五、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1、教学方法 根据本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总之,本堂课我所注重的是通过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指导来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拓展能力的培养,从而推动学生进步。 2、学习方法 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要多读课文,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能自主疏通文意,对疑难问题可与同学探讨,或与教师交流请教。教师再采用指导,点拨的方式,对文章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只把获得答案的途径点拨引导出来,促进学生思考,从中悟出课文思想内容。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有关莲花、菊花、牡丹的照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种花?为什么? 师说导语:美丽的花儿惹人喜爱,陶渊明最爱菊,用菊花来表明自己喜欢归隐的志向。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毕生酷爱莲花。他爱的是莲的什么呢?我们一起从《爱莲说》中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美丽的照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做到了简单、明确,及时。) 二、走近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 1073),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屋讲学,世称“濂溪先生”宋代理学创始人,著《周元公集》。 (设计意图:对作者作简单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知识的积累。) 三、预习检测 多媒体出示: 1、《爱莲说》选自______作者是_____,字_____,______朝,______家。 2、《爱莲说》是一篇______,通常借______说明_____。 3、生字注音: 甚蕃( )不蔓( )不枝 亵( )玩鲜( )有闻 (设计思路:多媒体出示作者简介、文体知识、生字注音题,让学生自己完成,考察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从而完成生字,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的自主学习。)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媒体出示《爱莲说》课文内容,学生齐读,然后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在课文中用“——”划出来) 2、文中除了写莲花,还写到了什么花?是如何写的? 学生自主学习。从书上划出来。代表回答,师点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齐读课文,可以更好保持学生主动参与的角色意识,问题的设置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五、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疏通文章的大意。班内交流翻译的成果,疑难句子师可以给予指导。最后多媒体出示课文翻译,加深学生的印象。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自读,尝试疏通文意,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六、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1、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莲花生长环境的句子。 2、哪些句子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3、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莲花的风度?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答案,师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导,使学生掌握了文章的脉络,体会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 七、听读课文,感悟主旨,了解写法 多媒体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一边欣赏美丽的图片一边小声跟读,最后完成有关主旨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在完成主旨填空题的过程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莲花的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怀,并简单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 八、课堂随笔,能力提升 多媒体先出示有关竹子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布置写作任务:请抓住“竹”这一植物的特点,赋予它某种精神品质,写一段(50到80字左右)话。 可让学生当堂展示自己写的作品,并大声朗读出来,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托物言志 菊————隐逸者 莲————君子者 牡丹————富贵者 (设计意图:此板书根据直观性原则,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学生能从中抓住要点和精髓,深入理解全文,把握人物思想感情。) 八、课后反思 《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托物言志写法的代表作。作为一篇意蕴丰富的咏莲名篇,我还是想通过这片文章的教学,让学生能理解作者“物之形”——“物之品”——“人之品”的一个思维过程,并且能学以致用。 这堂课,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其他的课文,我也适当采用了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教学设计方案 篇13一、教材分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组的一篇感人的文章。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作者为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设置了一个典型的环境,山洪暴发,洪水肆虐,人们只有唯一的退路——那座窄窄的木桥。从而以“水”的上涨为线索,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用一个普通老支书生命的一瞬间的闪光行为,使作品凸显出人性的美。