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范文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后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法国作家都德给我们带来的一篇小说。

师:既然是小说,找个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小说?

生: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这节课我们就重点认识一下文中的人物。

二、学习目标

师:在听故事前先请同学们了解下我们的学习目标

屏显:

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激发爱国情感,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原来的小弗郎士

师:故事的开头是最这样的

屏显:

在一个暖和又晴朗的早晨

我们故事的小主人公小弗郎士

由于上学很晚怕老师韩麦尔先生骂自己

又担心老师提问分词,

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就想不上学了,到野外玩玩。

此时此刻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

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在小弗郎士的眼里比分词语法有趣多了;可是小弗郎士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师:从故事的开头看出小弗郎士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贪玩;不爱学习;幼稚不懂事;有一定的自制力

四、今天的异乎寻常

师:正因为这点意志力,小弗郎士还是战胜了自己,选择了去上学。可是,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却发现今天的情况却异乎寻常,请同学们自读一下7----10段,找出今天异乎寻常的地方。

屏显:小弗郎士赶到学校后,发现学校和课堂里出现了哪些异乎寻常的情况?

(提示:从气氛、学生以及老师等角度思考)

生:气氛 安安静静

学生 安静、今天来上课的人特别多

老师 穿戴正式、对小弗郎士的态度不同与往常

师:看到这异乎寻常的景象小弗郎士的惊讶可想而知,是谁给小弗郎士解开了疑团?

生:韩麦尔先生

师:答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11段

师:让我们设置一个小情境,更加深刻地体会一下此时此刻韩麦尔先生的心情。

( 情境:老师扮演小弗郎士;一学生扮演韩麦尔先生

师(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这么异乎寻常。

师:疑问解开了,原来这是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镇上所有人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屏显:最后一课

生:深情朗读11段)

五、写作背景

师:为什么这成为最后一堂法语课呢?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

屏显:《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时期,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治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六、小弗郎士的“最后一课”

师:当听到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时候,小弗郎士有何表现?他的“最后一课”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对小弗郎士的描写并说出从中看出了什么?

(生在文中找出对小弗郎士的所有描写并说出作用)

师:当得知这是最后一课的噩耗后,小弗郎士发生了巨大变化。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分析的内容,以:““小弗郎士过去 ;今天 ”的句式说句话。(四人一组讨论后回答)

例如:小弗郎士过去逃学,不专心听讲;今天表现出色,作业完成认真,全都听懂了。

(生讨论并回答)

生:过去讨厌课本;今天不舍得与它分开。

生:过去不珍惜学习时间;今天觉得这几节法语课过得太快。

生:过去对自己的学习毫不在意;今天懊悔自己的过失。

生:过去对普鲁士兵的操练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今天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愤恨。

生:过去厌恶法语;今天喜爱法语,认为它是世上最美的语言。

生:过去幼稚不懂事;今天有了爱国情感,热爱自己的祖国

生:过去厌恶学习法语;今天暗下决心要不惜一切代价学好它。

生:过去在课前与同学在一起吵闹;今天迟到后安静地溜到座位上。

生:过去害怕老师;今天同情、理解、热爱老师。

师:从前后的对比,我们看出小弗郎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屏显:从天真贪玩到认真学习、热爱法语

从害怕老师到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

从无忧无虑的幼稚到懂事、热爱祖国

师:小弗郎士思想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生: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

生: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感染。

七、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

师:在小弗郎士的变化过程中,韩麦尔先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韩麦尔先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在文中找出对韩麦尔先生的所有描写‘

并用“从 这段 描写中;我看出韩麦尔生 的句式概括出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生讨论,跳读课文并概括)

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

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③是一个严厉的人

④是一个普通的人

⑤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⑦是一个恪尽职守的人

⑧是一个爱国的人

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师:故事讲到这里,难道只有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热爱自己祖国的语言热爱自己的祖国么?

生:还有镇上所有的人。

生:还有所有的法国人。

八、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故事,我们见证了法国的普通人民对于自己祖国语言的热爱,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而我们中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是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倾听一下以下两个小故事:

屏显:金晶舍身救火炬的故事;胡达拜地依明22个春秋坚持每天升国旗的故事。

师:通过以上故事可以看出爱国并不难

作为一名火炬手,舍身守护手中的火炬是爱国

作为一名普通老人,22载每天让国旗冉冉升起是爱国

作为一名教师的我,此时此刻也明白了倾尽自己所能教书育人就是爱国

那么作为青少年的你,怎么算是爱国呢?

生:好好学习是爱国

生:维护班级的秩序是爱国

生:保持好学校卫生是爱国......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你们对国家的热爱,也看出了你们报效祖国的决心,最后我们就全体起立,高声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向所有的人呼喊出我们的决心与勇气。

全体学生起立高声朗读《少年中国说》

附: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2

教与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与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了解此文的背景和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与学方法: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与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世博会成功举办激发学生强烈民族自豪感,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学习新课

(一)简介背景及作者。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2、小说常识介绍

A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B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C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4、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5、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三)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1、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2、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三、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四、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

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

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等

五、学后记

教后记

第二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学习新课

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阅读前10段,思考解决以下问题: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三、拓展延伸:

1、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提示: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2.受到老师的影响。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2、假如你是小弗郎士,面对正在上课的韩麦尔先生,你想说些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五、板书设计

小弗郎士

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六、学后记

教后记

第三课时

教与学要点:

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总括本文写作的方法和特点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思考: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教师引导: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重点赏读,质疑探究

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

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2、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

3、划出能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4、“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三)、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三、课堂练习:处理课后习题

四、教师总结

本文不仅运用了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具有以下特点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五、布置作业

课文是以小弗郎士的角度来写的,请你转换一下文章的叙述角度,以韩麦尔先生的口吻来叙述最后一课的全过程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热爱母语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热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循循善诱、受人尊敬,关心祖国命运,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七、学后记

教后记

作业答案参考:

今天,我穿上了那件平常只有在特殊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为的是深切地纪念今天的最后一课。一切都要从那害人的普鲁士王国说起,从那腐败的上层统治阶级说起。我怀着悲痛的心情,也一并迈着沉重的步子,步步走向教室。平常的日子,在上课前,课室总有一阵喧闹。可今天,一切都偏安静。孩子们都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可怜的孩子!他们全都挂着一脸的忧愁,他们今天也似乎明白了许许多多……在异常中,我由衷地发现,课室后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的肃静。其中有郝叟的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人。他们也定是来纪念这深沉的最后一课。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看着这动人的一幕,我浑身都充满的力量,充满了希望。我还能教授这最后一课,我还能看见我亲爱的同胞们,更能再一次感受祖国自由的气息……平常在桌子上紧敲着的铁戒尺,今天也安静了。就连它也陷入了悲伤的逆境中。我只好把冰冷的它夹到胳膊底下去。“咚……咚……”上课的钟声打响了,也是那样的沉重。这时候,我发现小弗郎士的座位上空无一人。这孩子又遇上了什么事?我猜测着,是去了找鸟窝,还是去到了萨尔河上去溜冰?哎!这能全怪他吗?哎!他昨天的功课完成了吗?那条分词用法他背好了吗?……有人在轻轻地推开门。是谁?是小弗郎士吗?真的是你!小弗郎士。只见他面红耳赤,更不敢抬起头来,只顾悄悄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上去。可怜的孩子!他一定是怕挨我的骂。“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上课,不等你了。”我温和地向他说到,尽可能安慰这孩子。我不应向往常一样责骂他。回顾过去,难道我就没有值得深省的过错吗?看着一张张忧郁的小脸,我也开始了今天的讲课。像刚才对小弗郎士说话那样,我即柔和又严肃地说:“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来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说到这,我的心简直要被撕成碎片。你们可以想象,作为一个教母语的老师,面临的是要跟自己国家的语言分手,跟自己的祖国分手。这是何等难以忍受的悲痛!可是,我必须负责,必须振奋精神。当前,我还是一位教法语的老师,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有限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无穷无尽的知识,我还要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美好的种子!接下来,我让孩子们尽努力背书。不知不觉,该轮到小弗郎士了。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只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头也不敢抬起来。我知道他心里一定够难受的了,因此我并不责备他。可这却激起了我心中不可平伏的思绪。“这就是了”,我激动地说,“大家天天都这么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就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你们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可怜的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我越说越激动,从这一件事谈到了那一件事,谈到法国的语言上来。“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永记在心,永远别忘了它。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自己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说到这里,我翻开书讲语法。我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离开前全教给孩子们,一下子塞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在接下的习字课上,我给孩子们发下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我心里默念着:孩子们,请永远记住,法兰西是我们的祖国,阿尔萨斯是我们的土地。我们是法国人!生生世世,永不停息!时间如流水,转眼间,最后的一课将要结束了。我愣住了,愣在了椅子上,一动不动,瞪眼看着周围的东西,我要把今天的一切珍藏在我永恒的记忆里,永不停息的生命里。四十个年头过去了,在这个小小的地方,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转眼间来到了眼前,我还剩些什么呢?面前是我的学生,窗外是我的小院子。胡桃树和紫藤都是我的老朋友了。可现在,我就要跟这美好的一切分手了,取代它们的只是黯然失色的冷漠空气。此时,妹妹正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我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我无话可说!但唯一坚信的是:法兰西是不可战胜的!有朝一日,法国人定能够英勇地将普鲁士兵赶出伟大的国土。法国人定能够扬眉吐气,法兰西必胜!努力!我还要将孩子们的功课坚持到底,我还要给他们上历史,我还要叫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了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我猛地站了起来,浑身都僵硬了,只有孤独的心碎。“我的朋友们啊,”我说,“我——我——”但是我哽住了,我说不下去了。我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上“法兰西万岁!”然后我痛苦地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向孩子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⑵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

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⑵《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2、难点:

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课时安排】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二、检查预习,出示投影

三、提问学生,了解背景

四、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五、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结合研讨与练习第一题: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可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1、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2、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3、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动作心理)

第二课时

二、品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

5、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6、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指导朗读:(放视频《五月的鲜花》,让学生沉浸音乐世界,回忆故事情节,体会文章主旨)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二、想象创造──情感体验

精忠报国还我河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岳飞戎马一生,最终却带着光复疆土的宏愿和无力回天的遗憾含冤而去。但他那坚决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优秀的典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请根据下列词语,发挥你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字数400。当你写完的时候,你觉得岳飞与韩麦尔先生有什么共同之处吗?明日论坛期待您的参与!