因此教学中要“以读为主,以读促悟”,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从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还要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1.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3.文章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二、设计理念 《桥》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教材特点,本案设计了“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体味人物内心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2、积累课文的特殊语言,了解课文的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色。 3、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重点 1、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流程 一、情境朗读,引入课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桥》(板书桥) 2、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吧。我们来合作朗读,老师度描写环境的段落,同学们读描写人物的部分,注意接。 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生(齐):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师: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生(齐):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师: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过渡)疯狂肆虐的洪水,像魔鬼和野兽一般威胁着摇摇欲坠的木桥,也威胁着全村一百多号人的生命!危难时刻总会有英雄挺身而出!谁是英雄?你知道他的名字吗?(但1是,我们知道他的身份,你知道吗?他就是——(老汉){板书} 二、品味语言感悟老汉的形象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老汉的世界,看看面对可怕的洪水,他有着怎样的表现。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7-23自然段,画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圈出最能表现老汉特点的词语,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1、学生自学。 2、读完了吗?我,们来交流交流。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生:我从第8自然段的“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这句话感受老汉的冷静。 师: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老汉的冷静? 生:我从“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中的“不说话”和“盯”字感受到老汉的冷静。师:你的理解很准确,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老汉的长相——(清瘦)。 师: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健壮、魁梧,他是那样清瘦,可是这里却说——“他像一座山”这是为什么? 生:老汉镇定得像一座山。 师:仅仅是镇定得像一座山就让乱哄哄的人群停住脚步吗?师:你站在那里,人们会挺住脚步吗?生:因为他是党支部书记师:村干部很多呀 生:因为村里人都拥戴他,他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很高,所以他就像一座山。师:是的,因为全村人都拥戴他,所以村民们看到希望,在村民眼里,老汉就是一座(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师:老汉这种镇定自若的神态正好和前面的谁的表现成了鲜明的对比?(群众)板书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采用对比的手法,更加突出老汉的威严,冷静。师:你能读出老汉的冷静和威严吗? 师:从你的朗读中老师看到了一个临危不乱、镇定如山的老汉。(2)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过渡:在老汉的组织下,村民们最终怎样过桥? (课件出示)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1、依次是什么意思? 2、人们一开始是依次上桥的吗? 生:不是。 师: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师:读了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里有三个感叹号。我感受到老汉说话的语气一定很急切。师:老师吧老汉说的话改一改。 (课件出示)老汉沙哑地喊话:“乡亲们,这座木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排成一队按顺序过桥。如果你是共产党员请排在后边,让普通老百姓先过去。好吗? 师:乡亲们——读 2师:这样写会不会,为什么? 师:你看,这种情况下,老汉的沉着冷静,那用的语言是这样的简洁、干脆。语气是这样的坚定有力。既符合当时的情景,有符合老汉的性格特点。这是文章的又一写作特色。 师:“桥窄!”是说这里非常——危险;“排成一队,不要挤!”是说——过桥的方式;“党员排在后边!”是说——排队的秩序。 师: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面?因为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此时此刻,党员要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才像一座山啊! 师:谁能学着老汉喊一喊?(指名读)。 师:在老汉的组织下,他是这样要求人们依次过桥的:党员排在——生:后面。 师:排在前面的是——生:村民。 师:排在最后的是——生:老汉。 师: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生:有。 师:来,人家先过去。生: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师:从哪里看出来?找句子。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从这个“拥戴”这个词中,我知道了。 师:整句话中? 生:这句话中我知道这个老汉是党支部书记,他可以先走了吧——把村民放在后面。师:整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们没有到达之前,老汉已经先到了桥头那里,对吧?这说明他完全有机会——自己先—— 生:自己先走。 师:那他为什么不先过桥?