关键词:

公元1127南宋金朝

岳飞岳母百姓赵构和宰相秦桧狱卒隗顺12道金牌风波亭

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满江红》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识记并理解“哽、宛转、惩罚、祈祷、懊悔”等词语的音、形、义;结合课文了解文章的时代背景。

过程和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通过人物的心理、语言及动作,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深沉的爱国情怀,珍惜现在时光,抓紧时间学好本领,为祖国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串讲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失去了,才觉得珍贵。”体会一下,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可今天我们要见到一位小学生,他应该有更深的体会。过去的他是一个非常贪玩的人,但突然有一天被宣布从此不能再学习母语了,他似乎一下子警醒了,“学习是多么重要!”可这失去的又无法挽回了。因此,在他的“最后一课”中他想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二、简介课文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

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三、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四、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①“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上学迟到怕挨老师骂。

②“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③“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④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气氛””

学生”

教室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静一点,静一点??’”“我”迟”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有关语句。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②课后练习二:

⑴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⑵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⑶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⑷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五、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多媒体课件展示)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2.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⑴“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⑵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三、完成课后练习三。

四、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五、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找出开端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

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六、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七、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八、板书设计:韩麦尔

情节:上学

社会环境

教学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上课下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5

【教学重点】

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文解读】

《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郝叟、镇长、邮递员、班上的其他学生是主旋律的配合,而那些细节刻画的布告牌、金龟字、鸽子则是一个又一个跳跃的爱国主义的音符。文章以小弗朗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对人物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等等的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

【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1、教师带表情地朗读课文,提示学生边听边看,头脑想象。要求学生记住故事情节。

2、请一同学复述故事情节(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看是否有遗漏的地方,然后加以补充或更正。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现人物形象,体会字里行间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情境

这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爱国主义这一共同的主题,请从文中选择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练习朗读,要求说出感人的原因,并用深情的朗读打动别人。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明确:这种不一样表现在:气氛不一样──不平常的严肃安静气氛代替了往日的喧闹。学生不一样──上课前的规规矩矩在座位上代替了往日的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老师不一样──夹着铁尺严肃地踱来踱去代替了拿着戒尺紧敲桌子,温和地叫我坐好代替了往日的责骂,漂亮的礼服代替了平常的装束……这种种不同为最后一课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势。同时,这种种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的人们的强烈震动,表达了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限珍惜。

话题二: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从文中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并说说变化的原因吗?

明确: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例如:“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如:“那天早上上学,我去得很晚,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上课前,在小弗朗士眼里,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有趣得多”,而当他听老师说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这种变化是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教育了他,是亡国的惨痛巨烈地震撼了他,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感染了他,更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进了他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话题三: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你能从文中找出具体例子,并加以生动感人的解说吗?

明确:文章着力刻画了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用他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他对祖国和祖国文字的深沉的爱。具体表现在:对祖国、对同胞、对学生的深情,对亡国的悲痛,对最后一课的重视,对小弗朗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所引起的内疚,对祖国语言文字的赞美,对学生专心学习法国文字的沉思,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以及对法兰西语言必将永久长存的信念。(教师先示例:“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使出全身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惨白的脸色”是令人心碎的号声,宣告了最后一课结束。韩麦尔先生无比悲愤和哀痛地“使出全身力气”写的“法兰西万岁”,既是韩麦尔先生的心声,更是在唤醒所有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是在向法国人民高呼:团结起来,祖国必胜。然后让学生寻找、交流,教师精彩点评。)

2、学生与教师交流:

话题一:关于普法战争,你知道多少?

明确:《最后一课》写在普法战争第二年,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的欧洲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国,帝国主义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战争,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的1/3的土地。这时,法国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士兵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强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

话题二:文章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还是韩麦尔先生,为什么?

明确: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

话题三:文中有许多和《短文两篇》中一样的细节描写,请你举出两例,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如接在铁杆上的字帖,烘托出教室里的爱国气氛;飞进来的金甲虫没有影响孩子们画杠子,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的联想无情地嘲笑了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他们学习德语的愚蠢;作品中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军号声巧妙点明时代背景……这些细节对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起着很大作用。

3、学生与学生对话:

话题一:说说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老师。

(包括对他外部形象的思考)

明确:韩麦尔先生大概四五十岁,平时穿着随便,上最后一课时,他穿上漂亮的绿色礼服,系上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边帽。这位老师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常常让学生丢下功课替他浇花,他去钓鱼的时候,干脆就放学生一天假。但是他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他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都教给学生,而且很讲究教学方法。他带着深沉的爱国情感,用最形象、最有力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使这堂课成为学生最难忘的一课。

(答案可以多样,有理有据就行)

话题二:说说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学生。

明确: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他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热情。

(通过学生对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多种性格的揣摩,更深入地领会文中蕴涵的民族精神。)

话题三:如今,学外语是一种潮流,该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对法语的评价?“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民族语言真的如此神奇吗?

明确:无论学好多少外语,但只有祖国的语言是最丰富、最美妙的。这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热情,是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特别是身为法国人,生活在法国的土地上,却被异域统治者强迫不说法语而说德语的时候,民族的语言更能激起人们的民族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普鲁士侵略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话题四:战争中表现爱国主义的感人事例很多,特别是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小角落?

明确:简要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领会选材的技巧。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话题一:文章是借最后一课表现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但文章的开头却写了很长一段小弗朗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匠心何在?

明确:总的说来,这一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朗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具体表现在:①让小弗朗士的表现和下文形成对比,同时描写经过村镇府时的心理活动,又展示了他对敌人的恨,为下文埋下伏笔。②通过小弗朗士的内心活动,间接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平时,这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烘托作用。③作者安排了人们看布告牌的细节,巧妙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话题三:如果文章用第一人称写作,可以吗?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为什么?

话题四:如果以韩麦尔先生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以第一人称写作,文章会如何变化?和原文比较,效果有何变化?

明确:上述两个话题是让学生领会本文精彩的心理描写。

四、链接生活

1、你在生活经历中,有过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的体验吗?当你听说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美国轰炸的时候,当你在电视机前看到我国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成功的时候……你感受如何呢?

2、在当今和平发展年代,作为中学生的你,打算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五、阅读体验

1、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祖国的语言和学习语文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除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文中还有什么人物的言行举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加以评说吗?

3、学完这篇文章,再看课题《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

六、练习处理

1、注意下列加线字的读音:

哽赚钱踱捂惩罚祈祷诧异宛转

2、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用第一人称写写小弗朗士。

3、课外阅读老舍的《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6

《最后一课》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普法战争时期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阿尔萨斯、洛林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失去的国土与语言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下面我们来看看七年级《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 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 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 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 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 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 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 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 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 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喧闹——(今日)偏安安静静的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人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 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 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他还能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很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很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2受到老师的影响。

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很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四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法国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1-6)上学路上(开端)二(7-23)认真上课(发展)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7

《最后一课》学案

设计:庞吉芬 审核:李因娥

教师寄语:位卑未敢忘国忧。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学习重难点:

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国作家________,课文是在 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ào( )悔 chà( )异 qí( )祷

哽( )咽 郝( )叟 惩( )罚 钥( )匙

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

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二、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

5.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6.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三、合作释疑 研读文本

7.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 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8.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语言描写:

9.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10.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四、拓展延伸

11. 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

五、课堂小结

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是一位线索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展开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达标测试

12.都德是 国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

13.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1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15.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 )

A. 喧嚷扰乱 B. 声音大而杂 C. 喧哗沸腾 D. 喧哗热闹

(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答:( )

A. 惊叹 B. 惊奇 C. 纳闷 D. 心里不明白

(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 答:( )

A. 批评指责 B. 处罚 C. 埋怨 D. 严厉地责骂

16.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 (喧哗、喧嚷、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

(塞进、装进、送进 )我们的脑子里去。

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 (敬意、敬佩、敬仰)。

17.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

A.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

B. 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 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www.91zhongkao.com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18.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19.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20.“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句话是 描写。“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21.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22.“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2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D、表现时间短。

24.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有无数的话要说,但是他哽住了,说不下去了,是因为( )

A.时间太少了,满肚的话—时无从说起。

B.他要离开他教的学生,心情难过。

C.想到课一结束,他就要离开这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心中有说不出的惆怅。

D.最后一课即将结束,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留恋与失望、痛苦与悲愤到了极点,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参考答案与提示:

1. 法 都德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

2. 挟 懊 诧 祈 gěng hǎo chéng yào

3.①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②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③觉得十分奇怪。 ④喧哗热闹。⑤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4.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

5.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www.91zhongkao.com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6.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7.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8. 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状的痛苦。

9.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www.91zhongkao.com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10.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旨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1.略

12.法国;普法战争

13.A

14.B

15.1)D 2.)B 3)A

16.1) 喧闹 2) 塞进 3) 敬意

17.B

18.最后一堂法语课结束了。

19.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

20.心理;小弗朗士对韩麦尔先生爱国精神的崇敬。

21.热爱祖国,坚信祖国必胜的信念。

22.此时的韩麦尔先生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23.B

24.D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8

[课型特点]

以指导朗读为途径,理解小说的含义,并学习小说朗读的一般方法。

[朗读知识]

朗读小说,非常重要的是在朗读时,头脑中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以小弗郎士的口吻,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叙述故事情节的,所以对小弗郎士这个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是朗读成功的关键。

此外,要掌握住人物思想感情变化和发展的脉络。把握每一部分的感情基调,来确定语气的基调。在朗读句子的时候,又要注意重音和停顿,把句意的着重点突出出来,语句还需连贯、自然。这就需要思维活动像流水一样连贯流畅。

[朗读方法]

一、让学生熟读课文,记住故事情节,做到能不看书,以小弗郎士的口吻把故事完整地述说出来。

二、以第—一段为例,体会朗读语句的重音和停顿。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请同学读课文中的语句回答问题,就比较自然地掌握了朗读的重音和停顿。

教师问:那天早晨,你是按时到校的吗?

学生读:那天早晨,我去得很晚,

教师问:你去晚了,不怕韩麦尔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

教师问:你只是怕去晚了先生骂你吗?

学生读: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

教师问:问你分词有什么可怕的呢?

学生读: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教师问:那你该怎么办呀?

学生读: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教师发现哪些地方学生朗读时重音和停顿处理得不当,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调整。

三、模仿其他人物的语言。如模仿铁匠华希特对小弗郎士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第一要了解人物的性别、年龄、职业;第二要理解人物说话的意图和心理,以及说话的口气。比如:华希特是个男性的铁匠,他喊住小弗郎士是他看到了布告栏上公布的命令:学校不许教学生法语。模仿韩麦尔老师自责的一段,就必须分析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和说话时的思想感情。

四、对人物内心独白的朗读。声音不必过大,要把握住当时的心情。如: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心里有一种不祥的预兆。

[分析指导]

一、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1.小弗郎士和往常一样,怕老师提问而想逃学。但是又觉得逃了学还会遭先生骂,在犹豫之后,还是向学校跑去。

2.他看到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根据经验,使他产生不祥的预兆。这一层要表现小弗郎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二、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郎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就感到了异样:

1.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

2.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3.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郎士有些吃惊。

4.教室后排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个个都很忧愁,小弗郎士更加吃惊了。

三、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1.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同学用心学习。小弗郎士听了心里万分难过。

2.小弗郎士对过去没有好好学习感到懊悔,舍不得和课本分手,舍不得要离开的韩麦尔先生。

3.小弗郎士没背出分词的用法,心里挺难受。

4.韩麦尔先生自责,感情深沉、痛悔。模仿先生的口吻,要把握这一情感基调。

5.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生动讲解,使小弗郎士对学好法语有了深刻的认识,理解了老师的意图。