来,请你。生:因为他要保护他那的村民。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是全村人的党支部书记。 师:老师想问一下,党支部书记是多大的官?你们知道吗?生:像村长——村长,相当于村长。 师:就是说是整个村里最大的那个,是吗?相当于整个班的——生:班长。 师:你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样说组织村民们安全地过桥,是这个老汉,是这个老支书的—— 生(齐):职责。 师:他履行了他的职责,我们用个成语来说,叫做——生:忠于职责。 师:老汉有机会先过桥,他不过,而是组织村民们先过,自己最后才过,这种行动还可以叫做什么? 生:舍己为人。 师:好,请坐。老汉他自己不先过,还要求全体党员后面才过。因为他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那他是怎样要求全体党员的呢?我们来角色朗读。谁愿意来跟老师合作一下?好,请3你。来,老师先当党支部书记。好吗?注意接。(朗读略)现在你是女支书,好吗?(交换角色,再次合作朗读,朗读略)好一个威严的女支书。请坐。同学们能够像她这样读一读吗?来,自己练习下。(学生练习)现在,你们就是老汉,就是那一位老支书,在风雨交加、山洪咆哮的黎明,面对一百多号疯了似的拥过来的村民,你沙哑地喊话, 一、二,齐—— 生: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师:党员也是人。 生: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三、设置矛盾,体会父亲形象。 1.同学们,老汉的大山形象让我们刻骨铭心。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14至23自然段,划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师:划好了吗?老师把他们相关的几个自然段打在屏幕上。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师:老汉这一“揪”意味着什么?生: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了。生:小伙子离死亡越来越近了。 师: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这真是一个——-生:这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老汉。(不徇私情) 师: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意味着——(老汉把生的希望留给小伙子)。 师:我们再来看看小伙子的表现。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似懂又非懂,令人费解,是吧?如果你读了下面这段话,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课文第21至27自然段。师:读到这里,你心里又有什么感受? 师:作者为什么在文章最后才交待老汉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生:增添神秘感,更加突出老汉的大公无私。 师:这种写法也是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色——设置悬念,结局意外 四、理解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为什么用桥为题?生、桥就了人们的生命。 生、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 师:老汉用他那共产党员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高尚情怀铸造了一座延续生命的桥。(板书生命桥) 五、激情诵读、总结全文 接下来,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平民英雄,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生(齐) 师:一座山呐,乡亲们的靠山,再读生(齐) 师:在这危急的时刻,他是一位果断的老支书读生(齐) 师:沙哑的喊话,再读生: 师:他同时也是一位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生:(齐) 师:一座窄窄的木桥消失了,可是一个老人,一个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个人心里架起了一座永远的生命的——起立生、(起立)桥 六、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 2、推荐阅读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她看见了缓缓流动的小河,却看不见老伴忙碌的身影; 她听见了小河潺潺的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爽朗的笑声。 生②:她看见老伴仿佛站在水中微笑,却看不见老伴贴心的关爱; 她听见了小鸟的啼叫,却听不见儿子亲亲热热地叫一声“妈”。 生③:她看见了那冲垮的木桥的残桩,却看不见老伴过桥时坚实的背影; 她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真心的问候。 师: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最熟悉的声音。 教学设计方案 篇14一、导入 1、出示“花海”、“人海”,这两个词形容什么的呢?那你能猜猜“林海”是什么意思吗? 2、师: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 3、出示课题《林海》(板书) 打开课文152页。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 有个别难认的字可以参照黑板上的提示(酿造椽柱高不可攀盛气凌人) 2、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个方面的景物?(岭、林、花、木、人) 三、精读课文,欣赏大兴安岭的美 1、你最喜欢大兴安岭的什么景物,找到相关片段仔细读一读,并说说你从哪句话读出了它的美? 2、生反馈:你觉得哪里最美,哪句话让你觉得写得最美?师相机引导 重点引导: (一)、“岭” ①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大兴安岭很温柔。) B、我想把这句话改一改,你们帮我看看好不好? ppt: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C、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②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B、重点理解“看了几个钟头,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厌。”(大兴安岭面积很大,各条岭各具形态。) C、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③多少种绿的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树的种类很多) (二)“林” ①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A、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树是怎么样个美法?