6.小弗郎士习字练习时对教室气氛的描绘,朗读时,头脑中要有具体的形象。对学习德语反感。

7.小弗郎士观察韩麦尔先生“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对先生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理解。从老师的角度,体察老师的心情。说明小弗郎士很聪明。要用理解老师的心情朗读。

8.小弗郎士观察郝叟老头和孩子一起读拼音时感情是那么激动,他更理解了为什么今天镇上的人也来听课,他心情很难过。注意把握感情的基调。

三、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朗读尤为重要。

1.当看到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时,他觉得老师非常高大。说明小弗郎土此时不仅理解了老师的心情,而且对老师极为崇敬。

2.韩麦尔老师哽咽了,“我一我——”老师没说出来的心里话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戏剧演员的潜台词,是值得探讨的。这里的朗读,绝不是感情苍白的声音延长。而是心情极为激动说不下去了。他可能会说:“我今天就要离开大家了”之类的话,但当他一想到要离开在这里生活了40年的小院子,离开这些可爱的孩子和可敬的村民时,他的情感是极为复杂的。然而,他又坚信他还会回来的,阿尔萨斯还会回到祖国的怀抱,于是他把最复杂的情感凝结成一句话,使出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朗读时,感情激动,语句有力,充满信心!

[几点说明]

一、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分析讨论一部分,接着练习朗读,以读巩固理解,表达更深层的含义。有的地方需要老师带着感情讲解,启发学生进入角色,引发他们的情感。

二、也可以把整篇小说分析完,对思想内容有了确切的理解之后,再练习朗读。在朗读中发现某处表达得不准确时,再进一步分析、理解。

三、一定要防止对内容还不理解或理解不准确,不深入时,就急于单纯从声音上去表达。这样往往朗读不好,也无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四、至于什么方式去理解,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讨论,都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先放专业人员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听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进一步分析理解。但要防止单纯的声音模仿。

六、还可以配上幻灯图片,引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也可以看着某个图像,让学生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七、总之,理解内容是目的,指导朗读是手段,这是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一、学习通过环境、气氛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等描写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

二、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地抓紧时机学好功课。

教学设想

一、重点和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 、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不易为学生理解的情节(如:为什么不许教法语,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穿上礼服……)。

3第一人称写法的作用,也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4、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的处处照应则是本文的难点,应加启发与点拨。

二、教学中要着重抓住:

1、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活动和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的分析。

2、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指导,要求读得有感情,进一步加深感受。

3、 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当中国神六梦圆蓝天、当奥运会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刻,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拥有同一个名字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都德(1840~1897),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从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都德应征入伍,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有《柏林之围》(收在现行的高中课本中)、《最后一课》等。《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法国政府当时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普鲁士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从普鲁士军队占领法兰西国土的那一刻起,法兰西人民就奋起反抗。法国作家都德也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以沦陷后的阿尔萨斯的学校被迫停教法语改教德语为题材,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描述,表现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请学生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四、合作探究:

1、在这最后一课中,与以往相比,有哪些变化?找出有关句子加以说明。

①气氛不同:喧闹——安静、严肃

②人物不同:学生——还有其他人

③学生不同:喧闹——坐在座位上

④教师不同:穿着不同(一般——礼服)

2、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的变化:(课后第一题)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1、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氛围、学生、老师等的对比、讨论,感受 “最后一课”严肃、悲壮的氛围。

2、圈点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句,理清他的心理历程,并探究其变化的原因。

3、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

4、迁移学生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课型】探究课。

【教学重点】分析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感悟“最后一课”对人物的教育作用。

【教学难点】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的分析。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教室】多功能电子教室。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感受“最后”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渲染“最后”氛围。

老师导入: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了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对这篇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已经有了了解。为了能更进一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感情经历,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小说的社会背景。(幻灯片展示)

《最后一课》写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普法战争是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挑起的,他想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结果适得其反,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法国被迫赔款50亿法郎,割让法国北部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求和。普鲁士接管这些地方以后,下令不准这些地方再学法语。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说,正是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最后一课》被介绍到中国已九十三年了,它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篇小说后灵魂为之颤抖,感情为之激荡。那么为什么它会有如此大的魔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篇章中的经典作品呢?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它的“以情夺人”。(展示幻灯片)

我们学习这一课,主要是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探究来学习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并体验主要人物的情感。(幻灯片展示)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以及所有当时被奴役、被封锁的法国人民的感情走进《最后一课》的课堂吧!

二、看图忆文,检查学生熟悉内容的程度

同学们虽然已经预习过了《最后一课》,但有的同学可能对这篇小说的内容还不熟悉。如果你想验证你自己,那么就请你看看下面的几幅图,回忆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用幻灯片展示图)

三、探究问题,初步把握文意

你们能熟悉地用文中的话来描述出图中的内容,说明《最后一课》的精神已经影响了你们。现在你们对文章的内容更熟悉了,这对探究后面的问题打下了基础。下面就让我们放出能量,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看看自己比别人如何?(幻灯片展示问题)

讨论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教师备案:11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

讨论2:在我们一生中要遇到多少个“最后”呀!与同学、朋友最后一次相聚,望亲人最后一眼,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为你们上课……“最后”总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在我们的心里掀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3:课文中最能渲染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22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韩麦尔先生却要走了)

四、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理历程

(幻灯片展示)

讨论4:在这最后一课中,我们感觉到与平日上课确实有很多的不同: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也不同。那么谁又能让我们知道这些不同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文中的语句来说说。

老师备案: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时总有一阵喧闹,就是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师 拿着戒尺在桌子上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迟到会遭到韩麦尔先生的责骂。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戒尺。我迟到,韩麦尔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这些不同,说明最后一课对学生,老师及镇上的人们的巨大影响,给他们的强烈震撼,以及他们对这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

讨论5:在这最后一课的氛围中,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最后”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

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情形──知道是最后一课──听到鸽子叫声

怕骂、贪玩──── 诧异────── 难过、懊悔────悲愤

(稚气、贪玩、) (成熟)

讨论6:在小弗郎士的心理历程中,他从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热爱法语、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五、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小说中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依然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感情。特别是他怀着巨大的悲痛,在这最后一课中穿着那套特殊的礼服,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他对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了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著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讨论了下面几个问题,韩麦尔先生就会把你的感情掀起轩然大波。(幻灯片展示)

讨论7: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语言主要集中在11、18、19小节,行动集中在24~29小节。11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18、19小节。请同学们快速读完18、19小节,说说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8: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让我们一起来看完24~29小节,在几个小节中,有韩麦尔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韩麦尔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9:我们再看一下25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韩麦尔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10: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一节,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

讨论11: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后告诉我。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我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最后一课的情景吧!(放音乐)六、教师小结,迁移感情

同学们,现在中国人再也不是日本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我国的经济在腾飞,我们的民族在强大。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为了国际的交流,我们必须学习英语。但是我们既要学好英语更要学好汉语。我在这里变化一下韩麦尔先生的话: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牢牢把它记在心里,永远要学好它。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语言,就像拿着一把通向世界大门的钥匙。世界是你们的,未来是你们的,我们期待着!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感受“最后一课”的异样气氛,为下文蓄势。

2、抓住文中精彩语段,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受文中人物沉痛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教具准备:

班通

教学过程:

一、诵读文章标题

投影: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1、师读第一句,生齐读第二句。 2、板书课题

3、理解“最后一课”指什么?把“最后一课”还原到文本中诵读。

投影: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引导:抓住不同的重点诵读此句,感受沉痛、悲伤地内心。

二、走进异样课堂

1、过渡: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份沉痛走进这“最后一课”,先来感受这课堂的气氛。

投影: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的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2、学生自读,说说读出了怎样的信息?

交流:请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课堂与平时的不同。

3、今天的课堂这样的异样,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投影:故事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

三、感受沉痛内心

1、过渡:这就是他们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了,可怜的孩子们呀!可怜的韩麦尔先生!他们该怎样度过这一节课呀!

2、他们学习了那些内容?

交流:生说,投影

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

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

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

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

交流:请同学们关注句中的“又”字,你有何理解?

3、文中有句话真真切切表达了他们的这种内心。

投影: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送)我们的脑子里去。

4、聆听韩麦尔的内心世界。

投影:“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交流1、“只许”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们能不能把“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此两句去掉?

交流2、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小弗朗士的内心又如何呢?

投影: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交流:你读出了小弗朗士怎样的内心?

6、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放学了,一切就要结束了,

他们不得不告别这难忘的最后一课。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他们不得不告别 。 (仿写)

四、肃立告别定格

1、师范读结尾。

交流:你又怎样的感受?请带着你的理解读。(难过、悲伤、沉痛……)

2、他为什么而沉痛?他的沉痛具体表现在哪儿?

3、让我们再次怀着沉痛的情感齐读向韩麦尔致敬。

五、小结

投影:

当亡国的时候,才理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的关系多么重大。

——老舍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都德(法国)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的感染。

2.通过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

2.难点: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运用“三段式阅读法”进行教学,以学生阅读、交流为主,分“自读、共读、用读”三步,在边读边议、质疑答疑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领会小说巧妙的艺术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最后”一词后面补充一个词语,你能想到什么,能想到多少,说说看。

生1:最后一片树叶。

生2:最后的晚餐

生3:最后的相遇。

生4:最后的时间。

生5:最后的微笑。

生6:最后的眼泪。

生7:最后的冲刺。

生8:最后一次演讲……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问大家,你们说的“最后……”中的“最后”,它的含义是什么呢?

生1:最难忘。生2:最珍贵。

生3:有点惋惜。生4:有些遗憾。

生5:有些悲伤。生6:印象最深……

师:太好了!同学们知道的词语还真不少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所小学校,去聆听最难忘的一堂法语课吧。

二、探究阅读:(用三段式阅读法读评课文)

1.自读:(要求:拿起笔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把感受深的语句或有疑问的地方划出来)

[多媒体显示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

思量(liáng)踱(du)步郝叟(s)

字帖(ti)强(qing)迫祈(q)祷

2.共读:(说明:自读之后,请学生静静地思考1-2分钟,再开始共读,分两步走)

(1)小组交流: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按四人小组交流读后感受,互相质疑答疑。(教师不可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中,哪里需要就成为该小组的成员)

师:同学们,经过你们自己静静的默读以及小组内的讨论交流,我想,一定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读完课文后的珍贵感受说给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听,或许还有一些没有解开的疑问困扰着你,那么,每组选代表发言或是毛遂自荐都可以。

生1:我们小组觉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师:说说看,是怎样的感人故事?