(银白色,青色相结合) B、景物如画,已经很美了,作者写得更美,你再来读读这句。欣赏比喻的手法。 C、朗读指导 (三)、“花” ①我是爱花之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我这么爱花却还是叫不出这些花地名字,可见这里花地种类是非常多的。)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A、作者笔下的兴安岭简直是位曼妙的少女啊!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她?续说: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 B、是啊,多美啊!老舍用了寥寥数语就把静态的大兴安岭写活了。 (四)与人密切相关 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这是一种有生活气息的美,是一种亲切的、舒服的美。) 四、总结: 大兴安岭的美不仅仅限于这种自然的美感,她的美并不空洞,她的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难怪作者游览大兴安岭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出示ppt第一段文字)齐读 “我总以为走进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 教学设计方案 篇15教材分析: 《鲸》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说明性文章。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这篇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每个自然段基本上讲了一个意思。另外,课文在表达上运用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多种说明方法,通俗、生动、准确地对鲸的特点加以说明。 本文第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作者抓住了鲸的饮食、呼吸、睡觉、生长四方面的特点,恰当地运用了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方法来具体说明。作者能抓住鲸的特点写,使读者清楚地了解鲸这种独特的海洋动物,读后印象深刻。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滤”“肺”。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复习、学习有关说明方法,并学习运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是抓要点了解内容,初步认识课文所运用的分类别、作假设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语,导入新课 1.明确导语学习内容及方法 勾画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2.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怎样介绍“鲸”的? 二、自由读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词语,也可以做上标记。试着把课文读通顺。 (1)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在字音上注意“滤”。在字形上引出“肺字,及时指出注意右半部分不要写成“市”。 (2)理解“上腭”和“卵生”等词语。 2.再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给我们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勾画相关的语句。 3.请学生汇报课文都介绍了鲸的那些知识。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家集体补充,理清文章的脉络。 给课文划出段落: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鲸非常大;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鲸是哺乳动物,不是鱼。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鲸的种类。第四段:(第4一7自然段),写鲸的生活习性。 4.再请学生结合着板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用最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三、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1.师:课文是介绍鲸,为什么先介绍象? 请同学们再在课文中找一找哪里还使用了这样的说明方法,引出:“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让学生举一反三,师指名读读上面的两句话,体会一下鲸的大。 2.找到课文中描写鲸的重量和长度的语句读一读。体会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1)比较句子,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鲸是一种庞大的动物。” “最大的鲸有16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2000公斤。” (将具体数字改成“庞大”等模糊概念,让学生与原文比较,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 (2)试着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鲸。 3.出示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它要是张开嘴,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这里使学生体会举例说明法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让读者很清楚,所以,我们向别人介绍事物时也要学会运用这些说明方法。 4.进行朗读指导。 四、作业布置 1、找说明方法填表 2、收集有关鲸的资料 板书设计: 9、鲸 形体特点-----大、重、长 进化过程-----哺乳动物 种 类 -----须鲸和齿鲸 生活习性-----进食、呼吸、睡觉、生长 教学设计方案 篇16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麋鹿是我国的一种珍稀动物,能说出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2.从麋鹿多灾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保护他们。体会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激发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以及它的传奇经历。 学习难点: 从麋鹿多舛的命运,领悟到野生动物的命运往往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学习准备: 搜集有关麋鹿的资料课件 学习流程: 一、学情调查 (1)检查生字词语: 难读的生字就藏在这段文字里了,请试着读一读。 麋鹿俗称“四不像”,其角、尾、蹄、毛等独具特色。 麋鹿也是哺乳动物,胎生,孕期长,生长慢,喜欢生活在气候温和、林茂草丰的沼泽环境中。 麋鹿曾因在战乱中惨遭杀戮,在故土销声匿迹。后来,在颠沛流离并几乎要灭绝于欧洲时,英国的贝福特公爵深明大义,收养了世界上仅存的18头麋鹿于自己的私人别墅——乌邦寺,由于饲养得法,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1986年8月,39头麋鹿结束在海外的漂泊生活,经过长途跋涉,回归故土,回归自然。至今,麋鹿总数估计已逾千头。 2.课文是围绕 ( )、 ( )和 ( )来向我们介绍麋鹿的。 (设计意图:这两个内容是对学生上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一方面是检查生字词,一方面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衔接。) 二、质疑探究 (一)学习课文2——4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点。 1.麋鹿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呢,请仔细阅读第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外形特点的句子,用“ ”画出描写生活习性的句子。 2.在小组中交流找到的句子。 (设计意图:通过勾画句子,让学生阅读文本,走进文本,准确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二)自主合作学习“传奇经历” 1.麋鹿不仅有奇特的外形,而且还有传奇的经历。自读课文第5-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时间的词,并思考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也可以用文中的词句概括) (温馨提示:先读课文自己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写在展板上) 2.用心再去读一读5—7自然段,看看哪段经历吸引着你,并牵动着你的心,画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麋鹿的坎坷经历。) (三)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了解麋鹿的生活环境麋鹿回归祖国,回归大自然,开始了新生活。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个“新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四)结合麋鹿的传奇经历,说说麋鹿的命运与什么有关? (设计意图: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达标检测 本文详细介绍了麋鹿的 ( ) ( )和 ( ),让我们认识了麋鹿奇特的外形: ( ) ( ) ( ) ( );独特的生活习性: ( ), ( );从麋鹿的传奇经历,我们明白了麋鹿的命运与 ( )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应该 ( )。 四、拓展延伸 我国还有许多珍稀动物,请搜集收集国家级保护动物的资料。 教学设计方案 篇17教学目标: 1、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了解叶的科学知识。 2、欣赏关于叶的诗词美文,理解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语言运用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文本探究体悟叶的内涵。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叶的科学知识和价值功用。 2.收集各种形状、各种色彩的叶,可以是实物,也可以是图片。 3.自读《叶》相关的诗文,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4.搜集有关写叶的成语、诗文、歌曲等。 5.请喜爱表演的学生写关于“叶的非凡本领”的剧本,表演并实况拍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会关注明艳动人的花儿,也会赞颂默默奉献的根儿,却往往忽视毫不显眼的叶儿。为了领略曾被忽略的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叶的家族世界,(电子白板展示12种叶的图片) 二、叶的姿彩 1.看了这么多的树叶,同学们非常欣喜,那你是否了解这些叶儿呢?有请了解这些叶的名称的同学上前来填注它们的名称。(学生在电子白板上填注叶的名称) 2.其实老师给大家看的图片只是叶家族中极少的成员,相信同学们肯定比我搜集了的叶,请同学们说出你手中的叶的名称,并从形态、色彩等外观特征角度出发简要地向我们介绍一下。 3.思考:同学们能否概括一下叶的姿态、色彩有什么特征。 小结:(电子白板重新展示叶的两幅挂图)叶以多姿的形态,丰富的色彩装扮着大千世界。可是有人却说:“叶子太渺小了,你看鲜花儿那么娇艳,给人们带来愉悦;果实那么诱人,给人以甘甜,叶子又有什么用呢?”这种说法叶家族可不认同,他们立誓要让人类了解自己的本领。 三、叶的本领 1.我们一起来看《叶的故事》。 情景剧表演,在表演中展现叶的非凡本领。(电子白板播放学生自编自演的情景剧。) 2.从情景剧中你发现叶有哪些本领? 3.你还知道叶的其它本领吗?请补充说明一下。 小结:原来,叶子具有这么多的本领。看来,人们确实对叶子了解不够,如今我们不得不对叶子刮目相看了。 四、叶的声音 叶,因默默无闻,不为众人所追捧。但就在这无声的世界里也有美妙的音符跳动,你听……(电子白板播放叶的音乐。) 请同学们从课本上或是自己搜集的诗歌中找出一首和能乐曲相配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诵。 学生先自读,再全班展示朗读,学生评价。(电子白板播放2-3首乐曲)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的配乐诗歌朗诵,令人印象深刻。前人除了留下关于叶的优美的诗歌,还写下了许多文章。 二、叶的联想 各种植物的叶子,从诞生到衰老脱落,经历了许多微妙的变化,引发文人墨客浓厚的兴趣和密切的关注。 1.你能从课本或自己收集的文章中,挑选自己最喜欢的一篇,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吗? 2.先小组交流,各小组挑选代表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选文章。) 3.叶子给人带来的联想真不少,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叶的联想》,再次感受“叶的情怀》。 三、叶的艺术 叶让我们对人生有了许多感悟,其实叶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你能否想到我们身边有哪些艺术品、装饰品等与叶有关。 全班交流 四、叶的爱心 四川大地震/奥运会在即,牵动世人的心。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收集的叶片做书签,也可画出心目中美丽的叶片,提上小诗一首,寄托对灾区/奥运会的美好祝愿。 学生做书签,提诗。全班交流、评价。 |
随便看 |
|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