生1:普法战争期间,已经被普鲁士兵占领的法国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镇,接到不准再教法语的通知后,当地的人们怀着沉痛和悲愤的心情,聚集在一所小学校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故事。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人物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常识性了解小说的文体常识。

2、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并用简短的语句加以概括。

3、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人物形象的刻画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培养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情感。

3、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大带动了一个民族的语言的发展;反之,在战争年代,一个战败国的民族语言又有怎样的际遇,他们的人民又会如何自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去看看。课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板书:《最后一课》)

2、课文预习提示中提及本文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小说,本文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学生读注释1: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故)。(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叶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学生讨论。师明确、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的深厚爱国热情的。

(2)简要介绍小说的文体常识。

(3)再读,理清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理清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结: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所见所闻(开端);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具体经过,重点写了语法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发展);第三部分(24-29):写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情景(高潮、结局)。

三、品读体味语言感悟思想

(一)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1、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然后分析小弗朗士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2、提示:从小弗朗士的三方面转变来分析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3、学生研读、讨论,教师指导、小结:小弗郎士是个贪顽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二)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韩麦尔先生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其内心活动,理解其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要求学生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分组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

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着40年教学经验的好老师,更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表达即将失去的国土的敬意。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充分表现出他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的书写,把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推到极致,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定信心。

四、拓展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

1、激活思想

(1)小结全文: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提问: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讨论,师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2、创新写作(课堂练习)

①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结构要完整。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小说的要素。

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鲜明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收集有关作者和文中背景的资料,提取自己感兴趣的消息。

2、分析人物,体会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了解有关作者及背景。

都德:法国19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写了13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1部剧本。1866年写了第一篇小说《磨房书简》,1868年写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东西》。《最后一课》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

二、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提出不懂的问题。

2、了解小说的要素:

人物:韩麦尔先生、小弗郞士、“镇上的人”、“普鲁士兵”。

情节:小学路上、上课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社会:“小说开头写普鲁士兵在操练和两年一直有坏消息、暗示时代背景、交代社会环境。

三、深入探究

问题:小弗郎士尽情是怎样变化的?文中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人”?

明确:愤激──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国的语言,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感情。

指名读:18~20。

四、讨论

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

五、拓展

与课外“最后一课”对比,说说异同。

六、小结

学生从内容主题、手法等方面全面小结。

【课后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例如:在交流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将所收集的资料全部都读出来,不会将相关的、有兴趣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读书过程中总结归纳概括的能力欠缺,例如:在12~16段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表现,学生只能注意到贪权,对待老师的态度,未能注意到对待书本的态度这个方面,说明在提炼信息方面,视而不见的情况还存在。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5

【学生分析】

这是一篇传统的经典篇目,有出色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主题表现。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作品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但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所写的故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初一的学生不大容易体会主人公的悲愤与沉痛。同时,因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容易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忽略了对细节的咀嚼品味和深层次的探究,教师应注意引导。

【教学建议】

一、教学理念

1、“长文短教”抓住文章重点,突出文章精髓。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可学点、可教点较多,教学设计时教师的取舍尤为重要,应力求抓住最主要的内容,突出最精华的部分,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2、读写相联系,以读促写作。这篇小说在写作技巧上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值得学习的地方。如:以小男孩为主人公的叙述角度,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诙谐幽默又不乏表现力的语言等等,应力求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综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⑵ 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⑶ 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2、情感目标:

领会文章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发展目标:

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三、教法

1、文献法: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作品写作背景、了解作家及历史。

2、诵读法:通过默读、品读、理清思路、熟悉情节,并用简要语言复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品质、个性特征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原句在第11段中。

(板书:《最后一课》)

2、作者于1873年写下了这篇文章,你知道这段历史吗?本文体裁是什么?

师生交流:本文写于1873年,反映的是1870~1871年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故事。

(板书:小说)

3、本文作者是谁?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板书作者:都德)

4、出示投影仪,检查课前预读情况:

注音: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二、教学过程

1、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去了解。

小结: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这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

(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⑵ 默读全文,说说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了解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以上“最后一课”为重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文章的思路。可能有如下几种:

① 课前、课上和下课。

② 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下课。

③ 上课前,上课时。

小结:以上故事情节的三种划分法,都有道理,但比较而言,第一种更为妥当,因为:它将故事情节分为三个部分:课前、课上和下课,突出了“课上”的情景;而第二种将故事情节分为四个层次: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和宣布下课、其中一、二部分意思相同,可以合并,都指上课之前,不必单独划开;最后一种划法将故事情节分为两个部分:上课前、上课时,但不包含“下课”的情景,缺少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课文按第一种分法为好: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

(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2、第二个教学板块:品读──体味语言 感悟思想:

⑴ 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回答一个问题:

① 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② 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 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小结:小弗郎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不严,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板书:语言 动作 心理)

⑵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

集中讨论、学生评析、教师小结归纳。从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入手:

①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② 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③ 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3、第三个教学板块:运用──激活思想 创新写作:

⑴ 激活思想:

① 小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法国沦陷时“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 提问:

同学们学习了《最后一课》后,你受到了哪些教育?(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学生明确:失去国土的法国人民这样热爱他们的民族语言,这样热爱他们的国家!他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要热爱中华民族的语言,我们要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在写作上,我们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环境,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的写法。

⑵ 创新写作:

续写提示:

① 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

② 紧承文末一句话,围绕爱国主义的主题展开合情合理的想象。如:愤怒的人们久久不愿离开教室,人们高呼:“我们要法语,不要德语!”“打倒普鲁士!”“法兰西万岁!”……普鲁士兵凶补恶煞的冲进教室,与人们厮打起来……人们含恨离去……几天后,大人、小孩、男人、女人聚集在一起,韩麦尔先生又给人们上法语课……

③ 结构要完整。

〖教学反馈

1、填空:

《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___________,这篇小说描写的是故事发生在法国同___________王国之间战争后,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___________上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在国土沦陷时的___________心情和强烈的___________精神。

2、选择:

⑴ 我不上学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 我去得晚,迟到了怕被韩麦尔先生责骂。

② 我热爱大自然,想到野外去玩玩,欣赏春天美景。

③ 韩麦尔先生说还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

⑵ 上学路上,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鸟在树林边宛转歌唱,还有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物描写队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是( )。

① 反映了小弗朗士无忧无虑、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② 描写了阿尔萨斯的美丽风光,使文章更为优美,突出了爱国的主题。

③ 为以后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转变作铺垫。

④ 突出了文章轻松的基调,同时写出了小弗朗士是一个兴趣广泛的孩子。

3、用“惩罚”、“懊悔”、“祈祷”连成一段(或几句)话,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教学反思

本课是篇教读课文,依据“读写说”综合教学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本教案在教学中充分突出学生发展的本体地位,努力实现积累、运用、实践、创新的实验目标,用三个教学板块强调了读写说的综合教学。第一个教学板块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议,在听读中理清思路,注重了学生的读与说。如其中的“讨论与交流、小结”这两个教学中学生必须要说,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第二个教学板块,注重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轻易掌握了阅读分析的方法,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而第三个教学板块中“激活思想”这一教学环节,注重了学生情感的引导与培养,使教材的思想性得以充分体现。“创新写作”则将学生的语言运用的能力置于实践中,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开启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真正突出了“写”的重要性。根据本教案教学,发现学生能大胆表述,勇于思考,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祈祷(qǐ) 诧异(chà) 和蔼(ǎi) 宁可(nìng) B、膝头(qī) 督学(dū) 懊悔(ào) 夹缝(jiá) C、惩罚(chěng) 宛转(wǎn) 郝叟(hǎo) 哽咽(gěng) D、踱步(duó) 号角(hào) 喧闹(xuān) 钥匙(yào)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⑴ 春回大地,天气渐渐_________ 起来了。

⑵ 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_________地说:“快坐好……”

⑶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又_________又严肃地对我们说:“我的孩子们……”

⑷ 天气那么_________,那么晴朗!

A、柔和 暖和 温和 晴和

B、暖和 柔和 温和 晴和

C、温和 暖和 晴和 柔和

D、晴和 温和 柔和 暖和

3、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 )。

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所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D、这些字贴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好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4、下列事例不能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的是( )。

A、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

B、直率地批评阿尔萨斯人并自责。

C、听到教学钟声,他脸色惨白,并使出全身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

D、看见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

5、《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是个( )。

A、贪玩,学习不用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

B、不关心国家大事,没有爱国意识的学生。

C、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D、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意识得到了升华,最后成为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学生。

6、朗读下面四个含“最后一课 ”一词的句子,说说它们分别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⑴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

⑵ 他穿上那件漂亮的绿色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读出_ ________的语气)

⑶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⑷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读出_________的语气)

二、理解鉴赏

(一)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 )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 )穿戴。( )整个教室有一种平常的严肃气氛。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头,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 )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在选文的空格中依次填上恰当的关键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A、只要 就 虽然 却

B、只 才 而且 还

C、只 才 但是 而且

D、只 就 因为 所以

2、选文描写了镇里的人在教室中的表现,意在说明( )。

A、对韩麦尔先生的留恋

B、镇上的人对学校教育极为关注

C、预示着将要发生惊心动魄的事件

D、要指责小弗郎士的迟到

3、从下列哪方面看不出“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

A、老师穿了礼服

B、“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

C、教室里坐满了镇上的人

D、个个脸上都很忧愁

4、本段为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的作用是( )。

A、埋下伏笔,设置悬念。

B、与“我”不认真学习形成对比。

C、烘托气氛,作好铺垫。

D、刻画人物性格,突出文章主题。

(二)

①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②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⑴,我多么懊悔!我这些⑵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⑶,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单句独立成段,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描写,共中有4个感叹句,集中表现了小弗郎士____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3、“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中的“现在”与本段中的_________一词相照应。

4、第②段中有3个“这些”,请写出分别指代什么。

5、对选文最后一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弗郎士是个单纯幼稚的孩子,尽管韩麦尔曾经惩罚过他,用戒尺打过他,但他并没有怀恨在心。

B、对于韩麦尔先生的惩罚,小弗郎士已经习以为常,并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C、小弗郎士是个懂事的孩子,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时,他懊悔极了,心中充满了对学习的留恋,对老师的敬意。

D、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天性,使他忘了曾经受的惩罚和挨的戒尺。

三、拓展延伸

下边这段文字节选自老舍的《四世同堂》,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某学校的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情景。

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候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须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今天,他可是怕听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缚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低着头,他进了课堂。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的竖齐了背,扬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较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好使他们或者能够得着一点点安慰。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地,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屋里开始有人活动,声音很微,像是偷手摸脚的那样往起立和往外走呢。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没等和别的班的学生会面,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什么鬼追着似的。

1、本文描写了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试与《最后一课》相比较,想一想,为什么两个国度,不同的时代,课堂上的气氛和老师的情绪却如此相同呢?

2、祁瑞宣老师“一向镇定”,“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这种反常的表现说明了什么?从《最后一课》里找出韩麦尔先生一反常态的表现,作个比较。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节法语课,“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前全教给我们……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而祁瑞宣老师在第一堂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4、画线的一段连用了四个问句,请你给它换一种表达方式,看看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5、如何 理解“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变成了木头”这句话?

随便看

 

范文网提供海量优质实用美文,包含随笔、日记、古诗文、实用文、总结、计划、祝福语、句子、职场文档等范文,为您写作提供指导和优质素材。

 

Copyright © 2004-2023 ixin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0:29:38